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2-12-06 06:31:18 作者:lianda8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anda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大家喜欢!

篇1: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石油化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十分重视,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企业中,对改造传统模式、加快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电力信息化 英文刊名: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3(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而且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如何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能。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

模式,如e-学习(e-learning),e-学院(e-college), e-大学(e-university),e-学位(e-degree)等。那么这些模式又该如何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

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难以预料。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上教育真正实现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即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化、沉浸式的网络教育与面对面的现场教育缩短了距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高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效率和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根本。在高校信息化中建立起来的一切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设施和新的管理方式成功与否,惟一的检验标准是,是否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篇3: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事实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分析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三个时代,因此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主机时代,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先后列入国外一些高校的研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

从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及其普及,为CA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条件。80年代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如依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先进的学校之一,有一个很大的CAI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了。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校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校信息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已引起不同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的材料,清华大学目前每学期已有700多门课程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校内有两万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课程。我国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据报道,我国仅有4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在读学生最初只有7000多名。目前已发展到67所大学,共有学生130多万名。

●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校信息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高校信息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CDL)就拥有32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匮乏。这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Digital Campus)。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发展历程

1、简单应用工具软件阶段,早期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场所仅限于办公室、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是以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和资料管理为主的简单应用。但随着一些工具软件的先后推出,大多建筑企业形成了以工具软件为代表的初步信息化,而且随着各类工具软件的推陈出新,信息化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这些工具软件的运用无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发展的初步需要,无法与日益重要的经营业务相接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个阶段信息化仍然没有实现局部应用。

2、局部应用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基于局部业务部门的应用软件(例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预算管理)逐步推出,推动了企业以解决局部业务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企业一些主要职能部门,如财务、人事、行政办公等有条件的部门率先以自己部门业务为目标,局部地实现部门业务信息化,这不仅提高了局部业务处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对内对外信息应用的一小扇门窗。由于当时缺乏通盘的规划和考虑,导致后来留下了信息孤岛的隐患,但也为建筑企业最初的信息化起到了示范作用,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的领导者。

3、局域网应用阶段。随着企业一些职能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化,并对企业的管理和综合实力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需求也日益迫切。但是建筑企业的固有特点――总部办公场所与工程施工现场分离,使信息化在职能部门应用的基础上,要利用交换技术对这些职能部门构建局域网络,这才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硬件价格的下降,为信息化掀起了第一个浪潮,而且在这个时候,财务软件、制表软件、分析软件、库存软件、销售软件也相继上市,建筑企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都选择了不同软件去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而这些软件同样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散”。实现各种应用软件的整合与集成,让这些分散的、孤立的数据群体建立一个有机的、互通的联系是本阶段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阶段是建筑企业职能部门的办公环境的局部网络化。由于工程项目部远离公司总部,上网条件不具备,不能时刻掌握分散在外地的工程项目情况,所以还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erp建设。

4、互联网应用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成熟,工程现场的协同办公环境已经可以方便地搭建起来,工程实施过程相关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公司总部,为真正意义上的erp奠定了基础。经验证实,“快速的竞争”是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必然,它需要快速的信息流动、产品和原材料的流动、资金流动,以及强有力的管理。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灵魂――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入。internet给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实现了互联网应用。

信息化趋势

1、行业化应用趋势。加入wto以后,作为建筑企业面临着国际环境的激烈竞争,多项目、高风险、快变化、严质量、短工期、低成本已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同时,建筑企业步入10倍速的竞争时代,竞争早已不局限于“窝边草”的争夺。竞争的边界日渐打破,建筑企业面临的是“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挑战。而随着企业高速成长、规模发展和资本积累的顺利完成,以及二次创业的崭新开始,迫使企业必须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实力,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

