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灵岩子石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灵岩子石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灵岩子石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灵岩子石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石子①以灵岩著称,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皆产之,卖石人各山坡拣来,却只挂灵岩名目耳。各山石子不乏绮绣,然玉质朗润,正背通透无翳障,则灵岩独也。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故居平宜常换清泉浸渍,以养其脉。天落水次之,河水又次之,井水绝不堪用,令石体透涩滓秽②,又不宜油手触污,斯二者皆石刑也。
(节选自孙国敉《灵岩石说》,有删节)
〖乙〗万历丙申岁,米友石簿书③之暇,觞咏④于灵岩山,见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舆台⑤蹇裳⑥掇之,则缤纷璀璨,发缕丝萦。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洄瀚海之波。更有天成鱼鸟竹石,暨大士高真⑦,如镜涵影,自然成文。友石得未曾有,诧为奇观,更具畚锸⑧采之重渊。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节选自姜二酉《灵岩子石记》,有删节)
〖注释〗①石子:即雨花石,也叫文石。②滓秽:污浊。③簿书:公务。④觞咏:饮酒赋诗。⑤舆台:仆从。⑥蹇裳:撩起衣裳。⑦大士高真:观音大士真形。⑧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却只挂灵岩名目耳( ) ②以养其脉( ) ③自然成文( ) ④邑令所好( )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画一处。(2分)
石 质 坚 且 离 涧 穴 久 易 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11.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雨花石的一个特点: 。甲文中“斯二者皆石刑也”中“二者”是指 和“油手触污”,乙文中“风行景从”、“知音竞赏”突出了 。(3分)
参考答案
8.(4分)①罢了 ②来、用来 ③通“纹”,纹理,花纹 ④爱好
9.(2分)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句意,2分)
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能基本读懂字面意思,1分)
10.(3分)从此以后,爱石头的知音争着赏玩,珍奇的石头到处都有。
11.(3分)朗润通透(或晶莹剔透/缤纷璀璨) 用井水养雨花石 雨花石收藏热潮被掀起(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甲〗雨花石以灵岩山的最著名,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都出产这个东西,卖石人从各个山坡拣来,却只挂出灵岩山的名目罢了。其他各山的`石头不乏十分漂亮的,但是质地朗润,正面背面通透没有障蔽的,则是灵岩山所独有的。石质坚硬且离开涧谷久了容易干燥,所以平日常换清泉水浸润,用来养护它的脉络。天然雨水次之,河水再次之,井水绝对不要用,会令石体变得干涩污浊,更不宜用油手触摸,这两个都如施加给雨花石的刑法。
〖乙〗万历丙申年间,米友石在公务的闲暇,到灵岩山饮酒赋诗,看见溪流中有许多文石,就派随从撩起衣裳拾取石头,就发现色彩缤纷璀璨,像头发、丝线般一条条萦绕,那颜色白的如纷飞的雪花,紫色的像升腾的云霞,绿色映照出远山的黛色,黑色回旋涌动如大海波涛。更有天然成为鱼鸟竹石和观音大士真身的,如镜子里蕴含着影子,自然形成纹理。友石得到未曾有的东西,惊诧地认为这是奇观,又备好挖运泥土的用具在深渊中采石,县令所喜好的,大家纷纷效仿,收藏的石头源源不断而来,越多越好。从此以后,爱石头的知音争着赏玩,珍奇的石头到处可见。
篇2: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
【明】高启
①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②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③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④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用号奇观 ( ) (2) 而属启为之记 ( )
(3) 游此虽甚亟 ( ) (4) 必相须而适相值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其上则有草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有阁以瞰具区之波/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因命客赋诗/不如因而厚遇之
D、盖以节行者之力/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2)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
20. 第④段的'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有 其 地 而 非 其 人 有 其 人 而 非 其 地 皆 不 足 以 尽 夫 游 观 之 乐 也
21. 本文虽为游记,却不着力正面记叙游山的历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7.(1) 用:因此 (2) 属:通“嘱”嘱咐 (3) 亟:屡次 (4)适:恰巧
18. B
19.(1)这才知道对于这座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的,过去一向并不了解。
(2)像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也能与他们一样有所得,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20.有其地而非其人 /有其人而非其地/ 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21.作者以含蓄的笔法,明褒实贬,借游山所见所感,意在表达自己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
篇3:游灵岩记的原文翻译
朝代:明朝|作者:高启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译文
吴县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数量诸多;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伍。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与众不同。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这里,路人不必费太多体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处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说是西施洞;这里还有旺盛的泉水,相传是西施濯花之处,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名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阁名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此处了。
