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

时间:2023-02-04 04:00:05 作者:Bill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il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下面给大家分享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欢迎阅读!

篇1: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

常用的模态词是“可能”、“或许”、“也许”等。可能模态判断又可以分为肯定可能模态判断和否定可能模态判断。断定事物可能存在某种情况的判断叫肯定可能模态判断,如“长期大量吸烟可能导致肺病”。断定事物可能不存在某种情况的判断叫否定可能模态判断,如“吸烟可能不会导致胃病”,断定事物必然存在或必然不存在某种情况的判断就叫必然模态判断。常用的模态词是“必然”、“一定”等。必然模态判断又可以分为肯定必然模态判断和否定必然模态判断。断定事物必然存在某种情况的判断叫肯定必然模态判断,如,“摩擦必然生热”。断定事物必然不存在某种情况的判断叫否定必然模态判断,如,“骗子必然不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的人”

在MPAcc考试中,模态判断一直是一个考试难点,以前考试的.难度很很大,只不过考试的题目不是很多,所以大多数考生并没有接触到模态判断。在今年的浙江省考中,再次出现了模态判断的题目。这得引起考生的足够注意,或许未来模态判断是逻辑判断的出题方向。其实在MPAcc考试中主要要辨析的是关于模态矛盾命题的辨识。在逻辑方阵图中必然P和可能非P之间是矛盾命题,必然非P和可能P之间是矛盾命题。在逻辑方阵图(如下图)里面,并非必然P等价于可能非P,同样的并非可能非P等价于必然P;并非必然非P等价于可能P,同样的并非可能P等价于必然非P。现在用三个题目在简单讲解模态判断在MPAcc考试中的应用。

为了简化模态推理的具体操作思路,我们把模态判断归纳成为几句话,希望大家记住。

否定否定得肯定;否定肯定得否定;

否定并且得或者;否定或者得并且;

否定所有得有的;否定有的得所有;

否定必然得可能;否定可能得必然。

接下来我们看看两道题的做法。

例题1:(GRK48)

所有错误决策都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但有的错误决策可能不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有的正确决策也可能付出代价,但所有的正确决策都不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B.有的错误决策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所有的错误决策都不一定造成严重后果。

C.所有的正确决策都不90%出代价’但有的正确决策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D.有的错误决策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所有的错误决策都可能不造成严重后果。

E.所有的错误决策都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有的错误决策不一定造成严重后果。

【答案】E

【解析】这个题目主要考查“不可能不”换成必然,“可能不”换成不必然。故正确答案选择E。

例题2:(MPAcc42题)

你可以随时愚弄某些人。

假若以上属实,以下哪些判断必然为真?

Ⅰ.张三和李四随时都可能被你愚弄。

Ⅱ.你随时都想愚弄人。

Ⅲ.你随时都可能愚弄人。

Ⅳ,你只能在某些时候愚弄人。

Ⅴ.你每时每刻都在愚弄人。

A.只有Ⅲ。

B.只有Ⅱ。 C.只有Ⅰ和Ⅲ。

D.只有Ⅱ、Ⅲ和Ⅳ。

E.只有Ⅰ、Ⅲ和Ⅴ。

【答案】A

【解析】题干你可以随时愚弄某些人,并不涉及想不想的问题,所以第二句不选,由于是可以愚弄某些人,不一定包括张三,故不选择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五句都是时间上不对,故只有第一句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选择A。

篇2: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归谬法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归谬法

归谬法,是间接反驳方法之一,为了反驳某论题(或某论据),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确定它是假的。其反驳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1)反驳:A

(2)设:A真

(3)证:如果A则B(根据假设进行的推导)

(4)非B(已知)

(5)所以,并非A真

(6)所以,A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归谬法是人的经常使用的一种反驳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退为进,引入荒谬”的`方法。所谓“以退为进”,是因为这种方法通过假定对方的论点是真的这一手段,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所谓“引入荒谬”,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从对方的论点合乎逻辑地引出荒谬的结论。

