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置一间的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羽毛球比赛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训练方法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羽毛球比赛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训练方法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 目录
篇1:羽毛球比赛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训练方法论文
羽毛球比赛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训练方法论文
在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要同时具备着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和最佳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羽毛球比赛中经常遇见的现象是因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素影响到比赛的结果,运动员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心理的问题很多都会影响到比赛,教练员应重视比赛心理变化因素的影响,在训练中将心理技能与专项结合起来训练。本文从比赛心理变化因素的影响角度,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进行阐述。
1. 心理素质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人们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个性方面比较稳定的品质。心理素质不是一种遗传素质,而是在脑和神经系统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同环境与教育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品质。[1]
心理素质的构成因素中,包括运动员的焦虑、意志力品质、注意力、自信心、适应力和心理稳定性等要素,其中运动员的焦虑、意志力品质、注意力更为重要。[2]
1. 1 焦虑。
焦虑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一种担忧倾向。[4]
在训练和比赛中,突发性危险和损伤都运动员惧怕的问题,会引起心理不安和焦虑。比赛前后的情绪控制及调节不当,会影响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情绪对比赛中技术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心理活动又直接影响到情绪控制。比赛成绩更容易导致心理焦虑水平的激增,引起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紊乱。
1. 2 意志力品质。
意志力品质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和生活的意志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特征,是衡量运动员意志能力及水平的思考维度。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强,在比赛中往往会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发挥出较高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和压力就会表现出胆怯和软弱,在比赛中直接影响到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从而导致比赛失利。在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每个运动员的经验都非常丰富,技术水平相差不多,意志品质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1. 3 注意力。
注意力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分心的能力。注意力是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的心理变化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比赛过程中要迅速判断出各种态势,加强对外部信息的认识,在赛场上要关注自己和对手的生理、心理以及技战术的发挥情况,这些因素都与自己的比赛经验有关。所以,注意力强的运动员在羽毛球比赛过程中能够迅速觉察到对手的弱点。在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注意力是直接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是比赛获胜的'重要因素。
2. 对比赛心理变化因素的影响。
2. 1 比赛的规模与信心。
通常,比赛层次高,比赛规模就大,而运动员承担任务就越重,心理承受压力就越大,容易产生心理紧张。比赛规模越大,所引起的运动员的情绪也就越大,由于受到比赛现场气氛的刺激下,容易导致运动员的情绪波动,造成运动员怯场。
一场比赛的获胜,往往建立在比赛信心上,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取好成绩。如果对比赛失去了取胜的信心,那么,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信心强的运动员遇到困难或逆境时,往往采取积极的思维考虑自己的任务,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信心缺乏的运动员在运动情境中,紧张、焦虑、思维迟钝、动作僵硬等,面对困难或逆境时,不愿做出更多的努力。
比赛规模和比赛信心是运动员竞技心理和心理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运动员怯场是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怯场是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对自己运动能力产生了怀疑,是心理活动的变化。运动员信心是关系到比赛成败的重要因素,对技战术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运动员信心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技战术水平。
2. 2 个人技战术发挥不佳。
通常比赛中,技战术发挥不佳,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不良心理因素。发挥不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关键时刻失分、场地、灯光或对对手产生怯场等等都会造成运动员发挥不佳的因素。
对于技战术发挥不佳,运动员要积极调整比赛节奏和战术的运用,以改变自己的劣势,并同时打乱了对手的节奏。如果在技战术发挥不佳时,对比赛态度产生消极或对对手产生怯场,那么比赛结果最终是失败。对于技战术发挥不稳定的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以积极态度对待比赛,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2. 3 外界环境的干扰。
比赛过程中,优秀运动员对外界因素的干扰的影响比较小,而水平低的运动员对外界因素的干扰的影响比较大。运动员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会产生紧张、气愤、沮丧,肢体能力反应缓慢,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会下降,技术动作僵硬,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发挥。
2. 4 比赛前心理准备不充分。
运动员在比赛前心理准备不够充分,临场时运动员心理会产生紧张、焦虑,在比赛中不会发挥出原有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比赛结果。在平时训练中要模拟比赛现场,让运动员始终都在感受正式比赛情景,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水平。
2. 5 教练员指挥不合理。
教练员根据比赛局势,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指导意见,在技术战术上进行调整部署。教练员临场指挥不合理,会导致比赛失利。教练员不根据对手的特点,进行对队员指导,而按照自己的思路强加给队员,会影响运动员的技战术的运用,同时造成运动员的心理压力。
3. 心理技能与专项相结合训练方法。
3. 1 实战模拟训练。
在羽毛球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利于比赛的因素进行模拟。在赛前了解到对手的技战术特点,针对对手的特点进行模拟训练,找出自己不足,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巩固自己的强项,提高运动员临场适应环境,对对手的战术运用了如指掌,能够掌握赛场上的主动权,便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实战模拟训练可以训练运动员在比赛时心理紧张、焦虑等问题,使运动员心理不怯场,能够冷静沉着应对场上的气氛。
3. 2 运动表象能力训练。
运动表象能力训练是在自己头脑中有意识地形成的动作表象训练。是运动员在高度集中注意力下,形成头脑思维的复杂活动,通过运动表象的情景进行有效动作练习。运动表象训练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进行分解动作或连贯的高难度动作练习,起到最佳训练效果。利用运动表象训练模拟比赛情景,描绘对手技战术的运用以及外界干扰情景,进行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对比赛适应性。利用运动表象训练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动作的熟练,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运动员通过肌肉感觉表象,熟悉各种动作技巧,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出原有的技术水平。
3. 3 心理情绪调控能力训练。
首先,比赛前的心理调节。赛前,运动员可以有意识地转移不良的情绪,改变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消除不良心理现象。其次,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在比赛中,运动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信心不足、分数的差距、轻视对手、因自己的失误等等引起的情绪波动。在训练时,教练员进行心理训练,让运动员心理逐渐适应外界因素的干扰。利用比赛规则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最后,赛后心理调整。在赛后会出现一些影响情绪的因素,如因失败而自卑、一蹶不振或因胜利而得意忘形等等不良心理现象。通过谈话交流或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了解运动员的内心情绪波动,引导运动员的情绪回归理性,心理方面确实存在问题,还要采取心理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治疗。
4. 结论。
每一场羽毛球比赛获胜,不单单是技战术能力战胜对手,同时也是心理战术战胜了对手,在比赛中发挥好坏取决于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胜对手的关键因素。羽毛球运动员不仅仅需要掌握运动技能,还要具备情绪自控能力。羽毛球比赛期间运动员的心理情绪波动比较大,通过实战模拟训练、运动表象能力训练和心理情绪能力训练等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对临场比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云波。 军事五项运动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心理技巧训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军医大学,2005.
