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2-12-30 04:17:59 作者:柳梢头飞花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柳梢头飞花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

摘 要:通过梳理2006-2017上半年间我国学者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思维导图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将来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0、引言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或脑图, 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时, 由达・芬奇的笔记获得灵感, 于20世纪70年代被创造出来。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和使用。在英国, 思维导图已经被纳入“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新加坡、墨西哥等一些国家已将思维导图列为中小学必修科目, 其中新加坡教育部尤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为每个学校提供了思维导图软件“Inspiration”, 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博赞中心之一。此外, 韩、俄、日、美和德等众多国家都开始了对思维导图课题的研究。由于思维导图的效果显着, 推广思维导图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列为教育改革的项目之一, 我国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研究虽然相对较晚, 但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学科教学当中, 且在中等教育中的应用占很大的比重。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文献, 对思维导图在我国初等教育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分析其中的特点和不足, 并进一步阐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出发点和新思路。

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思维导图”和“小学语文”为主题词进行筛选搜索, 得出相关论文30篇, 其中硕士论文9篇, 期刊论文20篇, 会议论文1篇;

1.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研究

11月, 段维清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核心期刊上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一文中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教材中的视觉信息, 作者把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一种工具, 尝试应用在小学低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为生字词学习创设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涵义、写法的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得出思维导图在拼音、字词的识记方面应用效果不明显的结果, 但作者认为这与实验时间、教师的应用侧重点有关系[1]。6月, 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晓楠在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一文中, 针对生字词的学习提出识记型、归类型、自由型字词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2]。康绪清、韩燕在其合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文中指出:低年段生字词的学习存在识字量大、识字方式机械化、识字回生率高, 由此导致学生存在厌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在字词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使识字过程充满趣味、加深趣味, 且在字词复习阶段可通过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辨别和加深记忆[3]。王颖怡、铁木尔在其合着的《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汉语拼音教学》一文中指出:当前拼音教学存在着城乡两极分化、拼音字母易混淆及拼音规则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入有利于教师形成系统化的拼音教学体系, 激发学生的想象并利于识记, 易淆字母的有效辨析以及有助于拼音规则的形象识记[4]。

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如果设计了适当的应用策略, 可提高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加深辨别和加深记忆,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2、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月,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段维清在其《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一文中, 分别将知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得出以下结论:知识可视化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果, 而且作者通过实证发现, 概念图适合讲授类似于“事物的组成”类型的说明文, 而思维导图更适合讲授“事情的经过”类型的记叙文[5]。6月,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俊珂在其《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设计了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模式, 将5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以及思维地图分别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模块中, 发现知识可视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作者指出, 只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学习结果的评判标准带有片面性, 而且知识可视化工具应用种类过多, 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扰乱他们的思路, 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建议小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种即可[6]。5月,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边会艳在其《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 设计了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模式并实证, 通过与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对比, 发现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绩、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但是仍然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用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7]。206月, 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晓楠在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一文中, 针对不同类型阅读材料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应用策略, 并总结出因阅读目标不一样, 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演绎类目标需要演绎发散策略、归纳提炼类目标需要归纳聚合策略、分析记忆类目标需要递进链接策略等,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了策略有效性, 同时指出在思维导图的实现手段上, 也可将手绘与软件两种方式相结合[2]。康绪清、韩燕, 王艳伶, 张洪榜在其文章《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 都指出传统线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与思维的放射性特征相违背,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对该问题可有所改善;具体的实施可在课前预习阶段引导学生初步绘制, 然后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不断完善。不同的是, 康绪清和韩燕指出可在课外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 以拓展课外阅读和促进小组交流;王艳伶指出可在复习阶段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体系;张洪榜指出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记忆效果[3,8,9]。高建华在《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 思维导图可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方便组织和分析文章内容并进一步把握文章主题[10]。梁健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一文中指出了群文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论述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阅读内容, 并进一步与“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方式的结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能力[11]。樊金梅和钟桂芳在其文章《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都指出思辩性阅读的需要和重要性, 思维导图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思维“看得见”,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搭建思维框架, 促进学生导航自我学习[12,13]。

由此可见,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适当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建立阅读知识框架体系, 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

1.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4月,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段维清在其《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一文中, 将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一种工具, 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 发现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特别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内容的延伸, 思维的批判性、灵敏性及条理性的发展, 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提高[5]。206月,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俊珂在其《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设计了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模式, 将5种知识可视化工具 (包括思维导图) 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模块中, 发现知识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立题、选材构思和结构安排[6]。204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侯改芳在其《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 情境作文教学对解决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写作兴趣缺乏, 畏惧写作和无话可写”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思立意, 提供支架为促进“言”与“意”融合, 提供真实有效的写作环境并融入情境, 使学生写作有话可说[14]。2013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谢素彬在《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帮助提升学生写作构思能力, 指出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以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写作实践分析, 作者结合很多的教学案例和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分析, 得出思维导图有帮助学生拓宽习作选材面、谋篇布局和辅助写作内容具体以及大阅读实践相辅相成的作用[15]。2月, 鲁东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刘炳霞在其《思维导图辅助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研究》一文中, 针对当前作文存在“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技能匮乏, 难以迁移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缺乏思维训练”的一系列问题, 指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材编写者顶层设计、帮助教师梳理建构作文体系、帮助师生作文教与学 (低中年级手绘, 高年级软件绘制) 、帮助学生培养写作思维能力, 并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教学模式、建构了思维导图辅助解决作文难题的训练体系, 应用到实践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16]。邵胜男在其《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一文中阐述了思维导图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知识结构化、立体化, 以及增强学习信心, 并提出了思维导图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7]。牟晓燕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的启发, 在《学生思维透明化的点滴思考―――以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思维导图的应用为例》一文中指出, 很多学生在写完A作文后, 又不知道如何写B作文是因为教师不够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 作者接着又阐述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作文构思、顺序编排、理清重点, 即思维导图有助于思维透明化, 从而助力习作教学[18]。张洪榜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阐述了思维导图在辅助想象、对作文进行合理加工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价值[9]。李会云在《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 支架式教学比传统的习作教学更关注学生在习作活动中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支架、细分主题[19]。康绪清、韩燕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文中指出思维导图可拓展写作思路、理清头绪, 锻炼学生想象力[3]。刘继芬在《浅谈思维导图与小学作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思维导图有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 创设情境进行审题, 以及选材、构思和创作[20]。段维清和王艳伶分别在其文章《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和《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 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作文构思的外显, 以及作文的取材和内容的充实[1,8]。高建华在《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材料并进行谋篇布局[10]。王亚楠和仇山奇分别在其文章《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提到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以及通过提问教学的方式能够促进师生的交流[21,22]。邓敏杰、李占伟、张豪锋在《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一文中, 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并经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得出思维导图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写作质量和写作能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的结论[23]。

