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

时间:2024-11-26 03:36:33 作者:Eros062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Eros062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自然教案-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

第二节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1.临床表现:有自发性、反复性出血病史,出现淤斑、淤点、关节腔内出血。

2.血检情况:血小板 20000个/毫米3

病例三

1.临床表现:开始时感觉呈间歇或持续性的上腹部、脐周围疼痛,数小时后,腹痛移至右下腹部。

2.血检情况:白细胞计数20000个/毫米3,中性比例增高。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有关红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内容,分析以上病例的病因,以前后四位同学为小组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教师总结:

病例一 贫血

依据:红细胞数量正常值男性500万/毫米3,女性420万/毫米3,而他仅250万/毫米3 ;血红蛋白数正常值男子14克/100毫升,女子12克/100毫升,而他仅7.8克/100毫升。

病例二 血小板缺少症

依据:血小板正常值 10―30万/毫米3,而他仅5万个/毫米3

病例三 急性阑尾炎

依据:白细胞数量正常值 5000―10000/毫米3,而他为20000个/毫米3。

关键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临床表现?这要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说起。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在此应讲清楚:1.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关系。2.贫血是指红细胞数量小于300万个/毫米3 或血红蛋白低于10克/100毫升。

白细胞:其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

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作用。

至此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血细胞

红细胞结构特点

正常值

主要功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最后补充三点:

1.血液中除血细胞外,还有血浆(55%),出示准备好的鸡血或猪血、鸭血标本,并介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柠檬酸钠。

2.血浆中91%――  92%为水,8%――  9%为蛋白质,还有无机盐、葡萄糖等,主要功能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等。

3.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4.血细胞也有寿命,靠红骨髓补充。

五、板书设计(见上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成人体内每秒钟有很多红细胞死亡,新补充的红细胞来源于(  )

(A)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B)骨松质内的红骨髓

(C)脊髓腔内的红骨髓     (D)骨松质和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2)血液呈现红色,是因为红细胞里含有(  )

(A)铁  (B)蛋白质  (C)血红蛋白  (D)血清

2.课后作业

(3)有关血红蛋白的正确叙述是(  )

(A)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是鉴别贫血的唯一标准

(B)血红蛋白与氧容易结合而不易分离

(C)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力强且不易分离

(D)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结合力强但很易分离

(4)下列细胞中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上皮细胞

(5)下列为某患者血液化验单部分项目内容:

(A)红细胞:490万个/立方毫

(B)白细胞:24000个/立方毫米

(C)血小板:25万个/立方毫米

(D)血红蛋白:14克/100毫升

①选项中异常的项目是____________(正常指标为_________)

②产生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A)贫血     (B)失血过多

(C)炎症     (D)营养不良

③经临床检查,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性较大的病是(  )

(A)阑尾炎     (B)肺炎

(C)扁桃体发炎  (D)关节炎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 ①(B)  5000―10000个/立方毫米 ②(C)  ③(C)

4.简要分析

(1)红细胞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同时又在不断产生,学生只知道它由红骨髓产生,红骨髓存在于骨松质与骨髓腔内,但成年人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只有当人产生特殊情况时才又会转化为红骨髓。

(2)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鲜红色,缺氧时呈暗红色。

(3)血红蛋白特点是氧含量高时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时易与氧分离。但它与一氧化碳更易结合,且不易分离,这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4)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5)①记忆性题目。

②白细胞增多,很有可能是人体发生了炎症。

③因为人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其周围的淋巴结往往会肿大,题目中由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故可能是扁桃体发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1.了解心脏结构的基础知识

2.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了解循环系统内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功能以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心脏的四腔结构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名称;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血液流动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模型,自制瓣膜模具(一只塑料瓶、5-6瓣富有弹性的小塑料片、胶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那么血液在哪里流动呢?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二)新课讲解

1.心脏

(1)心脏的位置、形态:首先请同学们自我感觉一下心脏的跳动情况,然后指出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胸腔中部偏左,大小如自己的拳头。出示心脏模型,边看边讲解。

(2)心脏中空,分为四个腔,左右被膜分开,且不相通,上下被瓣膜分成两个腔(记住“上房下室”)参照课本P45图3-11,告诉学生如何分辨心脏左右部分,指出图中的左右是心脏在人体内的真实方向,这个方向与我们看图者自己的左右方向相反。

(3)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心脏是一个器官,主要有心肌构成,主要特征是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舒张。

