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提问和阅读理解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提问和阅读理解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 目录
篇1:提问和阅读理解
提问和阅读理解
[作者] 赵平
[内容]
,达到双方的视界融合。理解的标准则是“解释学循环”:所有部分和整体的和谐。教师的提问是导读。提问设计应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做到系统性、层次性、恰当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双重建构”,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 )――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 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 )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我们先讨论“回合”。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信息沟,教师提问并不是要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是要启发学生获得信息或检查学生是否已获得信息。一般会话结构是两话步:一种是A(问)――B(答),A(再问)――B(再答);一种是A(问)――B(答),B(问)――A(答)。而课堂会话结构是三话步:T(教师问)――S(学生答)――T(教师评价小结)。第三话步是信息的反馈, 即使有学生能作出正确回答,但不等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应重复学生的回答以面向全体学生。
由回合到课段,提问有一个开始到结束的框架,每次提问都有一个焦点,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于漪老师《七根火柴》第21 节的提问设计是:(1)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2)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两个是表层问题。)(3 )这些言行显示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4)和一般人相比, 他的伟大之处是什么?(这两个是深层问题。)《截肢和输血》第1 节提问:(1)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样的气候下赶路的?(冷)(2)作者怎
篇2:提问和阅读理解
提问和阅读理解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 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 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 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 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 )――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 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 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 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 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 ;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 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 )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 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 ;(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 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 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 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 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 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 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 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 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 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 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 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
[1] [2] [3] [4] [5]
篇3: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论文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论文
解决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长句分析难题的意见建议覃春妮
(崇左市扶绥县扶绥中学)
摘 要:根据历年英语科高考考试大纲说明,对考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中,读写能力最能体现考生的英语水平。针对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长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高中生长句分析障碍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长句分析;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新课标要求:“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有机结合上。”这五维目标成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价值体系,为解决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长句分析难题指明了方向。为解决长句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语法知识薄弱、长句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难题,我们应采取端正教学态度、强化技巧训练和注重英语文化知识积累等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化解长句分析难题提供合理的思想引导
端正教与学的态度,增强动力机制。导致长句分析困难是由老师和学生两面原因造成的,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目的性教育,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老师一方面要优化教学观念,充分认识长句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通过案例分析和经典试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长句分析不仅是高考英语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从思想、行动上都重视长句分析的学习与训练。
鼓励学生坚定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长句分析能力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收获喜悦,增强学生的决心和信心,逐渐摆脱畏难怕苦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学英语用英语的好习惯,提高“我要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注重长句分析策略和技巧训练,为化解长句分析难题提供良好的技能支撑
把好阅读理解的训练关,掌握“抓主干”(主谓宾)、“握重心”(中心词句)、“解枝叶”(从句、修饰成分)的分析策略。根据长句的各种情形,通过针对性、系列化的指导和训练,特别是讲解和练习全国各地的历年高考试题,让学生深刻学会活用长句分析的策略和技巧,这是破解长句的密码。比如:This one consists of a long chain of compounds called cresol groups linked in a polymer. Cresol contains reactive components that make it highly unstable in its polymeric form,a feature…(2012全国高考江苏卷)由过去分词短语called cresol groups和linked in a polymer做后置定语,分别修饰a long chain of compounds 和cresol groups;定语从句that make it highly unstable in its polymeric form修饰reactive components,补充说明Cresol特性。
把好长句拓展的训练关,形成多层次运用语法知识的分析技能。为提高学生长句分析和读写能力,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多方面的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拓展训练。比如,Many students study hard.拓展为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many students study so hard in the classroom that they forget to go out after class. 把The 2012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London. 扩展为The 2012 Olympic Games,which was a great success, were held in London.或转变成强调句型It was in London that the 2012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三、突出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化解长句分析难题提供有利的思维方式
精心挑选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弥补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按照内容与教材相关,又要适当延伸的要求,认真精选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材料,选取西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社会热点、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材料,涉及日常对话、新闻报道等丰富多样的题材,熟悉英语习语、谚语、典故等多种习惯表达方式。比如,As for ANWR’s impact on the California power crisis, environmentalists point out that oil is responsible for only 1% of the Golden State’s electricity output and just 3% of the nation’s. 假如了解美国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淘金热”,学生就知道“Golden State”指的是加利福尼亚州。
区分汉英文化思维的差别,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通过专项教学与训练、自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语义重心常在后,英语语义重心常在前;汉语的思维方式为螺旋式,英语的思维方式为直线式等区别,并主要以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等形式表现出来。在长句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摆脱汉语式思维的束缚,排除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培养良好的英文语感,以英语思维看懂弄清阅读材料的内容,把握材料的主题、关键词和细节等。比如,英语注重形合,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干、层层拓展,并以动词的不同形式使句子结构更严谨分明。In my view,I would be very happy if we could see over night a situation in which all homes in the U.K. were cabled to receive extra services.主句是I would be very happy,主干后接if引导的状语从句,if从句中又带一个由in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即“依我看来,要是能一夜之间看到英国家家户户都能收看到额外的电视节目,我会很高兴”.
