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

时间:2023-02-20 04:00:58 作者:远行的小船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远行的小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

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

康德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为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更在于确立人的自由:他为知识奠基的工作,同时也是划定知识界限的工作,从而为人的自在-自由的存在留下了位置.如果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是通过为知识奠基而划定知识的'界限来为自由辩护,那么,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则通过回答一切法则如何可能来确立与论证自由的绝对性.自由的绝对性使得自由法则成为一切人文科学必须奠定其上的基础.

作 者:黄裕生 Huang Yusheng  作者单位: 刊 名:世界哲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PHILOSOPHY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B561.31 关键词:知识   自由   权利   责任   启蒙  

篇2:康德与现代哲学

康德与现代哲学

康德是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思想,并完成了先验哲学的`建构,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在继承康德哲学的同时,对他的新的理性主义独断论也提出了批判.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由于日益偏离了康德所开出的路向,结果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危机,我们对康德哲学的反思就显得十分复杂和迫切.

作 者:郑兴凤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重庆,400031 刊 名:探索  PKU英文刊名:PROBE 年,卷(期):2006 “”(2) 分类号:B5 关键词:康德   先验哲学   现代哲学   批判  

篇3: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康德哲学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康德哲学

形而上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形而上学体现了一定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许多哲学家的精神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而上学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难以立足,而康德通过自己开创的哲学革命,一举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哲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作 者:郭德君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政治系,吉林,延吉133002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1) 分类号:B081.1 关键词:形而上学   终结   康德哲学  

篇4:解读康德哲学与数学的关系

解读康德哲学与数学的关系

康德在自己的哲学中对数学有着与前人迥异的理解:第一,数学判断全是先天综合判断;第二,数学是通过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而可能的..基于这种理解的数学为形而上学的建立指明了道路.

作 者:冉杰 RAN Jie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刊 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TY(SOCIAL SCINE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2(10) 分类号:B516.31 关键词:数学   形而上学   先天的   分析的   综合的  

篇5:哲学中的传统与哲学传统的现实化

哲学中的传统与哲学传统的现实化

“反传统”是飘荡在20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幽灵”.对哲学传统的反叛,开掘出哲学的新景象,但又封闭了哲学的历史行程与未来发展空间.哲学传统与现实关系的`解决,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前提与出发点.当代哲学,要有承续传统的自觉意识,应在传统与现实的相互照观以及相互转化中丰富哲学的内涵与理解,同时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传统,才能使传统成为哲学创新性发展的激发因素.

作 者:李荣海 Li Ronghai  作者单位: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2000 刊 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23(1) 分类号:B01 关键词:哲学   传统   哲学传统   现实化  

篇6: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的双重性质与功能

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的双重性质与功能

关于自身意识的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在近代经笛卡尔的.方法加工而得以突显;而后自康德哲学始方以理论的形态面对世人。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的主体哲学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概念的双重含义:纯粹的自身意识和经验的自身意识。这个分析表明,经验自身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他关于纯粹自身意识的观点则显然在理论的层面上失足于反思的循环。

作 者:倪梁康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 210093 刊 名:浙江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0 “”(4) 分类号:B022 I106 关键词:自身意识   统觉   我思   实践反思   自身认识  

篇7: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论文摘要: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分别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基础,是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思想。从分析两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入手,探讨哲学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教学论方面的差异,并从教育目的、课程、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总结了两种教学论思想。

论文关键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教学论;哲学分歧

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认为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二人在教育目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源自于哲学上的分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与教育学有着密切联系,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一、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而提出,被刻上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

1.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在西方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早在柏拉图时代都已经存在将理念看得比经验更重要,主张从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认识和把握永恒不变的‘本体’的思想传统。赫尔巴特传承了这种理性思维的习惯,对西方教育家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吸收。历史背景方面,在赫尔巴特生活的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社会阻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推翻封建制度以取得发展,却无法摆脱对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的依赖,因此同时具有斗争性和妥协性。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又缺乏一定的战斗性,属于对封建社会改良的一种思想。