为了更为简单和准确理解归谬法在MPAcc考试中的运用。可以用简单的模型来表达归谬法的思想。若AàB,并且Aà﹁B;那么从A能推出矛盾,就意味着A这个前提是很荒谬的,故A不成立。若AàB,﹁AàB,那就是说明从互相矛盾的前提能够得到同样的答案,因此B恒成立。下面以MPAcc考试近两年的题目为例来看看归谬法的运用。

例题1(MPAcc36题)

太阳风中的一部分带电粒子可以到达M星表面,将足够的能力传递给M星表面粒子,使后者脱离M星表面,逃逸到M星大气中。为了判定这些逃逸的粒子,科学家们通过三个实验获得了如下信息:

实验一:或者是X粒子,或者是Y粒子。

实验二:或者不是y粒子,或者不是z粒子。

实验三:如果不是z粒子,就不是y粒子。

根据以上三个实验,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这种粒子是X粒子

B.这种粒子是y粒子

C.这种粒子是z粒子

D.这种粒子不是X粒子

E.这种粒子不是z粒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把试题中题干进行逻辑转化:

实验一: X∨Y

实验二:?Y∨?Z

实验三:?Z→?Y

根据实验二,可以得出结论Z→?Y,结合实验三,就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Y,又根据实验一,?Y→X。因此此粒子就是X粒子。故答案选择A。

例题2(MPAcc2030题)

小李考上了清华,或者小孙未考上北大。如果小张考上了北大,则小孙也考上了北大;如果小张未考上北大,则小李考上了清华。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小李考上了清华。

B.小张考上了北大。

C.小李未考上清华。

D.小张未考上北大。

E.以上断定都不一定为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把题目中的观点用逻辑表达出来:

(1)小李清华∨?小孙北大

(2)小张北大→小孙北大

(3)?小张北大→小李清华

通过(1)小李清华∨?小孙北大,可以得出一个结论(4)小孙北大→小李清华;结合(2)就能够得到(5)小张北大→小李清华,这个结合(3),也就是小张是否上北大都可以得出结论小李清华。故正确答案选择A。

篇3: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假言矛盾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假言矛盾

最常用的`就是A与﹁A的矛盾,由于这个是所有复合判断矛盾命题的最开始的要学会的。这个也很容易。重要的是在这个判断里面A可以经常变化,不是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是就比较难一些。比如A且B与﹁(A且B)是矛盾,也就是A且B与﹁A或﹁B矛盾。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释相对来说要更为简洁,大家记住一个道理就好了。那就是原命题和其负命题是矛盾命题即可。今天要讲解就是AàB与A且﹁B的矛盾。下面就几个逻辑考试中遇到复合命题之间的矛盾来讲解这个矛盾的运用。

例题1(MPAcc46题)

某矿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关于事故原因,甲乙丙丁四位负责人有如下断定:

甲:如果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备故障,那么肯定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乙:确实有人违反操作规程,但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不是设备故障。

丙: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确实是设备故障,但并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丁: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备故障。

如果上述断定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那么以下断定都不可能为真,除了:

A.甲的断定为真,有人违反了操作规程。

B.甲的断定为真,但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C.乙的断定为真。

D.丙的断定为真。

E.丁的断定为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把题干信息经过逻辑处理得到:

甲:设备故障à违反规程;

乙:违反规程且﹁设备故障;

丙:设备故障且﹁违反规程;

丁:设备故障。

只有一个是真的,又甲丙矛盾,乙丁就都是假的。通过乙丁的假可以推知﹁设备故障,﹁违反规程。由此有知道乙的话是假的的,故甲说了真话。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

例题2

某班级有学生做好事不留名。甲、乙、丙、丁等4位老师对班上的4位学生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甲说:“这件事如果不是张三做的,肯定就是赵六做的。”

乙说:“这件事如果是张三做的,那么李四或王五也会做。”

丙说:“这件事如果李四不做,则王五也不做;赵六也不会是做这件事的人。”.

