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贝宝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国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构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国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构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中国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构成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回顾、“特色”内涵、理论框架及总体现状诸方面作了综述研究,从宏观上见出其概貌特点和时其加以总体评价,为今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莫定了新的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是当前理论界的重大历史课题。
近几年来对此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
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
这一课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当时应杰、安伦针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状况指出:“近几年来,有许多人用教条主义的方式去学习苏联的文学理论,而不顾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因此不能成为“中国的花朵”。
在此基础上,周扬于1958年在一次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命题。
这对于克服当时来自于前苏联的教条主义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在此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果。
进人80年代以后虽然掀起了文学理论研究热潮,但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只是进人重新探路阶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只是初步的。
到90年代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此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的从宏观上进行研究,有的则从微观方面展开研究。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董学文的《谈谈“中国特色”x(1991),《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1996)、蒋孔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1995)、曾宪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1996)、杜书浪、毛锋《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1996)、钱中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1997),董馨的《概念与范畴: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大厦的理论基石》(1997)、
张海明的《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1998)、萧君和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1999)、李金松《文学理论要中国化》(1999)、傅腾霄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2000)、
顾凤威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考》(2000)、周忠厚的《关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等等。
其中周忠厚一文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的中心范畴问题,认为不应以“形象”为中心范畴,而应以“审美情感”为中心范畴。
并从文艺理论史和理论本身作了考察,他认为,第一,审美情感是文艺作品的本质特征所在;第二,作为特殊生产的艺术生产,要“使情成体”,是一种为审美情感建造物质外壳的实践活动;第三,文艺作品的分类原则也主要是以审美情感的状态来确定的;第四,
文艺作品传达的是文艺家的审美情感,文艺欣赏者接受的也是文艺家的审美情感。
这为建构体系找到了坚实有力的出发点。
萧君和一文,则从宏观上进行了系统深人地研究,把命题分成:(一)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基础,其中包括理论指导、价值取向、理论特点和哲学基础四方面;(二)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支柱,
其中包括主体理论、学科特质、建构原则、逻辑起点和学科形态五方面;(三)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绪论和十二章五十三节的具体内容。
可看出它在体系上的丰富性、严谨性和开创性,值得我们深人学习和发展。
从总的研究路径来看,陈骏涛认为共形成了三个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寻求“当代形态”;二是中国古代文论实行“现代转换”;三是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
从时间上说,对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从提出至今已有50年多年的历史了。
而今天我们之所以对之投以钟情的一瞥,倾大力加以研究,实在是由于我们的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学理论舞台上没有多少自己的声音这一尴尬境地逼迫所致,实在是我们的文学理论需要重新整合和发展所致,实在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深切召唤而情不能已所致。
二、那么,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呢?
我们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呢?目前学界仍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强调“民族性”,有的强调“社会主义”性、“马克思主义”性,也有的强调两者的结合。
汤学智认为,所谓中国特色,归根到底,就是指由中国学者所创建的具有独立品格的理论系统,关键是要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种理论应该具有原创性、体系性和普适性。
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董馨在《概念与范畴: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大厦的基石》一文中则认为:对中国特色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解,应该把中国特色理解为历时态的概念,蒋孔阳先生曾说“对‘中国特色’不要作狭隘的理解,也不要作固定的理解,而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就是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行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时期应给中国特色添换增改不同的发展了的'内容。
董学文指出:“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不等于文艺理论的‘民族化’概念。
‘中国特色’应该包括比‘民族化’更深广的内涵。
把‘中国特色’仅仅归结为‘民族化’,这种理解是偏狭的。