[3]郑磊。 中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心理因素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8.
[4]孙峰。 影响大学生定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2010.
[5]梁承谋。 普通心理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6]郭洁民。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赛前情绪与心理准备[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 1) : 61 -62.
[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心理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8]乔茜致。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34 -35.
篇2: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景宁畲族自治县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景宁县某高中358名学生开展调查,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该校高中生有65.08%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19.55%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均<0.05)。该校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国内中学生模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汉族、父母离异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样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极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开展研究。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在维护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称景宁县)是浙江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选择该县某高中开展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景宁县某高中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这些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358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97人;畲族170人,汉族188人。年龄14~20岁,平均(17.53±1.13)岁;其中14岁~11人,16岁~180人,18~20岁167人。独生子女134人,非独生子女224人。发放调查问卷358份,有效率为100.00%。
1.2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依次采取1~5分给予赋值,共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按照国家常模结果,除去其他,其余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2,则认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影响该校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另外设置了11项有关学生自身及家庭信息的问卷同时开展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进行自填量表,表格现场审核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分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SCL-90中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2分的有233人,占总人数的65.08%;任一因子≥3分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9.55%。9个因子的平均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2.09±0.65)、人际关系敏感(1.94±0.65)、敌对(1.86±0.75)、偏执(1.82±0.63)、抑郁(1.80±0.64)、焦虑(1.77±0.62)、恐怖(1.70±0.65)、精神病性(1.68±0.59)和躯体化(1.62±0.54)。
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不同性别比较,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0.01)。不同民族学生比较,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比较,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
2.3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
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项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模型(P<0.05)。
2.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自身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11项指标为自变量,包括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住校还是通校、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入选与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取0.05与0.10),结果显示,汉族、父母离异以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景宁县某高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发现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5.08%,高于其他地区相关研究[4-5],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9.55%,与景英等[6]的研究接近,但高于李洁等[7]研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多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表明景宁县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这与其他研究一致[7-9]。表现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印象,获得大家的认可,会无意中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别人的关注[10]。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得分更高,这与女生胆小、感情丰富等个性因素有关。汉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畲族学生,分析原因是畲族为少数群体,且多聚集在山区,从事农林牧耕业居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也较小。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这与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关注,个性的发展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父母是否离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提示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教育,对当地的汉族学生以及父母离异、非独生子女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2,4(2):68.
[2]龚越鹏,邵辉徐,玉红,等.辽河油田部分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42-543.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徐精敏.武汉市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31-1333.
[5]廖晓玲.南昌市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6]景英,任红岩,傅茂笋,等.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7]李洁,王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4):208-209.
[8]罗文伟,张瑞芳,陈军乐,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现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27-1428.
[9]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9-761.
[10]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82-384.
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篇4:歌唱的相关因素与歌唱心理论文
歌唱的相关因素与歌唱心理论文
摘要:歌唱整体平衡是达到完美歌唱的必须, 对歌唱中各个重要因素进行协调与管理, 让他们彼此牵制、彼此合作, 共同完成演唱。有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 并真正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促成实践, 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歌唱才能是优美、动听的歌声。
关键词:歌唱; 艺术表现; 完整体;
歌唱艺术是复杂、综合的艺术形式, 宇宙是自然平衡的一个完整体, 建立科学、良好歌唱理念及方法, 通过对“人声乐器”的协调与运用, 使歌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人声乐器”, 是一个长期、反复实践的过程。只有立足于科学的理论基础, 以创新的视角对于整体性歌唱进行研究, 结合丰富的实践的经验, 从舞台实践中总结、积累, 才能经受住舞台与时间的检验。
