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情思阅读答案

时间:2023-02-20 03:47:08 作者:想發呆的貓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想發呆的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树的情思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树的情思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树的情思阅读答案

树的情思阅读答案

【原文】

树的情思(节选)

①走过了山山水水,看多了花花树树,如今,我的内心深处,也蓬勃着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

②这些树,枝繁叶茂苍郁葳蕤,挺拔的树干如伟岸的身躯,虬曲的树桠似腾跃的苍龙嫩生生的叶片织缀如网,每一片叶面都晶莹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我的一个梦】。

③我曾到过南国边陲,游览过大理、瑞丽、深圳和三亚,那火红的凤凰树青青的荔枝树还有耸入云天的椰子树,早已在我脑海里生根,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带着亚热带气息的海风拂

掠心头;我也到过西域,在浩瀚的沙海,我被那深埋地下的白茨木所震撼,于是,它那显示顽强生命力的黄白色小花的虬根,更牢牢扎在我的心底;在中原,尽管是平原一片,但仍有各种品类的大树牵引我的目光,尤其是生长最为普通的杨树、榆树、槐树和泡桐。一到四月,那带刺的槐树首先飘起甜浓的气息。如果在农村,人们就会摘下那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摘下那坚硬榆树上的略略泛黄的榆钱,尽情歆享大自然的赐予。久久地,一到阳春,我心里就摇漾起榆槐的倩影,鼻尖上缭绕着崛立在盐碱地上的泡桐树的花香……

④曾记得那年去泰山攀上南天门登极顶,铮铮硬骨傲然昂立的`泰山青松,令我油然生敬,于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篇就在耳畔铿锵作响。

⑤树是大自然最动人的道道风景,不胜枚举的名花奇树,在我心里细铺密排,组成了刚柔相济清气爽人的美的诗苑。

⑥难道是心生幻觉?我心中的树的含义,也渐生异变,愈来愈庞杂愈来愈奇特。那片片叶子竟散发出醇醇的墨香,细辨认,再思量,这些树竞不仅仅是树,而是书,浩如重洋的书,那微雕镌刻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李白、杜甫……这些肥腴的叶片所渗出的珠露,涓涓滋润着萌发在它下方的片片嫩叶,其中当然也有属于我们的叶子,不管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就像那一条条鹅黄再现的柳枝;就像那一片片嫩中泛青的碧叶……于是,好似被自然的精灵指引,我认定了:文学,就像树一样生生不息;【文学就象我们生命的常青树】。

【问题】

17、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梦”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

18、请说说第6,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 】

19、文章第⑥段中“肥腴的叶片”是指【 】,“片片嫩叶”是指【 】,“我们的叶子”是指【 】(3分)

20、这篇文章运用了这样的协作手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1、最后一段画线句“文学,就是我们生命的常青树”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含义:【 】

启示:【 】

【参考答案】

17.(4分)对各种树的美好回忆;由各种树所触发的文学创作灵感和文学情思。(各2分)

18.(2分)承上启下。

19.(3分)古典诗词和世界名著;在古典诗词和世界名著影响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我们的文学作品。(各1分)

20.(3分)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作者先赞美各种各样刚柔相济的树,然后引发对文学的创作与继承发展的思考。(2分)

21.(3分)文学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文学能使人的生命更加充满活力和富有意义。(2分)

篇2:旅游情思阅读答案

1.C

2.B

3.D

4.D

5.C

6.前一个力量指人的力气,后一个力量指人改造世界的能力。

篇3:旅游情思阅读答案

我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长江,天空是那么辽远。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红红的夕阳,渐渐化作了点点碎金,融 合在苍茫的水天里,江上到处是漩涡,仿佛一张张很大的嘴,游客们抛在江上的东西一下子就被吞进去,一会儿就消失了,浑浊的江水滚滚东去,永不停息。它载着 我,载着船,载着太阳,它冲上沙洲,冲上大块泥石;它撞击着船舷,发出巨大的声响。啊!这就是吞没过多少船夫舟子的长江吗?这就是淹没过无数房屋田舍的长 江吗?这就是被多少军事家视为“天堑”的长江吗?啊,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无力啊!我心中不禁有些怅然了。

一路上,我一直被这种心情骚扰着,但以后几天的所见所思慢慢地改变了我的想法。

船 到扬州,首先看到的古迹便是大运河,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连接着五大水系,途经六大省区。当我倚在桥上,看着灰绿色的河水和江面上络绎不绝的船只,望 着两岸绵延的蒿草、荡漾的芦苇时,我想象着当年挖运河的情景,面对着这一伟大工程,这一改造自然的奇迹,难道还能说人在自然面前是没有力量的吗?

