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点生理学笔记

时间:2023-02-14 03:58:31 作者:gdxdbyw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gdxdby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中重点生理学笔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中重点生理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中重点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

血 液

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及Rh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6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50%+,血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3.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0.45%~0.35%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在0.64% 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八、ABO血型系统

1.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2.ABO血型的种类:

ABO血型系统中有两种抗原,分别称为A抗原和B抗原,均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外表面,在血浆中存在两种相应的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型分为如下血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 B A和B H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抗原特异性是在H抗原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

5.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须少量(<300ml),缓慢输血。

6.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九、Rh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十、红细胞生成及调节

1.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辅助物质:

(1)原料:珠蛋白和铁。

(2)促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

(3)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加速红细胞生成。另外,红细胞生成还要造血微循环调节。

2.红细胞生成某些阶段的特点:

(1)髓系多潜能干细胞: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2)定向祖细胞:定向分化且自我复制能力低。

(3)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细胞能量来源于无氧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

篇2:本科护理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

呼 吸

考纲要求

1.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在肺的交换。通气血流的比值及其意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的运输及氧解离曲线,二氧化碳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对中枢的调节。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

考纲精要

一、呼吸过程

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

掌握要点:(1)外呼吸是大气与肺进行气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管腔不进行气体交换,仅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传送带。对肺泡的气体交换来说,传送带构成解剖无效腔。而呼吸性细支气管及以下结构则可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带,是气体交换的结构。呼吸带内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分则成为肺泡无效腔。正常肺组织内肺泡无效腔为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较大的肺泡无效腔,它和解剖无效腔一起构成生理无效腔,所以,生理无效腔随肺泡无效腔增大而增大。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2)内呼吸指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而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内呼吸的一部分。

二、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

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指混合气体压力差,而不是某种气体的分压差)。

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而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吸气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引起吸气过程。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正常生理状况下,呼吸运动是胸式和腹式的混合型式。

2.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

(1)弹性阻力指胸郭和肺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来自肺),其大小常用顺应性表示,顺应性=1/弹性阻力。肺的顺应性可用单位压力的变化引起多少容积的改变来表示,它与弹性阻力、表面张力成反变关系,顺应性越小表示肺越不易扩张。在肺充血、肺纤维化时顺应性降低。

肺泡的回缩力来自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和肺泡的液一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2)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其中气道阻力主要受气道管经大小的影响。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因素有:跨壁压增大、肺实质的牵引、交感神经兴奋、PGE2、儿茶酚胺类等。

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组织胺、PGF2→5-HT、过敏原等。

平静呼吸时气道阻力主要发生在直径2mm细支气管以上的部位。

三、胸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1.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其间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无气体存在。

2.胸内压大小:正常情况下,胸内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胸内压=大气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这时胸内压=-肺回缩力,故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3.胸内负压形成原因:由于婴儿出生后胸廓比肺的生长快,而胸腔的壁层和脏层又粘在一起,故肺处于被动扩张状态,产生一定的回缩力。吸气末回缩力大,胸内负压绝对值大,呼气时,胸内负压绝对值变小。

4.胸内负压的意义:

(1)保持肺的扩张状态。

(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扩张)。

四、肺换气

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结构基础:呼吸膜(肺泡膜),包括六层结构:(1)单分子的表面活性物质层和肺泡液体层;(2)肺泡上皮层;(3)上皮基底膜层;(4)组织间隙层;(5)毛细血管基底膜层;(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记忆方法:

呼吸膜是气体由肺泡到血液或由血液到肺泡所经过的结构,所以呼吸膜必须包括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两层,而上皮和内层组织都带有自己的基底膜,两层基底膜之间应有空隙,这样呼吸膜就包括五层结构,加上肺泡表面的液体层,共有六层。其中肺泡表面的液体层与肺泡气体形成液一气交界构成表面张力,是弹性阻力的主要成份,而液体层表面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表面张力。

2.肺换气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分压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某一种气体所占的压力。

3.肺换气的原理: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完全相同。在肺部,氧气从分压高的肺泡通过呼吸膜扩散到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分压高的肺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到分压低的肺泡中。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在肺组织纤维化时,呼吸膜面积减小,厚度增加,将出现肺换气效率降低。凡影响到呼吸膜的病变均将影响肺换气,而呼吸道的病变首先影响的是肺通气,仅当肺通气改变造成肺泡气体分压变化时才影响到肺换气。

(2)气体分子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也影响肺换气。

O2的分子量小于CO2,肺泡与血液间O2分压差大于CO2分压差,仅从这两方面看,O2的扩散速度比CO2快,但由于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远大于O2(24倍),故综合结果是CO2比O2扩散速度快,所以当肺换气功能不良时,缺O2比CO2潴留明显。

