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时间:2023-06-08 03:38:48 作者:iggi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iggi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语法性在许多语言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语法性是否影响人们对于物体的认知?回答是肯定的.心理学中关于语法性对认知影响的`研究为我们解释这种影响产生的机制提供了参考.

作 者:刘丽虹 张积家 LIU Li-hong ZHANG Ji-jia  作者单位:刘丽虹,LIU Li-hong(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20)

张积家,ZHANG Ji-jia(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语法性   认知   编码  

篇2:认知语言学对多义现象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对多义现象的解释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一个原型义项演变过来的',而各个义项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生成的.

作 者:张肖 胡丽娟  作者单位:张肖(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许昌,461000)

胡丽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0 关键词:原型   一词多义   隐喻和转喻  

篇3:虚拟地理环境对空间认知方式的影响

虚拟地理环境对空间认知方式的影响

虚拟地理环境是一种新的空间认知工具,文章介绍了虚拟地理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性对人的空间认知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虚拟地理环境的多感觉通道拓展了人的空间认知手段,为没有制图和GIS使用经验的用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复杂信息表示方法,并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人的空间思维方式,使得人的空间思维方式由原来的形象思维为主转变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空间认知能力.

作 者:刘芳 王光霞 钱海忠 侯璇 李科 LIU Fang WANG Guang-xia QIAN Hai-zhong HOU Xuan LI Ke  作者单位:刘芳,LIU Fang(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郑州,450052;273603部队,南京,210049)

王光霞,钱海忠,李科,WANG Guang-xia,QIAN Hai-zhong,LI Ke(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郑州,450052)

侯璇,HOU Xuan(273603部队,南京,210049)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2009 34(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虚拟地理环境   空间认知   形象思维  

篇4:员工对股票期权的认知如何影响绩效

公司向员工发放股票期权的基本理念十分简单:公司的股价上涨得越多,行使这些期权的获益就越多,从而形成雇主希望看到的局面,成为激励员工的一种价值可观的办法,让他们专心致力于如何让公司更加成功、盈利能力更强,

但是,沃顿商学院最新研究表明,经理们根本不将股票期权视作是一种激励措施。在一份题为“行使股权与礼物交换的关系:美国大公司的证据”的论文中,管理学教授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和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人的资深院士马丁・J・康勇(Martin J. Conyon)提出,只有当员工通过行使其期权获得可观的回报之后,此种方法才会影响员工的绩效。即便如此,员工也不会把期权视作是激励措施,而是作为一种礼物,让他们感到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来报答公司。

“我们发现,互惠作用确实比激励作用要大得多,”卡普利说道,“我们发现,当公司运营状况良好、股价上升而且员工赚到了更多的钱,他们在下一个阶段的绩效也会相应提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职场既是一个需要心理作用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交场所。”

事实上,卡普利和康勇教授发现的模式,可能会让公司重新审视他们使用股票期权的方式。正如论文所指出的,有证据表明,股票期权更多的是一种彩票效应,有幸在适当的时机抛售股票的那些员工,他们将会按照预期那样提高绩效,而其他人则未必能够如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员工并不是为了让股价上升而更加努力工作,”卡普利指出,“相反,如果股价上升而且员工赚到了钱,他们才会感到有责任更加努力地工作。这一点有些出人意料。”推动报答的因素

一间大型美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大量资料推动着研究的进展。公司将股票期权授予公司的4,500名员工,其中主要是商场经理,而且只是基于他们在公司架构中的层级来分配股权的,而不是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由于这些低层经理多数只负责单店销售业绩,因此他们的日常工作对股价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否则经理肯定会察觉到此种影响。

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过去二十年来,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股票期权计划作为员工薪酬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扩大了符合资格的员工的类别,将除了精英员工之外的许多其他人员也纳入计划之中。据美国雇员股权中心统计,1990年,只有100万的美国雇员持有股票期权。此后,这个数字不断飙升,如今已有 900万雇员参与大约30,000种不同的股票期权计划。

