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时间:2024-09-17 03:37:11 作者:超哥天天见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超哥天天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甲)“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乙)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丙)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仍其旧而新之   仍:依循   B、窃闻吾子杜门屏迹  杜:关闭

C、不任斤凿      任:承受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微不足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榜其轩曰“三友”     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B、其所友者谁欤        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C、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  夫人情之嗜好

D. 然必先得之于心       是则然矣

3、本文“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句中的“此”所指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3分)

4、①“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这组例子能证明甲乙丙处的哪一个观点?(3分)

②谢康乐指谢灵运,是      诗派的开创者;陶彭泽指    ,是     诗派的代表人物。(3分)

5、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3分)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A

3.(3分)此:与不材之木、无用之石为友(3分)。如只答“与不材之木为友”或“与无用之石为友”得2分,如答“与木石为友”得1分。如答“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可得1分。

4.①(3分)乙 ②(3分)山水、陶潜(陶渊明、陶元亮)、田园或隐逸,每空1分。

5.(3分)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侣鱼虾而友麋鹿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文言文译文

金大定丙午年冬季十一月,我以侍从的.身份离京任职汝南。我到任治事后的第二年,在州北寻得几间破屋子,四壁透风,屋顶漏雨,于是让人支撑倾斜(的地方),修补缝隙,依循它的旧貌来翻新它,在我公务余暇,小吏下班之后,把它作为休息的地方。(屋子)两檐之外,左有笋石,高耸而笔直;右有仙榆,长势茂密,枝叶横垂,大如伞盖。每逢美好时日,我束巾拄杖漫步石木之间。至于(有时)背靠着苍青的石壁而目送远飞的鸿雁,(有时)借一片清凉的树阴而像庄周梦蝶,每当自己悠闲得用言语无法形容,内心就像磐石(笃定),身体就像枯木(沉静),闲适快乐得都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外物,那种快乐之情怎么能够计量得出呢?我从此和木石有了忘年知心的交情,于是命名(木石)之旁的屋舍为“三友轩”。

有来访的客人(不解其意)而问我:“我私下里听说您闭门隐迹,亲戚朋友疏离,那和您做朋友的是谁呢?”我指着石木告诉(客人)。客人前仰后合地笑道:“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笋石,有如鳞片般的皴痕,形体干枯,不堪斤斧雕琢,它原本就是无用的顽石。仙榆,盘绕弯曲,不合于规矩,也是无用的树木。常人尚且看不上并将它们抛弃,甚至不愿多看一眼,您怎么偏偏把它们作为好友呢?”我说:“啊!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前(唐人)牛奇章的美石,钱吴越的大树,(世人)就已经把(它们)置之高位,(给它们)穿上锦绣。我即便想与它们为友,哪里能做得到呢?现在我(这个)被贬受辱的人,和那顽劣的石头、无用的木头一样,都无意于世俗,也不想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我以它们为友的原因。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但是一定是先在心里有所领会,之后再寄托在外物之上,所以没有什么外物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正如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寄情山水,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寓情琴酒,嵇康打铁,阮孚蜡屐,】虽然他们所遇到的事物不同,却都各自满意于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您的想法如何呢?”客人说:“(您所说的)这番话是对的。怎奈木石无情,哪里能够完全了解您这般诚挚的心意呢!”我说:“不是这样的,人对待外物,只怕不够真诚。如果能够以诚相待,那么生公讲经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也能够转向而指。希望您不要忽视啊!”yan

客人对我所说的感到惭愧,怅然若失,(那些话)应当是让他内心有所领悟的,于是对视一笑(他)就离开了。我于是把这番话刻在这石崖上。丁未夏四月十五日,三槐王元老记。

篇2:王寂《三友轩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王寂《三友轩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甲)“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乙)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丙)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试题一: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仍其旧而新之

仍:依循

B、窃闻吾子杜门屏迹

杜:关闭

C、不任斤凿

任:承受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微不足道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榜其轩曰“三友”

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B、其所友者谁欤

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C、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

夫人情之嗜好

D.然必先得之于心

是则然矣

9、本文“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句中的“此”所指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3分)