由此可见, 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的时候束手无策, 具体表现在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以及没有合理的写作框架, 对写作怀有恐惧心理以及写作时无话可说。在写作中引入设计适当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拓宽选材面、谋篇布局以及写作内容具体化,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发展, 增强学习信心。

1.4、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其他模块中的应用研究

5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赵英芳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针对小学语文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三种策略:问题质疑教学策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六顶思考帽教学策略, 将其应用到实践并取得良好实验效果;其中, 作者主要将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应用在了展示新课、复习、指导学生创造、小组协作这几个教学环节当中[24]。2016年5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琦在其《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构想及实施策略》论文中指出应树立单元教学观念, 加强教材单元内课文的排列组合, 提升单元教学效益, 作者建议应用思维导图对单元目标进行梳理, 进而使一线教师能够宏观的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 形成单元教学整体观的意识[25]。王艳伶, 张海秀, 高天萍, 张颖分别在其论文《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试论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 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技巧的讲述、总结以及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不同的是, 王艳同时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从而方便即兴演讲[8,26,27,28]。张洪榜和高建华分别在其文章《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思维导图因其便于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从而方便后期的复习[9,10]。嵇玲玲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四化―――集散化、精品化、多样化、高效化方面的建议[29]。林明彦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中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思维导图有利于结构化知识的形成和加强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 从而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系统思维[30]。郭建文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一文中分别从阶段教学和教学流程的角度, 描述了思维导图在低、中、高年级教学中, 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应用, 并提出相关的应用建议[31]。林建才、董艳、郭巧云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新加坡华文教学当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 最终发现发现接受思维导图训练的学生, 语文学习成绩有显着的进步, 在《思维导图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32]。赵永忠在《图将好景话语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常见课型中的运用》一文中, 指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不同的课型当中: (1) 阅读课为文章划分层次; (2) 表达课为口语表达列提纲; (3) 写作课为作文打草稿; (4) 复习课帮助构建知识体系[33]。钱瑾在“第五届中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思维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思维培育方式的“最佳路径”》一文, 结合案例介绍了思维导图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多样性思维[34]。江伟英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一文中, 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出了5种可视化思维工具 (包括思维导图)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35]。

可见, 思维导图能够应用到教学的不同模块、不同阶段中, 有助于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和结构化知识的形成, 以及为口语表达理清表达思路;在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中, 思维导图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结语

综上所述, 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晚, 但目前的研究趋势仍呈上升趋势。根据笔者对文献的研读和分析, 发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从而增强理解、记忆并提高教学效果, 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同时, 笔者也注意到, 首先, 思维导图在写作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要多一些, 后研究者或许可以加强思维导图在其他模块的研究;其次, 很多研究者已经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应用到实践, 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但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是相对整体而言, 忽略了其中存在的个别差异, 后续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思考, 研究具有不同学习特点、不同认知结构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效果差异,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后,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建立在没有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 后续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思考, 以探究不同性别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段维清.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1) :105-109.

[2]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6.

[3]康绪清, 韩燕.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13) :86-87.

[4]王颖怡, 铁木尔.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汉语拼音教学[J].新余学院学报, 2016 (6) :150-152.

[5]段维清.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6]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 2012.

[7]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3.

[8]王艳伶.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5 (29) :173.

[9]张洪榜.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 2016 (1) :95.

[10]高建华.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 2016 (3) :52.

[11]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 2016 (9) :74-76.

[12]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7 (5) :67.

[13]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6 (13) :72-75.

[14]侯改芳.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5]谢素彬.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16]刘炳霞.思维导图辅助解决小学作文教学难题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4.

[17]邵胜男.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 :89-90.

[18]牟晓燕.学生思维透明化的点滴思考――以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思维导图的应用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 (2) .

[19]李会云.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6 (2) :32-35.

[20]刘继芬.浅谈思维导图与小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旬刊, 2016 (2) :103-104.

[21]王亚楠.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5) :62.

[22]仇山奇.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1) :47-48.

[23]邓敏杰, 李占伟, 张豪锋.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3) :90-94.

[24]赵英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5]张琦.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构想及实施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6]张海秀.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17) :177.

[27]高天萍.试论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6 (12) :132-133.

[28]张颖.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8) :78-79.

[29]嵇玲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中的作用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6 (1) :126-127.

[30]林明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J].才智, 2015 (4) :102-103.

[31]郭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9) :43-106.

[32]林建才, 董艳, 郭巧云.思维导图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0) :65-68.

[33]赵永忠.图将好景话语文――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常见课型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7 (16) :156-157.

[34]钱瑾.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思维培育方式的“最佳路径”[C].张家港:第五届中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思维学学术研讨会, 2013.

[35]江伟英.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课程教学研究, 2014 (4) :29-33.

篇2: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我认为没有一个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积累,学习方法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

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如果要做一项如何学习语文的问卷调查,大概会有不少于80%的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犹如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纵然是足踏登云梯身在摩天岭,也难以找到入门之路。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固然是语文这块“天”实在是无边无垠,寥廓旷邈,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广,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 科勒涅斯所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另一方面恐怕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因为当前学生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漫不经心,懒散无为,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那么回事学了长进不大,不学也不会考不及格,与其白花功夫作无谓的付出,不如痛痛快快地学其它课程。另一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愿做细致琐碎的积累工作,企图一日吃个胖子,幻想着一朝一夕十天半月语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不克服这两种心理,要学好语文恐怕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具体可归纳为“三步曲”(理解—识记—运用)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语文包括什么思维导图要用

语文包括什么思维导图,你是想问在语文学科中怎么应用思维导图吧,参考思维可视化研究院刘濯源团队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以及对学科思维导图的分型,应用于语文学科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比如文言文字词整理、文体特征分析、描写手法梳理等等。通过知识系统梳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不再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了。

2、用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分析文章或语段。我先从小语段开始训练分析型思维导图,让学生先画小分支,逐渐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分析,课文基本都是学生绘图进行自学,对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都分析的很好,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深度都有明显提高。

