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卡里·泰勒简介

时间:2022-12-12 05:42:03 作者:二宫和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宫和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扎卡里·泰勒简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扎卡里·泰勒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扎卡里·泰勒简介

绰号:“old rough and ready”

出生:1784年11月24日,弗吉尼亚

死于:1850年7月9日,华盛顿特区

父亲:中校理查德·泰勒

母亲:萨拉·达布尼·斯特罗瑟·泰勒

夫人:玛格丽特·麦考尔·史密斯(1788-1852),在186月21日结婚

孩子:安·麦考尔·泰勒(1811-75);

萨拉·诺克斯·泰勒(1814-35);

奥克塔维亚页泰勒(1816-20);

玛格丽特·史密斯·泰勒(1819-20);

玛莉·伊丽莎白·泰勒(1824-1909);

理查德·泰勒(1826-79)

宗教:episcopalian

教育:没有受过正式教育

职业:士兵

政党:辉格党

其他政府位置:无

总统的薪水:25,000美元/年

扎卡里·泰勒在1784年出生于弗吉尼亚。泰勒的父亲理查德·泰勒和母亲萨拉·达布尼·斯特罗瑟·泰勒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泰勒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是个种植园主,对开发西部地区非常向往,终于把家迁至肯塔基的路易斯维尔,开始了拓荒生活。泰勒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希望成为一名军人。18,不足20岁的泰勒参加了肯塔基民团。扎卡里·泰勒经历过拓荒者的艰苦生活,颇能吃苦耐劳。185月,泰勒25岁时,被任命为第七步兵团少尉军官,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军中前后40年,由于机智、勇敢,不断晋升。直到1846年升为少将。在军队里的40年中,使他成为一名民族主义者。

1846年5月,美国对墨西哥宣战,他率领部队参战,屡屡获胜,取得辉煌胜利,成为美国的英雄。他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人称为“最大的英雄”,“顶用的大老粗”。

1848年大选时被辉格党看中,被推上了总统宝座,当选为总统。泰勒从全局出发,他主张把从墨西哥割取的领土(即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给予州的地位,反对把从墨西哥夺到的土地开辟为蓄奴州,他的决定在国会中遭到反对。虽然泰勒已经向辉格党预定了立法领导的原则,但是他不倾向于成为一名辉格党领导人的傀儡。传统意义上,当他们拟定新宪法时,决定是否想要奴隶制度。因此,为了结束对在新地区是否建立奴隶制度的争论,泰勒对在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的移民起草了一个宪法,并且申请国家地位。这导致了南方人的狂怒,因为他们感到总统正篡夺他们的决策特权。泰勒与企图脱离联邦的势力作斗争。又揭发出他的内阁中有三个人不符合入阁资格。在此情况下他决定改组内阁。然而事情又发生了想不到的变化。在7月4日华盛顿纪念碑,泰勒参加了一个典礼后,开始生病,在5天内就逝世了,在职仅16个月。在白宫病逝。

篇2:扎卡里・泰勒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784年-1850年),美国政治家,军事家,第十二任总统。这位戎马生涯40 载的将军,曾长期守卫着边疆阵地,拼杀于墨西哥战场。他没有任何政治经历,是19 世纪40 年代美国统治阶级扩张的热潮把他推到总统候选人的位置,又是以军功赢得竟选胜利而入主白宫。尽管他在战场上屡屡获胜,被称之为“机灵的大老粗”、“最大的英雄”,而从政却不如人意,最后由于派系斗争错综复杂,使他政务缠身且非常棘手,在任内死于病榻。他是继威廉・亨利・哈里森之后,第二位死于任内的美国总统。

目录生平简介立志从军印第安人外战英雄收缩展开生平简介

扎卡里・泰勒在1784年出生于弗吉尼亚。泰勒的父亲理查德・泰勒和母亲萨拉・达布尼・斯特罗瑟・泰勒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泰勒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是个种植园主,对开发西部地区非常向往,终于把家迁至肯塔基的路易斯维尔,开始了拓荒生活。扎卡里・ 泰勒只接受过最基本的教育。他的启蒙老师伊莱沙・艾克说他“记东西很快,学习也有耐心”。他还跟从一个叫刘易斯・韦策尔的人学习过。他最后一个老师是基恩・奥哈拉,一个爱尔兰的天主教移民、古典文学学者。泰勒小时练字可能不太用功,因为一生中他的拼写都相当糟。 他从小就希望成为一名军人。1803年,不足20岁的泰勒参加了肯塔基民团。扎卡里・泰勒经历过拓荒者的艰苦生活,颇能吃苦耐劳。1808年5月,泰勒25岁时,被任命为第七步兵团少尉军官,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军中前后40年,由于机智、勇敢,不断晋升。直到1846年升为少将。在军队里的40年中,使他成为一名民族主义者。1846年5月,美国对墨西哥宣战,他率领部队参战,屡屡获胜,取得辉煌胜利,成为美国的英雄。他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人称为“最大的英雄”,“顶用的大老粗”。 1848年大选时被辉格党看中,被推上了总统宝座,当选为总统。泰勒从全局出发,他主张把从墨西哥割取的领土(即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给予州的地位,反对把从墨西哥夺到的土地开辟为蓄奴州,他的决定在国会中遭到反对。虽然泰勒已经向辉格党预定了立法领导的原则,但是他不倾向于成为一名辉格党领导人的傀儡。传统意义上,当他们拟定新宪法时,决定是否想要奴隶制度。 因此,为了结束对在新地区是否建立奴隶制度的争论,泰勒对在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的移民起草了一个宪法,并且申请国家地位。这导致了南方人的狂怒,因为他们感到总统正篡夺他们的决策特权。泰勒与企图脱离联邦的势力作斗争。又揭发出他的内阁中有三个人不符合入阁资格。在此情况下他决定改组内阁。然而事情又发生了想不到的变化。在1850年7月4日华盛顿纪念碑,泰勒参加了一个典礼后,开始生病,在5天内就逝世了,在职仅16个月。在白宫病逝。 在1962年美国历史学家投票排列的名次上看到:泰勒在31位总统中排名第二十四;是六个“低水平”的总统中的第一名;排在约翰・泰勒之上,安德鲁・约翰逊之下。扎卡里・泰勒的军事才能很高。亚伯拉罕・林肯在1850年时评价说:“泰勒将军并非总是(当然在他生活中曾经有过)在势均力敌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战斗,然而他从未被打败过,也从未退却过。泰勒将军的战役并非以光辉的军事部署著称,而是在所有经过冷静而可靠的判断表明他将要征服对手的情况下进行的,他总不理会自己可能会失败。”

