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恶贯满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圆明园的毁灭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知道昔日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结晶,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而今天,圆明园却成了侵略者滔天罪行的见证。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读完全文,会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自豪,更会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心惋惜,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爱恨满园,感慨无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细细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是这样解读的。
一、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这个词在这一自然段中,连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和计算。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这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是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两个“不可估量”,也深深刺痛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伤感、痛恨、愤慨皆无法言表此时的心境,以一个感叹号化之!可这样的开头留给阅读者更多的是一个问号: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二、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
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说它是皇家园林,因为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三园组成。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皇帝。圆明园占地面积约5200多亩,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有很多,但圆明园绝不是一般的皇家园林,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就有它的特殊性。
2.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众星拱月”般的布局了。圆明园的周围除了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以外,周围还有上百个的园子从东、西、南三面紧紧围绕着,就像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一样,这宏大的地域规模在气势上已经让人称奇。
三、风格迥异的宏伟建筑
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口气用了三个“有……也有……”或“有……还有……”的句式向我们描述了圆明园中不同的建筑风格。
1.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在圆明园中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当时分布着40多个景区,有上百处景点。作者重点介绍的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金碧辉煌、大气雄伟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显然这是一种对比的表达方式。同样,有象征热闹的“买卖街”和那种宁静的山乡村野又是一种比较写法。
2.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这句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有仿照现实存在的名胜建造的,也有根据诗中想象出来的景象建造的,一虚一实更是对比着在写。
3.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民族与西洋,一中一西也是比较着写。
这样,作者在介绍圆明园中的建筑时重点选取的是大气雄伟的、小巧精致的,是热闹的、宁静的,是虚幻的、现实的,是古今中外的建筑,这种描述涵盖了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全都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作者又采用了“有……也有……”这种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式来表达,使“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感叹了。
四、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
1.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是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是它帮我们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圆明园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上自”和“下至”这两个词用得到位,把先秦到清代大约2300多年的时间串了起来,同时罗列的“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名称更是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自然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点也不为过。
自此,圆明园的独特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在读者的脑海里应该有个整体印象: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拥有许多无价之宝的聚宝盆,是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五、在强烈的对比中毁灭
照理,讲述完昔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第五段的出现之前应该有个过渡,因为下面描述的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课文没有,而是直接写“1860年10月6日”,就是想有个突然的转折,给阅读者一个很大的冲击。
1.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里的动作是连贯的:掠走、搬运、毁掉,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写,就想表达这句话的一个意思,什么也没剩下。
2. 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这是对前一句英法联军行径的一个递进描述,没有写任何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眼,诸如“贪婪、残暴、野蛮”,可是就是在“三千多名”、“三天”、“整个”等这样平静、客观的语言描述下让我们产生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惋惜。
拓展阅读:课文难句解析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是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公,美不胜收。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之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语言积累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篇2:解读《圆明园的毁灭》
解读《圆明园的毁灭》
引用孔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文本解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接到任务以来,总觉得自己憋坏了,因为如同母鸡下蛋,肚子里没货,怎么会有好东西出来呢?今天已经站在了这里,就不管是好蛋还是臭蛋,都拿出来晒一晒吧!