10、①“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这组例子能证明甲乙丙处的哪一个观点?(3分)

②谢康乐指谢灵运,是诗派的开创者;陶彭泽指,是诗派的代表人物。(3分)

11、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3分)

参考答案

7.(3分)D

8.(3分)A

9.(3分)此:与不材之木、无用之石为友(3分)。如只答“与不材之木为友”或“与无用之石为友”得2分,如答“与木石为友”得1分。如答“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可得1分。

10.①(3分)乙 ②(3分)山水、陶潜(陶渊明、陶元亮)、田园或隐逸,每空1分。

11.(3分)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侣鱼虾而友麋鹿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试题二: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任斤凿

任:承受

B.曾不一顾

曾:竟

C.仍其旧而新之

仍:仍然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拳拳之心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客仰而叹俯笑曰:“曩吾()子()达,今子之鄙至此()!

A.以与而乎

B.而因以哉

C.且为而也

D.而以为乎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A.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B.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C.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D.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8.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

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在议论中体现道家推崇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旨趣。

C.客认为,作者由于喜爱那些“无用之石”和“不材之木”,而使得自己显得低贱和浅陋,从而致使亲友疏远离去。

D.《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贬官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记述了甘与顽石、散木为友的心理。行文虽显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3分)

(2)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3分)

(3)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4分)

参考答案

5.C(仍:因循、沿袭)

6.D

7.B

8.C

9.(1)我私下里听说您闭门隐迹,亲戚朋友疏离,那和您做朋友的是谁呢?(3分,每个分句1分)

(2)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3分,每个分句1分,重点译出 “尤物”“适意”)

(3)客人对我所说的感到惭愧,怅然若失,(那些话)应当是让他内心有所领悟的,于是对视一笑(他)就离开了。(4分,每个分句1分)

参考译文

金大定丙午年冬季十一月,我以侍从的身份离京任职汝南。我到任治事后的第二年,在州北寻得几间破屋子,四壁透风,屋顶漏雨,于是让人支撑倾斜(的地方),修补缝隙,依循它的旧貌来翻新它,在我公务余暇,小吏下班之后,把它作为休息的地方。(屋子)两檐之外,左有笋石,高耸而笔直;右有仙榆,长势茂密,枝叶横垂,大如伞盖。每逢美好时日,我束巾拄杖漫步石木之间。至于(有时)背靠着苍青的石壁而目送远飞的鸿雁,(有时)借一片清凉的树阴而像庄周梦蝶,每当自己悠闲得用言语无法形容,内心就像磐石(笃定),身体就像枯木(沉静),闲适快乐得都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外物,那种快乐之情怎么能够计量得出呢?我从此和木石有了忘年知心的交情,于是命名(木石)之旁的屋舍为“三友轩”。

有来访的客人(不解其意)而问我:“我私下里听说您闭门隐迹,亲戚朋友疏离,那和您做朋友的是谁呢?”我指着石木告诉(客人)。客人前仰后合地笑道:“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笋石,有如鳞片般的皴痕,形体干枯,不堪斤斧雕琢,它原本就是无用的顽石。仙榆,盘绕弯曲,不合于规矩,也是无用的树木。常人尚且看不上并将它们抛弃,甚至不愿多看一眼,您怎么偏偏把它们作为好友呢?”我说:“啊!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前(唐人)牛奇章的美石,钱吴越的大树,(世人)就已经把(它们)置之高位,(给它们)穿上锦绣。我即便想与它们为友,哪里能做得到呢?现在我(这个)被贬受辱的人,和那顽劣的石头、无用的木头一样,都无意于世俗,也不想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我以它们为友的原因。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但是一定是先在心里有所领会,之后再寄托在外物之上,所以没有什么外物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正如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寄情山水,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寓情琴酒,嵇康打铁,阮孚蜡屐,】虽然他们所遇到的事物不同,却都各自满意于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您的想法如何呢?”客人说:“(您所说的)这番话是对的。怎奈木石无情,哪里能够完全了解您这般诚挚的心意呢!”我说:“不是这样的,人对待外物,只怕不够真诚。如果能够以诚相待,那么生公讲经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也能够转向而指。希望您不要忽视啊!”