在 扬州,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名胜是大明寺。它就是当年鉴真和尚出家修行的地方,也是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在当时航海技术很不发达的情况下,鉴 真大师乘着木船飘洋过海,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传说他六次东渡,流过大海而驶到了海南岛。然而他出生入死,在所不惜,终于战胜了大自然为他设置的重 重障碍,在第六次航行时到达了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年逾花甲了。当我走进鉴真纪念堂,一眼就看见他的楠木座像。从他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丝毫看不出他曾经经历过这么多的坎坷,惟有那坚毅的嘴角似乎告诉人们:世上没有人战胜不 了的困难,因为人是有力量的。……

短短的两天旅行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我们乘着长江江轮回来了。我倚在栏杆上,望着滔滔奔腾的江水,眼前 仿佛又出现了古运河、鉴真像……我深切地感到,以人的力量与长江相比,固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把人的力量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精 神时,它又是自然之力不可比拟的。

朦胧中,忽听得人群的欢呼声,啊!到了,船已经缓缓驶进上海港了。十里江岸,接连不断的到处是新厂房,到 处是高高耸立的烟囱。江岸上,大楼里,到处有辛勤劳动着的人们,他们正以百倍的热情工作着,因为他们的血管里也同样流着祖先们生生不息的血液!看着这些, 难道还有谁会面对着长江妄自菲薄吗?

1.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

A.面容安详 双目微垂 盘腿而坐

B.面容安详 微垂双目 盘腿而坐

C.安详的面容 微垂的双目 盘坐的姿势

D.面容的安详 双目的微垂 盘坐的姿势

2.结尾写到:“看着这些,难道还有谁会面对着长江妄自菲薄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谁会面对长江妄自菲薄。

B.呼应开头,强调长江的'伟大。

C.照应开头,说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D.与开头形成对比,突出人是有力量的。

3.对文章开头部分理解正确的是(2分)( )

A.开头描写长江景色,是为了渲染气氛。

B.开头描写长江景色,是为了歌颂长江的伟大。

C.开头借景喻人,写长江是在歌颂人的力量。

D.开头写长江是为了显示长江的力量,说明“我”感到人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引出下文的所见所思。

4.本文的中心应是(2分)( )

A.写长江的伟大

B.写扬州的美好

C.歌颂祖国的名胜

D.揭示人的力量

5.对本文写作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能注意材料的取舍,有重点有条理地叙写所见所闻的主题。

B.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具体而形象。

C.按空间顺序,先叙后议,概括了富有启发性的主题。

D.能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流畅。

6.(1)“以人的力量与长江相比,固然是微不足道的。”

(2)“世界上没有人战胜不了的困难,因为人是有力量的”这两句中都有“力量”一词,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4分)

篇4:《半山园情思》阅读答案

《半山园情思》阅读答案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屋内。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愤心情、千古遗憾,追慕他的伟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矣!足矣!

离开半山园,陪同的朋友指着旁边的土墩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明白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他的“半山园”。史载,一代名相谢安原本名叫谢安石,当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给儿子起名的时候,本有希冀儿子直追古贤之期。想必,曾被推誉为“安石不肯出,天下苍生何”的谢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chà)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怀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终究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历史上两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归同处……

站在谢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连篇。想当年,王安石流连于此时,一定会反复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他一定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以他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挽救那个王朝一步步倾颓?他或许会联想到,为什么以谢安那样的风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样也挽救不了东晋的覆灭?当然,在他之后,如他们一样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们,都曾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王朝的命运。但无论他们怎样付出,最终依旧是徒劳。历史大势,就如半山园后明城墙外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

半山园后的明城墙,有一段已经坍塌,到处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砖。朋友说,那些城砖是南京市保护文物,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一如秦汉唐宋诸朝开国之君,同样梦想着江山万年不替。为了让城砖坚固耐用,他让所有工匠和监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烧制出来。如果哪段城墙因为城砖质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过上面的名字追责相关人员。