立志从军

泰勒的先辈1620 年由英国移居大陆。父母均受过良好教育。父亲理查德・泰勒有地千余英亩,独立战争时曾在华盛顿麾下任中校。后来做过治官、县长、州议员等。他的母亲萨拉・达布尼・斯特罗・泰勒是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青年时期的理查德・泰勒,热衷于探险,对未开垦的肯塔基十分向往。 1784 年初秋时分,他带着怀孕的妻子、两个孩子和一些奴隶赶到肯塔基去开辟新农庄。上路的第二天, 11月24 日夜晚,扎卡里・泰勒出生在弗吉尼亚的奥林奇县境内一间小木屋。母亲不能赶路了,带着孩子们暂时留下,父亲及其余人继续前进。后来他们一家在肯塔基开拓了1 万英亩左右的土地,遍及数县。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四周是一片荒原,夜晚屋外饿狼嚎叫,不远的原始森林里经常有熊豹出没,印第安人还不时前来袭击这批侵占他们土地的新定居者。这种紧张而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泰勒粗壮的体格,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 泰勒在边区农庄度过了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因而所受正规教育较少。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后来他就教于一位游方教师,稍晚才进了学校。泰勒从小向往故一名军人。 1803 年,泰勒十八九岁时,参加了肯塔基民团。 以后,经过表亲詹姆斯・麦迪逊(曾任第四任总统)向当时杰斐逊总统推荐,于1808年5 月3 日被委任为第七步兵团少尉军官,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泰勒的妻子玛格丽特・麦克尔・史密斯也生长于边区。他们在肯塔基边区结识。两人于1810 年在泰勒父亲赠送的农庄上结婚。从此,玛格丽特开始了东奔西走的随军生活,直到1841 年才在地方上定居下来。 泰勒加入正规军后,晋升很快,戎马生活40 年,历经几场重大战事。泰勒婚后一年(1811 年)即调到印第安纳特区的诺克斯堡和哈里森堡驻防。18第二次对英战争爆发后,他投入对印第安人的作战,指挥作战的是威廉・亨利・哈里森将军(曾任第九任总统)。当年9 月,印第安人攻打哈里森堡,泰勒因防守成功而出了名, 10 月晋升为美军中第一位名誉少校。1814 年,泰勒率350 人的部队,在伊利诺斯特区的克雷迪特岛上组织防御。英国军队和印第安人一起,以3 倍于泰勒部队的兵力,向克雷迪特岛猛攻,泰勒所部依托工事和火力,顶住了英军炮火的轰击,打退了敌军的无数次冲锋。为了完成在得梅因建造约翰逊堡的任务,他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成功地组织了撤退。181月升任第二十六步兵团少校。 战争结束后,国会于1815 年3 月通过法案,规定和平时期部队减员。泰勒的军衔从少校改为上尉。泰勒愤然离开军队,回到肯塔基。1816 年,泰勒恢复军职和少校衔,在第三步兵团任职,到密执安特区(今威斯康星州)兴建霍华德堡。此后长年到处驻防。1819 年4 月,晋升中校。1822 年底,接任路易斯安那的罗伯逊兵营指挥官。后来几度换防。 1829年转任密执安特区克劳福堡指挥官。1832 年4 月晋升上校,任第一步兵团团长。

印第安人

泰勒两次参加征服印第安人的战役。第一次是“黑鹰战争”,发生在1832年5 至8 月。在密执安湖南端大草原及密执安湖与密西西比河之间(今伊利诺斯州和威斯康星州境内),当时居住着一些印第安部落,黑鹰是其杰出领袖。早在1804 年,当时任地方长官的威廉・亨利・哈里森以订约方式诱使当地五位酋长同意割让一块土地(位于伊利诺斯、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并约定以后将这块土地交由白人定居。后来,黑鹰否认那次条约,坚持当时的缔约人并不代表他所属的部落。白人则以条约为依据,强行把印第安人驱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限定他们只能居住在密西西比河西岸和西面沙漠山地之间荒凉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以内。印第安人被迫迁移期间,黑鹰率众奋起抗拒,越过密西西比河进入伊利诺斯那块割让给白人的土地。美国政府派兵进行镇压。亨利・阿特金森准将率部从圣路易斯赶来,温菲尔德・斯科特少将率部从东部赶来,此外还出动了伊利诺斯的民兵。黑鹰率众一面抵抗这三股部队的'追击,一面沿罗克河而上,进入威斯康星南部。由于一路忍饥挨饿,疲惫不堪,加上妇女儿童的拖累,印第安人无法继续前进,最后决定退回。8 月3 日,黑鹰率众行至巴德阿克斯河时,被突如其来的泰勒的部队拦截在河口,双方在巴德阿克斯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此次作战,印第安人惨败。在作战过程中,黑鹰三次提出投降,均被泰勒拒绝。泰勒在作战中惨无人道地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但也因为作战有功,战后被任命为克劳福德堡司令。同年9 月,印第安人终于被迫割让了那块土地。 泰勒参加了这场征服印第安人的“黑鹰之战”后,返回克劳福堡驻防直到1836 年冬。后转任密苏里的杰斐逊兵营指挥官。泰勒参加的第二次镇压印第安人的行动,是“森密诺尔人之战”。居住在佛罗里达的森密诺尔人(印第安人的一部分)曾与美国发生过两次战事。 第一次是在1817~1818 年,为时较短,在美国的杰克逊将军镇压下,印第安人战败。第二次开始于1835 年,至1842 年结束,历时七年,人们通常称为“森密诺尔人之战”,它是美国征服印第安人的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起因是,美国按照1832 年诱使某些印第安人领袖签订的条约,要印第安人离开其所割让的佛罗里达土地,迁往印第安纳特区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但森密诺尔人在著名领袖奥斯西奥拉领导下拒不服从。奥斯西奥拉早自1832 年起一直反对割让佛罗里达境内的森密诺尔人的土地。最后美方施诡计,请他前去议和,但却卑鄙地把他囚禁起来,后来他死于囚所。 泰勒于1837 年11 月奉调到佛罗里达后参加了这场战争。同年的圣诞节之际,泰勒在奥基齐比战役中,以较小的代价,打败了西密诺尔人的部队。1838 年,他被授予准将军衔,并被任命为驻佛罗里达的美军司令。期间,他在佛罗里达建立了53个新哨所,修筑了848 英里的马路、3643 英尺的桥梁和公路,有效地加强了该地区的防卫。陆军部长乔尔・罗伯茨・波因塞特对他的成绩给予表扬。1841 年,他受命为南部陆军司令,在路易斯安那的巴吞鲁日安了家。这时,泰勒已有了许多奴隶和一片很大的庄园。

