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企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九疑山图记》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九疑山图记》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译文参考】
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滞瘅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
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
篇2: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读之竟日( ) 他日补缀旧纸 ( )
卒用其人( ) 必以人祠,乃雨 ( )
1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B.复奏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C.跪而拾之以归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D.凡吾所以求雨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
译文:
(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1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参考答案:
古文阅读:11.整日 连结 终于 下雨 12.D
13.采分点一点一分,扣完为止。
(1)采分点:既 发 则 (2)采分点:以 故 谓 (3)采分点:猎皆
14.而能以天下为己任 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附古文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篇3:与元九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元九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选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有删节)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谙声识韵 谙:熟悉,熟记 B.见皆谓之工 工:巧妙 ,精巧
C.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复:实现 D.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过去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及其所之既倦
B.不相与者,号为沽名 求人可使报秦者
C.上以广宸聪 挟飞仙以遨游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史知识 阅读答案高中散文《守水》阅读答案舒乙《都市精灵》教学案(有答案)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C.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D.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2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4分)
(2)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3分)
参考答案:
16.D(旧:老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17.A(所:和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B者: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此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以:介词,用/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D而:表转折关系,可是/表因果关系,因而。)
18.C(原文说“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即妻子儿女兄弟也认为“我”不对。)
19.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真正诗人的境地。(4分,注意“或、如、足下、工、窥、域”的解释)
(2)开始我是由于文章获取了名声,末了又由于文章获罪,也是应该的。(3分,注意
“于、宜”的解释)
参考译文: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二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上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五六岁时,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有志于进士之业,发愤苦读。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隙又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茧。少壮之时,体态瘦削,还没有老,就早早的齿衰发白,看东西总是恍恍惚惚,瞳仁里好象有蝇乱飞、珠摇晃。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创作造成的,自己也感到很悲哀。
我家庭贫困又多遇事故,二十七岁才参加地方上的乡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科举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真正诗人的境地。入朝为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宰府中有中正之人主持,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又身兼左拾遗之职,亲自领取写谏章用纸,除了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把那些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写成了诗歌,想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使皇帝耳目广远,有助于其处理繁杂国事机务。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遇,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未遂而怨悔已生,诗歌没有达于上,而却已汹涌而来。 文史知识 阅读答案高中散文《守水》阅读答案舒乙《都市精灵》教学案(有答案)
还是让我给您说个透吧。每每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喧嚷起来,已经觉得不合时宜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则面带尴尬,都显得很不高兴;听到我的《秦中吟》,豪门权贵与骄矜近臣则面面相觑为之色变;听到我寄给您的《乐游园》诗,把持朝政之人都会扼腕愤怒;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操纵军权的那些人就切齿痛恨。情况大体就是这样,不能够一一列举。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是在诋毁攻击,侮辱。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拿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劝诫我,甚而我的骨肉至亲都认为我不该如此。认为我所行直正的,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精义,是上天要让它败亡而不能支撑延续了吗?还是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传达到天子那里呢?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男子罢了。除去读书作文,其它事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一起娱乐的事情,也没有一样通晓,我的愚鲁拙笨就可想而知了。最初考进士的时候,朝中连个远亲都没有,达官显贵也一个都不认识,拖着笨拙的步子和善跑之人竞争于同一道路,赤手空拳在著文战场上打拼。十年之间,分别有三次中第登科,名声流传于外,官也升到了清高之职,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近辅天子。开始我是由于文章获取了名声,末了又由于文章获罪,也是应该的。
篇4:徐州山水图记阅读答案与翻译
李蟠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②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③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选自《徐州市志》,有删改)
注: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10.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移俗易 改变
B.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 距离
C. 行三年而大治 治理得好
D. 余披图而拜 穿、穿戴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士歌于庠 不拘于时
B. 苟以实心而行实政 苟以天下之大
C. 君其为我图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因援笔而为之记 因河为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B. 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C. 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D. 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蟠指出,徐州知府姜焯注重政风教化,经过精心治理,徐州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十分繁荣,短短数年,气象一新。
B. 李蟠认为,一个地方会因一个人而出名,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出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出名、徐州因为苏东坡而出名。
C. 姜知府凭借诚心,施行仁政,故政务处理及时得当,很快就实现政风教化,最终达到了古今之人不能及的治理高度。
D. 李蟠认为,姜焯命人绘制徐州山水图,体现了他对徐州治理的用心,此图也可以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
(2)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
【答案】
10. D
11. B
12. B
13. C
14. (1)山河还和原来一样,人和事物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治理黄河的许多功迹,那些散失的事迹还有吗?
