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躺赢大师El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经典美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经典美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经典美文
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经典美文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可能想着我又在瞎胡扯什么,那么就用两分钟来看看,我怎么扯吧。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量是空前的,每天早上起床开始,打开各种媒体都是文字,每天每个人的阅读文字应该超过一万字,但是我们当代的人们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确实在不断下降,所以我才说,书读多了,文化就没了。
我曾记得,以前学过一个成语叫做助人为乐,那时候我还在农村,每天我在路上或者家里我都会去帮家人和路人做一些事情,感觉确实很快乐。后来长大一些,我学了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的想着为自己做事,多为自己着想
当我们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的时候,我们会去注重细节,会做好很多事情,但是当我们看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时候,我们开始慢慢的追求大的格局,忽视了细节,最终慢慢的做的不如开始。
有句话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句话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有句话叫做虽然黄昏近,夕阳遍山红倒地什么是真的?倒地那一句才是事物的本来,其实很多人都不得而知。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们懂得不多,所以我们回去深思我们所看到的和所了解的,从而不断的深究,从中获利。现在的我们,每天的阅读量迅速提高,浅阅读琳琅满目,各种自媒体更是雨后春笋般起来,每天我们一有时间打开手机就是各种各样的文章,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也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多了,所以接触的观点多了,我们的脑子开始乱了,从而找不到书中真正有用的东西。
如果我们只有机会看到一个观点,我们就会围绕这个观点去思索,去考证,去努力,把一件很平凡的事情做的不平凡,成就一番事业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个的观点和我们印象里的.观点相悖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好像每个观点都很有道理,然后自己就开始用哪个可以成为自己错误的理由的观点作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慢慢的,我们的大脑中,没有了正确与错误,只是有了一堆可以说服自己让自己不心虚的借口和理由。
我们文化素质去哪里了?我们的文化水平去哪里了?我们以前会用最优美的词语来修饰和形容一个人或者事情,后来慢慢的发现我们得词汇跟不上了,更多美丽的辞藻我们都未曾见到过,所以那时候开始,我们就慢慢的转移方向。我们开始告诉自己华丽的辞藻都是伪装,最真实的情感是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的,所以我们变得平平淡淡,在语言中,在文学里,都变得无味。
当我们看了一些成功学之后,自己立刻变成一个超人,随时遇到人就开始告诉他不要平凡,人活着就是为了创造,平平凡凡的一辈子或者没有意思,哪怕别人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在心里埋怨别人没有追求。后来当自己碰壁了,遇到困难难以前进的时候,坐下来好好想想,一不小心,看到了一个心灵鸡汤,翻开两页看看,顿时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怎么啦?我们的学历变高了,我们的阅读变多了,我们的知识点增加了,我们懂的面广了,但是我们的文化真的有了么?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去读多少东西,而是应该去思索多少东西。
当你失败了,不要把平平淡淡才是真当做借口,当自己成了也不要认为那些没有你有钱的人没追求。看了太多的书,不要随处提起大道理,当你自己都不确定的时候,不要把书上的观点拿来教育别人。
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并不是书的问题,只是这个时代太开放,每个人都有阐述自己观点的自由和空间,所以各种观点多了起来。我们只需要坚持自己一直坚持的观点就好,如果看到了别人提的观点就改变自己,那么每天都有人提出新的观点,我们是否每天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信仰?
少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下自己的想要的和能做的。读的书越多,就代表你所见过的观念越多,那个时候你在想单纯的做一些事情,或者按照某个定律去做一些事情,你的顾忌就会更多,更难有所成就。
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我不是针对所有人,但是针对大部分人。
篇2:书到今生读已美文
书到今生读已美文
谈过轮回,这是和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的亲身经历。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故事出自修水县志。
黄山谷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府,就任时,他才26岁。
有一天午睡时。他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叫着一个人的名字。
黄山谷走上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情不自禁地端起来,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第二天午睡。他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他感到非常奇怪,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便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每年,我都是这样喊她。”
“您女儿死去多久?”
