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Grang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构筑灵动的写作三维空间,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构筑灵动的写作三维空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构筑灵动的写作三维空间
构筑灵动的写作三维空间
意象是传统的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写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写作对象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物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艺术天地,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则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作者所创造的形象。――意象,立体交流的枢纽。
意象是创新的花朵。作者凭宽厚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想像和活跃的创造灵感,创造出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又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并调动读者介入自己的经历与体验与写作对象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变阅读为“悦读”;而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像和品味空间。――意象,作文创新的奥秘。
一、捕象炼意――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何运用意象手法进行写作呢?首先要建构作者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心灵对话”平台。
勤于观察捕捉,融入自我人格。“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用聪慧的眼睛去观察、亲近客观物象,并渗入我们的审美体验;还要通过我们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使之融入我们的人格与情趣。如笔者曾要求每位同学从自然、社会等领域找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能承载自己的个性和追求,给人以审美愉悦),许多同学对此深感兴趣,于是斑斓多彩的“形象代言人”纷至沓来,如一位同学的“形象代言人”是牵牛花。
善于感知领悟,心灵互动对话。对那些具有个别性、真实性、新颖性的客观物象,我们要与之“对话”,把握其内涵,领会其意旨,探幽索隐,触类旁通,进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境界,再广联系,巧延伸,深挖掘,把分散、朦胧的感悟点予以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或移于他物,或通于他文,忽然心窍顿开”,进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境界。如笔者校门口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根深叶茂的香樟树,一棵是枝干盘曲的木瓜树,许多学生对此熟视无睹,然而一位领悟能力强的同学却敏锐地感觉到:从人才学上说,固然香樟树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而木瓜树也可能是偏才、怪才、奇才……
二、因意造象――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有“形”有“象”,还要有“意”的主观融注,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客观物象中,并使读者“心有戚戚焉”,这就需要我们――
营造富有创新美的意象,做到“守正”和“出新”。“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积累大量的传统意象,如自然意象:月、霜、斜阳等(自然景观类),松、萍、杨柳等(植物类),蝉、鸿、杜鹃等(动物类);人或事意象:舟、灯、长亭等(人造物象类),凭栏、饮酒、折柳等(行为类)。同时,又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既对传统意象袭旧和继承,又别出心裁,推陈出新,使看似平常的意象变得不寻常,从而将表达的意旨含蓄托出。
创设富有视觉美的意象,巧妙“造境”和“移情”。我们要将心中的情感“诗书” 曲曲逸出,一般说来,可用“蒙太奇”方法“造境”,以特写镜头艺术地组接一系列意象(或单个意象),使之具有鲜明灵动的视觉美,而读者凭此视觉形象即可自然地调动个人体验,形成多向交流。另一方面,要善于“移情”。我们或情景交融,或虚实相生,“神与物游”,物我一体,将主观的思想感情移入客观物象之中,使两者相契相合。这样,读者就被这些鲜活的意象所感染,进入特定意境,浮现系列形象,引发相似感情,甚至如托尔斯泰所说,“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达到与客观物象、作者“心电感应”的共鸣境界。
