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ikkyc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木假山记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假山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木假山记阅读答案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孽:树木砍去后重长嫩芽。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踞肆:气势雄壮的样子。庄栗:威严挺拔。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或孽而殇殇:未长成而天折
B、幸而得不破折得:能够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数量
D、余之爱之,非徒爱其似山徒:只,仅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其势弱于秦
B、则为好事者取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强之以为山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且其孽而不殇与尔三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拔”“漂”“腐”等词写出栋梁之材的坎坷经历,并以此暗示人才的遭遇。
B、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字句虽有改变、更换或节略,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C、作者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既有拟人的笔法,又有带着浓重感情的叙述兼联想。
D、本文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抒发自己的心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不为樵夫野人所薪,而后得至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5)文末第三段,作者对木假山“有所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C
(2)B
(3)B
(4)也没有被樵夫、乡野之民砍木为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其中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
(5)作者敬之,是因为从木假山的姿态联想到精神,品格。中锋“意气端重”,二峰“凛乎不可犯”“岌然决无阿附意”,写出山峰的做岸不屈、不卑不亢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高尚情操和独立品格的追求。
二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濆(fén):水边。④岌(jí)然:高耸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生,或孽而殇殇:未成年而死
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啮:咬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命运
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薪:木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之以为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以及于斧斤之不能喻之于怀
C、然予之爱之纵一苇之所如
D、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
答
6、D.(薪:名词做动词,砍木柴)
7、C(A.以:介词,把;介词,因为。B.于:介词,表被动,被(砍);介词,在。C、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词组做主语,取消句子独立性。D、而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8、C.(相关信息在第三段段首句,作者欣赏“木假山”的理解。原句“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关联词语,不只,不但。“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过于绝对)
篇2:木假山记阅读答案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生,或孽而殇 殇:未成年而死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汩:涌出的泉水
C、而有斧斤之患 斧斤:砍伐
D、则非徒爱其似山 徒:只是
8、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则为人之所材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故木受绳则直
D、而又有所敬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尽述了树木或夭折,或被砍伐的种种不幸遭遇,目的是为了说明最后能被好事者拿去,加工成假山的,是树木中的幸运者。
B、作者在文中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C、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正不阿的精神。
D、作者在最后一段里说: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的形状与山相似,特别是它们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使人佩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② 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1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参考答案:
7、B 8、D 9、D
10、①那些有幸生长到能够担当起栋梁之任的,便被砍伐。(给分点分别是幸为则伐。幸译成幸运的,为译成动词担当,则伐译成被动句便被砍伐。)
②每当想起它们,我就怀疑其中有命运定数。(给分点分别是之其数。之译成它们,指三峰,其译成其中,数译成命运的定数。)
11、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篇3:木假山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汾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 汾(fén):水边。④岌(ií)然:高耸的样子。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孽而殇,或拱而夭 夭:死亡、夭折
B.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 啮:啃、吃
C. 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 几何:时间短暂
D. 岌然决无阿附意 阿附:逢迎、依附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 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
答案:C,A,C
篇4:《木假山记》的阅读答案参考
苏洵
①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②,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选自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注]①孽:嫩芽,②濆(fén):水边高地。③踞肆:踞,同“倨”,指神态高傲舒展。
22.第①段加点词“最幸者”“不幸者”分别指什么? (2分)
