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

时间:2022-12-10 06:13:59 作者:再次重生小太阳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再次重生小太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

①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

②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③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④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⑤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⑥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⑦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⑧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⑨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⑩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⑪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⑫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⑬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⑭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⑮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⑯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⑰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⑱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⑲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⑳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21)差点忘了说,刘二现在已经不叫刘二了,他的大名叫刘志福。

篇2: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

1.“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⑬、⑲段划线的句子各揭示了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3. 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6分)

篇3: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

1(1)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刘二的爱和希望,为塑造母亲形象服务。(2)照应结尾处刘二的真名“刘志福”,表明刘二是一个真正有志气、有福气的人。(3)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1点1分,两点3分,答满三点给5分)

2(1)13段划线句子:“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这个细节表现了妈妈为让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良苦用心,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和浓浓的爱意。

(2)19段划线句子:“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

这样不知不觉的,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这个细节表现了刘二努力奋斗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1点2分共4分)

3.(6分)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母亲用每年在饺子上做记号的方式来让瘸腿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从而获得好运,来寄托她对儿子的祝福和希望;而儿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自强不息最后成功的故事,歌颂了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母爱,及在母爱的沐浴下关怀下儿子的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

篇4:《侯德榜》阅读答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侯德榜应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共同的爱国热情以及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是他们攻坚克难生产中国纯碱的精神动力。

B.苏尔维法是一种制碱工艺,这种工艺原理简单,但是生产运用却十分复杂,这是侯德榜不能顺利制出纯碱的根本原因。

C.四川当地深井中盐卤质量差,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造成成本过高,这使侯德榜不得不选择采用新法制碱。

D.侯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从此中华民族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E.本文记述了侯德榜成功掌握“苏尔维法”和成功研制“侯氏制碱法”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

(2)侯德榜情不自禁流下泪水时,为什么会感到辛酸、幸福、感激?请分别回答。(6分)

(3)为了研制“侯氏制碱法”,侯德榜都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结合侯德榜的成功,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篇5:《侯德榜》阅读答案

1910月,获得哥伦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他是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的。

永利碱业公司由范旭东于19在天津塘沽创办。创办目的是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若要成功,全在技术。但公司无法得到先进的制碱技术,当时的制碱工艺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完全被欧美的苏尔维公会垄断,19,赴美物色人才的陈调甫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侯德榜,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让两人一拍即合。

苏尔维法原理简单,但永利用此法制碱,却困难重重,要靠自己摸索。侯德榜深知创业艰难,创业需要实干。回国后,他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和暗礁。各种技术的问题,随时会突然袭来。先是蒸氨塔堵塞,后又燃烧炉结疤。侯德榜领导着工程师们,昼夜奋战,日夜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1924年8月13日,碱厂要正式生产。人们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希望及早见到中国碱的诞生。但出来的碱不是雪白的',而是红、黑相间,跟洋碱无法相比。股东们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心灰意冷,范旭东认为此时更要知难而进,不能功亏一篑,坚持继续维持开车,可是,祸不单行,最后一台燃烧炉烧裂,工厂只好停工。侯德榜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1924年8月29日,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当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时,像白雪般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侯德榜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幸福、感激的泪水。

中国纯碱的成功制造,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1926年8月,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设永利川厂。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成本很是可观。侯德榜想用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该法虽不成熟,但食盐利用率达90%,而废液几近于无。

1938年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察安法专利。侯德榜并不知晓德、日两国早已暗中勾结,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时,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倾土,因条件有辱国权,谈判立即被终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已关闭,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侯德样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缺点在于: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钠,氯和石灰却化合成了没有用途的氯化钙,而且有三成的食盐没有起反应。必须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设实验室。1939年春,范旭东在香港设立实验室,试验人员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侯德榜深入地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并对具体目标和试验予以明确指示,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联合进行生产,此法食盐利用率可达95%;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

1941年3月,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研究虽肇始于察安法,但最终远离了察安法的特点,形成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把世界的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篇6:《侯德榜》阅读答案

12.(1)A C (A给3分,C给2分,D给1分)(B.“根本原因”是技术封锁。 D.“民族工业”应

为“制碱工业”,不准确。E.记述侯德榜成功制造中国纯碱,而非“成功掌握“苏尔维法”,概括偏离记叙中心)

(2)①心酸是因制碱过程艰辛,遭受怀疑。②幸福,是因为成功制出纯碱,打破了西方垄断。③感激是因为艰难时得到了范旭东的支持。(每点2分)

(3)①深入研究了苏尔维法和察安法。②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方案。③对实验过程详加指导。(每点2分)

(4)①要有报效祖国之心,为成就事业提供强大动力;②要有实干精神,因为创业艰难;③要有专业素养,为攻坚克难提供支撑;④要无畏艰难险阻,这样才不被困难吓倒。(三点即可。每点2分)

篇7:扶贫往事阅读理解答案 扶贫往事侯德云

扶贫往事阅读理解答案 扶贫往事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5.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6分)

试题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 B(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不当。 “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文中没有依据;“逼迫”说法不准确,乡长说的是“逼着他们富起来”,“他们”指的是老百姓;“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概括不当。)

5.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1)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2分)

(2)工作踏实: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2分)

(3)为农民着想:帮助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2分)

(4)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2分)

(答出3点得6分,未答出身份地位在得分基础上扣1分,没有结合文本扣1分,结合文本分析合理即可)

6.联系: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1分),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1分),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1分)。

艺术效果: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1分),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1分),深化了小说主题,引人深思(1分)。

篇8:《谁能让我忘记》阅读答案侯德云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篇9:《谁能让我忘记》阅读答案侯德云