我是吴县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灵岩似乎都将幽境胜景隐藏了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地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来,也许灵岩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地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地山景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岩山,大地,小地,明显地,不明显地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地姿态,不再隐藏起来,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不同与寻常,尚且能待人来看,更何况人不同与常人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地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记。我说:“天下诡奇地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地乐趣。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两相成映(意为有这样地山而遇到不到这样地人,或者有这样地人而见不到这样地山,都不能算完全获得游览地快乐,所谓这样,疑后面所指名山、名士)。现在灵岩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负其名。难道是偶然吗?是因为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吧。而我不过是粗陋地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地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地,不敢推辞执笔为记地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同行地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和吴陵刘胜。
注释
(1)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吴城:吴县县城。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
(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
(4)若:像是。列:排列在一起。
(5)咸:都。有异:有特殊之处、与众不同。
(6)节:节省。行者:路人。
(7)窈(yǎo)然:深远曲折。
(8)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9)泓然:形容水量大。
(10)浣(huàn)花池:相传为西施濯花之处。
(11)容:供,让。栖迟:宿息。
(12)周眺览:向四周远看。
(13)轩(xuān):有廊的房屋。直:当,对着。洞庭:山名,在今苏州西南太湖中。
(14)具区:太湖的古称。
(15)用:因此。号:称为。
(16)“专此”二句:意谓吴郡最美的是灵岩山;灵岩山最美的是奇观阁。专:独一。
(17)亟(qì):屡次。甚亟:次数甚多。
(18)每:每每,常常。匿幽閟(bì)胜:把幽境胜景都隐藏闭塞起来。
(19)莫可搜剔:意谓找不到幽胜佳境,也挑剔不了差错。
(20)“如鄙”句:谓好像灵岩山存心鄙视我这样的浅薄的人。
(21)淮南行省: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1363—1367)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设淮南行省,地处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参知政事:行省的副长官。饶公,名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今属江西)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称吴王后,任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吴亡,被俘处死。有《右丞集》。客:门客,幕僚。
(22)“升于高”四句:承上二句,意谓由于饶介这位长官来游,灵岩山就大显殷勤,登高山,就让优美山景自然出现;进深山,就让奇石突然出现。“悠然”,自在的样子。“奥”,深,指山的深处。
(23)氛岚:山间雾气。蹇舒:舒展。
(24)杉:杉树,乔木。桧(guì):也叫圆柏、桧柏,常绿乔木。
(25)幽显巨细:不明显的,明显的,大的,小的。
(26)厥状:它们的`姿态。
(27)披:打开。豁:敞亮。呈:显出。露:显露。
(28)隐循:隐蔽躲闪。
(29)“然后”句:意谓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过去一向并不了解。
(30)公:指饶介。顾瞻:观看。顾,回头看;瞻,向上或向前看。
(31)属(zhǔ):通“嘱”,嘱咐。
(32)诡奇:奇异。
(33)“有其地”三句:大意是说,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是相应的。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其:这个,这样的。夫:这个。
(34)须:待。值:遇。
(35)目领:眼睛看到、接受。心解:心里理解。
(36)景会:景物被领会到。理得:理趣被体会到。
(37)“顾非”句:看起来不是一种幸运吗。欤:疑问助词。
(38)为客:意思是算作饶介地一个门客;这是谦词。少:年龄小。
(39)私识(zhì)其幸:私下里记着这种幸运。“识”,记。
(40)淮海秦约:字文仲,太仓(今属江苏)人,郡望淮海。明初应召拜礼部侍郎,因母老辞归。后来再赴京城做官,因年老难以任职,为溧阳教谕。诸暨姜渐: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末年客居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行省从事,不久以病辞职。明初为太常博士。河南陆仁:字良贵,号樵雪生,又号乾乾居士,河南人,客居昆山,是在野地大名士。会稽张宪:字思廉,号玉笥生,山阴(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人。张士诚为吴王时,任为枢密院都事,吴亡,隐名遁世。天台詹参:其人未详;“天台”,今属浙江。豫章陈增:其人未详;“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金起,其人未详。金华王顺:其人未详;“金华”,今属浙江。嘉定杨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陵(今属四川),生长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丞相府记室;明初任山西按察使。他与高启、张羽、徐贲齐名,称明初吴中四杰。吴陵刘胜:其人未详。
篇4:《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
朱 模
新安山水,天下之竒观也。休宁当其中,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官于此土者,无争辨文书之繁,而有登晀嬉游之乐。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最,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
壬辰以来,则兵革之事作矣。自井邑以至于山谷间,荡然无复民居,而生理殆将泯焉。为民上者,虽有山川之胜,岂能乐之哉?