朱元璋这一招“问责制”的确令工匠烧制出了至今仍然坚厚无比的城砖。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墙牢固与否,不仅取决于每一块城砖的坚硬程度,更重要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墙的整体形制设计如何。再结实的城砖,依然阻挡不了城墙总体上的坍塌。看着那散落满地的城砖,我忽然想到,这一块块坚硬无比的城砖,岂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比如“①□□□□□□□□□,□□□□□”(出自《游褒禅山记》)的王安石、“②□□□□□□□□□,□□□□□□□□□”(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当然,还包括所有从数千年封建火窑里烧制出来的、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众——即便他们忠贞如斯、智慧如斯、坚忍如斯,却终究难以抵挡封建王朝的最终崩溃。

徘徊在坍塌散落的城砖之中,大家好奇地一块块翻看着砖上烧刻的文字。这些五百多年前的陌生名字,让我们感慨万千,反思良多。当年的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意图用以建筑他那万年不倒王朝的城砖,不但没有让他的王朝金瓯永固,反而以这种坍塌暴露的方式,让后人记住了那些创造了历史的工匠和基层官员,以及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这些城砖让我们见证了一句名言: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

同时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取材于徐兵博的散文)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怦(pīnɡ)然心动 B.静立一隅

C.叱咤(chà)风云 D.浮想连篇

16.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萍水相逢 息息相关

B.不期而遇 一脉相承

C.萍水相逢 一脉相承

D.不期而遇 息息相关

17.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巨擘:擘读bò。本意为大拇指,文中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B.东山再起:文中指退职隐居后重新出任要职。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C.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竹,要用火烤得竹板像出汗一样冒出水后,才容易书写。文中指著作完成。出自《史通•忤时》:“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D.金瓯永固:瓯读ōu。文中比喻国土像黄金做的盆一样完整,政权永远牢固。出自《南史•朱异传》:“尝夙兴至武德合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18.根据文意,在①②句方格里填写出诗文原句。(4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王安石给自己的宅院起名为“半山园”,蕴含着对王朝兴衰的历史回忆,寄托着清正廉洁的政治追求,含义深远。

B.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在半山园隐居,直到去世,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再度出仕,继续推行变法运动的改革理想。

C.如今的半山园被现代建筑包围、侵占,原本的屋舍已荡然无存,作者徘徊在门前,为后人渐渐淡忘王安石而痛心。

D.无论地位多高、能力多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王安石、谢安等人不懂这一点,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E.封建统治者想让自己的王朝不朽,却终被历史无情淘汰,原本默默无闻的工匠,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20.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中写谢公墩和明城墙的用意是什么。(8分)

21.本文认为“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5分)

22.文章结尾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请简要解释这里的“文化”指什么。(4分)

试题答案:

15.(2分)

B(A“怦”读“pēnɡ”,C“咤”读“zhà”,D“连篇”应为“联翩”或“连翩”)

16.(2分)

D(“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一脉相承”指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

17.(3分)

C(“著作完成”有误,应为“史册”)

18.(4分)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评分参考】

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19.(4分)

A、D(A、D于文无据,C“为后人渐渐淡忘王安石而痛心”不够准确)

【评分参考】

选A、D各得2分,选C得1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20.(8分)

写谢公墩,是为了将王安石与谢安联系起来(1分),借以表达王安石的政治追求(1分),并且从他们共同的追求和命运中提出思考(1分):为什么这些封建时代的杰出政治家都无法挽救王朝的衰落(1分)?

写明城墙,是用比喻的手法回答前面思考的问题(1分):忠臣良吏和吃苦耐劳的人民如同结实的城砖(1分),优秀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制度如同牢固的地基和合理的整体形制设计(1分),封建王朝仅仅依靠前者,而缺少后面的重要因素,当然无法维系长久(1分)。

【评分参考】

意思对即可。

21.(5分)

【评分参考】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22.(4分)

历史人物、遗迹、文字等所承载的历史意义(2分)和精神内涵(2分)。

【评分参考】

意思对即可。

篇5:《旅行家树》阅读答案

1.认真拼读,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相应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写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坚硬( ) 扩散( ) 华丽( )

肥沃( ) 干燥( ) 谦和( )

锦上添花( ) 轻声慢语( )

3.给课文的第7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旅行家树不仅能生长在( )的地方,也能在( )的地方生长。

(2)旅行家树在秀丽的风景区表现得( ),在不毛之地的古漠中又表现得( )。

5.从文章中摘录有关语句,填空。

(1)我起初把旅行家树称为孔雀树、扇子树是因为___。

(2)朋友后来告诉我叫旅行家树是因为___。

(3)我想移植一株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_。

(4)后来我又决定不移植旅行家树是因为____。

6.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的心中。”这句话的含义的?