外战英雄

泰勒是个粗犷直率、不修边幅的人。生活拉拉沓沓,有时作战也不穿军服。身体矮小粗胖,丝毫没有大将的风度和气质,有时上马还要勤务兵扶他一把。但是,他对部属很和气,没有架子,连士兵都敢和他开玩笑。所以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力“机灵的大老粗”。这位绰号为“大老粗”的将军,尽管战略战术水平有限,但却十分善于利用被称作军内“智囊”的参谋长布利斯,以弥补他对作战细节考虑不周的缺陷。泰勒的最大特点是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他总是骑在一匹名叫“老惠特尼”的马背上,有时一条腿还跨过前鞍,嘴里嚼着一根稻草,算计着每一个作战步骤,轻松地指挥着各部队的作战行动。19 世纪中期,对墨西哥军队的作战,充分显示了泰勒的这种沉着冷静的指挥艺术。 1845 年,泰勒驻守在杰塞普堡。当时美国因要兼并得克萨斯而与墨西哥发生边界纠纷。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总统下令泰勒到美墨争议地区占领一个据点。泰勒占据这一据占后在那里扩充部队,等待进一步命令。翌年3 月,泰勒率领部队3000 人向前推进,井立即着手修建要塞得克萨斯堡。4 月25 日,一支有1600人组成的墨西哥军队在得克萨斯堡附近包抄了一支只有63 人的美军侦察队,美军或死伤或被俘,无一幸免。这次敌对行动是美墨战争非正式的开。 接着墨军围攻美军一据点。泰勒闻讯后,率部援救。5 月8 日,双方进行炮击,最后泰勒部队获胜。次日,美国步兵又不停地进行冲锋,包抄了墨军的左翼,墨军溃退。这个据点的守军司令布朗战死,泰勒把这个据点更名为布朗堡。这次战斗使泰勒名声大振,成为名誉少将。 5 月13 日美国对墨西哥正式宣战。泰勒用数周时间扩充部队,准备深入墨西哥境内。6 月底,泰勒正式晋升为少将。7 月,受国会嘉奖。9 月,率部向墨西哥北部重要城市蒙特雷进攻。激战三天后,墨西哥守军将领屈服,提出要求停火八周,准许墨军撤退。泰勒鉴于美军死伤很重,供应线也已延长,认为墨方提出的条件是当时可能获得的最好结果,同意休战两月后,他率部进入蒙特雷。 泰勒上述行动在华盛顿引起不少批评。据说,波尔克总统对他自作主张作风甚为不满,又鉴于他的声望日高,有可能会成为辉格党未来的总统候选人,遂于11 月下令他留守墨西哥北部,另派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从海路攻打墨西哥城,并下令把泰勒4/5 受过锻炼的部队及战争物资调归斯科特将军使用。 墨西哥总统兼总司令圣安纳获悉泰勒兵力削弱,立即率全部兵力攻击泰勒,以期置泰勒部队于死地。泰勒当时正驻在布埃纳维斯塔。1847 年2 月22 日至23 日双方展开决战。这个战役使美墨战争达到顶峰。当时墨军拥兵两万,泰勒部队只有4700 多人。经过两天战斗,双方精疲力竭,此役,美军伤亡746人,墨军损失1500至2000人。墨西哥军队坚持不下去,趁天黑后撤,使泰勒获得了胜利,成了美墨战争中“最大的英雄”,国会给了他一 枚金质奖章。1847 年11 月26 日,泰勒离墨返美。 12 月初要求解除军职获准,返回家乡。

篇3: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12任总统 扎卡里泰勒

Zachary Taylor was the United States' 12th President. He was born in Virginia in 1784 and taken as an infant to Kentucky to be raised on a plantation. He lived in a small wood cabin, before moving to a brick house as a result of his family's increased prosperity. He shared the house with seven brothers and sisters. Since there were no schools on the Kentucky frontier, Taylor had only a basic education.

扎卡里·泰勒是美国第12任总统。1784年,泰勒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不久,由于举家搬迁,泰勒来到了肯塔基,并在父亲的种植园里长大。随着泰勒家族的日益繁荣,他们搬进了砖房,在此之前,泰勒住的是小木屋。泰勒和七个兄弟姐妹住在一起。由于肯塔基边境没有学校,泰勒只接受过基础教育。

Taylor joined the U.S. Army in 1808. He was promoted to captain in 1810 and in 1812, he successfully defended Indiana's Fort Harrison from attack by Native Americans. He spent the next three decades winning major military victories, including the Battle of Buena Vista in 1847 during the Mexican-American War. This last battle elevated him to being a national hero and compared with George Washington.

18,泰勒加入了美国军队。18和1812年,他被提升为上尉,并在印第安纳州的哈里逊堡成功击退了印第安人的进攻。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赢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其中包括1847年美墨战争中的维斯塔战役。最后一场战役——维斯塔战役使他成为了美国的民族英雄,堪比乔治·华盛顿。

Taylor decided to enter politics in 1848. With his reputation as a war hero and his straight talking, he won the 1848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slavery issue dominated much of Taylor's term in office, especially because he owned 100 slaves. He advised California and New Mexico to apply for statehood. Southern leaders threaten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Union as the new states would reject bills allowing slavery.

1848年,泰勒决定从政。因为他既是战神,说话又直言不讳,于是被选为了1848年美国总统。泰勒在任期间的主导问题是奴隶制问题——他当时拥有100个奴隶。他主张给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州的地位。南方领导人威胁要脱离联邦,成立一个无奴隶制的新国家。

Taylor stood firm against the possible rebellion. He said he would personally lead the Army in a fight against them and hang “persons taken in rebellion…with less reluctance than…hanged deserters and spies in Mexico”. He never wavered, but events took an unexpected turn. He died in 1850 as a compromise was being drafted. The conflict he warned of started eleven years later – the American Civil War.