1 歌唱的相关因素
歌唱是人体本身所带的功能, 人们无法拒绝美丽, 声音是与生俱来的一件乐器, 古人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之说, 人体是“乐器”、又是“演奏者”,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 作为人体本身存在的“乐器”, 是歌唱有力的支持, 可以随身携带, 随时使用;气息作用声带发出声响, 要发挥人生乐器的最大功能, 才能使声响通过共鸣腔体以保持最好的歌唱状态。
我国古代很多音乐论着对呼吸都有记载。声乐演唱第一想到的就是“呼吸”, 呼吸是人体乐器的主要动力,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 歌唱的“呼”与“吸”是一组对抗的力量, 呼吸的同时可以做任何一件事情, 是人体在歌唱的状态下的声乐演唱的发声基础, 有意识的对呼吸进行控制与调整同, 是声乐演唱的`最终动力, 歌唱呼吸的吸气较为快而且短促, 需要歌唱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呼吸训练, 呼气要长久而均匀, 并且只有具备扎实的歌唱呼吸能力, 并进行科学的调节与训练, 讲究歌唱呼吸的方法, 才能逐渐形成科学的歌唱。在歌唱中要根据歌唱作品的要求对自己的呼气和吸气进行调整与变化。
在歌唱中, 要让气息能自由进出, 并与作品的风格、内容以及感情基调一致。另外, 同一作品中, 不同的部分也会因为歌词、感情等因素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基础呼吸方法上要有灵活性与机动性, 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歌唱者需要。比如在旋律与歌词相对密集的语句中, 因为人的气息长度是有限的, 所以要偷偷的换气,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影响作品的连贯性。再举个例子, 在比较抒情的作品中, 要使声门得到充足的气压, 气息要充足而连贯, 使声音饱满、充实, 以表现出乐句的绵延悠长。在声乐演唱中, 要提高音调, 要么靠气流的增加, 音准与呼吸也有一定的关系。要使要求声乐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 有的学生在唱高音时, 时常音高出现不到位, 这是因为不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即可能是气息的不稳定引起的。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声带与歌唱的共鸣。声带又名声裂, 是人体的发声器官, 由两片坚韧而又弹性的韧带组成, 是人体发声的原始振动体。韧带外包裹着一层均匀的粘膜, 喉内肌群是负责声带运动的肌肉群, 声门是呼出气息与声带的作用点, 要进行科学的嗓音训练, 才能使声门处于歌唱最好的中心区域。歌唱共鸣的原理就是声带发出基音, 歌唱者必须了解共鸣腔体的构造及共鸣原理, 即它通过人体歌唱共鸣器官产生泛音, 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共鸣感觉和方式, 使歌声扩大、美化。运用科学的共鸣方法, 即让歌唱共鸣对歌唱所起的作用进行扩大并美化。
最后我们说一下歌唱中的咬字。它是与歌唱唯一实现文学结合的声音艺术, 它与平常说话中的咬字是有区别的, 歌唱的咬字器官形成人体语言功能, 最先要放松的地方就是下巴, 我们可以去改变、调整活动的咬字器官, 要下意识的去寻找下领骨放松的感觉。清晰的咬字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要养成良好的咬字习惯, 才能完成内容主题的叙述和歌唱情感的表达。歌唱的语言是在声道中形成的语言形态, 每个字都要清晰而正确, 字正与腔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腔圆就是歌唱的共鸣形态。
2 歌唱心理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声乐艺术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 歌唱者必须能准确的诊释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精神食量。歌唱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歌唱学习的内因, 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 是从对声乐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出发, 才能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成功。要达到情感的正确表达与技术的娴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积极的正面教育, 避免社会负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 让学生对声乐真正产生兴趣。
良好的声乐演唱动机是去要深入作品, 不是去过分的追求技巧, 应该是把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以向观众传情达意为目的, 真诚的、用心的展现给观众, 演唱时, 要认真思考, 进行对比, 使自己进入作品的内容与角色中, 要做到的就是大胆的展现自己, 让观众深切体会作品的意境, 另外, 歌唱者还要对整个作品的整体与局部了如指掌, 使听者得到艺术的感染与享受。要想深入发掘作品的内在含义, 演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歌唱者的歌唱技巧娴熟, 而且演唱者要能实现对作品情态结构的感受与传递,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作品的表达中, 这就是演唱者与作品的情感流的交融, 要多参加舞台实践, 演出前要合理安排休息与排练时间, 就会提高自己演出的应变能力。
歌唱艺术表现时要尊重作品的创作背景, 符合一度创作的真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优秀的歌唱演员必须具备整体歌唱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诠释出好的歌唱。
参考文献
[1]孙悦媚, 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多吉次仁.藏族传统歌曲精选一一附钢琴伴奏[M].拉萨: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2.
[3]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4]白宁.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J].乐府新声, 2006 (3) .
[5]钱庆利.论歌剧《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J].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12 (1) .
篇5: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也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其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不利于就业形势的缓解。因此,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有了初步选择,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和对本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也愈加完善,但由于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缺乏一定了解,他们的就业目标和就业规划仍存在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
从就业心理准备上讲,大学生缺乏明晰的自我认知,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过分关注自己所在的专业是否好就业,盲目规划职业发展规划。虽然部分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企业需要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如就业教育、训练辅导等,但仍改变不了大学生整体缺乏就业准备的现状。此外,各高校的就业教育与辅导系统仍有待完善,偏重就业技巧训练,忽视社会性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后与社会快速接轨。
在就业情绪上,消极情绪仍占主导,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消极情绪更加严重。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不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更会加剧求职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不明确,缺乏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决心,步入社会后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更加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政府。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政府方面因素主要有:①就业政策不完善。国家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就业市场规制政策、维权政策、創业扶持政策、就业指导政策等等。但由于政府职权所限,政策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②就业环境欠佳,信息不完善。部分地方对于毕业生就业、落户、用人指标存在限制,这也客观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国家就业信息缺乏统一、开放的发布平台,大学生与企业间不能实现信息对等,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2)用人单位。随着大学扩招、经济转型,就业市场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录标准,用人观念不切实际,过于追求名牌大学毕业、高学历,个别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现象,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扩招。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学历贬值速度提升,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评价有持续下降趋势,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学生培养水平也受到影响。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我国很多高校都缺乏人才需求预测,这导致高校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部分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高校之间专业趋同的现象严重,金融、保险、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大,这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3)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导落实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走过场”,指导缺乏目标和针对性,内容浮夸、不实际。二是,指导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人员多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这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紧张。
