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e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 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故事
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故事
吴健雄生卒于195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2月16日卒于美国纽约。
1923年,在浏河明德学校学习。1926年,考入苏州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保送南京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数学系,1931年转入物理系。1934年,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1936年,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物理系留学。194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晋升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任普宾讲座教授,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研究领域:
吴健雄实验物理学家。被誉为“核子物理女皇”和中国的居里夫人。在β衰变方面作过多种细致精密的实验工作,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来观察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相反,自旋方向和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如果宇称守恒,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情况机会相等。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实验研究成果推翻了此前关于宇称守恒观念,使物理学进入了新纪元。
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人。他首创了我国原子核物理专业。他是中国最早从事锕系核谱工作的学者。他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猜想,并预言第一个实验证明“原始粒子”存在的`人将获得诺贝尔奖。他先是核物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成为高能物理学家,晚年又成为一名油画艺术家……居里夫人,是他的恩师;吴健雄,是他的高足。有人很亲切也很传神地说:“他是把科学王国里两位最杰出的女性连结在一起的物理学家。”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施士元。
施士元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吴健雄。从恩师居里夫人,到自己,到学生吴健雄,施老显得十分感慨:“一个人,从师很重要,得到好学生也很重要!”
1934年,施士元刚回国不久,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并负责教四年级的几门课。当时全年级有12名学生,其中有1名女生,她就是吴健雄。吴健雄第一次引起施老注意的,是她漂亮的中文字。慢慢地,施老注意到她不但字好,成绩好,而且做学问的劲头和方法都很好。施士元倾注了全部心血施教,吴健雄则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次考试,吴健雄总是名列第一。施老给予这位聪慧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吴健雄曾经说过,真正把她领进物理学的人是施士元教授。
吴健雄毕业后,施先生亲自写了推荐信,向自己在清华大学的老师、时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施汝为先生详细地介绍了吴健雄的情况。由此,吴健雄顺利地进入了位于上海亚尔培路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施汝为夫人领导的光谱组从事光谱研究。
1936年夏,吴健雄出国留学,行前曾请施士元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寄给她。以后,随着战争的爆发,世事**,师生间曾一度失去了联系。1958年施士元从报上得知吴健雄所做的震惊世界的“宇称不守恒”实验,他从心底里为学生取得的成就而高兴。
1978年,历经磨难的中国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离开祖国几十年的吴健雄,从美国风尘仆仆地扑到母亲的怀抱。征尘未洗,她马上赶到恩师施士元家中,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从那以后,吴健雄基本上每年回国一次,每次必亲自到施老家登门拜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其间,施士元对吴健雄笑道:“你总是先生先生地称呼我,其实按你现在在国外的成就,我应该称你先生才是。”吴健雄认真地回答说:“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篇2:吴健雄简介
吴健雄简介
吴健雄(1912~1997)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流河,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与物理学家袁家骝在美国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会长。
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1956年之前,吴健雄在β衰变方面作过一些出色的实验。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然后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她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说,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β衰变的电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如果宇称守恒,两种方向应该机会均等,即必须左右对称。现在左右手螺旋两种情况明显地机会不相等,所以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现代物理学发展中的其它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或争论,通过吴健雄的一系列实验工作,也得到了解决和证明或一定程度上的澄清。1963年她对β衰变的系列实验工作证明了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史上第一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在1959年穆斯堡尔效应发现之后,吴健雄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穆斯堡尔光谱法用于生物学中大分子的结构研究。为了证实轻子数在弱作用中守恒律的有效性,吴健雄等在深达2000余英尺的纯盐矿中安置了测量双β衰变仪器,证明了轻子数守恒到10-3以上。早在1950年以前,她已经做了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哲学的实验,结果表明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宇称相反。1970年她的实验小组对此作了进一步实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了量子力学的正统法则,再次否定隐变量理论。此外,她对粒子或辐射探测器的研制也有不少贡献。
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还获得其它15所大学的名誉学位。美国总统授予她1975年国家科学勋章。1978年她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她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篇3:《物理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物理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物理,两个刻印在统一教材上的文字,我们困惑又迷茫。这门严肃而又庄重的学问如此深不可测,叫我难以面对。
以上,是我个人粗略而短浅的认识,请不要见笑。至少我知错能改,通过一本书,我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物理是物理学的一部分,我忘记了这片浩瀚的天空,坐守井底。
书很普通,书名也一目了然:《物理学家的故事》。但这些人,这些最值得我们现代人敬仰的人,也是最古怪的家伙们。
当时物理学总是一股壮烈的风,无情地撕碎旧观念的壁垒,她将笼罩天空的乌云拨开,使颗颗明星璀璨。星光为世人点亮了通往宇宙的航道,用最灵巧的方法打造出探索新世界的工具――相对论、量子力学、夸克―轻子模型……这些理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也还是很生僻,难理解,于是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么多拗口复杂的物理学学说是怎么被这些人发现,而支持他们研究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
也许是兴趣吧?