3、用创作型学科思维导图快速构思作文。以前的作文课特别忽视写作思维的训练,学生写作文经常思路打不开,作文的逻辑性很差,基本都是生拼硬凑。刘教授在培训中做了一个用学科思维导图构思作文的例子,我特别受启发,在作文课上开始尝试着应用——给学生一个主题,进行结构化发散思考,逐渐打开思路进行构思。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基本上出一个题目,学生可以在10分钟内构思出一篇作文,写作思路就清晰了。


篇3: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背课文

摘抄:一边回想图像,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背不下来又看看图像。要注意图中文字的时态、语态和单复数等问题

用思维导图背课文可分为四个步骤:识图、复述、忆图和背诵课文。

在识图时,第一步是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图的布局,弄清图像的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图像中的关键图符(关键图符一般是用粗线画的)。最后才是跟着曲线移动视线,逐句逐词复现课文的全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背诵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某个关键图符(比方说例子中的那个“I”),即课文中的人或物。

在识图之后即可开始复述课文。刚开始时,请用带有文字的思维导图,以便熟悉文字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尽快形成左右脑并用的态势。当这种对应关系较为熟悉后,再根据不带文字的纯思维导图复述。可以在纯思维导图上加一些你认为需要的关键词,也可以修改这个图标或图形(例如,改变线条或图标的颜色),使其更符合你的思维习惯。对于过于复杂的课文或思维导图(例如对话型课文的思维导图),或者你的学习目的不是完全背诵,那么能够根据纯思维导图复述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一步已经接近于完全背诵了。

经过识图和若干次复述后,思维导图的布局和路径的走向就比较清楚和熟悉了。此时,就可以忆图了。首先,要从整幅图中剥离出图像的框架(即图像的关键图符及其位置和大概关系),要在脑海中浮现这个框架并逐渐细化,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图像。要训练自己想像:没有曲线这个图会怎么样,只有关键图符这个图又怎么样,逐渐加入文字又怎么样。当你闭上眼睛,能够比较清晰地浮现出此图像时,忆图就完成了。注意:这就是在训练右脑了!

第四步是背诵课文。一边回想图像,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背不下来又看看图像。要注意图中文字的时态、语态和单复数等问题。图忆给出的,一般是动词原形和名词的单数(这是故意的)。当背得一字不差时,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四个步骤往往是有重叠的、交叉的、反复的。短课文一般几个来回就能搞定。对特别长的课文,更需要遵从“总体把握,局部突破”的原则。如果要求不高,忆图时可以马虎一点,甚至可以跳过。看着思维导图或纯思维导图(指不带文字的思维导图)能够流利地复述课文就可以了。当多次复述课文后,对思维导图较为熟悉后,记忆它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也可以把各个局部先背下来,然后贯通背诵。

研读过的思维导图需要经常复习。精细的复习就是按照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完全复述或背诵。粗略的复习就是回忆思维导图,回想图标的形状位置和曲线的走向。两者都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经过数十幅思维导图的训练,右脑就开发出来了。那时候,学习者的想像力、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全局控制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善于分析和总结的学习者,将体会到创作思维导图的诀窍,从而自己可将图忆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

要注意图忆是专为大规模记忆而开发的。用于背诵简单的、少量的文字材料反而给人一种复杂和麻烦的感觉。飞机制造出来肯定不是为了只飞行一百米的。现在,你只飞行了一百米。但只要体会到或认为它能“飞”就可以了。

篇4: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英语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在编排上采用了同主题集中的形式,但学生获得的很多知识仍是零散的,复习时他们无法把词汇,话题联系起来,以致于学得快,忘得快,学习效果不佳。其次,在词汇巩固方面,学生也普遍感到困难,单位时间内需要记忆的词汇量较大,使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反复记忆与遗忘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词汇的使用能力较差,学生不能对大多数所学英语单词恰当运用。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比如七年级下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个单元,由于单词既有关于衣服的总称的,也有关于颜色的,价格的,单词较多,而且比较杂。笔者尝试通过网络结构图帮助学生整体联想记忆,这节课学生兴趣很好,积极性很高,关键词clothes 有联系的所有英语词汇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好。这张单词网络图提高了学生词汇记忆的效率,节省了时间。这个网络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总结,形成层次化的知识网络。当需要提取这一知识时,学生就会先回忆起它所在的知识网络,进而可以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知识及其相关联的语言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进行对整个单元的回顾与总结,一方面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信息,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转换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深度,进而会大大增加学生将其纳入长期记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画图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有利于信息的提取。例如在复习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同顾,此时就不仅要回顾本单元的内容,还能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如颜色、位置等表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称Mind Map,20 世纪60 年代英国人托尼·布赞根据人脑特征创设了一种新型的笔记方法,称为思维导图。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以主题为主干,其他信息为分支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些关键的图形或关键字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最终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树状结构。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思维模式往往也是发散性的,会受到已有知识体系、生活经验及思维定式的影响。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一种从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思维导图非常符合人脑思维特点,在人脑记忆知识过程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对英语词汇学习。

2.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既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学习型班级组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导图巩固初中英语词汇和话题的一个有意义的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不是所有的单词都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单词的意义的,但假如通过一定的联系来记忆单词,词汇学习的效果将更佳。其次,因为思维导图是根据视觉规律的特点,视觉型学习者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接受视觉刺激来学习,直观、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能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接受视觉指示效果好。具有丰富视觉刺激特点的思维导图正是符合了视觉型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倾向,而初中学生普遍偏向视觉型。

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词汇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来,而且可以以旧带新。新信息必须和旧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记忆单词也是一样,想要扩展词汇量,就必须找出新词汇与原有单词的关系。一旦新词汇与旧词汇挂上了钩,就不容易忘了。所以在学习单元词汇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关键词汇。如词汇的表达范围、词汇的表达主题、词汇的表达功能、词汇的使用主题、词汇的使用范围、词汇的使用功能,特别是可利用词汇的词根等。通过关键词汇学生就可利用“思维导图”将与其有联系的词汇联系成一个记忆网络结构。八年级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主要学习讨论将来的计划,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以下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Where are you going forvacation? Who are you going with? When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 there?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有关“vacation”的话题属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东西,也是学生们乐于交谈的话题。学生在七下Unit 9 Howwas your vacation? 和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中接触了有关vacation 的话题,并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有利于知识范围的延伸,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表达他们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单元主题分析,学生可确定与假期有关的短语的活动是关键词汇,通过这个关键词汇学生可进行联想,所以在课前采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分类归纳了很多的与假期有关的词组。有以go开头的go hiking,以play开头的play basketball,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如rent videos, take walks等课文关键的词组,这节课因为有了思维导图学生掌握的特别好。

