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

时间:2022-12-08 05:28:48 作者:碧色的兔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碧色的兔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篇1: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

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

怨郎诗

两汉:卓文君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译文

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可以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着你。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注释

①一朝:一时,一旦。

②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很大,也作“相县”。

③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

④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

⑤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⑥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篇2:怨郎诗卓文君原文翻译

怨郎诗卓文君原文翻译

怨郎诗

两汉:卓文君

原文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注释

①一朝:一时,一旦。

②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③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

④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

⑤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⑥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翻译

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篇3:怨郎诗原文翻译

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篇4:怨郎诗原文翻译

怨郎诗

两汉:卓文君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注释

①一朝:一时,一旦。

②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③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

④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

⑤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⑥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篇5:《怨情》原文及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心中埋怨的是谁?

《怨情》赏析:

五言绝句: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帘幕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用了一个“恨”,所谓恨,是爱之极也。明明思念的对象已经呼之欲出了,却就不知恨谁。这两句,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读。第一个视角,是美人的视角,美人不是恨谁,是恨这春光太美,勾引了她内心的'思念,还是恨良人久离不归,让她独守空房?恨的模糊了,但美人内心的恨意,却是明确的。第二个视角,是诗人的视角,诗人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一个脸上挂着泪痕的美女,看到了她内心的恨意,但是不知道她恨的对象,也不敢冒昧问。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篇6:《春怨》原文及译文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鸣叫。

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春怨》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作者简介:

金昌绪,唐朝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篇7:怨诗原文及赏析

怨诗原文及赏析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译文

试将我和你的眼泪,分别滴入两处池水。

看看池里的芙蓉花,今年因为谁而败死。

注释

试:尝试。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两处滴:分两处滴入。

芙蓉花:即荷花、莲花,也称芙蕖。《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洪兴祖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为谁死:因为谁而死,意思是谁使得荷花败死了。

赏析

在同时的朋辈诗人中,韩愈推重的莫过于孟郊,他曾称赞道:“及其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盛赞其艺术构思之精巧。艺术构思是很重要的,有时决定着创作的成败。比如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这该是古典诗歌最普遍最常见的主题了,然而,艺术构思不同,诗的风貌也不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此诗以落泪写怨情之苦,构思平平。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这首诗也写掉泪,却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将破涕为笑,不可能有泪如泉),这傻话正写出十分的情痴。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诗却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致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因为武后已有同样的构思在先,李白的诗句尚未能出其左右。孟郊似乎存心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这样一首构思更为奇特的“怨诗”。

此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诗人既没有叙写思妇独守空房的凄凉感受,也没有刻画她零泪叹息的忧伤情貌,而是通过女主人公一种新奇的设想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独辟蹊径,用“芙蓉花”被泪水浸死的假想之词将闺中怨妇的哀怨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诗女子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也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没有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还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试的法儿是十分奇妙,十分匪夷所思的。她要试着把他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将为谁的泪水浸死。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这是无比傻气的话,又是无比天真可爱的话。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具象化。那出污泥不染的莲花,将成为它可靠的见证。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对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这就是形象思维。但不是痴心人儿,就想象不出。可见孟郊真是“刿目鉥心”、“掐擢胃肾”而为诗了,这显示了其奇绝的想象力,也说明韩愈的品藻是孟诗之的评。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自是透骨情话。孟郊《怨诗》似乎也说着同一个意思,表达着同一伤痴情,但他没有以直接的情语出之,而假景语以行。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写来更饶有回味。其艺术构思不但是独到的,也是成功的。诗的用韵上也很考究,它没有按通常那样采用平调,而用了细微的上声“纸”韵相叶,这对于表达低抑深思的感情十分相宜。

柳宗元诗《渔翁》原文译文鉴赏

白头吟卓文君原文翻译

卓文君作文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译文

学记节选原文及译文

《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鸿门宴》原文和译文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夸父逐日原文译文全文

《寓言》原文和译文

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卓文君怨郎诗原文与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