年轻时爱因斯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联邦工业大学,从此与物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已至成天呆在自己的公寓里,一头埋进书籍中。这让他的教授们很不满,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而玻尔很类似,一个人认真钻研金属电子,只可惜丹麦还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就当机立断,前往剑桥求学,那里有着“电子之父”汤姆逊这一绝好的“学习资源”,使他趋之若鹜。爱因斯坦和玻尔他们不大可能天生就喜欢物理学,只是巧合地闯入物理学的神奇世界,心就被她拴紧了。
也许是叛逆吧?
凡是建立新的理论,就要推翻旧理论,获得所有人的'承认。我们都知道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但这一发现理所当然受到了质疑。那时候人人都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这就好像苹果熟了就往下掉,绝不会向左或向右,更不会向上掉――几乎没有人相信汤姆逊。可这个奇怪的汤姆逊,偏要一意孤行,反抗这再正常不过的“真理”,甚至在他提出自己的理论时,堪称该领域权威的赫兹也做出“完美”的实验驳斥他的想法。似乎这时,汤姆逊已经遭受“横眉冷对”和“千夫指”了,一般人差不多该选择放弃,这样也不至于被整个业界排斥。但汤姆逊靠着这股反逆精神硬是不肯让步,终于找出赫兹实验中的破绽,守护了真相,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己和大自然的认识,而汤姆逊对电子的发现也确确实实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无线电、电视到雷达、电子计算机,我们现在的便捷生活都离不开电子的发现。要感谢就感谢汤姆逊的叛逆吧!
也许是爱情吧!
面对日常生活,这些物理学家多少有点心不在焉,这一点在爱因斯坦身上极具代表性。一个生活邋遢的人,头发蓬乱,衣着随便,眼窝深陷,一般人都认不出他是那个伟大的爱因斯坦。在他那捉摸不透的眼神中,却藏着他最挚爱最销魂的物理学,最喜欢做的事,是一个人呆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尽情徜徉。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深深恋慕使他的妻子都嫉妒不已,以至最终他为了追求物理学,而离开了他曾深爱过的妻子。
这就是物理学家吧,固执地追求着他们所认为的真理,在一条道路上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此中,我隐约窥见了物理学那矫健、摄人心魄的姿态。物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词汇或一门繁琐的课程,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情人,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篇4: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物理学家钱三强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物理学家钱三强_1200字
钱三强于19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不久与同一学科,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夫妻二人携手共进,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1948年的夏天,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1949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5万美元,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所长,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邓稼先等优秀人才,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充当领军人物,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研制质量,加快了研制速度。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培养了人才,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精力不济,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病逝世,享年79岁。这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篇5: 《吴健雄传》读后感
《吴健雄传》读后感
“吴健雄”,多么响亮的一个名字,可谁会想到她竟是一位女性之名呢?而且这位女性还是如此的不平凡,她是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原子弹之母”,她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生中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难以相信她身为女流之辈,竟能做出如此大的奉献!可见她是多么的不平凡。
她,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浏河镇上的秀才,父亲吴仲裔是一位具有新时代思想的乡绅,他思想开明学问渊博,在镇上率先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取名“明德”。“明德”语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体现了吴父“既讲文明,又树新德”的教育理念。她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因为是一位女孩,爷爷又是旧思想主义者,吴健雄虽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却没有受到恣意的骄宠,但她的父亲一个思想极端开明,有见解、有胆识的人物,他和吴健雄最为亲近,相当疼爱吴健雄,对吴健雄的一生也有着最深远的影响。从小父亲就为她讲故事,讲一些科学家们的实验,使她备受启发,儿时就显现出颇不寻常的智力。她酷爱学习,才智过人,少年时就成为胡适的得意弟子。她对学习兢兢业业,从不抱怨,并且十分钟爱。但时过境迁,现在的欣欣学子有多少能像她一样,对学习如此的痴迷,甚者不满足自己学的知识,主动去探寻呢?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小就给了吴健雄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个时代,一般女孩子在“明德学校”念完书之后,大多都回到家中开始家务劳动,但在吴健雄的坚持下,开明的父亲却将她送往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继续求学。在这个学校,她开始培养起对物理和数学的兴趣,并着手自学这些课程。也是在这个学校,她碰到了她一生的启蒙人――胡适。当时胡适正好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作过几次讲座,胡适的博学多识极大地开拓了这位勤奋好学的学生的眼界,激起了她对科学的热爱之心。她是多么与众不同。在她的生涯中给她以启发的是老师和家人,对恩师的栽培之心,她始终感念于心。在她的学习中,她总把勤奋始终是第一位的。对于她的勤奋是无人能比的。在她的家庭中她的先生也支持着她,爱护着她。她具有如此幸福的家庭实在令人羡慕。她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实在太多太多,为我国尽心尽力,做出非凡的成就,在人民的`心目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吴健雄的事迹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保持一颗求知的心,一颗进取的心,一颗爱国的心,成为学习的动力,要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它带给你的欢乐,如果你去理解它,它就会理解你,让你汲取它的精华。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只有踏踏实实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这样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为祖国争光。
