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

时间:2022-12-21 04:08:57 作者:树叶之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树叶之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的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的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有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江苏、浙江、湖南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的考生,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要有相当的保险系数,也就是说,按照往年的分数,考生的分数上最后一个平行志愿要比较保险。

第二种志愿填写方式是实行非平行志愿的考生,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我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咨询时经常问“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投档而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误区八: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类似的题目把招生老师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现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返回目录

高考志愿填报建议

1、填报时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分数以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切忌跟风随大流,一味的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心仪的院校和专业。

2、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城市以及分数专业等因素进行多个志愿的填写,这样对于每个志愿填报都能够更加有意义。

3、报考的时候,学生更应该听从老师的建议,老师对学校更加了解,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的建议中,筛选判断哪所学校更适合自己,报考志愿是高考重要的一步。

4、在报考前充分了解目标院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等,切忌头脑发热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填写志愿

5、充分研读报考专业的报考要求,以免发生条件不符被调剂的情况发生。

<<<返回目录

高考填志愿方法

第一步:分析所填报大学连续三年的录取数据。

要填报某一所大学院校,至少得分析这所大学连续三年的录取数据。因为,由于种种因素,同一所大学院校,每一年的录取分,是有波动的,有时低,有时高,这些,都得在大数据的范围内精确分析,然后,再与自己的分数进行对比、参照。通过这些分析,你可以准确地得出这所大学院校的录取规律,有了规律,自然就好办事了!

第二步:进行位次计算,得到差值。

在这里,有两个概念要清楚,一个是绝对分数,一个是相对分数。绝对分数,是指没有与相应批次省控线进行比较的分数。而相对分数,则是用想填报大学和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减去相应年份、相应批次省控线得到的录取分差。如果同学你的高考分差,高于这个录取分差,那么,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十分大,反之就要注意了。

第三步:确定学校和专业。

最后,要注意平行志愿的填写,多关注一下位次和分数,然后以自己预测的录取率高低,依次进行排序,再行填报,这一点,也可以多向相关专业人士或老师,进行咨询哦!

高考志愿的填报,简单来说,就分为以上三个步骤,只要同学你在家长的帮助下,正确进行分析、研究,一定能够填报准确无误,最终顺利步入大学校门!

<<<返回目录

篇2: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的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的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有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江苏、浙江、湖南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的考生,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要有相当的保险系数,也就是说,按照往年的分数,考生的分数上最后一个平行志愿要比较保险。

第二种志愿填写方式是实行非平行志愿的考生,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我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咨询时经常问“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投档而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误区八: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类似的题目把招生老师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现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篇3:高考志愿填报八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20xx年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他本人希望报考设置物理专业的学校。但他的父母却要求他上名气大的复旦大学。这位考生后来被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却始终不喜欢所学专业,最终在大三下学期复读,参加20xx年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家: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湖南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值得警醒。

误区二:轻信承诺

案例:20xx年湖北省高校在进行招生网上答疑时,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汉某大学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

专家: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先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为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划定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愿填报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在三批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最终他被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录取。

专家:这个考生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认为学校名字带有理工科技财经等就认为是好学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案例: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20xx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分至100分。

专家:以上情况表明考生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但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案例:20xx年,湖北一位考生577分,填报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专家:20xx年,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这名考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填了3所武汉高校。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误区六:抓多放少

案例:20xx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专家:在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案例:湖北考生考分562,一批志愿:一、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2个)放弃征集志愿;二批(一)志愿: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1个)。录取结果:复读。

专家: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由此可见,只要愿意就读,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案例:近年来,考生被中介欺骗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中介的忽悠下,考生和家长相信金钱、权利可以高分低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入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就这样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

专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篇4:高考志愿填报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有些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放弃二志愿的填报。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

刘毅点评: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

误区二: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刘毅点评: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很难挤进热门专业。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的同时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三:不看招生简章,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刘毅点评: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看心仪院校的招生简章,详细了解该校某一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四:认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事实上,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最主要的风险应属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刘毅点评:规避平行志愿退档风险,应避免填报专业志愿太高,尽量填写服从调剂,否则容易退档,还有一些不满足学校的特殊规定,例如视力等身体条件没达到学校标准,单科分数没达到院校要求。

误区五: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如果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同样会增大退档风险。

刘毅点评: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填报的N个平行志愿全部落空,俗称滑档,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两个志愿要相当的保险,但是各省招生政策的变化可能会使分数线集体上涨或下降,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

