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3-02-07 03:49:34 作者:干饭人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干饭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主要就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学校导向和教师自主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英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素质、职业角色、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终身教育思想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否适应时代的变革,乃是关键之所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移到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上,这一定位决定了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是一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然要向职业英语教学推进。

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高职职业英语以就业为导向,将英语教学改革按照专业分成不同的职业方向,如IT职业英语、机电职业英语、生物职业英语、艺术职业英语、经管职业英语等,切实推进了职业英语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英语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提高专业素质,转变教师角色,朝着专业化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职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但是,基础理论课程课时的削减使职业英语教师产生“重专业轻基础”的印象,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找不准基础理论课程的发展方向。职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师范院校,专业知识的匮乏给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造成困难,而且基础学科中大量的英语教师专业分工不明,这些都使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二)职业英语教师“双师素质”不明显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基础扎实,但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达到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标准的要求。同时,高职英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参加“师资培训基地”的相关双师培训,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三)职业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目前,从事一线教学的职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特点是精力充沛、教学热情高、积极向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历练,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各自的特色,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较重的教学压力、较弱的教学理论水平导致年轻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搞科研,无法将优秀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同时也难以将有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无法形成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环。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素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职业英语教师的素质,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这既要依靠学校政策的支持,还要依靠职业英语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发展。

(一)学校导向

1.科学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学校要推动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科学规划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重要且必要的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学校应当根据教师的特长、兴趣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将教师有规划地分成不同的职业英语方向,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

2.制度导向,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通常被理解为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工程师的基础和素质、技工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针对实践性较弱的基础学科,学校要鼓励并支持职业英语教师取得相关专业和行业的ESP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师证书,如IT职业英语教师资格证,以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工学结合,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企业实践。高职院校应当为职业英语教师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包括英语和非英语的专业培训,更新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及国外访学,加强校际间的沟通交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性;对于短期培训效果较差的情况,可以尝试充分发挥学校及院系本身在师资培养方面的能动作用,聘请院系优秀的专业教师给职业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传授专业知识,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应当着力解决基础学科教师“下企业”的问题,努力探寻职业英语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新形式,帮助职业英语教师充分了解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职业英语的最新需求,同时增强教师的“双师素质”。

4.合作交流,加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转化。高职院校应当加强系科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鼓励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各类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活动,使教师间能够取长补短,提高授课的技巧,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有益沟通;增强国际合作,有助于职业英语教师投身于国际学术活动,拓宽视野,实现价值;同时,要为职业英语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教师自主发展

1.观念转变。教师观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态度、倾向、刻板印象等,还可以分为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英语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职业英语教师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意识。职业英语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适应教学的现实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2.知识管理。职业英语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知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如英语知识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时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职业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个人知识库,加强对英语学科知识以外的专业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同时加强知识交流,分享个人知识。此外,高职职业英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发现代教育资源,更新自身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现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3.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职业英语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核心动力。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陷入机械式的重复教学中去。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师不拘于学科教育,而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以适应用人单位和各个行业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英语教师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类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探索“教、学、训、做、评”五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自主培训。要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职业英语教师自主性培训没有定式,要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培训;主动与英语或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参加各类专业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实现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最佳结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熟悉企业运作环节,总结职业语言,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开展职业英语科研,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带动教学研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文亮.从工学结合模式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J].职教论坛,2010(11).

[2]方宇波.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1(6).

篇2:心理契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论文

幼儿园与教师之间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开发、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这样既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影响幼儿园管理工作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可以实现幼儿园长远的创新发展。

一、心理契约概述及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一)心理契约概述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最先提出“心理契约”这个名词,并将其定义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非书面形式的期望或承诺。

在幼儿园管理中,幼儿园在制定教学目标和管理计划时,应依据教师心理实际需求和发展条件,确保教学目标和管理计划的可实施性。虽然这种状态和需求并没有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其明确表达出来,但是心理需求呈现阶段性特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了解自身的发展期望和幼儿的心理需求,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满足自身的发展期望和幼儿园需求。因此,教师的发展与幼儿园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首先,促使幼儿园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满足了低级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谋求高级发展。由于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幼儿园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幼儿园教师在寻求自我突破和发展的同时,应依据幼儿园需求建立低级工作管理目标和高级工作管理目标。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任务方面,从而严重忽略了自身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行,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文案策划知识、才艺表演等。但是教师忙于与家长展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没有给自己留足培训时间。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虽强,但自我发展意识薄弱。如果幼儿园一味地给教师布置超负荷的工作任务,并没有站在教师角度思考和策划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不仅会让广大教师逐渐产生抵触情绪,还会导致心理契约不够科学化。因此,构建科学的心理契约关系是增强与教师之间情感的纽带,也是帮助教师获取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职业认同感。各行各业的员工都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认同,幼儿园教师亦如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逐渐增强职业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教师谋求长远发展和提升自我发展意识的情感纽带,也是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专业自我意识是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形成的与专业相关的一系列情感体验、规划期望、自我评价等。具有良好专业自我意识和发展意识的教师会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审视自己的缺点,进而依据经验调整自己的思想、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因此,良好的心理契约对于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有利于教师克服職业困难。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分为职业教育、能力建立、生涯挫折、生涯退出等八个阶段。其中,引导阶段是教师自信心容易受挫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刚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不少教师受到现实冲击之后,容易失去教学信心和自我发展信心。生涯受挫阶段主要出现在教师进入职场生涯的中期。在这一时期,虽然教师的工作逐步趋向稳定,但是他们的压力更大,不仅要承受职场变动风险,还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的压力,最终导致教师产生工作疲劳感。处于这几个阶段的幼儿园教师应受到重视,需要采用自我调节和重建工作信心等方式度过艰难时期,逐渐走出事业低谷期,进而帮助教师重塑专业信心和工作热情。