丁说:“这件事肯定是张三做的,而李四与王五都不会做。”

事后得知,四位教师的看法中只有一种是对的。

据此,可以推出做好事的学生是( )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

E.不确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

甲:﹁张三à赵六;

乙:张三à(李四或王五);

丙:(﹁李四à﹁王五)且﹁赵六;

丁:张三à(﹁李四且﹁王五)。

题目中只有一个是对的,由于乙丁矛盾,则甲丙都是假的,要甲假,甲的矛盾就是真的。甲的矛盾是﹁张三∧﹁赵六,那就是不是张三也不是赵六。要丙也为假,丙中且后面的已经是知道为真,故只能让﹁李四à﹁王五为假,那么它的矛盾为真。也就是﹁李四∧王五为真。也就是不是李四做的,是王五做的。故正确答案选择C。

篇4: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下反对关系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下反对关系

逻辑里面对于下反对关系的定义是指双方不能同假,但是可以同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来研究。比如:甲班有的同学是党员,有的同学不是党员。这两句话之间就是下反对关系。无论甲班同学中有几个是党员,从0到所有,都能够满足这两句判断必有一真,可能两真。为了解题的方便,总结为口诀:“两个有的,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我们先来研究下面两个故事。

故事一:马克.吐温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这部书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诉诸法律。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会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适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种相反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而且,这样就抓不住把柄了。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和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两句话正好构成“两个有的”,由于他们可能同真,因此,马克.吐温并没有真正的道歉。

无独有偶。我们来看故事二: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与上面的故事截然不同的是,这个人不会讲话。主要是因为没有学好逻辑的'下反对关系。显然不懂得逻辑精神中,下反对关系是两句表达可以同时为真的。

下反对关系背诵口诀:

两个所有,必有一假;两个有的,必有一真。

两个必然,必有一假;两个可能,必有一真。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MPAcc考试真题就更为明显,其实真正运用就是下反对关系中两个有的必有一真。

例题1:(MPAcc38题)在一次对全省小煤矿的安全检查后,甲、乙、丙三个安检人员有如下结论:

甲:有小煤矿存在安全隐患。

乙:有小煤矿不存在安全隐患。

丙:大运和宏通两个小煤矿不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上述三个结论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大运和宏通煤矿都不存在安全隐患。

B.大运和宏通煤矿都存在安全隐患。

C.大运存在安全隐患,但宏通不存在安全隐患。

D.大运不存在安全隐患,但宏通存在安全隐患。

E.上述断定都不一定为真。

答案:B

解析:四句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根据“两个有的,必有一真”规律,甲乙两句中,有小煤矿存在安全隐患,有小煤矿不存在安全隐患。这两句话里面必有一真。故丙假。也就是大运和宏通两个小煤矿存在安全隐患,无论是其中哪一个,都能够得到甲是真的,根据题目假设乙就是假的,乙的矛盾是所有的小煤矿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

例题2:(MPAcc36题)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人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E.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真的。还是运用“两个有的,必有一真”规律,知道1和2句中有人会使用计算机和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这两句中必定有一个真。故3句比为假话。通过所在不会使用计算机为假,可以得知所长会使用。所长会使用计算机,可以推知,有人会使用计算机为真。就是第1句话为真。由于题目中只有一句真话,那就意味着第2句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为假。通过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为假,知道其矛盾命题,所有的人都会使用计算机为真。故正确的答案选择A。

篇5: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假设法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假设法

当某一可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如某命题成立或不成立,如a与b大小:有大于、小于或等于三种情况)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如命题成立,如a>b),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谓之假设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大量应用于数学、物理和逻辑学的研究中,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里要说的假设法,主要是在逻辑矛盾中,变量只有两种选择时候的假设。比如时间只可能在白天或者黑夜,人的生命状态只可能生或者死,人的性别只可能是男或者女。总之由于逻辑矛盾就是两分法,因此逻辑的二元选择如果不定的话,可以先假设一种情况,若这种情况不成立,那么另外一种情况肯定成立。现就近几年的MPAcc考试比较热的问题用假设法讲解一下。

例题1(MPAcc43题年)