(2)我据此就明白您的志向了。曾经读苏东坡治理徐州时上奏皇帝的奏疏,对整个徐州的形势了如指掌。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D项,“余披图而拜”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我打开(翻阅)图就恭恭敬敬”,所以“披”:打开或翻阅。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在平时对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B项,“以”,前后两个都是“凭着、凭借”。A项,“于”,介词,在/被。C项,“其”,语气助词,一定/代词,指赵国。D项,“因”,因此/凭借。故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中根据大意推断,“公绘此图”是主谓宾结构,“屏帷之间”表示处所,“列之屏帷之间”是状语后置句,所以应在“此图”与“列之”之间断开,排除C、D项。“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句式一致,“所注”“所自出”是所+动词的所字结构,所以在“所注”后面要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最终实现了古今之人达不到的治理高度”不准确,文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1)句中关键词:“人物”,人和事物;“非”,不一样;“河”,黄河;“轶事”,散失的事迹。第(1)句中关键词:“有以”,据此、有……依据;“尝”,曾经;“书”,奏疏。
参考译文:
自古名士贤才出任一郡长官,(实现)政风教化,恩泽四野,风气为之一振,恶俗随之改变,学子在学校歌声朗朗,农夫在田野其乐融融,商人在街市人头攒动,一时之间,气象不同,而境内的城池山川也就觉得特别奇特。因此,(他们 )这些人为地方增加了名气,并且(这个地方)也借助了这些人的名声,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传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著名,徐州因为苏东坡从而更加扬名。没有别的原因,是敬重这个人因而敬重这个地方。
如今距离苏轼治理徐州已经六百多年了。昌邑曦翁姜知府来管理这片地方,到任之时,登上黄楼向西眺望苏堤,慷慨怀想:山水依旧,人世已变,寻访过去治理黄河取得成效的诸多事迹,那些散失的故事还在这里吗?如果凭借诚心来实行仁政,哪里还有自古及今都赶不上他的情况呢!政务处理及时得当,一个月就实现了政风教化,实行三年,(徐州)就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到今天以历七年,始终如一日。偶尔在公务闲暇时,在放鹤亭上宴请宾客。(见)席座上有善画的人,就笑着对他说:“你没看见那群山耸立,而黄河横穿其中吗?百姓性情多刚勇,我(凭借教化)使他们变得柔和。你没看见那高阔的九里山,淮阴侯韩信的营垒好像还在;高峻的鸡鸣山,张良的箫声就像昨天吗?我和乡里父老共享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生活安定,人口增长,本来就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你没看见那奎阁在城东南光彩照人,奎峰在南岸耸立,和天上的文曲交相辉映吗?生活富足之后兴教,对百姓子弟进行教育,我盼望已经很久了。请您一定为我画这幅图。”
图画好后,拿来给我看,我打开图就恭恭敬敬地说:“我据此就明白您的志向了。曾经读苏东坡治理徐州时上奏皇帝的奏疏,对整个徐州的形势了如指掌。今天您绘制此图,安放在屏帷之间,坐在卧席之上,眼睛看到的地方就是政令制定(推行)的地方。那绘制并安放全州地图的原因,一定是又有超过苏轼谋划之外的地方,那么今天这幅山水地图,把它作为日后面君奏对时的先行资料可以吗?”因此(我)提笔来写下这篇图记。
篇5:《山市》阅读附答案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小题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2分)
①高插青冥( ) ②连亘六七里( )
③黯然缥缈( ) ④倏忽如拳如豆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①相顾惊疑( ) ②始悟为山市( )
③窗扉皆洞开( ) ④裁如星点( )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①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小题4】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这些时间词表明了山市变化具有什么特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míng ②gèn ③miǎo ④shū
【小题2】①看 ②明白 ③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④ 通“才”,仅仅
【小题3】①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②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小题4】)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变幻莫测