参考文献:
[1]谭小梅。汉英句式差异比较[J].考试周刊,2011(46)。
[2]王建。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篇4: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论文
导练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文/王亚杰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我们应该看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是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英语语言专家,而是使学生具备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素质教育
我们的学生是在没有外界交际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并且是从零开始的。它不同于母语的学习,既有较好的外界交流环境,又有听、说等基本技能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来看,阅读是他们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主要途径。所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认为导练式阅读教学法是一种值得一试的`好方法。
导练式阅读教学法是一种以指导学法为主要手段,以导练结合实际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诸多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阅读,了解语言材料及背景信息
课文阅读教学应首先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篇章结构放在首位,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技巧入手,着重培养其快速摄取有用语言信息,整体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准确领会其深层涵义等诸项能力。
在指导阅读课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根据课文的信息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整体阅读任务及系列练习。
初读――听、读全文,要求理解课文表层大意;再读――默读全文,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中层理解;复读――逐段朗读,较为深入地理解、把握文章的 篇章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找出主题句,对课文的内容提要进行简单的评价。
二、交际串讲
所谓交际式串讲,当然不同于传统的串讲,由教师一言堂的、母语化的课文讲解,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串讲”。在串讲课上,尽量做到以“练”为主线,或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或以练代讲,寓讲于练。
第一层次:课文内容的串讲及词汇教学;第二层次:情节、结构的串讲及句法分析;第三层次:语言点的串讲及语法讲练。
三、综合性操练,培养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合性操练,即是对前两个层次的总结和复习,又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化。强化练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复习、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使之系统化,并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背诵、默写、听写等基本功方面的训练。
总之,导练式课文阅读教学,强调以课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先导,突出阅读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它将课文的理解层次化,知识的习得系统化,技能的训练综合化,并融三者为一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转化为指导学生活动,处理教材灵活,指导形式多样,教学手段不断变化,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对英语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与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陶庆,秦娜。让口语交际课堂成为学生练习说话的天堂[J]。新课程:教师版,2005(12)。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满归中学)
篇5:职称英语考试阅读理解常见提问方式
职称英语考试阅读理解常见提问方式
1.有关主旨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main(主要的)idea(思想,主意)of this passage(文章) i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下列的)statements(句子)best expresses
(表达)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讨论)…
4)This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涉及)…
5) The author’s purpose(意图)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6)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2.有关细节题的提问方式:
1)Some people do sth. because ____________?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that ___________.
3)What … ? Which … ? Who (Whom) … ? When (What time)…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is not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3.有关词语释义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word “…”in line(行)… refers to(指)…
2) In paragraph 4,“ it ” refer to (means)………
4.有关推理判断题的`提问方式:
1) It can be inferred(推断) from the passage tha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3) It can be concluded (结论) from the passage that … .
5.有关作者观点意图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author’s main(主要的)purpose(目的) in this passage is….
2)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3) 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s attitude(看法)could best..
4) The author’s main thought(思想) is that…
众所周知,阅读理解题的成败关乎到考试能否及格,所以一定要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在大家词汇量都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
篇6:职称英语考试阅读理解备考:五种提问方式
1.有关主旨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main(主要的)idea(思想,主意)of this passage(文章) i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下列的)statements(句子)best expresses
(表达)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讨论)…
4)This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涉及)…
5) The author’s purpose(意图)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6)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2.有关细节题的提问方式:
1)Some people do sth. because ____________?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that ___________.