篇6:《旅行家树》阅读答案

1.锦上添花 炽烤 肃然起敬 不悲不抗 孤芳自赏

2.柔软 收拢 朴素 贫瘠 潮湿 傲慢 雪上加霜

3.、,、。、,、,;、,、,

4.(1)土地肥沃;土地贫瘠 (2)风姿飘洒,谦和内秀

5.(1)外形像孔雀和扇子

(2)适应各种生长环境

(3)我对这种树木产生了感情

(4)我决定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心里

6.略

篇7:《旅行家树》阅读答案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访问期间,在我们居住一座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大树,婀娜、翠绿,秀气极了。那树的形状,不同于一般树木,它没有枝丫,没有碎叶,在结实而修长的树干上面,生出长长的坚硬的阔叶,而那阔叶也不像一般树木那样向四周扩散,它只向两侧伸展,看去就像开屏的孔雀,又像展开的扇面。起初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树,暂且就称它为孔雀树、扇子树。

到非洲别的国家里,也经常看到在一些华丽的住宅或别墅门前,都栽有这种树,给那些豪华的建筑物jǐn shǎng tiān huā( ),增添不少清幽,高雅的情趣。当时我还以为这种娇秀的树木,只能在阳光明媚、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哩,但是后来在一次沙漠旅行中,我忽然发现这种树木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蔚然翠绿,充满生机。

我想记住它的尊姓大名,便问同行者:

“这叫什么树?”

我的同行者,仰望着它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他解释说:

“这种树,原来生长在沙漠上,后来才被人移植到碧野闹市。在沙漠上旅行,当人们受到热沙zhì kǎo( )、炎阳曝晒而疲惫干渴得难忍难熬的时候,突然在茫茫沙海中遇到这种树木,它不但以浓阴为你纳凉,而且只要你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条口子,它就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为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不可失却的朋友,故名旅行家树。”

听了这番有趣的解释,我对这种树木产生出一种sù ráj qǐ jīng( )的感情。它既能生长在土质肥沃□气候相宜的美丽风景区□又能繁殖于干燥贫瘠□漫漫沙流的不毛之地□它在湖光山影□花红柳绿的秀丽处所□风姿飘洒□落落大方□现出一派bù bēi bù kàng( )的仪表□它在满目黄沙□寸草不生的古漠□轻声慢语□谦和内秀□没有一点傲然超众□gū fāng zì shǎng( )的神情□我爱旅行家树所具有的这种品质□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于自己的庭院里,后来又作罢,心想:倒莫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于自己的心中。

篇8:彩蝶树阅读答案

彩蝶树阅读答案

(1)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

(2)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3)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4)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5)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geming,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6)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7)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8)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

参考答案:

1、作者主要写了彩蝶哪几方面的内容?彩蝶树是怎样的一种树?(4分)

2、将第3段画线内容与下面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4分)

[链接]这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

3、第5段末尾“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有何含义?(4分)

4、、第6段关于“彩蝶树”的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作者为什么“很喜欢”“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彩蝶树?(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写了彩蝶树的花和叶;彩蝶树是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一种树。

2、写法上:都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花盛开时的热闹。内容上:选文侧重洋紫荆花的色彩种类多、次第开放;而《紫藤萝瀑布》则强调紫藤萝花开得繁盛欢快。

3、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

4、丰富了文章内容;与下文相呼应,融为一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5、作者曾经有过与“童话”中的“朋友树”相似的经历,所以看到“朋友树”就想起了自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

树的情思叙事散文

《父亲的树》阅读答案

《老海棠树》阅读题及答案

干娘树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去年的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被移植的树阅读答案

史铁生《老海棠树》的阅读答案

那颗老柿树现代文阅读答案

鸟是树的花朵阅读答案

鸟是树的花朵阅读理解答案

树的情思阅读答案(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树的情思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