客人对我所说的感到惭愧,怅然若失,(那些话)应当是让他内心有所领悟。

篇3:南轩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南轩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之,树竹木 蕃:繁殖

B.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亲:亲戚

C.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肆:尽、尽力

D.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 称:称赞

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吾之役于物”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B.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C.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D.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文章开头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试结合全文概括“乐”的内涵(3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3分)

(2)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3分)

(3)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4分)

答案:

答案 C(A,蕃,同“藩”,屏障,这里是作为屏障,意译为“围上篱笆”。 B,亲,指父母亲,根据作者身世这里指母亲。D,称,“称”和“引”在这里都是援引、引证的意思,后面多接言语、事例等。)

答案:C(A.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本句选自荀子《劝学》。 B,于,介词,引进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本句选自班固《苏武传》。C.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或“受”,与例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本句选自韩愈《师说》。D,于,介词,可译为“对”,引进对象;本句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C。

附原文的标点: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答: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1)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商,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计分点:“贵”与“富”,“抗”,“易”)

(2)译: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计分点:“于是”,“ 伏闲隐奥”,“宜”)

(3)译: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计分点:“所以”“求于内”“至之”,注意“以勇”“ 以不止”与“此……者”的句式特点)

译文: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

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

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

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

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

篇4: 南轩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南轩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南轩记

曾巩

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

【注】① 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④肆识:快意的事。④巉山冢刻:指凿于山崖和镌刻于墓石的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⑥深山长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万乘之富 抗:匹敌、相当

B.吾性所最宜 性:本性、本心

C.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 治:治理

D.蚤夜览观焉 蚤:通“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之役于物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

C.以去疑解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其过也改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0.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自认更适合隐逸闲适的生活,但在现实中却饱尝役于外物之苦。其原因既是为奉养父母、供养兄弟,也是为了想有所作为。

B.作者认为读书人的.勤苦、快意之事,都是符合上天之意而必须承受顺从的。这样看来,身处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快乐。

C.作者认为圣人的思想与众不同,是因为其出发点是消除疑惑、解除蒙昧。

D.作者在文章中感叹,所学的虽广博,但其实坚守的很简要;所论述的虽浅显,但其实承担的很重大。

参考答案:

篇5:《南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南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之,树竹木 蕃:繁殖

B.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亲:亲戚

C.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肆:尽、尽力

D.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 称:称赞

6.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吾之役于物”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B.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C.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D.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8.文章开头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试结合全文概括“乐”的内涵(3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3分)

(2)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3分)

(3)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4分)

答案:

5.答案 C(A,蕃,同“藩”,屏障,这里是作为屏障,意译为“围上篱笆”。 B,亲,指父母亲,根据作者身世这里指母亲。D,称,“称”和“引”在这里都是援引、引证的意思,后面多接言语、事例等。)

6.答案:C(A.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本句选自荀子《劝学》。 B,于,介词,引进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本句选自班固《苏武传》。C.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或“受”,与例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本句选自韩愈《师说》。D,于,介词,可译为“对”,引进对象;本句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7.答案:C。

附原文的标点: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8.答: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9.(1)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商,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计分点:“贵”与“富”,“抗”,“易”)

(2)译: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计分点:“于是”,“ 伏闲隐奥”,“宜”)

(3)译: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计分点:“所以”“求于内”“至之”,注意“以勇”“ 以不止”与“此……者”的句式特点)

篇6:《竹鹤轩记》阅读答案和翻译

《竹鹤轩记》阅读答案和翻译

广昌司训羊城李先生明之:笃学而好修者也。尝辟一轩,以为燕休之所。轩之前种竹数十个,庭中养二鹤,荫翠条而啄石苔。每烟雨之晨、风月之夕,静坐轩中,玩苍雪之纷霏,招缟衣而起舞,辄欣然会于心,歌绿漪之《诗》,鼓《鸣皋》之曲,超然若出人世而立乎埃土之表者,乃名其曰“竹鹤”,因以自号“云间”。语予求记之。