(4)血管的名称: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教学时可边讲边画简图,同时结合课本图解和模型讲解。

2.血管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

管壁厚度

弹性

功能

动脉

富有弹性(强)

运送血液离开心脏

静脉

较薄

运送血液回心脏

毛细血管

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微具

弹性

介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进行物

交换

重点强调:毛细血管与其功能(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1)径极细,血流极慢,仅可容红细胞逐个通过(有利物质进行充分交换)。

(2)管壁极薄(有利于物质进出)。

(3)分布广,数量大。

3.血液循环系统内的瓣膜结构:出示自制瓣膜模具,先顺着往里面倒水,然后反过来倾倒,使学生充分感受瓣膜的作用:使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不能倒流。

(1)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2)动脉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3)静脉瓣:静脉管腔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流向心脏。

强调:不要误解为动脉瓣是存在于各种动脉之中。

五、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B)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心房

(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

(2)取新鲜的猪心脏一个,往肺动脉内注水,最后水从_______流出。

(3)手背上常见的“青筋”就是(   )

(A)静脉       (B)毛细血管

(C)动脉     (D)静脉和动脉都有

(4)下列关于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管腔极细             (B)管壁由平滑肌构成

(C)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2.课后练习

(5)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循环时,头部向右(视野外)。

①在视野中,血向左流的小血管是________。

②如只从视野中判断,则血液由______血管流向______血管的为动脉。

③显微镜视野中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是______。

(A)血从较大血管流向很小的血管

(B)血流速度很慢的血管

(C)血管壁很薄的血管

(D)红细胞只能单个通过的血管

3.参考答案

(1)(B)  (2)肺动脉      (3)(A)   (4)(B)   (5)静脉;较大,较小;(D)

4.简要分析

(1)人体心脏分为四个腔,其中左右不通,上下相通,但由于房室瓣的存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静脉与心房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左心室把血压到全身各处,路线较远,所以肌肉壁较厚。人体心脏的左部为动脉血,右部为静脉血。

(2)因为从肺动脉倒水注入右心室,由于房室瓣作用,心室中的水不能倒流入心房,故水仍从肺动脉流出。

(4)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根本不可能由平滑肌构成。

(5)观察的是尾鳍,头部向右,所以心脏应在右侧。显微镜下血向左流,实际是向右流动,即向心脏方向,而流回心脏的血管为静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着手点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后得到了氧气,成为动脉血,进入肺静脉,此时应特别强调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之后进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从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处的是动脉血,与周围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结论:

(1)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3)肺循环与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无先后顺序。

3.脉搏

(1)测量部位――  腕部桡动脉。

(2)脉搏每分钟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成年人安静时约75次M分钟。

(3)介绍我国中医切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4)小测试,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四)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么在体内时刻进行着怎样的历程?对人体起怎样的作用?(既复习巩固了血液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体循环与肺循环时血液中氧变化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1.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篇2: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

第五节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直接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系统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体异化作用所需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细胞的,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教材主要讲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及呼吸系统的卫生与保健。教师应充分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教学时可结合自身联系实际,特别是讲呼吸运动时,胸部的扩大、缩小应让学生充分体验。

2.重视实验教育,可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肺活量的测量和胸围呼吸差的测定三个实验结合课堂到教学之中。

3.模型演示:为讲解呼吸运动,教师可自制简单模型(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模型、膈与呼吸运动的模型)。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

2.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及肺的结构。

3.理解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通过知识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系统方面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

试管、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呼吸系统组成挂图,新鲜猪肺。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先做演示实验:取一支试管,倒入约1/3试管容积的澄清石灰水,取一根直导管插入试管中,请一位学生上来向导管内吹气(告诉学生吹气必须较缓),其余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让一学生描述石灰水的变化情况(从澄清变为浑浊)。然后提问: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继续问)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是人呼出来的,然后教师总结:人不但呼出二氧化碳,还要吸入氧气,吸入的氧气经过体内一系列变化,变成二氧化碳后被排出体外,这一活动由人体的呼吸系统来完成。

(二)新课讲述

教师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学生阅读教材56页至57页第1至第4段。

1.呼吸系统有那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那些器官?

2.鼻腔有那些结构特点适应呼吸?

3.吃饭时若边讲话边吃饭,有时会剧烈咳嗽,这是为什么?

4.人的发声器官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声?

