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娅妮大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就核心课程的考究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就核心课程的考究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就核心课程的考究论文
1.引言。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以下简称《2012专业目录和介绍》)是指导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中,专业介绍是该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起指导作用,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做了介绍(高教司2012:前言),是“高等学校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上:422)。
《2012专业目录和介绍》中有关英语专业规范的介绍(以下简称《2012英专规范》),是自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2000大纲》)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规定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英语专业的培养要求,明确了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等专业建设必须遵守的内容,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制定新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正是由于该文件的特殊指导地位及其对英语专业建设即将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文件规定的核心内容,关注文件可能存在的问题。
2.关于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对比《2012英专规范》和《2000大纲》发现,二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变化。前者规定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高教司2012:
89),后者规定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组2000:
1)从中我们发现:
(1)前者提出要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后者则提出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转变不仅反映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所带来问题的反思,而且也反映了英语专业需要强化英语专业教育的思想(王守仁2001;胡文仲、孙有中2006;刘祥清2007;胡文仲2008;蓝仁哲2009;张冲2010)。
(2)前者把“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放在首位,后者则把“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放在首位,这似在英语专业中凸显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3)前者提出培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后者则提出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很可能意味着英语专业凸显语言技能教学的思想。
(4)前者提出要学生掌握“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后者则提出要学生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这似要强化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此外,从要求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到要求掌握“厚实的”专业知识,这不仅反映了对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的重视,也反映了对实现广博文化知识目标难度的现实思考。
(5)前者提出毕业生能在诸多领域“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后者则规定毕业生在诸多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从事……各种工作”的描述似在关注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及出路。
(6)前者提出了运用本族语从事工作的问题,后者则没有充分强调本族语在学生未来工作中的作用,新文件似在强调英语专业学生提高本族语水平的必要性。
《2012英专规范》规定的培养目标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但也潜在诸多问题:
(1)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2012专业目录和介绍》中的外国语言文学大类下设60个外语专业,其中只有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4个专业将人文素养置于首位,其他外语专业则将语言技能放在首位,这是否说明英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重于语言技能提高?语言技能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关系该如何把握?
(2)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问题。《2012英专规范》规定的“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靠什么核心课程来保证?需要多少核心课程来保证?其中,靠规定的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2门核心课程能否实现“厚实的”文学知识培养目标?
(3)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问题。《2012英专规范》规定的核心课程中没有一门涉及相关专业,这可能考虑到不同高校的定位和课程资源的差异而难以确定,但在没有核心课程保证的情况下如何达到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4)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2012英专规范》规定毕业生将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但是,在没有规定任何核心课程帮助学生熟悉外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部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这些领域的各种工作?在没有开设外事、管理、研究等核心课程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学生从事外事、管理、研究等工作?在没有规定本族语核心课程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学生达到相应的本族语水平并能运用本族语在相关部门工作?
3.关于英语专业培养要求的思考。
《2012英专规范》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兼学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法律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系统、科学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高教司2012:89)。此外,还明确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获得的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比《2012英专规范》和《2000大纲》发现,新文件凸显了以下特点:
(1)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习的要求。前者在要求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要学生“兼学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法律等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虽然后者也关注“拓宽人文学科知识”,但更多强调“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此外,前者没有提及后者倡导的学习“科技知识”.