泰勒坚决抵制这潜在叛乱。他说他会亲自带领军队攻打他们,还要绞杀“叛兵……以比绞杀墨西哥逃兵和间谍……更不容懈怠的精神。”对此,他从未动摇过,然而事情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1850年,正当和解协议起草期间,泰勒逝世了。后,这场泰勒警示过的冲突又重新燃起——美国内战爆发。

篇4:约翰泰勒简介

约翰泰勒

美国第10 位总统(1841年4月6日--1845年3月3日)

姓名:约翰泰勒

绰号:“accidental president”

出生:1790年3月29日,格林韦里,弗吉尼亚

死于:1862年1月18日,里士满,弗吉尼亚

父亲:约翰泰勒

母亲:玛莉·marot 阿米斯特德泰勒

夫人:利蒂希亚chrisitan(1790-1842),于183月29日结婚;

朱莉娅·加德纳(1820-1889),于1844年6月26日结婚

孩子:玛莉泰勒(1815-48);

罗伯特泰勒(1816-77);

约翰泰勒(1819-96);

利蒂希亚泰勒(1821-1907);

伊丽莎白泰勒(1823-50);

安妮contesse泰勒(1825);

艾丽斯泰勒(1827-54);

塔兹韦尔泰勒(1830-74);

大卫·加德纳泰勒(1846-1927);

约翰·亚历山大泰勒(1848-83);

朱莉娅·加德纳泰勒(1849-71);

拉克伦泰勒(1851-1902);

里昂加德纳泰勒(1853-1935);

罗伯特·菲茨沃尔特泰勒(1856-1927);

珍珠泰勒(1860-1947)

宗教:episcopalian

教育:毕业于威廉和玛莉职业学院(1807)

职业:律师

政党:辉格党

政府位置:弗吉尼亚州众议院的成员,1811-16

美国众议院的成员,1816-21

弗吉尼亚国家立法人员,1823-25

弗吉尼亚州长,1825-26

国家参议员,1827-36

副总统,1841(在威廉·亨利·哈里森总统下)

联邦议会成员,1861-62

总统年薪:25,000美元/年

约翰泰勒生于1790年,弗吉尼亚。他的父亲是位大庄园主。泰勒年轻时到威廉和玛莉学院攻读法律。并多次入选弗吉尼亚议会。后任美国国会众议员、州长、国会参议员。

从18到18,泰勒投票反对大多数民族主义者立法并且反对密苏里州的妥协。1836年辞去参议员职务。

18被辉格党提名副总统候选人,当选。当选总统哈里森就职一个月去世,泰勒接任总统。泰勒的政府取得很大成功:改革美国海军,建立美国气象局,结束佛罗里达的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平息罗得岛多次叛乱,合并得克萨斯州,等等。

任职期间,美国同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美国通过这一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泰勒原是民主党人,由于反对第七任总统杰克逊,转投了辉格党。但他出身于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家庭,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辉格党的许多政策主张,因而被开除出党,除了韦伯斯特国务卿,全部内阁均辞职。

1844年,他退出竞选,但仍然参加社会活动。美国内战初期,他支持南方的分裂行动,被选为“南部联盟”的国会议员,北方各州对他十分憎恨。他于1862年去世,联邦政府毫无悼念的表示。

篇5:艾扎简介

红河水从这里流过

作者:艾扎[哈尼族]

“叽嘎嘎,叽嘎嘎……”

一群被惊飞的野鸭的叫声打破了这个仲春中午的寂静,七辆卡车拉着几队民工来到红河谷。民工们在阿土渡口下了车,背着行李沿北岸步行三十公里,来到芭蕉寨对岸扎营。

电影放映员阿祥和他的机器第二天来到渡口,碰巧遇上了芭蕉寨的木船。几个男船工被槟榔寨的亲家拉去喝酒了,只剩下伊眉姑娘。她帮他把装机器的箱子抬上船,坐在高翘的船尾撑着桨。

深深的河谷在春天的阳光下显得分外明媚,溢满了芒果和荔枝的芳香。一股股山泉像挂在大山胸前的银链,欢笑着扑入红河。攀枝花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高大的身肢,把一朵朵火红的花儿抖落在蓝色的水里。马帮在沙滩上卸了驮子,马儿在浅滩上追逐嬉闹。一张木船逆流驶来,几个穿着裤衩的汉子拉着长长的纤绳,头戴发黑的破草帽,弓腰挪动在河边的乱石间。一群背着香蕉的傣族妇女从蕉林里钻出来,放下背箩,提起筒裙扑进水中……阿祥站在白帆下,他被这古朴的边地景象深深吸引住了。他从挎包里掏出口琴,抹抹嘴,吹了起来: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岸边是家乡,

清早船儿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仓。”

船尾的伊眉跟着琴声唱起来:

“四处野鸭和黄牛,

两岸香蕉芒果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红河鱼米乡。”

阿祥从嘴里抽出口琴,惊异地回头望着伊眉。

伊眉刷地红了脸,双腿一拢夹紧黑筒裙,不客气地:“瞧哪样瞧!”

“你……怎么乱改人家的歌词。”

“”,伊眉笑了,“瞧你,眼睛睁得像老黄牛,你说,我们这里美不美嘛?”

“嗯……美,美!”

“那你快吹啊。”

阿祥又吹起口琴。伊眉唱着歌。

唱完歌,阿祥转过身,把口琴向伊眉一亮:“你会这个吗?”

“那有什么稀奇的!”伊眉不屑一顾,把船径直驶向南岸。

船几乎碰着了岸,她伸手从岸上摘了一片树叶,横放在嘴里吹起“红河水”来。

多奇妙,一片叶子也吹得这么好听,阿祥听憨了。

伊眉吹得高兴,停下来问道:“你猜猜,这河为什么叫红河?”

阿祥望着河水摇摇头,忽然又道:“哦,是因为这水会变红吧,对吗?”

“这水又为哪样会变红呢?”

“这还用问,雨季一到,含泥沙多嘛。”

“不,是红河姑娘带血的眼泪染红的!”

“红河姑娘?哈哈,又是你们民族的神话故事,你快讲!”他走到船尾,坐在她身旁。

“红河姑娘很早就住在这山谷里,六月的一天,她和藤条江伙子约好在河口沙坝会面,可藤条江伙子没来,红河姑娘以为他变心了,但她还是沿着山谷去找。不分白天晚上,一路找一路流着泪,大声喊着藤条江伙子。妖魔掀起大风,把土地上的沙土刮进红河姑娘的眼里,想把她的眼睛弄瞎,让她迷失在山里。红河姑娘的双眼流出血,泪水变红了。染红了全身,从那以后,每年六月间,河水都是红的。”

“后来呢?”

