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

时间:2022-12-17 04:54:23 作者:无敌小卡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无敌小卡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希望大家喜欢!

篇1: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

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运作的主要手段,则应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师生互动合作,构建动态教学流程,注重引申研究课题,深入探究本文内容;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语言文学素养.

作 者:杨玉娜  作者单位:鹿泉市曲寨中学,河北,石家庄,050200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语文课程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运作方法  

篇2: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⑴ 设计研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 ①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 ③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组织专题探讨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① 六国破灭之我见; ② 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的目的。

2、延续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例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 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来写。研究过程由确定研究专题DD调查研究并收集资料DD撰写汇报论文等步骤组成。延续性研究的内容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

篇3: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⑴ 设计研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

[1] [2]

篇4: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邓奇双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英语组)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的热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课堂里“研究性”地学习意味着教学要围绕问题而展开。新教材采用的是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阅读,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指导---自主学习开放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的热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课堂里“研究”性地学习,意味着教学要围绕问题而展开。新教材采用的是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阅读,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在《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中指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必须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那就是让学生超前预习,然后根据学生超前预习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即采用“指导---- 自主”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指导---- 自主学习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超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的英语兴趣,超前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结构,由学跟着教走,变为教为学服务。要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愿望,坚持每课超前预习,在预习中做到动口、动脑、动手,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学生预习新课时,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目的去进行预习,如:在SEFC Book 1A Unit One Chuck’s Friend 中,笔者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o is Chuck’s Friend ?这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接着通过课文情节的描述,提出:“What happened to Chuck one day ? What things much Chuck learn to survive on the island? What does Chuck learn about himself when he is alone on the island? Why did Chuck treat Wilson as his friend?” 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人人都需要朋友。

2.调动学生的活动性,让课堂充满活力

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或探究式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个个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用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振奋感情、提高兴致。因此,提问的设计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如学生学习了SEFC Book 2A Unit 10 At the Tailor’s Shop一文后,教师可以这样发问:Is money everything ?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进来,有的学生这样认为:If you have money, you have everything.有的学生则不这样认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我们还应巧妙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心灵的门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因此,用巧妙的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我们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以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 为例,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the author use a necklace as a clue to the text ?这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接着,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Is the heroine’s fate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necklace ?通过课文情节的描述,提出 How did the heroine borrow a necklace ? How did she lose the necklace ? How did she look for the necklace ? How did she pay for the necklace ? How did she find the necklace fate ? 等问题。这样,用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教材的情节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牢牢掌握激发学生情绪的最佳点。

3.开放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

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而语言的掌握需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创设课堂气氛,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笔者认为应该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讨论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高中英语教学是以语篇为中心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自由发表意见。设计话题时应该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的机会,并能达到提高其言语技能的目的。

以SEFC Book 1A Unit 8 The Olympic Games 为例,教师在课堂先提出几个问题,如:A. 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 B.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ld Olympic Games and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 C. What’s the great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在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教师可适时结合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确定相关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分组讨论:

Topic 1 : What’s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 ?

Topic 2 : What did Beijing bid for the right to hold the 2008 Olympic Games ?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体育运动,他们通过媒体、网络获取了不少奥运会的知识,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开口说英语的恐惧感就消失了,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领悟“奥林匹克精神”(Faster, Higher, Stronger )的核心,认识到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的竞技,而且是世界人民友好交往与合作发展的时机,从而真正理解了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s a rich prize for China” 的内涵。

再如:SEFC Book 3A Unit 6 Lesson 23 Recycling Waste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上课前以“What life problems can waste cause ?”为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阐述各自的认识,然后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跟日常生活有关的话题:

Topic 1 : Which waste things can be recycled ?

Topic 2 : 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reduce waste in our daily life

Topic 3 : What do you think of recycling ?

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话题引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其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可得到思想教育,最后从中得出本课的主题:Recycling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reducing waste and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4.运用辩论形式,让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语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围绕话题进一步探索或进行辨证思考。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观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辩论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辩论是源于讨论而又高于讨论的一种形式,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视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辩论赛,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SEFC Book 1A Unit 1 Chuck’s Friend , 让学生了解了这一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Post-reading中所提供的情景, “Imagine that four people are in an airplane that is going to crash. One is policeman, one is a doctor, one is a teacher and one is a scientist. There is only one parachute.”提供一个辩题:“Who should get the parachute? ”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资料,进行辩论,尽量使更多的学参与活动,由各组辩手轮流观点,助手补充,这样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并学有所用。

5、放手让学生调查研究,强化体验学习,使学生学会创新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科普类、人文或文献类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调查的方式研究相关问题,并指导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深入探讨,抽象概括和发表观点。