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 第③段作者认为木假山“可敬”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①段作者说经历风雨侵蚀后未曾腐朽,又能逃脱被樵夫砍伐厄运的树木十分少见。
B.第②段末尾感叹“其理似不偶然”,表达了作者对造成树木种种不幸的天命的反抗。
C.第③段由家中所藏的木假山生发感慨,作者以木假山的山峰暗示自强自立的人格。
D.全文由树的生长写到木假山的`特征,转合自如,最后以三个感叹号收束,引人深思。
26.指出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概括全文主旨。 (3分)
参考答案:
22.(2分)最幸者:逃脱种种厄运,被人发现,做成木假山。(1分)
不幸者:本来能做成木假山的良材,因为无人发现,被樵夫当作薪柴砍伐。(1分)
23.(2分)角度一:运用排比,(1分)写出了木假山侥幸逃脱各种摧折的经历。(1分)
角度二:多用整句,(1分)形成铿锵节奏,强调树木遭受的各种不幸。(1分)
24.(2分)木假山中间山峰端正庄重,旁边的山峰凛然挺拔,(1分)表现出了傲岸不屈的精神,不卑不亢的姿态,因此作者觉得它“可敬”。(1分)
25.(2分)B
26.(3分)手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1分)主旨:以树的遭遇暗示人才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无端毁灭的痛惜之情;(1分)以木假山形象寄寓作者刚直不阿的人格理想。(1分)
篇5:《木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木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苏洵《木假山记》
原文
木之生,或孽而殇①,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③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④,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⑤,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⑥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⑦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⑧,意气端重,若有以服⑨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⑩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⑾。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释
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殇:未成年而死。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斤:斧头。④汩(gǔ)没:沉没。湍(tuān):急流。⑤濆(fén):水边高地。⑥野人:村野之人,农民。⑦数(shù):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⑧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踞肆:傲慢放肆,这里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⑨服:佩服,这里用为使动,使……佩服。⑩庄栗:庄重谨敬。⑾岌(jí)然:高耸的样子。阿(ē)附:曲从依附
译文
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
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对木假山的喜爱,不光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逢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创作背景
嘉皊3年戊戌(1058):苏洵五十岁
苏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诗和《木假山记》,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苏洵上书仁宗,又致书雷简夫、梅圣俞,拒不赴试,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答梅圣俞书》
解读
这是一篇写木假山的记,作者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头段介绍树木生长成材很不容易,而且成材后还要遭受斧伐、风拔、水漂等无法预测的折磨。历经风化侵蚀而成的'木假山,那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二段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前段观点。三段渐显寓意,作者爱其家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犹如他们苏氏父子的人格。
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遇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
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文中对三峰的爱敬,乃作者自颂三苏父子的人格。
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赏析】
苏洵的散文纵横捭阖,老练简奥,既有《战国策》的雄放,文兼《韩非子》的峭劲,为宋代文坛开了生面。他写文章力求“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踪”(曾巩《苏明允哀辞》),不抄袭旧说,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苏洵的家中有一木雕的假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木假山记》就是由此生发感慨而作的。他从木假山联想到树木的遭际,又由此而联想到当时的社会情状,“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本文是篇绝妙的小品,全文托物寓意,小中见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文章的标题是“木假山记”,但作者并没有泛泛地交待木假山的制作经过,也没有刻意描绘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而是借欣赏木假山,触景生情,展开想象,抒发感慨,阐述事理。文章一下笔先给我们写出了树木的不同命运:有的刚刚发芽就过早地死去;有的刚长到拱把粗便也过早地被砍伐摧折;有的有幸成材,又被采伐者随便剪除掉。这些说不完的众多天灾人祸,使树木无处躲逃,不知毁掉了多少树木。不幸之中的幸者,再遭受各种折磨后,有的其形“仿佛于山者”,“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而像这样的幸运者是极其稀少、极其偶然的。有“形”之木经过重重厄运被造成假山形状,供人欣赏,确属幸运。更有许许多多的大材,未被发现,却被“樵夫野人”砍去当柴烧掉。这样看来,树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极难的;要逃脱厄运也是极难的。
作者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当时的社会,苏洵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有类于此。在那个人才受到压制的社会,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处在厄运之中,有多少有用人材被无端毁掉。偶尔有一个半个被“好事者”看中了,取用了,“强之以为山”,但也是被用来做成木假山式的装饰品,供人装饰其门面。作者借写树木的遭遇,写出了知识分子的遭遇。他把当时知识分子的命运,借着树木的命运写了出来,较之直写人的遭遇更为自然,更为感人。作者由家中的木假山的三峰,“疑其有数存乎其间”,继而又推想开去,揭示出“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批评力度。清代学者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时说:“前以不幸归本‘数’字,后从‘数’字转出‘理’字,极变幻中自成章法。”这话说得极为准确。