如此,灵动的写作三维空间便构筑而成。
篇2:写作方法:掌握人物的写作的三维空间
一、人物的一维空间
这一维是人物的外部特征,是他们的个性。有时候,拥有这些表面怪癖的人与对其赋予的意义或人物的本意完全相反。想象一下,一个48岁、身材走样的家伙戴着棒球帽……走在人行道上。故事有很多关于他的描述,这些描述可能不是可怜的想当然者想要听的。
一维空间展示了人物的外貌和行为……她的头发,使用的化妆品,座驾车型,衣橱里的衣服,常去的地方,音乐品味,喜欢吃的食物,某些态度和偏见,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两种情况的组合:她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比如,有人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注意到他是品酒的行家,这是刻画人物的第一个维度。实际上是否如此并不重要。问题在于,在探究三维中究竟哪一维在起作用时,被刻画的那些人物都拼命给自己戴上一个面具来掩盖公开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这样做,这意味着如此做并不总是让人无法接受或是感觉被骗,这只是人类的本性。
次要人物的着墨
在我们的故事中,那些次要人物通常都是一维的,他们也应当这样。事实上,只为增加文章深度而过度在次要人物上着墨是错误的。你可以随时把这一点告诉某个刚在人物研讨会上崭露头角的作家,她试图刻画一个送比萨外卖的家伙,想增加该人物的深度。
这样做不好。你需要集中精力来刻画你笔下的英雄人物和反派人物以及其他主要人物,在配角身上则不要着墨太多。我们真的没必要去了解那个送外卖的家伙有过什么样的童年经历,也没必要知道他为什么要从事餐饮服务业。也就是说,如果你给故事中的配角赋予那些老套的怪癖和性格特点,结果只会给人一种陈词滥调的感觉。
当描写一个跑龙套的次要人物时,一般的方式是让她第一眼看上去就有吸引力,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陈词滥调,让读者看一眼就对她有感觉。即使那种老套的描述适合这一刻,那也选择前者。配角的最大用处在于给读者展示更重要的人物与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感受她在一维空间中留下的鲜明烙印。
举个例子,假如这个送外卖的家伙住在波士顿,戴着一顶扬基棒球队的帽子,可能表明他有自杀倾向,或者至少有孤僻的倾向。只向我们展示那顶帽子就足够了。但如果合适的话,你可以做得更多。如果你塑造的男主角注意到了这一点,甚至评论了这顶帽子,你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来描写男主角的另一种形象——多亏了跑龙套人物在一维空间中怪异的着装:那顶帽子。
不要为了强化次要人物的个性特征而在他身上过多着墨。让他自然出场,给他以适当的时间,在一带而过的同时赋予他一定的吸引力。这样的人物是为情节展开这一目的服务的,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利于加强对主角的刻画。
除此之外,如果你笔下有一个跑龙套人物,让他静静离开就是。至于你笔下的主要人物和反面人物,你还需要深入挖掘他们的形象。在刻画一个伟大人物时要冒的一个最大风险就是,对人物过度深化,而没有同时加强故事结构,没有增强阅读感受。换句话说,为了深入挖掘而深入挖掘不是一个好方法。
二、二维空间人物
二维空间解释了你在一维空间为什么看到了你所看到的。也就是说,你所了解的恰恰是人物想让你了解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如此。
比如说,你创作了一个人物,他刚刚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因此,他脸上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面带微笑,热情地打着招呼,衣着考究,善于团队合作,乐观进取。所有这些都是一维空间的。
在这个例子中的二维空间是什么样的呢?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曾被解雇了四次。因为态度恶劣,缺乏团队合作能力,表里不一……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童年时期所遭遇的诚信问题。
现在出现了二维空间的解释说明和一维空间的行为怪癖之间复杂的界面。仅仅因为有人在童年时期有问题,并且这些遗留问题驱使他做出了糟糕的选择和行为,甚至人为地制造假象来掩盖问题……还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物在内心深处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过,这是可能的。
如果只有这两个维度,那么你要么按照一维空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很酷的家伙),要么按照二维空间(他实际上是一个不懂装懂、无人肯用的傻瓜)来赋予人物意义。在关键时刻,人物的哪个层面会呈现出来?
