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

时间:2024-04-12 03:37:34 作者:金广信促销道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金广信促销道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

[作者]  王志尚/孙静

[内容]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问

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角度变了,提问的内容变了,提问的难度也就变了,因此,训练必须紧紧凭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

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听到妻子说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作者凝聚笔墨对他进行了一段细腻的刻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你看怎么办?……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设计:

1.作者写了渔夫的哪些动作?

2.作者写出了渔夫表情上怎样的变化?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4.作者又借表现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紧紧围绕渔夫这个典型人物,从“怎样写”的角度,引导学生的认识由分到总,由表面及本质,由内容到表达,由渔夫到作者。问题1、2,是分开和表面的认识;问题3, 总起来认识作者表现了渔夫具有怎样的个性品质;问题4, 最终认识作者赞颂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由个别段落领悟和掌握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层次和方法: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再如《捞铁牛》一课,在第2 自然段里写了怀丙说的一句话:“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提问设计:

1.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说一说,在这句话里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读下面的句子,跟课文中的原句比一比,哪种写法好?

怀丙说:“让我来捞。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拔上来。”

(点拨:①“试试”与“捞”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这样写?②“送回来”与“拔上来”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的写法好在哪里?③课文中的写法表现了怀丙是怎样一个人?)

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是中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之一,而用词准确又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以上设计就人物的一句典型语言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几点:

第一,用词语写话,要与人物所处的场合结合准确;第二,用词语写话,要能准确地体现人物的身份特点;第三,用词语写话,要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在品质;第四,用词语写话,还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寄予的思想感情。

二、凭借句子间的联系设计提问

一篇课文中句子间的联系,表现了课文内容的联系,也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衔接。

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前后几次出现,在课文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可设计以下提问: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写到的?

2.作者后两次重复这句话分别为了表现郝副营长的什么?

3.几次重复中,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紧扣“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辨清每次重复的作用中一步步领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

再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在第3 自然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几个句子构成了让伞包的生动场面,挑出其间4处动作描写, 可设计为以下几问:

1.找出描写周总理让伞包的句子读一读,用“△”标出写了他的哪些动作?

2.找一找作者又在这些动作的前面分别用了哪些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启发举例:“站起来”前面用了“立刻”,“跨到”前面用了“几步”,引导体会句子的生动。)

3.读了这些句子后,你觉得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提问,虽然有的设计照顾到中年级的特点侧重于运用词语的理解,有的设计从高年级的要求出发侧重于句、段联系的领悟,但是都针对同一个训练目标――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阅读过程的第二阶段。

三、凭借事物间的某种联系设计提问

有些课文中存在着有某种联系的几类事物,这种联系既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参照,又蕴含了行文的清晰脉络,还成为抒发思想感情的“生发点”。缘此设计提问,对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白杨》一课的结尾自然段里,仅仅两句话中便写到了爸爸、两个孩子、火车、风沙、高大的和小的白杨树,分析其中的联系可设计以下提问:

1.本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两句中都写到了白杨树,它与作者要赞颂的人物有什么关系?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在写白杨树的语句中表露出来的,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再如《跳水》一课的第4自然段,突出写了孩子十分危险的处境,从该处境中交错复杂的多种关系着眼,可设计为以下提问:

1.作者在写孩子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时,抓住了哪些具体的联系?

(点拨:①猴子起了怎样的作用?②孩子是怎样想的?③与水手的大叫有没有关系?④十分危险的境地还与谁联系着?)

2.作者从这些具体的联系中分别写出了孩子怎样的危险?

3.在表现孩子处境危险上,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四、凭借布局谋篇的特点设计提问

每篇课文的组织结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按什么顺序叙述,在哪里插叙,在哪里议论,都凝结着谋划者的匠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恰恰是按照这样的组织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利用恰切的提问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课文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如《苦柚》一课中“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100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一段,立足整篇,可设计如下提问:

1.作者在此自然段中这样写小姑娘,对故事的继续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拨:①伯父怎样赞叹?②“我”留下了怎样的记忆?③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又变得怎样了?)

2.作者写出了卖苦柚的这一结局,目的在表现谁的什么?

3.作者用“说什么也不肯要”,“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这些词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1是启发学生理解该自然段在整篇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正因为这样一写才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全篇臻于完美;问题2 是引导深化认识,小姑娘由诚实的说柚子味苦,到慷慨倾筐相送是高尚心灵的表现,这正是要学生再认识到的一层;问题3 是鉴赏品味作者把赞颂的情感凝聚在朴实的文字里的写作艺术。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结尾处两个自然段,可针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提问。

1.从“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一句里,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作者这样描写死后的小女孩又是为了什么?