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改变自己的观点,对子女的期望过重,认为他们毕业后理应找一个轻松、体面、待遇优渥的工作,这促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一方面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往往较好,因此,其就业心理压力并不是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需要尽快工作,减少家庭负担,因此,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
4、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个人观念滞后。很多大学生仍旧认为自身的学历是求职的重要砝码,步入社会后理应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这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同社会实际的错位,一旦想法不能实现就会造成挫败感。此外,很多学生还认为找工作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对薪金待遇过于苛刻,碰壁后会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二是认知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有对自身、对职业、对行业的初步认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定位自身在就业市场的位置。但很多学生仅凭主观臆断去了解外部环境,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加之对自身认知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自负心理。三是个人心理障碍。个人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1)焦虑心理。大学生除了考试之外基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社会竞争,对于竞争的充满盲目性,疑问、担心、害怕等情绪得不到缓解就导致了焦虑情绪。2)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实现缺乏主见,随大流的行为较为常见,过分追求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就业中迷失自我。四是就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仍较为欠缺,这些能力正是他们步入职场中常用的。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下降,自然就催生了各种消极心理。
三、结语
从校园步入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回避、退缩、焦虑、浮燥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消除消极心理因素,让他们以饱满的信心和过硬的能力面对社会竞争。
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DSGB2016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伍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篇6:竞技流畅心理状态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科技的渗透,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演化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之一便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水平表现成绩的关系更为密切。长久以来运动心理学界过多的将研究重心关注在消极心理状态方面,如焦虑状态等,而对积极心理状态研究较为贫瘠,特别是在竞赛时的积极心理状态。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学界的视角转变,对积极心理学展开研究,证实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良好成绩的心理基础。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部分对流畅心理状态进行介绍与评述,以国内外流畅状态的相关理论、着作及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介绍流畅心理状态的概念、特征维度、理论模型以及对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运动员流畅心理特征和其影响因素的现状,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并就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意义和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进行评述。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流畅理论模型
1流畅状态研究现状
1. 1流畅心理状态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imihalyi于1975年首次提出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概念,并认为巅峰体验的出现表现为获得了巅峰成绩,以此来描述人全身心投入于他所参与的活动或是任务当中,并且获取了超乎想象成绩的心理过程。1979年,Csikszentimihalyi使用流畅(Flow) 一词用以描述巅峰状态的过程,同时将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或任务,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出最大潜能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称为流畅心理状态(Flow state)。处于该状态时,自身感受到并不费力,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到了任务中,感受到对技术的控制感,和理解运动内在乐趣的主观愉悦感受。在初始的流畅概念化中,Csikszentimihalyi将流畅体验形容为某一个目标,或是某一类被享受、被欣赏的事物。在流畅结构中最直接的表现词语是自身拥有目的的体验。此体验指的是自我活动的包含,和从事活动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某种回报,而是任务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励。
此后澳大利亚学者Jackson将流畅引用到竞技运动中,并在和Robert等人对优秀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流畅状态的心理过程与运动成绩呈显着正相关。两位学者一致将竞技运动领域的流畅状态解释为: 作为一种最佳体验状态,运动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任务过程中,并创造出最佳运动水平时的心理状态。期间运动员身心全部投入于所参与的项目任务中,不再关注比赛成绩,而在意不同技能的表现,并且可以做出平时无法作出的动作,从而获得最佳成绩的心理表现过程。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流畅状态的不同解释,笔者认为竞技体育领域中流畅状态可以理解为: 运动员完全投入到他所参与的比赛项目当中,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最佳水平时所处的心理状态。通常来讲,当运动员比赛时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并不费力、想法与技术同步,感觉到比赛过程变慢,心中所想的几乎都是与技术发挥相关的细节,对和比赛无关的事情如干扰之类的情况意识不到,这时该运动员心理变处于流畅状态之中。在表现出了自己最佳的竞技水平之后,自身可以回忆到当时的状态感受。
1. 2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维度的研究
流畅心理状态的早期研究主要为描述性研究,Csikszentimihalyi等人的研究显示出主要特征为注意力集中于有限范围,对时间知觉逐渐消失,技术呈现放松与简单化形式,控制感增强,顺利与竞赛环境融于一起。基于早期的研究结论,Csikszentimihalyi(1988) 提出流畅状态的9个特征维度。他认为当个体自身的能力与活动任务的要求达到相对平衡时,流畅状态发生机率较高。Jackson和Csikszen-timihalyi共同认为竞技领域的流畅状态特征与Csikszentmihalyi之前提出的9个特征比较符合,分别为:
1) 挑战-技能平衡: 当面对自己擅长的活动且有一定挑战性,但挑战符合自身的能力发挥时,流畅状态便容易出现。处于状态中运动员可以感受到比赛对自身的要求与自己的能力是平衡的。如果任务高度高于运动员本身水平,运动员会产生焦虑情绪,而如果任务难度低于运动员能力水平,则运动员会产生厌烦心理,只有二者处于知觉上的平衡时,积极体验才会产生;
2) 行动-意识融合: 竞技表现为自然的发生,无需过多关注动作的完成,只要想到当前需要做的动作就可以轻松完成。行动与意识融合导致自我状态与当前环境需要融合在一起;
3) 明确的目标: 比赛前运动员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竞赛目标,并且可以做到对目标的全力投入,并保持高度自信,这种明确的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在技术动作的完成和运用过程,并不是将目标定位于比赛结果的成败上。目标通常超越语言的描述,运动员把它们比作是完成目标所需要做的适当行为的形象化。目标还为即时反馈提供了调节机制,使运动员把现在发生的情况与目标景象匹配。例如竞赛期间发生的现象与运动员的目标景象匹配时,运动员将逐渐打消疑虑,信心便会增强,如果现象与目标景象不匹配,运动员就会产生警觉,并调整自己的表现使之和目标景象达成一致;
4) 明晰的反馈: 运动员可以获得清晰、即时的反馈,不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就可以理解这种反馈所反映的意图。清晰明确的反馈包含运动员身体内部的动觉反馈和来自外部竞赛本身的结果反馈,做到有策略的利用反馈,流畅状态时正面与负面的反馈均是有用的,在面对负面反馈,运动员便会增强运动表现能力;