越七年,今钱侯来长是邑,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又明年,政孚俗还,境内向治,谓侯可以适意于山水之乐矣。侯曾不以是而废民事也,于颓基败址间,得石假山,以十数列而置诸庭中。凿石为池,注泉灌木,外为扶栏,以障之,复取所藏云山图,悬诸堂上。公退,则鸣琴读书其中。凭阑,则石峰累乎吾前;升堂,则云山出没乎吾后。若不知松萝之为近,黄山之为远也。已而散若惊尘,去若飘风,是山也。得如铜驰石马,凄凉于荆棘中者,不已幸乎。况谓其登君子之堂,一厕迹于琴书几案间。朝吟而暮咏之,视夫前日宾客壶觞之盛者,相去远矣。
嗟夫!一物之微,而盛衰兴废相率于无穷,则夫休宁之民丧亡困苦之极,安知天不以仁侯惠吾民,而复兴其治于今日乎?出涂炭而登衽席者,将不止于一物之得其所而已,是则吾民之望,而亦侯之所乐闻者,于是乎书。
(选自《四库全书·新安文献志卷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于此土者 官:做官
B.虽有山川之胜 胜:胜利
C.境内向治 治:安定
D.政孚俗还 孚:使……信服,引申为政令畅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 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则兵革之事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则石峰累乎吾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况谓其登君子之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休宁汇集了其他县邑最美好的气象,民众文雅不俗,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有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
B.休宁县曾因战乱兴起,百姓不再居住在城镇和山村问,生计差不多全都失去了。
C.钱侯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了一座石假山,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自己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花草树木。
D.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但却知道上天不因仁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曩,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5分)
(2)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参考答案:
4.B 【解析】“胜”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是“优美(风景、景色),美好(风景、景色”。
5.C 【解析】C项,介词,在。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表顺接,语意顺承/却,表转折。D项,指示代词,那/代词,我。
6.D 【解析】文章原意是“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
7.(1)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解”“籍”“宦游”“取”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2)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敢有一点耽搁、懈怠。(“然”“扶”“修”“焉”“少暇”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新安的山水景色,是天下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色。休宁县处在新安地区,全州清秀、美丽的气象都在这里,这里的民众文雅不俗,这里的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块乐土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闹,而又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
壬辰年以来,那战乱兴起了。从繁华的城镇一直到偏僻的山村间,全都不再有民众百姓居住,而生计差不多将失去了。作为百姓上面的`人,即使拥有山川的美景,哪里能有快乐呢?