圆明园:始建于17,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法国文学家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人们常常这样说,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当然,虽然雨果对圆明园赞美有加,但对于这样一个由封建王朝长期控制的园林肯定有它的缺陷,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园林肯定是万园之园了。遗憾的是,这样一座园林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这是我查找圆明园的时候,网上反馈给我的信息。
一、把握教材位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综观全套人教版教材,1-4年级中还没有整一个单元要求是纯粹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就学生的学习而言,这块的要求是新的,虽然我们经常把热爱祖国这话挂在嘴上,但真能从中激发孩子们自己的理解,感受,我想还是得从《圆明园的毁灭》这课开始。
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也是8个单元组,教学时完全可以设计成8次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每一个单元组单从主题来看就可以设计成一次主题阅读活动。 每一个活动单元,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交流、拓展,每个单元的活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整册书的学习就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组合。相对独立,是主题单元学习中,阅读材料主题的不同;相互关联是方法上的关联、意义上的关联,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策略,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紧密联系。不同单元的学习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整册书成为一个开放的活动体系,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向阅读开放,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学生的实践开放。整册书的学习就可以变成学生设计和参与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选做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学写读后感,开展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的历史;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九册课文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组课文,两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和〈狼牙山五壮士〉,略读课文〈难忘的一课〉和〈最后一分钟〉,都是要求让学生勿忘国耻,并用心感受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也就是说,本组课文讲的全是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而第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热身赛,全篇课文一是突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二是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悲惨景象,前者是美得令人心醉,后者是惨得令人心碎。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以激发读者的拳拳爱国心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慨,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解读教材内容
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乐章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谁见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谁亲眼目睹过?我想:对我们来说,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 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整篇文章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用来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特别是第3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景物时,连用了七个”有”,(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_-)精心列举了园内的景物,语言表达连贯,严密,有层次感.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这课书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比较难以协调的。
如果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而浑然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曾经的心痛”。虽然文字的魅力体悟了,圆明园的辉煌再现了,但是蕴藏于文字背后的深沉的爱与恨被割裂了,透过圆明园辉煌背后的沧桑被湮灭了,所以,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于痛的边缘”。我认为,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
三.珍视独特感悟
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篇读后感,同时在习作的地方也出现了一篇例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我认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写话的内容.如同现在的热播剧<宫>一样,穿越时空回归到1860年,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如果你是保卫国家的卫士,如果你是辅佐皇帝的大臣,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北京胡同里的老百姓__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思考后写下来.我想当我们进入当时的情景后,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了历史,而思考的脚步却不能停住.当同学们有话要说的同时,可以再抛出问题: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大火烧掉的除了可以看到的东西,它还烧掉了什么?毁灭了究竟是什么?而永远毁不掉的又是什么呢?我想,只有让学生有体会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才能真正做到拓展,再去搜集与整理其他资料,了解中国近一百年来所遭受的屈辱,才能更激起奋发之心。
篇3:圆明园的毁灭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提醒我们不忘中国的耻辱,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的爱国热情。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法国文学家雨果是这样描绘圆明园的:“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人们常常这样说,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当然,虽然雨果对圆明园赞美有加,但对于这样一个由封建王朝长期控制的园林肯定有它的缺陷,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园林肯定是万园之园了。遗憾的是,这样一座园林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这是我查找圆明园的时候,网上反馈给我的信息。
一、把握教材位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综观全套人教版教材,1-4年级中还没有整一个单元要求是纯粹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就学生的学习而言,这块的要求是新的,虽然我们经常把热爱祖国这话挂在嘴上,但真能从中激发孩子们自己的理解,感受,我想还是得从《圆明园的毁灭》这课开始。
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也是8个单元组,教学时完全可以设计成8次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每一个单元组单从主题来看就可以设计成一次主题阅读活动。 每一个活动单元,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交流、拓展,每个单元的活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整册书的学习就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组合。相对独立,是主题单元学习中,阅读材料主题的不同;相互关联是方法上的关联、意义上的关联,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策略,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紧密联系。不同单元的学习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整册书成为一个开放的活动体系,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向阅读开放,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学生的实践开放。整册书的学习就可以变成学生设计和参与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选做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学写读后感,开展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的历史;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九册课文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组课文,两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和〈狼牙山五壮士〉,略读课文〈难忘的一课〉和〈最后一分钟〉,都是要求让学生勿忘国耻,并用心感受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也就是说,本组课文讲的全是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而第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热身赛,全篇课文一是突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二是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悲惨景象,前者是美得令人心醉,后者是惨得令人心碎。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以激发读者的拳拳爱国心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慨,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解读教材内容