二、构建良好心理契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和教师的管理方法以硬性管理模式为主,即上级下达命令或者安排任务、下级绝对服从或者执行任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逐步消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导致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应改变隐形管理模式,实行柔性管理模式,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目的。

柔性管理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权利平等、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并相信教师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健身,并做到下放权力,实现全员参与的管理目标。从根源上提升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幼儿园在构建心理契约时,应加重视和肯定教师意见和想法,采用鼓励管理模式的优势远远大于控制管理模式,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教学任务,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科学化和务实性。

实施柔性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为:第一,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并在日常工作中和教育中做到平易近人、相互尊重、积极沟通。如果幼儿园管理者只重视教学结果,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辛苦与汗水,就会逐渐让幼儿园教师丧失工作信心,从而在工作岗位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这就需要管理者积极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情感交流,站在幼儿园角度和教师角度制定教学任务和管理目标,从而了解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这样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第二,管理者应积极创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力量。幼儿园管理者在关注教师实际困难时,应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力度,并结合不同教师的专业能力统筹安排工作,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互助协作。从而做到将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幼儿园的教学任务和管理目标融为一体。

(二)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视

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站在全方位、多角度思考自身的职业选择、职业目标和预期成就设想等,幼儿园应站在工作岗位、环境条件和教师成长步骤等角度思考和分析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心理契约调整和改变的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不少幼儿园将教师的职业规划问题纳入了教学管理体系,并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书。但是很多教师并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加之不少教师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导致职业规划管理作为一种形式上的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应聘请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师职业规划指导师。指导师依据幼儿园发展实际情况和教师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整体发展目标,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三)搭建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离不开专业平台的支持。通过展开实践培训活动可以检验心理契约和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完善,进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首先,幼儿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培训基地。加大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定期将他们派往实践基地学习,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其次,在培训过程中,应展开评价机制。管理者或者园长应时刻关注教师的培训过程,并充分了解教师的客观需求,并加强培训交流,展开评价,进而帮助教师找到自身不足和问题。

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心理契约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幼儿园改变传统硬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重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应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并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结合,推动幼儿园教育不断进步。

篇3:心理契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论文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通过激励员工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帮助企业从竞争性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企业需将心理契约类型作为制定及调整员工激励模式的主要参照依据。

二、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从微观角度来讲,心理契约是指员工将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参照,双方基于责任、承诺等形成的一些特定信念。从宏观角度来讲,心理契约是指员工与组织、员工与员工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心理期望。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从整体角度来讲,心理契约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双向性特征。心理契约的双向性特征是指,心理契约会在员工与企业两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当企业通过增加资金投入的方式改善员工办公环境后,员工的满意度(心理契约)会发生相应提升。同理,对于业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员工,企业通常会通过提升员工福利待遇的方式,留住员工。

第二,动态性特征。心理契约的动态性特征是指,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本的心理契约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这种变化与员工在当前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实际需求因素有关。例如,员工原本的心理契约倾向为交易型契约,但在为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对该企业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产生良好的认同感,其心理契约可能会从交易型转化为关系型心理契约。

第三,隐蔽性特征。这种特征与心理契约的本质属性有关。无论是就企业的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而言,其针对企业发展、自身要求等方面均存在着特定的要求,这种要求通常不会被主动表露出来。就员工而言,可以将员工心理契约的关键看成是员工满意度。

(三)心理契约的种类

心理契约主要包含关系性心理契约(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交易型心理契约(企业与员工之间属于互惠互利关系)、平衡型心理契约(员工的企业公平行为较多,二者助于平等关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平衡型心理契约的出现频率相对较少。因此,这里仅分析交易型心理契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两种。

三、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的匹配性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员工心理变量与心理契约类型关系方面