5) 全神贯注于当前任务: 运动员将注意力完全关注于比赛之中,与比赛无关的外界干扰并不关心在意,视而不见。在整个比赛期间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比赛任务中,以至于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注意力才慢慢恢复回来;
6) 高度控制感: 指整个过程中控制的感受是愉快自然的。换言之控制力强的时候并不需要加大努力去控制,无需主动增强控制力使计划强制执行的感觉,相信不可控因素不会影响到自己对比赛的`控制力,也不会脱离任务进程;
7) 自我意识丧失: 指处于流畅状态时,感觉自己在单独比赛,对周围人不去关注,对自身没有怀疑,对比赛变化应付自如;
8) 时间意识的变换: 当人们全力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并不会感知到时空变化的过程。流畅状态中,运动员感觉到时间和往常并不相同,有时快而有时慢,使在激烈的竞赛中仍然觉得从容不迫,可以放松应对,甚至感觉到某些时刻比赛情景像是在慢动作进行,或是时间被加速,感觉比赛持续时间变短,有些特殊项目表现出了比赛其他方面的歪曲,如乒乓球、网球比赛中感觉球看上去比平时要大些;
9) 享受的体验: 处于流畅状态中感到自己内心是愉悦的,享受竞赛本身,并认为内心愉悦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一旦有过类似体验后,便会驱动自己再次体验愉悦的内部动力。虽然9个特征维度为识别流畅状态被区分开,但各特征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通常是一起协同表现出来。
1. 3流畅状态理论模型
流畅状态理论上讲是竞技运动最佳的心理状态,与获得理想成绩关系密切。因此深入理解流畅状态的生成机制,对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流畅状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予以产生? 是自然产生,还是需要前提条件? 国外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流畅状态的产生伴有自发性,但是客观现实中存在一系列诱发流畅状态产生的外部条件。将流畅状态视为技能与挑战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当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很高时,流畅经历最容易出现,此时会面对挑战。如果运动员感觉受到了竞争的挑战,但在自己技能无法应对时,会产生焦虑。当技能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面对不具有挑战性任务时,会出现淡漠。当运动员竞技水平较高且面对不具有挑战性情境时,会进入厌倦状态。当条件适度时,自身会表现高水平竞技力和个人享受的体验。研究者对运动员的测验结果均支持图1所示的概念,1) 流畅与高水平技能和挑战相联系;2) 流畅与竞赛焦虑存在负相关;3) 流畅与内部动机呈正相关。
1. 4流畅状态的方法研究
Jackson和Marsh以流畅理论9个特征维度为依据,编制出《流畅心理状态量表》简称(FSS)。此量表包含9个分量表,分别表示流畅理论的9个特征维度,共36道题,每个维度4道题,每题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评分。该量表是针对体育运动中流畅状态制定开发,对运动员具有针对性。9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合理,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9个分量表具有很高的结构效度。在此之后,Jackson和Marsh等学者又将流畅概念化为性格特征或人格倾向,进一步扩展对流畅结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特质流畅状态量表(TFS)。
1. 5不同群体流畅心理状态研究
随着运动心理学界对流畅状态的积极关注,国内学者诸学者对国内优秀运动员流畅状态进行研究探索,孙延林的研究得出流畅状态的9个特征中男运动员得分均高于女运动员; 不同训练年限只在挑战-技能平衡、行动-意识融合两维度存在显着差异。王洪、符明秋等人的研究显示男运动员在挑战-技能平衡、清晰的反馈、自我意识丧失和享受的体验四个特征得分高于女运动员并存在显着差异,并发现技能类项目流畅状态得分高于体能类项目且差异显着。胡咏梅等人对技能类项群运动员研究得出五项典型特征是清晰的反馈、挑战-技能平衡、明晰的目标、控制感和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同时证实了流畅状态具有稳定性特征。
1. 6流畅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蒋满华、孙延林等人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主力队员比非主力队员的流畅感明显更多,并得出甲级队伍流畅体验与竞赛成绩具有高度一致性。胡咏梅等学者对国内优秀棒、垒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得出竞赛成绩最差的球队流畅状态特征得分也为最低。
1. 7同项目不同研究对象之间流畅状态的对比研究
胡咏梅等人的研究显示,中美两国女排队员流畅状态总体特征水平基本相似,印证了两国女排同属世界强队,并与比赛成绩相吻合,只是在具体特征表现中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队员得分最高的两项是明晰的目标与行动-意识融合,而美国队为挑战-技能平衡与自我意识消失,最低得分的特征中国队是自我意识消失,美国队是清晰的目标。
篇7:竞技流畅心理状态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2. 1个体×情境的流畅理论模型
Kimiecik和Stein指出流畅状态并不由单个因素所导致,而是任务要求与个体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个体×情境流畅理论模型,见图2.该模型设置了流畅状态出现个体在状态与特质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个体状态变量包括: 状态注意,目标和自我效能等; 个体特质变量: 分为特质焦虑,目标定向等5个子变量,特质变量中包含目标定向、任务对自我、注意方式、特质焦虑、特质自信和运动的能力知觉等子变量。情境方面涵盖运动类型、选择、清晰、任务和中心任务等因素,其中运动类型包括自定流对相互配合、开放技能对封闭技能、个人项目对集体项目四个方面,项目的性质为个人与团体项目,技能为开放与封闭,项目与比赛的重要性、对手能力、教练的指导行为、队友间的友谊和流畅结构等有关。Kmimiecik和Stein进一步认为个体状态因素可能与流畅状态的关系更为紧密。该模型从理论角度间接表明流畅状态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的状态、特质性心理因素与运动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2. 2流畅状态竞赛诱发因素研究
在研究流畅体验的过程中,Jackson提出促进流畅的因素包括:1) 形成积极心理定势;2) 积极的赛前效果;3) 积极的竞争影响( 竞赛期间) ;4) 保持适宜的集中注意;5) 身体准备( 做好准备的知觉) ;6)与队友或教练保持一致。阻止的因素包括:1) 经历身体上的问题与错误;2) 无法保持适宜的集中注意;3) 消极心理定势;4) 缺少观众的回应。Orlick和Partington总结出3个影响流畅状态出现的因素,分别是: 准备方式的改变; 较晚被选入运动队; 注意力分散后无法重新聚焦。国内学者孙延林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促进流畅的条件包括: 赛前赛中的计划和准备程度; 强烈的自信以及积极的比赛态度; 身体准备的适应程度,营养及时的补充,比赛期间高效的休息质量,身体状态感觉良好,没有伤病出现,无过度训练的现象; 赛前身心处于适度的唤醒水平区间; 拥有良好的参赛动机和目的; 比赛感觉良好; 稳定注意力; 赛场周围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队员之间的关系融洽; 曾经流畅经验,并且运动成绩处于提高阶段。
2. 3流畅状态与认知、情绪等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
Csikszentimihalyi提到在流畅状态出现前,需要具备挑战程度和技能水平满足认知上的平衡,以及队员对运动感知的能力,同时Kimiecik和Stein的研究也证实了运动员对比赛的感知能力与流畅状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在Jackson和Kimiecik的研究表示当运动员比赛前、赛中出现焦虑时将无法体验到流畅状态,感知能力较低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而且两位学者也证实运动员感知能力的高低与流畅状态反应出的一些特征存在显着性相关,如在明晰的目标、准确的反馈、注意力关注于当前任务和控制感特征维度。国内学者王智和张忠秋研究后发现: 竞赛自我效能和赛前状态注意水平处于较高阶段时能够对流畅状态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2. 4流畅状态与个性倾向性及其他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Jackson的研究显示运动员高水平发挥时,高动机是流畅状态的促进因素。Duda认为在运动情境中,个体的目标定向对竞技表现的感知能力相关,但在成就情境中,个体在目标定向强度区间和选择方面存在差异。Jackson与Robert的研究发现高校运动员任务定向和流畅状态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在自我定向方面不存在主效应,感知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容易产生流畅状态。
3结论与建议
流畅状态属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也可以涉及到此种状态,在运动心理学界,近年来成为新兴的研究方向,由于流畅状态属于积极性的运动状态,对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可以起到促进和改善作用,并且对运动员本身来讲是正面的和有益的,也使得运动心理学学者从原来较多的研究消极状态转而向积极状态方面投入研究,符合了运动本身的目的即积极向上的共同竞争创造理想成绩的过程。随着中西方知识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使得国内外学者在更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互相取长补短,使得在不同领域与群体中体验流畅的最佳状态,创造优异成绩。流畅心理状态特征方面,前人的研究多是依据人口学变量从性别、运动等级以及运动年限的划分来比较特征差异,而九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在影响研究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涉及九个特征的内在关联关系。研究的群体或是涉及的运动项目项群较少,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尽可能多的涉及不同竞技运动项目。影响流畅状态出现的因素众多,不单单是受某个个别因素的影响,应根据不同项目或项群分门别类具体细化,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宝贵详实的依据。流畅状态作为一种最佳体验过程,也可运用到非竞技领域中去,比如大众运动领域等,根据目标与要求的不同促使更多的运动对象体验流畅过程。
参考文献:
[1]Jackson S A,Robert G C. Positive performance states of atheletes:Towar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peak performance[J]. 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2,(6) :156 ~ 171.
[2]Jackson S A. Toward a conceptual understand of the flow experience in elite athlete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and Sport,1996,67(1) ,76 ~ 90.
[3]孙延林,李 实,蒋满华,等。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 :12 ~ 15.
[4]王 洪,符明秋。高水平运动员流畅状态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 :127 ~ 130.
[5]胡咏梅,孙延林,吉承恕,等。技能表现类项群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结构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 :761 ~ 763.
[6]蒋满华,孙延林,薛玉行。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6) :14 ~ 18.
[7]胡咏梅。棒、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主要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7 ~ 29.
[8]胡咏梅,蒋满华,孙延林。中美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 :42 ~ 43.
[9]刘微娜。体育运动领域流畅状态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9,(11) :27 ~ 78.
[10]邹苏涛。冰雪项目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结构与特点分析[D].沈阳: 沈阳体育学院,2014,5.
[11]刘世军。优秀网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诱发因素及其可控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 :58 ~ 60.
[12]刘微娜。流畅状态的认知干预: 目标设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2) :72 ~ 80.
篇8: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论文
摘要:实行建筑工程管理始终是确保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必须加以严格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作为整体性的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夯实施工现场管理力度,并进一步控制好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以期达到安全生产、安全施工目的。为此,文章主要以建筑工程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现阶段建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指明加强建筑管理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人员;优化对策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建设类型与技术管理愈加复杂,稍有不慎较容易出现质量隐患问题。为此,建筑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强化自身的工作职责,贯彻及落实好工程管理责任,为施工现场提供安全保障。
1实行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主要以技术管理、人员管理、材料管理、现场管理为主。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围绕上述管理内容展开,结合现行的施工规范要求,确保现场施工安全。通过加强工程管理,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夯实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建筑工程实行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对施工团队的基本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施工单位技术能力,确保施工现场各项工序流程安全、合理;第二,工程管理活动主要围绕着各项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展开。通过夯实工程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可以明确现阶段现场施工存在的隐患问题,加以及时解决,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主体安全。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建筑工程管理可以确保施工技术、设备以及材料的应用合理性,能够防止隐患问题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
2分析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1)人为因素。现场施工人员始终是确保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合理的主导因素。对建筑工程而言,施工人员是开展一切施工活动的主导力量,如果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欠缺,那么现场施工势必会出现隐患问题。例如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实际完成施工步骤,如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现场施工工作等,以便更好地优化施工流程与夯实施工质量。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多数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尚未达到规定标准,违章操作现象频发,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技术因素。良好的施工技术始终是确保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合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优化施工流程,夯实主体结构安全程度,防止后续使用出现隐患问题。在具体应用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必须结合工程实际,针对建筑工程易出现的隐患问题,做好施工技术优化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主体安全。3)材料因素。达标的施工材料始终是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合理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材料监管不严成为建筑工程常常出现工程管理问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材料核查人员与材料采购人员对于材料安全性方面显得尤为不足,采购人员为了节省施工成本,多会采购价格低廉的施工材料,并未立足于工程实际,加剧了施工隐患程度。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1)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针对上述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可以先从切实做好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着手,夯实工程质量安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现行的规范要求,贯彻及落实现场质量管控责任,将各项管理内容融入日常施工当中,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建设安全。
2)强化技术管理工作实施力度,规避质量隐患问题。一般来说,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有效提升现场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致力于消除质量隐患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而言,技术管理工作可以从优化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筋预埋施工技术、防水技术等技术方面着手,并结合技术内容与要求,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消除施工隐患问题。
3)夯实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优化施工准备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后续工序流程安全、合理的基本保障。针对以往前期准备工作力度不足的情况,管理人员可以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入手,立足于工程实际,明确施工重难点,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其中,关于材料质量问题,管理人员必须加以重视,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材料质检,相关人员都需要结合现行规范标准,确保材料符合规定要求。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材料质量方面,而不是材料价格方面。
4结束语
总之,对建筑工程而言,良好的工程管理模式与内容是确保现场施工质量安全、合理的基础前提,同时也是确保工程主体质量安全、合理的基础保障,必须予以重点执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唯有切实夯实建筑工程管理力量与管理经验,才能够有效控制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隐患因素,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信通过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势必会夯实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为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魏文萍.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67-70.