某金库发生了失窃案。公安机关侦查确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内盗案,可以断定金库管理员甲、乙、丙、丁中至少有一人是作案者。办案人员对四人进行了询问,四人的回答如下:

甲:“如果乙不是窃贼,我也不是窃贼。”

乙:“我不是窃贼,丙是窃贼。”

丙:“甲或者乙是窃贼。”

丁:“乙或者丙是窃贼。”

后来事实表明,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A.丙说的'是假话。

B.丙不是窃贼。

C.乙不是窃贼。

D.丁说的是真话。

E.甲说的是真话。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把题干的逻辑表达出来:

甲:?乙→?甲

乙:?乙∧丙

丙:甲∨乙

丁:乙∨丙

由于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丙丁二句,重复信息有乙,若是有乙作案,那么丙丁的话都是真的,故一定没有乙;现在确定没有乙了,对于?乙∧丙来说,前半部分已经是真的了,若是有丙作案,则乙和丁说的话也是真的,故不能有丙,所以无乙也无丙,由此我们断定丁一定说的假话。所以选项中说D是真话就一定是假的。故正确答案选择D。

例题2

一起盗窃案发生,经调查共有二人合伙作案。警方逮捕了甲、乙、丙、丁四名嫌疑人,

罪犯必是其中二人。

经询问,甲说:“丁是罪犯”

乙说:“甲是罪犯”

丙说:“我不是罪犯”

丁说:“我也不是罪犯”。

经调查四人中二人说了假话,二人说了真话,则下列

哪项可能为真?

A.甲、丁二人合伙作案

B.丙、丁二人合伙作案

C.甲、丙二人合伙作案

D.乙、丙二人合伙作案

E.甲、乙二人合伙作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甲说的话和丁说的话是矛盾的。也就是意味着一真一假,题眼说四句话两真两假,那就意味着乙和丙说的话也是一真一假。但是我们并不确定谁真谁假,但是全部的情形只有两种,要么乙真丙假,要么乙假丙真。所以我们可以任意假设一个。假设乙真丙假,我们可以推知甲和丙是罪犯,符合C答案,假设乙假丙真,我们可以推出甲和丙都没有作案,四个人中两个人作案,那就只有乙和丁了,由于答案选项中并没有乙和丁,因此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故正确答案选择C。

例题3

在一次考试中,试卷上画了五大洲的图形,每个图形都编了号,要求填出其中任意两个洲名,分别有五名学生填了如下编号。

甲:3是欧洲,2是美洲

乙:4是亚洲,2是大洋洲

丙:1是亚洲,5是非洲

丁:4是非洲,3是大洋洲

戊:2是欧洲,5是美洲

结果他们每人只填对一半,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

A.1是亚洲,2是欧洲

B.2是大洋洲,3是非洲

C.3是欧洲,4是非洲

D.4是美洲,5是非洲

E.3是美洲,5是非洲

【答案】C

【解析】结果是每人至填对了一半,那就是意味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猜对了一种而已,我们可以假设甲,如果3是欧洲错,那就2是美洲对,通过这个知道戊中2是欧洲就不对,因此可以推知5是美洲,这个与假设矛盾。因此只能3是欧洲为正确的,这样2不是美洲,3不是大洋洲,所以4是非洲,所以4不是亚洲,2是大洋洲,2是欧洲不对,5就是美洲,5就不是非洲,则1是亚洲。故正确答案选择C。

篇6: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考试的矛盾关系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考试的矛盾关系

逻辑理性精神中有关判断的说明里面,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是提到了判断必有断定和判断必有真假。在逻辑中,逻辑矛盾被特殊化的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可以使用“否认”替代“否定”)。根据逻辑精神中的理性认识,“你不能同时声称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说的更为简洁点,就是如果认为断定是真的,则其否定必为假;如果断定是假的,则其否定就是真的。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我们把某个具体的事物若是一分为二,那这二者之间就构成矛盾关系。比如生命状态可以分为生和死;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和女。这个就是经典的两分法。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故事:

你想学什么 ?