吴健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她的精神品质镌刻在我们心中,我一定会向她学习,成为像她一样的人。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每想起她,我的心中就有无限的力量与支持。
“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去。”一句朴实,但话语中又充满着那种坚定!她就是吴健雄,一个附有男性化的名字,昭示着她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之路!一个令太仓骄傲的人,更令中国骄傲的人!她的一生教给我们无数的知识,让我们领悟到:要热爱祖国,勤奋好学,严谨求实,有善待生。
篇6: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Pauli)生于19,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着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象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篇7: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尼尔斯·玻尔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尼尔斯·玻尔
一天早上,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接到了一位同事的电话。同事说他准备给一个学生的物理答卷判零分,而这名学生却声称自己应该得到满分。于是,师生俩决定找一位不偏不倚的裁判,结果选中了卢瑟福。整份试卷只有一道题,试题如下:“如何用气压计测定一栋大楼的高度?”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将气压计垂到地面,然后提上来,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该长度便是大楼的高度。”
这位学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得满分,因为他的回答严丝合缝准确无误。但另一方面,如果给满分,无疑表明他在物理学方面能力突出,而这个答案并不能证实这一点。如何裁决呢?思虑良久,卢瑟福建议让学生再试一次,给他6分钟时间,让他必须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5分钟过去了,学生什么也没写。卢瑟福问他是否想放弃,他回答说,他有好几个答案,正在想哪个是最好的`。卢瑟福对自己干扰他的思考表示抱歉并请他继续。在接下来的1分钟里,他迅速写出了如下答案:“将气压计拿到楼顶的边缘,松开手,让其自由落下,用秒表记录气压计降落到地面的时间,然后运用自由落体公式h=0.5×g×t2(高度=0.5×重力加速度×时间的平方),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看了学生的答案,卢瑟福问同事是否还坚持刚才的意见。同事哈哈一笑,然后夸赞学生做得非常出色,并且给了他满分的成绩。当卢瑟福正要离开同事的办公室时,他突然想起那个学生说过他还有好几种其他的答案,便好奇地问他那几个答案是什么。学生答道:“借助气压计测量大楼的高度,有许多种方法。例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气压计拿到户外,测量出气压计的高度和其阴影的长度,以及大楼所投射出的阴影的长度,通过运用简单的比例法,就可以算出大楼的高度。”
“好极了,”卢瑟福说,“其他的方法呢?”
学生微微一笑,答道:“还有一种经典的方法,你也许会喜欢用。方法是:拿上气压计,开始爬楼梯,并在墙上依次标出气压计的长度,记住你一共做了多少个记号。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用气压计当尺子去量大楼的高度。”
“很直接的一种方法。”卢瑟福笑道。
“当然,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方法,你可以把气压计系在绳子的一端,让它像钟摆一样摆动,分别测算在地面和在楼顶上的重力加速度g。理论上,根据这两个g的差值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根据同样的方法,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将气压计放下,接近地面,然后让其如钟摆一样摆动,根据摆动周期便可以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总之,”他总结道,“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最好的一种方法或许是,带上气压计到大楼地下室,去敲大楼看门人的门。看门人开门后,你就对他说:‘先生,我这儿有一个很好的气压计,如果您能告诉我这栋大楼的高度,气压计就归您了。’”
说到这儿,卢瑟福问那个学生,他是否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最常规的方法。他回答说他是知道的,但他说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们总是试图教他怎样去思考,对此他实在感到很腻烦。
这个学生的名字叫尼尔斯·玻尔。多年后,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篇8:物理学家读后感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是近代力学,光学,天文学的奠基人。也许你认为他从小一定是聪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实不然,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智力迟钝,呆头呆脑的,曾经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勤勤恳恳地做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时间去做。”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操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操,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爱因斯坦――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就是“相对论”的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可能会有人觉得爱因斯坦会比别人稍微聪明一些;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是别的普通人的能力强很多;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出生时还要比普通人迟钝许多呢!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很笨,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会成为如今闻名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啊!他们都只看到了爱因斯坦的缺点,谁也没有去注意他的过人之处,虽然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可是就是4岁时,父亲给他的一个罗盘,给了他启发,改变了他那(我自己认为)‘枯燥’的命运……
爱因斯坦虽说不是很聪明,可是他也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很爱动脑筋,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会问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他便连续几天饭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情况直到维持到把这个办法解决为止。
12岁那时,爱因斯坦的叔叔又给小爱因斯坦出了一道物理难题,叫做勾股定理,让爱因斯坦来证明这条定理,爱因斯坦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把这个难题解决了,要知道,爱因斯坦那时才12岁啊!