尽管股票期权计划数量众多,但是每种计划背后的理念如出一辙。公司将期权授予员工,当股价在一段固定期限内超过固定价位时,他们可以出售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当然,股价越高,员工的获利就越多,可能是账面价值,也可能是现金,如果他或她立即出售他们的股票的话。因而,提供这种福利的公司领导层希望此举能够提升员工绩效,或带来富有创新的理念来推动利润和销售,从而对公司股票产生积极影响。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股票期权计划的一些积极影响,特别是涉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留住员工的时候。但是,专家们一直质疑期权作为职场激励手段的这种作用,因为个人的工作绩效与公司股价之间的关联性是高度抽象的,这点与经理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的销售或节约成本的目标而发放的奖金是不同的。“试想一下,经理要想推动公司股价上升,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卡普利指出,“你的工作与股价之间的关联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卡普利和康勇的假设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即股票期权的收益是不可预期的,因此,更多的是作为雇主给予的礼物而非激励。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们首先对数十年以来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以了解礼物是如何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

人类学家对石器时代的文化进行了研究,或对偏远地区的略有进步但仍显原始的社会架构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了所谓的“礼物经济”的例子,人们对大量的食物或其他物质进行共享,这使得接受者从道义上感到应当报答,

其他研究结果证明,这种人性的基本倾向将会延伸至较为先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且此种旨在“互惠”的推动力通常成为一种道德使命,即便没有需要提供回报的明确义务存在。

为了充分证明他们的假设,研究人员希望能够表明,感知到的礼物越贵重,员工绩效的后续改进效果就越大。卡普里表示,未透露名称的公司提供的资料是一次特殊的机会,可以用来研究行使股票期权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他指出,公司每年都会以数字来对经理人进行评测,考核他们的客观业绩结果,例如商店销售额,辅之以一些主观性的评测。然后,将这些员工评级分数与源于行使股票期权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

卡普利指出,关于交换礼物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早期的学术研究主要基于人为环境的实验室实验。“这不是一项实验,”他在说明公司提供的数据时说道,“这是现实中的职场。”一切都归结为股价

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在于,经理们实现的股票利润的多少,实际取决于他们在决定出售时的运气,但并不表示他们对公司有多么了解,或者他们具备踩准股市节奏的技能。“就算是公司高层,他们在做出售股决定时,也未必会比普通投资者做得更好,”卡普利说道,他还指出,在研究报告中,大多数员工都是商场经理,而不是经验丰富的股票交易者。“股市变幻莫测,而且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不擅长把握股市时机。”

除了股市不可预测之外,研究人员还在这项研究及早期工作中发现,那些行使股票期权而获得丰厚回报的员工,他们似乎将其归因为公司的利好因素。“员工认为在他们获自期权的利润中,至少有些价值是来自于雇主的,之所以说这种想法是切合实际的,是因为雇主们也正是如此描绘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他们竭尽全力地说服股东们,让他们知道,股价的积极表现是因为公司采取的各种行动所致。”

为了有效衡量行权获利的影响,卡普利和康勇考虑了许多其他变量,包括薪酬奖金差异、员工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及员工在出售股票之后继续持有的股票数量。他们还研究了股票期权收益与员工因业绩不佳而被公司解雇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出售期权的利润翻倍会带动绩效评估分数增长1.3%,同时使绩效相关的解雇率减少1.1%,在公司资料的广义背景下,此等资料具有重要的统计意义。卡普利和康勇表示,这些数据说明,公司必须增加授予员工的期权数量至少7倍,才能够实现期权获益翻倍时对员工绩效带来的相同影响。

“这就表明,我们的相互关系并非绝对经济的,”卡普利说道,“这种理论的证据在于,这些人认为,他们因为自己的业绩而获得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公司没有要求他们提升绩效来作为回报,但他们仍然会这么去做。”事实上,研究表明,在行权获利之后,业绩提升的时间通常会持续一年以上。

针对将股票期权作为福利来提供的许多公司,研究结果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因为研究表明,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实际取决于员工出售股票时的股价,而股价变化其实是不可预测的,而且多数也不在公司领导层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在经营一家公司,并且我在考虑及决定要给大家发授股票期权,我会开始提出一些质疑,”卡普利指出。康勇和他还建议了未来研究的方法,其中包括,在股价摸高之前出售股票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了解这类礼物交换效果是否存在,或与工作绩效的其他方面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较难观察到的合作行为或良好的公民行为,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写道。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研究报告对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借鉴在于,让公司继续强调保持股价高位的重要性,而此举对于公司经营的影响是有争议的,因为你有的时候会为了抬高股价而接受过多风险或短期领导层计划。“研究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是股价的变动。”

篇5: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影响

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影响

采用笔画识别和词汇决定的方法,对汉字笔画认知和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作了考察.实验一探讨了汉字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无显著影响,识别简单笔画和识别复杂笔画的反应时与错误率无显著差异.实验二考察了笔画的重复性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汉字认知中存在笔画重复性效应.笔画重复较多的`汉字比笔画较少重复的汉字识别时间短,错误率亦低.整个实验结果支持笔画是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的假设.

