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讨厌自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鲁迅先生记》的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鲁迅先生记》的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鲁迅先生记》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的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就在他的照像面前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文章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从哪儿断开好?找出这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没有过多地正面写鲁迅,只是写到他抽烟时的两个细节。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着重写“万年青”,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这两部分从“……总带着一点惊奇”后断开。过渡段: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
2.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3.文中的“万年青”是鲁迅革命精神的象征。
4.表达了作者怀念鲁迅的思想感情。
篇2:鲁迅先生记萧红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记萧红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理解作者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在下列段前标号中用“‖”划分开),并简述理由。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单从表现文章主题的角度来描述万年青的特点,下列哪些项是最合适的?( )
A.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
B. “这花不怕冻?”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
C. 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
D. 这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E. 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F. 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
3.理解文章的主题,完成下面填空。
“万年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象征了鲁迅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形象。
4.文章标题是《鲁迅先生记》,显然目的在于刻画人物,作者却用心写了“万年青”。文章是怎样处理这种矛盾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从不同方面写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这不同的方面可以概括为三点,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划分:(1)(2)(3)(4)(5)(6)(7)‖(8)(9)(10)(11)‖(12)(13) 理由:(1)—(7)写鲁迅先生与万年青;(8)—(11)写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与万年青;(12)—(13)借鲁迅墓上的荒草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2.ABD
3.坚韧顽强、不畏严寒、四季长青 坚贞不屈、永不休战、生命长青
4.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作者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表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5.①与许广平谈话 ②写墓上荒草③我在异地纪念
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策略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小说阅读如何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⑵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__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__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__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篇3:悼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悼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A,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已的B,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C。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 ) 汇集( ) 悲痛( ) 渺小( )
2.请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A、B、C三处。
①战士 ②朋友 ③导师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3.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1.出生 分散 欢喜 伟大
2.A:③ B:② C:①
3.鲁迅先生逝世了
4.比喻 悲痛
5.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
6.文章倒数第2句。
篇4:《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儿,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妆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叙事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文,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五件事: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共同点: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面。(意对即可)
2.前两件事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后面的三件事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从这些描写巾,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除了具有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一面外,还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富有情感的一面,表现了他开朗、真诚、直率、细腻等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3.插叙;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意对即可)
4.选文着重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生活,对人真诚、坦率,富有情趣的内心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作为常人的鲁迅先生的了解,从而认识到鲁迅是伟大的,他具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鲁迅又是平常的,他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一面。(意对即可)
篇5:《悼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A,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已的B,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C。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 ) 汇集——( ) 悲痛——( ) 渺小——( )
2.请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A、B、C三处。
①战士 ②朋友 ③导师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3.“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1.出生 分散 欢喜 伟大
2.A:③ B:② C:①
3.鲁迅先生逝世了
4.比喻 悲痛
5.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
6.文章倒数第2句。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阅读答案
2.高山流水 阅读答案
3.《放大你的优点》阅读答案
4.《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5.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阅读答案
6.《思在百草园》阅读答案
篇6:《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9.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4分)
20.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21.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4分) 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