与心理契约有关的员工心理变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员工满意度变量。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经验可知,员工满意度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心理期望变量。以新入职的员工为例,其在刚刚进入一个企业时,通常会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企业相关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期望。当企业为该新员工提供的工作环境硬件条件、职责分配等因素无法满足员工的心理期望时,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某些员工甚至可能做出离职的决定。就常见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而言,构成二者的员工心理期望变量、员工满意度变量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交易型心理契约以心理期望为主,员工满意度变量为辅,基于该契约的员工对企业的付出及企业公平行为相对较少。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基于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企业与员工关系看成是一种短期合作关系。相比之下,员工满意度则是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员工双方都较为重视情感的培养,双方都期望通过建立融洽合作关系的方式,获得长远利益。

(二)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的匹配性方面

第一,基于企业适用的匹配性分析。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之间的匹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如果企业习惯通过内在激励的方式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则较短期激励而言,长期激励制度更容易发挥出良好的激励效果,且员工所受到激励作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二是如果企业较为擅长运用外在激励的方式(如为员工发放奖金、提供免费旅游机会等),提高员工参与工作任务的积极性时,则较长期激励而言,短期激励策略更容易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员工的工作质量。

第二,基于员工变化的匹配性分析。从员工的角度来讲,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之间的匹配性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当员工本身较为倾向于关系型心理契约时,为了使得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企业应尽量选择长期激励措施对员工进行激励。例如,企业可以事先调查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员工制定专业的职业发展计划,定期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促进员工技能及创造力等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当员工对交易型心理契约表现出较高的需求水平时,为促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应该尽量选用各类短期激励措施对内部员工进行合理激励。例如,当刚刚开展一个新项目之后,企业可以根据新项目的内容设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如视实际情况奖励对新项目作出积极贡献的员工800~5000元奖金。由于员工的心理契约为交易型契约,企业的这种激励方式有效满足员工的需求。因此,该项目将会在上述短期激励措施的`影响下,得(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到良好完成。

(三)企业的员工激励模式设定策略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通常会运用以下几种策略设定有效的员工激励模式:

第一,员工需求调查分析策略。从本质角度来讲,企业设置员工激励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之间的匹配性关系,为实现上述目的,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需求的分析。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不及明天投票活动等方式,獲知员工的真实心理契约信息。如员工倾向于关系型心理契约,则企业需将长期激励措施作为员工激励模式的关键内容;如员工认为交易型心理契约更符合自身需求,则企业应该通过增设短期激励策略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二,激励模式应用状况评价策略。实施员工激励模式后,为实现长远发展目的,企业应该对员工激励模式的实际应用状况展开评价。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有效的激励模式应用状况反馈渠道。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对员工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真实评价结果。

第三,员工激励模式优化策略。为实现员工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企业应严格根据评价结果对现有员工激励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剔除员工激励模式中的不合理部分,逐步提升员工激励模式与员工实际需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四、结语

心理契约与员工激励模式之间的匹配性关系主要体现为,若员工对心理契约类型有明确要求,当企业按照员工的心理契约倾向设定激励模式时,其激励效果更加明显。若企业已经存在既定的激励类型,则按实际激励类型选择激励模式更容易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所以,不论在任何企业,心理契约跟员工激励模式都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企业只有明白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制定出适合员工的激励方式,更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篇4:心理契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论文

一、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术语。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是组织心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Argyris)在著作《理解组织行为》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卢梭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由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构成。交易维度是指组织与员工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员工完成职责范围内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是指员工与组织注重双方长期稳定的关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团队成员维度是指员工与组织关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本文结合前人成果,对心理契约理解为:交易责任维度、发展责任维度和关系责任维度。

二、工作绩效

在《组织绩效管理》理查德·威廉姆斯提到:“员工绩效的广义定义包括工作产出和行为”。关于绩效的维度内容,对其机构划分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卡茨和卡恩1978年提出的三维度:①加入组织并留在组织;②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绩效标准;③自发进行组织规定之外的活动。

而在1993年,鲍曼提出著名的“关联绩效-任务绩效”二维绩效模型。将工作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任务绩效意思是:所规定的行为或者与特定的工作有关的行为。而关联绩效则是只自发的行为或非特定的工作有关的行为。

只有确定影响绩效的因素,方可提出综合激励措施,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专职教师的工作绩效。

三、心理契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交易责任维度满足度越高,越有助于提高专职教师的任务绩效。物质基础是工作谋生的基本需求。在这个需求层面得以满足是对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是有明显作用的,这可以促使专职教师愿意积极工作来回报地方高校给予的物质激励。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发展责任维度满足度越高,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关联绩效。物质基础的满足,可促进专职教师愿意积极工作之余,还可培养其工作使命感,愿意对岗位多奉献。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发展责任维度得到满足,能提高对其任务绩效。高校通过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协助以及建议,这能帮助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更清晰前进。这无异对专职教师任务绩效是有帮助的。

(4)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发展责任维度对其关联绩效显著正相关。高校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意见,除了可以帮助教师在本职工作上有所进步以外,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社会性、全局性的信息,这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发展,适应日新月异教育改革的需要。

(5)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关系责任维度的满足,有助于其任务绩效的提高。教师在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可以获得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点有助于教师以主人翁精神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愿意为集体作出本职工作的贡献。

