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

时间:2022-12-14 06:12:42 作者:Kikk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ikk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

现实实践突出了科学技术等智能性因素的作用,将人才的重要性彰显了出来,人才强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现代实践发展要求的.一种反映,也为我们深入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生产理论打开了理论空间.人口生产、人才生产、具有个性的人的生产,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生产的三个层面,将三者统一起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作 者:马俊峰 MA Jun-feng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0-0 关键词:人口生产   人才生产   有个性的人的生产  

篇2: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及分配理论新探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及分配理论新探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揭示了工人受剥削的秘密.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剩余价值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搞清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体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效率和再分配的公平,以调动全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作 者:邢方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西安,710061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B023 关键词: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   有偿占有   无偿占有   剥削  

篇3: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在地包括着人的自由发展的含义.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丰富个性时,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只有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有人的自由发展,那种片面的个人,畸型化的个人是不可能有真正自由的.

作 者:李玲芬 LI Ling-fen  作者单位: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江苏,常熟,215500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5) 分类号:A12 关键词: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个性  

篇4: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奢侈品和必要消费资料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就变成必要消费资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消费者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成为必要生活资料,应当成为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要提高工资水平以适应部分奢侈品消费的需要。当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后,生产奢侈品是发展生产的方向。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

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

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v+500m。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a或Ⅱa,即必要生活资料:400v+400m=800。分部类b或Ⅱb,即奢侈品:100v+100m:200。马克思假设Ⅱa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假设Ⅱb中的100,其中的60%,即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余的40%,即40用于奢侈品。也就是说,工人消费的100v和资本家在必要消费资料上消费的60,与Ⅱa的交换实现,其余的资本家消费于奢侈品在Ⅱb内部实现。即下式:

Ⅱa1600c+400v+240m+160m=2400

Ⅱb400c+100v+60m+40m=600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对工人就业会发生影响。“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

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周期变化与奢侈品生产的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危机与繁荣的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经济周期对奢侈品生产有影响,使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发生相应的收缩或扩张的变化。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由于危机时期奢侈品销售困难,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由于工人失业,必要生活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但在危机前夕的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这时商品价格提高,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工人不仅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甚至暂时还会参加奢侈品的消费。马克思说,“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但是马克思认为不能因此概括出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这种概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引起的,消费不足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分析的是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现象。能不能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类。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期的静态分析,我们能不能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把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认为,只要脱去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的资本主义形式,挖掘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且把短期的静态分析长期化,那么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如果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考察,就会发现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概念。从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转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奢侈品可以加入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一方面必要生活资料扩大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奢侈品发现了,正在被生产出来。就是说,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的奢侈品会转变成必要生活资料。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看作是奢侈品,现在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手表极其便宜,几乎人人手腕上都有一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城市里的拾荒者,差别不再是有没有手表,而是手表的.质量高低之别。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买几十元一块的手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几千元甚至更贵的手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称为新三件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这些奢侈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后成为家家都拥有的必要生活资料。如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也会发生有些商品从必要消费资料中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三年灾害期间,人们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比如,稍微加工精细一些的糕点,都是凭票供应,发票证,每人每个月只能吃二三个糕点。你想吃五六个,别人就说你奢侈,你自己也觉得奢侈。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危机时期与繁荣时期,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变动的结果。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有一些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繁荣时期,会有一些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结果。繁荣时期,一部分奢侈品会进入必要生活资料,消费者人数迅速扩大;在经济衰退时期,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就会减少。

其次,把奢侈品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可以研究社会主义不同富裕程度的群体的消费状况。马克思把奢侈品严格界定在资本家阶级使用剩余价值的消费品的界限内,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参加奢侈品的消费。这是由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限定的。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只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掌握资本,组织生产,获得全部剩余价值。工人阶级不掌握资本或者极少的一些股票,股票收益很少,不能养活自己,还需要出去打工挣收入。工人的工资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阶级。我认为把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移入社会主义,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必然要发生转变。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大体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经济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就是我国社会目前十大阶层中的前面四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第一个等级。这个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剩余价值,多数人没有获得剩余价值,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收入。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中国十个社会阶层中的后六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后三个或者后四个等级只消费必要消费资料。当然收入最低的阶层可能连消费必要生活资料都会有困难。所以,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结构上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群体结构,反过来也一样,从消费群体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结构。第三,把奢侈品概念引入生产领域,可以研究在产品过剩时期的生产发展方向。现在看来,一个社会的产品供求情况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产品严重短缺的类型;(二)产品基本满足需要或者说产品过剩的类型。产品短缺时代的典型样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那时什么产品都短缺。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各种商品都短缺,实行凭票限量配给,据说广东的消费品票证发到40多种。在短缺经济的末期或者说即将过去的时期,不管生产什么产品,哪怕产品的质量不太好,不要紧,有的是市场,都会一卖而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短缺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个人都不是生产决策者,看着市场上产品严重短缺,你也不能组织生产来供应市场,因为你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经理,都没有生产决策权。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实质是向企业和人民放权,企业可以拥有一点生产决策权,企业生产观察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态势,生产严重短缺的商品供应市场。个人拥有了生产决策权,可以办个体户进行生产市场上短缺的产品。生产发展了,个体户就开始雇工,逐步变成了私营企业。广东的企业和个人用广东的粮、珠江的水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一下子销售到全国,占领了全国的市场。于是广东经济就发展起来了。现在,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个人都拥有生产决策权,不再由上级计划部门管理。必要生活资料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金要求不高,只要有简单的设备和少量的投资就能组织生产,于是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必要生活资料迅速得到满足。