3)What … ? Which … ? Who (Whom) … ? When (What time)…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is not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3.有关词语释义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word “…”in line(行)… refers to(指)…
2) In paragraph 4,“ it ” refer to (means)………
4.有关推理判断题的提问方式:
1) It can be inferred(推断) from the passage tha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3) It can be concluded (结论) from the passage that … .
5.有关作者观点意图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author’s main(主要的)purpose(目的) in this passage is….
2)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3) 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s attitude(看法)could best..
4) The author’s main thought(思想) is that…
篇7:NMET97阅读理解评析及解题技巧 论文
NMET97阅读理解评析及解题技巧 论文
NMET阅读理解试题是对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它侧重考查考生准确理解语言信息和综合处理语言 信息的能力。所选文章信息量大,体裁广泛,题材新颖,且试题占分比例最大,分值最高。因此,阅读理解答 题的好坏直接影响试卷的得分。考生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语言信息,推断一些隐含意义呢?笔者 认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关键。
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main idea)
有些考生拿起文章便读,甚至逐字逐句翻译,结果读了很长时间却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且不断地复视, 唯恐遗忘,这种读法耗时长,效率低。事实上,当我们在答阅读理解试题时,应该先通读试题(不包括选项) ,弄清考查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通览全文,从整体上掌握大意,这是快速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 步。在通览时,我们应该学会找出中心句(topic sentence),它是用来阐述文章主题,说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中心句多数位于段首或段尾,有时也位于文中。因此,在阅读时应注意文章的两头。找到了中心句,也就基 本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以此为线索,采用掠读或扫读的方法,迅速找出能够支持中心句的关键词、句,在脑 海中形成文章的框架,然后根据试题,进行部分细节阅读,这种阅读速度便会大大加快。例如NMET97阅读理解 B 篇短文如下:
In the 1930s,a lot of people in the USA were out of work.Among these people was a man named
Alfred Butts. He alwayshad an interest in word games and so, to fill his time, heplanned
a game which he called 'Lexico'. However, he was notcompletely satisfied with the game,so he
made a number ofchanges to it and,in time,changed its name from 'Lexico' to'Alph' and then to 'Criss Cross'.He wanted to make some moneyfrom his new game but he didn't have any real c ommercial(商业性的)success.
In 1939,Butts happened to meet a man called Jim Brunotwho showed an interest in the new
game. The two men workedtogether on developing the game and in 1948 it was offered forsale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its new name――'Scrabble'.
At first,it didn't sell very well.In the first year itsold just 2,250 sets and by 1951 i t had only reached 8, 500sets a year.
Then,in 1952 the manager of Macy's departm
[1] [2] [3] [4]
篇8:关键词与阅读理解论文
关键词与阅读理解论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对于关键词并不陌生,通常认为关键词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些实词,这些词语经常在句子中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表达重要的信息。显然,这种定义主要是从语法角度进行考虑,而且常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分析。其实,关键词还可以放在更宏观的篇章语境中进行理解,并且成为英语阅读理解活动的中心。
篇章语境下关键词的确定不应以词性为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虚词同样也可以成为关键词。确定一个词是否“关键”最重要的是分析该词同它所在的句子、段落或篇章的关系,即它是不是集中体现该句、该段、该篇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否承载着足够的信息量,是否是新信息。是否是新信息这一点至关重要,关键词应该传达新信息,所以之前出现的关键词在以后的分析和理解中可能已经不再关键了,因为它已成为已知信息。不过,它可以为之后关键词的寻找确定方向。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把握第一关键词也即全篇的关键词十分重要,通常该词就是篇章的中心,其他的关键词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那么怎样确定这第一关键词呢?一般情况下,应该到文章或材料的题目中去寻找,而且这样的关键词不一定只有一个。依此,阅读理解的过程就变成了一次探索发现之旅,从一个关键词到下一个关键词,然后联缀各词去带动整篇文章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活动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围绕关键词展开阅读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其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和逻辑结构。
一、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
文章题目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常为传达主要信息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分词等。同时,在确定关键词时还要注意文章题目所采取的结构和句式,抓住作者论述的重点。确定题目中的'关键词目的在于:把握文章论述的对象、明确文章展开的角度、把握作者论述的态度、预测文章论述的内容、为阅读过程中查找其他关键词做好准备。
二、段落中的关键词
寻找段落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一段话的主题,段落关键词一般出现在段首的第一句或几句话里,而且通常为句子的主语,或句子中其他的名词部分如宾语或表语。另外,在寻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在上述环节中已经找到的题目中的关键词,应尽量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查找。
三、充分利用关键词进行阅读理解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如何充分使用题目和段落中的关键词边分析边预测,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更准确地把握理解一篇材料。