爱因斯坦也曾经自己回忆过:“主要的弱点是记忆力差,特别苦于记单词和课文。”爱因斯坦虽然有少许的不及它人,可是,爱因斯坦却懂得勤学苦练,乐于探索,有所发现,更能究根问底――善于探索,乐于发现,也是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之一。
篇9:物理学家以及相关资料
一.里克特(Richter,Burton)
国家或者地区:美国
学科:物理学家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和丁肇中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丁肇中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 历
里克特(Richter,Burton) 美国物理学家。1931年3月22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 里克特获得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又去斯坦福大学专攻粒子高能物理学。他负责督造了世界上第一对电子存储环;这种设备可使两束高能电子进行正碰撞,从而增大了碰撞的有效能量。六十年代里,他又设计了斯坦福正电子加速环;它可使物质粒子和反物质粒子进行正碰撞,这便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量级。 这样大的能量打开夸克世界的大门。当盖尔曼提出夸克这一概念时,只需要假设存在两种夸克,便足以解释质子和中子的存在了。这两夸克叫做“上夸克”和“下夸克”。为了解释各种奇异粒子的本质,又引进了第三种夸克----“奇异夸克”。 随着对夸克本性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须认为夸克是成对存在的,如果存在着第三种夸克,也就必然存在着第四种。给它起的名字叫“粲夸克” 由于手头有了巨大的能量,里克特在1974年得到了一种粒子,由这种粒子的性质可以认定,粲夸克正存在于它的内部。里克特给这种粒子起名为Ψ粒子。几乎与此同时,在美国长岛的布鲁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的丁肇中也独立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他将这种新粒子叫做J粒子。J粒子和Ψ粒子原来一回事,这两项发现便联合发表了。 里克特和丁肇中的发现提供了支持现有夸克理论的有力证据,因此,两人共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 Manne Borje 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他从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46年接受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职位,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在莱顿(Leid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重返哈佛大学,任副教授,1980年成为杰哈德·加迪(Gerhard Gade)大学教授。1958年入美国籍。194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时,曾专攻迈射和雷射的基本原理。1953年汤斯(Charles Townes)演示了迈射,两年後,布洛姆伯根详述了微粒的极广泛的应用。
西格班(Kai M. Siegbahn, 1918-)因发展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并用以研究光电子能谱和作化学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 1920-)和肖洛(Arthur L. Schawlow, 1921-1999)因在激光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分享了198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试图运用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通过对光电子的研究来获取物质内部的信息。然而,由于仪器分辨率一直不高,多年来没有重大进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格班(左图)和他的同事们将研究β射线能谱的双聚焦能谱仪用于分析X射线光电子的能量分布,发明了具有高分辨率的光电子能谱仪。他们研究了电子、光子和其他粒子轰击原子后发射出来的电子,并系统地测量了各种化学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后来,他们又发展了用于化学分析的电子能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所谓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或化学分析电子能谱学。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是化学上研究电子结构、高分子结构和链结构的有力工具。西格班开创的光电子能谱学为探测物质结构提供了非常精确的方法。
布洛姆伯根被公认为是非线性光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同事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关于物质对光波场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描述方法;(2)关于光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光波与物质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3)关于光通过界面时的非线性反射和折射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将各种非线性光学效应应用于原子、分子和固体光谱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激光光谱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在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中,他建立了许多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波混频”法,即利用三束相干光的相互作用在另一方向上产生第四束光,以便产生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的激光。利用这一方法及共振增强效应,可以高精度地确定原子、分子或固体中的能级间隔。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能够描述液体、金属和半导体等物质的非线性光学现象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对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以及对一系列非线性效应的发现,大大地扩展了激光波长的范围,使适用于光谱学研究的激光波段从紫外区、可见光区一直覆盖到近、远红外区。
三.费森登(Fessenden,ReginaldAubrey)