(1)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
(答案中只要有关键词--和谐或协调,得2分,其余每点1分。)
20. (5分)插叙。(2分)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1分)。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2分)
21.(6分)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2分)
不背离。(1分)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3分)
篇7: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究竟记住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反复出现四十五年前送别先生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求后人忘记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万国殡仪馆为先生送行的情形。
2.先生被利用
3.自己初次向先生约稿先生对自己的支持4、走上工作岗位,先生及其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鲁迅的名字或文章被居心险恶的人利用来打击报复他人。(2分)
(2)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充满了真诚、满含对他人、对民族深沉得爱,给人以指引的作用。(2分)
3.1.贯穿全文,是文章的写作线索。(1分)
2.反复渲染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悼念之情。(1分)
3.突出了先生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影响。(1分)
4.先生一辈子反对神化,反对奴才,反对奴性,他不愿意把自己塑造成神,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那只会培养出新的奴才,所以先生要求后人忘记自己。(2分)
篇8:《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林宇星
初识鲁迅,是在初中课本的《故乡》一文中,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一幕像画一样刻在我的心里,直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备感亲切。那时学习的多是鲁迅的散文,我读到了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简单随意的笔调里面流露出的是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是人非的无可奈何。
继而学习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先生的杂文笔调素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猛烈的呐喊。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校园里流传着的这句顺口溜正反映了阅读鲁迅作品的尴尬现状。对于很多人来说,鲁迅似乎成了一个冰冷严肃的符号,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永远翻着白眼”的战士,有些人说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好学,因此“鲁迅过时了,不适合再放到中学课本中去”了。学者陈丹青就这样说过:“鲁迅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今天没有人能够学得了。如果要学非得有两条以上的性命才可以。”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历史的天空,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孟子、庄子、屈原、陶渊明、司马迁、苏轼、曹雪芹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想必是一个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甚至连萤光都不存在的黑暗世界,自然,居于这样黑暗世界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有支撑起民族骨架的.灵魂。
伟大的鲁迅,是我们民族之魂。如果没有产生鲁迅及其文风,黑暗的时代除了黑暗,将增加一个罪恶,那就是虚假。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暴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能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吗?
读鲁迅,先生会告诉你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会让你明白该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黑暗和挫折,如何学会坚韧和乐观地生活,如何珍惜有限的生命;他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他会让你明白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鲁迅的文字,无论是思想的深刻程度,还是作品背后做人的真诚、对民生和社会的关注、对现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是常人或常文难以望其项背的。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学学子来说,这无异于一剂猛药,虽然有些苦涩,却是不可缺少的成长营养品。
回看我们的教育,孩子们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不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学生一接触鲁迅的文章,就被老师要求记住里面“描述了、揭露了、批判了、揭示了、反映了”的东西,这样学习鲁迅,又怎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又如何能理解先生博大的胸怀,从而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愿远方的鲁迅先生,一切安好。
(选自《羊城晚报》2011-09-30)
1.词语理解。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
(1)物是人非:
(2)望其项背:
(思路提示:从词语本义出发,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
2.局部分析。少年闰土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形象,为什么会一直刻印在本文作者及许多读者的心里?
(思路提示:根据《故乡》全文中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分析。)
3.内容探究。为什么说,“伟大的鲁迅,是我们民族之魂”?
(思路提示:从鲁迅所处的时代及其鲁迅的伟大贡献方面来探究。)
4.感受延伸。除文章中所说的教育本身的问题之外,你认为中学生不喜欢学鲁迅文章的原因还有什么?
(思路提示:根据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实际,解答其原因。)
5.写作拓展。学过不少鲁迅文章,再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是不是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请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作文。
篇9:《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1.(1)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文中用于表达鲁迅回到故乡后已经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感慨万千。
(2)能够望见他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赶得上或比得上。文中是说常人或常文难以赶得上或比得上鲁迅文章的。
2.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形象,与老年闰土木呆判若两人,因而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鲁迅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那个黑暗时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出的最猛烈的呐喊。因而,伟大的鲁迅,是我们民族之魂。
4.示例:鲁迅文章内容离现代社会时代较远,文字隐晦难懂等,是现在中学生不喜欢学鲁迅文章的主要原因。
5.略
篇10:《悼鲁迅先生》阅读答案「优选」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A,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已的B,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C。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 ) 汇集——( ) 悲痛——( ) 渺小——( )
2.请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A、B、C三处。
①战士 ②朋友 ③导师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3.“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参考答案
1.出生 分散 欢喜 伟大
2.A:③ B:② C:①
3.鲁迅先生逝世了
4.比喻 悲痛
5.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6.文章倒数第2句。
★ 鲁迅社戏阅读答案
★ 藤野先生阅读答案
★ 鲁迅先生爱惜时间
★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鲁迅先生记》的阅读答案(合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