有一个青年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大西洋百慕大群岛三角海域中的一个小岛上,去找隐居在那里的一位哲学家,目的是想学些深奥的知识。见到这位哲学家后,青年说明了来意。不料这位哲学家是位诡辩大师,几句话就把那青年弄得糊里糊涂。

哲学家:你是想学知识的?

青年:是的。

哲学家: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你想学的吗?

青年:不,我不想学已经知道的东西。

哲学家:那么,你是想学你不知道的东西了?

青年:是的,我想学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哲学家: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有马,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马的知识吗?

青年:不,不可能想学关于马的知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马。但是, 哲学家啊,我是知道有马的,人世间确实有马这种动物存在。

哲学家:且慢,我问你什么,你回答我什么,你不要岔到其他地方去。

让我再问你:如果你不知道百慕大三角海域中有一座神秘的小岛,你能想到要去学习关于这个小岛的知识吗?

青年:不会想去学习关于我根本不知道的小岛的知识。

哲学家:在太阳系小星带有一颗外星人发射的“外星人造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你当然不知道。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这颗小行星的知识吗?

青年:不,不可能想要学习关于它的知识。

哲学家:那么,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

青年:是的。

哲学家:你刚才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现在你又说,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的东西;而事物总不外乎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你还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了。

在这个故事里,哲学家就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手法,让青年陷入矛盾,最后无所适从。哲学家由此归谬得出事物总不外乎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你还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了。这个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回到逻辑矛盾的讲解,可以用A和﹁A来代替对事物的断定和其否定。这两个判断之间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为了简洁,我们把矛盾关系总结为,A和﹁A,必有一真,必有一假。MPAcc考试中正是运用了这个真假关系来做推理的。

例题1: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富家少女鲍细娅品貌双全,贵族子弟、公子王孙纷纷向她求婚。鲍细娅按照其父遗嘱,由求婚者猜盒定婚。鲍细娅有金、银、铅三个盒子,分别刻有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盒子,放有鲍细娅肖像。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猜中鲍细娅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就嫁给谁。三个盒子上刻的三句话分别是:

(1)金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2)银盒子:“肖像在铅盒中。”

(3)铅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鲍细娅告诉求婚者,上述三句话中,最多只有一句是真的。如果你是一位求婚者,如何尽快猜中鲍细娅的肖像究竟放在哪一个盒子里?

A.金盒子。

B.银盒子。

C.铅盒子。

D.要么金盒子要么银盒子。

E.或者铅盒子要么银盒子。

答案:A

解析:题眼是说题干中只有一句是真的,由于第2句和第3句之间说的是肖像在铅盒中和肖像不在铅盒中,正好构成矛盾。矛盾双方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故题干中一个真比在第2句和第三3之中。因此题干第1句必为假话。通过此句的假可以推出肖像在金盒中。故本题选A。

【MPAcc7题】例题2:

桌子上有4个杯子,每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第二个杯子:“本标中有苹果”;第三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第四个杯子:“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

如果其中只有一句真话,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水果糖。

C、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

D、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

E、第二个杯子中有苹果。

答案:D

解析:题眼是说只有一个人说真话,题干中第一个杯子和第四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和“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正好构成矛盾,二者之间必定一真,也必定一假。由此知道第二个杯子和第三个杯子说的都是假话。通过第三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得知巧克力在第三个杯子中。因此正确答案选择D。

篇7: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论证有效性分析复习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论证有效性分析复习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大纲解读

现行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考试大纲是: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对于大纲中的文字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论证”包含结论、论据和论证形式三个要素,所以,全面准确的论证有效性分析就应该是:一手抓题干论据,一手抓题干结论,在尽量接受题干原始事实论据和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题干推理论证过程中所存在的逻辑问题,最后指出题干的结论并不能通过上述论证必然得出,因此结论也很可能不成立。

2、“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寻找论证过程中的缺陷,也即论据推结论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注意,题干中的其他非逻辑的缺陷,比如错别字、语法问题等都不是论证有效性分析需要关心的。

3、“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关注和评论的是该论证的有效性,也即主要是对题干存在的逻辑错误的分析。