通过英语课堂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学习策略引入英语课的学习突出了词汇学习的逻辑性,能促使学生整合新旧词汇,结合话题,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构词汇记忆网络,浓缩词汇学习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英语词汇,从而达成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的目标。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把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图的直观性特征对当前的新知识内容加以定向和引导,使学习者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从与旧知识实质性联系中找到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发布时间:2011-05-26)

篇5:什么是思维导图原理和运用

思维导图原理和运用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式。它是普遍地用作

在研究、组织、解决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心智图是一张集中了所有关连资讯的语义网路或认知体系图像。所有关连资讯都是被辐射线形及非线性图解方式接连在一起,以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方法为本去建立一个适当或相关的概念性组织任务框架。但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方法,语义网路 或 认知体系是没有一个既定制式链去互相连接使用,亦即是可以自由相连接使用的。元素是直觉地以概念的重要性而被安排及组织入分组、分支,或区域中。会集知识方法是能够支援现有的记忆,去思考语义的结构资讯

心智图通过在平面上的一个主题出发画出相关联的对象,像一个心脏及其周边的血管图,故称为“心智图”。由于这种表现方式和人思考时的空间想像比单纯的文本更加接近,已经越来越为大家用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语义的网状结构(Semantic network),因一个了解人类学习的理论在19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并且在1960年代早期由Allan Collins 和 M. Ross Quillian发展成心智图。由于Collins的贡献和公开研究(在学术、创造力和生动的思考上的成果),他则被认为是心智图模型之父。

心智图(或者是相似概念)被教育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和其他学家使用在学习、头脑风暴、记忆、视觉记忆和解决问题已经有几世纪。而在上世纪这位有名的思想家托尼?博赞宣称发明心智图模型。他说他的想法来自Alfred(en:Alfred Korzybski)的普通语义学(General semantics),那是一本有名的科幻小说。他发展一些早期心智图的例子,并且生动地将亚里斯多德的概念显现出来。哲学家Ramon Llull(en:Ramon Llull)也同样使用这些心智图。

心智图延伸向许多不同形式发展,同时也在包括学习、脑力激荡、教育、文档规划在创意、记录笔记和工程图表等场合中广为应用。心智图软件工具很多种,例如 :Mindjet公司的MindManager(en:MindManager)是专业的心智图工具,XMind.net 公司的 XMind(en:XMind )有跨平台开源码版和商业专业版及分享网站提供 、及微软的Visio 2002及以上版本提供了部分绘制心智图的功能。

心智图有许多应用在个人、家庭,教育和业务情况,包括笔记、集体讨论(想法被放射状的放在中心字词周围的节点,并且不需依阶层或连续安排等的优先级排列。而组织以及分类则是为了后面的阶段做准备)、总结、修正、厘清想法。心智图也可以用来整理复杂的想法或者是当作记忆的小技巧。举例来说:听演讲时可以使用心智图来记下最重要的字词或是重点。此时,心智图也促进一种合作─色笔创造会议。

心智图可以使用手绘,举例来说:会议或是演讲的粗略笔记,或者可以更进一步的要求质感。另外也有一些软件可以用来绘制心智图?见下文? 8月在英国最畅销的平装本小说:由Ian Rankin(en:Ian Rankin),所著的《The Naming of the Dead》(en:The Naming of the Dead),书里也特别提到探员Rebus利用心智图来解决犯罪事件。

学习上的效用

Buzan宣称心智图是一个深奥优秀的笔记方法因为心智图不会导致像其他笔记方式的“半睡眠的恍惚”(semi-hypnotic trance)状态。Buzan也主张心智图全方位利用左右脑的大脑皮质技术,平衡大脑,开发99%断言尚未使用的智力潜能(en: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brain)以及直觉(en:Intuition (knowledge))Buzan称之为“超级逻辑”)然而,学术研究表示这样的主张实际上可能是基于对大脑和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误解的销售宣传。评论家主张“脑半球侧化理论”(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 theory )在心智图制作应用时,已经被界定为假的科学。

Farrand、Hussain、和Henney在的学术研究中发现,心智图的技术虽然有限,但在对照其他喜好的读书方式之下,发现心智图在大学生的记忆上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于600字的文章的记忆增加了基准的10%以上,其他读书方式则减少了基准的6%)更在一个礼拜之后发现,除了在运用心智图的学生上有了健全的改善,使用其他喜爱方式读书的受试者,在笔记动机上皆有明显的减少。

然而Farrand以及其他学者表示,即使如此,但学习者却倾向使用其他学习方法学习,其原因为使用心智图是一种陌生的手段。也正因此,心智图在“记忆增强”技术的地位上并未得到依赖。

不过在Pressley,VanEtten,Yokoi,Freebern,和VanMeter的研究发现,关于更好的学习方面,学习者着重学习材料的内容更胜于担优任何一个特殊的笔记方式

思维导图训练的好处: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①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②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③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笔记,顺 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④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

⑤让您尽快掌握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 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 它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您更 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您的大脑最佳表现。

篇6:思维导图在知识中的运用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知识结构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高质量备课是上课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经验还不够丰富的新手教师尤其如此,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写教案备课。大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习惯于将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问、学生每一个可能的答案都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往往一节40分钟的课所对应的教案内容竟多达数千字。

然而,课堂中有很多生成性的内容是不可预期的。不论是多么完整丰富的教案,其中一些环节也很难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期展开。也就是说,教案中有很多内容是不确定的、冗余的,线性记录的备课稿的逻辑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知识结构并没有被显性化,一旦课堂有生成性的内容出现,就会脱离教师的预设,让教师难堪,学生困惑。

既然如此,教师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既保证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保证教案的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呢?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教师心中有一张清晰直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那么即使在课堂上出现非预期的生成性内容,教师也能够迅速在知识网络图中找准它的位置,从而保证自己始终在知识网络中去组织知识,而不至于造成知识结构的混乱和课堂把控的失调。

思维导图是一个可以帮助教师梳理知识网络的简便易用的工具。应用思维导图备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本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理解,帮助教师理清思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焦虑。