[2]邵正良.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6):107.
[3]陈斌.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152+158.
篇9:影响工程造价因素与控制方法探讨论文
影响工程造价因素与控制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工程造价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寻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科学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一直是建筑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对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及合理的控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影响;工程造价;主要因素;合理;控制方法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企业承担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为沉重。建筑企业想要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立足之地,就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在保证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和建设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对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及合理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建筑工程造价构成要素分析
建筑工程造价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各项设备的安装设备、设备与施工材料的采购费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费用等等。对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性质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元素就是工程安装费用,同时该相费用支出也是工程造价控制中最为活跃的内容。建筑工程安装费用支出可以概括性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市场条件,市场条件指的是经济市场中设备、材料、人力资源供应情况。第二部分就是工程造价构成因素,具体指的是构成工程安装费用因素的影响。第三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管理因素,是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众多单位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2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分析
2.1工程造价构成要素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快速崛起,并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安装费用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工程安装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由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税务和利润等众多元素构成,需要特别注重的是其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影响程度较大。直接费用包含了人工费用、材料与设备费用等。因为工程项目检核施工管理并不会直接性的产生费用,所以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会将企业管理费用支出纳入到间接费用中去。从中也可以了解到间接费用开资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工艺以及工程项目建设物资采购不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不能否分间接费用与工程项目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间接费用可以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施工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各个生产环节的费用支出进行分配,对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有着积极影响。想要加强间接费用的管理,建筑企业就必须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办公费用、审计费用和广告费用投入进行严格控制,合理的缩减间接费用开支。利润指的是建筑企业在完成施工任务后可以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或者投资者获得经济效益,其本质就是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扣除成本和税务最终剩下的余额。为了使得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增长,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达到预期设想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投入,使得投资者与承包单位可以处于双赢局面中,将利润影响控制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税费是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营业税。在工程项目实际建设施工中,单设施工单位作为税费的主要承担人员。不是投资者可以进行干涉的,所以必须要将该内容纳入到工程造价中去。
2.2市场条件因素影响
(1)供求情况的影响。以工程造价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可以了解到市场供应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的众多生产要素也会造成影响,从而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造成干扰。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着这种不良情况,就是市场供应大于实际需求。受到规律规定劳动合同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建筑市场人工费用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工费用支出仍然在政府调控范围之内,需求价格弹性指数并不是很大。(2)竞争状况的影响。现阶段,建筑市场施工力量与市场需求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施工力量较大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建筑市场之间的竞争属于承包商之间的竞争,追求其本质就是市场价格的竞争。在招投标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合理低价中标的.方式。降低市场价格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招标单位的青睐,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承包商为了中标经常会在竞标中压低价格,招标单位会通过买方市场的优势压低发包价格,对工程项目导致工程造价发生改变也会持有保守态度,这样承包商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良好保障。为了将大量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身上,投资者经常会应用招标担保和预算款担保等方式,这些内容对工程造价控制都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
2.3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项目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工作内容管理主要是对计价依据进行合理应用,科学的选择计价和竣工结算的方式,加强合同签订的控制。工程项目建设类型、规模不同,签署的合同种类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最终的市场定价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内容都会影响投资者与参建单位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遵循我国相关法规的要求,尽可能的降低合同签订对工程造价管理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促进建筑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合理的资金控制也是实现有效的控制总造价的一种有效方式,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统一管理。也就是说在竞标成功后应当由该企业的财管部门对整体项目资金做统一管理和控制,实现该项目成本管理的独立;其次是对于资金支出必须严格监督。相关部门应当详细记录该项目的资金支出明细,并由专项审核部门对支出资金做规律性的审查并确保属实无误;最后对于施工以外的开支也应当进行必要控制。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为增强施工单位的经济实力,确保各参建队伍的根本利益,必须实现工程建设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必须对施工各环节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针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控制,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促进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帅志兴.审核工程造价依据的有关问题[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5(3).
[2]贾传兰.谈影响工程造价的几个因素[J].新疆化工,2001(2).