篇6:明史·山云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山云,徐人。貌魁梧,多智略。数从出塞,有功。时柳、庆蛮韦朝烈等掠临桂诸县,公侯大臣举云。帝命佩征蛮将军印,充总兵官往镇。云至,讨朝烈。贼保山巅,山峻险,挂木于藤,垒石其上。官军至,亟断藤,下木石,无敢近者。云夜半束火牛羊角,以金鼓随其后,驱向贼。贱谓官军至,亟断藤。比明,木石且尽,众噪而登,遂尽破之。南安、广源诸蛮悉下。是夏,忻城蛮谭团作乱,云讨擒之。四年春,讨平柳、浔诸蛮。其秋,雒容蛮出掠,遣指挥王纶破之。云上纶劝,并劾其杀良民罪,帝宥纶而心重云。庆远、郁林贼乱,云以羸兵诱敌,分道剿捕,擒斩甚众。复遣指挥田真攻大藤峡贼,破之。
云谋勇深沉,而端洁不苟取,公赏罚,严号令,与士卒同甘苦。临机应变,战无不捷。广西镇帅初至,土官率馈献为故事。帅受之,即为所持。云始至,闻府吏郑牢刚直,召问曰:“馈可受乎?”牢曰:“洁衣被体,一污不可湔,将军新洁衣也。”云曰:“不受,彼且生疑,奈何?”牢曰:“黩货,法当死。将军不畏天子法,乃畏土夷乎?”云曰:“善。”尽却馈献,严驭之。由是土官畏服,调发无敢后者。云所至,询问里老,抚善良,察诬枉,土人皆爱之。
英宗即位。云坠马伤股,帝遣医驰视。以病请代,优诏不许,进右都督。正统二年上言:“浔州与大藤峡诸山相错,瑶寇出没,占耕旁近田。左右两江土官,所属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为贼所畏。若量拨田州土兵于近山屯种,分界耕守,断贼出入,不过数年,贼必坐困。”报可。嗣后东南有急,辄调用狼兵,自此始也。明年冬,卒于镇。赠怀远伯,谥忠毅。广西人思云,立祠肖像祀焉。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从出塞,有功数:多次。
B.帝宥纶而心重云宥:批评,
C.土官率馈献为故事故事:定例。
D.其狼兵索勇索:一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山云“多智略”的一组是(3分)
①云夜半束火牛羊角,以金鼓随其盾,驱向贼
②雒容蛮出掠,遣指挥王纶破之
③云以羸兵诱敌,分道剿捕,擒斩甚众
④尽却馈献,严驭之
⑤询问里老,抚善良,察诬枉
⑥量拨田州土兵于近山屯种,分界耕守,断贼出入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云善于剿贼,皇帝任命他为征蛮将军,他连战连胜。韦胡烈叛军占据险要,他用计谋打败了他们,其后又连续平息了各地蛮人的'叛乱。
B.山云善于用人并接受属下的好建议。王纶和田真都有才略,他派遣他们攻破了大藤峡的贼人;他听从郑牢的建议,退回了土官的馈赠。
C.山云关心当地百姓,赢得了百姓爱戴。他每到一处,都询问百姓,安抚善良,明察被诬枉的人;他死后,广西百姓思念他,立祠祭祀。
D.山云的才干和品行赢得了皇帝认可。他摔伤,英宗派医生骑快马前往医治;他提出的平瑶寇建议,被采纳;他死后,皇帝给予了褒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谓官军至,亟断藤。比明,木石且尽,众噪而登,遂尽破之。(5分)
(2)黩货,法当死。将军不畏天子法,乃畏土夷乎?(5分)
答案:
4、B(宥:宽恕)
5、A(2句写山云派部下剿敌;4句写山云退掉馈赠,严格要求士官;5句关心当地百姓,清查案件。)
6、B(“他派遣王纶和田真攻破了大藤峡贼人”错。王纶打败的是“雒容蛮”,田真攻破的是“大藤峡贼人。)
7、(1)贼人认为官军到了,急忙砍断藤条。等到天亮,木头石头将要用尽,官军呼喊着登上崖壁,最终全部消灭了叛军。
(2)贪求财货,按法律要判处死罪,将军不畏,惧天子的法律,却畏惧当地的夷人吗?
篇7:《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字词翻译】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锯齿形的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此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篇8:《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篇9:《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
附注:《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篇10:《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要是这样的话,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啊!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篇11:请君入瓮阅读答案附翻译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
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
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参考答案:
一、1.正在,正当 2.应当 3.拿 4.于是,就
二、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山阅读答案
★ 沉默阅读附答案
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附翻译(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