“大力凡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刘行本进谏》阅读试题,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刘行本进谏》阅读试题,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刘行本进谏》阅读试题
《刘行本进谏》阅读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③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注释】①怒:责备。②一郎:一位官员。③谏议大夫:官职名称。④笏(hù):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前面,用于记录向皇上上奏的有关内容。
【小题1】.解释上文中划线字。(4分)
(1)此人素清 素( )
(2)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得( )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皇帝收敛了怒容感谢他,随后恢复了所鞭打的人的职位。B.皇帝收敛了怒容感谢他,随后原谅了所鞭打的那个人。 C.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随后原谅了所鞭打的那个人。D.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随后恢复了所鞭打的`人的职位。
【小题3】.从文中看,刘行本要求隋主宽容部下的直接原因是 (2分)(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4】.从刘行本进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4分)(l)向来(一向)(2分)(2)能够(可能)(可以)
【小题1】(3分)C
【小题1】(2分)此人素清,其过又小。
【小题1】(3分)耿直明理(敢于直言劝谏)
篇2:刘行本进谏原文及翻译
刘行本进谏原文及翻译
刘行本进谏原文及翻译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③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怒:责备。 ②郎:官职。一郎:一位官员。③少:稍微。④笏: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
【译文】
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笞 ②少 ③置 ④安得
2.翻译:
①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
②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3。“此人素清”中的“素”与下列句中( )句的“素”相同
A.素蟫灰丝 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可以调素琴 D.素不相识
【参考答案】
1.(1)鞭打 (2)稍微 (3)放 (4)怎么可能
3.D
篇3:《刘行本进谏》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刘行本进谏》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刘行本进谏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③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怒:责备。 ②郎:官职。一郎:一位官员。③少:稍微。④笏: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
【文言常识】
1.说“谢” 本文中“帝敛容谢之”句中的“谢”,在现代文中解释为“感谢”,但在文言文中一般作“道歉”解。“帝敛容谢之”当翻译为“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又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话说“陛下” “陛下”指皇帝,这是多数人了解的。那么为什么“陛下”可指代皇帝呢?“陛”是宫殿中的台阶,“陛下”本指宫殿中台阶下的侍从。在古代,臣下要进见皇帝,先得通过“陛下”的侍从通报,久而久之,人们不敢直呼皇帝,而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译文】
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笞 ②少 ③置 ④安得
2.翻译:
①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
②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3.“此人素清”中的“素”与下列句中( )句的“素”相同
A.素蟫灰丝 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可以调素琴 D.素不相识
【参考答案】
1.(1)鞭打 (2)稍微 (3)放 (4)怎么可能
3.D
篇4:《刘行本进谏》《李生论善学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行本进谏》《李生论善学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行本进谏原文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③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怒:责备。
②郎:官职。一郎:一位官员。
③少:稍微。
④笏: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
【文言常识】
1、说“谢”本文中“帝敛容谢之”句中的“谢”,在现代文中解释为“感谢”,但在文言文中一般作“道歉”解。“帝敛容谢之”当翻译为“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又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话说“陛下”“陛下”指皇帝,这是多数人了解的。那么为什么“陛下”可指代皇帝呢?“陛”是宫殿中的'台阶,“陛下”本指宫殿中台阶下的侍从。在古代,臣下要进见皇帝,先得通过“陛下”的侍从通报,久而久之,人们不敢直呼皇帝,而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译文】
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阅读训练】
1、解释:①笞;②少;③置;④安得
2、翻译:①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②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3、“此人素清”中的“素”与下列句中句的“素”相同
A、素蟫灰丝;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C、可以调素琴;D、素不相识
【参考答案】
1、(1)鞭打(2)稍微(3)放(4)怎么可能
3、D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
①还:同“旋”,掉转身。
②故:特意。
③厌:满足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解释:(1)志(2)说(3)逾(4)盍(5)迨
2、翻译:(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3、上述选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
1、(1)同“识”,记(2)劝说(3)超过(4)何不(5)等到
2、阐明勤学苦练出人才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
3、要点提示: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篇5:《隋书刘行本传》阅读答案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丰。每以疯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及宣宗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祚,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盖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宪地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
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但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正,无敢至其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人怀之。
篇6:《隋书刘行本传》阅读答案
4.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C.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D.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曾把刻苦读书作为分内的事,全身心投入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也安然乐观。