在当时弊病多端的社会中,“天数”是难以改变的,但作为一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品格是很重要的。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由写树木的遭遇,转向写木假山,借写木假山山峰的品格来写人的品格,表达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木假山放在高雅的场所,供人们赏玩,苏洵所赞赏的并不是它的端庄峭拔,而是木假山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作者“爱之”、“敬之”,不但但是它的匠心独运的雕刻艺术,而更在于爱山的中峰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爱其旁之二峰的“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这是一种傲岸不屈精神的体现。作者特别强调旁之二峰,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中的一部分,其势是“服于中峰”的,然而却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岌然决无阿附意”,表现出不卑不亢的姿态、精神。这正是作者“爱之”、“感之”、“敬之”的原因。他们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也可以说是苏洵自己的思想品格的写照。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说:“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苏洵为文,随遇而发, 这篇《木假山记》,他从木假山联想到树木的遭际,又由此而联想到一些社会情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秉性,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上来看,都可以说是他的独具特色的一篇散文。
相关试题及答案
2.第①段加点词“最幸者”“不幸者”分别指什么? (2分)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4. 第③段作者认为木假山“可敬”的原因是什么? (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①段作者说经历风雨侵蚀后未曾腐朽,又能逃脱被樵夫砍伐厄运的树木十分少见。
B.第②段末尾感叹“其理似不偶然”,表达了作者对造成树木种种不幸的天命的反抗。
C.第③段由家中所藏的木假山生发感慨,作者以木假山的山峰暗示自强自立的人格。
D.全文由树的生长写到木假山的特征,转合自如,最后以三个感叹号收束,引人深思。
6.指出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概括全文主旨。 (3分)
参考答案:
2.(2分)最幸者:逃脱种种厄运,被人发现,做成木假山。(1分)
不幸者:本来能做成木假山的良材,因为无人发现,被樵夫当作薪柴砍伐。(1分)
3.(2分)角度一:运用排比,(1分)写出了木假山侥幸逃脱各种摧折的经历。(1分)
角度二:多用整句,(1分)形成铿锵节奏,强调树木遭受的各种不幸。(1分)
4.(2分)木假山中间山峰端正庄重,旁边的山峰凛然挺拔,(1分)表现出了傲岸不屈的精神,不卑不亢的姿态,因此作者觉得它“可敬”。(1分)
5.(2分)B
6.(3分)手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1分)主旨:以树的遭遇暗示人才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无端毁灭的痛惜之情;(1分)以木假山形象寄寓作者刚直不阿的人格理想。(1分)
二: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孽而殇,或拱而夭 夭:死亡、夭折
B.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啮:啃、吃
C. 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几何:时间短暂
D. 岌然决无阿附意阿附:逢迎、依附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 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4分)
⑵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4分)
⑶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4分)
参考答案:
10.C【几何,此处应为“多次”之意】
11.A【两个“所’字都是“为……所”被动结构。】
12.C【原文是说“非徒爱其似山”,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形像山,而不是“不是因为它像山”。】
13. (1)幸运的是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 受 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得分点:“材”,名词动用;“为……所”,被动句式;“患”,灾祸,祸患。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得分点:“好事者”,“以为”应为“以之为”,“脱”“远”脱离,远离之意。句意1分,共4分】
(3)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得分点:“野人”、“所薪”“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篇6:《木假山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生,或孽而殇 殇:未成年而死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汩:涌出的泉水
C、而有斧斤之患 斧斤:砍伐
D、则非徒爱其似山 徒:只是
8、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则为人之所材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故木受绳则直
D、而又有所敬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尽述了树木或夭折,或被砍伐的种种不幸遭遇,目的是为了说明最后能被好事者拿去,加工成假山的,是树木中的幸运者。
B、作者在文中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C、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正不阿的精神。
D、作者在最后一段里说: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的形状与山相似,特别是它们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使人佩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② 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1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参考答案:
7、B 8、D 9、D
10、①那些有幸生长到能够担当起栋梁之任的,便被砍伐。(给分点分别是“幸”“为”“则伐”。“幸”译成“幸运的”,“为”译成动词“担当”,“则伐”译成被动句“便被砍伐”。)
②每当想起它们,我就怀疑其中有命运定数。(给分点分别是“之”“其”“数”。“之”译成“它们”,指“三峰”,“其”译成“其中”,“数”译成“命运的定数”。)
11、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篇7:《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
朱 模
新安山水,天下之竒观也。休宁当其中,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官于此土者,无争辨文书之繁,而有登晀嬉游之乐。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最,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
壬辰以来,则兵革之事作矣。自井邑以至于山谷间,荡然无复民居,而生理殆将泯焉。为民上者,虽有山川之胜,岂能乐之哉?
