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反话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第五节\t其他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 知道滑轮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教学难点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让学生观看动画(教材p65的科学漫画),了解如果不了解滑轮的作用,就可能会闹笑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习滑轮。新课教学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放录像)学校的升旗仪式提出:为什么旗子能升上旗杆?——引出滑轮学生观察实物,了解滑轮的构造。提出:可以怎样用滑轮提升物体?请学生代表上台连接,并引导学生得出第二种连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利用滑轮提升物体,有什么区别?定滑轮: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动滑轮:工作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提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能给我们什么好处?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提示:(1) 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重的钩码,以减少实验误差。(2) 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子一定要平行。(学生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结论:(引导学生从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点的距离比较)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重gg‘拉力大小f=gf’= g’方向与钩码上升方向相反与钩码上升方向相同钩码移动距离hh‘拉力移动距离hs=2h‘省力情况不省力省一半力改变力的方向情况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省费距离情况不省也不费距离费距离提出: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由学生提出并分析原因。根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该如何选择?使用定滑轮可以站在地面上方便地将物体送到高处,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提出:如果我们又想省力,又想很方便地拉起物体,有办法吗?引出滑轮组。学生实验:如何将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 教师指导、分析不可行方法。学生总结:将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可以有两种连接方式。学生实验:这两种连接方式效果有何不同?由学生归纳总结。教材p66图12。5—4是由几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省力情况如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滑轮或滑轮组?想想议议:复习杠杆的知识,提出:为什么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实质看,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变形杠杆,并从定滑轮和动滑轮上找出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提出:通过杠杆和滑轮的学习,你认为省力和费力、省距离和费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析归纳、教师引导)不论是杠杆还是滑轮,只要省力就费距离;只要费力就省距离。除了我们已经了解的杠杆和滑轮外,还有一些简单机械,阅读“科学世界”。小结本课内容。作业布置。
篇2: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授课人 王金龙 班级 九年十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教具准备 滑轮、细绳、大钩码(一盒)、铁架台、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学习,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 2. 其中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学生代表回答 新课引入 今年长春市的雨下得特别大,导致我们教学楼多处漏雨,开学之初学校重新做了防水,把大量的油毡纸运到楼顶,哪位同学细心观察过,工人师傅是怎样把油毡纸运到楼顶去的。 倾听、思考、回答 新课教学 一、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滑轮,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简单机械,下面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现场模拟一下向楼顶运送重物的情形。 介绍现在使用的器物:铁架台、细绳、滑轮、钩码。说明一下用钩码代替重物,用四个书包叠放代替楼房。 要求:只用一个滑轮,试试看有几种方法把重物送到楼顶。 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展示提重物的方法,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提法。用多媒体演示两种提法,问:用这两种提法提重物时,滑轮工作情况有什么不同? 讲解:根据滑轮工作情况不同把滑轮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滑轮,指的是工作时滑轮轴固定不动(滑轮只能旋转,不随物体运动);另一类是动滑轮,指的是工作时滑轮轴可以随物体一起运动(除了旋转,轴随物动) 打开第二个幻灯片,问学生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 二、使用定滑轮与动滑轮时的特点 作为一种机械,人们使用它,自然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下面我们接着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定滑轮、动滑轮使用时的特点,分析一下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下面我们根据表格提示的信息首先探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大屏幕切换到表格一)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利用幻灯片从理论上分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幻灯片展示定滑轮实质图) 评估学生的实验数据(由于弹簧测力计倒置、摩擦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实际与理论不符) 得出实验结论(用大屏幕展示) 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板书: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使用动滑轮时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定滑轮的好处是? 动滑轮的好处是? 在实际应用滑轮时,人们在想,能不能用动滑轮省力,同时用定滑轮改变拉力的方向呢? 下面我们就用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尝试一下它们组合起来的使用效果。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展示实验结果 总结两种绕线方法(用幻灯片展示) 同样是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绕线方法不同,使用它们提升物体时用力情况相同吗? 结论: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用幻灯片展示,同时教会学生判断用力情况的方法) 四、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其他的简单机械,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清点桌上的物品, 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 展示提升方法 回答 听讲,做笔记 回答 观看大屏幕 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分组实验 公布实验结论 在课本上做笔记 做笔记 思考并回答 分组实验 展示组合方法 思考并尝试回答 同学们踊跃回答 小 结 由同学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代表小结 练 习用大屏幕展现练习题,分发统一印好的课外练习做练习布置作业 优化练习篇3:其他简单机械教案设计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教具准备
