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铁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训练及答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训练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国志》记载的根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见到之意,而且陈寿本人在《上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前出师表》完全一致,也没说三顾一见。我们知道,陈寿著史很重视文献依据,由于他本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师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选材审慎、笔法谨严为特色,赵翼《廿二史箚记》卷六就评价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这一点受到清代许多研治《三国志》学者的认同。比如陈寿尽管非常欣赏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对其多次北伐的失败,则摆脱传统天命论,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委婉探究其不足。这与后人尤其《晋书》的修撰者对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测的语气出之,可见其“下笔不苟”的特点。
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其语义内涵也应当不会超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这样看来,“凡三往乃见”句应当别译。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译成“总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细加品味,似乎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句,实际应标点为句号,即“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此处“乃”的意思为“始、刚刚”,表示很短的时间。如《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王聘珍解诂:“乃,始也。”再如《礼记·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生。” 而“乃”与“因”连用,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如《晋书·卫瓘传》:“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这种译法,既与诸葛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符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选自9月21日《国学网》)
15.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成语“三顾茅庐”起源于《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情节。
B. 据《前出师表》,作者认为“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与杜撰。
C. 第三段列举赵翼《廿二史箚记》卷六的语句证明陈寿“下笔不苟”的特点。
D. 作者认同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从本文的写作中,你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2)请问刘备从拜访到诸葛亮应邀出山的过程中,总共见到了诸葛亮多少次?(要求:从本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5.C选项是正确选项,考了两个层面,内容与论证方法。(A选项,学生粗心会发现不了第一段后面叙述的《三国志》,甚至也看不到第二段说的《前出师表》才是三顾茅庐的出处。B选项之误参见第二段“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第三段也直白说出“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D选项只需细心阅读第三段即能判断。)
16.(1)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意合即可)(2分)
(2)3次。回答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撑,并言之成理。(可参看以下分析)
[答案分析:作者认为刘备“凡三往”,就明确说刘备总共三次拜访了诸葛亮,故凡答“1次”、“两次”或“超过三次”等都是错误的。但作者不认为刘备拜访了三次是直到第三次才和诸葛亮见面交谈的,因为诸葛亮“绝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可见,《三国志》所记载的“隆中对”只是这三次见面中的其中一次(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因为“乃见”是“刚刚见面”之义;但更有可能是第三次,因为经过了前两次的见面,这葛亮对刘备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故这一次见面才会向刘备全盘托出自己的统一天下战略)详细记录而已,至于其它的两次(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二、第三次)见面过程史书则没有记录而已(古书行文求简,很可能是没有必要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两人见面不可能是“两次”,原因是如上如果仅有“两次”,也还是不能成为“多次”的。因此,文中所说的“多次”就是“三次”,这是确定无疑的。]
答案示例:“3次”,根据最后一段:“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也就是刘备总共去了3次。
篇2:“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及答案
王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国志))记载的根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见到之意,而且陈寿本人在《上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前出师表》完全一致,也没说三顾一见。我们知道,陈寿著史很重视文献依据,由于他本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师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选材审慎、笔法谨严为特色,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就评价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这一点受到清代许多研治《三国志》学者的认同。比如陈寿尽管非常欣赏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对其多次北伐的失败,则摆脱传统天命论,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委婉探究其不足。这与后人尤其《晋书》的修撰者对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测的语气出之,可见其“下笔不苟”的特点。
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其语义内涵也应当不会超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这样看来,“凡三往乃见”句应当别译。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译成“总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细加品味,似乎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买,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句,实际应标点为句号,即“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此处“乃”的意思为“始、刚刚”,表示很短的时间。如《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王聘珍解诂:“乃,始也。”再如《札记.月今》:“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生。”而“乃”与“因”连用,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如《晋书.卫璀传)):“罐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这种译法,既与诸葛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符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选自209月21日《国学网》)
小题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成语“三顾茅庐”起源于《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情节。
B.据《前出师表》,作者认为“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与杜撰。
C.第二段列举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的语句证明陈寿“下笔不苟”的特点。
D.作者认同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从本文的写作中,你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2)请问刘备从拜访到诸葛亮应邀出山的过程中,总共见到了诸葛亮多少次?(要求:从本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1)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意合即可)(2分)
(2)3次。回答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撑,并言之成理。(可参看以下分析)
小题1:C选项是正确选项,考了两个层面,内容与论证方法。(A选项,学生粗心会发现不了第一段后面叙述的《三国志》,甚至也看不到第二段说的《前出师表》才是三顾茅庐的出处。B选项之识
参见第二段“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第三段也直白说出“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D选项只需细心阅读第三段即能判断)
小题1:作者认为刘备“凡三往”,就明确说刘备总共三次拜访了诸葛亮,故凡答“1次”’“两次”或“超过三次”等都是错误的。但作者不认为刘备拜访了三次是直到第三次才和诸葛亮见面交谈的,因为诸葛亮‘‘绝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可见,《三国志》所记载的“隆中对’’只是这三次见面中的摹中_珞(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因为tt乃见,,是“刚刚见面,,之义;但更有可能是第三次,因为经过了前两次的见面,这葛亮声刘备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故这一次见面才会向刘备全盘托出自己的统一天下战略)详细记录而已,至于其它的两次(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二、第三次)见面过程史书则没有记录而已(古书干文求简,很可能是没有必要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两人见面不可筚旱“西7欠”,原因是如上如舅仅有“两次”,也还是不能成为“多次”的。因此,文中所说的“多次”就是“三次”,这是确定无疑的。