例如:在学习SEFC 1A 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一课时,考虑到课文对世界各地的音乐作了一定的介绍,而同学们对音乐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可以提前向他们提出音乐的研究方向,同学们分组选定了题目,在课前大量的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并按要求用Power point 软件做成英语演示课件。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先让各小组上讲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成果,有讲音乐的历史的,有论音乐的功用的,有音乐欣赏的,也有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音乐特色的,其中有一位同学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他系统介绍了古典音乐的分类。有之后的阅读教学中,同学们热情很高,也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学习的效果令人满意。

高中英语课文中有好几篇人物传记如Abraham Lincoln, Karl Marx, Walt Disney, Einstein 等,笔者让同学们注意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同学们经过比较总结出Childhood---- Study---- Achievements---- Influence的基本模式。在学习Madame Curie 一课时,同学们就很容易地分析了文章结构,在课文复述时都自觉地采用了这一线索,非常流利。然后,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拟定一位著名人物,收集资料,整理为人物简介,反馈结果让人相当满意。

总之,研究性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体验学习。研究性课堂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逐步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

参考文献

[ 1 ] 刘道义 龚亚夫著,《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

[ 2 ] 张肇中著, 《试论研究性学习》, 课程教材教法, 2000,6

[ 3 ] 沈正南著, 高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4

[ 4 ] 何文琴著,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2

[ 5 ]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篇5: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 沈卫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可以改善语文传统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还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与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群体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如今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个人,而是由学生们自己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研究内容方向的寻找以及整个研究过程的引导。说到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群体探究问题寻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普通的教师个人知识的传授。

2.存异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样事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将个人或者教科书上的观点教与学生、并让之被动接受,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个人观点的发表,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由大家共同讨论,这在提高大家主动性的同时让大家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别人不同甚至是怪异的想法,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以后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考虑问题。

3.自主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特点中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说呢?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是要靠学生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与教师的直接传授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这“巨大”之处恰恰就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这也成为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判断标准。因此,调动学生们更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决定因素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课题不仅会浪费学生们的时间,也会使他们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剖析课题的深蕴含义以及无法学习到他人独到的思维见解。在这个问题方面,教师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可以知道哪些课题适合学生们研究学习、哪些课题只会耽误学生们的时间,并且在大的思考方向上,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们所花费在学习上的那些不必要的时间,能够让他们有着更高的效率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2.课程研究的氛围。一个学习环境的好坏往往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人们通常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周围同学的学习交流氛围也通常决定着个人的学习氛围以及个人的学习兴趣,因此,一种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带领还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去融入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让学生们更加容易也愿意接受,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教师的评判。教师作为以往传统教育的传播者,其具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的丰富程度和对善恶美丑是非曲折的辨析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因而,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得结论的'辨析和对学生思维方式思考方向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就次次都能确定着谁的想法是对的谁的想法就是错的,他们的建议更多的是作为参考以及部分评判标准,学生们需要在与其他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对课题有着更深的研究从而得到更加贴近主题更加贴近真理的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首先,这一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新时代学习模式的主流。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僵化的“传授――接受”结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更加自主更加自由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化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那种“强教强受”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减轻教师的负担,这是一种行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必将普及到整个教育领域。

其次,这种学习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环境,提高兴趣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去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去学习到更多的延伸的知识。学生们端正态度努力寻求解答,这个过程是研究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们通过这个过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交际能力,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

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拓展解决办法的途径,使其在以后的生活、劳动、事业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有能力去解决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即学生们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改革,更是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

四、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不正确。有些语文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个与书本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给出答案,然后教师公布明确答案,他们以为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其实不然,这只是传统教育方法更换了一下样子,就自以为跟得上时代潮流,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模式,这本身就将其形式化、肤浅化。

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教师布置课题,学生们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得出自己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教师解惑等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上与某些能力的锻炼上其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在时间上以及标准课程的范围上数量上,则不免落入下乘,因而这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3.学生对利用业余时阃来完成学业的反感。学生们长久以来一直反感学业占据其业余玩耍的时间,因为本身学业就很重,如果没有适当的调节,可能降低学习的效率以及加强其对学业的不满。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寻找资料一共上课使用的一种方式,这与学生的意愿背道而驰,因此这很可能会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阻碍。

总之,顺应语文教学时代的发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不断地钻研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6: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1 时代的要求与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 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

我区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 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 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 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 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 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 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 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 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 动者与合作者。

2 研究性学习促进基础性学习

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 《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利用ti计算器,测定溶液中的电导率变化, 分析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2)通过网上浏 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 高科技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 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 用途。

(4) 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 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 池的意义。

(5)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 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来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6)剖析光化学烟雾的原理,设计减少汽车尾气 中废气的各种方案。

[1] [2] [3] [4]

篇7: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但是多数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长时间探究感到比较困难,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适时地进行指导.