教师不再需要时刻想着下一句话该怎么说、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而是根据备课时绘制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来把握整堂课的知识主线,关注如何让课堂中的生成性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用思维导图备课能够极大地解放教师,让备课过程成为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零散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前就能清晰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点及其体系结构,在课堂上才能放开手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不被教案所困,才能不把课堂中每句话都按预设进行生搬硬套,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绽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中的运用

(一)每日复习的思维导图。制作中通常以当天所学课的标题或知识点做中心主题,然后找关键词向外做主分支,然后再对每一个分支做发散小分支。绘制中可用颜色或符号等做知识重难点的标记。运用思维导图来复习当天知识,加强对未掌握知识的再次学习和记忆,帮助学生明确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理清思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单元知识的掌握及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二)每周复习的思维导图。一周数学知识的复习,是几节数学课的整理和总结。可以把这几节的课题作为主分支来呈现,也可将课题归类出关键词做主分支,然后再以主分支做小主题来做细分支,以此类推。理清数学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性质、知识运用,区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清楚一周所学的知识脉络,也可相应配合着错题和典型题来做复习巩固。

(三)单元复习的思维导图。独立将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以单元名为中心主题,利用课本章节目录中的课题来做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再以每课题为小主题再做分支。在单元思维导图做好后,以先前的课时思维导图为参考做补充和修改完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本单元的概念及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准相关知识的关键词做主分支,然后再对相应知识做分支。单元复习的思维导图可以呈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本单元知识内容的整体认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网络,培养数学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一)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二)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

(三)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

(四)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五)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六)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七)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篇7:思维导图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可以教会我们以史为鉴。但是如此有用且有趣的东西如果真正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学期我的历史课本难度明显增加,主要讲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由于内容多而细,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较繁琐,所以很容易就会记混,闹出一些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学的东西越多,脑子就会越乱,烦躁的情绪马上就会把历史的趣味性冲得一干二净,可是过几天就要历史测验了,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我想到了爸爸教给我的一种记忆的方法——画思维导图。可能你对思维导图这个新名词还比较陌生。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非常有效的思考和笔记工具,它是用“画”的方式来记忆或思考甚至是创作。于是,我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考试前一天晚上,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刚刚把第一课和第三课的内容画成了思维导图的形式。画这个东西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要想画出思维导图,大脑中必须对所要记忆的对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否则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然而,我脑海中的历史事件却是一片混乱的,所以画图的过程中就需要一部分时间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画思维导图的人必须首先要思路清晰。虽然,画思维导图需要不少时间,但画图的过程却是不亦乐乎。我用五颜六色的笔和弯曲的线条在纸上任意“驰骋”,只是一幅图便把书上几页的内容展现出来,每一张图都是那样精美别致而富有动感。但那天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把每一课都画完,而且画完也并没有再看。结果第二天考试我惊奇的发现,昨天我画过的内容虽然没再看记得非常清楚,而没画的内容却明显记得很模糊,至此我才了解到思维导图的神奇之处,此后我便把所有学过的内容都以画图的方式来记忆,效果也非常显著。

下面,我就来告诉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如图所示是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图):(1)找到一张足够大的纸和颜色尽量多的笔,记住千万不要只用蓝色或黑色的笔来画,每天都在面对黑色的文字,所以如果还用黑色笔来画画不仅不能让你的大脑大起精神保持兴奋反而会使你更加烦躁。(2)在纸的中央画出(或写出)你所要记忆的内容的核心部分,如图中的“九一八”。然后,从中心部分分出很多曲线(切记:一定用曲线,因为大脑喜欢弯曲的线条),再在线上写下你要记忆的内容。(3)认真看图,你会不会联想到以下的事物:大树的支干,人的神经,或是雷电的轮廓?没错,思维导图就是要将记忆内容像大树的支干那样进行分类,再分类直至把每一个关键点都表示在图上为止,就像给一篇文章先分段,再把每段分层,然后在分成每一句话,再对每句话的主谓宾结构进行分析。(4)在某些内容的旁边画上可一表示其内容的的图画(绘画功夫深的人可以一展身手),总之,就是“写”与“画”双管齐下,使你的画既美观又实用。

思维导图的确是有着神奇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画完的东西就不用再看了。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人的记忆规律是与记忆时间间隔越短忘得就越快,所以画完图后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复习,直至那张图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否则即使绘制了再美丽的图也无法避免遗忘的厄运。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其它科目也可以使用,方法都是相同的。思维导图可以让你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而且记忆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欣赏到自己亲手画的图。先不说,它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看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画思维导图真可谓是一箭双雕的记忆良策,你不妨试一试!

如果你对思维导图有兴趣可以购买“《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一书,对思维导图的原理和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和学习。你还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学习,让他们支持你的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和你一起共同进步!

Try it!思维导图将成为你最得力的帮手!

篇8:物理教学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

物理教学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先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做笔记的方法创设,创设的依据是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理论基础是现代大脑的研究和学习心理学,所以,它将人类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直观地显示在可视化的图像上,更好地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将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显示出来,可以加深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1].思维导图最初被用于训练一批所谓的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结果这批差点被放弃的学生的成绩具有很明显的进步,其中一部分甚至在同年级中成为佼佼者.可见,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2],而发散性思维能力却是各种思维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导图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3]、物理习题教学[4],也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2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

本研究主要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备课环节,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下面以《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为例来阐述具体的绘制过程.2.1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的重要工作即是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能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说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3)说出重力的概念,知道它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4)会用公式进行物体所受重力的计算,且知道物体的重力由其质量m和当地加速度g决定;(5)知道重心的概念;(6)知道物体重心受其形状和质量分布影响.2.2选定中心主题中心主题即是教学内容的中心主题,其余的内容都是以中心主题展开的或延伸出去的.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了“力”为中心主题.2.3按知识点确定一级主题“力”这一中心主题,主要学习的是它的概念、性质、作用效果,并且知道它是一个矢量,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知道自然界中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据此确定将“概念”、“性质”、“作用效果”、“矢量”、“三要素”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作为一级主题,且按这一顺序确定6个分支的顺序,并从中心主题的右上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编排,如图1所示.2.4确定二级主题并对分支进行延伸在确定一级主题后,确定相应的二级主题,即“概念”中主要包含的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性质”对应的是3个性质,分别是“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而“作用效果”对应的.是“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矢量”包括了“大小”和“方向”,“三要素”包括了“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最后,介绍“4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对应4个分支.如图2所示.2.5确定三级主题在确定了二级主题后,对二级主题进行分支,即确定三级主题.三级主题也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如此一级一级往下分支、延伸,绘制了本节课知识点的一张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在对“力”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重力”的概念,同样的方法,确定一级、二级等主题,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3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的优势

3.1形成教学内容的全景图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有利于我们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分清主次关系,确定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后,按教学设计中的顺序进行编排并制作思维导图,形成教学内容的全景图,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新课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少,但如果在章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其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在总复习时,总是有大量的概念和规律,往往这些概念或规律又是相互递进或相互关联的,这时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点都呈现在一张图上,其联系就可以很明显地展现出来.

