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

时间:2022-12-10 06:21:56 作者:卿仡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卿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供大家阅读。

篇1: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

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

昨日,苏浙沪两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签订了“关于建立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会商机制协议书”,这表明,长三角教育全面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建“教改试验区”打破分割壁垒

两省一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建议,教育部在苏浙沪三地设立和建设“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努力把长三角地区建成全国领先、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先进水平的教育一体化合作区。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认为,当前阻碍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的因素表现在:受行政区划、人事制度和市场分割壁垒的限制,各省市、各城市之间的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机构及学科专业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师生流动、合作科研及培养人才等仍然受到制约。因此,薛明扬建议设立“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创新区域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相关体制、突破现有政策性限制,在不涉及现行行政管理框架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一体化。”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建议,长三角应建立健全教育协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联动发展领导机构,建立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基金,建设长三角教育门户网站等。

中考高考联考,江苏学生上海读高中

“有计划地率先放开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限制”已经列入两省一市的共同研究课题。

“如果相关问题解决了,今后江苏学生到上海上高中完全有可能。”江苏省和上海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均这样表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认为,现在的招生方法是架构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因此江苏初中毕业生去上海就读的.一大障碍就是户籍限制。对此沈健表示,首先要推进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跨地招生及接受基础教育的可行性。

两省一市能否实行中考、高考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的前提是教材要统一,但目前两省一市的教材还不一致。”薛明扬表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朱卫国认为,两省一市统一高考方案现在还只能是设想,近期能够做到的是高考命题教师资源共享,“江苏专家可以参与上海、浙江的命题,上海、浙江的专家也可以参与江苏命题,解决一个地方命题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在高招计划上有所突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比如增加区域内的高校跨省市招生指标,浙江、上海的高校就可以扩大在江苏的招生计划。”

没有政策体制限制的近期尽快开放

长三角教育联动近期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素质教育可以有突破。”沈健表示,两省一市可以共同深化招生考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改革,合力推进素质教育。此外,可以相互开放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基地,开展中小学对口校际交流;共同制定统一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实行长三角地区非学历教育互认,相互认可两省一市已经开发的各类培训项目及技能证书;建立长三角地区高校人才资源库,共建共享高等教育专家资源库,共同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薛明扬表示,上海教育将以开放的姿态融入长三角教育联动,主动地向江浙开放各类教育资源,“当前没有政策体制限制的,近期组织尽快开放。”

刘希平认为,两省一市应共同研究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突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依据企业生产服务流程活动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大家互相分工,共同开发课程,编制教材,缩短中职课程改革的周期。”

“长三角教育联动能否成功,关键是要看能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朱庆葆认为,因此要研究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需要和未来趋势,本区域需要什么人才、现在的人才培养有哪些不足都要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任松筠 陈月飞)

篇2:苏浙沪有望实现“高考联考” 高校学分互认

苏浙沪有望实现“高考联考” 高校学分互认

晨报讯“采用同样的高考方案,高考试卷统一命题,按统一的分数线录取,苏浙沪三地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高考联考’。”这是记者昨天从由江苏省教育厅发起的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长三角探索高考联考 打通高招计划难度最大

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

中考可以选择上海浙江高中

以后,江苏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的高中更多更广了:除了本省的高中学校外,还可以“择校”到上海、浙江的高中去。 昨天,三地的教育专家已经作出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列出了这样的目标:“到,探索跨地招生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可行性,有计划率先放开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限制。”

“今后南京的学生到上海读高中,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告诉记者,不过,这需要进行深入调研后逐步推行。如果目前推行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比方说,现在各个地方的中学教材并不相同。而高考报名还有规定,考生基本上得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如果江苏的学生到上海读高中,三年后还得回江苏参加高考。

江浙沪三地高中跨区域招生到底何时能够执行呢?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只是信心满满地表示:“指日可待。”

高考三地有望实现“高考联考”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社会最关注的高考问题自然也成了焦点话题。一直以来,高考受到户籍的限制,由各个地方自主命题,而在招生计划上,虽然各省可以进行相互调节,但考虑到要维护本地考生的利益,因此这种调节也是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三地”高考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不过,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一旦成熟,江苏、浙江、上海三地不排除使用统一高考方案的可能。

“要逐步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三角统一的中考、高考招生标准、考评标准,实现两省一市对评价结果的互认和信息共享。”在昨天专家给出的调查报告中就有这么一段内容。沈健表示,目前“高考联考”何时执行还没有时间表,但按照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三地区的高考合并成“一个地区”来进行,统一高考命题、统一列出招生计划、统一划线录取。但当前首先要推进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书记朱卫国表示,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苏浙沪可以首先从高考命题着手,进行协作沟通和资源整合。江苏的命题可以请浙江的老师来,江苏的命题老师也可以到浙江去,这样可以解决一个省内命题老师少的问题。

三地能否“高考联考”,上海的态度很重要。上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现在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招生政策,其实已经面临很多问题,它需要一个新的制度去替代。“高考目前还是以省为单位,长三角地区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其实已经有了这种改革的动力,但是究竟在政策上怎么设置,体制上怎么突破,还需要我们大家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共同来探讨。”

大学三地高校有望学分互认

尹后庆表示,目前,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但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往往各自为政,很多学校存在专业相近、建设重复的问题。长三角教育联动可以减低教育成本。“比如说,上海地方小,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很有限,但是浙江、江苏在这方面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大家可以共同来分享。再比如说,高校的重点实验室、重点专业这些资源,也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据了解,今后几年,三地将有二三十所高校有望进行学分互认。

中职跨区招生先行一步

沈健说,三个地区教育上的联动应该是全方位的,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甚至连终身教育都应涵盖在内。不过,要让三地的教育成为“一家人”还需要摸索的过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推行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将先作探索。

中职教育如何联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热情地表态,浙江的中职院校招生将向江苏、上海开放,如果南京的考生想到浙江去念中等职业学校,浙江肯定不会设“门槛”,敞开大门欢迎。

除了在招生上打破区域限制外,沈健还透露,三地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也有望统一,同时实训基地也将共享。

篇3:“同盟”联考成绩揭晓 沪浙苏考生26日面试

“同盟”联考成绩揭晓 沪浙苏考生26日面试

记者 李征

晚报讯 上月刚刚举行的9所“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自主选拔联考中国大学网即“同盟”联考)笔试的'成绩,已于昨晚8时揭晓。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参加这一“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合格的上海、浙江和江苏三地考生,还需参加将于3月26日中国大学网下周六)举行的“综合素质面试”。学校将根据“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与“综合素质面试”的综合成绩,来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其他地区的考生则以此次“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成绩,来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一共有来自全国的3万余名考生参加考试,其中上海地区考生2700余名。 9所“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网

苏沪浙工业园区建设考察报告

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教育论文

山西省高考将首次实行网上阅卷

新西兰留学新政策:教育出口税将调高

遭遇美国教育之三:美国高考

高考的教育工作计划

明年高考将增考体育作高校录取参考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相结合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箴言

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集锦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浙沪将教育一体化起步 长三角有望高考联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