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

时间:2022-11-24 23:28:07 作者:月印万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月印万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

孟子说:“制造车轮、车厢的工匠能告诉人规矩,却不能使人变得巧妙。”

解析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挥孟子的这一思想。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学会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但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参见《判断力为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都离不开各人的体悟。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读解

这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统治者都懂得要爱民,就象人人都懂规矩一样,但很多人却不懂得怎样真正地去爱民。而不懂得怎样真正去爱民,就不懂得选择行为方式。这个“巧”字,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篇2:《孟子·尽心章句下》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尽心章句下》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翻译

孟子说:“喜好名声的人能够谦让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便是叫他让出一碗饭、一碗汤,他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

读解

有爱心的`人才会谦让,才会有同情心,既然都能让出千乘之国,何况是一碗饭、一碗汤呢?这就是拥有爱心的最佳行为方式。当然,没有爱心的人别说是千乘之国了,一碗饭一碗汤也是舍不得的,这就是没有爱心的行为方式。

篇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翻译

孟子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推行暴政的。”

读解

古代的贤王设置关卡,是因为爱民,是害怕外来的侵略伤害到自己的百姓,这就是古代贤王能够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私有欲的膨胀,守关的将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中饱私囊,就开始盘剥百姓,而且越来越残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们越来越缺乏爱心!而缺乏爱心,就是不能尽心知命。而不能尽心知命,也就不会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篇4:《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文言文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释

1.著:《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小尔雅》:“著,明也。”《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这里用为显著、显明之意。

2.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翻译

孟子说:“行为着却不显明,调节了而没有察觉,终身都按着这个去做而不知道这个道路,有很多人啊。”

读解

这个意思是说,人人其实都有爱心,但很多人却不显明出自己的爱心,这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一个意思,但为什么很多人不显明出自己的'爱心呢?人是跟着环境变的,环境变,人亦变,为什么会变呢?这就是,人,都在调节着自己以适应环境,没有谁能凭着自己的意志去改变环境。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调节了自己而没有察觉呢?爱人,不论是爱父母、爱妻子儿女,还是爱兄弟姐妹,还是爱朋友,都是爱。所以爱的这个道路人人都在走,但却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人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用语言表达,亦不会用行为表达。比如某个人内心很爱一个人,但说出来的话粗鲁,行为方式亦粗鲁,结果适得其反,被人误解,爱心变成了仇恨。这种情形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所以孟子在这里说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彰显自己的爱心,能察觉自己的调节,能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而用最佳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篇5:《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节》文言文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注释

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翻译

孟子说:“一切事物无不有自己的命运,顺应而承受正确的命运观,因此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岩石和危墙之下。走完人生道路而死的人,就是正确的命运;被关押在监狱里死去的人,就不是正确的命运。”

读解

现代许多人一谈到命运就误解,认为这是宿命论,其实不然,万事万物都有命运,这个命运不是别的,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规律。人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命运,也是规律。人人都知道岩石和危墙之下不能站立,所以人人都选择了不去岩石和危墙之下站立的行为方式,这就叫知道命运。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植物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出生了也就意味着终是要死亡的,这是地球上万物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因为要死亡而不出生,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恐惧和害怕死亡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它。人生的规律是由出生而成为婴儿,然后是少儿,然后是青年,然后是中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这中间还有天灾人祸、疾病痛苦,爱情友情等等。知道并深刻理解这个规律,我们就应该及时抓住各个有利时期,利用不同时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从事最有利的事情。比如少年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要想去挣钱就很不利。中年壮年时期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期去学习本事和研究学问,显然也是不利的。然而很多人基础尚未筑好,便急着要去闯荡社会,那显然就是失败的人生。很多人不愿意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历史的经验,只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而去闯荡,结果是到了老年才知道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摸索出一点点人生经验古人早已讲过,此时悔之晚矣。所以从周文王到老子到孔子一直都在讲要明白这个明白无误的规律问题,其目的就是希望人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其它事呢?是否人人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不是!对于未来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所以孟子才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道了天的道路和规律,知道了人的道路和规律,才会有可能知道未来,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不会去蹲监狱,才不会在监狱里死去。

篇6:《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解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注释

昭:《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老子·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易·晋·象》:“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说文》:“昭,日明也。”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翻译

孟子说:“贤能的人以自己的明亮使人明亮,现在的人却以自己的昏昧想使人明亮。”

读解

尽心知命才能心中明亮,自己心中明亮了,也才能使别人心中明亮。但是很多人却自己以为心中很明亮,自以为是,实际上却是糊涂昏昧的',他们想要用自己的糊涂昏昧来使别人心中明亮,这可能吗?所以,不尽心知命,就不要妄发议论,就不要好为人师!就象这两千年来所谓的“儒学大师”们一样,自以为读懂了四书五经,沾沾自喜,恃才傲物,谁知却是误人误己、误人子弟,把儒家思想弄得支离破碎,弄得一踏糊涂,以自己的昏昧使得后人更加昏昧!这就是不能尽心知命的行为方式。

解析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二节》原文翻译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八节》原文及翻译解析

孟子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滕文公章句下第五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少时文言文习题练习

黄河颂原文解析

鹧鸪天原文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文言文原文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