“已经26年。”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26岁,昨天,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26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个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黄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黄山谷问:“里面是一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被她放在哪里,一直打不开。”
黄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细看之下,自己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日: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后来,清朝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
篇3: 我们为什么还是爱读纸质书美文
我们为什么还是爱读纸质书美文
电子书是个好东西。成百上千册书,一下子浓缩在巴掌大小的硬壳本子里,俨然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的一本新书,很快在电子书中就能读到。方便、快捷、成本小、容量大。好处如此之多,相比之下,纸质书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预言:用不了多久,纸质书将与青铜器、旧纺车一样,作为文物进入博物馆了。
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读书的旨趣是明事理、长知识,是为了将书上的事理、知识为我所拥有,为我所占有。占有欲是人的一种天性,占有的对象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对物质世界的占有,一要合理,二要有度,而对精神世界的占有,往往是多多益善。当然,两者不能截然分开,物质的占有与享受,包含着精神因素;精神的占有与享受,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质形态。仰望星空能得到的精神享受,那是你仰头能看到满天的繁星。电子书、纸质书都是精神内容的载体,从这一点来说,两者当然是一样的。但两者的物质形态不同,人对其占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精神内容虚拟上的“看得见”,往往离不开物质形态上的“摸得着”。我拥有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与我拥有一座“图书馆”相比,虽然两者的精神内容容量有天壤之别,但电子书是虚拟性的,这座“图书馆”是你的,也是天下所有人的,你只是“摸得着”一块装有集成电路板的塑料壳子。从目前来说,电子书与纸质书基本上还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原型”的纸质书更能体现“书”的内涵,更能满足人的占有欲和拥有感,能滋生出更多的对于书的热爱之情。读书也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只有爱一本书,才会有兴趣去读这本书,如果没有对一本书浓浓的喜爱之情,又怎么可能去认真阅读它呢。
另外,人们对一件物品爱惜程度的高低,与获取这一物品的'成本大小相关,两者是成正比的。从经济方面来说,电子书的成本要小得多,从索取的途径和方式来说,它也要方便得多。正因为得来不费大工夫,缺少了那种为求一本书而“踏破铁鞋”的经历和体验,对书的感情就容易打折扣。
当然,如果你喜欢读那些过眼烟云的“畅销书”,也就大可不必去花钱花精力买纸质书,反正在电子书上翻翻也就忘记了。而那些耐读的经典书就不一样了,它需你要一字一词去细细琢磨,读到会心处,你会在书上圈圈划划,用红铅笔划道扛扛,甚至用毛笔写上几句批注,这些对纸质书来说就方便多了,更有意思的是,它能够原汁原味地留住“读”的痕迹。读书不仅是被动地知识索取,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交流、互动,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读书是为了明晓事理、满足求知的欲望,同时,也有审美需要。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它在内容与形式上一定做到完美的结合。