(2)关注了口笔头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前者规定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掌握“与海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后者没有明确写出专业培养要求,只是提出了对语言技能的详细要求并在培养目标里提出“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相比之下,前者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与海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增加了要求英语专业学生熟悉未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内容。前者要求学生“熟悉我国在外交、外事、教育、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后者对此没有提及。
(4)增加了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品质、素质和意识方面的要求。前者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和思辨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后者在培养要求中没有关注上述内容,只是在培养目标中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这反映了我国外语界专家近年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关注(文秋芳、刘润清2006;黄源深2010;文秋芳等2010)。
《2012英专规范》的培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十几年国际社会和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的现实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再思考。但是,似也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要求存在与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培养要求应该在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同时也应该服务于总体培养目标。但是,培养要求只明确了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专业知识”教学要求,即“英语语言及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没有明确培养目标规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此外,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培养目标中却没有提及。
(2)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需要明确界定。在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其中,“语言学和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方针、政策、法规”属于知识的范畴,“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属于能力的范畴。但是,其中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诚信意识”、“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实创新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似不能归为知识和能力的范畴。
4.关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思考。
对比《2012英专规范》和《2000大纲》规定的核心课程发现:前者只规定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两类核心课程,而后者规定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类课程;两份文件列出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没有变化,都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但规定的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却有较大差异。前者规定了语言学导论、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英语文体学、报刊选读、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等11门课程,后者只规定了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和学术论文写作等5门课程。比较而言,新文件规定的核心课程更加丰富。但是,前者规定的核心课程不包括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后者规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前者英语语言技能课程的学时占英语专业课程总量的比例为40%,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例为35%(高教司2012:90),而后者规定英语语言技能课程约占67%,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约占15%,相关专业课程约占18%(英语组2000:
5)新文件对不同种类课程教学时间比例的调整可能考虑了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水平的提高及英语专业知识教学亟待强化的问题。
我们深入考察了《2012英专规范》规定的核心课程对其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的支撑情况,发现存在如下诸多问题:
(1)核心课程不能显性支撑诸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规定的核心课程主要支撑语言技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与海外人士口头与书面交流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语言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基础知识教学,但对诸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支撑情况并不理想。培养要求规定的“人文和社会知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熟悉我国在外交、外事、教育、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实创新的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和思辨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缺少核心课程的支撑。这就意味着现有的核心课程只能在实际教学中设法关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一旦教学中不能充分关注上述知识、能力和素质,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就很可能落空。
(2)两类核心课程的分类及所占学时比例存在缺陷。文件规定了英语专业技能和英语专业知识两类核心课程,而且还规定二者分别占专业课程学时总量的40%和35%.但是,两类课程的人为割裂是否具有科学性?为什么不能开设英语专业知识教学与英语专业技能提高融合的课程?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英语专业不仅有必要,而且也能够开出英语专业知识教学与英语语言技能教学结合的课程(Chang &Xia 2011;胡文仲、孙有中2006;常俊跃等2009;常俊跃、赵永青2010;常俊跃2013)。硬性规定两类课程及其比例不仅极大地限制专业课程的开设,而且也会影响英语专业课程的专业化、专业课程的国际化以及英语专业教育的国际化。
(3)规定的.单项语言技能课及英语综合课存在局限。首先,人为规定分别开设“听力”和“口语”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能否将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结合开设听说课?能否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音频和视频资源开设视听说课?能否开设专业知识和听说训练融合教学的课程?第二,开设独立的阅读课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的西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没有单独开设阅读课(李良佑等1988:282),开设的英诗、英散文、西洋戏剧、文学名着、社会学等课程却帮助学生获得了令后人敬仰的读写能力。而且,阅读课能否开成专业知识与阅读、写作等有机结合的专业课程?第三,我们可否不再硬性规定各高校开设“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而是规定开设关注写作、口译、笔译技能的课程,允许各校开出自己特色鲜明的课程?第四,英语综合课是否必须规定开成“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什么是“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二者之间是否还需要开设“中级英语”?今天的“基础英语”、“高级英语”与十几年前的“基础英语”、“高级英语”乃至当今的中学英语课界限又在哪里?英语综合课能否开成既关注综合语言训练又提高专业知识的课程?第五,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来看,《2000大纲》规定开设的一些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面临重重困难,《2012英专规范》仍然将他们列为核心课程是否有实践依据?能否允许各校根据学生和师资的特点开设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学和文学课程?此外,仅仅靠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语言学概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能否帮助学生获得规定掌握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并从事“研究”工作?
(4)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及核心课程的规定缺乏灵活性。针对我国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香港和台湾高校规定的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的高校英语院系只开设文学课,有的只开设语言学课,有的只开设文化类课程,有的则是语言、文学、文化课程的不同组合,课程开设展示了很大的灵活性(李梦遥、张逸辰2011)。在我国,地域差异和教学资源差异巨大,统一规定各类高校开设语言技能课程和英语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并规定出课时比例是否妥当?这是否有助于各校凸显本校英语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色?