5.肺泡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的挂图,请学生看挂图回答问题1,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呼吸系统的组成。

问题2学生较容易回答,教师可补充:在长跑时,我们借助嘴呼吸好还是做深呼吸好?拔鼻毛是否正确?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既能回答,又愿意回答,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于问题3有此经历的学生特敏感,可以请这类学生回答。回答完以后请他谈一下食物落入气管内的感觉,这样一方面强化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改掉吃饭时说笑的不良习惯。

回答问题4后,教师可附加一题:口腔是否为发声器官?这一问题带有普遍性错误,一般学生包括某些成年人均会认为口腔是发声器官,其实口腔的功能是使发出的声音变为我们人类能够听清的语言,口腔本身不会发声,可让学生屏住呼吸,快速张开嘴巴,尝试一下是否有声音发出。

出示新鲜猪肺,观察肺的叶数。然后用解剖剪把气管分支不断剪开,可以观察到肺是由支气管不断分支形成的。出示肺结构挂图,可以见到气管分支情况: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再出示肺泡结构图,由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5,并板书肺泡与呼吸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三)小结:可按照板书进行小结,重点突出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五、板书设计

                鼻:鼻毛、粘膜、嗅细胞     气体进出通道,

               咽                         对进入空气有

呼吸道   喉:会厌软骨、声带          净化、温暖、

                                  气管                        湿润功能

支气管                                                                      呼吸功能

        肺泡壁薄

肺 肺泡数目多,表面积大       气体

肺泡外有弹性纤维          交换

肺泡表面紧贴毛细血管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儿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这是因为(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泡被血块堵塞

(C)肺未吸入空气,是实体状态(D)婴儿肺的质量大

(2)人体内动脉血形成的主要部位是(  )

(A)肺静脉                (B)肺泡外毛细血管

(C)主动脉                (D)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

(3)下列不属于肺泡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

(A)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B)肺泡内有大量的氧气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肺泡壁很薄,且数量多

2.课后练习

(4)患感冒时流出的大量“鼻涕”是鼻腔内表面_______分泌的粘液,咳出的“痰”是________所分明的粘液,粘着灰尘和_______等。

(5)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是(   )

(A)鼻、咽、喉、气管、肺

(B)鼻、口、咽、气管、肺

(C)口、气管、支气管、肺

(D)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6)吃饭时不能谈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答案

(1)(C)  (2)(B)  (3)(B)  (4)鼻粘膜、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 细菌  (5)(D)  (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4.简要分析

(1)婴儿若是产前死亡,因为母体内胎儿所需的氧气由母体提供,不是自己呼吸,所以肺内未吸入空气,是实体状态,密度较大。

(2)动脉血是指含氧量高的血液,而血液经过肺泡后就得到了氧,而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时主要是得到营养物质。

(3)题目要求选择肺泡结构上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而(B)不属于结构特征。

(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食物时,如果大声谈话,会厌软骨来不及遮盖,会使食物误入气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膈肌、肋间外肌的变化情况。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膈的关系模型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练习肺活量和胸围呼吸差的测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肋骨、胸骨、膈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肋骨、胸骨、膈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准备: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模型(自制)、膈与呼吸运动关系的模型、软尺、医用肺量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外界的氧气是怎样进入肺内,肺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二)新课讲述

请学生手按胸部,做一次呼吸运动,感觉一下胸部的起伏与呼吸的关系。然后教师提问:吸气和呼气是如何进行的呢?

带着问题让学生阅读材料57页第二段,约3分钟后出示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模型,示范给学生看,边说明肋间外肌、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并填好板书中的表格。

再出示膈与呼吸运动的模型,边示范给学生看,边说明膈肌、膈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并填好板书中的表格。

最后,教师应强调,呼气和吸气是交替连续进行的,这样不断把外界新鲜空气吸入体内,并呼出浊气。

我们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后,应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下面我们学习呼吸系统方面的卫生与保健知识。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部分内容(57页倒数第二段至结尾),教师出示问题: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呼吸系统?约2分钟后学生自学完毕,教师总结。

最后请同学们完成实验――  胸围呼吸差的测定。(肺活量的测量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板书设计

吸气

呼气

肋间外肌

收缩

舒张

肋骨

向上、向外移

向下、向内移

胸骨

向上

向下

胸廓前后、左右径

增大

减小

膈肌

收缩

舒张

下降

回升

胸廓上、下径

增大

减小

胸腔体积

增大

减小

肺内压

减小,小于大气压

增大,大于大气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成年人平静吸气时呼吸肌的活动状况与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肋间内肌收缩,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B)肋间内肌收缩,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下降