(6)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中关系责任维度越得到满足,越能提高其关联绩效。教师处在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中,与周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师轻松地、自由地发挥创造能力进行科研。同事之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助,也明显有助于提高专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度。

四、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策略

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可以推断: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其工作绩效是有显著影响的。当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满足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其工作绩效的提高。因此,在提出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高的策略,本文从心理契约三个维度方面来分别提出建议。

(一)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交易维度

1.构建公平合理的地方高校专职教师薪酬制度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除了在设计薪酬制度上要体现多劳多得的竞争和公平特性外,应当结合教学特点和教师知识层面调整薪酬结构,并构建平台供专职教师了解薪酬结构。针对地方高校的特点,薪酬制度设计应该考虑同区域、同等规模院校普遍薪酬水平,还要体现效率性地加大岗位津贴制度改革。

2.完善地方高校专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地方高校管理层提供人才使用情况信息和人力资源成本计算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公开绩效考核情况。这样能激励专职教师积极工作、监督地方高校科学用人、完善“制度治校、人才管校”。

3.推进地方高职专职教师转岗制和淘汰制

高校是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节奏不断进步的人才摇篮。积极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师资建设。对不能达到教学条件的专职教师,可考虑暂停其教学任务,对其进行再上岗培训。而对于有能力、有意向成为专职教师的职工,可以进行岗前考核,达标后可进入专职教师教学一线位置。

(二)地方高校专职教师心理契约发展维度

1.提供多元化培训机会,创造更多发展深造空间

专职教师为了保持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水平,离不开与时俱进,继续培训进修深造。这有助于提高其职业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和鼓励专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进修、深造,不仅仅是工作性质的需要,还是人才储备和人才管理的需要。高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能让教师感受到组织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视和关注,有助于激励其更努力工作。

2.提供科学职业生涯管理方案,协助地方高校专职教师职业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执行、反馈和修正的过程,是学校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其职业生涯的一些活动。鉴于此,高校为了专职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吻合度更高,应对专职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引导和建议。

具体可以通过使用专业职业能力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学校发展需要、个人特点等,协助专职教师选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帮助专职教师认准目标、清晰进步。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可以缩短职业迷茫期,提高职业成长速度。

(三)地方高校专职教师心理契约关系维度

1.营造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

虽然为人师,经常鼓励学生、关爱学生;同样高校教师也需要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信任和关怀,需要来自同事的友好合作、互相交流和互相尊重。因此,高校带头尊重专职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允许专职教师发表意见和看法,支持教师合理的工作创新和改革。教师待在学校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安全感,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2.发挥高校教师自主科研创新能力

对于教学中有创新意愿和行为的专职教师要多鼓励、多沟通和协助,积极提供政策上、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教师科研创新,学校可以提供专利技术申请辅助支持;还可以做好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把社会服务的需要性带进校园,为有科研能力和意愿的教师提供信息。

篇5: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职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尤其是职业技能有待提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 者:黄彪虎  作者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刊 名:现代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G7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职教师资  

篇6: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对中职的要求入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大多数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职业高中或是由培训学校升格的职业中专,受普通(义务)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90年代后,随着德国“双元制”等西方先进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必须学会一门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办企业的建设,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并重,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入21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工学结合条件下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调查

为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问题,我们从开始深入洛阳市及周边县市机电类企业、工厂和各类职业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教育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发现,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中职课程评价不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致不是很高,对课程的认识模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明确,3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一般重要。二是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从学校方面讲,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从学生的认识上来看,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要求不高,35.9%的学生选择假期顶岗实习,36.7%的学生选择某一学期半工半读。三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与企业和职业比较,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化,单单是校内实践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生产实践的需要。四是学习方法重讲授,轻操作,许多校内实训是“电脑+网络”的机房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未完全建立,提供实践的机会并不多。五是课程评价重分数轻能力,40%的学生认为书面考试最能反映个人能力,32%的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过程是最能反映个人能力,整体上讲课程评价体系单一重分数轻能力。六是课程建设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构成的“三段论”式课程模式。七是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课程改革的内容仅限于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文化课课时比例,定向班的课程与普通班的课程没有什么差别。八是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热心,他们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事,如果需要企业合作,企业可以从行业的角度提出意见。九是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看法是中看不中用,很多企业认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说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中看不中用,职业技能只能在工作过程中才能掌握。十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意向比较强烈,但双方的沟通不是很顺畅,还存在一些障碍。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不认同是职业教育多年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上中职教育就是考不上高中,文化程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就业,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是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以单一标准单一模式培养单一型人才。

2.政府原因

国家对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缺乏配套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工学结合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还涉及到行业、企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参与及作用的发挥对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目前,各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构建。

3.企业原因

首先,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的需求不强。工学结合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而现在劳动力市场出现构性过剩,企业的很多岗位被没有经过职业学校培训,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低素质劳动者所占据,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状况上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获得适用人才相对容易。

