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4-05-23 03:41:02 作者:云中燕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云中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

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

刘基论相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译文

以前,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 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太祖说:“他以前有几次要害君,君却为他说好话。我想以君做丞相。”刘基磕头作礼后说:“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有大木头。如果只因为这小的美德就这样做,房柱一立,房子就会会塌了。”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皇帝相让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篇2: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文言文翻译

作者: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不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篇3:刘基《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刘基《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之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注释】

①用事,旧指当权。

16.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2分)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楚王好安陵君(▲) (2)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 (4)景睢失色而退(▲)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19.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2分)

A.《唐雎不辱使命》 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也》 D.《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译文:

楚宣王喜欢安陵君,安陵君执政当权,景睢请江乙去向安陵君建议说:“楚国贫民多,请求把云梦一带的田地租借给他们耕种,解决吃饭问题,不要使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安陵君向楚宣王转告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安陵君见到了景睢,便问他收入的赋税额有多少,景睢说:“没有收入。”安陵君惊愕地说:“我还以为你是为了对楚王有利才那样建议的呢,你竟然把把好处送给百姓而作为恩惠吗?”景睢满脸惊异而退去,并告诉人们说:“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取利,却忘记了百姓,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啊!”

篇4:朋党论文言文及翻译

朋党论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一般说来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团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末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得到大治。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胡中行)

篇5:《贾谊论》文言文翻译

《贾谊论》文言文翻译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诗简介

《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翻译/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旳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旳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旳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旳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旳感情所能比拟旳呢?贾谊不过是洛阳旳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旳规章制度,采用他旳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旳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旳信任,下面取得大臣旳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旳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旳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旳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旳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旳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旳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旳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旳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旳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旳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旳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旳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旳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旳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旳情感呀,谨慎旳对待自己旳立身处世啊!

注释

1.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3.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4.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5.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

6.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7.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8.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9.“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10.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11.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12.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3.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

14.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15.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16.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17.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

18.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19.累,忧虑。

20.睿(ruì),智慧通达。

21.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22.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23.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24.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25.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

26.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篇6: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

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

③笔札:书法。  ④遽:立刻,马上。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习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一次,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太宗规劝的成果。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其实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的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二、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篇7:论马文言文翻译

论马文言文翻译

论马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①奇之。日啖②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⑤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⑦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南宋·岳飞《金陀粹编》)

注释

①故常:过去常常。②啖:吃。③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④介胄:介:甲衣。胄:头盔。这里作动词。⑤比:及,等到。⑥褫(chǐ):解除。⑦秣:吃饲料。

译文

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它们每天吃豆好几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洁净的水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解除鞍甲也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的叛乱,两匹马却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几升,吃饲料也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抓紧缰绳人还没坐安稳,它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是要死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篇8:材论文言文翻译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翻译

在天下值得担忧的事情中,不必担心人才不多,只是担心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希望有很多人才;不必担心有才能的人不想有所作为,只是担心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让他们有所作为。使用人才,就像为国家竖起栋梁一样,得到了人才,就会带来国家的安全和光荣,失去了人才,就会使国家灭亡、给它带来耻辱。那么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希望人才很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是什么原凶呢?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受到了三方面的蒙蔽。其中显得最突出的蒙蔽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不会受到危亡和耻辱的威胁,终身没有天下危亡的祸患;失去有才能的人对于国家太平或者发生**的命运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便安心地随意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可是最后却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又有一种人认为我的爵位、俸禄、权势和钱财足够引诱天下的有才之士,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因此我就可以安然坐着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而他们将没有不投向我的,可最后这种人也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也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又有一种人不研究培养、教育和录用人才的方法,却成天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际上没有有才能的人,而他们最后也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也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这三种糊涂认识,所带来的祸患是一样的。然而对于他们中间用心好的人,还可以讨论一下他们失误的原凶,只不过是自己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罢了。大概他们的本意并不是不想起用天下的人才,只是对有才能的人不了解,才那样作。