“后来,她终于在远远的大海里找到了藤条江伙子。”

“啊呀,船歪了!”阿祥喊起来。

伊眉猛然一扳桨,船刚驶正,“叱”一声,桨桩上的拴桨绳断了,船失去方向,在河里横去直来乱闯。伊眉丢下浆,放下帆,迅速从船尾梭进河里,两手扳着右船尾推向左边,船安全靠了南岸。伊眉走上岸,水淋淋的衣裙紧贴在身上,使她的身子显得楚楚动人:肩膀圆圆的,腰身细细的,两腿长长的,胸脯高高的,简直是一棵婷婷玉立的水芋树!她把湿了的发髻解开,朝山沟走去。她的上衣也是黑色的,用各色丝线绣在两支宽大的短袖口上的花边,在阳光下熠熠闪闪,像两只七彩的花环在摇动。没多会,她从山沟里出来,拿着一根藤子,回到船边往浆桩上拴桨。阿祥拦住她,从一个麻袋里提出几个铁皮盒子,解下提手上的铁丝,把桨拴稳在桨桩上。伊眉把船往河心一推,阿祥伸手拉她,她没理他,把两肘往船尾一勾,双脚往河底一蹬,一下就爬上船,坐在船尾掌桨。她的手上沾着一层细碎的水珠,使手背上那朵蓝色的刺花变得晶莹透亮,格外醒目。

“你手背上的蓝花是怎么画上去的?”

“用针刺。”

“是你们民族的规矩?”

“嗯。”

“男女都刺?”

“刺。”

“都刺这种花?”

“不,喜欢什么就刺什么。”

她全身直往下滴水,头发在阳光下冒着热气。当她看见露出麻袋口的围着黑边的电影布幕,惊喜地:“你是放电影的?!”

阿祥点点头。

“今晚上放吗?”

“放。”

“放哪样片子?”

阿祥用下巴朝放在麻袋上的片子盒一点:“喏,《洪湖赤卫队》。”

她双手捧着片子盒,望着用白油漆写成的片名,一字一字地:“洪、湖、赤、卫、队。”

“你没读过书?”

“读过三年,忘记了。”

“晚上来瞧电影吗?”

“来,我们芭蕉寨就在你们工棚对门。”

“隔着河,晚上来往方便吗?”

“划竹排嘛。”想了想,又问:“我们不是修路工人,会撵我们吧?”

“不会。谁要撵你,你来找我。”

“晚上来找你怎么叫呢?”

“我叫粟祥,大家都叫我阿祥。你呢?”

“伊眉。”

“你会唱你们的山歌吗?”

“有嘴还能不会!”

“晚上来瞧电影时唱一个,这样,谁也不撵你了。”

“好!”

芭蕉寨,这是一个坐落在南岸临河的山包上的小寨子,三十多幢土楼掩映在墨绿色的荔枝林里,修路队的工棚就搭在它对岸的两棵芒果树旁。这里河床宽阔,河水温温驯驯靠北岸流淌。南岸是一片干沙滩,长满了芦苇和攀枝花树。伊眉把船驶靠北岸,帮阿祥把机器抬进工棚。

当她从工棚里走出来,身上那件半袖黑土布衣裳不见了,穿的是一件水红的确凉衬衫。原来,民工队煮饭的汉族阿姐不让她穿着湿衣裳回寨,拿出自己的一套衣裳给她穿。伊眉穿上衬衣,说什么也不好意思穿那条长裤。汉族阿姐把她的湿衣裳晒在工棚外面的竹杆上,叫她晚上过来瞧电影时再带走。

阿祥把伊眉送上船,向她挥手说:“晚上可别来晚了,约着小伴们一起来。”

伊眉脸红了,一个汉族小伙子向她招手再见,这可是头一回!她想学着他举手,但就是抬不起来。

伊眉走进家门没多一会,一群姑娘叽叽喳喳地闯了进来:

“伊眉,你真有本事,汉族刚来,你就把人家的好衣裳穿来了。”

“嗳哟,你好瞧死罗,快脱下来给我们试试。”

“嗬哟哟,这衣裳好凉快,伊眉,这叫什么布?”

“叫的……的确凉。”

“我穿一回!”

“我也试试!”

“这衣裳织得多细多薄,汉族的手真巧!”

“就是。哪像我们,织出的白布要染黑,还要放牛皮煮,穿在身上又黑又硬,热天把肉都烫黑了。”

“可老人们说:‘黑,怕哪样,又不影响怀小娃。愈硬愈耐穿,愈黑愈经脏。’”

“依我看,衣裳是汉族的这种好,裤子就不如我们的裙子好。她们的裤子勒得那么紧,不热吗?难过死了。”

“那你一辈子穿这黑裙子吧。”

“穿就穿,你也一辈子去穿那种口袋样的裤子吧,将来肚子一大,瞧你怎样穿着它干活计。”

“汉族会干,我也会干!”

“不要嚷了,”伊眉打断姑娘们的话,“我们每人先缝一件衣裳,请那个汉族阿姐来教我们缝。”

“这样好的布,怕要到县上才买得着。”

“等公社赶物资交流会,一定会有卖的。”

“那钱呢,可能很贵吧。”

“钱?钱……到时每人背几斗米去卖。”

伊眉想起什么,欣喜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那边放电影,我们都去瞧吧,是广播里经常唱的那个《洪湖赤卫队》哩!”

“不行不行,别忘了,今天是十五呀,”伊筛说,“早上都朗叫我跟大家说,今晚上不是去老地方玩,他们要用鱼和酒招待我们,叫我们每人带一碗糯米去。”

伊琴:“不管不管,十五月月有,电影难遇着,我们走我们的。”

伊眉:“电影一定要去瞧,伊筛,你去告诉都朗,叫他们也去瞧。大家快回去煮饭,去晚了瞧不着头哩。”

阿祥把芭蕉寨的姑娘们安排在电影机前的草地上,电影布幕就扯在那两棵芒果树间。阿祥把伊眉叫到活筒前,要她唱一支歌。伊眉的女伴们鼓励她:“伊眉,唱,快唱,我们给你帮腔!”

伊筛把随身带来的一包鱼塞给伊眉:“伊眉,唱,唱完把这包鱼送给他们。”

伊眉接过鱼,咬咬嘴唇,对着话筒唱起来:

“河谷里的野鸭高高飞起,

是在把动听的琴声寻找;

高飞的白雀在沙滩歇落,

是因为河谷里飞来了金翅雀。

驾着白云来的客人,

踩着河水来的朋友,

为表表我们的心,

请收下这包红河鱼!