过了七年,现在钱侯来担任这个县的县令,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整修荒芜的事业,兴办坠落的事业,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非常勤勉,不敢有一点懈怠。
又过了两年,这里政令畅通,民俗恢复,新安境内逐渐走向太平,说钱侯可以享受到游山玩水的快乐了。钱侯冰不认为这样做就是荒废百姓的事情。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一座假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草木,外面修建扶栏,用来围栏它,又取出所收藏的云山图,悬挂在厅堂上。办公回家后,就在那里弹琴读书。靠着栏杆,那高高的石峰就在我们眼前;坐在厅堂,那云山就在我们的身后出没。却不知道松萝是近的,黄山是远的。一会儿散若惊尘,去若飘风,这就是山。能够铜驰石马一样,在荆棘中凄凉孤单的,是不幸的吗?何况说踏足君子所在的堂屋,置身在琴书几案间,早晚吟咏它,跟那前日宾客壶觞的浩大声势相比,其间距离很远了。
唉啊!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的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为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把危难中的人们解救出来,将在一个事物得到他合适的地方不停止罢了,这就是我们百姓民众的希望,而也是钱侯锁乐于听说的事情,在这里写下来。
篇5:避风岩记阅读以及答案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 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鹜,左诇①右需,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宿三十里。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走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跃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面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 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 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岩壁立路绝,猿徒鼯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腾空蹑虚,不能一到。虽处大江之中,飞帆如织,而终无一人肯一泊其下,以发其奇气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灵之寂寞,伤水伯之孤清,故特牵柅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②;而心为时夺. ,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
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遍.谒粤之大吏 遍:到处
B. 制府官厌.贵 厌:满足
C. 吾视夫藉.草坐石 藉:枕卧
D. 而心为时夺. 夺:耽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 草拂之而.色变
B. 风力稍损,乃息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 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 圣人不凝滞于.物
D. 以.望四海三山 然而隐忍以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别出心裁、寓意深刻的游记,以官场之风与自然之风相对照,从而使避风二字有了双重含义。
B. 作者连呼五个犹胜于,痛切地指出自然界的险远远胜过了官场的险,所以甘心在官场上忍气吞声。
C. 全文构思巧妙,借景言情,多用骈散相间的排比句、比喻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D. 作者情绪激昂,议论时言语铿锵,有种凝重美,而文中的两处笑,则松弛了紧迫的文气,使文章显得活泼随和。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3分)
(2) 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4分)
参考答案
16、D 夺:改变
17、A 都表承接 B、焉:兼词,于此|代词,他 C 比、|被 D表目的|表修饰
18、B甘心在官场上忍气吞声错误。文章虽然极力描写避风岩的险峻环境,但随后笔锋一转,指出避风岩能抒吾胸中之浩浩,我若见好友,作者的心意是与其在险恶的官场上忍气吞声,不如到避风岩下抒吾胸中之浩浩。
19.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译文
避风岩在肇庆北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人说就在著名的端州古砚的砚坑附近,以前没有这个名称,我在它下边避风,因此送它这个名字。
我为什么在这里避风呢?明朝崇祯己卯年的仲秋,我到广东一个地方去供职。二十五日已经办完事,就四处去拜访广东的封疆大吏。那些高官啊,不多次敲鼓鸣号就不开启门户,不开门即使是县令长官也不敢擅自闯入。我东跑西颠,到处打探将来对我仕途有帮助的人,眼睛里都是那些守门人、侍从人员和随从的官服乌纱的样子,耳朵里充满了开道锣鼓、殿堂上威武的吆喝声或者无聊的唱赞,手足四肢和浑身都被伏地跪拜磕头叩首等礼节弄得精疲力尽。眼睛昏花地倒伏在车上,以至于也不找家旅馆就和衣睡在车子上。一共六天总算结束了拜访,就买了条小船路过肇庆,再去拜见肇庆知府。肇庆知府更会显摆其官位和富贵,礼数更绝,(人家只需三叩首即可,可是这里却要向他)跪拜四叩首,而他也只不过点点头而已。见完礼就去上船,准备返回我供职的阳山县。
九月新月始明之时,停船在肇庆北郊三十里的地方过夜。又朝前走了几步,偶然找到一处山岩。这里北江迂回山峰环抱,风力稍微小一点,就在这里歇息吧。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是一处足有百丈的断崖,上宽下窄,形状酷似房檐廊牙。仰面去看,在山岚雾霭之上好像有层迭的栏杆,那崩塌的山峦好像即将倾倒的样子,光秃秃的山石矗立突出,感觉它好像随时都会落下来的架势,看了就害怕不敢久久地留下来。可是狂风恶浪不停下来,我们整整一天都只好躲在这处危崖的下边。随从仆人们互相搀扶,朝停船的地方走进几步,这才找到山石与草地的`交界处坐下。只听到北江怒涛翻滚的声音,就像马拉破车一样轰轰隆隆;远远望见宛如沸腾的波浪,就像一群白鹅在江心鼓动着翅膀;再看那飞沫四溅地跳动着一直溅到山脚下,就好像千百条白色的鱼儿争抢着跳上岸来。再看那石头山崖棱角分明,不沾带一点土壤,而那些紫色的蔓生植物的藤蔓就像丝带一眼缠绕,苍青色的野草叶蔓又几尺高,一山倒伏一山直立,恰似一头黑色的狮子急速奔跑而始终没能跑开;又像一头发怒的野兽,狂风经过时浑身的毛发竖起,不能自己倒下来。我们住在这江边的山坳里,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不过几里路。可那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就像被关在黑色的帷幕里一般。随从们都露出凄惨的神态,并且说:这狂风暴雨要是终日不停下来,可如何是好哇?