”周可认为,中国特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种理论的民族特色,二是作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的根本属性与基本精神,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所谓有‘中国特色’主要应指那种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符合亿万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理想,并符合社会主义文学根本审美要求的理论品质。
”总的来说,所谓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种有很高理论科学规范、标准、品格的,既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文艺理论建设上的民族特色、民族独创性、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又融会了我们乃至全人类文艺论最新科学成果和水平的成熟的文艺理论形态或体系”。
傅腾霄在《面向廿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认为,对于中国特色须着重考虑如下三个问题:首先,应扎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
其次,要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深人剖析,对其精髓部分,不仅需要理解,而且应当活用。
再次,要具有民族特色。
童庆炳对此进一步认为: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离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和实际来谈文学理论建设,必然会使国际性的内容和-民族性的形式相割裂,经验证明,这是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论建设的。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应该看到,中国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而且,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等也是世界文学理论史上的瑰宝,其中有许多观念、范畴都达到对文学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很有价值的”
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认识,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内涵认识主要包括:(1)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又是贯穿马列文论精髓的;(2)必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也即是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有机地与中国文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能融合西方文论精华,并使之中国化的;(3)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当代性的。
对于具有以上三方面内容并使之有机统一而形成的文学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按照以上三方面进行逐一分述,以见出研究面貌。
篇2: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
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
介绍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词汇,分析中国英语词汇的3种构词方式: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认为中国英语是用英语的特殊形式来表达中国发展的特殊形势的语言系统,中国英语为英语带来了大量新的语汇、新的表达法和新的.视野,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
作 者:张秀梅 ZHANG Xiu-mei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330013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1(10) 分类号:H313 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词汇 构词方式篇3: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评价入手,考察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过程,提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内容中有两个前提性构成部分、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一个上层性构成部分,指出其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实践关系中构筑起来的,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发散性、开放性、再生性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也是区别于以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本质所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总体性范畴,它具有指导我们由抽象到具体、由纲举到目张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篇4: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
【 正 文 】
把人类社会比喻为“有机体”自古就有,但是比较专门而有价值的探讨则始于法国的圣西门、孔德,特别是英国的斯宾塞。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他的弟子们则明确提到“社会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并要求分析“社会这个统一整体的各个器官”。作为圣西门秘书的孔德把社会与生物学中的“个体有机论”作比较,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种族或阶级是社会的组织,社区或城市是社会的器官。后来,英国的斯宾塞把社会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的同与异作了比较分析,他依照生物有机体三个器官系统把社会有机体划分成生产物质资料的支持系统、在分工基础上加强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联系的分配系统,以国家为首保证各个部门服从于整体的调节系统,并相应提出担任生产营养职能的是工人阶级,担任分配与交换职能的是商业阶级,担任调节生产的是工业资本家。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又不同于生物有机体而是一种“超有机体”,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并完全从属于整体,社会超有机体的各部分的活动比较分散与自由,因而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整体,但又是一个可自我调节的系统。他提出了社会静力学的命题,并用静止状态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有机体,认为其间的完善调节与平衡状态是社会的理想状况。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上述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有相似之点,但又有其重大的本质的区别。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以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解释社会,具有反神学、反教权的积极意义,其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相关结构的描述、自我调节的功能和自由松散的整体等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但其关于三个不同阶级担负不同社会职能的推论在理论上是牵强附会的,用社会静力学来期望社会出现一个平衡的理想状况也是背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这种社会有机体理论明显地带有为资本主义社会机体各部分的现存状况与永恒合理性辩护的意味。