予惟植物之中,若松、若桧、若梅、若桂,皆可以供玩好,而先生独取于竹;飞物之中,鹏也,鹭也,孔雀之于黄鹂也,皆可以娱耳目,而先生独取于鹤,是盖有深意焉。非嗜好锁锁者可比也。夫竹之为物,疏简抗劲,不以春阳而荣,不以秋霜而悴,君子比节焉。鹤之为物,清远闲放,洁而不可污,介而不可狎,君子比德焉。先生取二物以名轩者,得不以是哉!夫人灵之万物者也,世之人于富贵贫贱、进退用舍之际,亦有不以炎凉而变其态如竹者乎?亦有轩昂超卓不为势力所羁如鹤者乎?宜乎先生有取于竹鹤而以自况也。

先生曰:“是固然矣。然吾于竹鹤不徙嘉其节、尚其德而已。盍为吾更思之?”予曰:“我知之矣。《淇澳》之诗曰:‘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盖兴君子有文也。先生有取于竹,非有取进德修业以成其斐然之文耶?《鹤鸣》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言诚之不可掩也。先生有取于鹤,非欲慎独存诚以究圣贤之心学耶?先生尝学《诗》矣,因观感以进德托兴,喻以示戒,是固诗人之旨也,然则名轩之义盖出于此乎?”先生谢曰:“得之矣。”乃书以记其轩。

22.文中表现“君子”的“德”是

(用文中的句子作答)(2分)

23.对“非有取进德修业以成其斐然之文耶?”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定要提高道德修养,钻研学问来成就自己卓著的文章。

B.不要有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来成就自己卓著的文章吧?

C.不是有提高道德修养,钻研学问来成就自己卓著文化在那个(的用意)吧?

D.不是要把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写进自己的文章中去吧?

24.从全文看,划线句“是盖有深意焉”中的“深意”指:

(3分)

25.请对文中画曲线句的语言特点进行赏析。(3分)

26.本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均是记“轩”之文,但内容上有不同。请写出其不同处。(4分)

《竹鹤轩记》

《项脊轩志》

参考答案

22.清远闲放,洁而不可污,介而不可狎。(写轩昂超卓不为势利所羁也可)(2分)

23.C(2分)

24.有竹一样“疏简抗劲”的气节;有鹤一般高洁而不被势利所羁的品德;有通过进德修业成就的“斐然之文”;有以“慎独存诚”来探究圣贤学问之心。(3分.)(4点中写到3

点即可,或者学生答到以竹和鹤自喻,用竹和鹤寄托进德修业、慎独存诚的情怀也给满分)

25.多用整句(整散结合)或反问句,加强文章说理的气势(如果是反问说语势),强调人

要有像竹和鹤一样高洁不屈的气节和品德。(3分)

26.《竹鹤轩记》:说明了“竹鹤轩”命名的原因,即强调人要有德行和学问。

《项脊轩志》:叙述“项脊轩”中的人事变迁,抒发了作者对故去亲人思念和对过往岁月追忆之情。 (4分)(两文内容和情感、主旨各一分)

参考译文

广昌县学的教谕、广州李明之先生:专心好学,专志于修养品行道德。曾经建了一座小屋,把它作为休息的场所。小屋的前面种了数十株竹子,庭中养了两只鹤,这两只鹤在树阴下休息,啄食石头上的青苔。每逢烟雨迷蒙的早晨、月朗风清的夜晚,李先生静坐在小屋中,欣赏纷飞的白雪,招来白鹤翩翩起舞,就高兴地在心里有所领悟,歌咏起《绿漪》之诗,弹奏起《鸣皋》之曲,好像超出人世,立于尘世之外,于是给小屋起名为“竹鹤”,因此给自己起号“云间”。李先生把这些事告诉我,求我为他写一篇记。