滑轮、细绳、大钩码(一盒)、铁架台、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学习,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
2.其中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学生代表回答新课引入今年长春市的'雨下得特别大,导致我们教学楼多处漏雨,开学之初学校重新做了防水,把大量的油毡纸运到楼顶,哪位同学细心观察过,工人师傅是怎样把油毡纸运到楼顶去的。倾听、思考、回答
新课教学
一、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滑轮,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简单机械,下面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现场模拟一下向楼顶运送重物的情形。
介绍现在使用的器物:铁架台、细绳、滑轮、钩码。说明一下用钩码代替重物,用四个书包叠放代替楼房。
要求:只用一个滑轮,试试看有几种方法把重物送到楼顶。
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展示提重物的方法,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提法。
用多媒体演示两种提法,问:用这两种提法提重物时,滑轮工作情况有什么不同?
解:根据滑轮工作情况不同把滑轮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滑轮,指的是工作时滑轮轴固定不动(滑轮只能旋转,不随物体运动);另一类是动滑轮,指的是工作时滑轮轴可以随物体一起运动(除了旋转,轴随物动)打开第二个幻灯片,问学生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
二、使用定滑轮与动滑轮时的特点
作为一种机械,人们使用它,自然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下面我们接着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定滑轮、动滑轮使用时的特点,分析一下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下面我们根据表格提示的信息首先探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大屏幕切换到表格一)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幻灯片从理论上分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幻灯片展示定滑轮实质图)评估学生的实验数据(由于弹簧测力计倒置、摩擦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实际与理论不符)得出实验结论(用大屏幕展示)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板书: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定滑轮的好处是?动滑轮的好处是?
在实际应用滑轮时,人们在想,能不能用动滑轮省力,同时用定滑轮改变拉力的方向呢?
下面我们就用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尝试一下它们组合起来的使用效果。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展示实验结果总结两种绕线方法(用幻灯片展示)同样是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绕线方法不同,使用它们提升物体时用力情况相同吗?
结论: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用幻灯片展示,同时教会学生判断用力情况的方法)
四、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其他的简单机械,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清点桌上的物品,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展示提升方法回答听讲,做笔记
回答观看大屏幕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小结
由同学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代表小结
练习
用大屏幕展现练习题,分发统一印好的课外练习做练习
布置作业
优化练习
篇4:五、其他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2、了解滑轮的实际是杠杆的变形;3、会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省力情况;4、会根据题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试验探究加深他们对其他简单机械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单滑轮两个、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投影仪、重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两节我们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总类及作用,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另一种简单的机械——滑轮,请学生看课本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滑轮。(二)进行新课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织学生观察滑轮实物,了解滑轮的构造,明确一个周边有槽,可绕着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小轮叫滑轮请学生观察滑轮的应用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轴固定不动;动滑轮的轴与重物一起移动。使用两种滑轮有什么好处,通过试验来研究。在学生试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关于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的特点与学生试验结论的出入,教师可做如下说明:使用动滑轮时,由于动滑轮有两段绳子调着,固每段绳子所承受的拉力应为钩码重力的一半,但由于在提起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起来了,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的道理,教师可利用投影仪,课堂前在玻璃板上分别画出定、动滑轮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了解定滑轮的动力臂、阻力臂均为轮子的半径,它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等于阻力,而动滑轮的动力臂为轮子的直径,阻力臂为轮子的半径,因此,它实际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等于阻力的1/2.。使用动滑轮目的是为了省力,在不少情况下,使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方便。 有时在工作中,我们即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引入滑轮组。3、滑轮组教师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讲解,在滑轮组中承担物重的是吊着动滑轮的那几段绳子,这包含栓在动滑轮框上的和最后从动滑轮引出的拉绳,而跨过定滑轮的绳子,包括最后从定滑轮引出的拉绳,只起改变作用力方向的作用。教学小结1、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2、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际3、举例说明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布置作业教材199页练习1、2、3、4题教后札记:
篇5:第五节 一氧化碳
第五节 一氧化碳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 色、味、态 密度 溶解性