备考资料

根据建筑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的特殊性,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企业总部信息管理系统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基本单元,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在企业总部层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侧重于辅助决策、数据分析和总体管理。而项目层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则侧重于过程管理、数据收集和目标控制。两个系统的联接和数据库的共享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业化应用将在全面执行新的国家验收规范的前提下,推动建筑质量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健康轨道发展。建筑企业实现网络化的远程管理,提高企业资源统一调度。在工程现场,行业管理者、监理、业主和施工管理员可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在提高质检评定、报验、监理验收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监督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项目的完成和推广,在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同时必将有力地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建筑企业在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新的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行业化的初步应用,大大降低了企业对项目成本控制、工程资源配置和标准化管理等工作的难度,为公司总部对各分散的项目部的深化管理提供了评判和指导凭据,有利于质量监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2、服务化趋势。市场化及行业本身的残酷竞争,使企业的竞争与管理的压力加大,迫使它们从全国及全球市场格局出发,在战略体系的指导下主动地建立信息化战略目标和操作策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信息建设服务化是企业竞争成功的核心性基础。

一方面,系统供应商技术服务的过程就是it企业管理持续改善、循环提升的过程,建筑企业软件供应商认为信息化是“只有开工,没有真正意义上竣工的工程。”现在所产生出来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的管理软件产品,对于我们把握未来的企业管理软件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如何看待客户关系管理、分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实际上是正确把握解决企业急需问题的关键。服务化趋势是系统供应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必然目标。

另一方面,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对一。信息化战略的制定,一定不要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它一定是为建筑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建筑企业服务于业主、监理方、设计方和分包方等相关方,并要协同办公。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方式又逐步成为主要的工程承包模式的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我们进行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手段。

国内企业的管理已经从重视传统的企业内部流程型管理走向面向市场、面向渠道、面向客户、面向服务的市场化管理体系。而这一营销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化手段来解决企业市场运作过程中信息传递、资金回笼、库存存量、销售状况的迅速掌握。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www.shangxueba.com/store_m_706634_23236_1_1.html

篇5:分析: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事业信息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建设事业应用领域大大拓展和深化。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为目标,全面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领导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也给予充分重视,并相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

“建设部互联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已全面开通。网上开设了政策法规、企业信息、行业动态、招投标信息、市场分析等二十几个栏目,每天点击率已达七、八万人次,为沟通全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应用成果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IC卡技术、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建设事业各行业广泛应用。

勘察设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效益也比较高的行业。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采用CAD、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设计与管理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系统,目前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已达到100%,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绘图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使方案的比选、优化更为直观,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建筑业,已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CAC)、计算机辅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建筑业科学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全国建立的300多个有形建筑市场,将收集、发布工程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及工程建设法规政策信息和业务流程计算机管理融为一体,有的还实现了区域性联网。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已与全国100多个城市招投标办联网。

在城市规划行业,以卫星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建立起包括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专题图在内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已经或正在建立各自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等。

在房地产行业,不少地区建立了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系统、产籍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逐步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这些系统的应用,对改变房地产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国所有大城市、大多数中等城市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供水监测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燃气、供热监测调度系统也在一些城市得到应用。一些城市建立起以IC卡为主要载体的公共交通智能卡收费系统。许多城市的公用事业呼叫中心和服务热线的开通,在及时满足用户服务需求和处理紧急事件方面作用显著,提高了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初步形成一支信息化工作骨干队伍

近年来,部、省、市三级建设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各类技术培训,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设信息化工作专业骨干队伍。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贴近建设行业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支撑力量,成为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

几年来,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信息市场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设备也没有,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3)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讲,建设事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设事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4)建设事业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工作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有着严格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由于过去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导致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通用性差等问题,影响资源共享和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篇6:我省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省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作为教育事业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考试管理,近年来其信息化管理在教育考试管理界称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湖北省是一个教育考试大省.本文通过对其教育考试信息化现状梳理和归集,提出思考.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2(4) 分类号:G405 关键词:教育考试   信息化   考试管理   资源共享  

篇7:分析: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事业信息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建设事业应用领域大大拓展和深化。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为目标,全面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领导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也给予充分重视,并相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

“建设部互联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已全面开通。网上开设了政策法规、企业信息、行业动态、招投标信息、市场分析等二十几个栏目,每天点击率已达七、八万人次,为沟通全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应用成果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IC卡技术、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建设事业各行业广泛应用。

