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

时间:2023-02-08 03:46:56 作者:死囚越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死囚越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

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子谒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君,寡人也。”周绍曰:“立傅之道六。”王曰:“六者何也?”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隐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王请更论。”

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敢不听令乎?”再拜,赐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遂赐周绍胡服衣冠,贝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

翻译

赵武灵王立周绍为王子的傅佐之官,说:“寡人起初视察县邑,路过番吾,当时您还很年轻,比乘马石高的人都称道您的孝心。所以寡人把玉壁馈赠给您,把酒食赠予您,而要求拜见您。可是您托病推辞了。有人谈论您说:‘父亲的孝子,是君王的忠臣。’所以寡人认为您的智谋巧言完全可以引导别人,纯正的为人完全可以扶助危难,忠诚可以表露心意,守信可以长久不变。逸诗说:‘用勇气征服困难,用智慧治理**,这是对事情谋划的结果。设立辅佐之官根据品行,教导年轻人依靠学问,这是仁义的规范。遵循计谋办的事情,失败了而没有负担,经过咨询议沦的行动,处于困境而不忧愁。’所以寡人想让您穿上胡服辅佐王子。”

周绍说:“大王选择有失,不是臣下所敢担任的职务。”

赵武灵王说:“挑选儿子没有谁能赶得上父亲,选择臣子没有谁能赶得上国君。国君就是我。”

周绍说,“设立辅佐之官的标准有六条。”

赵武灵王说:“六条标准是什么?”

周绍说:“有智谋不狡猾通晓事物的'变化,自身行为宽厚仁慈明白礼仪,威严不能改变他按照职位行使权力,重利不能够改变他的心意,对于教化恭谨而不放纵,对属下和蔼而不虚伪。具有这六条,才是辅佐的人才,可是臣下不具备一条。隐瞒实情不竭尽全力,是臣下的罪过。顺从君命玷污官职,而麻烦官吏,是官吏的耻辱。请君玉改变选择。”

赵武灵王说:“了解六条标准,所以委派您担任这个职位。”

周绍说:“如今国内的民众还没有明白君王穿胡服的意思。即使这样,臣下是君王的臣子,而君王又任命我重要职位,臣下敢不听从命令吗?”周绍再次拜谢了君王的信任,赵武灵王赏赐给他胡服。

赵武灵王说:“寡人把辅佐王子的事作为您的职责,想让您很好地爱护他,不要让他露出什么丑恶的地方。驾驭引导他实行仁义,不要让他因为沉溺于诵习之事而困苦。事奉国君的人,应该顺从君王的心意,不违背君王的意志。事奉先君的人,彰明先君的高尚,不背叛先君的遗孤。所以有这样的臣子可以任命,大概是国家的福气。您能做到这样,事奉寡人的职责就完成了。《尚书》说:‘去掉邪恶没有疑心,任用贤能没有贰心。’寡人用您,就不用别人了。”于是赏赐周绍胡人的衣服帽子、有装饰的革带、用黄金做成的胡带之钩,来辅佐王子。

篇2:《战国策齐二秦攻赵》文言文翻译

作者:刘向

秦攻赵。赵令楼缓以五城求讲于秦,而与之伐齐。齐主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讲于秦。楼子恐,因以上党二十四县许秦王。赵足之齐,谓齐王曰:“王欲秦、赵之解乎?不如从合于赵,赵必倍秦。倍秦则齐无患矣。”

翻译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楼缓用五座城邑向秦国求和,并准备联合秦国进攻齐国。齐王建很害怕,因此派人用十座城邑向秦国求和。楼缓得知后也很恐慌,因此把上党二十四县许给秦昭王。赵足到齐国去,对齐王建说:“大王想跟秦国、赵国和解吗?您不如跟赵国实行合纵,赵国必定背叛秦国。赵国背叛泰国那齐国就没有忧患了。”

篇3:战国策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的原文及翻译

作者:刘向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乐间、乐乘怨不用其计,二人卒留赵,不报。

文言文翻译:

燕王喜派栗腹用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成壮年,可以进攻赵国。”

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进攻赵国的事怎么样?”

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作战,不可以与赵国开战。”

燕王间:“我用一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乐间说:“不可以。”

燕王间:“我用三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乐间说:“不可以。”

燕王大怒。左右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国很快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派栗腹用四十万军队攻打部邑,派庆秦用三十万军队攻打代地。赵国派廉颇用八万军队在郝邑迎击栗腹,派乐乘用五万军队在代地迎击庆秦,燕国人诐打得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一再向乐闻谢罪,说:“寡人无才,没能顺从您的意愿,所以您弃国而去,寡人不贤明已经再清楚不过了。请允许我改正原来的那种想法,但您却不肯听从,因此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意思,您再做出评价。常言道:‘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轻易产生怨恨。’您同先壬的关系是世人所明知的。寡人希望在我有错误时,您能帮助掩盖,不想让您张扬我灼罪过;希望在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想让您张扬我的罪过。况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没有不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表明您的怨恨,抛弃寡人,寡人有罪过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谚语说:‘忠厚的人不靠损害别人使自己得科好处,仁义的人不靠危害别人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邪恶的,是忠厚者的行为;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人有掩饰寡人的邪恶、挽救寡人的过失的,难道不是您内心所希望的吗?您受到先王的看重得到官位,已经成就高贵的声名,却轻视寡人以求心头之快,那么掩饰邪恶、挽救过失的愿望,在您这里恐怕难以满足了。再说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别人行为有了过失,我反而给以恩惠,加以任用。观在寡人承担不贤的罪名,而您也有失忠厚的牵累,因此寡人认为您选择的做法,没有可取之处;国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墙一样,是为了聚拢好事掩饰丑事。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诉邻居,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寡人的怨恨、憎恶还没有表现出来,您就公开弃国而去。不能算尽了忠厚者的本分。

“寡人虽然无才,但还不像殷纣王那样昏愤;您虽然很不得意,也没有像商容、箕子那样的忧患。然而您竟不在国内掩饰寡人的过失,却跑到围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样做足以有损予您的高尚,别人会瞧不起您的.行为,不是这样吗?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义,成就您高尚的品符,寡人即使承担恶名,也不难接受。本来想表明寡人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来想张扬寡人的耻辱,而您也得不到荣耀,这样做一举两失。仁义的人不靠损害别人来满足自己,更何况伤害别人也损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为寡人无才,牵累到往事的美好。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三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罢黜当作牵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没有被忘记;不把离开国家作为信念,所以远近的人们没有非议他的。如今寡人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寡人的人却走遍天下。常言道:‘由衷的话语不加修饰,正当的议论不牵累不相干的事,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随便抛弃以前的成就。’抛弃大的功业的,是因为他停止了努力;轻率地拒绝丰厚好处的,是因为他产生了怨恨。停止努力抛弃功业,心怀怨恨而牵累其它事情,这种事应该发生在被疏远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现在您的身上。观在在寡人没有罪过的时候,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捐弃前怨,追念先王,重新来教导寡人。我考虑您的想法,认为我包藏报复的心理,促成你的过失,不顾及先生的恩德,张扬你的丑事,这样就使寡人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是您心里所揣度的,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些是寡人的怨法,恭敬地以书信的方式转告给您。”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报燕王。

《战国策齐二秦攻赵》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文言文

战国策翻译

《战国策》的节选文言文

《赵普》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赵普文言文翻译朗读

文言文为学翻译

太宗立晋王为太子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普文言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文言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