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有趣的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不仅在书名中明确使用,而且被广为论述,不过他们此时的重点是通过联系精神生活条件同法与国家等政治生活条件,特别是同所有制的关系等经济生活条件来考察社会,这种由上而下地考察,实质上已经形成了社会形态的思想,尽管“社会形态”这个概念直到马克思写《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才正式提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85页。)但是社会形态的思想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无疑的,而且“社会形态”这个概念显然大于即包含“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为了进一步剖析社会形态,又深入到社会经济形态中去,力求揭示社会形态更替中的本质原因,他在此不仅制定出“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而且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33页。)这说明“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是对“社会形态”的具体展开,因而仍包含在“社会形态”这个概念之中。需要指明的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同时,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就贯穿始终,而且一旦提升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那么它就大于即包含着前面三个概念。
马克思最初是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社会有机体”这个概念的,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
[1] [2] [3]
篇5: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位,约为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的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第三位。
一、民族人口构成
1、人口特点:
中国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很不平衡,不仅汉族和少数民族十分悬殊,各少数民族之间相差也很大。
据人口普查统计,其中以汉族人口最多,共12.658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共1.064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了0.40个百分点。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中国习惯上把汉族大学网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数量见下表)
从各民族人口时期增长率看,20世纪90年代,全国总人口增长率为9.92%,55个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为15.37%,比全国高5.4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较大差异。
55个少数民族中,有31个民族人口增长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平均幅度。其中,有5个民族的人口高速增长,分别是:高山族、羌族、毛南族、保安族和土家族,增长幅度分别达到55.06%、54.35%、48.08%、41.27%和40.23%。
有9个民族的人口增长低于全国平均幅度,分别是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怒族、赫哲族、壮族、朝鲜族、塔塔尔族和乌兹别克族。其中塔塔尔族(-3.44)和乌兹别克族(-16.21)呈现负增长趋势。
2、分布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局面。一方面是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都有或多或少的汉族居民;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又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又聚居或散居有少数民族,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即使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除有汉族居民外,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全国90%以上的县、市、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少数民族分布,只有西藏比较单纯,基本居民是藏族,整个自治区藏族241.11万人,占总人口的92.2%;汉族占5.9%,其他门巴、珞巴、回等各族占1.9%。比如上海、江西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少的两个省,但江西也有11.28万少数民族分布,占其总人口的0.27%;上海有10.41万少数民族分布,而且上海拥有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3个,仅缺阿昌族和德昂族。而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内,汉族居民还是占多数,比如内蒙古有汉族1882.39万人,占总人口的79.24%,蒙古族402.92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其他少数民族90.23万,
占总人口的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主体民族维吾尔族以外,还有12个民族与之杂居,有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俄罗斯、塔吉尔、乌孜别克、锡伯、塔塔尔、达斡尔、满等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占总人口的61.66%,其他少数民族占38.34%。除主体民族壮族以外,还有11个民族与之杂居,有汉、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
形成的原因:(1)各民族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2)朝代的更替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3)历代王朝实行服役、屯田、驻防、戊边和开荒等政策,导致各民族人口相互迁徙;(4)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5)民族压迫于民族内部和外部的斗争,以及外敌入侵而使力量较弱的部落和民族逃避战祸进行大迁徙。
(2)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在我国的边疆地区,东北三省有满、蒙古、朝鲜、鄂伦春和赫哲等民族聚居区;内蒙古自治区有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聚居区。我国西北的新疆、宁夏和甘肃等省、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三省、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我国西南的西藏、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四省、区是藏、傣、彝、景颇、白、纳西、哈尼、布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南部的广西、海南两省、区是壮、瑶、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构成(单位:万人)