(3)通气/血流比值是影响肺换气的另一重要因素。

通气/血流比值(V/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左右。V/Q>0.84表示肺通气过度或肺血流量减少,这意味着部分肺泡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V/Q<0.84表示肺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或两者同时存在,这意味着有部分静脉血流过无气体的肺泡后再回流入静脉(动脉血),也就是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通气/血流比值的记忆方法:

将通气/血流比值看作一个“标准”的分数,写在前面的是分子,写在后面的是分母,故通气/血流比值(V/Q)表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搁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增加肺的顺应性;(3)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4)防止肺不张;(5)防止肺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将出现:肺泡的表面张力增加,大肺泡破裂小肺泡萎缩,初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变。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六、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5.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肺通气和肺泡通气有不同的影响。如潮气量减少1/2,呼吸频率增加1倍,此时肺通气不变,而解剖无效腔占的比例比正常潮气量时大,所以肺泡通气量减少。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利于气体交换。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旱等,从气体交换的意义来说,最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因为肺通气的生理意义在于摄入氧气和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进入肺内的气体中只有肺泡气能与机体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肺通气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肺泡通气量的大小以及肺泡通气量是否与肺血流相适应,其它评价肺通气的指标都不能直接反映肺通气的效果。

七、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式

1.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

呼吸运动的基本调节中枢在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枢。

2.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呼吸节律的发生依赖脑干两侧多个不同部位的多组神经元活动的组合,这些部位包括延髓呼吸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等。

(1)延髓呼吸中枢包括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背侧呼吸组实际上是孤束核的腹外侧核,大多数为吸气相关神经元,轴突交叉至对侧终止至脊髓颈、胸段的膈神经和肋间神经的运动神经元。腹侧呼吸组包括疑核、后疑核、包氏复合体等神经核团,其中既含有吸气相关神经元又含有呼气相关神经元。

(2)呼吸调整中枢包括脑桥前端的2对神经核团,即臂旁内侧核和相邻的Kolliker-Fuse复合体。其作用可能是传递冲动给吸气切断机制,使吸气及时终止,向呼气转化。此作用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吸气向呼气转化相似,如果同时切除呼吸调整中枢、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动物将出现长吸气呼吸。

3.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吸气切断机制:

引起吸气向呼气转化的信息来自三个方面:①吸气神经元;②呼吸调整中枢的纤维投射;③肺牵张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吸气切断机制。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八、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感受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内,是牵张感受器,传入纤维是通过迷走神经粗纤维进入延髓。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肺缩小反射。平静呼吸时,这两种反射都不参与人的呼吸调节,仅在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

2.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J感受器是位于肺胞壁毛细血管的组织间隙内,它接受组织间隙膨胀作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呼吸变浅变快。

九、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调节呼吸的化学因素: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CO2、H+。

2.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异同点:

位置 感受细胞 感受刺激

中枢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神经细胞 [H+]↑(pH↓)p(CO2)↑

外周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Ⅰ型细胞 pH↓、p(CO2)↑、p(O2)↓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3.CO2对呼吸的调节: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其中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是主要途径。

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因为:血中CO2变化既可直接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又可以增高脊液中H+浓度作用于中枢感受器;而血中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比较缓慢;O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同时低O2对中枢则是抑制作用。

4.[H+]对呼吸的调节:血液中[H+]升高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H+主要作用于外周感受器,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比较缓慢,而中枢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脑脊液中的H+。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5.低O2对呼吸的调节:O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p(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中枢则是抑制作用。

6.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生理刺激是[H+]变化而不是O2、CO2的变化。

记忆方法:

(1)调节呼吸的体液因子有O2、CO2、H+,其中O2、CO2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外达到同一浓度,因此“正常”细胞不能感受O2、CO2的变化。中枢化感的细胞是神经细胞,属于“正常”细胞,故不能感受浓O2、CO2度的变化,而外周化感的感受细胞是Ⅰ型细胞,是“特殊”功能的细胞,故能受到O2、CO2浓度变化的刺激。

(2)H+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故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增加,对中枢化感的“正常”细胞和外周化感的“特殊”细胞都是有效的刺激。

(3)p(CO2)↑时,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使H+增多,故p(CO2)↑能间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4)由于中枢化感是“正常”感受细胞,而外周化感为“特殊”细胞,故H+增多,pCO2增高,主要通过中枢化感调节呼吸运动。