2.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 总的来说,同属于改良理论,赫尔巴特的思想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是为资本主义的建立而提出的;杜威的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是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诸多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在吸收了赫尔巴特思想精华基础上前进的一大步。

二、不同哲学观下的教学论分歧

以不同哲学观为基础便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是第一个将教育知识系统化的理论,他强调思维和逻辑的重要性,主张三个中心,即: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强调对已经存在的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中心论”、“从做中学”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能的发挥以及知识的自我探求。

1.不同哲学观下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认识和理解教学论思想的一个起点,教学论中的课程的设置情况、师生关系等等都是由教育目的衍生出来的。

赫尔巴特以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为起点,发展了教育“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个方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观念,观念的同化和联系形成统觉。统觉的形成是新旧观念的联合,是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是儿童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统觉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的,这种条件便是兴趣的产生。赫尔巴特认为只有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使意识阈上的观念处于活跃的状态,形成统觉并获得知识,因此兴趣应是多方面的和广泛的。赫尔巴特将兴趣方面的教学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适应生产的发展趋势和以后职业的需求,这便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中“可能的目的”。其次,实践哲学也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产生了深刻影响,认为“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赫尔巴特认为道德的培养是整个教育最高层次的目的和唯一的任务,即“必要的目的”。他在对康德的先验自由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这种意志需要思想兴趣的培养,而知识、能力的灌输是意志产生的依据,因此赫尔巴特极为重视教学对于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道德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育家。

古典实用主义者都是过程实在论者,他们认为实在不只是以自己的方式运动的分离的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而且应当包括作为过程或关系的基本实在。实用主义的过程实在论在杜威的教育哲学命题里就是“教育(过程)无目的”,在教学过程之外虚构一个遥远的目的或理想,对现实的教学过程来说无意义。于是很多人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模糊的,但联系杜威的哲学观就会发现其教育目的是清晰确切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讲求辩证法,注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和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其实,杜威的教育目的贯穿在教育过程之中,在于培养学生的有益经验使其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同时,根据杜威的理论,社会是每个公民组成的有机体,通过教育这种有益生长的获得最终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民主主义。

赫尔巴特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和道德的完善,并最终为选择职业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而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实则为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目的而服务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

2.不同哲学观下的课程

课程是教学论的主体,是不同的教学思想得以实施和彰显的途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同时需要以哲学为依托。

赫尔巴特的哲学体现了反映论思想,他将事物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主体与客体是二元分离的,客体的存在都是被现象掩盖的,人们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是有偏见的,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而理性加工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学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程安排必须是系统的和有逻辑性的。另外,客体的确定性以及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决定了课程内容是作为客体存在的经理性加工已掌握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杜威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经验论认为只有有机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知识。一方面,杜威强调活动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其形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需要不停地“做”来不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获得的直接性,认为只有儿童亲身体验才可能得到知识。书本中讲解的内容只是学生认识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学生需要不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将其改造为知识,而不能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杜威关注儿童的本能并以此来设立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中心,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察及手工作业四类。因为杜威认为这四类课程与儿童生活切身相关,学生可以从中有效地学到知识。

由此可见,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重视教材的计划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强调对已经掌握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而杜威以开展活动课程为主,更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其实,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课程中如果过于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所获得的知识都将是片面的。

3.不同哲学观下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哲学认识论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体现。

赫尔巴特的哲学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具有依赖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代表的教师也理所当然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通过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知识讲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并且朝向教学目标发展。同时,赫尔巴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杜威的师生观建立在经验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世界没有主观与客观、唯物与唯心的区别,世界是经验的。经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经验的产生是建立在有机体对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改变,变化了的环境又反作用于有机体,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造就了经验,同时也造就了知识。因此杜威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主动地自我发现或者运用教材内容,才可以掌握真正的经验。因此杜威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以建立良好的共同合作的氛围来发现和运用知识。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论主张建立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相对处于从属地位的师生关系;而杜威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的师生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德国当时正在兴起的软弱的资产阶级的要求。例如,他以培养“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中前两种道德观念调节个人道德行为,后三种调节社会道德行为,这个相互联系的道德观念就是典型例证。而杜威的教学论思想是为建立美国社会秩序服务的,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种工具。两人的思想都受所处的阶级基础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就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哲学思想而言,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分:赫尔巴特的认识论认为客观存在的“实在”只会在表象上发生变化而本质是保持不变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而杜威的认识论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诸如他认为世界是依据人的经验而存在的,但是世界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人是之后产生的。对此杜威也承认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的存在,在这个问题上杜威并不能自圆其说。两人的思想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不是完善的哲学思想。