作 者:张积家 王惠萍 张萌 张厚粲  作者单位: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

王惠萍,张萌(烟台师范学院心理学系,烟台,264025)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5)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2 34(5) 分类号:B842.1 关键词:笔画复杂性   笔画重复性   汉字认知  

篇6:大众传媒对中日民众认知的影响论文

大众传媒对中日民众认知的影响论文

在所有的传播媒介中,除了新闻报道之外,最影响大众感情和态度的恐怕要数影视作品了。影视作品是否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与能否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有关,观众是否从中能得到安慰和满足是衡量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指标。影视作品中所表达的基调和态度多多少少会影响观看人群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中国和日本无疑是两个文化大国,说到日本的影视作品,影响最为广泛,受到最多喜爱的当属日本的动漫。日本的动漫在世界上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成了日本的代名词。日本在1972年就成立了国际交流基金,致力于对外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后动漫也被纳入其中。[6]3月,动漫形象“哆啦A梦”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升日本国家形象。这一举动不仅是响应前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动漫外交”,而且也是日本希望通过动漫产业来促进软实力,营造日本酷文化和打造国家品牌的战略。

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绝对少不了要提动画片,而除了国产的动画片之外,来自日本的动漫则是所有外国进口动画片中的佼佼者。不仅仅因为它距离中国近,也因出自相同东亚文化根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虽然美国化仍是东亚大众文化发展的主流,但日本因其与其他东亚国家在文化上的相近性而占得一席之地。”[6]日本引领的大众文化潮流虽然在九十年代以来被来自韩国的“韩流”分了一杯羹,但日本动漫的发展仍方兴未艾。日本近些年之所以不断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其提升国家形象,尤其在亚洲地区缓解侵略战争造成的历史后遗症,增强年轻人对日本的理解,培养更多的“亲日派”不无关系。早在,日本对22个国家的`使领馆发放问卷调查,就发现动漫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率相当高,并且由于动漫的影响激发了这些国家动漫爱好者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的兴趣。而与动漫相关的玩具周边、流行词汇以及角色扮演(cosplay)等也成为广受喜爱的新兴流行文化。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流行文化侵袭全球的大背景下,日本动漫文化的异军突起也算是代表着来自东方的亚洲现代文化的一只先锋军。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影响大众思维与认知的不可轻视的力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巨大渗透力,特别是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能够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重视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反思,这些作品传达的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标准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传播。”[7]

尽管许多人表示政治与文化区别对待,喜欢日本文化不代表喜欢日本,在政治上也坚定立场,但是如果没有正规的引导和学校的教育,那么年轻一代的孩子是否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影响,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反观中国,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充斥着各个电视台,有人调侃道“电视剧里一个日本兵一天能在各个卫视死八回,抗日剧变成武侠片,难道日本士兵都是纸糊的。”虽然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但是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和严重脱离现实的剧情也难免将优秀的电视作品淹没其中,反而引起大众的反感,成为哗众取宠的闹剧。相比起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外交以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部署,中国却远隔千层雾。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现代大众文化可以渗透到中国流行文化中来,而中国的大众文化仍在探索着前路。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当然也不能抱着这些伤痛过一辈子,以史为鉴,但更要不断面向未来,寻找一条引领潮流,被他国争先效仿的先进文化的康庄大道。

中日两个如此毗邻的亚洲大国,在文化上有着同源性,本应该是相互扶持与亲近的,但是由于过往那段不快的历史以及现实中不断的纷争与摩擦而渐行渐远。历史问题、现实矛盾是两国关系的紧箍咒,政治外交上的交往是主流,而来自民间的舆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舆论的态度往往影响决策者的态度,而传媒的力量则是决定舆论导向的直接来源。传媒的影响也许不如学校的教育那么清晰直接,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潜移默化的隐藏于媒体之后的价值观念不会渗透到个人的思维里从而或直接或间接被吸收和最终接受。媒体的态度应当客观负责,多传递正面的信息与能量,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挑唆是非引起对抗。

