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

时间:2023-03-05 04:02:59 作者:布林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布林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

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

文章主要分析了株溪口水电站溢流坝坝顶公路桥施工方法,重点阐述了公路桥梁预制和吊装施工方案的`选用及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工期,且施工安全可靠,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作 者:陈杰  作者单位: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陕西,成阳,712000 刊 名:陕西水利 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U445.4 关键词:溢流坝坝顶   公路桥梁   预制吊装   施工方法  

篇2:北京地区典型地层顶管施工方法选择

北京地区典型地层顶管施工方法选择

顶管法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根据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顶管施工方法.北京地区顶管施工所处的工程条件、环境条件复杂,特别是地层条件差异很大,既有砂性土、黏性土,又有砂砾石、风化岩地层,采用仟何一种顶管施工方法都很难适用于各种地层.在总结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地区3种典型地层条件阐述了顶管施工方法的选择.

作 者:刘书祥 Liu Shuxiang  作者单位:北京市市政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23 刊 名:市政技术 英文刊名: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7(3) 分类号:U455.47 关键词:北京地区   顶管   施工方法   土压平衡顶管   泥水平衡顶管   人工顶管  

篇3:浅谈顶进桥施工中轨道的加固方法论文

浅谈顶进桥施工中轨道的加固方法论文

摘 要:某高切坡为Ⅱ1型,安全等级为三级。高切坡主要由侏罗系沙溪庙组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等构成,本文对某高切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稳定性计算方对其安全性做了评价。

关键词:高切坡;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性评价

某高切坡为Ⅱ1型,安全等级为三级。高切坡原规划坡长100m,切坡面积1160m2;勘察实测坡长298.6m,高切坡面积3696m2;根据危害性与危险性,初步设计拟定长度126m,切面面积1880m2,施工图设计长度126m,切坡面积1880m2。

该高切坡分为二段:第一段切坡最大坡高为31m,切坡平均坡度为60°,自然坡平均坡度为40°。第二段切坡最大坡高为19m,切坡平均坡度为60°,自然坡平均坡度为40°。高切坡顶部为碎石土,坡面主要由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泥岩构成,局部为第四系残坡积碎石土。

1工程地质概况

工程地处中纬度的亚热带季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主要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8.9℃,相对湿度77%,多年平均降雨量1028.6mm。雨季暴雨多,降雨量大,日降雨量最大达192.3mm,年降雨天数约120~159天,多集中于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192.3mm的7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mm。

该段高切坡属中低山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侏罗系沙溪庙组(J3s)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侏罗系沙溪庙组(J3s)主要为灰黄色厚层砂岩、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紫红色厚层-中厚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等。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主要由碎石土组成,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土石比约为6:4,厚度1~5m。广布于高切坡上下方的地表。

高切坡区位于长江南岸,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斜坡倾向北侧的长江,地形坡度一般在30~35左右。大气降水多沿坡面直接排向长江或排入两侧的沟谷,部分渗入岩体内部,转化为地下水排泄到长江。

高边坡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其中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堆积物中,埋深浅,受大气降水补给,无统一地下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基岩裂隙中,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大。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有腐蚀性。

2地质特征及主要地质问题

高边坡区目前尚未发现整体的大面积变形破坏现象,由于修建移民公路与移民迁建房屋使原来的斜坡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经受长时间的风化作用,边坡表层岩体十分破碎,导致边坡表层局部位置出现小规模的.剥落、掉块现象发生。

3边坡稳定性计算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宏观分析,高切坡具备可能滑动的坡段为1+142~1+165段的土质坡,可能的变形破坏模式为沿岩土界面滑移。其他坡段基本上不存在整体滑移的几何边界条件,不会发生整体的变形破坏,但存在表层风化破裂岩体的塌落、掉块等。考虑高切坡区域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特别是最危险的情况,由于区内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可不考虑地震的影响,故综合确定以下两种计算工况:①天然状况(坡体自重);②天然状况+暴雨(坡体自重+暴雨)

本高切坡的安全等级为三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规定,采用平面滑动法和折线滑动法计算安全系数为1.25,采用瑞典圆弧法计算安全系数为1.20。

为了考察1+142~1+165段的整体稳定性,选择5-5'剖面作为稳定性计算剖面,其潜在滑动面qzhm1为残坡积物与强风化岩体的接触面。

在以上模型与参数给出的情况下,利用瑞典条分法与剩余推力法对每一潜在滑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由现场勘察和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现状条件下,切坡整体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仅局部位置出现表层岩体的剥落、崩塌等小规模的破坏现象。

②在工况二的条件下,主要滑动面安全系数为1.176,安全储备不足,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③对其他坡段,高切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发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小。但鉴于切坡表面风化、剥落与掉块的发生,应对其进行处理或防护。

4结语

本文对该高切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分层次治理的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佑荣,唐辉明.岩体力学[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孙玉科.赤平极射投影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张飞等.岩体结构面赤平极射投影极点图的分形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2,(5).

[4]陈钧[.用赤平极射投影进行楔体滑坡的稳定分析[J].非金属矿,1987,(3).

篇4:为什么检查井内适宜采用管顶平的施工方法?

为什么检查井内适宜采用管顶平的施工方法?