我认为植物之中,譬如松树、譬如桧树,譬如梅花,譬如桂花,都可以供人欣赏,而先生唯独选择了竹;会飞的东西当中,鹏啊,鹭啊,孔雀甚至黄鹂啊,都好看好听,但先生唯独选择了鹤,这大概是有深意的。不是那些喜欢细小事物的人能比的。竹作为物,萧疏挺拔,能抗击强有力的`事物,不在春天阳光温暖的时候开花,也不在秋天霜降寒冷的时候枯萎,君子把它比作有气节的人。鹤作为物,清高,志向远大,性情悠闲,洁净而不可玷污,耿直而不可轻慢,君子把它比作有德行的人。先生用这两种事物来命名自己的小屋,能不因为是这两个原因吗?人是万物之灵,世上的人在富贵与贫贱之际,在做官与丢官之际,在被重用与被抛弃之际,也有像竹一样不因为时令的冷热变化而改变它的形态的吗?像鹤一样气宇轩昂卓然超群不为权势所羁绊的吗?

先生说:“这些话固然对。然而我对于竹和鹤不只是赞美它的气节、推崇它的品德而已。您何不再为我想一想?”我说:“我知道了。《淇澳》这首诗中说:‘看那淇水的转弯处,绿竹长得茂盛美好,就像有文采的君子,彼此在切磋琢磨。’是比喻君子有文采。先生选择竹,不是有取其进修自己的品德和学业使自己成就斐然的文采之意吗?《鹤鸣》这首诗中说:‘鹤在曲折幽深的沼泽里鸣叫,声音传到了天上。’说的是说出的话真的无法遮掩啊。先生选择鹤,不是想在独处的时候谨慎为人,心怀坦诚,探究圣贤的思想修养吗?先生曾经学过《诗经》,因此看了竹、鹤之后有所感想,用它们来增进道德,寄托情趣,用它们作比喻来警示自己,这本来就是诗人的旨意,既然这样,那么用竹、鹤来命名小屋的含义大概出于此吧?”先生感谢说:“说对了。”于是把这些话写下来作为这所小屋的“记”。

篇7:《独坐轩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独坐轩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21、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和。(2分)

22、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3、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4、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25、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1、《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任意写出2个即得2分)

22、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都无法接待(2分,意思对即可)。

23、描写渲染一种清幽闲雅的氛围(1分),衬托出作者独坐轩中的悠闲之情(1分)。

24、D。(3分)

25、此题可以开放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一:不寂寞(1分)。理由是:虽然自古圣贤皆寂寞,但作者却可以在独坐中终日与书中人物晤对,充满了精神交流,自然不感寂寞。(2分)

参考答案二:寂寞(1分)。理由是:作者只能独自和古书为伴,寻求精神慰藉,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2分)

【译文】我担任西昌校官时,在菜园子里建了个小屋,像斗大小,只能容下一方案子,一张椅子,案上只能摆放几卷经书史册。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不恭敬地让他进来。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

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各位君子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的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个屋子里,俗念不入心,胸怀一天天开阔,就好像是左边靠近太行山,右边面对东海,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坐在这里只是应酬着古今之人:遇到圣人,那么就身居弟子的位置,像是亲耳聆听教诲;遇到贤人,那么就身居朋友的位置,像是亲自促膝而谈;遇到乱臣贼子,那么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当面给予惩罚。身处不固定的位置,接触到确定的人,每天感到纷繁交错,坐在那里怎么能觉得孤独呢?虽然这样,可我所感到纷繁交错的,都是世上寂寞的人。而在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独坐的人很少,(即便)不说是孤独,也没有人和我一样。就写下了《独坐轩记》。

篇8:《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 圮缺:塌落缺损的地方

B.旦则复出营职 营职:谋求职业

C.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贫窭:贫穷

D.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舒适

10.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的一组是(3分)( )

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②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③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④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⑥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治舍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B.作者由东轩联想到年少读《论语》时,对颜渊行事难以理解,今日来筠州,无一日之休,欲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不得,方才顿悟颜渊拒仕之苦心,即不欲以斗升之禄害学道。

C.文章中作者阐发了学道的三重境界:未闻大道者,“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这是俗士;循理以求道,“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这是德者;“惟其所遇,无所不可”,这是达者。

D.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12.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3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2分)

参考答案:

9.B 解析:“营职”,料理工作。

10.C 解析:①郡吏答应我的请求②我的疲倦情况⑥我对自己不能免于罪责情况的分析

11.D 解析:“写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应改为“抒发归休田里的情怀”)

12.(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敝”“乃”“假”各1分)

(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易”“恕”“盖”“任”各1分)

(3)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后”“其”各1分)

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委于一

委:交付

B. 落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C.莫归,筋力疲废

莫:通“暮”,傍晚

D.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幸: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而不害于学

而耻学于师

C.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蟹六跪而二鳌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A 才,B 对 /向C 我 /它D 却 /表并列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大意,划分句读。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郡官员的官府来居处。

(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

(3)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

【参考译文】

我已经因为罪过贬谪监察筠州的盐酒税,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的大水向四处溢出,淹没了南市,登上北岸,毁坏了刺史府门。盐酒税修建房屋向下对着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郡怜悯我没有归宿,答应了这件事。这年的十二月,才能支撑那倾斜的地方,填补那塌落缺损的地方,开拓听事堂的东面作为轩,种杉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就餐休息的场所。然而盐酒税过去用三个宫吏一起去做,我到那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辞官离去,事情交给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卖豚鱼,与做买卖的人争夺尺寸大小的地方来为自己争得利润;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来到。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务料理工作,最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晨晚上从它的旁边出去回来,看到它,没有不默然自己暗笑的。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自曾经奇怪颜渊凭借着一篮子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私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却对学习没有妨碍,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自己吃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来到筠州,辛勤劳作在卖盐卖米之中,没有一天是休息的,虽然想抛弃尘世中的琐碎的事情,自己放情在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却每每被阻隔而放到了一边,这样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而供给自己过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碍的原故。

啊!士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美玉丝帛儿子女儿是自己偏爱的,自己认为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脱落那些华丽的外饰而收获他的果实,做事从容得心应手,不知道天地是大的和生死是有变化的,更何况那不如他的人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自己反过来看一看缺陷,而想到差不多有颜渊的快乐,应该恐怕不能够得到那样的品德吧!像那孔子周游列国,最高的官是作鲁国的司寇,最小的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大概是豁达的人的事情,却不是求学的人所希望的。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这种惩罚的害处却感到没有能够脱身的态势。独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休息在田园,修缮前辈的破旧的房屋,修建小小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不是我所敢渴求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篇9:《雪竹轩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雪竹轩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色粉的竹子。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有假于予之言

假:借助

B.地僻,绝无人

绝:几乎

C.不能谒青浦令

谒:拜见

D.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

许:允许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冯山人“风雅”形象的一组是(3分)

①山人居昆山之安亭

②爱其古桂,坐久之

③独吟桂树之下

④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

⑤自此不复出

⑥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冯山人因多年来求之无果而不再回复作者的书信。

B.作者与冯山人有很多共同点:都喜爱文学,都曾到过安亭,都喜爱永怀寺的古桂,甚至都在嵩塘筑屋定居。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了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字里行间也渗透着真挚的友情。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疏雅豪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3分)

(2)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3分)

(3)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3分)

参考答案

9.D (许:答应)

10.D(①是介绍山人居住地点 ②是写作者 ⑤是说山人晚年眼睛有疾不再出门)

11.C(A应为作者多年没有答复他。 B应为作者在青浦的嵩塘买了田亩,冯山人在盘龙就近择地建筑住宅。D.“疏雅豪放”与“刚健”不当。)

12.(1)所以人们用雪竹称呼我,于是我拿雪竹来命名我的小房间,请您为我写一篇杂记。

(给分点:因、名、句意)

(2)他被我(的态度)激怒了,我所购置的田亩几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

(给分点:被动句、削迹、句意)

(3)恰逢我正要北上,想着要拜访一下山人的雪竹轩却又不能够了。(给分点:会、造、句意)

参考译文

冯山人对我说:“我非常喜欢雪竹,所以人们用雪竹称呼我,于是我拿雪竹来命名我的小房间,请您为我写一篇杂记。”我没有时间写这篇杂记,而山人(的)请求(持续)了多年,有时以诗的形式,有时以书信的形式,每月写一次。我认为山人对雪竹轩这个名字满意的.原因,他自然知道,怎么需要借助于我的言辞(来表达)呢?因此多年没有答复(他)。