(5)由于外周化感为“特殊”感受细胞,因此它的适应性较中枢慢,当持续p(CO2)增高对中枢化感的刺激作用出现适应现象时,不能吸入纯氧,因为需要一定的低p(O2)对外周化感的刺激作用,以兴奋呼吸。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十、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的运输: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1)物理溶解量取决于该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压大小。

(2)化学结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运输的主要形式,占98.5%,正常人每100ml动脉血中Hb结合的O2约为19.5ml。

(3)Hb是运输O2的主要工具,Hb与O2结合特点如下:

①可逆性结合;②Hb中的Fe2+仍然是亚铁状态;③是氧合而不是氧化;④结合与解离都不需酶催化,取决于血中p(O2)的高低;⑤结合或解离曲线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占5%,化学结合:HCO3-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2)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

3.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呈S型

(1)上段较平坦,氧分压在70m/100mmHg范围变化时,Hb氧饱和度变化不大。

(2)中段较陡,是HbO2 释放O2部分。

(3)下段最陡,HbO2稍降,就可大大下降,这有利于运动时组织的供氧。下段代表O2贮备。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H+]↑、pCO2、温度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均使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Hb与O2的结合还为其自身性质所影响。

酸度增加降低Hb与氧亲和力的效应称为波尔效应。

篇3:高中化学笔记重点

高中化学笔记重点1

高中有机化学实验部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3)溴水的褪色(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高中化学笔记重点2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

甲烷的制取和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Na + NaOH→ 加热-- Na2CO3 + CH4

2. 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

水分危害此反应!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生成CH4.

3. 必须用碱石灰而不能用纯NaOH固体,这是为何?碱石灰中的CaO的作用如何? 高温时,NaOH固体腐蚀玻璃;

CaO作用: 1)能稀释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少NaOH跟试管的接触,防止腐蚀玻璃. 2)CaO能吸水,保持NaOH的干燥.

4. 制取甲烷采取哪套装置?反应装置中,大试管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何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

采用加热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的装置,原因是便于固体药品的铺开,同时防止产生的湿存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还可制取O2、NH3等.

5. 实验中先将CH4气通入到KMnO4(H+)溶液、溴水中,最后点燃,这样操作有何目的?

排净试管内空气,保证甲烷纯净,以防甲烷中混有空气,点燃爆炸.

6. 点燃甲烷时的火焰为何会略带黄色?点燃纯净的甲烷呈什么色?

1)玻璃中钠元素的影响; 反应中副产物丙酮蒸汽燃烧使火焰略带黄色.

2)点燃纯净的甲烷火焰呈淡蓝色.

高中化学笔记重点3

一、常见物质分离提纯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 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 CaO 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 CCl4 来萃取 I2 水中的 I2?

6.溶解法:Fe 粉(A1 粉):溶解在过量的 NaOH 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 CuO;CO2(SO2):通过 NaHCO3 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 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 NaOH 溶液把 Al(OH)3 溶解,过滤,除去 Fe(OH)3,再加酸让 NaAlO2 转化成 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二、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 Na2CO3 中的 NaHCO3 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篇4:高中化学知识重点笔记

高中有机化学实验部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高考资源网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3)溴水的褪色(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

甲烷的制取和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Na + NaOH→ 加热-- Na2CO3 + CH4

2. 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

水分危害此反应!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生成CH4.

3. 必须用碱石灰而不能用纯NaOH固体,这是为何?碱石灰中的CaO的作用如何? 高温时,NaOH固体腐蚀玻璃;

CaO作用: 1)能稀释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少NaOH跟试管的接触,防止腐蚀玻璃. 2)CaO能吸水,保持NaOH的干燥.

4. 制取甲烷采取哪套装置?反应装置中,大试管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何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

采用加热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的装置,原因是便于固体药品的铺开,同时防止产生的湿存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还可制取O2、NH3等.

5. 实验中先将CH4气通入到KMnO4(H+)溶液、溴水中,最后点燃,这样操作有何目的?

排净试管内空气,保证甲烷纯净,以防甲烷中混有空气,点燃爆炸.

6. 点燃甲烷时的火焰为何会略带黄色?点燃纯净的甲烷呈什么色?

1)玻璃中钠元素的影响; 反应中副产物丙酮蒸汽燃烧使火焰略带黄色.