4、“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这一段文字是在提醒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来寻找和分析题干存在的逻辑错误。

二、论证有效性分析复习讲义

第一 首先明确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大纲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第二 应该非常明确的认识通常的缺陷有哪些。

纵观十几年的考题,我把整个论证缺陷主要归纳为如下要点,希望大家回去之后了解这些错误有什么表现。具体的论证缺陷如下:

1、混淆概念

2、不当类比

3、以偏概全

4、主观臆断

5、轻率概括

6、数字陷进

7、自相矛盾

8、因果关系

9、非此即彼

10、不当假设

11、样本不全

第三 有效性分析文章写作建议

1、了解文体,掌握规则,熟悉模块。

2、成立四人写作小组,相互交流讨论、相互评阅批改各自的作文。

3、先写后抄,最好能背诵6篇“经典范文”。

4、认真阅读其余的“经典范文”。

5、把“提炼缩写”部分中的文章缩写到580字左右。

6、画出联考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10月、10月、201月的真题以及“习题精选”第1题题干的推理图解。

7、认真研读、最好是与人一起研究讨论“找错析错”部分里的题干和所提供的逻辑问题的分析。

8、分析“精选习题”部分中的所有题干的逻辑问题。

篇8: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突破逻辑专业知识误区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突破逻辑专业知识误区

每年大纲解读的时候,包括很多逻辑老师在讲解MBA、MPA、MPAcc课程的时候,总是告诉学员或者考生们,大纲明确说明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由此得出结论,不考逻辑学的专业知识,主要考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以集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参加专业联考的童鞋们,一定记住了。别再误读误解大纲了。

一般情况下,在逻辑学家或者研究逻辑的学者眼中,所谓的逻辑学专业知识主要指的是现代逻辑知识,比如数理逻辑。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关于推理、证明等问题的学科就叫做数理逻辑。也叫做符号逻辑。简而言之,数理逻辑就是精确化、数学化的形式逻辑。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新的时代将是数学大发展的时代,而数理逻辑在其中将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管理类联考中当然不考这些内容。比如数理逻辑的主要分支包括:逻辑演算(包括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模型论、证明论、递归论和公理化集合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有许多重合之处,两者都属于模拟人类认知机理的科学。许多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者既是数学家、又是逻辑学家,如阿兰·图灵、邱奇等。这些分支显然都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掌握,因此在专硕考试中这些内容都是不考的。

那在逻辑学家或者学者眼中,到底逻辑要考哪些内容呢?其实,根据2013年管理类大纲提示的内容,主要是传统逻辑的内同。这些内容在逻辑学者眼中,其实就是常识。但是考生注意了,逻辑学家认为的常识我们普通人不一定都掌握了。我们在看看传统逻辑主要研究哪些内容。逻辑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最早由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创建的'。而传统逻辑中的诸如概念、定义、命题、四谓词理理、推理,三段论、反驳、论证、谬误等等都是在亚里士多德哪里得到发扬光大的,从此逻辑才成为了一门学科。其实,这些对于没有学过逻辑的人来说就是专业知识了,比如什么是逻辑方阵、逻辑对当关系等等,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这些知识是不会天生和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一致的。

写到这些,同学们注意,我们天天给大家讲的命题逻辑推理逻辑论证逻辑等知识其实是带有一定专业性的,我们一定得好好把这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掌握了,才能快速准确的解答逻辑相关试题。具体的内容其实就是2013年大纲列举的内容。

(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

(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

(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 (1)加强 (2)削弱 (3)解释 (4)其它 3、谬误识别 (1)混淆概念 (2)转移论题 (3)自相矛盾 (4)模棱两可 (5)不当类比 (6)以偏概全 (7)其他谬误。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考试的矛盾关系

考研管理类硕士大纲变化

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总结

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及预测

高考大纲解析题型示例

全国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大纲(企业法律顾问实务)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及解析

管理类推荐书籍

管理类求职信范文

管理类论文范文

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管理类资格考试大纲解析:MPAcc的模态判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