我笑着跟他们说: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看那些重峦叠嶂、青白云团萦绕的山峰,比起那些官衙院署机关的严整华丽更胜一筹;我看那些崩塌的山崖将要倾覆的山峦,愤怒翻滚得好像要炸开锅的波涛,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面容和脏腑内心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那些青草紫藤吸风饮露,比起那些达官贵人的紫袍行头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那些被狂风激荡的山谷呼啸鸣响、被恶浪激荡的川溪河流呼啸奔腾,比起高衙上呵殿唱赞的声音还要更胜一筹;我看避风岩下枕着草坐在石块上,仰观云天雾霭、俯视山石泉流,比起趴在达官贵人阶下向那些高官磕头跪拜还要更舒服惬意许多。老天爷或许见我出门就累弯了腰,进家就要处理诉状和官薄文书,已经连续辛苦两年了,无法抒发我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因此这才让狂风恶浪阻止淹留我的行程,使我躲在这孤零零的避风岩下,听凭我几个时辰对官场和自然界进行比较和探讨。又或许避风岩陡峭壁立无路可通,那些猿猴鼬叔之类的生灵无法寄托它们的情怀;如果不是服食金丹得道升仙的高人可以腾空飞越,就不能来到这里。虽然地处北江江边,往来船只很多,可是没有一人肯停船泊舟在避风岩下,借以抒发他们的奇想感慨或者留下他们的姓名。老天爷也是同情山灵的寂寞无助,怜爱水伯的孤独凄清,因此这才阻止我的行船,与它结下一天的缘分的吗?我年青时胸怀大志,在水沟里样了两条龙,在山峰间调教一只仙鹤,与那些服食仙丹的道教、羽化登仙的玄学之人为伍,走上香烟缭绕的祭坛,走进拜月的馆堂,为的就是看到神仙居住的四海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看人间山河就像聚集堆积的米粒和盘桓萦绕的丝带一样;可是我的心却被世俗时运剥夺,以至于落入仕途的俗网里面,往返于家乡与供职的县衙几千里路,白白地充当养马和烹饪服侍人的贱差役。虽然胸有奇才大略却不遇好的时运,甘心干一些下人的事情。今天看到这些美好的山水景观,就好像看到了好朋友一样,唯恐谆芒、卢敖两位得道高人嘲笑我井底之蛙的见识浅薄,又怎么会在避风岩下愁苦呢?随从们听了都笑起来,我于是就采纳了避风岩这个名字。
岩顶上有一块大石头,远看像站着一个人,有人说它是飞来塔的塔顶;也有人说应当是看到如此美景而好奇,所以才站在山崖的巅峰,就像当年韩愈登华山无法下来,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云云。避风岩旁边又两块崩塌的石块,一大一小,只够拴两根缆绳。小官吏程缨说:在黑更半夜时分,又是狂风暴雨之中,驾船的舟子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缆桩;大概是神人拉着引导着县令大人发现这处绝美的风物的吧。这种话都不可信,我也一起把它都记下来。
篇6:《寻石记》阅读答案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版,略有改动)
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3分)
16.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17.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18.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提示:如果你写上了“铺垫”二字,恭喜你,你答对了。如果你答“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那么你应得更高分。而如果你还写上了:“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要加分吗?