篇7: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关于转喻的分类,本文提出两个标准,类属程度和认知域的.本体特征.根据这两个标准,转喻可简约地分为高层转喻与低层转喻.高层转喻直接利用类属ICM进行映射,影响语言结构,从这层意义上说,它是语法转喻.本文通过对静态述谓句式、名动词的再范畴化、价的扩展与压缩及论元结构的考察,分析了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作 者:李勇忠 Li Yongzhong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刊 名:外语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5 37(4) 分类号:H0-05 关键词:高层转喻   语法转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语言结构  

篇8: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102例,所有体检者均采集5ml静脉血液,其后分别装入两个试管内,按照溶血与否,分成对照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予室温自然分离和规范离心,研究组予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分离,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研究组AST、ALP、LDH、CHOL、K+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且ALP检测值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溶血现象会对血液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易造成血液检查组中多项指标发生变化。

关键词:溶血现象;临床价值;血液检验

溶血现象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从红细胞内流出,其易在血液生化检验中出现,进而对血液检验结果造成影响[1]。

本研究采集102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液,分析溶血现象对血液检查造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者共102例,男女比例62:40,年龄21-55岁,平均(37.27±13.08)岁,按照不用溶血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资料选取体检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不会对本研究的结果造成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

1.2方法

采集与分组方法:98例体检者均采集5ml静脉血液,其后分别装入两个试管内。

予以室温下自然分离,30min后行离心机(湘仪离心机7DB5-WS)规范离心,时间为10min,速度为1200r/min,待血清分离后提取血清1ml作为对照组。

在人工溶血后行离心机规范离心,时间为10min,速度为1200r/min,待血清分离后提取血清1ml作为为研究组。

两组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检验均由具有专业经验的人员完成,尽可能一次性采集血液标本。

检测方法:对照组应用生化血液分析仪(国产迈瑞400全自动生化仪)检验血清标本,分析标本中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总胆固醇(CHOL)、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 、葡萄糖(GLU);行电解质分析仪(南京攀事达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检查血清标本中钾离子(K+)浓度。

研究组使用玻璃棒行血块捣碎,于离心操作后(肉眼下血清呈现红色)行血红蛋白浓度测试,若血红蛋白>1.5g/L,表示溶血标本。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血液中AST、ALP、LDH、CHOL、K+、ALP、BUN、UA、Cr、GLU、TG检验结果情况[2]。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经检验,研究组血液标本中的AST、ALP、LDH、CHOL、K+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血液标本,ALP检测值低于对照组血液标本,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标本中BUN、UA、Cr、GLU、TG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临床血液检验相关指标情况[n(%),n=10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溶血现象作为健康体检血液检验中的一种常见干扰因素,该现象主要表现是血清红细胞内外液中布满特殊物质,导致红细胞内被测物质的检测值高于实际值,进而对体检者健康体检结果造成影响[3]。

依据血液标本性质不同,溶血现象可分为体外和体内溶血两种,其中体外溶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震荡、抽血操作负压大、水浴温度高、冷冻等机械因素,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因素以及遗传相关红细胞脆性等代谢因素。

另外,进针不准,检验推射力度时导致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过大力度混匀血标本均可造成溶血[4]。

本研究对两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两组AST、ALP、LDH、CHOL、K+、ALP检测值均存在差异,表明溶血现象会对血液指标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应当需要严控并规范血液的采集和储存。

可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预防:⑴采血器具应保持干燥、清洁,并接受干燥灭菌处理;⑵采血时,需要调节止血带的松紧,并予以适度控制,过紧可能造成血样缺氧,过松可能对止血不利;⑶进针时,若出现回血现象,应选择缓慢拔出注射器活塞;⑷血液标本应缓慢注入试管,以防止出现血泡或血细胞破裂;⑸标本采集后需在室温条件下自然分离,且需尽快送检;⑹防止出现相关化学试剂、消毒液等物质与样本接触;⑺若出现溶血现象,需分析出现溶血的原因及类型,并予以再次采集,进而为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若发生溶血现象,可对血液检验中的多项生化指标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临床血液检查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标本采集、提取、储存以及检验操作,进而实现血液标本检验准确性的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宁霞.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J].中外医疗,2014,14(2):181-182.

[2]梁建嫦.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3):19-20.

[3]付春英.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7):5834-5835.

[4]江兵.溶血标本对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15(3):102.

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托福阅读常见语法现象解读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论文

分布式认知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影响论文

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

一律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

网络对个体心理角色形成的负性影响

对老师的影响范文

语法听写对英语写作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

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