其次,企业一般要求工作岗位上人员相对稳定,企业担心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频繁轮换,刚刚成为熟练工的学生换成生手,还需重新培训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再次,企业担心工学结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参与工学结合,需要抽调专门的技术人员参与工学结合管理,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所占机器设备,企业支付学生的劳务报酬等都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

四、创新构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召开企业能工巧匠、职教专家座谈会,研究建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同时,经过反复的研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一步确定完成每个任务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得到26门专业课程,其中,8门为专业基础课程,5门为专业核心课程,4门素质拓展课程。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的组合,建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的课程模式,注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3.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原则,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第一,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培养;第三,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生在接近工作实景的过程中思考和学习。

4.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学习的评价反馈(评价反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有助于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7: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困境分析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困境分析论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is mode wereanalyzed in this study,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were pointed out. Through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management, current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or example, the work of this combination mode has not beenpaid enough attention.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but despise practice. Professionalsett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can't meet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ombination.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sstill a big gap.

This paper found a breakthrough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at is to say, it looked forways and means to solve problems. A case study was taken as the basic method. This studystarted fro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combin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ere combined. Thecharacteristics an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under work-studycombination mode were described base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On this basis, problems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in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age of Water Resources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were analyzed deeply, and it was expound how to takeeffective measures and gained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evaluationsystem. Inspiration was get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tup the ideas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impl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standardiz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nstruct the work process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nship, establish teaching staff to meet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under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mode.

This study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management system of Engineer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heory studyand practice on the verification in order to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

①。construc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mode,promote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②。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study. Professional settings on market research foundation to meet the demand ofpost occupation. The work process orien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trainingof occupation ability. The good teaching mode was used about combin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doing,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riching teaching resourcesand outstanding skills assessment.

③。constru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mode.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e to build a practice bas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strengthen practice skills assessment, perfect the system of “doublecertificates”.

④。construct a facul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learning mod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connotation, strengthen theconstruction of double structure, combine full-time teachers and part-time teachers,adopt flexibl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management approach.

⑤。construct multiple monitor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ork-study combination; personnel trainingmode; teaching management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2.1 国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

1.2.2 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模式及评价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职业教育管理和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

1.3.2 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研究

1.3.3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研究述评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工学结合

1.4.2 人才培养模式

1.4.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4.4 教学管理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理论分析

2.1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

2.1.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哲学基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2.1.2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2.1.3 建构主义理论下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及管理中的问题、策略概述

2.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原则

2.2.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2.2.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2.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2.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特点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思想认识方面

3.1.1 仍未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

3.1.2 职业岗位培养的意识淡薄,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1.3 职业院校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不够,实习效果差

3.2 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建设方面

3.2.1 课程设计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要求

3.2.2 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3.3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方面

3.3.1 校外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缺失,管理不到位

3.3.2 制度不完善,实习管理过程职责分工不明确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案例分析

4.1 广东水利职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概况

4.1.1 广东水利职院简介

4.1.2 重点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情况概况

4.2 广东水利职院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实施举措

4.2.1 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4.2.2 专业设置方面

4.2.3 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衔接方面

4.2.4 实践教学方面

4.2.5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4.2.6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

4.3 广东水利职院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分析与启示

4.3.1 树立工学结合理念,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4.3.2 规范专业建设,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4.3.3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4.3.4 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

4.3.5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师资队伍

5.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策略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5.1.1 推动校企合作,完善制度建设

5.1.2 建立和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组织管理机构

5.2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管理体系

5.2.1 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满足岗位职业需求

5.2.2 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5.2.3 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5.2.4 丰富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5.2.5 改革课程的考核管理模式,突出技能考核

5.3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5.3.1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基地建设

5.3.2 加强实践教学中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5.3.3 加强实践技能的考核

5.3.4 完善“双证书”制度

5.4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

5.4.1 加强教师的素质内涵建设

5.4.2 加强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建设

5.4.3 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5.4.4 采用弹性制的人才管理办法

5.5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5.1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监控体系

5.5.2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6.回顾与展望

篇8:试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论文

试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道德 高职学生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隐性与显性的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契机分析

要具备某种职业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必须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职业道德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动,形成职业道德品质还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它把认识和理解的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个体自己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在真实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在职场中对于个人行为和人格的尊重,以及职业相关的技能、知识和规章遵从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经由选择、组织并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因素,使得这些因素变得有意义且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认知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职业道德付出程度、职业道德实践程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承担一个岗位的重任,在这种真实的职业行为中,职业认同感会逐步得到加强,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诚信、负责进取的服务态度,在遇到道德困惑或冲突的情况下,愿意实践职业道德,即会做出符合职业道德倾向的行为。可见,职业道德认知能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得到强化。