书籍装帧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包装。一般商品的包装,其功能随着商品使用价值的启动或完成而废弃(如牙膏的包装盒一经使用就会被扔掉)。书籍装帧却不同,它与书籍共存亡。谁也不会买了一本书,在读前或阅后就撕去封面或拆散装订。装帧是书的基本形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一本书首先的直观的欣赏,因此,书籍装帧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历来就受到读书人的青睐。
我们古人非常讲究图书的形式美。雕版印刷书由隋唐五代发其端,至宋而鼎盛。雕版书的装帧由开始的卷轴装,到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背包装,明以后出现了线装本。一书多本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骨质别子,十分考究。古旧书刊在拍卖市场的价格上升很快,而衡量价格的主要标准并非仅仅是书的内容,而是成书年代,特别是版式品相。宋版书纸质如玉、墨光如漆、刻工精良,在清末民初已是页以两金沽了,现在民间已难得一见了。传统的木版水印,拱花版,所产生的那种凹凸立体感,触摸到的感觉是电子书所没有的。就是现代平装书,在鲁迅等人的倡导下,也产生过一批高雅的装帧艺术品,一些初版书也已是稀世珍品。近些年,我国的图书装帧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许多注重中国传统装帧特色,结合现代材料工艺的装帧作品,尤其是那些印制考究的画册、碑帖,装帧之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哲人说,一本书也是有命运的。在古旧书摊淘到一本老旧书,似乎能触摸到先人的手泽,透过殷红的藏书印,寻觅流传的轨迹,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会突然定格在眼前。获得一本作者签名书,那是一份珍贵的情意,比什么礼物都珍贵。翻翻自己书架的书,回忆起一幕幕淘书经历,就像与老朋友见面,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就是一本偶然保存下来的儿时课本,那磨破的书角,那用红铅笔划的杠杠,也会勾起多少美好的回忆。书真是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古人将书拟人化,把书分为书身、书口、书脊、封面、版心、天头、地脚,等等,现在还出现了书腰。把书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现在常说的“书香”一词,并非空穴来风。用加了香料的墨汁、糯米调制的糨糊,书页中夹上香芸草,成书后再配以檀木书匣,这样印制的书,打开自有一股香味溢出。西洋的古书,还含有羊皮纸的古香,据说贝叶经上也含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古今中外,流传下许多动人的爱书故事。多少爱书人爱得如痴如醉,尽心去打扮自己的书,贴一枚藏书票,钤一方藏书印,扉页写上几句感言。一书在手,如饮佳酿,书和我,物我两忘,浑然一体了,这就是纸质书的魅力所在。
篇4:书读不下去就回家感恩励志美文
书读不下去就回家感恩励志美文
打电话回家
老妈说:“你爸老年痴呆了,早上在家发神经,赖在床上不起来,对着天花板叫‘可可’,然后学你的声音回应‘干吗哦干吗哦?有话快说哪!’”
在嘈杂的路上,举着手机,心头有些发酸。
大一时经常忘记打电话回家,打电话也大多是打给老妈,爸爸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发脾气:“干吗不给我打电话?”“打老妈的手机不要钱嘛!”我敷衍道。“下次给你报销!”他就这样说。
我理解不了他们的期盼。因为每一次打电话,其实也说不了什么,最多是嘱咐我吃饱穿暖,好好学习。姑妈说得好,给在远方念书的孩子打电话,就是你问他:“吃得好吧?穿得暖吧?睡得香吧?一切都还顺利吧?”然后等着他回你两个字:“都好。”
这就是爸妈。
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爸妈有时候会问,最近哪一门考试考得怎么样,我就说:“考得乱七八糟的。”对于成绩,总不能给父母太多的期待。如果一开始就显出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喃喃“考砸了,考砸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安慰你、你,等最后拿到成绩单说:“哟,也没有那么糟嘛!”若是一考完就回家说“考得可好了”,他们就会批评你、打击你:“成绩还没出来呢,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然后他们就会“安慰”我——“以你的智商能考成这样也不错了。”“考零分也没关系啦,身体最要紧哦!”“你不会真考了零分了吧?”