但是,如今讨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应该把它们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研究,正如施良方所说:“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可以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找到根源。”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内涵。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并无优劣之分,它们是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基于不同哲学观基础上的教育思想。黄志成认为,德国人与美国人对教育的研究的主要区别是:德国人探究原理,而美国人研究个体;德国人从原理来分析现象,而美国人则从现象推导理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以及具有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也必将渗透和反映着这种差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或真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的确,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产生科学的教学论思想,而科学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论也并非是绝对科学的。对于两种教学论思想,如今在吸取其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些理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根源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理解一种理论产生和实践的社会条件,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可以使思想得以升华,寻找出一种真正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

[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篇8:解析小说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

解析小说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

对少年/儿子来说,世界已死,世界成为异己之物,由此,少年/儿子必然渴望“旅店”(存在的家园),渴望来自成人世界/父辈的坚实依靠。二然而,面对非人世界,中年人/父辈却不能给“子辈”以支撑与庇护,他们无法正确地认知世界的存在真相,无法妥善地确立人与荒诞世界之关系,反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欲望与幻想,这在小说《命中注定》中得到隐晦的表达。如果说《十八岁》表现的是“少年去游荡”,《命中注定》表现的就是“中年想掘藏”。《命中注定》讲了一个“命中注定”的故事:三十年前,小镇上陈雷和他同龄好朋友刘冬生穿过竹林,来到汪家旧宅,刘冬生听到汪家旧宅里传出和陈雷完全一样的救命的叫喊声。三十年后,陈雷被人杀死在汪家旧宅。这部小说被很多论者理解成宿命观念的表达———如小说题目所暗示的那样。然而,小说呈现的少年/子辈与中年/父辈的对比式结构却表明它是一部体现中年/父辈生存的典型小说。“三十年前”从汪家旧宅里传出和陈雷一样呼喊救命的声音,这让陈雷和刘冬生困惑恐惧的声音具有象征与警示意味,这正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少年因发现世界的荒诞真相而恐惧、战栗的隐喻性表达。然而,“三十年后步入中年的陈雷忽视了儿时对死亡的恐惧,他幻想“掘藏”。小说反复叙述陈雷拥有两家工厂和一家装修得豪华的,他还买下了汪家旧宅。小说又特意指出陈雷生前最喜欢收集打火机。陈雷在汪家旧宅被杀死,而陈雷之死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隐喻:陈雷对打火机的收藏实际是小说对其内心财富欲望的象征与外化。他幻想“掘藏”;侦破必然是无结果的,因为夺去陈雷生命的凶手是昭示存在本质的死神———这也解释了凶手为何分文不取,却把陈雷收集的打火机席卷一空,因为这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谋财害命,而是在象征意义上死亡对人幻想“掘藏”的嘲弄!换句话说,小说借陈雷之死实际想表明的是,在死亡这人生的最大的荒诞面前,欲望、“掘藏”是毫无意义的。幼年的陈雷在一瞬间瞥见了世界的荒诞本质,成年后的他却忽视了命运的暗示与告诫,他试图“掘藏”,挑战世界的荒诞法则,结果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成为荒诞世界的一个佐证。《命中注定》表现了“中年想掘藏”,这成为中年人/父辈不能正确理解世界的荒诞真相,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荒诞世界之关系的一个表征。