16.提示:答题时有两点要考虑:一是引用原文,否则无以分析;二是效果。
参考答案:
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答这道题我用时超过2分钟)
B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赏析一类的句子,是人的一种直觉,就如我们说某某某很优雅,某某某有阳刚之气一样。我们只能对其相貌、姿势作总的感观描述。音乐也一样,相信很多人都能对喜欢的音乐的原因说出不少形容词。语文,就是要去感受美,这一点与数理化不同。一个均衡的人,应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这类题是很能拉分的,我们会注意到,不少人都知道这些句子写得很好,但好在哪里,就是说不出。这同平时的品味以及答题训练有关。4分的题目,一下子就让一些有“语文味”同学得意忘形,令一些得过且过的同学垂头丧气。
17.提示:这道题有不少考生是理解不到位的。原文中也似乎没有太多对“渔人”和“赤脚医生”的描写提示。但细心的考生应会注意到下面两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
第二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
看到了吧?“小女孩”、“小女孩”、“这么早”、“这么远”。为什么要加这些字?作者的语言表达功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好体现。他几乎不动声色就把成年人的关心表达出来了。妙!
所以,石头传说的作用,是成年人含蓄地把对小女孩的担心巧妙的说出来,说得不动声色。
以下是我的答案,我尽量写具体些:
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18.提示:如果看不出这篇文章的主题,这4分丢定了。它和第17题是最难的两道题。
答这道题,同样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联系原文,二是理解其思想感情(各占2分)。
以下是我的理解,供各位答题参考:
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篇7:迟子建《寻石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15.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6.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
B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17.提示:这道题有不少考生是理解不到位的。原文中也似乎没有太多对“渔人”和“赤脚医生”的描写提示。但细心的考生应会注意到下面两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
第二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
所以,石头传说的作用,是成年人含蓄地把对小女孩的担心巧妙的说出来,说得不动声色。
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18.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篇8:迟子建《寻石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3分)
16.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17.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18.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篇9:记游白水岩阅读及答案参考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其源殆可以熟物
⑵少北,有悬水百仞
⑶折处辄为潭
⑷顾影颓然
12.选择与“循山而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朝而往,暮而归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11.(4分) ⑴使……熟(煮熟) ⑵稍微 ⑶就 ⑷ 看(回看)
12.(3分) D
13.(2分)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 C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一百丈的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泻入潭里溅起的水花)像雪在飞,(水声)像雷鸣,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佛的痕迹吧。
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翻过了几座山,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着碧玉般的月影。
回到家已经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喝醉了酒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记。
篇10:《熊渠子射石》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熊渠子射石》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刘向《新序·杂事四》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见寝石以为伏虎( ) ②关弓射之( )
③却复射之( ) ④矢摧无迹( )
(2)翻译下面句子。
关弓射之,灭矢饮羽。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躺着。贯穿。退回,后退几步。折断。
(2)熊渠子弯弓搭箭射出,连箭尾的羽毛都射进石头。
(3)精神高度集中,往往可以收到奇特的效果。
注释:
① 昔:曾经
② 寝:躺着
③ 伏:蹲伏
④ 弓:拉开箭
⑤ 矢:箭
⑥ 知:知道
⑦ 复:再,又
⑧ 摧:摧毁
9拉:张开
10却:还
参考译文
以前,楚国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将看见的一块卧在地上的'石头当成了蹲伏的猛虎,张弓(就)射它,(力道之大,)箭射入了,箭尾的羽毛也射进了(石头)。(熊渠子)下马(前去)察看,知道是石头。退后再次射向那石头,箭折断、(并且石头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寓意
做任何事都要集中精力,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奇特的效果
