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ebeBuff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
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V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板书:五、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
【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
=7.0×103千克/米3.
铅球≠铅
答:铅球不是用铅制成的.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水=1千克,煤油=0.8×103千克/米3
水=1.0×103千克/米3V水=V煤油
求:煤油=?千克
所以煤油=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87中的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书面作业:课本P83中,6、7、8、9、10.
【评析】
这个教案增加了两个小实验是很值得推广的做法,使同学对密度的应用感到更具体,印象更深刻.两个实验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但教案反映的不够.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两个实验的目的,实验及计算过程都应写清楚,并注意要向学生提醒些什么问题.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2: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ρ=m/V,得m=ρ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3: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优秀教案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V,得=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4: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ρ=m/V,得m=ρ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5: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 ,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 习惯,以美的作业 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第 1 2 页
篇6: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示例之一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示例之一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具
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
(三)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引入课题
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
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7.5密度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密度表
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
(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
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
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
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碑心石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由ρ=m/V,得m=ρV可算出它的质量.
让学生根据图7―8的数据,求出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请二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利用密度知识求体积
教师出示: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
提问:(1)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2)谁能想出求这个铝制零件体积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可用天平称出这个零件的质量;由密度表查
出示:抄好例题的小黑板.〔例1〕某个钢制零件的质量为46.8克,它的体积有多大?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出示:一卷铝电线,提问:不用尺,谁能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称出铝电线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铝的
可以算出这卷铝电线的长度l.
4.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出示: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
提问:奖牌是用什么做的?是真金的吗?谁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天平称出奖牌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奖牌的
制成的.
(板书:3.鉴别物质)
让学生看小黑板的例题2:“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计算.
由学生评议黑板上的解法是否正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教师指出: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5.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题〕
(1)全班读题,请一学生说出已知条件.
(2)教师分析题意并板书解题过程.
三、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请3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完成课本节后练习1、2、3.其他学生在作业 本上完成这三道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8.
篇7:《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第三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三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 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 密度的概念、公式
1.定义: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其国际单位是 ,常用是 ,它们的换算关系: 。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 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 和 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 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
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 V2,那么固体的体积V =
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 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 m2 ;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四、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ρ= 看出,一个物体的质量m越大,它的密度ρ就越大
B.煤油的密度是0.8g/cm3,若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是0.8g/cm3,则说明这种液体肯定是煤油
C.一滴水和一杯水的质量不同,所以它们的密度也不同
D.使一个铜块温度升高时,铜块的密度将变小
例2. 一个能装1kg水的瓶子,它一定能装1kg的 ( )
A.硫酸 B.汽油 C.煤油 D.酒精
例3. 一个质量为158g的空心铁球,体积是30cm3,已知铁的密度是7.9×103kg/m3,则该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 )
A.20㎝3 B.14㎝3 C.17㎝3 D.10cm3
例4. 一个容器盛满水总质量为65g,若将30g砂粒投入容器中,溢出水后再称,其总质量为83g。求砂粒的密度。
例5. 测不规则的小固体的密度时,质量可用天平直接称量,而体积要用 和 配合测量,然后用公式 计算密度。测盐水的密度时,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步骤安排很有讲究。请写出最主要的操作步骤及表达式:
(1) ;(2) ;
(3) 。 表达式:ρ=
五、课后巩固
1.一瓶铭牌标有5L(1L=10-3m3)的“鲁花”牌花生油,密度为0.94×103㎏/m3,质量为________㎏.这瓶花生油用去一半后,剩下花生油的密度为________㎏/m3.
2.A、B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A.5∶2 B.2∶5 C.1∶2 D.2∶1
3. 一铁球的质量为158g,体积为30cm,用三种方法判断它是空心还是实心?若是空心的,求空心部分的体积(ρ铁=7.9×10kg/m)?
4. 五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5. 某烧杯装满水总质量为350g;放入一金属块后,溢出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500g;取出金属块后,总质量变为300g。求金属的密度。
篇8:《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密度知识的应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苏教版8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四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密度的测定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会用量筒和量杯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会用转化替代法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从整体上看,本节是本章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本章内容的理解应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章与第十章内容的有密贴联系,为学习“物体的沉浮”做好了铺垫,是初中阶段难理解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及本课内容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课前准备:
托盘天平、量筒、螺母、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
二、说教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利用故事导课,分组实验探究,讲授、自主讨论,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物理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通过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故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2、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及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能力。
3、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针对初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我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知识的学习
1.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小石块)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盐水)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讨论设计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4、怎样测小石块质量和体积?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讨论下列问题:
①观察量筒、量杯,它们的刻度有何不同之处?
②量筒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它与立方厘米是什么关系?
③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④使用量筒应注意什么问题?
5、如何使用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
(2)设计并进行实验
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③用细线悬吊着石块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
④石块的密度
设计记录用的表格
进行实验并且处理数据
交流与评价
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盐水,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1;
(4).盐水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2、鉴别物质
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1)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2)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
1、鉴别物质
根据ρ=m/V,测出质量,量出体积,算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就可以知道这是哪种物质了
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根据m=ρV,知道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的密度,量出物体体积,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根据V=m/ ρ ,测出质量,查出密度,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www:4、5。练习巩固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后作业:
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鉴别出皇冠是否是纯金的?
补充习题:密度的应用
五、说板书
本板书共分三块。第一块:测量密度。包括固体和液体,学生讨论实验得出优化步骤。
第二块:鉴别物质。通过例题的讨论、讲授得出如何鉴别物质。
第三块: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身边的常见事物说明密度公式的灵活使用。
篇9: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设计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 ,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 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篇10: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
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V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物理课本P83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板书:五、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
【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
=7.0×103千克/米3、
铅球≠铅
答:铅球不是用铅制成的。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水=1千克,煤油=0.8×103千克/米3
水=1.0×103千克/米3V水=V煤油
求:煤油=?千克
所以煤油=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87中的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
书面作业:课本P83中,6、7、8、9、10。
篇11: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
(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知识点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密度的概念、公式
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原理:
2.用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和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
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m2;④液体的密度ρ=
【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
篇12: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案
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 密度教案
★ 二教案
★ 《密度》说课稿
★ 初中密度说课稿
★ 二年级音乐教案二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二(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