作 者:冯毕军  作者单位:威宁县金斗中学,贵州・威宁,5531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8.7 关键词:科学探究   抽象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动机  

篇8: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年级上学期)

课题名称:

关于桥梁的研究和桥梁模型的制作;

指导教师:康进

参加者:高一12班;

学习课时:2

学分:2

活动成果描述:了解桥梁的作用和发展历程,对比不同的桥梁的设计理念,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并据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桥梁模型。

体验与收获(自评):在此次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桥梁的社会公益价值,使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应爱惜公共设施。我全程参与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直至解决问题的整个活动过程,提升了个人的能力和与同学合作的默契,收获颇丰。

日期:2011-01-20

同学评价:他是一个思维极其活跃的人,在整个活动中表现积极,为活动的开展出力不少。他是一个极有爱心的人,总是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总之他是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

日期:2011-01-20

指导教师评价:该生关心社会,热爱集体,能主动维护集体利益。此外他的学习态度端正,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大局意识强、发展全面的优秀中学生。

指导教师:康进

日期:2011-01-20

------------------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年级下学期)

课题名称:林黛玉进贾府;

指导教师:李利润

参加者:高一3班全体学生;

学习课时:2;

学分:2;

活动成果描述:通过对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研究性学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努力尝试使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体验与收获: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们知道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善于倾听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沟通和分享,能够尊重同伴的观点,理解同伴的处境。

日期:2012-5-14

同学评价: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知道要善于团结同伴,接受不同意见,能与同伴一起确立目标并积极共同实现。

日期:2012-5-14

指导教师评价:本次活动中,同学们学习目标明确,有理想、有目标,同学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指导教师:李利润

日期:2012-5-14

------------------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二年级上学期)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指导教师:李利润

参加者:付根芝 赵裕明 董雨婷

学习课时:2;

学分:2;

活动成果描述:发挥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创设意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激情,构建模式

,活化课型,丰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体验与收获(自评):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质疑、自学探究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互动探究

大学网中释疑,拓宽了我们的文化素养积累的层面。

日期:2013-02-12;

同学评价:关注了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

日期:2013-02-12;

指导教师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探究学习的感受和体验。优秀评价学生在阅读探究活动中的价值功能。

指导教师:李利润

日期:2013-02-12

------------------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二年级下学期)

课题名称: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

指导教师:刘亚东

参加者:高二(3)班全体学生;

学习课时:15;

学分:2;

活动成果描述:中学生的压力大不大?主要有哪些压力?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了解中学生的困惑与烦恼,了解同龄人的生存状态,找到解决方法。

体验与收获(自评):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4%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我们作为中学生要正常对待心理压力,合理调节自己,缓解压力。

日期:2013-4-20;

同学评价: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考试中73%的学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厌烦等消极情绪;成绩排名差的学生被冷落。

日期:2013-4-20;

指导教师评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而十分重要。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要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心理负担和压力。

指导教师:刘亚东

日期:2013-4-20

------------------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三年级上学期)

课题名称:门电路的简单使用;

指导教师:刘亚东

参加者:付根芝 杨智佳 张金洁

学习课时:2;

学分:2;

活动成果描述:用简单的电路元件,组成简单的门电路,利用门电路来控制灯泡的开关。

体验与收获(自评):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在活动中选出了较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让我感觉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正确的认识了自己,了解了同伴。

日期:2013-9-25;

同学评价:付根芝理论基础扎实,善于与他人合作,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日期:2013-9-25;

指导教师评价:在活动中,该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同伴的建议,并会与同伴分享成果

,有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强。

指导教师:刘亚东

日期:2013-9-25

------------------

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三年级下学期)

课题名称: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究;

指导教师:刘亚东

参加者:付根芝 杨智佳 张金洁

学习课时:1;

学分:1;

活动成果描述: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确定本组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以及制作使用的各种材料、设计方案。通过制作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体验与收获(自评):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增强了我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以实物模型的方式去理解抽象问题,促使了科学思维的提升,在各组之间的作品展示交流中,鉴赏各组的制作成果,提高了交流表达能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日期:2014-5-25;

同学评价:制作材料易于操作、环保,支持结构模型,结构中各组成部分对比明显,易于区分,整体结构精美牢固。

日期:2014-5-25;