CO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 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蓝色火焰 2H2 + O2 ==2H2O 淡蓝色火焰 C + O2 ==CO2
还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 + 3CO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三)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篇6:第十三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 出示教学目标 ,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 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 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 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 :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 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 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 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 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 杠杆的定义。
2、 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 :。出示幻灯片27。
篇7:简单机械复习课件
简单机械专题复习课件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学完杠杆和滑轮的新课后,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原因主要是
这几个方面:1、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2、做图不够仔细,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误,学生对动力和阻力对杠杆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够;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对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不熟练;4、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是难点。,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完成有关的判断和计算;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找出动力、阻力以及力臂。通过对“错题”的判别,学会画力臂和力。
2、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质疑能力。
2、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力臂,动滑轮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杠杆和滑轮”的复习,知识点包括:杠杆、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和应用,以及两种滑轮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判别、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呈现,理清学生的思路。指出解题过程的注意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读题、解题能力。
教学流程图:
情景
捕鱼器
“探究杠
杆平衡条
件”实验
杠杆的类 型和特点
教学流程说明:
杠杆五要素和滑轮种类 活动1 找茬和作图 活动 2 处理数据 归纳实验 活动3 杠杆计算 杠杆应用 拓展 动滑轮的应用 活动4 捕鱼器中的杠杆 1、情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捕鱼器中的杠杆和滑轮,引入复习内容,杠杆五要素和滑轮的种类。
2、活动1,针对难点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找茬的活动,找出学生自己在作图过程中经常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再实际画一遍进行巩固。
3、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现实验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倾斜杠杆虽然处于平衡状态,但不能记录力臂这一情景,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实验时要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值。
4、活动2,设计了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5、活动3、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判断杠杆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导入复习杠杆的'类型和两种滑轮的特点。
6、拓展,复习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7、活动4,首尾呼应,学生讨论捕鱼器中杠杆的类型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杠杆的
五个要素,说出两种滑轮
二、通过“错题”判别,强化作力臂的
注意点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作的杠杆平衡时F2对应的力臂L2和L1对应的力F1请找出他的作图过程中有几处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并将正确的作图画在右图上。
三、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重现,知道实验
中的关键步骤,知道实验数据的一般处理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1、实验时,首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____,使杠杆在_________位置保持静止。如图(a)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移动。
2、在两侧分别挂上钩码后,如图(b)所示,应调节其中一组钩码的_________或_________,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
3、某同学实验时,杠杆在如图(c)位置保持静止,则杠杆此时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滑轮F1L1捕鱼器OL2杠杆F2 (a) (b) (c) 请帮助该同学记录完整本次实验的数据: 杠杆在如图(c)位置虽然是平衡状态,但是无法读出力臂的值的,因此在实验时一定要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__________的值。
动力(牛)3动力臂(格)?阻力(牛)2阻力臂(格)?
4、甲、乙两个小组已完成实验数据的测量,实验步骤正确,所得数据如表格所示:
表一(甲小组)表二(乙小组)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甲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如不正确,请帮他们找出存在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实验数据比较特殊;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结论不支持乙小组的数据,结论没有普遍性。
L1F2L2次F1数(N)(cm)(N)(cm)118812344334554结论F1+ L1= F2+ L2L2次F1L1F2数(N)(cm)(N)(cm)1184222634345210结论F1×L1= F2×L2 四、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杠杆平衡条件完成有关计算;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在生活中的OB应用。
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推荐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