直到人物在三维空间出现,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换句话说,他在紧要关头做选择时,其真实的性格才会最终浮现出来。
窥视一下内在的人生阅历
无论你是如何给人物包裹上一维空间的外貌和个性,在二维空间,我们还是能看到,甚至清晰地观察到人物的内在本质。这个人物来自哪里,他受过的创伤、记忆和破灭的梦想给他带来的怨恨,他的恐惧、生活习惯、弱点和爱好,都与他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有关。
这些都是二维空间的力量,促进、鼓励和解释了一维空间人物身份的选择,实际上,那些怪癖不过是障眼法。一个极度害羞的人,一旦你了解她,就会知道她其实是一个有趣的人,不是吗?融入到人类的痛苦、恐惧和心理创伤的复杂舞蹈之中,这是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交错的棘手界面。
转换到情节网络中,舞步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不断加速的步伐,直到人物无法再隐瞒她的真实自我,或许迫使她选择自己即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有效进行故事讲述的动力所在。窥见人物内在本质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这是引发共鸣的关键。共鸣是故事的主要成功点——读者的共鸣越多,在阅读时就越投入,故事就成功。
正因为如此,一些有着看似平淡无奇情节的故事,才成为了传奇性的成功故事。在《壮志凌云》中,当马弗里克在F-14 战斗机的驾驶舱内炫耀,而将队友们置于危险之中时,我们不喜欢他。他是一个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但同时他的感情丰富,极具感染力,形成了对更深层问题的弥补,这让我们给予他理解和同情,并最终为他喝彩。
当我们终于窥见那种桀骜不驯背后的东西——他父亲在军队中失败的经历和他摆脱阴影的需要——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这个人,还可能用一种更真切的方式体会到这一点。突然间,即使你仍然不喜欢他,你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审视他。因为现在你很可能与他产生了共鸣,对他你就不那么苛刻了。
也许你会被这个人物迷住,因为你知道他为了实现目标,克服了自己的弱点,从而扭转了局势。想想你喜欢看的书以及书中的主要人物。你之所以喜欢这些故事,可能与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有关,可能更多是因为人物。确实是这样,因为你感受到人物,理解他,与他产生共鸣,在阅读中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但是如果没有情节,人物就没有舞台来向读者展示自己外在的一面和真实的自己。任务和情节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共同决定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回到你喜欢读的那些书上。你欢呼、哭泣,你咬着手指甲沉迷其中,你觉得失落,你分享快乐,你经历恐惧,也曾满怀希望。
你知道了这个人物成功和救赎的后果是什么。你关心这个主人公,因为你和他产生了密切联系,和他产生了共鸣。培养读者这种反应的最肥沃的土壤是主要人物的内在情感。经过一段时间,这些东西会聚集在一起,促使人物做出表面的一维空间选择,无论他是否喜欢这样选择。不管有没有借口,二维空间才是故事讲述的真正内容,因为它播下了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种子。
三、人物的三维空间
以人物为中心——他到底是谁,这是人物在三维空间的核心内容。在紧要关头,如果需要做出重要决定,人物会表现出哪些特征?一维空间出现的假面人物?二维空间中伤痕累累的失败者?还是另一个人?
就像三维空间的人物所展示的那样,如果出现了另外一个人,那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物弧线——主人公战胜了心魔,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一样,这个人在战胜心魔后做出了更恰当、更勇敢的决定。或者,在他的假面被剥下之后,在他过去的戏份被摒弃后,他也许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一面。其实,另外一个人才是真正的他。
或者都不是。也许他只是在故事里做出了更好的选择,这是一种救赎的方式,他只想愉快地度过这一天。一旦转危为安,他就可能恢复原先在二维空间驱动下一维空间里的那些行为方式,就像毒贩呼吁人们从他凶恶的同伙手中救出一个孩子一样。从总体看,对于挑战以及关键性时刻来说,他是一个英雄,然而本质上他仍是一个毒贩,尽管表面上多少有点社会良知。
换言之,他是一个刻画深入的人物,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个三维人物。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几条原则,对这些三维人物的理解,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
一个英雄人物立场坚定,勇对风险、果敢决断、胆大心细(或相反)、执行力强。即使他有问题,比如从外表看似乎并不那么讨人喜欢,或者不太可能作为一个正面英雄出现,但是他这样做了,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恐惧,击败了心魔,提升了自我,并且跨越了重重外部阻碍——体现出了三维空间人物的深度。
恶棍也有情感