刘毅点评: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但如果在下一个批次有特别理想的学校或专业的情况下,上一个批次也可以填报不服从专业调剂,例如在黑龙江省2014录取中,有学生616分,报考了一批次某学校的几个好专业,但是不服从调剂,退档了,但是一批次B段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录取了。

误区七: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就会影响孩子未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

刘毅点评: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例如不会素描的学生报考建筑学、风景园林、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类的专业就不适合,入学后可能被学校调整到其他专业,或者学不出过硬的本领。

误区八: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每年的院校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刘毅点评: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刚实行平行志愿的考生,绝对不能参照非平行志愿下的任何录取数据,一本学生不能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只能关注全省排名,二批学生不能关注与二本分差,只能关注与一本分差。

刘毅,全球职业规划师,经济学教授、硕导、管理学博士,哈尔滨讲坛客座教授,哈工大201讲坛客座教授,省内几十所重点高中学生人生规划、高考填报志愿及留学规划指导专家,主编《高考生人生规划与填报志愿指南》等多部丛书,提供先进教育理念、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专业、职业及国内外大学等信息服务。

篇5:填报高考志愿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而是考虑所上的学校公之于众能否给自己挣面子,是否对得起公众的耳朵。他们往往要求孩子按他们的意愿选大学,学校名气越大越好。

湖南某考生,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分数有相对优势,他特别希望填一个可以安排他读物理专业的学校。可是父母要求他上复旦大学。他知道他的分数上复旦大学问题不大,但上不了该校他喜欢的专业。父母说:不管什么专业,复旦大学名气大,说出去听都好听些。这位考生比较孝顺父母,就填了复旦大学。果然学校没有安排他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安排他读医学专业。从进大学门开始,大学的生活就没有让他开心过,因为他实在不喜欢这个专业。一想到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医生,天天面对病人,甚至要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他就浑身不自在。煎熬了3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大三下学期放弃学习,到一所高中复读,参加的高考。这一年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他的遭遇值得引起广大家长的思考。

误区二:轻信承诺

对高校承诺分数线和预估的分数线深信不疑,结果遭遇“志愿扎堆”,后悔无药。

(来自湖北省高校招生网上答疑)

考生问:老师,我知道你很忙,但我不得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你,武汉某大学(笔者隐去学校名称)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我心里好恨他们呀。你要么就别承诺,承诺了就要遵守你的诺言,我报了你的学校却掉了档,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吗?老师你认为呢?

巩平答:高校应该代表社会文明、社会良心,高校作为教育人的学堂应该为他的学子及其家长建立表率,执守诚信。你的批评很有道理。我们也希望这些高校汲取教训,在今后招生宣传时,不要做不负责任的承诺,这不仅会损害考生的利益,也损害高校自身的形象。

同时我们也提醒来年的考生和家长注意,高校的投档线是计算机根据考生志愿和学校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对学校投档结束后,自然生成的,任何个人都不能提前预知。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不要轻易相信学校预估的分数线,那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希望媒体不要参与这样的炒作,这同样也伤害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

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前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学校的投档线(调档线)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提前划定的。考生和家长如果轻信高考事前承诺,是很容易吃亏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学校名字带有“交通”、“理工”、“科技”、“财经”、“外语”就认为是好学校。

湖北考生07429103××15××76

考分:512分

二批(二)志愿:

一、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

二、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

三批(一)志愿: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录取结果: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这是个“望名生义”的典型,他所填都是二批(二)中校名是“大学”而不是“学院”的高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的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

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

20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100分。

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北京的考生眷恋北京,上海的学生舍不得上海,武汉考生只愿意填报武汉的高校;省内非省会地区的考生想到大城市上学,也首选省会城市。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湖北考生044210××15××39

考分:577分

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

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

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该生当年从第一批落选了。,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该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所以填了3所武汉高校。

误区六:抓多放少

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

2007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

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结果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志愿不填满,留下空白,让机会白白错失。

湖北考生074291××15××15考分562

一批志愿:

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了2个)

放弃征集志愿

二批(一)志愿:

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

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了1个)

录取结果:复读

2007年,湖北省理科562分,第一批有很多学校可以录取。不幸的是遭遇“志愿扎堆”,该生落榜了。可惜的是该生第一批第二志愿只填了2所武汉高校,没有起到保底作用。如果他填满了6所,二志愿录取的机会就加大。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希望大家能从他这里汲取教训,设计好志愿,力争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被中介利用。相信金钱、权利可以“买分”,可以低分高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与高校领导、招办工作人员沾上边就有无限的权力;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进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不知道别人变着花样想掏你的腰包,却“为了孩子”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而不重视填报志愿。