3.作者在文章结束句的开头写道“谁也不知道”,特别强调了什么?

4.课文写了这样一个结尾,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点拨:①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诉说;②对黑暗社会的揭露;③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等。)

问题1、2、3, 都是根据具体的词句指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是鼓励学生统观全篇后见仁见智,说一说学习写作方面的收获。

突出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理解,把握住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来设计提问,一要有一个可靠的基础,由此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解内容到掌握表达形式的转折;二要有延伸的适当坡度和难度,让学生由浅入深,拾阶而上;三要教给方法,每一处训练都应让学生从作者那里悟到自己能用得上的写作知识。这样,关于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训练便落到了实处。

篇2: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

[作者]  王志尚/孙静

[内容]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问

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角度变了,提问的内容变了,提问的难度也就变了,因此,训练必须紧紧凭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

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听到妻子说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作者凝聚笔墨对他进行了一段细腻的刻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你看怎么办?……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设计:

1.作者写了渔夫的哪些动作?

2.作者写出了渔夫表情上怎样的变化?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4.作者又借表现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紧紧围绕渔夫这个典型人物,从“怎样写”的角度,引导学生的认识由分到总,由表面及本质,由内容到表达,由渔夫到作者。问题1、2,是分开和表面的认识;问题3, 总起来认识作者表现了渔夫具有怎样的个性品质;问题4, 最终认识作者赞颂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由个别段落领悟和掌握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层次和方法: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再如《捞铁牛》一课,在第2 自然段里写了怀丙说的一句话:“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提问设计:

1.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说一说,在这句话里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读下面的句子,跟课文中的原句比一比,哪种写法好?

怀丙说

[1] [2] [3] [4]

篇3:浅谈英语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策略论文

浅谈关于英语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策略论文

在教学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中学生在巩固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不论是表达还是倾听的训练,都需要反复操练达成,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会令学生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使学生无法高效学习。因此需要创新英语的教学,用新方式和观念对学生关于倾听和表达方面进行强化,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感到轻松愉快。

1.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要令学生有好的表达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学生处在基础学习阶段时,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补充语音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要领。例如,在实际交际中音节的读法和在非实际生活中读法的差异和连续等。其次是创造语言环境,进行课前预热,自由演讲。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总是更加容易消除对口语练习的焦灼感和胆怯感。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组织、引导和参与者。实现与学生心心贴近、零距离交流和沟通,减小和学生的距离。主要体现为,可以通过课前预热、自由演讲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但因学生之间学习差异的存在,教师应在其中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表演内容应有不同要求,并进行有效建议和指导。对于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对基础较差不善表达的学生进行鼓励,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更多演讲英语的机会,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要达到有效率的倾听,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倾听范围。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例如,中学生的英文语言往往存在语法错误、读音错误、语言不够流畅、词汇量少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倾听,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之后,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和适当的引导。实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说、愿意说,作为倾听者的学生来讲也愿意倾听,就可以达到课堂上的良性交流。在和谐的倾听氛围中, 学生有听的权利和听的任务。在这个前提之下,共同探讨,享受倾听带来的积极感受。

2.2 明确倾听任务

要培养中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令学生明确倾听任务。带着问题倾听,也就是在思考状态的情况下倾听才是具有思维含量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做出“倾听”这个动作之前,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倾听任务。例如,在学生发言和演讲之后,让学生们针对学生发言内容和过程进行互相提问,或者让学生们仔细记录该学生发言时出现的错误,对发言质量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达到有意识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目的。

2.3 唤起倾听兴趣

想要让学生们达到高效倾听,就要让学生们有倾听的兴趣,将倾听这个动作从被动化为主动。例如,可以适当借用小故事吸引学生。中学的孩子们已经形成了自主思考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最为活跃和好奇的。曾有知名教育学家说:“新奇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成功会带来巨大的喜悦, 从而引导学生们倾听的欲望。” 例如,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让学生们用“I want...”描述几位主人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恶毒皇后可以是“I want to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in the world.”或者“I want Snow White to die.”两种,但由于各人对童话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一个故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种观点。这对于学生来讲也是开动创新思维的好方式,令学生感到新奇并乐此不疲。

3. 结束语

英语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使得学生能在英语发音和表达交流方面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表达思想。因此,用提问的方式对英语倾听与表达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够真正令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精心设计的保险计划书

记者提问范文

自我介绍时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提问与学生思维的培养论文

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 读后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整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精心设计提问,培养表达能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