指导教师评价:制作的方案设计周密合理,分工明确,小组成员协同合作,表达交流主次分明,能说清该组制作模型的特点与创新,制作的DNA模型结构完整、精美、稳定,体现了DNA分子稳定性的特点,发展了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指导教师:刘亚东

日期:2014-5-25

篇9: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篇10: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九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九)

作者:  riverliu - riverliu

第四节 综合研究

前面一节探讨了语文常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式,本节则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光聚集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之上。如果说前者是在纠正过去基础教育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的偏差,那么后者的意义就在于积极推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计划的实施,把握语文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中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具体地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点:

(一)、构建注重应用的语文课程。构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同其他课程的沟通,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注重审美的语文课程。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也贯穿着审美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通过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感受语文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课程。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趋于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相当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研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其综合思考和理性把握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习惯,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分析研究语言文学现象和人文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四)、构建开放的、多样化的语文课程。“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是设计高中语文课程和重要原则。在落实“共同基础”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设计和实施课程,挖掘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在这个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它说明研究性学习应在高中语文学科课程中全方位推行。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把综合课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大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这两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不属于语文常规教学,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它的位置在语文选修课或是作为必修课的研究型课程之中,它们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向教材或是学科外的辐射和延展。其中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科内部、打破教材现有知识体系,代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进行的一种相对开放的研究。而社会大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寻求语文的应用价值。另外,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综合课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专题研究类和综合实践类。

二、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现行语文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文化内涵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研究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推进语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首要的问题是要能够发现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现行的新教材是做了大量的努力的,许多内容的编排就是为了方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课题资源。

(一)、必修课本里的课后习题中,有许多本身就是比较好的研究课题,另一些则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这里仅以第四册为例:

1、第一课《祝福》课后练习四: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2、第4课《荷花淀》课后习题三:

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3、第9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后习题四:

话说“凤辣子”: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像。

(4)、第11课《失街亭》课后习题二: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试将课文与《三国志》中的相关论述加以比较。

习题三:

问题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5)、第14课《茶馆》课后习题四: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评。也可以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

(6)、第15课《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后习题一:

仔细阅读课文,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7)、第17课《窦娥冤》课后习题四: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认识。

(8)、第19课《闺塾》课后习题三:

联系《闺塾》这出戏,阅读《语文读本》第四册的《游园》。想一想:杜丽娘在“游园”时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对她的变化你是怎样认识的?

以上这些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的。学生可以将这些问题转化成研究性课题,并从课堂教学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问题为核心,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对于这类所需要时间较长的课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周的研究型课程时间里,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完成。

2、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几篇课文组织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教学要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以第三、四册教材为例:

第三册 第一单元 现当代、外国诗歌

第二单元 汉魏六朝以前诗歌

第三单元 nbsp;

第三单元 唐宋诗词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散文

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

第四册 第一单元 现当代、外国小说

第二单元 现当代、外国小说

第三单元 中国古典小说

第四单元 话剧

第五单元 中国古典戏剧

第六单元 中国传奇小说

这两册教材以文学体裁为纲,选择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力图使学生对于这四种体裁的文学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并初步学会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些教材内容完全可以用来带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如“诗歌研究”、“小说研究”、“戏剧研究”、“散文研究”等等。此外,第五六册教材中的 “孟子”文化专题研究、“红楼”文化专题研究,也都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研究,笔者让自己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多读一些李杜的作品和研究李杜思想艺术的文章,然后完成一篇关于李白或杜甫的小论文,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有关 “李杜”对比研究的小论文:

浅谈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张 祥

鲁迅先生曾在《致杨霁云》中这样写道:“我以为一切的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提到唐诗,就不能不提到二位唐诗之集大成者“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群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

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从两者的诗传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大相径庭的。李白的诗中流露的是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己的才能最终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一天。即使不得志,也可以“人生得意须尽欢”,甚至可以对名利嗤之以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中有一种一蹴而就的不羁与恃才傲物,而杜甫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他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与气魄拼搏,当他无法“居庙堂之高”,他仍然“忧其民”,在他自己极度困窘时,依然为关山北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潸然泪下。李白是个在世欲与幽谷之间寻找平衡的人,而杜甫无疑是一个“飘飘何所似”的苦行僧。

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是不同的,以至他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并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马克思在谈及希腊神话时说,“它仍然能够给我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李、杜的诗歌。不管它们表达的是空灵飘逸还是抑郁顿挫,它们都真实地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传承性和艺术的多元性,值得我们探究玩味。