……

伊眉的歌声从芒果树上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来,飞过红河,传到了对岸。马龙河与红河汇合处的大荔枝树下,小伙子们没去看电影,望着空鱼床,听着河风送过来的熟透了的调子,一个个像瘪了气的球,心里像被大蚂蚁咬着。

都扑重重弹了几下三弦,把它从肩上取下来:“老朋友,今日不要想采花罗(注:指弹《彩花弹》),到河里洗澡去吧!”说着,把三弦摔进小河里。

伙子们垂头丧气地躺靠在大树脚。

“都朗,你没跟姑娘说今晚到这里来?”

“怎么没说,我还说要吃烧鱼,叫他们带糯米来哩!”

“哼,简直成家贼了,拿我们的鱼去充她们的面子。”

“人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罗。”

“她们哪里是想瞧电影,明明是想去和汉族伙子唱山歌。”

多少个这样的夜晚,姑娘们的歌声像蜜一样,渗透了大树下的这块场子,泼撒在河边的每一块石头上;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伙子们把打来的雀鸟和捕得的鱼虾拿到这里,姑娘们拿来染黄的糯米饭,聚在这里共进夜餐。大家围着篝火讲啊,唱啊,跳啊,闹啊!在这里,歌声不但加强了友谊,也促成了爱情。可今天,现在……

都朗在大石头上躺下来,头枕着双手,望着浓密的荔枝树,不由又想起一个月以前的事来:这天都朗守甘蔗地守到天亮,轮着伊眉来换班。伊眉路过都朗家门前时,都朗阿妈把她叫进家去,煎了六个荷包蛋,添了一大碗糯米饭,要她送给都朗,和他一起吃。都朗知道,阿妈跟他一样,看上伊眉了,所以故意叫她送饭。他望着她:“伊眉,你,太好啦!”她对他微微一笑。他心里好不甜蜜哟!……他本想在今晚把自己的心里话对她讲讲,谁知,……

电影完了,阿祥和几个伙子拿着四节电池的手电筒把芭蕉寨的姑娘们送到河边,姑娘们跳上竹排,他们又给她们照着河面。明亮的电筒光在欢笑的波浪上搭起一座座银闪闪的桥。

河这边的傣族伙子脖子都气粗了。要不是那白花花的电筒光一直陪送着姑娘们进了寨,他们真想冲上去——不过,冲上去又能把她们怎么样呢?如今的傣族姑娘谁惹得起,对她们强来是不行的。她们不要金来不要银,专要一颗顺着她们的心。望着那一道道划破夜空的光柱,他们心里结起疙瘩:这些汉族小伙子,怎么对我们的姑娘这样好?

工地食堂就两个汉族姑娘,人手太紧,兼着伙食老总的阿祥把伊眉雇去当了小工。

半个月后,伊眉领到三十元钱。拿着齐碌碌一迭票子,她的心嘣嘣直跳,自己没做些什么啊,怎一下子来了这么多钱,去买什么呢?这时阿祥要到州上出差,她高兴了,决定跟他到州上去玩。到大城市里,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哦,首先是的确凉衣裳!伊眉把这消息告诉了寨里的小伴,邀约姑娘们进城去玩。听说是到阿土渡口坐修路队的车,去来都不收钱,好几个姑娘都想去,但就是钱太少。伊眉给阿祥说了情况,工地食堂向姑娘们买了一些米,六个姑娘跟阿祥清早赶到渡口,坐上了汽车。

首页 2 3 4 尾页

篇6:扎拉嘎胡简介

小白马的故事

作者:扎拉嘎胡[蒙古族]

秋天。

在草原上,远处飘荡着淡淡透明的白雾,透过白雾隐约地望见起伏的山峦,构出一幅迷茫美妙的山景;近处,金黄耀眼的平原上,蒸发着残余的夏热,映出各种淡淡的色调,从松树的尖顶和平静的湖面上,缓缓地升上高空。

草原这种美丽景象,吸引着骑马跟在蒙古车后边的依和恩格老头。他心灵里充满了愉快和高兴。他在那达慕大会上买了一年所用的东西,最使他心满意足的是三辆蒙古车。这还是用他那匹心爱的小白马换来的。小白马是老头独一无二的好马,为了一个新交的汉人朋友,他毫不踌躇地换了好车。然而,依和恩格的老婆查嘎斯玛却有点不愿意,难舍地说:

“把小白马留下吧!再从马群里挑个最好的马卖给王大哥。”

“不,别的马到农村后,都不顶用,只有精灵的小白马才行呢!”依和恩格强调着。

“小白马可是给咱们争来了荣誉,若是没有它,荣誉的边也摸不着。”

“把它卖给王大哥,它像在草原上给我们争出的荣誉一样,在农业社土地上争出荣誉,那就变为全草原人民的荣誉了。那时候,人们都指着小白马讲:‘看!这马是草原上一对老夫妇卖给王老汉的。这马曾经一连三年在呼伦贝尔盟那达慕大会的赛马中获得第一名。……’看看!这种荣誉是多么光彩啊!而你说的那种荣誉,就像油灯一样,只能在我们的蒙古包里放光。”依和恩格说到这里露出爽朗的笑容。

“你一定要卖,那我就没有啥说的了……”查嘎斯玛面对着依和恩格,也想着与王大哥的友情,只好顺从了。不过,她从心里讲,是不愿意的。

把小白马牵走的时候,查嘎斯玛在小白马的尾巴上系上了一块红绸子,照蒙古人的规矩说,这是亲密伙伴离去时表示纪念的。她难舍难离地拍了一下马背说:

“再见吧!亲爱的伙伴。”

把小白马牵走后到今天的中午,查嘎斯玛和依和恩格一句话也没有说。依和恩格问查嘎斯玛为啥不痛快?查嘎斯玛回答说,身上有些不舒服。然而看不出病像来,这使依的恩格莫名其妙。

突然,在老两口子后边有人喊;“你们等一等!”

原来是索木达达尔扎同志过来了。他说:

内蒙古日报记者还要和你们谈一谈卖小白马的这件事,他就在会场那边等着呢,离这儿不远,你们俩去一趟吧!”