首先,确定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设问。根据上文的分析,Givemanafish是否是解决贫困的有效方法,从而得出结论:Teachmantofish。关键词对于英语阅读理解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老师应鼓励学生自觉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并启发学生认识语篇中的关键词的重要性;学生则应在阅读过程中围绕关键词对篇章内容不断进行分析预测,改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篇9:浅谈如何提问和阅读理解(译林牛津版英语高一)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 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 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 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 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 )--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 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 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 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 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 ;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 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 )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 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 ;(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 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 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 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 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 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 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 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 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 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 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 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 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 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 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 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 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 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 着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 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 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 )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 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 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 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 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 ,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 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 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 ”,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 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 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 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 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我们先讨论“回合”。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信息沟,教师提问并不是要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是要 启发学生获得信息或检查学生是否已获得信息。一般会话结构是两话步:一种是A(问)--B(答),A(再问 )--B(再答);一种是A(问)--B(答),B(问)--A(答)。而课堂会话结构是三话步:T(教师问 )--S(学生答)--T(教师评价小结)。第三话步是信息的反馈, 即使有学生能作出正确回答,但不等于 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应重复学生的回答以面向全体学生。
由回合到课段,提问有一个开始到结束的框架,每次提问都有一个焦点,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 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于漪老师《七根火柴》第21 节的提问设计是:(1)无名战士留给人间 的最后话语是什么?(2)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两个是表层问题。)(3 )这些言行显示 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4)和一般人相比, 他的伟大之处是什么?(这两个是深层问题。)《截肢 和输血》第1 节提问:(1)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样的气候下赶路的?(冷)(2)作者怎样描写冷?(这两个是 具体的问题)(3)作者着力描写气候寒冷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较抽象。)
2、层层深入。如钱梦龙老师《捕蛇者说》第1节的提问:(1 )这种蛇特别,文中用了哪一个字?(“异 ”)(2)“异”在哪里? (归纳为:色、毒、用)(3)作者突出了哪一个?(“毒”)(4)为什么?(陪 衬赋敛之毒)(5)为什么永州人民还“争奔走焉”? (将捕蛇和纳税联在一起)后一问句的焦点以上一问句 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
(二)整体--部分--整体。
本人在教《白杨礼赞》第7节的提问设计是:(1)上一节从外形上写白杨树不平凡,本节从哪一方面赞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呢?(内在气质)(2)作者调动哪些手段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排比、比喻、拟人、对比 、欲扬先抑)(3)“伟丈夫”和“好女子”对比, 这个“好”是什么含义?(美丽)(4)为什么要用这样的 对比和隐喻? (突出其壮美,并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5 )作者用什么手法进而揭示其象征意义?(反问 排比句)(6)这几个排比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由外到内,层层深入)(7)四个反问句句式上有什么变化,
怎样逐步深化点出象征意义?(略)(8)这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赞美的高潮所在,精华所在)。
在组织课段提问时,要防止孤立式的提问。一位新教师教读《挖荠菜》第2节提了三个问题:(1)“馋” 是什么意思?(2 )馋到什么程度? (3)饿到什么程度?关键要问:为什么要写馋(突出饿)和写“饿”反 映了什么,才能由表及里。
在课堂上,提问的展示由“回合”到“课段”,再到“课”;可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是从“课”到“课段
篇10: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观点态度题提问形式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观点态度题提问形式
2014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观点态度题提问形式及解题方法,特别提醒考生要牢记所遇到的构成作者态度题选项的每一个形容词。做文章作者态度题时,千万不要把考生自己的态度揉进文章中,同时要注意区分作者本人的态度与作者引用的观点态度。
根据历年考研英语大纲规定可知,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把握作者写作某篇文章的目的,搞清作者对文章所论述的观点和中心是什么态度。考研英语试卷对这一部分的考查主要表现为情感态度题。该题型常问作者对某事是什么态度:主观(subjective)还是客观(objective) ;肯定(positive)还是否定(negative) ;赞成(approval)还是反对(opposition)等等。解题的关键是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样的口气。若用褒义词,显然是赞成。若用贬义词,显然是反对。若客观陈述,则是中性的立场,不偏不倚。注意:作者态度常常在转折词后表明出来。所以,but一词至关重要(还有类似的yet, however, although,nevertheless等)。