大约秋季,中国的产品第一次从短缺向过剩转化,不少产品出现了过剩,不少生产设备出现了闲置,工厂开工率不高。然而,我认为中国遭遇的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即某些产品的短缺与另一些产品过剩并存;不是绝对的过剩,即大多数产品过剩。在90年代后期,人们生活迫切需要的住房、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商品,还处在严重不足的状态。

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结构性过剩正在向绝对过剩过渡,越来越多的产品过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比如,轿车生产能力闲置可能达到30%,制药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严重,许多企业开工不足。18种工业产品设备闲置。小型电子计算机能力利用率3.5%,发电能力设备利用率10%,微型电子计算机能力利用率13.4%,照相机胶卷能力利用率36.1%,化学原料药能力利用率为37.4%,房间空调器能力利用率33.5%,复印机能力利用率34%,农药能力利用率36.1%,日用精铝制品能力利用率31.3%,微波炉能力利用率38.5%,录像机、洗衣机、内燃机、汽车、彩电、金属切削机床、油漆能力利用率在40.3-48.6%之间。在生产资料和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甚至过剩,出口又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生产还要不要发展?如果要发展,路在何方?我认为,重要的出路就是组织生产奢侈品。

三、转变奢侈品旧观念,调整低收入政策

把奢侈品作为生产的方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奢侈挥霍生活的物品,工人阶级过着清贫的生活,与奢侈品毫无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这就必然会消灭奢侈品生产。我认为,这个传统观念是错误的。不能把奢侈品看作是资产阶级专用的商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先富裕起来群体使用的消费品。随着奢侈品生产的发展,奢侈品就会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比如轿车,解放前轿车是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专用的奢侈品,老百姓用轿车做梦都不敢想。解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轿车也只是政府、企业等单位公务使用的交通工具。私人使用的轿车极少,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轿车看作是奢侈品,而不是必要生活资料。21世纪初期,中国改变了轿车生产政策,中国的轿车生产大发展,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为0.34辆,为4.32辆,7年增长12.7倍。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汽车时代。根据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标志着轿车进入家庭,中国已经达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阶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7000元,相当于意大利、澳大利亚。广州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上海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这标志着轿车进入城市居民家庭的条件已经满足。不但中国正在进人汽车时代,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进入后汽车时代,即消费个性化,汽车定制时代。要求汽车企业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时代。这表明,轿车作为一种奢侈品正在退去奢侈品的色彩,变成必要生活资料。

事实上,最近来,许多耐用消费品正在迅速进入中国的家庭。随着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奢侈品逐渐变成必要生活资料,不再被看作奢侈品,而成为必要生活资料。

需要转变的第二个观念是,要把限制消费品的消费改为鼓励奢侈品的消费。转变奢侈品的旧观念就能推动奢侈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关于轿车消费要不要限制的争论是一个典型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争议中,限制轿车消费的一方,从城市道路、停车场、环境、甚至汽车文化等方面提出限制轿车消费的意见。他们认为,城市交通已经拥挤不堪,如果允许轿车进入家庭,肯定会无法行走。每辆汽车的停车场需要20--30平方米,已经很拥挤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停车场。那么多的轿车进入家庭,环境会搞得一团糟。赞成轿车进入家庭消费的学者反驳说,城市道路和停车场总是处于不断的修筑过程中。一段时间够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不够用,就要修筑新路、新的停车场。修了新路、新的停车场,暂时够用了,过一段时间又会不够用,就会再修。不断修路和停车场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过程。随着汽车发展,汽车越来越注意环境保护,现在的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减少了很多,今后的汽车会更加注意环境保护问题的。那种认为汽车增多肯定会影响环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至于汽车文化属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不符合的观点,更是风牛马不相及。当时不但舆论不支持轿车进入家庭,而且多年执行了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中国的轿车只停留在公务用车这一块,抑制轿车私人消费这一块。经过了几年的争论,赞成轿车进入家庭成为主流观点,被“十五”计划所吸收。“十五”计划提出了“要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主张,轿车消费成为国家意志。于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轿车产业迅速发展。1980年全国轿车产量只有0.54万辆,我国的轿车生产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全国轿车产量为60、70万辆,这时才是中国轿车生产真正的起步阶段。中国轿车产量达到109.20万辆,20达到386.94万辆。中国成为轿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轿车生产的产业链很长,能够带动156个产业的发展。轿车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但满足了人民生产的需要,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中国向小康社会迈进。