2)点燃纯净的甲烷火焰呈淡蓝色.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定义 注 意 事 项
物质的量:

n

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①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 /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

M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①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②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

Vm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①影响气体摩尔体积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②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

C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物质的量。 ①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肯定不是1L。

②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4、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质量分数W

②物质的量浓度C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溶液) 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高中化学知识重点

一、常见物质分离提纯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 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 CaO 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 CCl4 来萃取 I2 水中的 I2。

6.溶解法:Fe 粉(A1 粉):溶解在过量的 NaOH 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 CuO;CO2(SO2):通过 NaHCO3 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 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 NaOH 溶液把 Al(OH)3 溶解,过滤,除去 Fe(OH)3,再加酸让 NaAlO2 转化成 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二、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 Na2CO3 中的 NaHCO3 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篇5:初中英语重点知识笔记

1、时间状语从句

(1)时间状语从句常用when, as, while, before, after, since, till, until, as soon as等连词来引导。例如:

It was raining hard when got to school yesterday.

While 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 the telephone rang.

As he walked along the lake, he sang happily.

He had learned a little Chinese before he came to China.

After he finished middle school, he went to work in a factory.

(2)在时间状语从句里,通常不用将来时态,用现在时态表示将来的动作或状态。例如:

I’ll ring you up as soon as I get to New York.

I will tell him everything when he comes back.

He won’t believe it until he sees it with his own eyes.

(3)在带有till或until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里,如果主句用肯定式,其含义是“一直到……时”,谓语动词只能用延续性动词。如果主句用否定式,其含义是“直到……才……”, “在……以前不……”, 谓语动词可用瞬间动词。例如:

The young man read till the light went out.

Let’s wait until the rain stops.

We won’t start until Bob comes.

Don’t get off until the bus stops.

2 、条件状语从句

(1)条件状语从句通常由if, unless引导。例如:

What shall we do if it snows tomorrow?

Don’t leave the building unless I tell you to.

(2)在条件状语从句里,谓语动词通常用现在时态表示将来的动作或状态。例如:

I’ll help you with your English if am free tomorrow.

He won’t be late unless he is ill.

(3)“祈使句 + and (or)+ 陈述句” 在意思上相当于一个带有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例如:

Hurry up, or you’ll be late.

=If you don’t hurry up, you’ll be late.

Study hard and you will pass the exam.

=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pass the exam.

篇6:初中英语重点知识笔记

一、come 短语

1. come across (偶然)遇见(或发现)

2. come along (意外地)出现;发生;来到

3. come from 来自

4. come into 进入

5. come in 进来

6. come out 出版;发表

7. come on 快点儿

8. come over 顺便来访

9. come true (希望等)实现

10. come up with 提出;想出(主意、回答等)

二、get 短语

1. get away 逃离;走开

2. get back 返回;回来;回家

3. get close(to) 接近

4. get down 降下

5. get down to 开始认真(做某事)

6. get in 进入;收获;达到

7. get off 下车

8. get on 上车

9. get through 通过;拨通(电话)

10. get gogether 聚会;联欢

11. get up 起床

三、give 短语

1. give up 放弃

2. give in 屈服;让步

3. give away 赠送;分发

4. give out 分发;发放

5. give back 还给;归还;恢复(健康等)

6. give birth to 生;产生

7. give…a lift 捎(某人)一程

篇7:初中英语重点知识笔记

一、动词不定式不带to的动词

五看(notice,observe,see,look at,watch),

三使役(have,let,make),

二听(hear,listen to),

一感觉(feel)。

按:在上述动词后做宾语补语用的不定式不带to。

二、非谓语动词

动词不做谓语用,

不定、分词与动名。

to 加原形不定式,

词组可做名、副、形。

分词现在和过去,

相当副词和形容。

原形加上“ing”,

动词具有名词性。

三、基数词变序数词(之一)

基变序,有规律,

词尾字母 tdd 。①

八减 t,九减 e,

f 要把 ve 替。②

ty 把 y 变成 i ,

记住th前有个e。③

① 指first、second、third。

② 指eight去掉t,nine去掉e,five和twelve去掉ve加上f。

③ 指twenty→twentieth等。

四、基数词变序数词(之二)

第一、二、三要全变,①

其余“th”加后边,②

“th”里有例外,

你需格外记明白:

八减 t,九减 e,③

字母 f 代ve,④

ty 变 tie。⑤

① one-first,two-second,three-third。

② four-fourth,seven-seventh,hundred-hundredth。。

③ eight-eighth ,nine-ninth。

④ five-fifth,twelve-twelfth。

⑤ twenty-twentieth,sixty-sixtieth。

高中重点文言文译文

高中明清重点知识点

高中猎人笔记的读后感

高中城南旧事阅读笔记

报关员考试重点辅导笔记:进出口税费概述

报关员考试重点辅导笔记:表头各栏目的填报

提高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会议笔记范文

读后笔记范文

备课笔记范文

高中重点生理学笔记(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重点生理学笔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