5.结语《2012英专规范》的推出凝聚了很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它反映了我国专家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专业教育特色、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是,它也存在着迫切需要关注的许多问题。作为国家英语专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需要为全国高校近千个英语院系确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培养目标,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培养要求。规定的核心课程体系也需要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达到培养要求。如果缺乏核心课程的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就很难落实。
在国外外语专业及我国港台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多元、课程特色明显的大背景下(Hung 2013;胡文仲,2008:20;李梦遥、张逸辰2011:620-621),我国《2012英专规范》的颁布及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制定有必要重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可能面临的问题,及早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建设,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提升英语专业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Chang,J.&Y.Xia.2011.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 Chinese context[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3):25-38.
Hung,J.2013.English major curricula(EMC)in Hong Kong[R].外语教育的多维视角专题高级研修班讲座,辽宁沈阳,7月。
常俊跃,2013,英语专业“内容 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J],《语言教育》(1):13-18.
常俊跃、赵永青,2010,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1):13-17.
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2009,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5):40-48.
高教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文仲,2008,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6):18-24.
胡文仲、孙有中,2006,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5):243-247.
黄源深,2010,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1):11-16.
蓝仁哲,2009,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6):4-8.
李良佑、张日升、刘犁,1988,《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梦遥、张逸辰,2011,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4):618-625.
刘祥清,2007,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3):2-7.
王守仁,2001,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42-43.
文秋芳、刘润清,2006,从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49-58.
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2010,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5):350-355.
英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冲,2010,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正名·固本·定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9-311.
篇2:运用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论文
运用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论文
1深入挖掘教材,以利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哲学的思维方式,用哲学辩证的看待人生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我们教师在备课之前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的同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探讨交流,整合教材内容,从全局出发,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培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重新发现自我,从而找到问题,进而用哲学方法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进行不断反思和追问,寻找处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或者指导性的探究一些问题,让学生建立正确而严谨的哲学思维体系,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因材施教,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可以看出,当今学生更多的是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想以自我为主体,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性以及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我在中职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时就要面对学前、会计、计算机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我的教学方法有时也会随之改变,在几乎全是女生的学前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针对女生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作为主题讨论;在专业综合班常会借助一些社会热门话题以及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辩论,最终凝练出教学重点。在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浅谈如何运用中职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苏祥云(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性的教学中经常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正确引导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高中而选择了职业学校,总是感觉有些悲观失望,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只能来到职业学校,还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这些原因就导致了他们自卑观念比较强,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能做到勇敢的去面对,大多数是采取消极躲避的方法,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自信不是原因,正是我们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需要分析的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背后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的感悟和启示,起到点亮自己人生的作用。
4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哲学素养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从事哲学课教学的教师,同时也肩负着其他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自我提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同事及兄弟职校的德育课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提高培训。笔者在培训与交流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哲学的真精神,从事心灵、精神、思想活动的健康调治工作,这是哲学教师的本职任务。
5充分运用“哲学”与“人生”双刃剑,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哲学是对人生的整体把握,是人生的智慧结晶。其他学科都是对人生的某个具体方面的认识和的把握。只有哲学才是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追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才能真正发现人生的奥秘所在,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的意义所在,才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所在。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当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关系,同时使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与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竞争力要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促使学生终身发展的,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与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综合能力与资源;三是超强的执行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将这三大要素作为教学目的,铸造这三大要素的综合核心竞争力,就是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让别人无法取代,成就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一旦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当面临职场裁员风险和各种职业危机时,就能拥有主动或择良木而栖的资本,职业生涯也不会因为职业机会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危机。只有打造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天地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篇3: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论文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人才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推行和倡导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模块化课程改革。本文介绍了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在模块化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为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9学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3]蒋乃平.模块化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28):16-19.
作者:曹殿洁 张国升 陶阿丽 刘自平单位: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
★ 论文要求
★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 论文表格格式要求
★ sci论文要求
★ 党课论文要求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就核心课程的考究论文(推荐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