3.2有效防止漏讲某些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出一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这些小插曲可能会打断上课的思路,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遗漏了某个知识点,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以本节课的中心概念为主题,然后,将相关的知识点以树枝状的形式围绕在主题的周围,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按照制作思维导图的思路进行教学,即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状况,教师还是可以根据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顺着前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或者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调整,最后,还可以根据备课过程中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检查是否遗漏了某个知识点,并及时予以补充.

3.3对传统板书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制造好的思维导图作为本节课的板书内容.目前,课堂上的板书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标准线性板书,此板书类型虽可以将教学内容清楚地罗列出来,但是往往会因此埋没了一些关键词,且不利于学生记忆,而且学生如果工工整整地将一些概念记在笔记上,有点儿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思维导图正好克服了这些缺点,它主要是将一些关键词罗列出来,并按一定秩序围绕在核心概念周围,作为二级主题,然后,再寻找二级主题的相关概念的关键词,以此不断延伸,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当然,思维导图可以通过一些思维导图软件(如Imindmap,Inspiration等)进行绘制,也可以进行手绘,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有助于教师理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使得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它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很好策略.

篇9: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极其重视学生“听、说、读”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的教学,或者说只是停留在“抄写”“改编”的阶段,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笔者在近两年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实践中,开始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初步探索。

在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写作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虽然教师和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乐观。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水平上,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在笔者所任教的小学五年级中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简单的语言时总力不从心,考试时没时间就不写,有时间就用几分钟搞定一篇作文,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整体构思和技巧。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文体及格式错误,文章无重点,卷面书写不整洁,单词拼写错误,句子不完整,基本语言知识错误,缺乏逻辑性等问题,写出来的文章漏洞百出,致使他们讨厌写作,害怕写作。鉴于这种情况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表达知识结构和知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一个重点句型进行反复强调,加深学生的映象,如果大脑中的句子多了,那么小学生也能轻松写出自己的小作文,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成语和解释

拾人牙慧—— 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当做自己的话

火中取栗—— 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没得到一点好处 汗牛充栋—— 意为书多得堆满屋子,用牛运时,牛马累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作极多。充:装满。栋:栋宇、房屋

虎视眈眈—— 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

鸿篇巨制—— 鸿:大。篇: 篇章。制:作品。指篇幅长、规模大的著作

好高鹜远—— 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怙(hù)恶不悛(qua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绘声绘色—— 绘:描绘。形容描写、叙事生动逼真

毫厘不爽—— 毫、厘:很小的长度单位。爽:差失。形容丝毫不差

厚此薄彼—— 厚:重视。薄:轻视。重视这个,轻视那个。形容对人、对事不同等看待 河清海晏—— 晏:平静、安逸。黄河的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

畸形发展—— 某一部分发展过快而造成的整体不平衡状态

愤世嫉俗—— 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若即若离—— 像靠近,又像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远不近。也形容两事物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捉摸

声名狼藉—— 形容名声极坏

迫不及待—— 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的;忍耐不住地渴望的;未经慎重考虑急忙而猛烈的一时冲动或急躁情绪

故伎重演—— 旧时的一套伎俩重新施展出来

汗流浃背—— 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草菅人命—— 菅:一种野草。杀人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

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的奋斗。

戒骄戒躁—— 要避免和戒除骄傲自满及浮躁的思想作风

矫揉造作—— 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弱不禁风—— 弱得受不住风吹。形容人体质虚弱

噤若寒蝉——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泾渭分明—— 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 迥然不同—— 差得很远,非常不一样

笑容可掬—— 掬:两手捧起。形容满脸带笑的样子

绝无仅有—— 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

匠心独运—— 匠心,巧妙的心思。形容创造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构思

间不容发—— 形容极为精密或准确。也比喻时间紧迫,情势危急

举一反三—— 反:类推,推论。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推出许多同类事理出来

急如星火—— 形容情势紧急迫切

剑拔弩张—— 剑出鞘,弩张开。形容书法或诗文雄健有力,气势豪放。形容情绪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见贤思齐—— 贤:贤人,指才德兼备的人。齐:看齐,向他学习。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既往不咎—— 咎:追究罪责。对已经过去的错误或罪责不予追究

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刻不容缓—— 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

脍炙人口—— 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功亏一篑—— 堆山只亏欠一筐土而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形容仅仅缺少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败

开门揖盗—— 揖:拱手行礼。打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致祸患

侃侃而谈——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谈话 空前绝后—— 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形容非常难得、独一无二

味同嚼蜡——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百无聊赖—— 指思想感情无所寄托,感到很无聊

万籁无声—— 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厉行节约—— 严格实行节约

雷厉风行—— 如迅雷,似疾风,形容办事果断、有力、迅速

再接再厉—— 坚持不懈,毫不松劲,不断前进

变本加厉—— 本意谓比原来更加发展。后谓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错误) 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浮想联翩—— 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流连忘返—— 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马志伟

学期初,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将研究目标定位在了思维导图上,结合教研室改革计划,努力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个学期下来,颇有收获。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用上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因而在研究初期,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归纳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2、大脑不要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3、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4、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5、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6、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为便于学生理解,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我在学期初运用“自我介绍”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练习。一开始,学生准备几张A4的白纸和多种颜色的彩笔。先让学生在纸的中央写上主题词“自己的名字”(可以画上能自己的卡通漫画像),然后快速地在这个词的四周写上前10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即“次主题”)。

接着让孩子们从10个词汇中任选一个词汇作为次主题,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射它的联想,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词汇构成的思维导图联想“树”。

了解了思维导图,我们就要把它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此,我校专门印制了颇具学校特色的“思维导图手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思维导图。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一般让学生在课后绘图,以便梳理、巩固、理解所学内容。当学习完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后,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快速的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

