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

时间:2022-12-30 03:59:22 作者:隔壁老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隔壁老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

王国强

最近,笔者见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很好配合老师而是提了一个在老师看来“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受到很严厉地批评。这事令我不安。

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课时,对老师讲解的1+1这个平常的问题提出了不寻常的质疑,那就是为什么只等于2而不等于1。他的理由是两根蜡烛可以融为一根。他说,两个H,一个O为什么加在一起等于一个水。老师认为他胡搅蛮缠,把他轰出了教室。可是,正是他敢于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寻根求源,才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面对学生的质疑,许多老师不是给予鼓励支持,而是动辄训斥,特别是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或见解时一味给予否定,殊不知,正是这些I光怪陆离的'想法催生着发明和创造。在老师看来是“无关紧要”或者“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或许就是他一定要解决而且将会影响他终生发展的大问题。

篇2:不要扼杀孩子想象力

家长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的示例

妈妈正在厨房炒菜,6岁的诚诚坐在小凳子上安静地看着。忽然问了妈妈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妈妈先是楞了一下,接着说:“星星从你一出生就有,有什么好想的啊,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边去。

孩子的想象力分析

想象力,是人的智力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孩子不论学什么,对知识的理解和概念的形成,都要借助想象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是父母们共同的心愿。对于孩子们来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是为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把孩子丰富的想象、幻想或理想说成是瞎想、胡说,泼冷水,使孩子的想象力得不到扶植。还有些家长和老师向孩子灌输的几乎都是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概念,孩子有新主意、新想法、新打算是不允许的。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1.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造性想象力的源头。对于孩子因为好奇而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即使遇上不懂的,也要以温和的方式对待,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珍惜孩子对于问题究竟到底的态度,从而呵护孩子的想象处于活跃状态。

2.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孩子如果没有自主的空间,没有自由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有趣的话语会渐渐远去。正所谓“童情,反映童心,才显现出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因为孩子越自由,想象力越丰富。所以,家长至少每天给孩子一个小时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3.让大自然成为孩子想象的资源宝库。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多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在没有危险点的情况下多让他发现一些小奥秘;大一些后,带着孩子去郊游,参观博物馆、去看大海,去登高山,欣赏一下大自然,感受各种不同的环境。这既可以引发孩子的浓厚兴趣,促进丰富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刺激儿童大脑的发育,进而开阔孩子的视野。

4.指导孩子积累语言文字。

想象以形象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抄下来,平时可以拿出来翻阅。

篇3:“见A加分”遭质疑 拔苗助长扼杀创造力

“见A加分”遭质疑 拔苗助长扼杀创造力

4月26日,“首届人民教育家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一百多名培养对象,在此次论坛上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等问题。不少专家在会上不无忧虑地指出,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而江苏现行的高考方案和拔尖人才培养的教育初衷间,也存在着矛盾之处。

拔苗助长

别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有的尖子生,高分考入大学,却发现大学所教授的知识还没有中学的‘超前’,于是产生对知识‘审美疲劳’的倦怠心理;等到进入大三、大四关键学习期,却早已落于人后,这是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来自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的李宏伟校长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定要避免拔苗助长。

李宏伟举例,现在不少中小学有一种先修课,就像奥赛辅导班一样,无限制地将高等教育的知识和实验课程,下放到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校开展“尖子生”培养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一种超越年龄段和认知能力范围的“早学习”,其实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后继发展,反而使许多高中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其实,中小学应该更多地落实在培养学生掌握好习惯、好方法上。即使真正要试验先修课,也应坚持适度原则,保证学生求知欲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高考

虽然成熟仍有不足

江苏今年的高考方案相对去年将无重大调整。在不少专家看来,当前江苏省高考方案总体是比较成熟和科学的`,但还是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

“当前高考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测试加分的不确定因素,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一分决定命运的局面下,增加一分也就意味着超出别人几千名,从“得4A加10分”到“得4A加5分”,再到“见A加分”的微调,让教学秩序也跟着一调再调。

