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襄阳曲》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4-05-04 03:37:49 作者:远离闹市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远离闹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李白《襄阳曲》原文翻译注释,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李白《襄阳曲》原文翻译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李白《襄阳曲》原文翻译注释

李白《襄阳曲四首》原文翻译注释

《襄阳曲四首》作品介绍

《襄阳曲四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32首。这四首《襄阳曲》作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游襄阳,结识韩朝宗。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几首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最后一首中“莫看”,“且醉”二句,是痛苦的潇洒。

《襄阳曲四首》原文

襄阳曲四首①

作者:唐·李白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②。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③,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篱④,倒着还骑马。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⑤。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襄阳曲四首》注释

①襄阳曲:乐府杂歌谣辞。

②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③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④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⑤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食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襄阳曲四首》赏析

这四首《襄阳曲》作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游襄阳,结识韩朝宗。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几首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最后一首中“莫看”,“且醉”二句,是痛苦的潇洒。

《襄阳曲四首》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襄陽曲四首

作者:唐·李白

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籬,倒著還騎馬。

岘山臨漢江,水綠沙如雪。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

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

篇2:《寿阳曲·咏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寿阳曲·咏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双调·寿阳曲·咏李白(贵妃亲擎砚)

姚燧

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

御调羹就飧不谢。

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

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释】

力士:即高力士,唐玄宗宠幸的宦官。

飧:即晚饭。

吓蛮书:指令番邦惊恐的文书。

杨柳岸:语出宋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这首曲是作者赞李白醉写吓蛮书时,蔑视高力士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等权贵,而表现出的高傲自豪的英勇气慨。作者借用了唐李白奉诏书写外邦语文书,令杨妃持砚,高力士为己脱靴,皇帝调羹汤给他并不道谢这个历史故事,最后以引用了宋人柳永的`句子,说些杨柳风月,分明是讽刺帝妃贵臣之低能,赞扬李白的才高出众。两相对照,可见作者创作的功力。

【题解】

此曲状写李白奉召供奉翰林时的一段名事:贵妃捧砚,玄宗调羹,力士脱靴,李白作书。诗人李白才气横溢、不媚权贵、志向高洁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

篇3:天末怀李白原文、翻译及注释

天末怀李白

作者:杜甫

原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翻译: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篇4:李白《猛虎行》原文翻译注释

李白《猛虎行》原文翻译注释

《猛虎行》作品介绍

《猛虎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37首。《猛虎行》,乐府平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词六·猛虎行》郭茂倩题解:古辞曰:“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后以此题为诗者,或写客行,或写功业未建的苦闷,或以猛虎喻苛政。

《猛虎行》原文

猛虎行

作者:唐·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紵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猛虎行》注释

1、断肠句:《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见《古风》二十二注1.

2、雍门琴:春秋齐城门名。据汉刘向《说苑·善说》,战国时齐人子周居雍门,曾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子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増哀,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3、旌旗句:言河南、河北两道均陷于安禄山叛军之手。旌旗缤纷,言叛军势盛。

4、秦人句:谓中原及关中军民为叛军所蹂躏。秦人代指中原和关中广大军民。燕地代指叛军。

5、胡马句:谓叛军占领唐东都洛阳。安禄山是胡人,故称其叛军为胡马。翻,反而,表示意想不到和心理上难以接受。

6、一输一失句:谓军事上失败,决策上失误,致使官军一败涂地。军事上失败指封常清、高仙芝先后失败退守。决策上失误指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斩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致使潼关无兵把守。

7、朝降句:指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于敌后,河北诸郡响应。时才八日,史思明、蔡希德引兵击诸郡,广平诸郡复为贼守。见《资治通鉴》。

8、巨鳌二句:谓安禄山叛军未平,天下纷扰,不得安宁。巨鳌喻安禄山;鱼龙喻朝野上下。

《猛虎行》赏析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公元756(至德元年)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溧阳(今江苏溧阳),作此诗以赠张。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猛虎行》,一作《猛虎吟》,古乐府曲调名,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像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两河道”,指唐代的河南道和河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

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秦人半为燕地囚”;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公元756年(至德元年)旧历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像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像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刚刚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此时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

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像《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这首长篇歌行,虽然是信笔写来,其实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精品。其结构是颇具匠心。王琦曾评此诗说:“首尾一贯,脉络分明,浩气神行,浑然无迹。”

《猛虎行》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猛虎行》繁体对照

卷165_37猛虎行(此詩蕭士赟雲是僞作)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腸斷非關隴頭水,

淚下不爲雍門琴。旌旗缤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顛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壹輸壹失關下兵,

朝降夕叛幽薊城。巨鳌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甯。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

來投漂母作主人。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雲士。

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寶書玉劍挂高閣,

金鞍駿馬散故人。昨日方爲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

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壹擲。楚人每道張旭奇,

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蕭曹曾作沛中吏,攀龍附鳳當有時。溧陽酒樓三月春,

楊花茫茫愁殺人。胡雛綠眼吹玉笛,吳歌白纻飛梁塵。

丈夫相見且爲樂,槌牛撾鼓會匈e。我從此去釣東海,

得魚笑寄情相親。

篇5:李白送友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

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

李白送友人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李白送友人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李白送友人【赏析】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而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 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苏李诗则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将“浮云”、“ 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

不必明言“游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

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就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是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 抒情—— 再写景(象喻式)—— 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李白送友人练习题

1.诗歌的颔联和 明确点出:从题材角度,这是一首 诗。(2分)

2.“孤蓬”和“浮云”既描绘了友人漂泊无依的.游子形象,又传递出诗人的 与 之情。(2分)

参考答案

6.题目/尾联(1分) 送别(1分)