山人年轻时喜欢写诗,诗作一出现就被上海的陆文裕一再称道。一开始,山人住在昆山的安亭,等到我来安亭时,山人已经搬到上海了,与安亭一江之隔。我曾经经过永怀寺,喜欢那里的古桂,坐了很长时间。我问寺中来来往往的人,僧人说:“地处偏僻,几乎没人来。只有冯山人时不时地渡江而来,独自在桂树之下吟咏。”我后来多次在张通参那见到他。张通参和湖州的刘尚书同是社会成员,二人都称赞冯山人是忠诚朴实的君子。

去年,山人年纪大了,和张通参一起去匡庐、武夷游玩,回来后就给我看了一编《纪游诗》。我开玩笑说:“冯先生的雪竹,一定是在游览匡庐、武夷间求得的吧?”今年,我在青浦的嵩塘买了田亩。冯山人写信给我说:“我在盘龙就近择地建筑住宅,这距离嵩塘很近,您(可以)来看看我的雪竹。”我生性懒惰,不能(前去)拜见青浦县令,他被我(的态度)激怒了,我所购置的田亩几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

山人又派他的儿子过来,说:“我先前告诉你的雪竹轩,又搬到盘龙了,我如今在此终老。您答应给我写的杂记,几年都没收到。如今我很快就要离世了,只想得到您的一篇文章,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了。”我询问山人的生活起居。他的儿子说:“去年和张通参一起在郡中散步,老人眼睛看不清了,道路中间有口古井,(周围)没有石栏围着,没有察觉到,跨了过去,差点摔下去。从此以后不再出门。常常自己感叹说:‘匡庐、武夷不能再去了;雪竹,那么什么地方没有呢?’”他的儿子离开后,又常常写信来。恰逢我正要北上,想着要拜访一下山人的雪竹轩却又不能够了。于是写了这封信来告别,(想着)也(可以)把它展示在门楣上,文章就叫《雪竹轩记》。

篇10:《菜园院佛殿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6.(3分)A(登记)

7.(3分)C(佛法被天下人推重,除了自身经义,还有僧众们的努力推广)

8(1)(4分)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乃”“乞”“得”各1分,“乞民间”句式1分)

(2)(4分)用这样的思想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相薰以此”“得志于其间”句式各1分,“以此”“作”各1分)

9.(4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认真扎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庆历八年的四月,抚州有个菜园僧,法名可栖,得到同州人高庆、王明、饶杰等人一起出资,率领民众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把佛像安放在里面,然后过来要我写文章来作记念。

起初,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牛羊随意践踏,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世人都不来争抢,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满一月后费用凑够,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住(到现在),一共十年了。

我看佛教徒们,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们这些人都是勤奋努力,专心致志,不肯马虎完成,不追求做得快,所以善于由小成大,变难为易,而他们所做的,没有一件不如他们心愿的,哪里只是他们的说词足以打动人呢?这其中也有智慧使然啊。像可栖这样辛苦经营,一点一滴详尽细致地选择累积,忘却十年时光的漫长,而达成他的志向,他能做到的原因,难道不近似这个道理吗?啊!佛法原本正被天下人推重,而学习佛学的`人又这样善于耕耘。至于世间的儒生,学习圣人的道理,他们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本事,等到他们出任天下之事,却一点没有勤勉的心志,坚持不懈的节操,老少聚集一起议论:“不过图一时的好处罢了,怎么能希望传世百年,达到教化的熏陶,获得久远的功效呢!”用这样的想法相互熏染,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即使有贤者出现,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由此看来,反而比不上佛家学者坚持长久了。那么他们佛家兴盛的原因,不正是儒家所固守的衰落了的原因吗?为他们写这篇记,不只是用来彰显他们佛家的才能,也是为我们儒家之道不再通行而惭愧罢了。曾巩记。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

《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沉默阅读附答案

南史阅读附答案

石孝友《眼儿媚 》阅读答案附赏析

项脊轩阅读题目及答案

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友轩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