勘察设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效益也比较高的行业。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采用CAD、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设计与管理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系统,目前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已达到100%,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绘图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使方案的`比选、优化更为直观,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建筑业,已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CAC)、计算机辅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建筑业科学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全国建立的300多个有形建筑市场,将收集、发布工程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及工程建设法规政策信息和业务流程计算机管理融为一体,有的还实现了区域

[1] [2] [3]

篇8: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论文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或者者说,信息时期的高等教育,这是1个值患上关注与探讨的深入课题。许多专家已经经认识到,信息革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而且教育是1个首要方面。

二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确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1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1个难以给出明确谜底的问题。咱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带来巨

大的冲击,那末未来高校的任务以及功能是甚么?咱们需要从下列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如何解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息化是不是可以给后进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以及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瓜葛是怎么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群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瓜葛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校的任务以及功能。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尤其是网络)技术发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以及教师为中心的“面对于面”的教育模式遭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便性与利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乏面对于面的交换,新的目生的学习环境酿成的难题等不利因素。因而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经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学习(e-learning),e-学院(e-college), e-大学(e-university),e-学位(e-degree)等。那末这些模式又该如何互相结合,到达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1步钻研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取

因为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层见叠出难以预料。新技术的不断采取,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法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上教育真正实现四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即任什么时候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利用,使智能化、沉醉式的网络教育与面对于面的现场教育缩短了距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以斩新的容貌呈现在众人眼前。

高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培育学生的效力以及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根本。在高校信息化中树立起来的1切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法子,新的教育设施以及新的管理方式胜利与否,惟1的检修标准是,是不是提高了教育质量以及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材。

篇9: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论文

事实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干,因而分析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以及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3个时期,因而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一样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主机时期,从上个世纪六0~七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流动中扮演角色。除了科学计算之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前后列入国外1些高校的钻研规划中。无非因为当时计算机利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少利便的人机交互手腕,和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利用带来诸多难题。

从七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呈现及其普及,为CAI的钻研、发展与利用提供了前提。八0年代美国许多高校树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种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展开教学、辅导以及培训等流动。如依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是当时展开计算机辅助教学流动比较先进的学校之1,有1个很大的CAI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试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流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在当时已经经是很先进的了。这个时代计算机虽然在高校的许多流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患上到必定的利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以及管理的1种辅助手腕,传统的教学以及管理模式并无遭到很大的冲击,比如,“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

九0年代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呈现,给高校的教育带来深入的影响,高校信息化进入1个斩新的阶段。咱们可以从下列方面做出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于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遭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腕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为有效。除了此以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致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但情势别致,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为重视施展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但从方方面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不管从内容以及情势上都起了巨大的扭转。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于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影响,已经引发不同领域专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注重。

我国高等学校大范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九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一0~二0年。在沿海地区以及较发达的城市,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最近几年来有了10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利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领域,获得很好的效果。据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的材料,清华大学目前每一学期已经有七00多门课程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校内有两万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课程。我国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据报导,一九九九年我国仅有四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在读学生最初只有七000多名。目前已经发展到六七所大学,共有学生一三0多万名。

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校信息化提供的另外一个首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同享与应用,这1点也将会扭转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容貌。尤其是因特网呈现之后,资源同享已经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同享,使咱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早进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法子,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同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钻研,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材培育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能够较快地缩短咱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而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高校信息化面临的首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应当说咱们是相对于后进的。以数字藏书楼为例,美国1个校级的藏书楼――如加州数字藏书楼(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CDL)就具有三二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文网上资源还10分匮乏。这些现状一样会影响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但影响到高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流动,带来传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推进它们的变革。推进这类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1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另外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手腕的校务管理,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1个数字化的.校园(Digital Campus)。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的首要组成部份。

篇10: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石油是石油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之后才能最终被人们所用。其产业加工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很多生产工艺流程,也会使用到很多生产装置,排出的污水也会随之增加。除此之外,生产企业所使用的成分不尽相同,其污染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更加复杂,在众多的污染物质中还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的存在,为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1]。伴随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所下降,对于环境不加以保护,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协调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浅议论文

石油化工自荐信

设施农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我国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论文

石油化工实习总结

石油化工专业个人简历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成功实践论文

飞机发动机油液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试论水电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