发展奢侈品生产需要调整的政策很多,关键的一项政策是居民的低收入政策,要逐步改变长期执行的低收入政策,快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没有低收入政策之说。这样说也许是有道理的,我是说在实际上存在着低收入的政策。我的根据是居民收入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很慢,导致最终消费率的下降。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率从1990年的15.8%下降到2006年的11.03%,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这个期间,我国职工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明显上升。这说明,我国职工收入增长并不快。收入增长不快导致最终消费率的下降。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的64.76%下降到2006年的53.20%,下降11个多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说,世界平均的消费率20为77.2%,为78.3%,20为79.6%。中国的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1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经济模式的独特性,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内需严重不足。钱纳里对工业化模式实证研究的结论是,“人口较少的国家,经济专门化的程度较高,国民生产总值中贸易所占的份额也较大;但随着一国的人口规模的增加,贸易的份额会明显下降。……大国倾向于选择内向型政策,这种政策似乎对大国比对小国更适宜。”钱纳里的概括是有道理的,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完全可以依靠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遇到世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流行的时候,中国应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政策向内向型经济政策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需要调整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特别是收入政策。广东省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率先提出了工资倍增计划,从开始,每年工资递增14%以上,到,使工资比2000年翻两番。广东试图通过工资倍增计划逼使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模式的转换。

篇5: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两次界定.笔者在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试图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作 者:高玉萍 GAO Yu-ping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汾阳,032200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1 13(3) 分类号:A811 关键词: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现实意义  

篇6: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在一种特设的条件下,将分别源自希腊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且具有内在张力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两个方面统一了起来.这种统一在后来的基于现实社会主义经验的阐释中并没有被坚持,且在今天看来不再能成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理论不再有意义.如若人们不再试图进行这种统一,而将其所包含的.具有内在张力的两个方面分别开来,构成两种阐释系统,则在现代社会中这两个方面仍能够从不同方向上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范导作用.

作 者:王南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 刊 名:江海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B0 关键词:人的发展理论   现实性   超越性   内在张力  

篇7: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代意义

人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伴随,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就是要改变经济落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在实现商品化、工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作 者:王志德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中文系 刊 名:江南论坛 英文刊名:JIANGNAN FORUM 年,卷(期):2003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解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论文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论文

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人要能自己自由地支配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理念,要敢于怀疑与自己不同的理念,人的精神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仅仅只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精神的自由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实际上是被泯灭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的发挥。旧的分工体系束缚着人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人们要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每个人在生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人只有在后天的发展中才能逐渐自我完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种天赋是隐藏在人的内在身体里面的,人的天赋被挖掘,同时获得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须要我们注意的是,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天赋的差异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同这种差异性,天赋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的后天的发展。

所以说,人的发展必然包含了人的天赋的发展,天赋的充分发展带来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既是天赋有缺陷,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弥补这种缺陷,人的能力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消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人的个性被淹没在依赖性的畸形人际关系之中;在第二个阶段,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人的个性有所表现;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的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才注重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

三、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状态:只有每个人都自由发展了,所有的人都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个性,人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呈现的是丰富多彩性,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和人的特征是人真正获得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要得到发展,人的生存需要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由发展,人只有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享受自己的生活,才能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是人类从必然土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同。只有社会获得解放,社会关系与人才是相适应的,社会成员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社会不解放,社会关系与人就是对立的,个人就得不到自由发展。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所以,马克思的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他的重点在变革社会制度上。阶级和私有制的存在是问题的根源,所以马克思又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当作其学说的目标。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人类才能得到解放,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革命主体。

四、结语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这一理论包括人在个性、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篇9: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论述,虽不像物质生产理论那样系统、透彻,但通过对精神生产的`涵义以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助于分析和鉴别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 者:王多吉 严志亮  作者单位:王多吉(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严志亮(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甘肃,清水,741400)

刊 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4(4) 分类号:A811 关键词:马克思   精神生产   精神产品   社会生产  

篇10: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再认识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惟一规定.事实上,马克思从来都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去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 者:温汉雄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6) 分类号:B0-0 关键词:本质   自然性   社会性  

关于“全面小康”理论征文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活动

科学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理论视野中的社会契约论

不朽的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诞辰活动方案

马克思的经典哲学名言

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征文

不朽的马克思心得体会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生产理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