此外,近年高考一直在弱化物理、化学选修课在考试中的地位,将其作为选修科目,只划分等级而不纳入高考计分体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中的有意规避,也降低了他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习力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与会专家还认为,如今虽然文理分科,强化了基础学科,有助于学生术业专攻,但是仅考查五门学科,且选修两门课只是以等级划分,因而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学科知识体系都不完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的考量和评估,这也恰是人才培养方面的裂隙。

无缝对接

高校中小学理念应更新

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如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有望能给无数学生带来广袤的表现空间,让拔尖人才真正成为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兼优的人才。与会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很多大学开始具备国际性人才培养视野,并能通过自主性的政策设定,来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而反观中小学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口号一直在喊,但这些年成绩微弱。当前应该着力推动江苏大、中、小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对接,通过多种渠道将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先进理念向中小学校传递,从而推动基础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让中小学教育不再因为与大学教育严重脱节,而成为众矢之的。

专家认为,当前改变中小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去除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如能让中小学生走入大学校园实践,将有助于人文熏陶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学生跳出试卷的束缚,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全面的文化认识与知识基础,这也是全面教育的题中之义;而让大学生“落地”到中小学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与平台,能体现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篇4: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

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

10月,我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会”上讲《落花生》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习惯地在学生中巡视。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有在书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这个班的学生平时根本没有提问的习惯。都读了5年书了,学生竟然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 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学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第三位同学问。

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我又及时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立即把学生提的这句话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一个个都动起小脑筋来。突然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他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鼓励了一番。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

二、向教科书质疑。

“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和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呢?请看课例:

落花生这种植物对城里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对落花生有个比较正确的了解,我在学习课文前先问:“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前预习部分的介绍。”

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起预习部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的手都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学生回答,他站起来引用了书上的一句话:“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

这个学生话音刚落,我马上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书上这句话有错误,请你们找一找,错在哪儿。”

“啊,书上有错误?”学生小声议论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不要看着我,我的脸上没错误,而是书上有错误,请认真读书。”我笑着再次提醒学生。

学生倒是都认真看书了,但脸上仍显得茫然。

“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我提示道。

学生轻轻地念着,突然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然后又一个。好,五六名学生举起手,个个脸上显出兴奋的神采。

我叫了第一位举手的学生。“老师,落花生的花落了,在地上会枯萎掉、烂掉,不可能钻进地里去。”他试探着说。

“太棒了!”我由衷地称赞道。“花落了还能钻到地里去吗?”我问全体学生。

“不会,不会。”大家有的摇头,有的摆手。

“那落花生的果实是从哪儿长出来的呢?是根上长出的?是花上长出的?还是……”我因势利导,“请你们看看课文旁边的图画。”

通过看图,学生发现落花生的果实不是从根部长出的,也不是从花上长出的,而是从茎上长出来的。我看“火候”已到,就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落花生全貌,用笔指着图说:“落花生的花落之后,花柄继续生长,伸进地里,花柄前端的子房逐渐长大就结出了花生。”我边解释边画简笔画。

“噢,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时,我面向大家:“书上也有错误,你们能迷信书本吗?”

“不能。”

“你们能迷信老师吗?”

学生一愣,旋即回答:“也不能。”

“对,老师和书本上都会出错,如果你们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指出来,不能迷信!如果谁发现了我的错误,给我提出来后,我就拜他为师!”我一字一顿地说。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老师的话有时就像“圣旨”,小学生是惟命是从。面对学生的单纯天真,我们做教师的绝不能陶醉在“一言九鼎”的满足感中。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惟实”、“惟真”,让他们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还是通过课例来说明吧。

例一:

“《落花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得有些奇怪,你们看是什么词?”我启发道。

“‘居然’。”学生找到了这个词。

“我想,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小脑筋动开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问这个词的意思,这是首先要搞懂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点评道。

