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4-10-06 03:36:18 作者:春梦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春梦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

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聪慧,耽娱乐       耽:沉溺

B.绝喜与饮         绝:特别

C.此荡子不顾家    顾:照顾

D.人不堪其忧           堪:愿意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参考答案:

8.D堪:忍受

9.D(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怕)因此招致罪过。

10.D 文中没提及作者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

篇2:文言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如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荻,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虽都关西 都:建都 B.莫如延揽英雄 延;邀请

C.匡等莫能当 当:占据 D.欲乘机并关中 并;兼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5分)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5分)

参考答案:

4、C当,抵挡。

5、D(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6、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7、(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 “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 “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 “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 “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 “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领部队,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军。赤眉军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光武帝算计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永平元年(5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元侯。

篇3:“彭越者,昌邑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6、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令校长斩之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处处志之

7、下列对原文概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面对“泽间少年”及其众人,他以“后期者斩”予以约束;以诛最后者一人,来杀一儆百,震慑了这伙亡命之徒。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高帝讨伐陈狶时,他按兵不动,想借机谋反。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与韩信被诛都耐人寻味,正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后又由于吕后进“诛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诸豪杰相立畔秦()

②遂破楚()

③欲自往谢()

④太仆亡走汉()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参考答案:

6、C

7、B

8、①通“叛”背叛

②打败

③道歉,谢罪

④逃跑

9、跟他们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得分点:期、旦日)

参考翻译:

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过了一年多,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而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命令校长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

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战败。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项籍已死。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反,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篇4:“彭越者,昌邑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汉王乃发使使彭越。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篇5:《原君》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原君》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取材于黄宗羲《原君》)

8. 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博:取得。

B. 曾不惨然

曾:曾经。

C.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

D. 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分)

A. ①始而惭焉

②至废孟子而不立

B. ①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②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C. ①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②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D. ①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10.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观点的依据的一组是(1分)

①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④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⑤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A.

①②③

B. ②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B. 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 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D. 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2.

请把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参考答案

8. (1分)B 9. (1分)B 10.(1分)C 11.(1分)A

12.(3分)

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

参考译文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说“我所创下的家业,与我家老二相比,谁多”,他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在言语中充分流露出来。(注:刘邦家的老二勤劳经商,家产不少,很受刘父赏识;刘邦游手好闲,为刘父不齿。刘邦打下江山后,遂有此言)。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竟然没有一点惨痛的样子,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篇6: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2分)

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他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遣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开宝六年八月,普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宋纪七,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弗及屏也 屏退

B.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说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专断

D.帝怒形于色 表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普告于帝 普力请与之

B普立于宫门 非陛下之刑赏也

C以天下事为己任 南唐后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贺

D刑以惩恶 少赂其使者可也

12.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分别能直接表现赵普为相忠实诚信和刚毅直谏的一组是 (3分)

A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

臣实预闻顾命

B 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

C 普叩头辞让

帝竟从其请

D 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

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唐主私下送给赵普五万两银,后南唐使者觐见太祖时,赵普秘密回赠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这令南唐君臣无比震骇,达到了太祖“使之勿测”的`目的。

B.太祖突然驾临赵普家,适逢吴越王礼到,赵普当着太祖面将礼物开启,竟是十瓶满满的瓜子金,赵普惶恐至极,太祖却笑着说“受之”。

C.赵普任宰相十年间,多次犯颜进谏,对于哪些人应该任用,哪些人应该升迁,他总是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而他的意见往往最终被太祖采纳。

D.赵普被罢相后,出任外职,他向太祖上奏折赞美了太祖之弟开封尹,力陈自己并未轻议皇弟,也是对太祖表白自己的忠心。

1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普 因 言 外 间 百 姓正 望 雨 于 大 宴 何 损 不 过 沾 湿 供 帐 乐 衣 耳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帝 大悦 终 宴 普 临 机 制 变 能 回 帝 意 类 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3分)

②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4分)

篇7:眇者识日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眇者识日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眇者识日

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②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选自《东坡小品·日喻》)

注释:①眇(miǎo):目盲。②扣:敲打。③扪(mén):用手摸。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新解:

眇者识日的故事出自《东坡小品·日喻》,苏东坡讲这个故事是强调接触实际和直接体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学习上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才能深入了解客观事物,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那个眇者闹出了把钟、笛当太阳的笑话,与那两个有目者有直接关系。因为眇者有先天性生理缺陷,他无法看到太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是那两个有目者却不考虑眇者的实际情况,且没有抓住太阳的主要特征,只是就太阳某一方面特点而各持一端,一个讲日之状,一个讲日之光。这样对一个从未见过,也无法见到太阳的人去讲什么是太阳,尽管引譬设喻,最终也只能是枉费苦心,因为这两个有目者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当然,眇者也是有过错的。人家讲形状,他偏去听声音,人家讲光亮,他偏去摸形状。这样去认识事物,怎能不误入歧途?