B.刘行本阐述设立官员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皇帝听从他的建议,命令两位主管官员各行使自己的职责。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政令的一州吏,刘行本反对元肇不按律令执法而滥施刑罚。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劝勉。
7.把文言文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5分)
(2)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宪地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5分)
参考答案
4.B
5.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6.D(“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这一说法不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7.(1)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说明/解释(我的)观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5分)
(2)现在元肇却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获得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5分)
参考译文
刘行本开始作官是梁武陵王的封国常侍。遇到萧脩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就与叔父璠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衣服食物缺少甚至没有,也很安然。
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史官)。累功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朝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把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情。我既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有道理。”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
等到北周宣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地进谏违背皇帝心意,被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后退出,皇帝脸色郑重严肃地向他道歉(谢罪),最终(皇帝)赦免(宽恕、饶恕)了用竹板子打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对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订立约定。这个官吏故意违反约定,我请求(给他)增加服劳役一年的处罚。”刘行本反驳他说:“律令施行,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元肇竟然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帝称赞也,赐给(他)百匹绸绢。
后任命刘行本为太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当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而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子官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房屋帷幔之间受宠爱亲近呢!”唐令则很羞惭而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太子亲近。刘行本对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很生气,常常对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原来官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对他的端方正直很敬畏,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都很感念他。
篇7:《刘行本传》阅读附答案
《刘行本传》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8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
(1)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 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
(2)庶子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
(3)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篇8:《刘行本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刘行本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刘行本传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丰。每以疯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及宣宗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祚,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盖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法律,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
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但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正,无敢至其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人怀之。
(节选自《隋书?刘行本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C.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D.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
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曾把刻苦读书作为分内的事,全身心投入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也安然乐观。
B.刘行本阐述设立官员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皇帝听从他的建议,命令两位主管官员各行使自己的职责。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政令的一州吏,刘行本反对元肇不按律令执法而滥施刑罚。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劝勉。
7.把文言文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5分)
(2)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法律,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5分)
参考答案
4.B
5.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6.D(“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这一说法不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7.(1)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说明/解释(我的)观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5分)
(2)现在元肇却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获得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5分)
参考译文
刘行本开始作官是梁武陵王的封国常侍。遇到萧脩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就与叔父璠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衣服食物缺少甚至没有,也很安然。