越七年,今钱侯来长是邑,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又明年,政孚俗还,境内向治,谓侯可以适意于山水之乐矣。侯曾不以是而废民事也,于颓基败址间,得石假山,以十数列而置诸庭中。凿石为池,注泉灌木,外为扶栏,以障之,复取所藏云山图,悬诸堂上。公退,则鸣琴读书其中。凭阑,则石峰累乎吾前;升堂,则云山出没乎吾后。若不知松萝之为近,黄山之为远也。已而散若惊尘,去若飘风,是山也。得如铜驰石马,凄凉于荆棘中者,不已幸乎。况谓其登君子之堂,一厕迹于琴书几案间。朝吟而暮咏之,视夫前日宾客壶觞之盛者,相去远矣。
嗟夫!一物之微,而盛衰兴废相率于无穷,则夫休宁之民丧亡困苦之极,安知天不以仁侯惠吾民,而复兴其治于今日乎?出涂炭而登衽席者,将不止于一物之得其所而已,是则吾民之望,而亦侯之所乐闻者,于是乎书。
(选自《四库全书·新安文献志卷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于此土者 官:做官
B.虽有山川之胜 胜:胜利
C.境内向治 治:安定
D.政孚俗还 孚:使……信服,引申为政令畅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 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则兵革之事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则石峰累乎吾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况谓其登君子之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休宁汇集了其他县邑最美好的气象,民众文雅不俗,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有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
B.休宁县曾因战乱兴起,百姓不再居住在城镇和山村问,生计差不多全都失去了。
C.钱侯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了一座石假山,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自己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花草树木。
D.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但却知道上天不因仁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曩,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5分)
(2)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参考答案:
4.B 【解析】“胜”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是“优美(风景、景色),美好(风景、景色”。
5.C 【解析】C项,介词,在。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表顺接,语意顺承/却,表转折。D项,指示代词,那/代词,我。
6.D 【解析】文章原意是“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
7.(1)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解”“籍”“宦游”“取”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2)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敢有一点耽搁、懈怠。(“然”“扶”“修”“焉”“少暇”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新安的山水景色,是天下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色。休宁县处在新安地区,全州清秀、美丽的气象都在这里,这里的民众文雅不俗,这里的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块乐土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闹,而又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
壬辰年以来,那战乱兴起了。从繁华的城镇一直到偏僻的山村间,全都不再有民众百姓居住,而生计差不多将失去了。作为百姓上面的`人,即使拥有山川的美景,哪里能有快乐呢?