3、《语文读本》也是教材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保学生在高中三年内阅读不少于300万字的各类作品。它的许多篇目的安排都是与必修课本相呼应的,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某一方面内容的理解,而且许多篇目还构成了比较大的研究背景,帮助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做深一步的研究。如高中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只有鲁迅的一篇《阿Q正传》课文和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的知识短文《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阿Q正传》是一篇内容厚重的小说,最适合师生共同研读,为此《语文读本》中也选进了大量的相关篇目,意在帮助师生理解:

(1)、《〈呐喊〉自序》--鲁迅

(2)、《〈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

(3)、《示众》--鲁迅

(4)、《鲁迅警世名言录》

(5)、《论〈阿Q正传〉》--张天翼

(6)、《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和发掘》--林非

(7)、《简论假洋鬼子》--屈正平

(8)、《论阿Q周围的人物》--蒋星煜

(9)、《论〈阿Q正传〉的幽默讽刺语言》--刘福勤

(10)、《说“吴妈”》--苏叔阳

(11)、《为“吴妈”辩护》--孙士杰

(12)、《鲁迅“丑化”了阿Q吗?》--邵燕祥

(13)、《打破“未庄通例”及其他》--胡邦炜

(14)、《未庄舆论种种》--王荆

(15)、《闲话阿Q的无赖和霸道》--康式昭

(16)、《“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谢云

(17)、《阿Q后传》--曾颖

(18)、《阿Q的那一“嚓”》--吴非

这些文章从各个方面对鲁迅的风格、思想和他笔下的人物一一点评,各种观点在一起碰撞交织,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四)、语文学科的范围极广,除教材外,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学科体系之内的其它资源。如对联、诗词格律、成语典故、特定称谓等古代文化知识,文字、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都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还有老师曾经提出高考之前的专题复习也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这与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相比也有一定的进步性。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不妨一试。

下面是天津十七中学的魏薇老师从语文学科领域出发,设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

《〈诗经〉三首》课题研究

天津十七中学 魏薇

《〈诗经〉三首》选自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氓》、《无衣》《静女》三篇,本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面貌及主要艺术特色,学会欣赏《诗经》中的诗歌。

一、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不拘泥于教材所选的三首诗,既入乎其内又拔乎其外,将“《诗经》研究”作为一个总的研究课题,将教材规定的本课书的几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现实主义精神等,分别转化为几个子课题推荐给学生,各课题小组自选其中一个进行研究,形成成果,然后在课上展示交流,全班共享。通过共享,各小组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而且还要倾听、质疑、探讨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从而完成了对本专题的学习。最后教师检查、评价全班的研究情况。另外,本学期我建立了“新学网上文学院”(myxinxue.6to23.com),它是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和这个网站的支持下我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了《〈诗经〉三首》的专题教学。

二、我把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立为:

知识目标:1、掌握《诗经》的整体面貌,理解《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

2、学习和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诗经》中的诗篇和相关研究文章,培养对《诗经》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汇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信息的能力和素养。

三、实施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研究任务。

用一课时的时间,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所选的《诗经》中的三首诗《氓》、《无衣》、《静女》,结合书下注解弄懂诗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后,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方面产生兴趣甚至疑问。然后我亮出了总课题“《诗经》研究”,并结合这课书的教学要点推荐了几个子课题,让学生作为选题参考:

1、《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章叠唱的结构特征

4、《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前三个课题是紧密结合本课书的教学要点出的,课题4则只有先真正了解《诗经》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这个课题是给那些基础较好、悟性较高的学生设计的。并推荐了十多首必读诗歌,如《关雎》、《硕鼠》、《七月》等。

第二步,申报课题。

学生们自愿结合成课题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

1、诗经所反应的社会现实

2、诗经中的赋比兴

3、诗经中诗歌结构形式特点

4、诗经的浪漫主义和爱情诗

5、诗经对现代爱情观的影响

6、诗经中的风土人情

7、从诗经看古代人民生活

8、诗经对后世诗界的影响

9、国风中的战争诗

10、诗经的艺术特点

1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2、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3、诗经的意境

第三步,具体研究,形成成果。

题目选好后,各小组进入了具体研究阶段。学生们首先就自己小组的研究专题借助

篇11: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四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四)

作者:  riverliu - riverliu

第二节 教师策略

一、角色定位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预先在教师头脑中树立起现代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完成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人们普遍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人们更为看重的是教师的水平。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找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还是学不好,那一定是因为学生不够努力,辜负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盼。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在教学中成了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们真的能担负起这么重的担子吗?其实不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教学生,既要教会他们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又要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既要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应试水平;既要他们埋头苦干、不知疲倦,又要求他们主动热情、面带笑容。为此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尽管这些教学模式都蕴藏着很好的教育理念,尽管这些模式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而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工作的方式并不是最科学的方式,他们思考的方式从来不是学生的方式。