(C)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肺内气压下降

(D)肋间外肌舒张,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下降

(2)肺活量是指(   )

(A)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B)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C)一次呼吸运动时肺的通气量

(D)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3)小李平静时胸围长80厘米,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90厘米,尽力深呼气时的胸围长78厘米,则他的胸围差是(   )

(A)170厘米    (B)158厘米

(C)10厘米     (D)12厘米

2.课后练习

(4)右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处于(A)点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肺内气压>大气压      (B)肺内气压=大气压

(C)肺内气压<大气压      (D)不能确定

(5)运动员的胸围差比一般人大,说明运动员(    )

(A)肺的呼吸功能强       (B)身体健康

(C)每次呼出的气体多      (D)呼吸的频率低

(6)肺换气是指(    )

(A)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B)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C)人体得到氧气的过程

(D)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3.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D)

4.简要分析

(1)平静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和膈肌完成,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举,膈肌收缩,膈下降,使胸廓扩大,外界气压大于内部,气体进入。

(3)胸围差是指人尽力吸气时的胸围长与尽力呼气时的胸围长之差。

(4)从纵坐标可知(A)点时,肺内气压为负值(相对于大气压而言),所以肺内气压<大气压。

(5)运动员由长期的锻炼,其肺活量大,胸围差也较大,这都说明他的呼吸功能强。

(6)肺换气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含氧高的气体进入肺内,另一方面是肺内含二氧化碳高的气体排出体外,而(B)不够确切,应指出是肺内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

篇3: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本教材都是从实验入手来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最后介绍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的基本结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做好实验是教学的关键。有些实验教师需预做,如若效果不佳,则需及时找原因并改进。预做实验时,可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准备。

2.教学时,可按“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材中几个小实验,可适当更换顺。

3.第一课到“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第二课时内容可与实验7结合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检测土壤中有无淀粉:碘、米汤、土壤浸出液、滴管、烧杯。

2.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经24小时暗处理,选择一张叶用黑纸遮住一半,再在强光下2 小时(或200W灯泡照射下2小时)的天竺葵、酒精灯、三角架、烧杯、酒精、滴管、碘、培养皿。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银边吊兰、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的方法与上一样。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材中的实验可改进。将萝卜种子浸软萌发后放入集气瓶中。瓶底垫些吸水纸,并使其保持湿润,用凡士林封口,放在阳光下半小时待用。

5.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在两集气瓶中放入培养好的萝卜幼苗,瓶底垫上吸水纸,保持湿润,一只瓶中放一盛有NaOH的小试管,另一只瓶中放一盛NaHCO3的小试管,封口后照光2小时后待用。

四、教学过程()

㈠植物制造了淀粉

1.提出问题:植物体中有许多有机物(如淀粉),它们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吗?

分别向稀米汤和土壤浸出液中滴入一滴碘酒。观察有无颜色变化(此实验可让学生操作),结果是米汤遇碘酒变蓝,土壤浸出液遇碘不变蓝。

淀粉遇碘变蓝色,米汤中有淀粉;土壤浸出液不显蓝色,表明无淀粉。说明淀粉不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2.探求问题:把按“教学准备2”已放在强光下2小时的天竺葵,拿入教室取下被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那张叶,放在酒精中煮,到叶片褪绿后取出,在水中浸一下,摊平在玻璃皿中,滴上碘酒。一会儿,叶片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3.分析问题: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叶片在光照下合成了淀粉;而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光的情况下就无淀粉合成,由此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此结论可让学生分析)。

㈡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光外还需什么?

2.探求问题:把银边吊兰的叶片剪下,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特点:中间绿,周边白。然后按实验1的方法在酒精中煮后,用碘检验其有无淀粉生成。结果,周边不变色,中间部分变蓝色。

3.分析问题: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叶绿素在叶绿体内),能吸收太阳光,合成淀粉,但白色部分无叶绿素,就不能合成淀粉。实验表明,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㈢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合成淀粉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2.探求问题:取出(按准备4)已在光下放置半小时的集气瓶,启封,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结果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时,产生了一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是氧气。此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在光下与绿色植物一起密闭容器内的小白鼠存活较长时间,而无绿色植物密闭容器内小白鼠很快死去。该实验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放出氧气。

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都有已明确,那么原料是什么呢?