恶棍的行为也要合理化,对公认的社会准则或麻木不仁,或拒不承担责任。或者仅对那些给他带来麻烦的准则给予一定的关注。他确实有评判是非的权利——这本身恰是主要人物复杂性的一面,而他往往犹豫不决,做出自私的选择,有时调侃自己(相信这一点),说为了更大的利益,损失和邪恶也可接受。在多数情况下,恶人总是率先考虑自己的财富、地位或是享乐之事。
极恶之人拥有复杂的二维性格,使之形成其道德标准和世界观。在他们的内心,这样的性格允许他们(若不是驱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对那种二维性格未加注意,我们就只能看到连环画中捻着胡子的纯粹恶棍了。
在丹尼斯·勒翰的小说中,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或者摇摆的。在道德栅栏的两侧,我们总是能够清楚地瞥见故事背景,它们内容清晰、引起共鸣,能让人了解到促使人物行动的原因。勒翰曾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尽管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中是否包含童年阴影,但这种阴影几乎贯穿他所有的作品,或许这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够让读者深入到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中,给他们提供真实复杂与引人入胜相结合的场景。
真实的人物,或者是面具后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定义为道德的化身,或是缺失道德——通过故事背景可以得到解释。除非是由人物来决定做某事,否则一般不会由故事背景或心魔来揭示,除了极端的情况。那些决定以及行为展现了三维空间的人物,相应地既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真实性格,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弧线。
作家几乎总是利用他们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塑造人物。有时在生活中,你可能会怒不可遏,甚至想杀掉某人,或者至少揍得他两眼发青。然而你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这是你的性格所致,它决定了你不会那样做。
现在,假设你已向那种冲动妥协。同样的故事背景,同样的内心骚动,同样的时间表,同样的煽动性事件,同样的情绪……但是一个不同的决定,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局形成了不同的故事。那个决定本身也会决定你的命运。
当你纠结于人物刻画的多维层面时,记住一点,你的目标并不总是要去刻画英雄人物的美德,或是表现恶人的恶行。美德只是一个选择。
整合三个维度人物性格的艺术
尽管我们清楚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有可能决定三维空间,或者可能决定不了三维空间,但这并不影响前两个维度的价值。事实上它们是塑造多层次人物的关键因素。真实的生活展现了全部三个维度人物刻画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故事应高于现实。
这三个维度是作家的工具,可以用来分层创造引人入胜、错综复杂、令人畏惧、讨人喜爱又能引起同情心的角色。许多作者只是勉强接受一维空间,更多的作者关注到了二维空间,却全然排斥三维空间。
还有更多作者无法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将这三者整合起来。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讲故事的艺术。除了掌握这些基本原则之外,并无其他指导方法。正如二十名棒球投手参加春季训练,他们都掌握了相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但是只有五个人能够首发出场,只有一人(若是可能)才能进入全明星队。
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艺术事业上的成功都是无法量化的,甚至都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要清楚:假如你是想推销自己作品的作者,你必须在所有这三个维度空间范围内,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和恶棍,否则你的作品就不完整。
就这样做,而且把它做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既具有可信性,又引人入胜,这样,你将再也不会听到别人关于你笔下人物太扁平或太肤浅的批评了。
篇3:积存写作的热情与灵动散文随笔
积存写作的热情与灵动散文随笔
有友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写作?”我说:“因为我喜欢。”她问:“你最近写了什么东西吗?”我答:“没有,我心静如水,没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不是吗?写作是最自由最个体的生命状态,如果你自己不愿意,世上没有人强迫你非写不可,反之也一样,只要你愿意,你就永远都有写作的权利和自由,你就永远都可以借某种方式写出你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为自己写作,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写出来,这是我所能想象到的写作唯一的目的和意义,这真正的感受就是感情的积累与思想的喷发,文字的功夫便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锤炼的。