何况一个人有才能,他和别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处理事情就能把事情办好,出谋划策就能得到好处,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们、慎重地使用他们,那么他们即使怀抱皋陶、夔、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可能显出和常人的不同,何况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认识的人将会说道:“人们身上具备特殊的才能,就会像锥子装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会显露出来,所以具备实际本领而没有被发现的事是没有的。”说这种话的人只是看见了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没有看到良马在马厩里的状况。在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当骏马拉着重车,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着老是鞭打它,也用不着驾车的人多操心,一松开缰绳,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这个时候,让几匹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坏了车轮、拉断了缰绳、累伤了筋骨、昼夜不停地追赶骏马,也还是远远地赶不上。经过这样比较以后,才分别得出哪是日行千里、万里的骏马,哪是跑不快的劣马。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认为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尽办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来加以试用。试用的办法,不过是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罢了。

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杆,用千锤百炼的优质金属给它安上箭头,用秋天鹗鸟的羽毛给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着用犀牛皮作护身甲的人,也没有护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这种箭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是在武力争斗中决定胜负的一种宝贵东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处,拿它来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两样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当,那结果也就会像拿这支箭敲敲打打一样。古代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具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强的、弱的才能的人,没有哪一个和他们的工作不相称的。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大概是没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张并把它放到实际工作中加以试验,于是就说天下果真没有有才能的人,这也不过是未动脑筋罢了。

有人说:古人对于人才是采用教育方法来造就他们,而你只讲寻求人才加以使用,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天下法令制度未建立以前,就一定要求得天下的人才加以使用,如果能任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那天下就连小事也没有和先王时代不一样的了,何况通过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这样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说要寻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道理”

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就不相信。

注释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官位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犹锥之”二句: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见: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其著名者,有张仪、苏秦等。《史记》有传。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后,楚汉间历经长达五年的战争。最后(前202),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即汉高祖。《史记》有《本纪》。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史记》均有传。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他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他在位的“贞观”(627—649)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史家誉为治世。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唐太宗朝,谟谋之臣,有房玄龄、杜如晦;谏诤之臣,则以魏征为代表。新、旧《唐书》皆有传。

阅读题目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上之人不欲其众患:担心

B.故偃然肆吾之志肆:扩张

C.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审:慎重地

D.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策:鞭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特未知其故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之人)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

B.(骥)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当是之时,使驽马(与之)并驱

D.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之)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种错误观点,其中“不去寻求培育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危害最严重,因而文章的重点也就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B.文章开篇就认为“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招致屈辱”,这就将人才的得失上升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地位,为下文观点的阐述作了铺垫。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人对人才“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错误观点,并以良马和驽马为喻,说明要给人才以机会,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

D.作者在文末列举了六国时出现了辩论游说的人才,楚汉时出现了出谋划策、能征善战的人才,唐太宗时出现了多谋善断、直言规劝的人才的史实,说明了人才是应时而生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3)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参考答案:

1.B(“肆”应解释为“放纵”。)

2.D(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A两个“其”都是代词,“其中的”;B两个“且”都是连词,“尚且”;C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B(从上下文可知,省略的是“驭者”,即赶车的人。)

4.A(文中说“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意即三种观点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的人用心不坏,尚可救药,因而文章着重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5.(1)再说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采分点有:“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语后置句,“其”译为“他们”,整个句子是反问句。)

(2)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犹如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马上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被发现的。(采分点有:“人之有异能于其身”是定语后置句,“见”通“现”。)(3)这就是我只说寻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采分点有:整个句子是判断句,“所以”译为“……的原因”。)

篇9:孔子相卫文言文翻译

孔子相卫文言文翻译

孔子相卫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译文:

孔子要在卫国当相国,他的弟子子皋做了管理监狱的官员,他砍掉了犯人的脚,让这人去守门。有个在卫君面前中伤孔子的人,说:“孔子想作乱。”卫君想捉拿孔子。孔子逃走了,弟子们都跟着逃跑。子皋跟随着跑出大门,那个被他砍脚的守门人引着他逃到大门边的地下室中,差役们没有追捉到子皋。