2.探求问题:取出“准备5”已在光下2小时的装萝卜幼苗的两个集气瓶,向学生说明,NaOH是一种CO2吸收剂,NaHCO3是CO2释放剂,则一集气瓶中没有CO2,另一集气瓶中有充足CO2。经光照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无O2。结果是有CO2的则生成氧气,无CO2的则没生成O2。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人们通过实验还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㈤小结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叶绿素和光作为条件,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五、板书设计

篇4: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  产物:淀粉和氧气

条件:光和叶绿素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下列物质中遇碘能变蓝的是(  )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 D)淀粉

⑵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D)氧气和水

⑶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 (        )

(A)作为饵料 (B)增加美观 (C)清洁水质 (D)释放氧气

篇5: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产物:淀粉和氧气

光合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作用 条件:光和叶绿体

意义  制造的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放出的氧气供本身及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表皮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叶片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

的结构                   栅栏组织:近上表皮,排列整齐,细胞质中含叶肉                               叶绿体

海绵组织:近下表皮,排列疏松,细胞质中

含叶绿体

叶脉:具输导功能 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场所是_______。

⑵叶片的下列结构中,属营养组织的是(  )

(A)表皮  (B)叶肉 (C)气孔  (D)叶脉

⑶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

(C)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保障.

(D)绿色植物所有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把下面相对应部分用线连起来:

1叶肉细胞                              1机器

2叶绿体                                         2厂房

3叶脉                                             3产品

4光能                                             4动力

5水和二氧化碳                      5工厂通道

6淀粉和氧气                        6原料

2.课后作业

⑸家庭小实验: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一植物的叶片甲,于100℃下烘干,称其质量;到黄昏时再取同一株上着生位置与叶片形状都与甲基本相同的叶片乙,同样处理,称其质量,比较两叶片的质量大小。

3.参考答案

⑴叶     叶绿体    ⑵B      ⑶D      ⑷①-②  ②-①  ③-⑤  ④-④  ⑤-⑥  ⑥-③      ⑸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因为乙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七、参考资料

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由于二氧化碳逐淅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加。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温度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所温将上升1.5-4.5℃ ,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城市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溶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引起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平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

篇6: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A)只需光                                     (B)需叶绿素

(C)光和叶绿素同时具备   (D)需二氧化碳

⑸一位科学家曾经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很快就熄灭,小白鼠很快也就死去了。后来,他把点燃蜡烛和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盛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里。他发现蜡烛没有熄灭,小白鼠也能够正常地活着。你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课后作业

⑹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⑺根据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思考它对自然界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3.参考答案

叶绿体

⑴D      ⑵C      ⑶D      ⑷C      ⑸说明了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⑹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        ⑺为地球上的各生物提供淀粉等物质,为自然界提供氧气,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 .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了解叶片的解剖结构。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制片的观察,巩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㈢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价值观。

2.通过观察解剖结构,让学生接受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叶片的结构。

2.教学难点:叶片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显微镜每生一台、叶片横切面永久制片每生一张、叶片横切面挂图、气孔的开放和闭合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㈠光合作用及其意义

1.表达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表达式把它们表示出来。

叶绿体

二氧化碳+ 水                            淀粉+氧气

2.光合作用的概念(可让学生针对文字表达式描述):绿色植物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同时放出氧气。并指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映出它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贮存能量。

3.光合作用意义(让学生们针对它的概念和文字表达式,自行讨论总结):  ⑴它制造的有机物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又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⑵放出的氧气供给本身以及其他需氧生物进行呼吸作用。  ⑶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

㈡叶片的基本结构

1.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因此植物体任何含叶绿素的部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叶、幼嫩的茎等。但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叶片的基本结构。可先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叶片横切面结构,然后再让学生讲解观察到的各部分细胞形态排列特点等,最后教师根据挂图(或幻灯片)进行总结,强调以下内容:

⑴表皮:位于上下表面,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保护作用并能限制叶内水分散失;表皮上有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也是蒸腾散水的通道。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失水缩小时,气孔闭合。表皮属保护组织。

⑵叶肉细胞: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是长柱形,排列整齐,紧密,称“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称“海绵组织”。这些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肉组织属营养组织。

⑶叶脉:具有输导功能,能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属输导组织。

㈢小结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重大,如果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那么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就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厂房”是叶绿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存在,这个工程就无法完成。所以我们要绿化造林,让植物为地球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板书设计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 3、3人体的营养

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2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3教案

《三峡》 3

《诗》 3

数学教案3

自我鉴定大3

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

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