“教学”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记》说“教学相长”,显然就是把两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然而,封建时代的教育思想并没有按照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教育制度的顽固守旧、教育资源的极度馈乏、教学手段的简陋枯燥、教育对象的愚昧无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得对师长有一种近似于无知的崇拜,以至于动辄就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稍有不同意见就斥为“欺师灭祖”。教师至高无上的思想自然与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有关,但也与统治阶层为自己培养奴仆的教育目的直接联系在一起。此后,尽管封建社会消亡了,可是旧的观念依然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泛滥的九十年代初,教师至上思想产生的危害达到了它的极致。以应试为目标,以教师的权威为保障,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作为“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策略,提倡“尊师重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因此就企图回归私塾时代的教育方法,以教师的权威妨碍学生的发展。和过去的时代相比,如今的时代对教育有了不同的要求。一是在社会进步加速、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着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临人类文化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单凭教师或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同学校、家长、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二是教育渠道多样化要求学校教育面向社会打开大门。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得变得越来越简单,过去我们学习《红楼梦》中的课文,大部分的参考资料都集中在教师手里,而现在学生们只要在google搜索引擎里输入“红楼”二字,就有四万多个相关网站或者相关网页可供查询。这些信息资源所涵内容极为丰富,从红楼人物品评、红楼诗词鉴赏、红楼服饰研究、红楼戏曲研究到红楼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无所不包,而且对于许多问题都有多元化的观点而不是定论。三是信息时代的人才观,决定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个目标的确立要求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锻炼机会,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旧有秩序,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语文教师必须要建立民主化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学民主化,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习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为一切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具体表现为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提供针对学生个体的帮助;不偏爱或歧视某些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还给学生,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构设好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把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工作。由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进程都比较灵活,教师不可能全面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多动脑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在目前的班级制度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并充分参考学生的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活动人数最好在四人左右,视具体情况,也允许单个学生独自研究。在小组内部民主选出大家信赖的同学作为研究性活动的联络员,以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对所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了解,既要帮助所有的同学都动起来,又要保证整个过程的科学性,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组织任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要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最大的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在处理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鼓励他们自主探寻就成了关键环节。好多问题,教师事先知道解决的办法也不要直接告诉给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鉴赏一篇文章,有的教师可能会根据《教学参考书》的介绍进行分析,也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观点,但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则要把这些既成的观点收起来,可以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当成是参考资料,甚至可以把教师拥有的更为详尽的资料一并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给语文学习带来更多的创见,既便有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也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和思考。而且这种做法的针对性比较强,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研讨中都会倾向于收获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来弥补自身知识或是能力上的缺憾,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特长、个性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开放的大语文面前,教师失去了居高临下的资本,在许许多多的未知面前,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研究者、学习者。《学记》里说“教学相长”,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中,这个观点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教师们对于课本中的内容都比较精通,可学生们感兴趣的往往会超出教材的范围,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是综合学科知识最有可能涉及。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储备更为广博的学识、举一反三的方法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方面积极参加现代教育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教育改革实验,勇于做教育的先行者。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习者,不但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更对新课程的开发起推动作用。新的课程改革采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在保证素质教育大方向的同时,也给予了第一线的教师根据本地方情况,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力。这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真正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二、资源准备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建立在大语文教育观的基石上的,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极为广泛,相比之下,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不足了。过去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核心是教材,虽然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们也会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所涉猎的领域与研究性学习时代的需要比较起来还相去较远,资料的来源渠道也多是教师参考用书、文学史等,由于绝大部分资料都在教师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可能多地主动去寻求资料,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这种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迎头赶上,在目前已有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指导。

首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利用好学校资源。作为正规的教育场所,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资源是直接针对在校学生而建立的。一般来说只要是在校学生,就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阅鉴室、教室、操场等,这是指物质方面的资源。同时各学科教师也是很好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职业教育者,通常都有着比较深的教育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能够给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指导与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其它学科的教师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有许多非语文学科教师的语文功底非常好,而且语文研究性学习也会涉及到其它学科的问题,另外学校领导也可以帮助提供更多的资讯,所以教师资源应该是指学校当中全体教师的合力。近年来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学生也应该算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人力资源,这种提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每个新生入学前在语言和思想上并不是真的一片空白,他们都是有着程度不同的语文知识背景的。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或者喜爱文学、或者喜爱军事、或者偏爱古典诗歌等等,他们在自己善长的领域都能做得很好,因此当很多同学在一起取长补短、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彼此之间就构成了对方的资源。