半夜时分,子皋问断腿人说:“我不能损害君主的法令从而亲自砍掉你的脚,这时正是你报仇的时候,而你为什么缘故肯帮助我逃跑?我凭什么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报答?”断腿人说:“我被砍断脚,本是我的罪行应受到这样的处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当您在公堂上审理我的时候,尽量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争取从轻处理,并指导我按照从轻处理的法令来申诉,您这番心意我是知道的。等到案子已经定罪,您皱着眉头很不高兴,悲伤的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我看见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的。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爱之心使您这样做的。这就是我之所以喜爱您而报答您的原因。”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1)及狱决罪定( ) (2)非私臣而然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译文: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译文:

3.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3分)

答:

4.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 (1)狱:案件 (2)私:偏袒,偏爱

2、(3分) (1)有一个向卫君讲孔子坏话的人。(1分,语序不当者不得分)

(2)这就是我欣慰并感激您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德:感激。每字1分)

3、(3分) (1)自己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2)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轻判的理由。

(3)依法处罚了犯人之后,子皋又显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4、(2分) (1)不偏袒,不严苛,依法惩处。

(2)对被惩处者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

篇10:子产相郑文言文翻译

子产相郑文言文翻译

子产相郑

臧孙行猛政 ,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译文

臧孙子施行严酷的政令,子贡表示不同意,对他说:“难道你没听说子产做郑国国相的事迹吗?(子产的做法是)推举善良的、有实才的人,打击坏人赞扬好人,有治国才能的人不去过份计较他的短处,口碑好的人不去说他的小缺点;(这样一来),每家每人都能自给自足,监狱里几乎没有犯人。

子产去世了,全国的人们都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由此可见,子产)活着受人热爱,去世了也让人悲哀。

启示

反映出子产在内政、外交方面的政治智慧,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开明风度,表现出一个称职的.执政者的知人善任,集思广益,以及如何“爱人”方面的明智和贤达。

拓展:子产简介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 。出身于郑国贵族,前554年(郑简公十二年)为卿,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辅佐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前522年(郑定公八年)。历史典籍一般称他为“子产”。

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篇11:刘基《卖柑者言》文言文及翻译

卖柑者言

作者: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⑴寒暑不溃⑵。出之烨然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⑷十倍,人争鬻⑸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⑹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⑺、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⑻外以惑愚瞽⑼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⑽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⑾、坐皋比⑿者,洸洸⒀乎干城之具⒁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⒂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⒃而不知理,坐糜⒄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⒅肥鲜者,孰不巍巍⒆乎可畏,赫赫⒇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21)。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选自《四部丛刊》本《诚意伯文集》

篇12:刘基《卖柑者言》文言文及翻译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善于贮藏柑橘,经历一个寒暑也不腐烂。把它拿出来,依然色彩鲜艳,玉似的质地,黄金的色泽。放到市场上,价钱高出十倍,人们争相购买。我买了一个,把它剖开,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再看看里面,干枯得像破旧的棉絮。我感到奇怪,便责问他说:“你出售给别人的柑子,是将要用来填满盛祭品的器具,祭祀祖先,招待宾客呢?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来愚弄傻子和瞎子呢?你进行欺骗的行为真是太过分了!”

卖柑子的人笑着说:“我做这个生意好多年了。我靠这个生意来养活我自己。我卖它,人们买它,不曾有人说什么,却唯独不能满足您的要求吗?世上做这种欺骗行为的人不少,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您实在是没有好好思量啊。现在那些佩带虎形兵符、坐蒙着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真的能够传授孙武、吴起的韬略吗?那些戴着高耸帽子,腰上拖着长长的腰带的人,器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陷入贫困却不知道解救,官吏奸猾却不知道禁止,法律败坏却不知道整顿,就坐着白白地消耗国家的俸禄却不知道羞耻。看他们,坐在高大的厅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美酒,吃佳肴的人,哪一个不是外表威风凛凛令人畏惧,显赫过人值得效仿啊?又哪何尝不是外表像金玉、内里像棉絮一样呢?现在你不考察这些,却来察我的柑子!”

我沉默了无言以对。回来想想他的话,觉得好像是像是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辨的人,难道他是个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借托柑橘来进行讽刺吗?

文言文 翻译

文言文翻译大全

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

倒屣相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童趣翻译

关雎文言文翻译

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