[3]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
篇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影响因素比较论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影响因素比较论文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率、利率和国际收支等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然而,这些影响因素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中,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有所区别。本文对10个发达国家与10个发展中国家1993-2004年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10个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行考察,以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通货膨胀 面板数据 FGLS
通货膨胀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大多数研究只讨论通货膨胀和某单一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或者只是泛泛地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做定性分析,实证研究也只是采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方法,而关于发展程度对于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事实上,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程度,即关于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也因国而异。本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经济增长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影响因素分别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程度,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说明他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变量及数据说明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主要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及价格指数(其中最常用的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本文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变动程度的指标,即选取被解释变量为CPI(Y)。
根据通货膨胀的特征,要研究通货膨胀就必须对变量进行广泛的筛选、并且要进行长期观察,以便反映价格水平持续的长期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年度数据,并根据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和文献综述中所介绍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拟出准备选取的解释变量如下:经济增长率(x1)、实际利率(x2)、官方汇率(x3)、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率(x4)、居民人均最终消费年增长率(x5)、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x6)、经常性收支差额占GDP的比例(x7)、货物和服务进口年增长率(x8)、海外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比例(x9)。
基于上述指标,本文选择两组共20个国家1993─2004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主要根据中宏数据库的世界经济数据统计库进行整理汇编),其中发达国家10个(美国、日本、英国等),发展中国家10个(中国,印度,白俄罗斯等)。所选择的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分标准,主要参考了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其它网上搜取的相关资料。
模型构建
完成了变量及数据选取,现在对本文进行模型选定。设定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Xitβ+uit。其中,Xit=(X1it,X2it,……,XKit),β=(β1i,β2i,……,βKi),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误差项uit均值为0,方差为σit。在李子奈、叶阿忠(2000)的文献中将panel-data模型分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三种类型。采用panel-data建模时,首先要对模型进行F检验来判断选择那类模型。当我们经过检验需要采用变截距模型,也就是模型2的形式建模时,需要进一步确定截距的变化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当截面单位是总体所有的单位时,固定影响panel-data模型是一个合理的模型;如果截面单位是随机抽取自一个大的总体,把所抽样本的个体差异认为服从随机分布可能更合适。从实证上来说,我们可以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这种影响是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经过分析与比较,本文最终选择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
通过模型设定和具体分析,可最终建立如下分析模型:Yit=αi+βk∑i=1Xkit+uit(k=1,2,3,…,9)。其中,Y为消费价格指数年变化率,即被解释变量为CPI,各个X变量的含义同文中第二部分,i表示各国,t为时期。
实证分析
经过变量数据选取和模型构建,本文利用Eviews5.0,采用SUR估计法(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FGLS)对数据分析,采用SUR法的目的是同时对截面数据的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减少二者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变量进行逐个筛选,最终发现GDP年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居民消费人均年增长率和军费开支占国民支出的比重一起作为解释变量时,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好。从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判定系数值为0.9991,说明解释变量解释了被解变量平均值变化的99.9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系数t检验的P值均为0,也就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的0,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的方程是显著的; DW=2.088,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各项检验值也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将模型确认为最终使用模型。
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公共截距项为-232.95。从Fixed effects (个体不同截距项)中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输出值从-433至589,而且距离零值均比较远)。其中俄罗斯常数项的值(最小值)达到-434,巴西(最大值)为589,系数项结果为:GDP增长率项-19.83、实际利率项-5.88、官方汇率项-0.01,这表明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与物价水平负相关,其中经济增长率、利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影响很大,会对物价水平上升起阻碍作用,而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6.15、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项205.52,表明它们与物价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两者的系数都很大,军费开支占国民支出的比重项的系数更是达到206.5,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的波动受军费开支的影响很大,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上升也会给物价水平带来上升的压力。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发达国家进行分析。最终选择GDP年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居民消费人均年增长率和进口贸易年增长率一起作为解释变量时,发现该模型的拟合优度量好。从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判定系数值为0.9275,说明解释变量解释了被解变量的92.75%,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系数t检验的P值均为小于0.05,也就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的0,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拟合的方程是显著的; DW=2.127,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各项检验值也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将模型确认为最终使用模型。
其中发达国家整体的公共截距项为2.41。从Fixed Effects(个体不同截距项)中可以看出:国家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小(-2.17到1.40之间,距离零值比较近)。其中,日本的数值为-2.17(最小值),西班牙的数值为1.40(最大值)。系数项结果为:实际利率项0.04、官方汇率项0.0007,表明这段时期内发达国家整体的实际利率、官方汇率与物价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物价上升带来影响;GDP增长率项为-0.09、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0.05、进口货物与劳务增长率表明经济增长率项为-0.05、表明经济增长率、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进口货物与劳务增长率与这段时期发达国家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价水平上升。 结论
对本文模型拟合优度最好的变量进行比较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自变量中都有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官方汇率、居民消费人均年增长率,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项和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年增长率项表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不同。
相同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也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项为-19.83,发达国家GDP增长率项为-0.09;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率项为-5.88,实际利率项为0.04;发展中国家官方汇率项为-0.01,发达国家官方汇率项为0.0007;发展中国家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6.15,发达国家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0.05。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相同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不但存在差异,而且有的差别还很大。这些变量的值存在着正和负的区别,不过这只是在说明关系的方向,而我们更加关注这种关系的程度,因此,单从绝对值来进行比较。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变量系数比发达国家大很多:GDP增长率项为200倍,实际利率项为146倍,官方汇率项为14倍,居民人均消费年增长率项为121倍。这表明这些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引起通货膨胀变化的幅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从模型截距项的对比可以看出以下区别:公共截距项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为-232.95,发达国家整体的公共截距项为2.41(从绝对值来比较相差约100倍);经济程度不同的Fixed Effects间个体的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区间为-433到-28和16到589,发达国家为-2到2;经济程度相同的Fixed Effects间个体的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跨度约为1000,发达国家为4。综合来看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常数项值很大、而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值很小、而且很集中。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会有不同,拟合结果中军费开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解释得比发达国家明显,而进口贸易在发达国家的影响解释比发展中国家明显;相同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差距很大,就是相同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引起通货膨胀变化的幅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波动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容易变得很剧烈、比较不容易控制,不过这表明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引起调节作用非常明显,虽然同时又有很高的风险;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导致通货膨胀受本文拟合变量以外因素影响情况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常数项值很大、而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值很小、而且很集中,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而发达国家则相对缓和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析-《通货膨胀趋势研究》课题系列,2005
3.郑雨,李新波.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管理,2007(1)
4.陆云航.中国货币存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J].经济科学,2005(2)
5.王少平.宏观计量的若干前沿理论与应用[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7.Cheng Hsiao. Analysis of Panel Dat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 羽毛球比赛
★ 羽毛球比赛方案
★ 羽毛球比赛策划书
★ 羽毛球比赛作文
羽毛球比赛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训练方法论文(合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