此外,还有约75万人的`民族成分尚待确定,例如人、夏尔巴人等。
(2) 云南各民族人口及分布概况
几个概念:
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云南省有彝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在云南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云南省,称为特有少数民族。云南是全国特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人口较少的特有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的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7个少数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习惯上称为云南省人口较少的特有少数民族。
云南的特点“民族多、山多、边境线长”: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24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景颇、瑶、
布朗、德昂、怒、独龙等13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边境线从最西北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区开始,直至最东南部的富宁县田蓬区为止,共长4千多公里。全省有边境的县27个。如思茅与上述三个国家都接壤。云南又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于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西部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东部为云贵高原,南部为中、低山宽盆地区,省内多山间盆地和断层湖泊,还具有独特的立体型气候。
云南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全省共有25个民族,据20的统计,汉族人口为2820.6万,占总人口的66.59%;少数民族人口1415.3万,占总人口的33.41%。24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3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470.5658万人,其次是白族,150.5644人;哈尼族142.4990万人。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9个民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8个民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人口在万人以下的有4个民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和独龙族。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5884人。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从历史渊源来说,氐羌、百濮、百越三大族群,是先秦时期就居住在云南的早期居民,经过二、三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氐羌族群逐渐形成藏缅语族中的各族,如白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阿昌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基诺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百越族群逐渐形成壮侗语族中的各族,如壮族、傣族和水族等民族;百濮族群逐渐形成孟高棉语族中的各族,如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等民族。还有历史上逐渐嵌入云南的民族,从唐宋到元明清时期,逐渐嵌入云南的民族有藏族、苗族、瑶族、布依族、蒙古族、回族和普米族等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居住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全省17个地、州、市和128个县、市、区,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的。少数民族遍布全省各地,但又主要居住在边境一线和内地广大山区,也还有一些民族居住在边境和内地的坝区。其分布特点和全国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一样,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我省各民族的分布地域有:彝族除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外,全省均有分布;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在滇中、滇西、滇西北各地也有分布;哈尼、壮、苗、瑶等民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等其他专州、的高寒山区也有苗族分布;傣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主要分布在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等亚热带地区;傈僳族、纳西族、藏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主要分布在迪庆、怒江、丽江等地高原平坝和高山峡谷区;蒙古族主要聚居在通海县;回族是大分散、小聚居,全省均有分布,多居于城镇或交通沿线坝区;还有尚未确定族系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景洪两县。
云南在少数民族方面有4个最多:
1、世居少数民族最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云南省有56种民族成份,全省总人口423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1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1%,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国最多。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有470多万,人口最少的独龙族有5800多人。全国有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云南有7个。
2、民族自治地方最多: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4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19个。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44个实行了区域自治。云南虽不是自治区,但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共37个民族自治地方,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辖7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达27.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的70.2%。
3、特有少数民族最多:15个
4、跨境民族最多:16个
篇6:中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门构成
中国事一个成长中国度,经济还不发家,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施展保障糊口和安宁社会的浸染,又能顺应差异经济前提的必要,以利于劳动出产率的进步。为此,中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门(或条理)构成。
根基养老保险