(二)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对实现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也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职业领域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学习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共同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可见,项目式教学的各环节均体现着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的判断。而道德判断能力则是指道德主体在复杂的道德困惑中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主体有着“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角色,在实践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人到企业或公司,他们与公司里其他员工是同事关系,与师傅则是师生关系,与企业的老板则是雇佣关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引导道德主体对不同的角色关系进行理性分解,依据各自角色的利益,用道德规则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道德判断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包括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绿化雕塑、规章制度、行为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体现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也随之被带进校园。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文化与本土校园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内显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张贴中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张贴上墙,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动机和职业精神。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方向。如,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隐性与显性融合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的显性教育是指学校“正式”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德育活动,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而隐性教育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教育对象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两者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所区别,但为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应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走向现实的工作岗位,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接触到行业标兵、模范人物等优秀的企业员工,人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优秀员工高尚的道德情感以一种示范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的行为,同时再传递给其他职业工作者。这种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不足。

篇9:浅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浅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建立“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柔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工学结合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服务意识不强,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工学结合的企业主体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三)教学实施条件不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师资、课程、教材和经费等教学条件。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谙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既能面向产业发展又能紧贴岗位要求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职场化、生产性、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岗位、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相对充足的.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经费等。

(四)管理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不能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二是人事聘用机制不完善,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兼职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薪酬管理中。三是激励机制缺乏,不能有效激励在工学结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一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过程监控较为忽视。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或想督导而又无法督导的状态。三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不够健全。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上,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依据,采用终结考核的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二、高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管理对策

(一)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做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趋势,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贴企业的需要;课程管理与课程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进而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管理的切实转变。

(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紧密配合,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多方联动的“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教学管理机构:一是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指导工学结合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和实践实训等工作;二是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学生、校企合作、就业、系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作;三是建立工学结合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工作,提供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四是建立各系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充分发挥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五是建立具体到某个工学结合企业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   (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定期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及产品生产加工、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三是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参与项目研发、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四是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开发实习实训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发放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能按时到位。五是建立开放聘任制与绩效考核、工作津贴相一致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制订一系列向工学结合政策倾斜的人事聘任、绩效考核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四)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的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就业导向的宗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有效对接企业开设课程,切实针对岗位培养技能;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各方的具体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以及教学地点等,确保教学运行管理能及时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建立柔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课程辅导、学习参考书目、教学案例、任务解决方案和学习材料等,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建立柔性化的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五)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三维六级”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构建一个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率;完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工学结合的横向以校企合作伙伴为主体,纵向以“院、系、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为层级,融督教、督管、督学为一体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履行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级的督导职责,深入校内和校外两个工学场域,做好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工作,全面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元综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企业走访、学生座谈、家长访谈、专家评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及时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六)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只重视教师或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积极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篇10: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8-0176-01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工学结合高职教学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院级管理部门对于系级教学工作组的指导不够,没有安排独立的督导小组检查教学工作,导致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学期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学校在选聘教职工方面,资金投入比较少,缺乏政府的人才政策支持,学校师资团队中兼职教师数量过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对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工作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必要的工学实践工具和硬件材料。校内的实训场地面积较小,并且不固定,不利于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设施软硬条件缺乏,学校对于师资力量开发重视程度不够高。在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活动中,学校与企业沟通不畅,导致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比较少,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实训需要。教学教育观念不够开放,当前的高职教学过度依赖课堂板书灌输式教学,对于小组探究式、课题实践式、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应用不足,导致学生对于高职教学活动缺乏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及对策分析

(一)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高职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教育工作,推行有效的高职教育模式设计工作。

在师资体系建设活动中,学校领导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住。积极选聘学历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进入本院校,壮大学校师资队伍实力。在专业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论操作知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能够在实训教室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能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板块核心能力,有计划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在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度扩大计算机专业数控实操、软件制作实践等课程的课时比例。

(二)对实习基地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学校领导应该积极与当地教育局沟通和协调,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辅助,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学生实训基地。

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打造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联合办学模式,建立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社会输送更多理论与实践兼优的应用性人才。建设校园实训基地,在职业能力锻炼中,强调按照不同专业学习的进度进行对应性的实操训练,开发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综合配套能力。在校园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推行专业共建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签订专业共建、联合培养的相关协议。在高职教学管理活动中,重视实践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在资金分配和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倡导以职场仿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建设科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在工学结合教學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预留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提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水平,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并且在共同寻求解答方案的过程中,显著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实施与校外专业技能考核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在教学质量监督活动中,建立院系配套的教学工作检查体系。在课程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按照课题学习的要求进行专项课程知识的探究。由院工作小组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审查与评估,由系工作小组负责跟踪工学结合教学活动的调查,建设教师互评的质量监督体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使其逐渐掌握职场应用的关键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程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在学生实操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顶岗实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58-159.

[2]姜芳,肖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28):125-127.