这种题目对考生而言难度较大,迷惑性也较强,因为命题专家是针对整篇文章设问,考生很难找到具体对应的语言点,所以要把握整篇文章。例如作者在谈一件事时是用反讽的口气,还是赞成的语气,此类题所给的答案选项一般是四个形容词,考生应在审题时就把握好这四个形容词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返回文章去寻找信息。特别提醒考生要牢记所遇到的构成作者态度题选项的每一个形容词。做文章作者态度题时,千万不要把考生自己的态度揉进文章中,同时要注意区分作者本人的态度与作者引用的观点态度。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题目,考生在做此类题时要把握这样的判断原则:既纵观全文,掌握主题思想有要注意文章的措辞,把握文章的基调或主旨(tenor),又要分清文章的话语范围(field)及话语方式(mode)。
该题型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 The tone of the passage can best be described as ____
2) The tone of the passage would be _____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tone of thepassage____
4) What is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 towards____
5) 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______
6) The writer is of the opinion that_____
7) The author seems to be _____
情感和态度在考研中大致可分为三类:happy/unhappy;security/insecurity;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它们作为标记语反映出作者对某个现象采取的姿态,并从情感的角度评价该现象。因此,考生既要依靠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前提,又要注意作者的措辞,尤其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
我们以的阅读Text 4为例具体说明这一点:
Yet there are limits to what a society can spend in this pursuit.As a physician, I know the most costly and dramatic measures may be ineffectiveand painful. I also know that people in Japanand Sweden,countries that spend far less on medical care, have achieved longer, healthierlives than we have. As a nation, we may be overfunding the quest for unlikelycures while underfunding research on humbler therapies that could improvepeople’s lives。
59. In contras to the U.S.,Japan and Sweden are funding their medicalcare 。
[A] more flexibly
[B] more extravagantly
[C] more cautiously
[D] more reasonably
作者用limits,ineffective, painful这些消极的词语暗示了美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缺憾,通过把握这些词语,我们就能得出D为正确选项。所以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是有一定差异的,又如尼克松签订1972年公报时,对“一个中国”原则,他手下的修辞专家用了acknowledge 而不用recognize。因为后者是正式的,外交的,打心底里的承认,而前者是一种模糊,对某种既成事实的有限度接受,但在中文里出现的就是我们理解的.“承认”。
可见考生在平时的单词理解中要结合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章体裁,综合地认知寓意,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另外,判断作者情感态度除了关注作者的措辞,还要可以通过关注作者的举例角度和讲解角度,来判断文章作者的态度倾向:如果作者的一直论述某事物的积极地向上的方面,其态度基本上是积极乐观的;如果作者举例论证某观点时,给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判断作者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如果作者的论述有好有坏,举例有正面有反面,我基本上可以判断作者的态度是客观的。同样,我们通过具体的真题案例进一步解释这一点。
再例第54题:
It was 3:45 in the morning when the vote was finallytaken. After six months of arguing and final 16 hours of hot parliamentarydebates, Australia’s Northern Territorybecame the first legal authority in the world to allow doctors to take the livesof incurably ill patients who wish to die. The measure passed by the convincingvote of 15 to 10. Almost immediately word flashed on the Internet and waspicked up, half a world away, by John Hofsess,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Rightto Die Society of Canada. He sent it on via the group’s on-line service, DeathNET. Says Hofsess: “We posted bulletins all day long, because of course thisisn’t jus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in Australia. It’s world history。”
The full import may take awhile to sink in. The NT Rights of the Terminally IIIlaw has left physicians and citizens alike trying to deal with its moral andpractical implications. Some have breathed sighs of relief, others, includingchurches, right to life groups and the 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 bitterlyattacked the bill and the haste of its passage. But the tide is unlikely toturn back. In Australia-- where an aging population, life extending technology and changing communityattitudes have all played their part -- other states are going to considermaking a similar law to deal with euthanasia. In the USand Canada,where the right to die movement is gathering strength, observers are waitingfor the dominoes to start falling。
Under the new Northern Territory law,an adult patient can request death -- probably by a deadly injection or pill --to put an end to suffering. The patient must be diagnosed as terminally ill bytwo doctors. After a “cooling off” period of seven days, the patient can sign acertificate of request. After 48 hours the wish for death can be met. For LloydNickson, a 54 year old Darwinresident suffering from lung cancer, the NT Rights of Terminally III law meanshe can get on with living without the haunting fear of his suffering: aterrifying death from his breathing condition. “I’m not afraid of dying from aspiritual point of view, but what I was afraid of was how I’d go, because I’vewatched people die in the hospital fighting for oxygen and clawing at theirmasks,” he says。