根基养老保险是按国度同一的礼貌政策逼迫成立和实验的社会保险制度。 企业和职工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工到达国度划定的退休年数或因其他缘故起因而退出劳动岗亭并治理退休手续后,社会保险包办机构向退休职工付出根基养老保险金(也称“退休金”)。 根基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今朝,凭证国度对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绪,将来根基养老保险方针更换率确定为58.5%。 根基养老金首要目标在于保障宽大退休职员的暮年根基糊口。
企业增补养老保
企业增补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按照自身经济气力,在国度划定的实验政策和实验前提下为本企业职工所成立的一种帮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条理的养老保险系统中的第二条理,由国度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定执行。企业增补养老保险与根基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接洽。其区别首要表此刻两种养老保险的条理和成果上的差异,其接洽首要表此刻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程度彼此接洽、密不行分。企业增补养老保险由劳动保障部分打点,单元实施增补养老保险,应选择经劳动保障行政部分认定的机构包办。企业增补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方法有现收现付制、部门蕴蓄制和完全蕴蓄制三种。企业增补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包袱,或由企业和员工两边配合包袱,包袱比例由劳资两边协议确定。企业内部一样平常都设有由劳资两边构成的董事会,认真企业增补养老保险事件。
个人储备性养老保险
职工个人储备性养老保险是中国多条理养老保险系统的一个构成部门,是由职工自愿介入、自愿选择包办机构的一种增补保险情势。由社会保险机构包办的职工个人储备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主管部分拟定详细步伐,职工小我私纪獯照本身的人为收入环境,按划定缴纳个人储备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内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应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住民储备存款利率计息,以倡导和勉励职工个人介入储备性养老保险,所得利钱记入个人账户,本息一并归职工个人全部。
[中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门构成]
篇7:浅析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马克思化
浅析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马克思化
近代来,我国的哲学慢慢趋向马克思化,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就知道了。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国哲学正在成为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思想的完美方式。中国哲学强有力地直接统摄中国思想,并使中国思想以中国哲学为灵魂。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马克思化,正是中国哲学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哲学马克思化 发展历程 可能性 现实性
1中国哲学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近代的中国哲学建设,在学科分类体系上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学科分类;在内容的来源和取舍方面范围逐步拓展,从诸子学说、到汉学与宋学,以及儒学、道学到佛学都逐步纳入中国哲学的阐释范围;在路向上包含着民族性、阶级性、文化性的不同;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哲学。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学理论准备阶段,时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各种思想还处于介绍传播过程中,而传统文化又处于一种激烈的批判之中,真正的哲学交锋刚刚拉开帷幕。2)理论创立阶段,时间在科玄论战时期。论战主要涉及到时代精神、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标准和文化走向等问题,包含了科学与哲学,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等内容,产生于中西文化大交汇与大碰撞背景下的科玄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
因此,它标志着中国哲学新境界的曙光。3)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哲学大家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金岳霖先生的“知识论体系”等,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哲学的繁荣期。4)理论转型及嬗变阶段,从50年代到7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使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折。80年代以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完善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哲学和中国的其他各项事业一道步入新时代。
2中国哲学马克思化的可能性
一个哲学派别中各哲学家的思想即是实际的某种哲学体系,代表或拟代表某种本然哲学的体系。哲学是显示本然的哲学系统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不同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对本然哲学的表达。本然的哲学体系是一般,实际的某种哲学体系是个别。这样,中西哲学就有了通约的基础。中西哲学都是具体的哲学体系,其中都有哲学的一般。各自的一般相对于另外的具体的哲学体系来说就必然是特殊。中西哲学的融合,必然是中国哲学的一般(相对于西方哲学就是特殊)和西方哲学的一般的结合。
中国哲学要相对独立地发展,就必须把中国传统哲学所蕴涵的哲学问题、独特的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掘出来,为解决人类哲学和现实问题提供来自于东方文化传统的独特智慧,展现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中国哲学解读而言,任何西方哲学的概念、方法的引进和运用都必须经过一系列消化、调整和自我限定的过程,这必然有助于彰显中国思想的特质和增加中国传统思想的丰富性。
在现代的知识状况下,中国哲学只有全面深入地与西方哲学以及世界其他哲学思想开展相互交流和批判,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价值依据现代知识形态加以表现和重构,使其所内蕴的哲学问题和意义以普遍和通适的哲学形式表达出来,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思想范畴原本就具有的意象性与丰富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平面化和表面化。以哲学来论释中国传统思想,成为我们接续传统的一种门径,应当能够帮助我们接近而非疏远往昔先圣先贤们的深沉思考,深化对于他们生活世界的理解。中国哲学才能展示其自身对哲学问题的独特理解,确立中国哲学的合法地位,成为建设未来世界哲学的重要力量。
中国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是很自然的。在今天,我们应该从跨文化的视界中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对世界、对未来的意义。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既然是面向世界的,它必定会再次面对东西方哲学由对话生发的多缘性因素和机遇。