阅读训练

⒈问之有目者省略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词补充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眇者为什么会把钟和龠当作日?请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扣槃、扪烛的行为和下列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相同?

A.盲人摸象 B.缘木求鱼 C.掩耳盗铃 D.利令智昏

⒋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传统上习惯把眇者看作贬抑对象,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你就会发现眇者有许多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地方。请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⒈生而眇者。

⒉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⒊B

⒋盲人识日的错误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违反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⒌①勇于求学,不以求知为耻;②没有思想束缚,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勇于类推和应用。(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以理服人即可)

译文:

一个生下来就是瞎子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太阳,他就向眼睛好的人询问。一个人对他说:日之状如铜盘。盲人就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他听到钟的声音就以为是太阳。另一个人对他说:日之光如烛。盲人摸蜡烛知道了其形状。后来他摸到一支短笛,便以为是太阳。太阳和钟、笛相差甚远,可盲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从别人那里间接地听到的啊!

篇8:宋人有酤酒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人有酤酒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5分,每题3分)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酤(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④社:古指土地神,民间常筑坛植树而祀,以祈求幸福。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阤(zhì):崩塌。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焉得无壅 壅:堵塞。

B.而狗迓而龁之 龁:咬。

C.治国最奚患 奚:何。

D.著然不售 售:卖。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B.①君亦见夫为社者乎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何为其然也

C.①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D.①明为己者必利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其故 怪: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内:名作状,对内。

C.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怀:名作动,怀藏。

D.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阐明。

2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揭露和鞭笞封建社会中常见丑恶现象的一组是

①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

②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③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④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

⑤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

⑥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抒情,激情洋溢。在形式上,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后者则是融情于管仲对齐桓公的回答中。

C..最后一段综合两个故事的寓意,文末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向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D.寓言故事本身还包含着这样的哲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如果我们在观察问题时遗漏了某个重要环节,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

21.A(壅:蒙蔽。)

22.C(A.表判断;表停顿。B.建筑;因为。C.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D.的人;定语后

置的标志。)

23.D(使动用法,晓谕)

24.D

25.B(应是“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议论,夹叙夹议,相得益彰。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接议论。”)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量酒量得很公平,接待顾客很恭敬,造出的酒很甜美,悬挂的酒旗也很高,但是酒卖不出去,酒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他向里巷中知情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的狗凶猛吗?”(卖酒的人)说:“狗很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家害怕啊!有时叫小孩怀藏着钱,提着壶罐来买酒,而狗迎上来就咬他,这就是酒变酸了而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一个国家也有狗。有道术的人,怀藏着他的道术,想用道术来晓谕大国的君主。大臣就是那猛狗,迎上来咬他。这就是国君受到蒙蔽挟制而有道术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啊!”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在里面穿行,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原因。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百姓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去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靠群臣百吏的贿赂而变得富有。不诛罚官吏,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所以臣子握有权柄就会专擅政令,明显为自己效劳的人就一定使他获利,不为自己效劳的人就一定损害他,这也是猛狗啊!那大臣作为猛狗而咬有道术的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却不察觉。像这样,国君哪里能够不受蒙蔽呢?国家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篇9:《专诸者,吴堂邑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t,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余t。余t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t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⑤:“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刺杀王僚成功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光真王嗣,当立 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专诸者,吴堂邑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C.②④⑤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C、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1)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2)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参考答案

4、B “客”像对待客人一样,名词作状语。

5、C “光真王嗣,当立”与刺杀成功没关系;“夹立侍,皆持长铍”的是王僚的'护卫

6、C 选项中的分析无中生有。

7、

(1)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

(2)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

篇10:《专诸者,吴堂邑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篇11:阴兴字君陵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阴兴字君陵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①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①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B.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D.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译文: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译文: &

鲍君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专诸者,吴堂邑人也》原文及翻译

《卖柑者言》文言文翻译

为者常成文言文翻译

袁随园君墓志铭文言文附译文

《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象虎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善呼者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集锦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回君者,邑人”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