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乐章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谁见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谁亲眼目睹过?我想:对我们来说,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整篇文章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用来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特别是第3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景物时,连用了七个”有”,(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_-)精心列举了园内的景物,语言表达连贯,严密,有层次感.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这课书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比较难以协调的。
如果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而浑然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曾经的心痛”。虽然文字的魅力体悟了,圆明园的辉煌再现了,但是蕴藏于文字背后的深沉的爱与恨被割裂了,透过圆明园辉煌背后的沧桑被湮灭了,所以,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于痛的边缘”。我认为,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
三.珍视独特感悟
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篇读后感,同时在习作的地方也出现了一篇例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我认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写话的内容.如同现在的.热播剧<宫>一样,穿越时空回归到1860年,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如果你是保卫国家的卫士,如果你是辅佐皇帝的大臣,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北京胡同里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思考后写下来.我想当我们进入当时的情景后,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了历史,而思考的脚步却不能停住.当同学们有话要说的同时,可以再抛出问题: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大火烧掉的除了可以看到的东西,它还烧掉了什么?毁灭了究竟是什么?而永远毁不掉的又是什么呢?我想,只有让学生有体会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才能真正做到拓展,再去搜集与整理其他资料,了解中国近一百年来所遭受的屈辱,才能更激起奋发之心。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是前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在本组教材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训练。“分清文章的主次”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每部分写的是什么,使学生能了解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在阅读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按照上一单元就词、就句、就段质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也是难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可以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如“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理解,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是说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紧接着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或圆明园遗址图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最后以“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问题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学本课要注意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然后再使学生初步了解,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重视朗读训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全文背诵有一定难度,应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诵。
篇4: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读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19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我真为这个犹如人间仙境,巧夺天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园林而感到惋惜啊!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继“神州五号”之后,为研制并发射更多的火箭做后备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我们的国家不容侵略,我们的人们民不再受侮辱!
篇5: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和教材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辛酸历史,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读完全文,会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自豪,更会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心惋惜,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爱恨满园,感慨无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细细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是这样解读的。
一、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这个词在这一自然段中,连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和计算。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这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是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两个“不可估量”,也深深刺痛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伤感、痛恨、愤慨皆无法言表此时的心境,以一个感叹号化之!可这样的开头留给阅读者更多的是一个问号: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二、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
说它是皇家园林,因为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三园组成。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G(即后来的雍正)的花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皇帝。圆明园占地面积约5200多亩,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有很多,但圆明园绝不是一般的皇家园林,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就有它的特殊性。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它“众星拱月”般的布局了。圆明园的周围除了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以外,周围还有上百个的园子从东、西、南三面紧紧围绕着,就像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一样,这宏大的地域规模在气势上已经让人称奇。
三、风格迥异的宏伟建筑
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口气用了三个“有……也有……”或“有……还有……”的句式,向我们描述了圆明园中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圆明园中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当时分布着40多个景区,有上百处景点。作者重点介绍的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金碧辉煌、大气雄伟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显然这是一种对比的表达方式。同样,有象征热闹的“买卖街”和那种宁静的山乡村野又是一种比较写法。
这句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有仿照现实存在的名胜建造的,也有根据诗中想象出来的景象建造的,一虚一实更是对比着在写。民族与西洋,一中一西也是比较着写。这样,作者在介绍圆明园中的建筑时重点选取的是大气雄伟的、小巧精致的,是热闹的、宁静的,是虚幻的、现实的,是古今中外的建筑,这种描述涵盖了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全都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作者又采用了“有……也有……”这种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式来表达,使“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成为再自然不过的感叹了。
四、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是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是它帮我们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圆明园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和“下至”这两个词用得到位,把先秦到清代大约2300多年的时间串了起来,同时罗列的“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名称更是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自然的,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点也不为过。
自此,圆明园的独特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在读者的脑海里应该有个整体印象: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拥有许多无价之宝的聚宝盆,是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五、在强烈的对比中毁灭
1.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里的动作是连贯的:掠走、搬运、毁掉,把这些动作连在一起写,就想表达这句话的一个意思,什么也没剩下。
2. 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这是对前一句英法联军行径的一个递进描述,没有写任何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眼,诸如“贪婪、残暴、野蛮”,可是就是在“三千多名”、“三天”、“整个”等这样平静、客观的语言描述下让我们产生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和对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惋惜。
★ 圆明园毁灭有感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