补充说明:本小题共5分,由“多少次”(2分)和“从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3分)两部分构成。故“多少次”只能答“三次”:从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是指要引用原文的相关文字,如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原文的意思亦可,答案为以下任意一个:
①“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
②“《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
③“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
④“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
答对“多少次”,但遗直丛塞虫拢堡握盆蚯重堡握盆垄丘垡迟的L盘2盆。
答错“多少次”但堡堡盆盘蕴丛土压握到数理堡正确的:堡!型盆一刚
5分参考示例1:“3次”。根据第三段所说“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又因为《三国志》说刘备“凡三往”,就明确说刘备总共三次拜访了诸葛亮。因此,此处的“多次”,就是3次的意思。
4分参考示例2:‘‘3次”。最后一段所说“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可见刘备总共去了3次。无论这里的“刚刚见面”仅指这三次见面中的最后一次或其中的一次而已,但总共去了三次却是无疑的。
篇3: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9.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6分)
“吞”:
“啃”:
“品”:
20.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21.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答案
19.“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0.层递(层进、递进)关系,(1分);“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1分)(意思相符即可)
21.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2.A
篇4:《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拜谒三苏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1.(4分)“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12.(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13.(6分)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4.(6分)
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篇5:后母的三巴掌记叙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后母的三巴掌记叙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8.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9.“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
。(3分)
10.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共同的表达效果。(4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11.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3分)
参考答案:
8.偷瓜;藏钱;不想念书(抓住大意即可,允许灵活表达) )
9.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也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0.这些词语细腻的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写出了后母的严厉(“痛苦感受”“深刻教训”“后母严厉”答出一条即可视为正确)
11.爱子心切,教子严厉(必须抓住“严厉”来回答)
篇6:《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诗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宋词人。这首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时所作。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预料,打算。
⑴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一句中,哪两个词用的最妙,请简要分析。(4分)
⑵ 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4分)
试题答案:
14 ⑴留和唤(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1分)。将这骤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摹写得极富人情味,生动而形象。(1分)
⑵ 比喻手法。(1分)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想象生动,新颖(1分)。达观、豪迈的胸怀。(2分)(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篇7:三槐堂铭并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槐堂铭并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 必:肯定,确定
B.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以:介词,因为
C. 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明白,清楚
D.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卒:动词,死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B.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C.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D.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天命有常无常说起,立论起点高远,关键是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尽管正反观点以讨论的'方式呈现,但情感褒贬已经蕴含其中。
B. 文章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展开论述,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肯定了“善恶之报”,从而过渡到下文以自己见闻印证“天定、可必”,论证周密,转圜自然,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C. 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懿敏公却得到福荫,做了宰相。
D. 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宣扬“仁厚忠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6分)
(2)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4分)
篇8: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小题1: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若干有趣画面,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4分)
(1) 请教“怪哉”的传说——不得要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一起读书——人声鼎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分)
小题3: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4分)
(1) 作者用排比句列出了同学课上所读的内容,试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2) 找出描写先生读书神情、动作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妙处。(2分)
小题4:说说选段末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流露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答案示例:(2)到后园玩耍——悄无声息(4)课上偷偷描绣像——乐在其中(每小题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2分)答案示例: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宽容仁慈的心,因为他虽然有惩戒学生的规定和工具,但是很少使用。(人物特点两个方面各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表达意近即可)
小题3:(4分)(1) (2分)渲染课堂上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表明学生所读的都是一些杂乱、难懂、无趣的内容/含蓄地批判儿时所接受教育方式的陈腐/(答出任意一个方面、意对即可) (2) (2分) 微笑、仰起、摇着、拗过去(1分),写出了先生读书时投入的样子(1分),表现先生迂腐可爱的一面/蕴含着作者回忆老师时的温情(1分)。
小题4:(2分)失去心爱物品的痛惜,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时光逝去的伤感(答出任意一方面得1分,答出两方面得2分。意近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阅读文段,了解期中所所情节,按照示例格式拟写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第一段中“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句,从文中举例说明。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题从表现课堂的气氛、学生所读内容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几个方面概括,第二题按要求找出有关词语,说明其所表现的老师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情感。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本段所写内容,描“绣像”是作者儿时在课堂上所喜爱的活动,据此即可理解最后一句作者对此物对那段生活所表达的情感。
《“凡三往,乃见”质疑》阅读训练及答案(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