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史官)。累功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朝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把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情。我既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有道理。”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
等到北周宣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地进谏违背皇帝心意,被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后退出,皇帝脸色郑重严肃地向他道歉(谢罪),最终(皇帝)赦免(宽恕、饶恕)了用竹板子打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对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订立约定。这个官吏故意违反约定,我请求(给他)增加服劳役一年的处罚。”刘行本反驳他说:“律令施行,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元肇竟然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帝称赞也,赐给(他)百匹绸绢。
后任命刘行本为太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当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而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子官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房屋帷幔之间受宠爱亲近呢!”唐令则很羞惭而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太子亲近。刘行本对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很生气,常常对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原来官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对他的端方正直很敬畏,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都很感念他。
篇9:阅读试题:《刘洎,字思道》
阅读试题:《刘洎,字思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初为萧铣黄门侍郎,南略地岭表,下五十城,未还而铣败,遂以城自归,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贞观七年,擢给事中,封清苑县男,转治书侍御史。于时,尚书省诏敕稽壅,按成复下,弥年不能决。洎言: “尚书,万机本,贞观初未有令、仆,职并务繁,左丞戴胄、右丞魏征,应事弹举,无所回桡,百司震肃不敢懈。比者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相倾,虽欲自强,先惧嚣谤。今宜精选左右丞、两司郎中,使皆得人,非惟救旷滞之弊,固当矫拂趋竞也。”未几,拜尚书右丞。洎健于职,于是尚书复治如征时。
太宗好持论,与公卿言古今事,必往复难诘、究臧否。洎谏曰:“帝王之与臣庶,圣哲之与庸愚,等级辽绝,势不伦拟。故课愚对圣,持卑抗尊,虽思自强,不可得已。陛下降慈旨,假柔颜,虚心听纳,犹恐群臣惴缩不敢进。况以神机天辩,饰辞援古而迮其议哉!夫天以无言为尊,圣以不言为德,皆弗欲烦也。且多记损心,多语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无觉,久且为弊。且今之雍平,陛下力行所至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爱憎,慎取舍,若贞观初可矣!”手诏答曰: “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虽然,骄人轻物,恐由榷论致之。若形神心气,不为劳也。 ”
及征辽东,诏兼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辅皇太子监国。帝曰:“以卿辅太子,社稷安危在焉,宜识朕意。”洎曰:“愿无忧!即大臣有罪,臣谨按法诛之。”帝怪其语谬,戒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果,恐以此败。”洎与褚遂良不相中。帝还,不豫,洎与马周入候,出见遂良,泣曰:“上体患痈,殊可惧!”遂良即诬奏“洎曰:国家不足虑,正当辅少主行伊、霍事,大臣有异者,诛之。”帝愈,召洎问状,洎引马周为左。遂良执不已,帝惑之,乃赐死。方死时,索笔牍,欲自言,有司不敢与。帝后知之,有司皆得罪。显庆中,其子弘业诣阙诉遂良谮死状,李义府右之。高宗问近臣,给事中乐彦玮曰:“辨之,是暴先帝过刑。”事寝。文明初,诏复官爵。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略地岭表 侵略,侵犯
B.尚书省诏敕稽壅 拖延,延迟
C.李义府右之 帮助,支持
D.是暴先帝过刑 暴露,显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以城自归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B.久且为弊 吾今且报府
C.且今之雍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有司不敢与 则与斗卮酒
10.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洎认为尚书省是总理国家各项事务的重要机构,应该由象戴胄、魏征那样敢于直言弹劾劝谏、无所回避的人担任。
B.唐太宗喜欢争论,在和公卿谈论古今之事时,往往穷究到底,刘洎认为这将导致损心、耗气、内损、外劳的'弊端。
C.唐太宗亲征辽东时,诏令刘洎辅佐皇太子监国,刘洎表示将依法诛杀有罪的大臣,太宗告诫他要谨慎。
D.刘洎因褚遂良的诬告而被高宗赐死,后来他的儿子到朝廷控告褚遂良诬告罪,但高宗并未追究此事。
11.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比者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相倾,虽欲自强,先惧 嚣谤。 (5分)
②太宗好持论,与公卿言古今事,必往复难诘、究臧否。 (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3分)
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其贤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可不勉哉!
《袁氏世范 ·知耻近乎勇》
篇10:踏莎行吕本中阅读答案
踏莎行吕本中阅读答案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
阅读修辞手法作用的方法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篇11:“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刘廷式为婚。后契阔①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②,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③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④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⑤。其后廷式管干汇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梦溪笔谈>
【注释】①契阔:离别、分离。②瞽:盲,眼睛瞎了。③仍:更,并且;④闺门:古代指女子卧室,此文中指夫妻关系。⑤阔略:宽恕。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嘉其有美行
A.嘉其有美/行 B. 嘉其/有美行 C.嘉其有/美行 D.嘉/其有美行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卒: 美:
11.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
12.用自己的话说,刘廷式有哪些博得苏轼称赞的“义”的行为?(2分)
13.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方法?你从中又能得到哪些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9.D
10.最终、终于;赞美、称赞
11、廷式坚决不同意,说:“我和你父亲有约在先,怎么可以因为你父亲的死和你的疾病而违背前约呢?”
12.与之相约的老翁因病去世,他的`女儿因病失明,成为官员后的廷式还是不顾女方的反对,坚持履行婚约;婚后与盲妻相处和睦,妻子去世时哭得极其哀伤。
13.一方面从正面刻画廷式的语言和行动,直接突出其有情有义;另一方面从女方的反对、监察官的态度变化和苏轼的写文章赞美等角度,侧面衬托其美德。
启示:示例 要坚守信用,做人要有良心,好人终会有好报。
★ 快手刘阅读答案
★ 绘本阅读心得
★ GRE试题阅读
★ 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 教育随笔绘本阅读
★ 绘本阅读教育随笔
《刘行本进谏》阅读试题(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