当因管道变径而设置检查井时,为了保证排水的安全性,应在施工时使管子的管顶标高相同为宜(图1---73),

1---73

在一般情况下,D2(小管)管内的水位高于D1(大管)管内的水位,当考虑满足管内充满度的要求时,D1管内的水位不会高于D2管内水位,D2管内的水会顺利地排人大管中而不会出现倒灌现象,

如果施工时,变径处做成管底平,一旦Dl管排水不畅或排水量突然加大时,D1管内的水位高于D2管内的水位,使D2管内的水无法排出并形成倒灌.这种情况如出现在建筑物排水管接人第一个检查井时,会使室外污水管道内的污水倒流至室内排水系统中,造成污水溢流。

篇5:顶进施工中解决涵体抬(扎)头现象的方法

一、涵体顶进过程中发生抬(扎)头现象的原因及容易出现的区域

顶进法施工的涵体一般为箱涵,底板与涵体为一个整体,在顶进施工中涵体因为下方地质情况不尽相同发成涵体微倾,并随着施工的进行而以抬(扎)头现象表现出来。顶程长且未采取有效措施时都可能发生抬(扎)头现象。荷日铁路在增Ⅱ线开通以前顶进桥涵都未出现抬(扎)头现象,而在增Ⅱ线开通以顶进的桥涵或大或小都存在抬(扎)头现象。这是因为增Ⅱ线开通以前顶进涵顶程在15米左右而滑板就有13米,顶进全程几乎全在滑板上,涵体作力点都在滑板上,涵体不易发生抬扎头现象;而增Ⅱ线开通以后的顶进涵顶程均在25米以上,涵体必须在土面上行进10米,当地质条件不良时极易发生抬扎头现象。发生抬扎头现象得不到及时处理必然超过设计及规范要求甚至影响正常使用。当顶程较长时也提供给我们调整涵体形态的时间距离也长,所以只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顶程较长的顶进涵一般在到位后均可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因此在了解涵体可能发生抬扎头现象的区段,并预先做了处理,这样涵体到位后不至于出现超标的现象。根据现场实际调查分析,抬扎头可能出现的区段及原因为:

1)首先可以根据施工处土质来分析是否可能出现抬(扎)头现象。因此,施工中要注重地质报告并在开挖过程时要随时注意土质变化。如某个断面前后土质差异很大,涵体就会在这个地方因受力不均而抬扎头现象;当土质为砂质土发生抬扎头现象可能性很大,因此这种地质就需必须措施,为以后的工作减小的难度。当地质情况一定后,在涵体在行径过程需要注意每次挖土底面的坡度和吃土量。如果吃土或坡度太大,涵体的可能发生抬扎头。如忽略这些细节并未在施工中采取措施,必然给以后工作造成难度。

2)涵体在滑板上行径及涵头刚下滑板时,由于船头坡的缘故一般出现抬头现象;涵体当有1/3下滑板时,涵体会因重心迁移就会出现抬头变缓的现象;当涵体2/3 下滑板后涵体重心就会落在土上,涵体就会因前后地质情况差异而出现扎头现象,

备考资料

上述现象均属正常现象,但其抬扎应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表明涵体已经不在正常状态,就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整涵体状态。因此在整个顶进施工过程中,需要勤测量,勤分析测量数据,准确掌握涵体状态,并预测涵体以后的状态。如通过超平记录发现抬头现象并有加剧趋势首先应该将涵体吃土量减少并将挖土地面标高下降;如趋势比较稳就需继续观察;如趋势变缓说明涵体行进正常。如荷日线K181+030 1-12m 钢筋混凝土小桥,该桥地质为黄砂土并且小里程侧有少量的淤泥土,设计采用悬喷桩改善地质情况。该桥在预制完成和强度达到要求这段时间内,涵体静态发生倾斜,涵体有“掉肩”现象。在顶进开始就采用两侧打混凝土薄带、中间换填碎石垫层并采用旋喷桩改善土质。即有采取这些措施涵体在滑板上行径时平稳但当涵尾脱离滑板的瞬时涵尾两侧平均也下降了20cm,造成涵头前挑。因为在施工中采用措施使得涵尾两侧平均下沉,调整涵体“掉肩”状态,为以后的工作减小难度并积累了经验。

3)双线铁路一般两线路基受压时间不同,两次填筑路基土质不同。因此双线顶进时,涵体容易在两路基结合处(两线间)发生抬(扎)头现象。在顶进到达两线交界处时要加大测量次数,减少吃土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否则容易造成涵体到位后超标,甚至涵顶与加固横梁相碰,给以后顶进加大难度,提高工程费用。

4)在采用机械出土时,涵体容易因吃土太多而发生抬扎头现象。因此,在利用机械出土后,必要时可以安排人工清底。

5)在雨季施工时,要作好防雨措施,避免涵体水倒灌而出现涵头策土被浸泡的现象。如果对浸过土不采取措施并继续顶进,涵体容易发生扎头现象。因此,在雨季施工时,要采用短掘短顶方法并注意涵内排水问题。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www.shangxueba.com/store_m_706634_23236_1_1.html

篇6:顶进施工中解决涵体抬(扎)头现象的方法

顶进施工中解决涵体抬(扎)头现象的方法

本文以同煤集团k4+950~12+12m铁路立交桥顶进为例,介绍了顶进施工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指出了顶进施工的应用前景.

作 者:肖所应  作者单位:大同煤矿集团矿山铁路分公司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 关键词:框架桥   顶进法   抬扎头   分配梁   反楔型  

顶管施工要求有哪些?

1F416010掌握混凝土坝的施工技术

坝字组词

水利水电施工中土石坝筑坝工程主要工艺分析论文

堰塞坝漫顶溃口流量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论文

顶真的对联

坝坝宴开场白主持词

再走蕨坝散文

sbs防水卷材施工方法及技术规范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方法的探讨

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溢流坝坝顶公路桥的施工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