其次,与研究性课程一样,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不断开拓社会资源。学生家长遍布社会各行各业,作为父母和成年人,他们愿意也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就是某行业的专家,因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遇到问题也可以征询家长的意见。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的家长并不理解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需要教师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还有社会各部门的专家权威,高校教师,或是熟悉某一领域的人,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主动联络这些专业人士,或是通过学校做好联系工作,请专家进校。借助图书馆查阅资料是必要的手段,然而受规模限制,学校的图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指导同学去较大的图书馆借阅图书、查阅资料,并在节假日安排学生针对某个研究主题集中借阅。现代社会之中影视、新闻报刊等媒体的影响无所不在,对于社会某个时段的热点问题来说尤为如此。对于影响范围大、意义深刻的事件,很多专业报刊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报道,这有助于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电视的普及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文化的脉动和变迁,许多电视节目,例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电影博览》等,对于中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能力的获得,知识与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最后,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把网络资源的开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很多人都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教育技术的性质和使用问题上曾经作以精辟论述,“如果说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革新的魔杖,那么教师应该成为掌握着根魔杖的魔术师”。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有力助手,也必将在教学方式上给语文教学给来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下,网络都可以给语文的教授和学习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一)、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的资料。例如在做有关杜甫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时,可以在雅虎的搜索引擎上打入“杜甫”二字,就可以在列表中找到相关的网站或网页。如:

杜甫墓:www.zzwbw.com/004/004_127.htm

杜甫故里:www.zzwbw.com/004/004_126.htm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www.dfmuseum.org

杜甫诗集:lib.blcu.edu.cn/wxzp/2002/202/202.htm

讲授在《红楼梦》中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利用搜索引擎还发现了一些有红学专家参与的比较专业的“红学”网站。如:

悼红轩:bj.qq.com.cn/cgi-bin/bbs/htm/

红楼艺苑:www.openow.net/index.php

红楼梦:www.honglm.net/index_1.php

1998红楼梦博览会:cls.admin.yzu.edu.tw/hlmshow/default.htm

红楼倩影:jinjings.myrice.com

在这些网站的文章中,从背景分析,到人物品评,无所不包。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师生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帮助,网络基本涵概了一般研究者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信息,因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方便快捷就成了网络的优势。

(二)、熟悉相关的教育网站。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计划查找一些与语文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时,却发现在一般性的搜索引擎里,根本就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时即使能找到却无法打开网页。如果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兴趣,那么必须熟悉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优秀网站。如:

中学语文教学资料网:

K12k中小学教育网:www.k12.com

网络主题研究:211.101.197.142/WebQuest

网上语文课堂:www.classbegin.com/default.htm

国学网站:www.guoxue.com

在这些网站之中往往都设有可以在网站内部搜索的引擎,可以由此找到相关的资源。同时,这些类型相近的网站之间常有友情链接以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先登陆其中某一个教育网站,然后再经由此网站转到相关的教育网站。

(三)、联络互联网络上的同行。由于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先进地区学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和经验,通过网络与上述地区的语文同行加强联系,共同合作,交换心得,互通有无,是帮助自己更新思想,迅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一条捷径。联系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网络提供的电子邮箱与他们取得联系,也可以是直接登陆他们所在的学校网站及他们个人的或合作的网站。如:

惟存教育:sq.k12.com.cn:9000/be/being

行者驿站:xzhzx.51.net

大语文沙龙:www.songyu123.com

研究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课程的推广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因此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教师应该架起一座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性学习的资源空间

篇1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程。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篇13:语文课堂教学学习总结

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周,学校组织了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是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听完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同时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

一、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通过各种渠道自主理解词句意思,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得以逐步提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实践说明,预习的作用比我想象的还要多。通过这一学习环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平时老师教给的种种学习方法,并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断熟练、深化,得出更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现在,我班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独自阅读理解新的课文,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让作为教师的我也无限感叹。

拓展阅读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教学的尝试。如法国的居耶讷中学,分为十个年级,以十年级为最低年级,一年级为最高年级。在一年级以后,还附设二年制的大学预科。德国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分为九个年级,还设一个预备级,为十年级。

与此同时,天主教设立的耶稣会学院,也实行班级教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初级部又分为五个年级(其中五年级为两学年),共六学年;高级部一般为三个年级;还在章程中详细规定了每月、每周的教材内容和每天的时间表。这些都是班级教学的萌芽。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1632)中,加以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教学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逐步推广。中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型,是始于同治元年(1862)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逐步地在全国采用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14: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研究性课堂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既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英语课堂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5月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阅读,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步骤来讲,英语课堂可以也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语篇阅读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思维不应停止,可引导他们在围绕话题进一步探索或进行辨证思考。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题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技能,其学习效果大大优于脱离实际的练习。因此,新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介绍的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模式可改写为语言知识讲授――操作技能训练――探究能力开发的新课堂结构。