过了七年,现在钱侯来担任这个县的县令,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整修荒芜的事业,兴办坠落的事业,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非常勤勉,不敢有一点懈怠。
又过了两年,这里政令畅通,民俗恢复,新安境内逐渐走向太平,说钱侯可以享受到游山玩水的快乐了。钱侯冰不认为这样做就是荒废百姓的事情。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一座假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草木,外面修建扶栏,用来围栏它,又取出所收藏的云山图,悬挂在厅堂上。办公回家后,就在那里弹琴读书。靠着栏杆,那高高的石峰就在我们眼前;坐在厅堂,那云山就在我们的身后出没。却不知道松萝是近的,黄山是远的。一会儿散若惊尘,去若飘风,这就是山。能够铜驰石马一样,在荆棘中凄凉孤单的,是不幸的吗?何况说踏足君子所在的堂屋,置身在琴书几案间,早晚吟咏它,跟那前日宾客壶觞的浩大声势相比,其间距离很远了。
唉啊!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的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为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把危难中的人们解救出来,将在一个事物得到他合适的地方不停止罢了,这就是我们百姓民众的希望,而也是钱侯锁乐于听说的事情,在这里写下来。
篇8:过云木冰记阅读答案
过云木冰记阅读答案
过云木冰记阅读答案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氵典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琤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
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旁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而云落,即冻 ①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 ②人间,村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③,飞廉弭节④,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胁,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人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砖,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系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注】 ① :结冰。②扃 :隔绝。③哆口:张口。④飞廉弭节:飞廉,即风神;弭节,即停止挥鞭使车缓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尔冥霁地表 霁:本指雨止,这里指云雾散
B.无殊阴火之潜 殊:特殊
C.去平原一万八千丈 去:距离
D.将欲过而问之 过:过错
D [过:拜访。]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风起而云落吾尝终日而思矣
B.余乃喟然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有居僧笑于旁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以故霜雪常积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 [C项,均为介词,在。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四明山过云地区罕见而奇特的木冰景观,使人仿佛置身于晶莹的世界。
B.作者在写木冰景观时,多采用结构整齐的短句,糅细腻的描写与磅礴的'气势于一体,强调了过云地区之冷。
C.作者一行三人同游过云山,当作者看到自己的家乡存在木冰这一神奇景象时感到很惊奇。
D.黄宗羲的这篇山水游记,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听天由命、与世无争的消极心态。
D [“听天由命、与世无争的消极心态”错,由“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可知,作者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他正进行着不屈的抗争。]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答案】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秋》上写过它,《五行》上记载过它,为什么我们家乡也有这种奇异之景呢?
(2)住在这里的,难道就没有翻越山峰挖掘药材,说着有高深道理的话语,行为与世人不同,不受社会清平或动荡的命运干扰的人吗?
篇9:《核舟记》《刻木巧匠》比较阅读及答案
《核舟记》《刻木巧匠》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 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皆俱。两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钉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钉(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比至陈(《陈涉世家》)
B.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三峡》)
C.居右者椎髻仰面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核舟记》)
4,.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B. 尝奏荐某人为官(《赵普》)
C. 乡为生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刻木巧匠》)
5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空间顺序,对船头和船尾的人、物依次进行了介绍,其中对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描述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B.【甲】文刻画二舟子的神态栩栩如生: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
C.【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文乙】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
D. 【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参考答案:
3、D
4、D
5、B
更多热门文章阅读答案共享:
1、《蔷薇几度花》阅读答案
2、《挪树》阅读答案
3、《善意的谎言》阅读答案
4、《向日葵 尤今》阅读答案
5、《忘恩负义的珍珠》阅读答案
6、《达尔文的故事》阅读答案
7、《拉亮了灯等你》阅读答案
篇10:《过云木冰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氵典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琤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
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旁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而云落,即冻 ①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 ②人间,村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③,飞廉弭节④,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胁,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人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砖,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系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注】 ① :结冰。②扃 :隔绝。③哆口:张口。④飞廉弭节:飞廉,即风神;弭节,即停止挥鞭使车缓行。
★ 假山作文150字
★ 假山的作文
★ 小假山作文
★ 木心经典语录
★ 木心语录
★ 家谱记阅读答案
★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木假山记阅读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