“‘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一个学生解答道。

“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

“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我点拨道。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种花生。”

“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

“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的.,收获出乎意料。”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从‘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特别侍候它。”

“真聪明,体会得很好。我把你这个答案变成问题就成了: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我引申道。

到此,我小结:“怎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或其他句子),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用得是否恰当(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

例二:

10月,我应邀作示范课。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正在进行当中。我让苏州实小的学生初步自解诗句的意思后,问学生:“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

几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举手了,我看没有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就鼓励道:“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还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纷纷皱眉思考起来。1分钟后4人小组窃窃地议论起来。

一会儿,班上的小手又举得老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生问话的底气很足,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 [2] 下一页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一位胖胖的女生疑惑地问。

啊,我是多么高兴啊!这是两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这是通过表象深人诗歌实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古送别名诗。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人与人告别一般在家门口就送别了,为什么要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到呢?这有悖常理。好朋友分别一般是比较难过的,为什么汪伦送别时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这些都是疑点,值得推敲。

《小学青年教师》2002/5/9

上一页  [1] [2]

篇5:质疑让学生成长

质疑让学生成长

一堂练习课上,学生针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第9页第7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发言让我很有感触.题目是这样的:某县城到省城的.公路长160千米.一辆汽车走高速公路的速度是80千米/时,走普通公路的速度是40千米,时.从县城去省城走高速公路比走普通公路节省多少时间?

作 者:肖敏  作者单位:岳麓区坪塘镇连山中心小学,湖南,长沙,410208 刊 名:湖南教育(数学) 英文刊名:HUNAN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

引导学生 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

10月,我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会”上讲《落花生》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习惯地在学生中巡视。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有在书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这个班的学生平时根本没有提问的习惯。都读了5年书了,学生竟然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 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学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第三位同学问。

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我又及时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立即把学生提的这句话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一个个都动起小脑筋来。突然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他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鼓励了一番。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

[1] [2] [3]

篇7:孩子爱玩的天性,请家长不要扼杀

孩子爱玩的天性,请家长不要扼杀

孩子爱玩是一种天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却成为孩子的首要目标。身为家长,不要随意去扼杀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许,在玩的过程中也是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东西的。

不要随便扼杀孩子爱玩的天性

通过调查得知,记者采访女儿,问道:你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女儿回复:他是一个很温柔的爸爸!后来记者接着采访父亲,让他聊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以下是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

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身为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成为孩子最好的知心朋友,家长要养成一个与孩子一起阅读的好习惯。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起到天天进步的效果。一般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孩子的保护伞,是她的英雄,是值得她学习的榜样。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以身作则,友善待人,在各个方面做孩子镜子。

孩子是家庭中的缩影,家庭氛围的熏陶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坏的习惯也会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但是,好的习惯也会影响到孩子,那位父亲说: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每天早上早起读书,晚上做题学习,让孩子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

经常跟孩子谈心

在跟孩子谈心的过程中可以知道孩子的思想动态,在聊天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些经验给孩子。跟孩子沟通是谈心的好方法。那位父亲说:孩子的想法很多,如果不能及时跟孩子及时沟通,就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

那位父亲说:我很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同时也能给到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除了孩子的学习,孩子还应该有很多兴趣爱好,这样子才能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经常。但是,前提不能逼迫孩子学习,首先是孩子喜欢的,自愿的。

与孩子一起活动

与孩子活动,可以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学会沟通。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的增长,父亲还特意买了很多文字多,图片少的书籍给孩子阅读。同时经常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这样子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不会觉得无趣。

结语:当你看完此篇文章之后,父母们有什么想法呢?

教育还是扼杀作文450字

如何在高效课堂中指导学生质疑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留法学生寄语之不要盲目出国

想象感悟 质疑引悟

学生不要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倡议书

敢于质疑使我快乐作文

对小班常规培养的几点质疑

质疑课题,触摸--《蚕姑娘》教学反思

人要会质疑的哲理故事

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推荐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