“都谈完了。照像也都照了。”依和恩格回答。

“说是这回要谈谈你们两口子怎样合计的,是否都愿意?你们去看看就知道了。不能耽误你们赶路,快去吧!”索木达达尔扎同志赶着说。

查嘎斯玛一听两口子是否都愿意这句话,心突地跳起来了。她去怎么说呢?说谎吧,以后让别人知道了多不好。不说谎,在报纸上登出来,两口子就两条心,千万人去看,那该多难看,她寻思到这里,从车里探出头说:

“你自己去吧,我可不去。我不会说不会道的,人家一听就一定不耐烦。”

“还是咱们俩去吧。你说说你为啥牵走小白马到现在不和我说句话?”依和恩格探问。

“不说话可不是为了小白马,我是不舒服!”查嘎斯玛脸红了,没有往下说。然而依和恩格是确信,因为他们两口子结婚到如今,快到三十年了,他们夫妇之间,从没一句谎言和虚伪。

依和恩格跟着达尔扎同志走了。

查嘎斯玛赶着车缓缓地走着。望着金色的草原和莹彻碧绿的湖水,湖水的边沿长满茂密的柳丛,心想着小白马。她看着这种景象,突然涌起了一阵凄凉的感觉,记忆起忘掉已久、逐渐模糊的一段事。

那还是在她年轻的时候,结婚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死去了。她痛苦地抱着死尸扔在湖边。每当她想念的时候,她就悄悄地走到丘岗上,久久地望着湖水,望着柳丛,流着眼睛。直到黑夜里,她才悄悄地回家。想到这里,心不顺地打了一下老牛,老牛并不在意主人的敲打,照旧是慢吞吞的。

这时候,依和恩格从后边追过来喊:

“我谈这么长时间,你才走这么远?”

“你谈啥了!”查嘎斯玛看见后忙着问。

“他问我们老两口子是否都愿意?”

“你怎么说的?”

“看!我就照这个说的。”依和恩格高兴地从腰里拿出一张照片,递给查嘎斯玛。“这上边三个人都笑哩,这就是说,都乐意呗。”

查嘎斯玛这才放心地看看照片。这照片是记者给照的。照片中站着三个人,中间是王大哥,两边是他们夫妇,后边是他们交换的马和车。

查嘎斯玛望着照片,又特别地仔细地瞧着精灵的小白马。她对小白马曾经付出过多少心血呀,现在居然落在别人手里去了。

小白马原是牧主马群里的马驹。

一个春天,降落着霏霏的春雨。牧主的马群从牧场上赶过去的时候,有一匹就要临产的骒马滑倒了,后边的马从它身上踩过去。跌倒的这匹骒马就要死去,这时候马驹露出了头,查嘎斯玛看见后赶紧到牧主那里报告,牧主说:“这种天气,生下的马驹是不吉利的,让它和母马一道死掉吧!”

查嘎斯玛把马驹救活了。她把马驹带到蒙古包里,每天都抽时间挤马奶来喂,一直喂到能饱。因为马的浑身发白,就命名为小白马。查嘎斯玛寻思到这些,便自言自语地说:“可爱的小白马,永远不能相见了。”

他们两口子在道上走了两天,快到家的时候,他们看见马群在骚动、嘶叫、互相撞着。两口子奇怪地望着,不知是怎么回事。

依和恩格打着马向马群跑去,闯进马群一看,奇怪地怔住了。

“啊?它怎么跑回来了呢?”依和恩格着急地说。

查嘎斯玛看见依和恩格就忙着问:

“怎么回事?”

“小白马跑回来了。”

“啊?你说什么?”查嘎斯玛从嘴里拿出烟袋,歪着头不相信地追问。

“小白马跑回来了。”

“嗳呀,那咋办?”查嘎斯玛试探依和恩格。

“你说咋办?”

查嘎斯玛从心里说,她真不愿意放走小白马了。她也想:王大哥要找上来,当然送回去;找不上来,那就悄悄地养起来。在大草原上,一个不懂蒙古话的汉人,说啥也找不上来的。她想到这里,便想跟依和恩格去讲,然而她知道依和恩格是耿直的人,对人对事都是一个心,从来就不愿意拐弯抹角,用查嘎斯玛的话说,那就是一条道跑到黑。要是他不愿意,碰鼻子灰,那就无脸了。于是她模棱两可地说:

“还是送回去呗。”

“怎么送回去呢?”

“这就难住了。我们也没有打听王大哥的住址,他也没有问咱住在那儿。嗐,真是的,那管一头知道也就好说了。”

“难不住。我们共同想办法。”依和恩格坚决地说。

查嘎斯玛没说什么,打着老牛,车在颠簸着。

提起王大哥,依和恩格很自然地想起与王大哥的亲密的友谊来了。

秋天的草原,起伏着金色的波澜。秋风阵阵地吹过来,掠过金黄的草原,草尖顺风倒过去又直过来。走在草原上的人们,已感到秋凉了。

依和恩格和查嘎斯玛赶着出卖的牲畜,领着“独日博”狗,去赶盟那达慕大会。

中午,天气渐暖了。两口子找了一个湖边打尖,依和恩格把骑着的小白马也放了,小白马像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嘶叫着奔向马群。

突然,在马群中噗咚一声,马群四下一闪,一匹马倒下。老两口子慌慌张张地跑去一看,意外的是小白马病倒了。小白马的肚子胀得鼓鼓的,四只蹄子无力地乱蹬着。依和恩格着急地在马背上抽了两鞭子,不顶用,两口子又一同去扶它,也不管事。急得两人浑身是汗,一点办法也没有。

正在此时,“独日博”狗在南岗上汪汪地狂吠起来。

只见南岗上响起了蒙古车的嘎嘎声,过来了一大趟蒙古车,车上载着蒙古车轱辘、车轴……赶车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

“萨音巴依努!”依和恩格招呼。

“萨音!萨音!”

从他赶的车就知道老汉是到那达慕大会做蒙古车交易的。又一听老汉的不流利的回答,知道他是汉人。这使老两口子感到失望,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遇难,最不走运的是碰到了不懂话的汉人。两口子同时长叹了一口气。

依和恩格寻思,这匹马是无法挽救了,只好等它死去。草原上,不是有很多的马都是这样得急病死去的吗?他想骑它参加那达慕大会赛马的念头也一笔勾销了。

可是这个不知名的老汉,从车上跳下来,看着老两口子焦急的样子,并看着躺在草坪上挣扎的小白马,他就知道了发生的事情。几个箭步来到小白马的跟前,蹲下去摸着小白马的肚子,又看了马的周身,再走到马头前,扒开了眼睛。说:

“啊,得鼓眼病了。”

依和恩格不懂他的话,只是用怀疑的眼光望着。老汉顾不得解释,从身上拿出一把带鞘的刀子比划着说:

“不要紧,能治啊。”

说着他从刀鞘里拽出锋利闪光的刀子,又让依和恩格帮着,在小白马的眼睛里割下血丝,割完站起来比划着说:

“肚子消胀就好。”

过了不大工夫,小白马的肚子咕噜噜响起来,慢慢地消胀了。小白马蹬着四只蹄子,用力地一挺身,噗楞一下就站了起来。查嘎斯玛阴沉的脸,顿时变得愉快了,高兴地用蒙古话说:

“这大哥真像个神,带着的东西也像个宝器。”

依和恩格感激地望着老汉,用不熟练的汉话说:

“谢谢!”