中国哲学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面向现代。就中国哲学的建设来说,这一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为自身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只有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视下,中国传统哲学才能寻找到面向现代和未来的真实途径,也只有深入参与到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哲学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服务,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和人类交往理性的建构中获得发展,展示其自身对哲学问题的独特理解,提供解决人类哲学问题的崭新智慧。
3中国哲学马克思化的现实性
只要人类还在思考,哲学就必然存在。只要哲学存在,哲学的学科范式就永远处于尚未完成的状态之中,也就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和终结的形式。一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一个历史选择的自然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汉宋之间近千年的吸收转化,才真正融入中国社会,才孕育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与佛学化的理学与心学。
纵观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发展,东西文化撞击交流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而当代中国哲学的紧迫课题是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不但要反省旧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文化背景,而且更应树立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引领正处于急剧变革中的新纪元。
中国哲学马克思化的理论,既是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哲学理论,又是改造主观世界、塑造新人品格的哲学理论。中国哲学高度重视理想人格,首先,在个人的自我价值上是“谋道”,即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有所谓“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之说。其次,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有所谓“仁者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倡导“义”,即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第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既要有生的义务感,强调人生意义在于报效国家和社会;又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强调“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还要有道德教化的使命感,关心社会道德秩序的维护和道德理想的追求;以及政治抱负,修身与正心,是为了“治国、安天下”(《大学》)。另外要有忧患意识,关注民族安危,国家兴亡,如林则徐所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戌程口占示家人》)中国古代哲学中倡导的为人之标准、修身之目标、正心之根据,这些积极思想经过吸收,被中国哲学马克思化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
篇8:经济形势解读:美联储加息将对中国构成哪些挑战
11月15日公布美国的CPI同比增长2%,其中核心CPI同比增长1.8%,增速为4月以来最快,环比增长0.2%,高于0.1%的前值。这一稳健的通胀数据基本上给美联储12月今年内第三次加息做好了完备的数据支持。同时,由于耶伦没能连任美联储主席,因此,耶伦也更加有动力在其任内有始有终,为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做好连续性政策执行,以正统经济学抵制通胀(资产泡沫)正义形象结束其任期,并将这一棘手的问题的处理留给继任者鲍威尔处置。
我在《经济随笔141:如何把握全球货币政策走势》中说过:货币政策正常化,恢复正常化的利率水平对于一国央行而言意义重大。由于经济周期性难免,特别是美联储担心全球地缘政治持续发酵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可预知的冲击,因此,未雨绸缪是各国央行必须要考量的问题。从美国次债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了近十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充足弹药。但伴随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反弹,资本市场泡沫的持续积累,美联储已经感知到收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可以预见,12月的FOMC会议不仅仅会加息一次,同时也会宣布缩表的操作。
言归正传,美联储加息(缩表)会对中国构成哪些挑战?首先,美联储加息(缩表)后将不断提升美国的市场利率。由于不同国家利率是投资回报率的基准,因此美国市场利率上升后也会显著提升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全球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的跨境套利资本,他们将从低回报国家流向高回报国家。为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很多国家必须跟上美联储的紧缩步伐。鉴于我国市场利率已经持续上行,特别是近期期国债利率已经突破4%,因此美联储加息将给我国产生更强的利率上行压力。当下,很多国内大行的理财成本已经在5%左右,如果美国紧缩推动我国资金成本进一步上行,将给大量高杠杆融资项目带来巨大压力。在资金成本低的时候,大量脱实向虚的空转资金利用短期的低成本资金加杠杆和期限错配,进而实现跨期套利。如果资金成本快速上涨将打破这一套利模式,一些期间错配较长的项目将出现违约的可能。其次,美联储不断紧缩将给美元汇率助添强势,也意味美元兑非美货币的强势远没有终结。这将给经济疲弱的经济体汇率增添巨大的贬值压力,由于资金担心受到本币贬值以及由贬值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的双重冲击,大量资金选择外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强势并稳定了将近一年,这一态势是否能够延续?近期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美国的国债数量今年内首次下降,这是否是资金再度外流的信号?
美联储是世界资金的总阀门,美国货币政策的松紧将对全球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影响,各位产业与资本界的朋友需密切关注。
篇9:马克思资本技术构成理论的当代阐释与多维度含义
马克思资本技术构成理论的当代阐释与多维度含义
由于技术进步加速度进行、发达国家人口静止增长、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等3个因素的互动,长期尺度上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将不断增加,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核心私有制的.和平革命.文章主要价值在于:(1)对马克思资本技术构成原理进行了更完善的当代阐释;(2)提出了不同于恩格斯本人基于普选权讨论和平革命设想的新研究视角.
作 者:王凌峰 王章华 作者单位:王凌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管理系,广西,桂林,241004)王章华(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4) 分类号:A81 关键词:资本技术构成理论 技术进步 失业 和平革命★ 文学理论写作范文
★ 文学理论学习心得
★ 教案:宇宙的构成
中国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构成(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