13、为什么作品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却能够看到“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4分)

答:

14、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5分)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答: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15、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6分)

答:

篇10:《谁能让我忘记》阅读答案侯德云

13、(4分):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1分)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爹妈对“我”深沉的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3分)

14、(5分):① “喷”写出了“爹”到处向别人传播“我”考上大学的喜讯时兴高采烈的情形。(1分)表现了“爹”对“我”的爱,并为“我”感到骄傲。(1分)

②“扎”写出了“爹”对我的“浪费行为”的不满和责怪,“刨”形象地写了“爹”吃西瓜时唯恐浪费而尽力啃干净的情形。(2分)表现了“爹”的节俭。(1分)

15、(6分)可按以下A或B两种意见答题。

A: 不同意。(1分)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2分)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2分)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1分)

B: 同意。(1分)“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2分)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1分)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下降。(2分)

篇11:类阅读《侯德榜》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侯德榜》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10月,获得哥伦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他是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的。

永利碱业公司由范旭东于19在天津塘沽创办。创办目的是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若要成功,全在技术。但公司无法得到先进的制碱技术,当时的制碱工艺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完全被欧美的苏尔维公会垄断,19,赴美物色人才的陈调甫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侯德榜,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让两人一拍即合。

苏尔维法原理简单,但永利用此法制碱,却困难重重,要靠自己摸索。侯德榜深知创业艰难,创业需要实干。回国后,他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和暗礁。各种技术的问题,随时会突然袭来。先是蒸氨塔堵塞,后又燃烧炉结疤。侯德榜领导着工程师们,昼夜奋战,日夜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1924年8月13日,碱厂要正式生产。人们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希望及早见到中国碱的'诞生。但出来的碱不是雪白的,而是红、黑相间,跟洋碱无法相比。股东们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心灰意冷,范旭东认为此时更要知难而进,不能功亏一篑,坚持继续维持开车,可是,祸不单行,最后一台燃烧炉烧裂,工厂只好停工。侯德榜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1924年8月29日,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当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时,像白雪般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侯德榜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幸福、感激的泪水。

中国纯碱的成功制造,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1926年8月,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设永利川厂。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成本很是可观。侯德榜想用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该法虽不成熟,但食盐利用率达90%,而废液几近于无。

1938年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察安法专利。侯德榜并不知晓德、日两国早已暗中勾结,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时,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倾土,因条件有辱国权,谈判立即被终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已关闭,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侯德样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缺点在于: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钠,氯和石灰却化合成了没有用途的氯化钙,而且有三成的食盐没有起反应。必须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设实验室。1939年春,范旭东在香港设立实验室,试验人员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侯德榜深入地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并对具体目标和试验予以明确指示,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联合进行生产,此法食盐利用率可达95%;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

1941年3月,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研究虽肇始于察安法,但最终远离了察安法的特点,形成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把世界的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侯德榜应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共同的爱国热情以及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是他们攻坚克难生产中国纯碱的精神动力。

B.苏尔维法是一种制碱工艺,这种工艺原理简单,但是生产运用却十分复杂,这是侯德榜不能顺利制出纯碱的根本原因。

C.四川当地深井中盐卤质量差,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造成成本过高,这使侯德榜不得不选择采用新法制碱。

D.侯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从此中华民族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E.本文记述了侯德榜成功掌握苏尔维法和成功研制侯氏制碱法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

(2)侯德榜情不自禁流下泪水时,为什么会感到辛酸、幸福、感激?请分别回答。(6分)

(3)为了研制侯氏制碱法,侯德榜都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结合侯德榜的成功,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2.(1)A C (A给3分,C给2分,D给1分)(B.根本原因是技术封锁。 D.民族工业应

为制碱工业,不准确。E.记述侯德榜成功制造中国纯碱,而非成功掌握苏尔维法,概括偏离记叙中心)

(2)①心酸是因制碱过程艰辛,遭受怀疑。②幸福,是因为成功制出纯碱,打破了西方垄断。③感激是因为艰难时得到了范旭东的支持。(每点2分)

(3)①深入研究了苏尔维法和察安法。②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方案。③对实验过程详加指导。(每点2分)

(4)①要有报效祖国之心,为成就事业提供强大动力;②要有实干精神,因为创业艰难;③要有专业素养,为攻坚克难提供支撑;④要无畏艰难险阻,这样才不被困难吓倒。(三点即可。每点2分)

篇12:地震云阅读题及答案

地震云

①“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据目测估计,地震云高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②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④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⑤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⑥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云,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而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地震云”,它是指地震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带状云。

B.日本真锅大觉教授从拍摄到的地震云中断定我国唐山将发生强烈地震。

C.第③段采用“总—分”式结构,介绍了地震云的种类。

D.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第④段“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6年我国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死伤人数近5万人。

材料二: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材料三: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伤亡人数40多万人。

(1)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初三同学写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不少于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不能。因为“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可能”,句子意思由地震发生的可然性变成了必然性。(意思对即可)

3.(1)如“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地震震级越大,伤亡人数越多”、“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我国是受地震影响最深重的国家”等。

(2)如“地震震垮你们的校园,却震不了我们的爱心,我们伴你同行!”“同学别哭,擦干泪,站起来,爱的路上有我们。”“此刻,十三亿中国人都是四川人,都是你们的亲人。”……(此题为开放题,只要带有安慰、鼓励的言辞,意对即可)

《侯银匠》阅读答案

坐看云起阅读题答案

阅读题及答案

马德《态度》阅读答案

《云与降水》阅读答案

《野菊花》阅读题及答案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侯德云16枚硬币阅读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