1866年10月6日生于魁北克省米尔顿;1932年7月22日卒于百慕大的汉密尔顿。 费森登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爱迪生手下的首席化学家,后来----从1890年至1892年----又在爱迪生的殆对头威斯汀豪斯手下工作。虽然同爱迪生或十九世纪的其他许多发明家相比,费登森几乎不为人知,但实际上他获得的专利无论在数目上还是种类上都仅次于爱迪生而居第二位,他一生获得的专利达五百项之多。他的最引人注目的发明是对无线电波的调制。无线电波可以以脉冲形式模仿莫尔斯电码的点划记号向外发送。然而,费森登想到可发射连续的电波,使其振幅随声波的不规则变化而改变(这就是调制)。在接收台站,这些变化了的电波可被选出并还原成声波。 19,人们第一次用上述方法从马萨诸塞州海岸发送出无线电波信号,收音机真的收到了音乐。现在众所周知的无线电广播就是这样诞生的,虽则在达到它的完善时期之前还需要做出许多发明,特别是德福雷斯特对三极管的发明。
四.布莱姆伯根(Bloembergen,Nicolaas)
布莱姆伯根(Bloembergen,Nicolaas) 荷兰-美国物理学家。1920年3月11日生于荷兰的多德雷赫特。 布莱姆伯根求学于乌德勒支大学,1943年获是硕士学位。那时正值纳粹德国占领荷兰,在艰难的岁月中,纳粹关闭了荷兰的大学。到了战后,他才能继续学习,并在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其后,他在哈佛大学担任了某些研究工作,1952年申请在美国永久居留,1958年加入美国籍。从1951年起,他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 布莱姆伯根对由汤斯所提出的脉泽产生了兴趣。早期的脉泽装置是在短暂的发射中释放它所存能量,接着是一个停顿期,以便为下一次发射储存足够的能量,因此发射是间歇的。1956年,布莱姆伯根设计了一种三能级的脉泽,而不是先前的二能级,这样,较高的能级在另一个能级发射时进行能量的存储。由此,他制成了第一台连续脉泽。
五.阿尔伯特·亚伯拉罕·麦可逊
1869年,麦可逊进入位于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并于1873年毕业。麦可逊早先就著迷於科学特别是光速的测量问题,1881年海军委派他到欧洲学习两年,1883年,他接受了一个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叫做Case应用科学院的邀请,成为那里的物理教授,并专心研究改进干涉仪。1887年,他和爱德华·莫雷共同进行了著名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这个试验排除了以太的存在。后来,他又转向利用天文光学干涉测量法测量恒星的直径和双星分光片的测量。
1889年开始,他在麻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任教授。1892年被指派到一个全新的大学——芝加哥大学任物理学系第一任主任。19,麦可逊因为“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而成为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同年,他获得了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19,获得了亨利·德雷珀奖章,1923年获得了海军天文协会金质奖章。 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是以他的名字命字。 麦可逊于1931年5月9日逝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
篇10:物理学家名言
1、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蒲柏
2、自从牛顿奠定了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的最伟大变革,是由法拉第、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爱因斯坦
3、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颗15英寸的大炮去轰击一张纸而你竟被反弹回的炮弹击中一样。很生动地描述了汤姆逊模型碰到的困难,即原子不可能是质量均匀分布大小为1埃的球。――卢瑟福
4、弦就好比是应该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一鸿半爪,偶然掉落在二十世纪一般。――维敦
5、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麽结果?――费曼
6、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劳厄
7、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8、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狄拉克
9、万有引力、电的相互作用和磁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但也许存在另一些相互作用力,他们的距离如此之小,以至无法观察。――牛顿
10、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拉塞福
11、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密切相关 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 但只停留於理论而不去实验 科学是不会前进的。――丁肇中
12、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试验。――丁肇中
13、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14、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Rutherford
15、固执于光的旧有理论的人们,最好是从它自身的原理出发,提出实验的说明。并且,如果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话,他应该承认这些事实。――托马斯.杨
16、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17、方程式之美, 远比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狄拉克
18、电和磁的实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处于彼此距离相当远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把这些现象化为科学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物体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麦克斯韦
19、(牛顿的)《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展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是高于(当时)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之上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定律的发现,以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于人类智慧以光荣。――拉普拉斯
★ 三国演义故事节选
★ 故事说课稿
★ 故事作文
★ 短小故事精选
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故事(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