司机隐喻着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荒诞世界之关系的“父辈”,他对世界的暴力熟视无睹,并在欲望的驱使下参与了这种暴力,从而成为荒诞世界的同谋与化身。“父辈”不能给置身于荒诞世界中的“子辈”带来呵护与温情,反而加重了子辈的痛苦,这就必然让“子辈”产生了深深的“弃绝感”。《四月三日事件》中18岁的青年感受着周围世界对他的迫害与弃绝,父母、同学与邻居似乎都抛弃了他,成为他的敌人。在《世事如烟》中,“瞎子”经常坐在潮湿的街道上倾听少女“4”的声音,这是瞎子心中“像水果一样甘美”的天籁之音。瞎子在20多年前被“遗弃”在一个叫做“半路”的地方,———他为什么被遗弃在“半路”?也许他正是那位出门远行的少年,在路的中途被人到中年的“父辈”摒弃了。他的眼睛为什么瞎了?因为在他面前,是一片看不到光明的荒诞世界,他找不到“旅店”,找不到温暖的怀抱,因此,少女“4”就成为瞎子在鬼魅世界中留存的惟一光亮。然而,这丝光亮也被成人世界扑灭了,瞎子听见了少女被算命先生奸污而发出的尖利哭喊,他不由得“潸然泪下”。面对这个卑鄙的世界,瞎子能做的,就是肉身的毁灭,以此表达对世界的微弱抗议,循着“4”的歌声,他跟着“4”跃入了江中。在《祖先》中,父母被货郎的鼓声吸引过去了,他们“彻底沉浸到对物质的渴求之中”,儿子/“我”“感受到了被遗弃的恐惧”,“我”发出了“哭喊”,然而,“谁会在意一个微小生命的呼叫?”③在《在细雨中呼喊》的开篇,描述了一个“孩子”对“黑夜莫名的恐惧”,当他沉睡在睡眠中时,总会出现“一个女人哭泣声”,“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孩子为何对“黑夜”感到害怕?因为黑暗阴森的世界让他恐惧;为何是女人的呼喊?因为女人代表着置身荒诞世界的无助,代表着软弱,事实上,这是少年/子辈内心对外界荒诞的恐惧的外化,因此,孩子急切地“期待着”回答“呼喊”的“声音”,他把一个陌生男人穿着的“宽大黑衣”发出的响声理解成对女人呼喊的回答。描写是隐喻性的,显然,对战栗的孩子来说,他渴望得到父辈“宽大黑衣”的怀抱,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孩子不久就发现这个男人死去了,他的尸体“静静地躺在蜘蛛网下面”。④———这就表明子辈所期待的父辈的怀抱(“旅店”、家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庇护者“父辈”“死去了”,缺席了。三现实中的“父辈”让人绝望,他们已经“死去”,这就意味着余华的'写作将会“转型”,他的小说中将会出现新的庇护者与新的生存哲学。果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余华开始“转型”,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好父亲”形象,如《活着》中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兄弟》中的宋凡平。然而这种转型是向“祖父”的靠拢,不是向父亲的回归。余华转型后小说中的父亲大多是“继父”,而“亲父”仍旧堕落无耻。实际上,在转型后的小说中,继父”们体现的不是“父辈”自身的与情感,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成为传达“祖父”哲学的载体。而这种“祖父”哲学,在标志着余华转型的小说《活着》中,得到正式的确立与表达。如果说《十八岁》表现的是儿子对荒诞世界的发现(“少年去游荡”),《命中注定》表现的是父辈不切实际的欲望幻想(“中年想掘藏”),小说《活着》表现的就是“祖父”在荒诞面前否定了欲望,而甘愿“失去”(“老年做和尚”)。《活着》中的福贵信奉“失去”的哲学,也就是说,在存在的虚无面前,他明白欲望毫无意义,人所拥有的财产、地位、包括生命,都会无一例外地失去。正是由于这种洞察与顿悟,他对“失去”能够坦然承受。小说开篇福贵老人唱起了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⑤皇帝让“我”当附马,这是何等的荣华富贵,“我”却拒绝了。

高校哲学教学困境及出路论文

康德名言

哲学与人生教案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应用与哲学现代化

分析哲学与叙事哲学

职场闲人的困境与出路

《传统与进步》说课稿

思路决定出路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康德哲学与传统人文科学的出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