篇11:工学结合模式下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这给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过去,在多数人眼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似乎只要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能成为教师,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师教育比较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忽视师范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和途径——教育实践。近年来,教育实践活动偏少影响了高师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质量、阻碍高师学生任职后的专业成长已被人们普遍意识到。面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各高师院校纷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初等教育专业也进行了教育实践改革,把过去的集中实习改为贯穿高专三年的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集中实习的全程性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形式,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和探索。

一、顶岗实习是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顶岗实习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浪潮,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观念的形成和新制度的建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所教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①。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教师专业化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需要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获得。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授受过程,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帮助,以个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积极地建构过程,即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据此,高师院校应重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使师范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而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在形成缄默知识、个体的教育信念、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

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它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②也就是说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行”求知,“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为高师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实用型人才,进行实践环节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顶岗实习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顶岗实习是实现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初等教育专业则主要是为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即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必要专业知识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为师范生充分提供以真实教师身份接触小学教育教学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顶岗实习是基础教育教师角色转型提出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教育培养出能“生产、创新”知识的人才,因而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角色要从过去那个复制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能不断调整、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都获得长足发展的“教育家”。面对基础教育的变革对教师角色转型的要求,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紧密联系中小学,产学结合,从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

(一)分阶段、渐进式的全程教育实践

在反思、总结过去师范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原来的教育实习时间太短、太集中,不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自以来,我校教育与管理系初等教育专业进行了全程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该探索研究主要是把原来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一星期的集中见习和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改为贯穿大学三年的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和渐进累积性的全程教育实践。具体实施步骤为:

1.第一、二学期是认识性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感受教育活动。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活动;带领师范生到小学进行参观,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良好职业意识。

2.第三、四、五学期每学期进行30个课时的专业性实习。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进行参与性观察,观察小学教育的诸环节、班级活动的开展、师生的一日生活等,并深入课堂听课,学会评课,尝试组织班级活动,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特点。

3.第六学期进行8周240个课时的毕业集中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在原有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大学教师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指导下,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担任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亲身体验、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和一般过程。

(二)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

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师范生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有了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在第六学期七周的毕业集中实习结束之后,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愿意今后当老师的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小学,进行近十三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缺少老师的城市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有经济报酬;另一种是到比较偏僻的缺少老师的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没有经济报酬。顶岗实习要求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工学结合方式,有利于师范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其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顶岗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让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突出了师范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使其体验了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由生到师的角色转变。

三、顶岗实习的效果

经过几年来实践与探索,初等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师范生在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的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做到了工学深度结合。这种实习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易脱离教育实际、“临床经验”少的局面,而且师范生还有机会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没有依靠”的独立实习。因而每个师范生需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碰到问题时必须独立面对和处理,遇到困难还得主动向一线老师请教。通过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百分之百的“面对面”、经历碰到疑难问题的质疑、思考以及反复钻研,师范生不仅能较快、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培养了班级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方式的顶岗实习提高了师范生职业能力,促进了师范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很多毕业生由于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特别是2007届毕业生谭凌强和麦茜,参加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正式录用。谭凌强工作后获得桂林市和广西小学美术课现场执教比赛一等奖,自治区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加强高校思政课大班化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设计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试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中学信息课教学方法初探

一等奖;麦茜在广西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暨首届教师教科书美文诵读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产学结合,服务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一线教师重视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是分不开的。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全面真实地参与、体验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师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师范生到偏僻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流动也比较少。同时,农村教师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高原”现象。相对而言,顶岗的师范生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弥补农村小学教师的不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顶岗教师的不计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顶岗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改变部分学生由于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了解,顶岗教师还可对学校的管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产生热爱农村教育的感情,进而也可能留在岗位上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这对于解决农村缺乏教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工学深度结合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说,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并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

[注释]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1.

[参考文献]

[1]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2]冯晓燕.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2006(7).

[4]陈英,郭寿良.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5]吴文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6]易联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12: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建筑给排水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迅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当前的建筑教学过程中,建筑给排水工程是排水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和课程,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区的建筑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密集,排水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的使用寿命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关于当前建筑及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当前建筑及排水专业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当前的教学工作发展现状提出工学结合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以便能够更加现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探索现代化建筑给排水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篇13: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建筑给排水教学模式论文

前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之间的代表性建筑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的涌现以及当前不断发展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规格和要求,因此传统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需要。当前的工学结合理念对传统的建筑及排水工程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作出了新的调整和规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具体教学目标,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紧密的结合起来。

1社会对建筑给排水教学的要求

1.1社会需求

建筑给排水教学随着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提高,建筑给排水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市场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项专业的发展。由于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各个建筑企业要求相关的专业人才毕业之后能够迅速投入到相关的.建筑工作中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学生在现场必须能够一专多能,在实际的建筑工作中,要懂设计、会管理、精于施工,各大企业纷纷急缺现代化复合型人才。随着国家有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因此建筑给排水专业教学必须迅速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重点。

1.2新型及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当前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逐渐呈现紧张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地标性建筑的建设,建筑往高层、超高层方向发展,对当前的建筑工程师以及建筑工作者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和难题,从当前土木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建筑给排水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现状来看,学生在就业之后纷纷投入到高层建筑工作中去,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事一些综合楼的项目。因此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态势和市场潮流,顺应时代理念,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2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论轻实践