7.关切(1分)不舍(1分)

篇6:原文翻译作者注释山人劝酒李白

原文翻译作者注释山人劝酒李白

《山人劝酒》作品介绍

《山人劝酒》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7首。这首诗通过对商山四皓稳固刘盈太子地位这一史实的概括,高度赞赏商山四皓不受屈辱,甘为隐沦的气节;一旦出山,扭转乾坤,功成身退,不牵名利所牵的气度。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古诗名句“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就是出自《山人劝酒》这首诗。

《山人劝酒》原文

《山人劝酒》

作者:唐·李白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⑴。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⑵。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⑶,耻随龙虎争。

欻起佐太子⑷,汉王乃复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举觞酬巢由,洗耳何独清⑸。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⑹。

《山人劝酒》注释

⑴落落绮皓: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绮皓,商山四皓的简称。《史记·留侯世家》:上(汉高祖)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留侯为画计曰:“上不能致(请来)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敬重)此四人。今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感到奇怪)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十二年,上疾甚益,愈欲易太子,。及燕(宴饮),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竟不易太子者,此四人之力也。

⑵骨青髓绿:谓仙风道骨。《黄庭内景经》:骨青筋赤髓如霜。

⑶麋鹿志:谓隐士的操守。

⑷欻起:忽然出山从政。欻:迅速短暂如火光一现。

⑸“举觞”二句:谓商山四皓以巢、由为榜样,保守操持。巢、由,指巢父和许由。传说为尧时二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由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闻贪言,负吾之友矣!”遂去,终身不相见。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居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

⑹“浩歌”二句:谓四皓之气概与嵩山相匹敌。浩歌,放声歌唱。意气不相倾,谓嵩山之高,不能超越四皓之气概。倾,超越。

《山人劝酒》翻译

云松苍苍,绮皓四老人磊磊落落。

春风,你为谁吹拂?芳草鲜花丛中忽然飞满蝴蝶。

四老眉发秀美霜雪色,面颜桃花红,骨髓青绿长久美好。

他们自称是秦末大乱时的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岁老。

各守终生与麋鹿相亲的志缘,耻随龙虎争权夺利。

受张良吕后拜托,出山辅佐太子,汉王刘邦大为震惊。

回头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成,不能立你儿子为太子了。

四老辅佐太子稳固以后,归来商山下,泛飘云一样不与太子联络。

四老举觞劝巢父与许由喝酒,说道:何必洗耳独清?天下有事的时候不妨略施小计帮他一把。

我遥望高耸的嵩岳浩然高歌,与四老意气相投,其乐无穷。

《山人劝酒》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商山四皓稳固刘盈太子地位这一史实的概括,高度赞赏商山四皓不受屈辱,甘为隐沦的气节;一旦出山,扭转乾坤,功成身退,不牵名利所牵的.气度。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全诗可分为三段。“龙虎争”以上为第一段。写商山四皓的仪表风度及节操。“羽翼成”以上为第二段。写商山四皓力回高祖心意,稳固刘盈太子地位的成就。最后六句为第三段。用形象赞颂商山四皓归来的豪壮气概。情若白云,气若嵩岳,楷模巢、由,举觞浩歌。

此诗表达“功成身退”的志向。此志是李白一生的追求,在多首诗里流露。

《山人劝酒》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山人劝酒》繁体对照

《山人勸酒》

作者:唐·李白

蒼蒼雲松,落落绮皓。

春風爾來爲阿誰?蝴蝶忽然滿芳草。

秀眉霜雪顔桃花,骨青髓綠長美好。

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

欻起佐太子,漢王乃複驚。

顧謂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歸來商山下,泛若雲無情。

舉觞酬巢由,洗耳何獨清。

浩歌望嵩嶽,意氣還相傾。

篇7:上李邕李白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李白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人。

⑵抟(tuán)摇:乘风。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沧溟:大海。

⑸恒:常常。殊调:特殊论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闻:一作“见”。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⑼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

上李邕李白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上李邕李白鉴赏

此诗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在此诗中,他以“抟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四句诗,可以说是对李邕直言不讳的批评。“世人”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和“大言”,就是不同凡响的言论,也就是李白在后来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的那一套。但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尽管如此,李白仍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由此可见李白傲岸不屈性格之一斑。“宣父犹能畏后生”,李白把孔夫子提出来,作为识拔青年后进的榜样,由此可见孔子和儒家思想在青年李白心中的地位。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上李邕李白练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用夸张和想象手法刻画出一个神奇的大鹏形象。

B.第三联描写当时的凡夫俗子,包括李邕在内,都把李白的宏大抱负当作“大言”来耻笑。

C.尾联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既有对李邕的尊敬之情,也有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

D.全诗情感激昂高调,展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也显示出少年李白的桀骜和锐气。

2.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其形象和寓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对李邕的尊敬之情”错,是对李之轻慢态度的揶揄讽刺。)

2.①李白笔下的“大鹏”风起而飞,直上九天,即便风歇而落,也会震荡沧海,是自信进取的象征。作者以大鹏自比,通过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出自己的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4分)

②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虽然气势磅礴,但与小小的斥鷃、学鸠一样都要有所凭借,作者旨在阐发追求无所依凭的逍遥自由的思想。(2分)(意思答对即可)

李白《猛虎行》原文翻译注释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陋室铭翻译加原文注释

观潮翻译加原文注释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注释及翻译

《左传·襄公·襄公二年》原文阅读及翻译

左传襄公二十年的原文及翻译

行路难·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晏子使楚原文和注释翻译

《赵襄子饮酒》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李白《襄阳曲》原文翻译注释(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襄阳曲》原文翻译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