我们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篇6:认知误区

一、思想意识的极端化------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

不是白就是黑,绝无中间过渡部分,这种走极端的错误想法是源于一种要求十全十美的至善论观点造成的。它使你对自己任何小的失误或不完善,都能产生极大失望和恐慌。一遇挫折,就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任何价值,活者没有意义,生不如死好。

这种感觉当然是不真实的,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不免要遇到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挫折,很难尽如人意。任何人都不是绝顶聪明,也不是生来就是愚蠢,事情是相对比较而存在的,绝对的健康也是不存在的。如果的感觉一旦陷入这种极端意识,那你就会对自己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不满意,会觉得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格格不入。使你不时的泛起一种幻灭感,失去自信的感受。

二、改变你的公式化----一成不变的唯心意识

比如你某一天因为一件事,使你的情绪很坏以至抑郁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主观的认为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就一定要产生抑郁情绪。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认为以后还挥发生。如果你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你就会意识自己多麽象那个待兔者啊!

如果你遇到别人的拒绝或疏远就容易产生这种意识。这时你就应该特别的注意,不能让它长期支配你的情绪。即使是真的有人故意冒犯你、刁难你,你感到的烦恼也应是暂时的也不能让它长期支配你的情绪。比如,你目前的女友,假如有一天她拒绝了你求爱,你也不能认为在今生今世在也没有爱上其她人的可能了。你仔细的想一想,这种公式化----一成不变的思想意识也未免太想不开了吧!

三、扔掉你的变色镜

一般抑郁症患者遇到事往往只想事情消极的那一面,想来想去,似乎整个形式都对自己不利,

也就是说,人在情绪低落时,就象戴了一副滤色镜。它滤掉了生活中所有的光明,使整个世界看起来全都暗淡无光。这时外界事物进入你的脑海,当然也就显得消极压抑。这种无益的心理状态,给你戴来了完全不必要的精神烦恼与心理痛苦。

四.妄自菲薄的消极意向

这种意向可使你把本来很松弛的情绪,变的紧张起来,把正常愉快的心境变得惆怅失望。它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迅速把一些本来美好的记忆变成了恶梦般的往事。使你经常无缘无故地长吁短叹,莫名其妙地无病呻吟,毫无根据地自怨自艾。把黄金般的快乐和喜悦,都变成了黑色的抑郁和愁苦。然而,也许你还意识不到自己干了何等蠢事。

例如,你很可能有过对许多正常的人际关系,想入非非。越想心越凉,终有那麽一天自己好象置身于一个冰冷、孤独的世界里一样。这种想入非非的心理就等于往感情和友谊的热流中浇冷水。它使你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有积极意义的侧面,不但未能因势利导将其变成使你豁达,令你奋发的积极因素。而且,使你对已有的愉快、幸福熟视无睹。最终使你本应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生活画面,变的乏味单调、暗淡无光。

五.铲除你毫无根据杞人忧天的疑心病

这种病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看透心思”,另一种叫做“未卜先知”。

我们先看看所谓的“看透心思”。这种心理使你总是假设别人看不起自己你,以后自己也渐渐的相信起来,但从不验证一下别人是否真的看不起自己。这种主观臆断的消极结论,使你在行动上缩手缩脚,意识上失望消沉。而且,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诱发争端,最后因小失大。这种“自我击溃”的情绪模式,常以一种过早的“自我断言”方式表达出来,本来并无纠葛的人际关系上,人为地罩上一层阴影。

再看看“未卜先知”。这好比你有一个不吉祥的小东西,它专门预告你将要发生的种种不幸,尽管你知道这是荒诞无稽,可你居然信以为真。

你可以想一想。比如,“我要不行了,我真的要疯了,我要死了”等等。时事上你后来并没有疯,也没有死,也没有真的不行互作还是照常完成。只是盲目轻信了毫无根据的预感。

剖析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高考平行志愿:十大问题四个误区

中小企业做电视广告的八大误区

高考写作八大技巧

高考饮食误区

高考平行志愿中的两个常见误区解读

广东高考志愿

高考怎么填报志愿

高考冲刺阶段八大教学策略

江苏高考志愿问题

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