篇11:《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方山子传宋·苏轼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晚乃遁于光、黄间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3)往往阳狂垢污 (4)方山子傥见之与
18.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谓之方山子。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B.俯而不答,仰而笑。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余既耸然异之。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文章多处以对比手法来彰显方山子之“异”,请概括。(3分)
①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②
③
21.联系全文,体会苏轼为方山子作传的用意。(2分)
试题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7.(4分)(1)隐居 (2)吃惊的样子 (3)同“佯”,假装 (4)或许
18.(5分)(他)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所以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他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取得功名,在世上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得分但:省略主语、闾里、宗、折节、以、驰骋、遇。1点1分,扣完为止)
19.(3分)A
20.(3分)(1)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2)文武全才而终身不遇(3)世有功勋而穷山隐逸(任意答对1点2分,2点3分)
21.(2分)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相交以及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赞美方山子特立独行、淡泊自守的高洁品质;同时借此含蓄悲叹自身之不遇,表达同病相怜之感。
篇12:《灵芝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灵芝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
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 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26.对树木而言,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谓之曰幸”的一项是(2分)
A.为栋 梁,树于庙堂;为舟楫,泛于江湖。
B.做成器物,陈列在城镇集市,物尽其用。
C.砍伐为薪,萌芽新生,展示出绵绵生意。
D.春华秋实,按时令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
27.灵芝是怎样产生的?请根据第①段文意加以概括(2分)
28.第① 段画线问句的作用时什么?(2分)
29.第②段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楙树根部长出了灵芝,是对我精心爱护的回报。
B.证明楙树是材木,批评前主人遏其生机的做法。
C.引用儒家经典,表明对楙树生芝的感慨古已有之。
D.楙树见咏于《风》,可见投桃报李广受民间认可。
30.请从“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对本文做简要的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6.C,文中说成材就做成栋梁,做成舟楫,做成普通的日用杂物。树木种在廊庙,出现在江河湖边,树立在五都市场,都能尽其用而不留遗憾,这就称之为有幸。其它的不被人所用,而生长在山林,种植于园囿的,在春天开花,在秋天结果,按照时令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尽用其才,而姑且满足它的生长,说有幸亦是可以的,因此,砍伐等属于树木的不幸。
27.木柴被砍伐,而它的生气却是绵绵延续而不绝;下雨出太阳时所遭受的,干湿气味所侵蚀的,在它将要朽败之余,在树木的枝干上就生出众多的灵芝。
28.通过问句的形式,写出揭露了社会对人才的粗暴摧残,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愤慨。同时,引出下文。
29 .解析:文章主要是说“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因此选择B项
30.本文以“木”喻人才,以树木被砍伐烧割践踏喻人才遭摧残扼杀,以树木朽败生芝菌,喻人才遭摧残扼杀后生机断绝,更以世俗把树木腐朽生菌当做祥瑞,比喻社会荒唐变态的人才观,揭示了人才不幸的根源,批判了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爱惜人才的强烈愿望。
参考译文
凡树木的生长,不成材则罢,成材就做成栋梁,做成舟楫,做成普通的日用杂物。树木种在廊庙,出现在江河湖边,树立在五都市场,都能尽其用而不留遗憾,这就 称之为有幸。其它的不被人所用,而生长在山林,种植于园囿的,在春天开花,在秋天结果,按照时令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尽用其才,而姑且满足它的生长,说有幸,亦是可以的。可是比这种情况还不如的,就作为柴来烧,以及做积存备用的木柴而被砍伐,斩割了发芽的生机,又从而去践踏它。那些机会以后想要实现也是不可能的,而它的生气却是绵绵延续而不绝;下雨出太阳时所遭受的,干湿气味所侵蚀的,在它将要朽败之余,在树木的枝干上就生出众多的灵芝菌菇。人看见灵芝菌 菇的生长,就啧啧夸赞为“祥瑞之物”。呜呼!这祥瑞之物的确是祥瑞的,但是从树木来说,那是它的有幸呢?大概甚至也是它的不幸吧?
道光四年,我迁居到城北的老浮桥,庭院有棵楙树,前主人砍断了它。第二年,就有灵芝在根部生出,一支主根九枝茎,灵芝的五色具备。我看了,就私下有感慨了。《诗经》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也称木瓜。人们知道这是材木,但是前主人却遏制它的生机,阻断它的生气,使它处于不幸的境地,那么 灵芝的生出难道是偶然的吗?今天我家住在此地,而灵芝恰好生出来,看见的人于是就祝贺我是祥瑞的。我的祥瑞是为何而来的呢?为此,我告诉各位:凡是天下遇 到可作材的树木,希望能早早地爱惜它,不要使它遭到不幸而到灵芝生长的地步,这是可以祝贺的啊。
★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 石涧记翻译
★ 《丑石》阅读答案
《灵岩子石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