虽然他们好像从来没有个正经,可是那一次数学分析我真的学得很烦躁的时候,他们竟然主动打电话来了。当时我很奇怪,我不记得我曾在电话里表现出什么沮丧或异样啊。或许我的一切,本来都是瞒不过他们的。
他们说:“听说科大的数学分析挺难的,很多同学都学得很辛苦。”他们说:“我去问了别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说XXX书比较好懂,你要不要买来看一下?”他们说:“书什么的要是读不下去就回家,虽然爸爸妈妈钱赚得也不多,一个你我们还是养得起的。”说完又补充道:“反正你吃得也不多。”
我知道他们是认真的。他们用轻巧的语气说出来的,是一个承诺。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走了多远,永远有一个地方,有一间小屋子,有一张铺好的床,有一张摆满了我喜欢的饭菜和三套碗筷的桌子,有两个人,笑着等我回去。那个地方,叫家。
长大的我们,老去的父母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会觉得他们离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远。
小学五年级时,我有一次喊老爸帮我做竞赛题,自己回屋写作业去了,过了半小时想起来去看他做出来没有,结果发现他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我当场就掀了他的被子,不过很快我就想明白了,我学的东西,我爸或许已经不懂了。并不是我太迟钝,只是,在那之前,爸爸从来是无所不知的。
于是我渐渐学会了自立,渐渐学会了把一切藏在自己心底,渐渐学会了——“你们不懂”。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从来不会在原地逗留太久,父母不会阻拦我,也不会抱怨我,他们只是在不远处,默默地追随我的脚步。
时,我说我大学想读心理学的时候,他们不无担忧地说:“以后你要怎么挣钱呢?”我就说:“你们不懂。”我就跟他们说我的理解,说心理学的前景,说我的计划。指点江山了半天,他们也不吭声,只是第二天饭桌上,妈妈突然问我:“你是想去北师大还是浙大呢?好像那两所学校的`心理学比较好。”
不能把他们描摹得太完美,不然他们也得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这里还要说到他们生命中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打击我、讽刺我、挖苦我。比如在光棍节打个电话来——“今天是光棍节!”“你不会还是赤条条的一根光棍吧?”“哦,那你也别太伤心了。”比如在我抱怨“别的家长都夸他们的孩子聪明,你们从来都不夸我”的时候——“想夸的啊,每天都想从你身上找个优点夸夸,不过找了很久,就是没找着。”“像你这样一个优点都没有的人,也很难得的哦。”
可是,虽然天天网络词汇挂嘴边,还穿印着卡通图案的衣服,爸妈还是越来越老了。就像这次回去,我在拨老妈的头发的时候看到了好几根白发,然而在此之前,她是深以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没有白发而自豪的。
其实农村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子女进城打工去了,孙子孙女进城读书去了,留下他们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和一亩半顷的田。他们其实是很希望也很需要有个人能够听他们说说话的。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三下乡”老要去做什么调研,就不能只是陪那些留守老人们聊聊天吗?
我当时进乡时第一户去的是一个敬老院。院子里有一个老妇,拄着拐杖,走路很艰难。我上去扶住她,问了她几句话,她不懂,她回了我几句,我也不懂。后来我们去请工作人员配合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她安静地走进来,坐在对面。我们语言不通,我就坐在那儿冲她笑,她便也冲我笑。阳光从窗口斜斜地照进来,顷刻之间,我觉得世界就这么美好。村子里的那些老人,他们的子女没办法与他们团聚,是迫于生计;我们无法时时与父母在一起,是为了求学。这些本都是太正常、也太无奈的事,然而有时候我觉得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关系也在被西化。在我的很多同学看来,父母的生活是父母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即使其中有些交集,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传统中那种两代人之间的牵绊渐渐变得淡薄。
我听说有学生家长来学校见孩子,孩子说学业太忙不肯见面,甚至还发脾气说“都叫你别来了偏要来”。也听说有家长来见孩子,孩子说学业太忙不肯见面,家长就径自进了宿舍楼,结果到门口发现,孩子在寝室里看电影。当然,道听途说,不足为据。然而当我听到这些故事却并不觉得它们是假的,这就让我觉得可悲了。
我无权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我只是在想,假如现在我要把我的父母拒之门外,以后有一天,当他们老了,也拉着我的手反复说:“可可你小时候……可可你小时候……”
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所以现在,我只希望好好学习,好好生活,虽然有很多人可以优哉游哉地过他们的大学生活,虽然有人说女生何必那么功利那么拼命。虽然你们总说“你只要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家里的事情你不用顾虑”。
不只是为了自己。我也希望早一天能有能力对你们说:“爸,妈,工作不想干了就回家,你们两个我还是养得起的。”
篇5: 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游山水美文
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游山水美文
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吃穿住行,但加了乐趣在里面,每个人又过出不一样的味道。
梁启超这样点评过自己的趣味主义:“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古人与今人一样,生活也都以吃穿住行为日常,还少了今人丰富的娱乐活动,他们以何趣事消遣度日呢?