在当前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活动中较为普遍的教学现象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金工实习等多个环节。但是综合当前各大高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建筑给排水专业实践性课程几乎没有,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由于课程设计不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课程设计从题目的发放到学生上交作业为学生预留的时间较少,学生无法承担紧迫的任务,因此容易对课程设计丧失兴趣。

2.2多项专业配合不协调

建筑给排水专业涉及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从施工图设计到建筑竣工均有涉及,因此需要多个专业和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例如建筑工作中屋顶水箱间的设计和尺寸、高度、重量都是当前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较为关注的问题,而在当前的建筑给排水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无法与其他专业取得及时的沟通和联系,欠缺整体的知识结构。

2.3课程重复设置

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受传统理念与教学经验的舒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学校除了设置建筑给排水工程之外,又设置了消防工程课程,在消防工程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中详细讲解了建筑给排水专业的内容和知识,两个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相互串通,导致教学资源浪费,重复性教学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让学生学习缺乏专业性和目的性。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3.1采用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有章法的讲解,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实例教学通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真实性,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明确具体,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优化师资队伍

当前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技术和社会趋势,使得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专业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能力高、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因此各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倡导和推行工学结合,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教师应当不断提升和了解实践教学的思路和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的设置相应的实训场景,利用实训基地提高教学效率。

4结束语

作为排水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学科,建筑给排水专业的教学工作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给排水工程各系统安装以及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现代化建筑工作。因此,各大高校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者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培养现代化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润祺.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建筑给排水教学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6(37):142~143.

[2]王健康,汤骅,杨广,孙志华.工学结合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校园(上旬),2015(11):46.

篇14: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钢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钢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积极反思和应对。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的1.26架,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浜奔。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学琴情况和特点,通过入学考试选出钢琴主修学生进行单独一对一教学。建立数码钢琴室,将其他学生钢琴课以集体课和个别课的形式出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突显办学特色。一年级采取集体分组教学的形式,二年级则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程度以快慢班形式分组教学,并开始对有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钢琴学生,集中实施“一对二”的主修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集体合作形式的学习。在教学单元中逐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有一定钢琴基础且示范能力好的同学带低年级或基础浅的同学上课,教师再点评总结指导上课,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式多边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钢琴音乐沙龙展示音乐会,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钢琴考级和比赛。同时成立学院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的钢琴艺术实训培训基地,直接面对本地钢琴培训市场进行招生、教学和培训。针对钢琴培训市场的需要,在顶岗实习中引入钢琴的教务、教学管理,甚至钢琴的销售和调律等内容,让学生能全程参与到钢琴培训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来。通过建立真正的与市场结合钢琴教学环境,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兼职教学,学会把钢琴弹奏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钢琴伴奏实践、培训教学工作及演奏实践中,为毕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总之,高职音乐专业钢琴的教学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加强对高职院校钢琴教育的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音乐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质量,还能提升高职音乐学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所以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钢琴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期待更多的同行、专家对此做出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篇15: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化学教师要立足于化学专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宽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并实行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化学 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革新教育理念

1.要革新课程目标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获得化学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化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要革新课程资源观和课程结构观。

教师要革新课程结构观,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使受教育者实现个性发展。首先,化学教师要积极建设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库,开发各种化学教学软件、扩大化学课程资源库容量,提高其质量。其次,化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主要体现在指导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要革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课程评价观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评价内容要综合化。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③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二、提高创新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要求。而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注重创新,要有突破传统的创新激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创新意识融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迅速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并突破各种习惯势力的阻挠,能主动学习化学学科和教育学科前沿专业

知识,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勇于打破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三、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1.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反思。

教学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敢于正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是一种反思,感受成功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活化也是一种反思,但个人理解毕竟有局限性,主动与他人对话、交流、征求不同意见则可以启迪思维,清晰思路,深化认识,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

2.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而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   3.加强探究,用辩证的`观点引导反思。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师只有经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只有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教学反思才有力度、有成效。

四、重视科研素养

1.要掌握化学教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化学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捕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动反思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中寻求有价值的课题。一方面,课题可以从化学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中挖掘;从化学教学的问题中挖掘;从如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中挖掘。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资料分析法收集资料。

2.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教学科研是对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或遇到的问题,运用教学理论加以总结、提升,寻找出对应策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五、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证。合格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化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第一关,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其次,努力改善化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不断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对于化学教育的硬件配置,要尽可能绝对保证,要保持化学教师师资的平衡,促进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还要调整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高质量的化学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化学教育的专家。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高剑南.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J].化学教学,2006,(12):1-4.

[3]熊士荣,等。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6):59-63.

[4]夏正盛,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9-210.

浅谈中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英语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总结

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

高职物流管理工学结合模式人才培养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总结

工学结合个人总结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浅析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的论文

会计工学结合周记

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