依和恩格和老汉费了挺大的劲儿,才互相知道了名字,依和恩格还怕忘掉,重复地说:“王振堂,王振堂。”

他们一同赶路,在傍晚的时候,找了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了宿营地。

……

草原的夜是静悄悄的。天上斜挂着一轮明月,发射着银白色的光芒,草原不时地掠过凉丝丝的晚风。

车旁用牛粪烧起了一团篝火,依和恩格和王振堂睡在篝火旁边,查嘎斯互睡在蒙古车上。

午夜,寒风吹醒了依和恩格。篝火已经熄灭,显得格外冷。依和恩格爬起来,走到牲畜那里绕了一圈,又给王振堂的牲畜添了一把草,拐回来从车上拿出两件皮衣给王振堂盖上。依和恩格冷得直哆嗦,便走到最后一辆车上,伸手拿出几块凉肉和一瓶烧酒,坐在车旁咕嘟咕嘟地喝干了。他觉得脑袋昏沉沉的,很想睡一觉。于是低声地喊:“独日博!”

他恐怕惊醒劳累了一天的王振堂,只是轻声地喊着。那机灵的“独日博”狗却晃着尾巴跑来了。

依和恩格醉意朦胧地望着“独日博”狗,顺手扔过去吃剩的几块凉肉和大骨头。“独日博”狗吞食着。依和恩格抚摸着狗耳朵说:

“今晚,你要替我打更。我要好好睡一睡。”

“独日博”狗像听懂了主人的嘱咐一样,摇晃着尾巴又舔着主人的手。依和恩格躺下去不久,便打起呼噜来了。

这时,从东边丘岗上跑出来一只狼,疯狂地奔向牲畜。“独日博”狗狂吠着,向狼冲过去,狡猾的狼一看“独日博”狗,掉过头就往回跑,跑到不远又停住了,逞凶地嗥叫着,牲畜骚动了。

王振堂被惊醒了,他想召唤依和恩格起来,一看他睡得很香甜也就不忍心了。王振堂着急得走到小白马跟前纵身一跳,骑上马向狼追过去。这时候狼拐过头跑进牛群里,牛把狼圈成一圈,哞哞地叫着,呼拉一下马群四处散乱。王振堂一看不好,赶紧跳下马跑到车跟前,拿起一把铁锹撞进牛群里,狠狠地向狼头一砍,狼嗥叫了一声便逃走了。他赶紧又圈好牲畜。

依和恩格醒来后,顺着狼的血迹找上去,狼已在东山坡死掉了。依和恩格把死狼拽回来,在月色中感激地望着王振堂,心里想:

“我们永远也不忘掉你这样好心肠的人。”

当依和恩格知道了王振堂用蒙古车来换耕畜的时候,他在暗自寻思,换去草原的烈马,一时也不顶用。他寻思又寻思,就牵着昨天赛马中,急得第一名的小白马走到王振堂跟前,毅然决然地说:

“你把它牵去吧!这是匹好马,很快就会拉套的。”

……

下一页

篇7: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第10任总统 约翰泰勒

John Tyler was the ten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erving between 1841 and 1845. He was dubbed “His Accidency” by his opponents because he was the first Vice-President to be elevated to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by the death of his predecessor. Tyler was born in Virginia in 1790 on his father's plantation. He studied law and was admitted to the bar at the age of 19, against bar regulations.

约翰·泰勒是美国第10任总统,任期自1841年至1845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因在任总统逝世而以副总统继任总统的人,因此他被反对派戏称为“继任总统”。1790年,泰勒出生在弗吉尼亚他父亲的种植园里。他学过法律,并在19岁时被法院破格录用。

Tyler started his political career at an early age. At the age of 21, he was elected to the Virginia House of Delegates, where he served five successive one-year terms. He then went on to sit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1816 to 1821. Tyler voted against most nationalist legislation. As a Senator he reluctantly supported Jackson for President as a choice between several evils.

泰勒很早便开始从政。21岁时,他入选弗吉尼亚议会,该职务任期为一年,他连任了五届。1816年至1821年,泰勒服务于美国众议院。他曾投票反对种族主义立法。身为参议员,他不愿支持杰克逊担任美国总统之职,他认为这是不利的选择。

The Whigs nominated Tyler for Vice President in 1840, hoping for support from southern states. Suddenly, incumbent President Harrison was dead after just 30 days in office and Tyler was in the White House. He insisted upon assuming the full powers of a duly elected President and even delivered an Inaugural Address. He was to have a troubled time as president.

1840年,辉格党希望赢得南部各州的支持,将泰勒提名为美国副总统。意外的是,在任美国总统哈里森在就职仅30天后便逝世了,于是泰勒入驻了美国白宫。泰勒坚持要取得美国正式总统的所有权利,甚至还进行了总统就职演说。但他的总统当得并不是一帆风顺。

Tyler's cabinet resigned over his economic policy. They expelled him from his own party and sent him hundreds of letters threatening to assassinate him.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nitiated the first impeachment proceedings against a president in U.S. history. It failed. He did succeed in keeping his promise to annex the Republic of Texas, which became the 28th state in 1845. Tyler died in 1862, aged 71.

因不满泰勒的经济政策,泰勒任命的内阁进行了集体辞职。他们将泰勒开除党外,并写了上百封信威胁要暗杀他。美国众议院还发起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总统弹劾活动。但这次弹劾活动以失败告终。泰勒成功地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使得德克萨斯共和国加入美国——1845年,德克萨斯成了美国第28个州。1862年,泰勒逝世,享年71岁。

扎拉嘎胡简介

献给泰勒先生的一封信

扎心的句子

情感扎心语录

小学生扎肝作文

扎心文案短句

励志扎心句子

社会扎心语录

情感文案扎心

cf扎心语录

扎卡里·泰勒简介(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扎卡里·泰勒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