54.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euthanasiaseems to be that of ________。
[A]opposition
[B]suspicion
[C]approval
[D]indifference
我们通过阅读该文,不难发现文章首段记述了安乐死法案通过以及当时在全球引起的反响,首段作者使用“it is world history”,来表达他对该事件的态度,认为它意义重大;紧接着在第二段,作者首先讨论世人对此态度不一,但是作者通过转折,指出这个潮流不太可能被逆转了。第三段,作者用一个肺癌病人为例,该病人认为安乐死法案的通过意味着自己可以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不用担心临死前要遭受的折磨。很明显这个事例是认识安乐死法案的通过是一件好事。那么文章就作者的态度命题,答案肯定是approval。
篇11:成人英语三级阅读理解:阅读中主要题型提问方式
成人三级英语阅读主要题型提问方式
主题题
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 What does thepassage mainly discuss?
2.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assage?
3.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4.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concerned?
5. What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6. Thebest title of the text is ___.
细节题
有关细节的问题是以what,who,which,when,where,how,why等词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就文中某一个词语、某一句子、某一段落或某一细节或事实进行提问,要求考生回答,还有一种问法是填空式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_______.
2)In the passage.the authorstates that ________.
3)The writer mentions all of the items listedbelow except___________.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correct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NOTtrue?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hirdparagraph?
7)When did the author begin to________?
8)From thetext, we learn that_______.
态度题
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 What isauthor’s attitude toward?
2. The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text is?
3. In the writer’s opinion, …?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how the writer feels about…?
词汇题
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Which ofthe following can be used in place of X?
2.X as used in the textmeans?
3.The word(phrase) X in line Y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
4.The word(phrase)X in line Y 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which of thefollowing?
判断正误题
提问方式为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TRUE(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篇12: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气氛压抑沉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沉闷的课堂?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
几个语文教师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谈到一个共同的感受,都觉得上课很沉闷,学生不怎么爱发言,尤其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主动举手提出问题了。这样的情况确实让许多语文老师头痛,老师讲课的一番激情往往在整班学生的沉默前缺少了共鸣。许多人都曾经看过这样的情景:小学一年级课堂上,小朋友们一听到老师提问就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还把桌子碰得砰砰响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老师在如林的小手中叫了一个,其他的人都失望的把手放下来。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再看看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举手的少了大半;再看初中的语文课堂,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下面的学生一片沉默,老师于万般无奈中只好“点将”,结果站起来跟老师交流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并且大多是班上的尖子生。
为什么学生越长越大,上课却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呢?本来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应该疑问越多、应该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呀?为什么应该气氛活跃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的课堂现在却这么沉默呢?
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落后,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学生缺乏自信心等。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设计许多问题。如: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一环套一环的让学生回答,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结果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老师拆的'支离破碎。学生听得瞠目结舌。学生几乎没有纯粹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一般评课者往往把留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视为课堂教学之大忌,说这样“气氛太沉闷”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
读是学的基础,读是感知的先导。老师们要彻底摆脱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应该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少提一些问题,多一些阅读。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教学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做到“三读”:
l、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勾画生字新词并查字词典,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应该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细读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如碰到了生字、新词应该将其勾画下来,在阅读完之后,立即用手中的工具书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查证并掌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并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随意在书上写出直观的感受,写出自己对课文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的心得体会。这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阅读文章的快乐,让其能够自由的体会文章的优缺点;更好的全面的感受一篇文章,然后写出对
[1] [2]
★ 阅读理解指导
★ 阅读理解课(Ⅱ)
★ 牡蛎阅读理解答案
★ 春风阅读理解答案
提问和阅读理解论文(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