明摆着你可以在学识、技巧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你不能准备一个契机,一丝灵感,就像一座千年火山怀抱岩浆,沉默不语,没有热量的积累、地心的运动,它怎么也不能喷发一样。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这“块磊”的形成过程就是积蓄写作灵动的过程。文章之有无灵动大不一样,有灵动就会产生一种魔幻力,一种爆发力,就能震撼人心,感动读者。这样的作品,不管你是否喜欢它,理解它,你都能感到作者在说真话,在动真情,都能感到它的存在,它的分量,它的价值。无灵动之文,必僵硬、必抄袭、必说教、必虚伪矫情,必面目可憎,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所谓专业作家的作品,我看这样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反感与厌倦,不由想到:这样死气沉沉毫无朝气的作品,这种为骗取稿费而卖弄技艺的作家,怎么能指望读者“心有戚戚”,赢得他们的喜爱和尊敬呢?从这一点上说,文学接纳一切有灵魂的写作者,不管这写作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专业还是业余,只要他出于灵魂的需要而写作,他就属于文学;从这一点上说,当不当专业作家,是否经常有作品问世,真是无所谓的。我常想,如果我的写作缺乏内在的热情与灵动,干脆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吧。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有灵动之文呢?简单说,就是横桥锁溪阻塞河道,河水一泻千里的酣畅;就是万千话语奔涌心头,作者一朝宣泄的快慰。浓云厚积才有瓢泼大雨,十月怀胎,方可一朝分娩,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感时花泪溅,恨别鸟惊心”。凡历史上留下来的名篇都是大灵动之文,灵动的前提是真实,情思深婉是抒情的真实,真知灼见是议论的真实,细腻逼真是叙述的真实。大师的文笔往往动人,风格往往朴素,本事在于用普通的词汇表达独特的思想,用寻常的句子抒发诚挚的情感。倘若有一点想法,一点感受,而无充分的积累―――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就仓促成文,要么心浮气躁,为文造情,要么意多文乱、枝蔓横生,文章必然显得贫乏单薄。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周国平先生为女儿所写的`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襁褓中的妞妞出生几个月就被诊断患有绝症,至情至性的父亲将万端悲痛融于胸中,用灵动而深情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叙述妞妞令人心碎的“历史”经历,记录自己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爱哀交加的心境,以及自己在摇篮旁兼墓畔的哲学思考。当我读到那可爱又可怜的宝贝,忍着大人也无法承受的巨痛,欢笑着扑向爸爸;读到她弥留之际摇着小手,轻经叹了口气,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依恋和渴望,带着爸爸无限的心疼与宠爱,悄悄结束了她一岁半的生命时,情难自禁,泪流满面,仿佛妞妞就是我的宝贝,我的孩子,就笑在我眼前,哭在我怀里。妞妞的夭折,如同一朵粉红的花蕾,萎谢在作家的生命中,也凋零在我的秋天里。我知道,这已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座坟,一块碑,那坟的名字叫“绝望”,那碑的名字叫“父爱”!这就是真情的魅力,灵动的神奇啊。
常言道,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才是奶。倘若吃进去的草,没有经过咀嚼、消化和吸收,吐出来的仍旧是草,怎能滋养读者的心灵呢?我有位同学,视野开阔,知识广博,隔天挥就一文,可由于缺乏内功,缺乏“灵动”,一些闪光的思想,独特的感悟,很多时候都不幸湮没于芜蔓琐屑的说教之中了。尽管我觉得他文笔流畅,技巧娴熟,颇有写作才华,但对他的文章始终缺乏阅读兴趣,后来他自己也渐渐意识到这一点,不断积蓄内在力量,增添涵咏功夫,文章写得越来越有味道,有分量了。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我曾写过许多文学评论,对象都是名篇佳作,前人吟咏何止千万?但我构思作文时,仍觉有可激动之处,仍有一吐为快的灵动感。相反的情况是,有许多报刊约稿,我辗转反侧,夜不成眠,很想不负重托,完成任务,可就是写不出来,因为我找不到那个“灵动”点。
袁枚说:“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有旺盛写作冲动,“梳头”又好又快的人无疑是幸福的人。因为人生的基本境况是时间性,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经历,一切痛苦欢乐、情感体验,都无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写作作为一种生命状态,作为投入生活后的自省,作为对无常人生的求索,作为繁华落尽后的寻“真”,留下了时间,留下生活,也留下易逝的生命。但正如瓜熟才可蒂落,水到方可渠成,家有积蓄,才能从容地生活一般,胸有积蓄,我们才能从容地写作,才能无愧读者,写出灵动情深,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 水的灵动作文
★ 构筑理解的桥作文
★ 写作
构筑灵动的写作三维空间(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