例如:我班陈卓同学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恩”后绘制了单元思维导图,简介概括地反映了本组课文中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要点,文中人物的联系等知识点。若课后利用此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加强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复习时,如果回忆原来的思维导图,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再回过头来对照原图检查,调整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能使复习更短时高效。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因为学生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我要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究,合理利用思维导图,使孩子们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学习。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德全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崔召小学 266700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孩子的创新、个性化的培养。中国教育最受诟病的是什么?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与个性。如何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保持孩子们的创新和个性?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方法、策略、观念充斥着教育世界,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怎样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学会学习?本文就思维导图这一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浅谈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尽早地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学生的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覆盖整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单元、一本书,在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都很大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思考,整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思维导图总结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根据所学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能够使得学生所学得到升华;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应用的实例

如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的思维导图:

导入:

篇11: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听、说、读”,轻“写”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抄写”和“改编”的层面,并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在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写作能力是最难培养的,教师和学生往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两级分化极其严重。以我曾经任教的小学五年级为例,大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简单语言时表现为力不从心,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整体构思,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写作技巧。在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文体及格式错误、文章无重点、句子不完整、缺乏逻辑性、单词拼写错误、基本语法混乱等问题,写出的文章是漏洞百出。

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实践中,借助思维导图对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做了深入探索。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研究,初见成效,现将实验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课堂英语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英文写作对于刚刚接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众所周知,写作之前要有思路才能把文章写好,而大多数小学生面对英文写作没有思路,甚至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形成高效轻松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单词识记的数量和质量,激发兴趣,化解难点,为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小学生好奇心强、耐力差,对词汇学习、机械记忆等多持排斥心理,因此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显得格外重要。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特征,能增添小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可以为小学生创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

2.加强阅读,丰富和积累写作素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素材的收集和梳理,以提高写作水平。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收集好词好句的习惯。众所周知,在写作的时候,收集和梳理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借助思维导图,对搜集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另外还可加入形象的图片,这样一张融合了知识与趣味的思维导图必会为枯燥无味的收集过程增加乐趣。

3.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新型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能够对作文进行整体构思,使写作更有逻辑性。利用思维导图直观性、结构性的特点对写作进行整体布局。在把握写作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搭建写作的框架结构。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布局能力的把握,恰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个案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

2.案例研究法:对某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分类阅读有关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行动中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不断的反思进行总结。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6-2014.9)

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当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写作障碍进行先期调查,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借助思维导图,提出对策并进行改进。

第二阶段:(2014.10-2014.12)

1.运用行动研究法,对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不会写作,在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障碍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第二步,对产生障碍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消除障碍的方法,探究这部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最终完成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再培养。第三步,对英语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倡导写作方法互相交流与分享。第四步,让两种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全面提高所有学生写作能力。

2.在教学中,定期举行写作小练笔,展示同学们积累的优美词句。

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2015.1 – 2015.6)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题。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具体做法:

1. 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文献资料法:分类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调查法:通过个案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案例研究法:对某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行动中研究;经验总结法: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2.在班级里进行思维导图的学习与训练,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3.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邀请全区英语老师来我校进行观摩课研讨,通过现场观摩课考察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撰写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实践经验:

1.加强阅读,丰富和积累写作素材,运用思维导图对写作素材

进行学习和梳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2.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新型学习工具,让学生能够对作文进行整

体构思,使写作更有逻辑性。

3.要经常性反思,做阶段性小结。同时,认真听取市、区教研员以及全区英语老师对观摩课的意见反馈,使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

五、研究成效

初期研究阶段,我们课题组老师达到共识,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组织学生课堂写作训练,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查找原因并寻求改进。以此,借助思维导图把新单词和储存在自己记忆中的单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框架,迅速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此外,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让了学生认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发现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借助思维导图,组织学生集中进行了三个月的词汇知识梳理,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的基础。

深入研究阶段,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借助思维导图,设置不同的主题,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好词好句的整理和汇总,对优秀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学生在此阶段创作出大量的思维导图作品。其次,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了关于“如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摩课,全区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不断改进我在写作教学中的方法。最后,我还撰写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小结反思,不仅充实了自己的课题研究,还让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得到了提升。最终在思维导图的借助下,学生能对所学词汇进行综合和发散式学习,效果良好,也积累了大量的好词好句。

结题阶段,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创作出了更多的思维导图作品,,能够写出一篇完整的英语小作文。同时,我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撰写了结题报告。

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单词识记的数量和质量,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化解难点,夯实英语写作的基础,从而树立起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心。

2.学生真正掌握了利用思维导图对优美词句进行学习和梳理的方法。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学得大量的英语单词、句子,形成较好的语感,为学生更好地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写作进行整体构思,使其更具逻辑性。学生会使用关键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用合理的方式来安排材料。在小学英语写作中,如何开头和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整体布局。

六、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认真查找问题并针对性存在的问题,设想下一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持久的研究,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搜集整理信息量很大,耗工费时,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教学任务。所以应当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的学习成果,组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最终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制作的成果往往出现差异,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分歧较大。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筛选,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用彩色的画笔来画思维导图,虽然没有软件做出来的规整,也没有软件所持有的一些特性,但是徒手画法是非常实用的,不仅不受软件、地点的限制,而且画出来的导图很有个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涉及到多个方面。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逐渐养成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维导图”将引发一场思维习惯的革命。

七、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

[2]欧阳苹果,陈清. 2008.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8(3):17-19.

[3]200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6A(供一年级 起始用)[T].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慧子.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03

篇12: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以Go for it! 八年级英语Unit7 SectionB为例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致的方法,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此论文建立在日常初二英语教学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在教学反思的前提下,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写作中,以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应用英语的能力,提升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思维导图;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学习效果

一、引言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巴赞认为,人类大脑接收信息之后,以中心球体立体结构呈放射性兴庄村如记忆库中,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可以是抽象的记忆和思维可视化,两者产生和谐的“共生现象”,因而记忆内容就比较深刻、快速、有效。思维导图的绘制并没有定式,能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展开各种想象的逻辑平衡,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因为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所以学习者能把精力迅速集中到主题上。每个人想问题时,思维都有跳跃性,产生丰富的分岔,如果把内容按顺序列出来,思维很可能被打断,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而采用画图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彩色图标来愉悦学习者的心情,还能在每个所能想到的分支上增添新的内容。在画思维导图时,人会不断有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感受,这会鼓励思想的潮流无止境地涌动。大脑在不断的刺激下,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容易接受新事物。通过训练,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力达到巅峰状态。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必须建立在轻松理解,快乐应用的基础上,如果一味地进行语法或句法讲解,只会使学生徒添伤悲,对于提高英语兴趣毫无益处。因此,思维导图与英语写作相互结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其创新能力,更好的做到个性化学习,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些方面的改变最终会带来英语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对话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成功转变。