三、研究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课堂学习除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辨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

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研究性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高、融洽的过程。

四、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课堂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课堂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课堂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意识提高,兴趣浓厚;学生能不断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五、研究性课堂学习示例

拓宽知识面。在学习sbii的第82课worldmusic一课时,考虑到课文对世界各地的音乐作了一定的介绍,而同学们对音乐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我提前向他们提出音乐的研究方向,同学们分组选定了题目,在课前大量的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先让各小组上讲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成果,有讲音乐的历史,有论音乐的功用,有音乐欣赏,也有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音乐特色。之后的阅读教学,同学们热情很高,也很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结构,对文中的语言结构非常敏感,学习的效果让我十分满意。

深入探讨。sbii有一课是介绍satellite,学习后同学们觉得话题陈旧,讲述浅显。于是我们共同确立了以satellite为题的研究范围,课后同学进行了研究,在以后一周的时间里,每天的值日报告都是不同的卫星科研报告。

发表观点。在学完atthetailor’sshop一课后,很多同学在表示对店家和伙计的市侩鄙弃的同时,也表露出对着装整洁的赞同。我就利用这一机会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结合自身经历痛斥以貌取人,有坚持现代社会应注重个人形象,有抨击金钱至上,也有强调经济状况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讨论气氛十分活跃,甚至延续到了课后。

抽象概括。高中阶段有好几篇人物传记,如abrahamlincoln,karlmarx,waltdisney,einstein等。一次,我让同学们注意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同学们经过比较总结出childhood―study―achievements―influence的基本模式。

研究性课堂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即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可谓一石二鸟。

篇15: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像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堂环境;情境;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像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像。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像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我在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读,感悟探究:本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第一遍自读,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我上《春》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究专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形象”。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

篇16: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作论文

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作论文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创设语言训练条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运作方法和策略。本文拟就此谈两点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实践;优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

一、创设主动实践的条件,营造训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创设语言训练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1.创设敢问、多问、善问的情境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让学生主动提问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问。课始,要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课中,要激励学生对教材重点提出问题;课末,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再问个明白。

2.创设愿说、会说、说好的情境

教师的精讲固然是必要的,但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交流自己的感受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等方式,为全体学生创设讲的机会,创设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说、学会说、说得好。

3.创设多读、读好、读懂的情境

读是语文实践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练习读,引导学生在初读时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在复读时粗略理解、发现问题;在精读时感知感悟、深化升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默读、诵读、朗读,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并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4.创设勤写、爱写、善写的情境

写是说的更深层次的体现。通常,教师总是把写的训练搁在课末或者挪到课外。然而实践证明,较好的做法是把词语造句、片段训练、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训练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营造语言内化环境

语言的内化规律表明语言的积累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阶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1.充分调动感官,促感知

感知是语言训练内化的前提。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自觉动口、动手、动脑。一是引导学生将眼睛看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具体可感的物象,实现文字和语言内化。二是化静为动,如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展现课文内容的画面,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

2.精心外引内联,促理解

理解是内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学生自己就能读懂,所以,教师教的功夫应花在点拨上。引导学生在疑惑处精思,在动情处体会,在精妙处揣摩,促使学生会抓住词语之间、句子之间、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潜心研读。

3.通过背诵记忆,促积累

勤于背诵,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引导学生主动背诵。①示范背诵。教师的示范能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在学生情绪低落、畏惧时,教师当场背诵上一段或一篇,再介绍一两个秘诀,帮助其解决一两个背诵时遇到的“关卡”,会重新激起学生的兴趣。②教给方法。如分段背诵法、整体背诵法、强记与理解相结合等,告诉学生遗忘规律,提醒他们及时复习。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画图表、标注重点词语等办法帮助记忆。③开展“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4.掌握迁移规律,促运用

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积累的语言材料,实现学与用的迁移,是语言实践内化的最高境界。教学中,要抓住教材中语言训练的特点和重点,引导学生实现正迁移,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所悟。①词语迁移训练。就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近义词、反义词、口语词、书面语词等进行实际运用的操作。如口头造句、辨析选择等。②句子迁移训练。如改写句子,包括缩写、扩写、句式转换等;模仿造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即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领悟不同句子类型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③段章迁移训练。通过段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写段训练,如用排比句式写段,用递进方式写段,用总分结构写段以及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组段练习。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离不开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应紧紧抓住听、说、读、写的练习,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其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其顺利参与课外及社会语文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 范文

研究性学习计划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锦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研究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运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