佛法,深究宇宙人生之所以然,读书,亦有此心。
现在的人做事太看重功利,总觉得书是为了某一目的去读,趣味使然的读书是一种浪费,读那种对生活没有实际作用的书,更是毫无意义。
人们可以看见万物具象,却少有人能深思万物之道。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人接触到的新事物、高科技越来越多,却感觉整个思想越来越空洞。
不妨向古人学习一下,寻一安静之处,闭门谢客,读无用之佛书,以所见悟所得。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原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哥”,留过学接受过新思潮,随后成为一名体面的教师,教书育人,在外人看来早已是“人生赢家”。
但他突然有一天告诉好友丰子恺,他要出家为僧了!没几日便辞了工作,将房间里的东西赠送给他人,毅然决然遁入空门,潜心向佛。
凡人习读佛法,自觉到一定境界,也许如弘一法师般看破红尘,了却凡心。也可用佛法所传递的精神力量,消去厌世之悲观,破开诱惑之谬理,以正己见。
门外荣华富贵,不及书内真理清福,此趣事在于修戒欲心,造善业,渡众生。
岑勋、元丹丘,是两个听着稍觉陌生的名字,但提到李白,几乎无人不知。李白创作《将进酒》时,就是在与岑勋、元丹丘二人共醉,在好友与美酒的陪伴下,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
人们熟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里的经典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却少有人知道这是组诗,另一首中还有一句“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更是将与好友饯别的这份惆怅比喻为绵绵不绝的江水,这份友情又如明月纯洁。
当时王昌龄被贬江宁,辛渐特意绕道过来看望他,令他十分感动,连作两首诗感慨两人之间难得的友情,还未送你走远,就已相思。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创作的灵感源于与朋友的相知相交,这些朋友也许名气不如他们大,有官有民也有深居隐士,却一直鼓励着他们坚持文学理想,陪他们走过籍籍无名的苦日子。
朋友不在多少,失落时陪在你身边安慰你,失意时站在你身后鼓励你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反观如今,朋友之间的见面比古人方便多了,亲友问候也只是一个电话的事,却还是觉得孤独。因为很难有像古人交友这般纯粹的情感,即使有,也羞于表达出来。
古人的第二种快乐也很简单,若有佳客来访,好茶小吃招待,更要聊个畅快;若是心有不如意,也可提着好酒好菜就去朋友家拜访,把苦闷说出来,一起度过难关。
欣赏你才华的伯乐,故乡远道而来的.旧友,相惜相伴的知己,平时多多走动拜访,不要把他们忘了。
读读佛书修己心,会会好友侃天地,还不够,古人的第三种乐趣,就是爱好寻玩大好河山。
李白虽有仕途抱负,却一点也不影响他仗剑走天涯的豪情,多少山野因他得名,多少小城留下他的墨迹,一把剑一壶酒,何处不是景,人生就是走走停停;
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爱山水更爱无人问津的自然秘地,到无人所到之处,寻无人所知之趣;
即使是命运颠沛流离的大文人苏轼,被贬的经历反而让他更加豁达,纵情游山玩水、赏花咏月,还不忘创作出一两道可口名菜,流传至今。
山水自然对于古人而言,不是纯粹的旅游观景,而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山外山下,是市井喧嚣;江河两岸,是游子归人。
只有深山老林的静谧之处,才安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心跳,清醒得只寻求自己的喜好。走过的不是路,是回顾,写下的不是诗,是心里话。
古人爱好的游山玩水,不过是借景抒情,只是重返内心的桃花源罢了。
★ 读经典美文反思
★ 读红书心得体会
★ 我们该读什么书
★ 我太多了
★ 飘中读佳人美文
书读多了,文化却没了经典美文(通用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