二、思维导图在Unit7 Section B写作中的应用

本节课在讲解Unit7 Section B的过程中,利用如上的思维导图,画出制作三明治的过程,并将与之相关的词汇展开联想,创设真实语境,增加语言输入,开发发散思维,做到有话可说,有词可用,提高写作能力,加快写作速度。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基础,下面就从这节课的三点反思进行简单分享。

(一)创设真实语境,扫清词汇障碍。本节课主要是做三明治,在讲到原料的时候,能够展开联想,分别从三大方面进行词汇补充。vegetables到用tomato, onion和lettuce,说道meat能想到用chicken和ham。在others方面,bread, relish, butter和jam。边用实物,边进行单词讲解,这样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能够更容易将词与物对应起来,使词汇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但是如果将与之相关的词汇孤立地进行教授,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另外,学生的思维过度就会很自然,摆脱孤立记单词的缺陷,加强了词汇教学的效果,为顺利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出整体框架,理清写作思路。以往的写作非常繁杂,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追寻,也不知从何写起,所以会犯很多错误。尤其是在没有理清思绪的情况下,很容易跑题偏题。本节课在如上思维导图的带动导学下,学生能够清晰的理出本文的大框架,知道make sandwiches的各个步骤,明确相关的动词操作:put…on, cut up, add…to和 put…on the top,另加上上面词汇的充实,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只需添词或是改词。围绕做三明治的主线,一步一步叙述下去。第一步,将果酱抹在一片面包上;其次,切洋葱和西红柿放在面包上;然后,放生菜和鸡肉丝,并抹上调料;最后,将另一片面包盖在上面。依照本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明了清晰,遇到类似作文,便能“照猫画虎”,反复训练,写作能力便会逐步提高。

(三)开发发散思维,提高写作速度。通过上面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利用中心词Make Sandwiches,尽可能多地联想与之有关的其他词汇与句型。这样既能培养发散思维,又能联想以前所学的单词。比如,看到vegetables除了那些做三明治要用的此外,无形中学生会想到与蔬菜相关的很多其他词。这在心中就产生了强大的词汇网,在这个网的支撑下,学生便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会空板,这也就间接加快了写作的速度。即使是对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从图形中增加语言输入,把握中心思想,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总结

本文以Unit7 SectionB为例,阐述思维导图与英语写作结合的实际应用,通过其在初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将教学的过程及结果呈献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词文结合,避免孤立片面,使与做三明治相关的词汇源于生活,并能够用于生活。正如初中英语课标规定的那样“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来设定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再者,《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在语言技能方面中有一条关于“写”的规定: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第5条)。所以,在思维导图的指示下,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绪,给出写作框架,以便抓住中心,不偏题跑题。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运用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独立创作语篇提供直接的语言输入。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力,也可以帮学生将琐碎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化知识为能力,应用到写作中。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为充实及丰富话题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表达的技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相长。开动学生的左右脑,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加大了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O’Malley J. M.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M]. Mano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3]陈素萍. 输入方式对初中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研究. [J]. 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1(1): 23-29.

[4]纪曼然.思维导图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J].外语教学研究, 2010(1): 70-71.

[5]托尼. 巴赞。开动大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6]周艳飞.“思维导图”与英语“任务型阅读”.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9上).

篇1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帮助学生选材。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因为刚开始接触习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话可写,找不到写作素材。一方面是外界环境造成了这种局面,过于狭窄的生活范围、每天的“三点一线”让他们找不到作文灵感。另一方面,小学生们大多对习作有畏难心理,有些同学也不善于且不乐于观察生活。思维导图的应用便可以解决这种问题,通过发散和梳理学生的思维,能让他们找到新颖的观点,不用怕无话可写或是千篇 一律,也不用怕文章枯燥乏味。

第二,帮助学生谋篇布局。有了素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写了。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素材有全新的认识,条理清晰,根据思维导图的记录,抓住关键词,安排好文章结构,应该先写哪一部分,后写哪一部分,做到详略得当,确定每一部分应该写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该如何完美过渡。思维导图能够把学生需要的“习作结构”画出来,通过“点状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构思,进而形象具体感人地将内容写下来。

第三,帮助学生表达。思维导图可以把学生遇到过的作文习题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在他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一旦在大脑遇到某个题目忽然空白,就可以利用关键词和以往画好的线,填补空白,增加习作内容,丰富素材,使写作中心更明确,作文更有深度。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对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师从整体把握知识框架,提高备课效率。其次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让他们从内心对习作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思考。思维导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培养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体系,构建知识框架。伴随思维导图应用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缺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因为思维导图的效果是需要时间来显现的,不可能立竿见影,急需效果评价。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导图的应用应该把握度。每个年级的学生能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二、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显而易见,思维导图对小学生的语文习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首先,它可以让学生们对语文习作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必须明确的是,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目的是服务教学,切勿过于花哨,造成学生分心,得不偿失。其次,思维导图是基于大脑的一种自然方式,不会局限人类大脑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下笔无神”的问题。最后,使用优美的线条,搭配五彩的颜色,再加上一些提示性文字、关键词,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有声有色”的同时,各种感官被调动,从而避免了课堂过于枯燥乏味,有利于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教师应该着重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了解每个年级的学生需掌握的'语文习作能力,慢慢积累,循序渐进。第二,为了使每一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与辅导,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训练体系。规划好每一个阶段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学生应该进步多少,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思维导图运用到习作教学中,对教师在思想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之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学会在教学中合理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自己感悟材料。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不仅学生和老师会受到思维导图的影响,它还会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有利于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推进习作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前后脱节,逻辑不连贯,自行理顺思维导图对于学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他们写提纲,对作文细节有大概的构思,给予学生足够的构思时间,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思维导图介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各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改善了表达方式,也让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提升了教学水平。只有在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提高。在习作教学中适当介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不再畏惧习作,作文园地百花齐放。

说明文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有哪些常见问题

有关思维导图读后感800字

初学者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数学教学计划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的学习心得

学习恒等式与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教研计划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演讲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