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辅导:消食药

时间:2023-03-18 03:46:34 作者:湿毛衣zz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湿毛衣z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药学》辅导:消食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药学》辅导:消食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药学》辅导:消食药

要点:

消食药的配伍方法:

应用消食药,若宿食停积、脾胃气滞,应配理气药用,以行气导滞;若兼脾胃气虚,则配健脾益胃药用,以标本兼顾,消补并用;若素体脾胃虚寒,则配温里药用,以温运脾阳、散寒消食;若兼湿阻,则应配化湿药,以芳香化湿、醒脾消食;若食积化热,则配以苦寒攻下药用,以泻热化积。

具体药物

要点:    ’

1.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功效、应用: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主归脾、胃、肝经。本品有消积化滞之功,尤善助肉食之消化,因山楂性温能通利气血而止痛,味甘能缓急止痛,而用于多种痛证。功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主治肉食积滞证、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主归脾、胃、肺经。莱菔子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能消食开胃而绝生痰之源,又能化痰止咳以治咳痰之标,能降气平喘以平喘息。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滞证、咳喘痰多、胸闷食少等。尤适宜于食积气滞较明显而见脘腹胀满、疼痛及食滞咳喘痰多之证。

鸡内金:味甘,性平。主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功能消食胃,涩精止遗。本品消食化积力强,米面薯芋肉食等各种食滞证均可应用。鸡内金既消食化积,又能健运脾胃,消食而无伤正之弊,故小儿脾虚疳积多用之。鸡内金又长于涩精止遗,用治肾虚遗精遗尿。本品尚能通淋化石,用治砂石淋证或胆结石等症。

2.神曲、麦芽的功效、主治病证:

神曲:功能消食和胃。主治饮食积滞证。因兼有和中止泻之功,故尤善治食积肠鸣腹泻;因其兼能解表,故可用于外感兼食滞者。凡丸散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可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

麦芽:功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主治米面薯芋食滞证、断乳乳房胀痛以及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

3.谷芽的功效:

谷芽:功能消食健胃。

4.鸡内金的用法:

鸡内金:即可煎服,亦可研末服,但研末服比煎剂好。

5.麦芽、莱菔子的使用注意:

麦芽:麦芽能抑制乳汁分泌,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莱菔子:莱菔子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又不宜与人参同用,以免影响人参的功能。

篇2: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消食药

山 楂

【主治病证】

①食滞不化,肉积不消,泻痢腹痛。

②瘀血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

③疝气偏坠胀痛。

④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

麦 芽

【主治病证】

①食积不化,消化不良。

②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

莱菔子

【主治病证】

①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

②痰涎壅盛之气喘咳嗽。

鸡内金

【主治病证】①食积不化,消化不良,小儿疳积。

②遗尿,遗精。

③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

神 曲

【主治病证】 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及肠鸣泄泻。此外,丸剂中有金石、介类药时,常以本品糊丸,以赋形、助消化。

谷 芽

【用量用法】 9~15g,大剂量30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炒焦消食力强。

总结

肉食积(油腻食物):山楂;

面食积:麦芽、谷芽、神曲(谷食积)

诸积:鸡内金。

食积兼气滞:莱菔子

食积兼脾胃虚弱:谷芽;

消食兼防金石伤胃:神曲

食积兼泄泻:神曲

食积兼血瘀:山楂;

食积兼结石、遗尿遗精:鸡内金

消食力量强弱(相对而言):

鸡内金 > 神曲 > 山楂 > 麦芽 > 谷芽

篇3:《中药学》辅导:活血化瘀药

要点:

1.活血祛瘀药的配伍方法

应用活血化瘀药,应根据本类药物的不同特点加以选择应用,还需针对形成瘀血的不同病因及病情,随证配伍,以标本兼顾,若寒凝血瘀者,应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则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品;风湿痹阻,经脉不通者,可配祛风湿药;癥瘕积聚之证,可配软坚散结药;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当配补益药。应用活血化瘀药治血瘀证时,更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配伍同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2.活血祛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活血化瘀药易耗血动血,对妇女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当忌用;阴血亏虚者应慎用,孕妇慎用或忌用,以免引起出血,损伤胎儿、流产或耗伤阴血。

具体药物

要点:

1.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的性能、功效、应用:

川芎:味辛性温,主归肝、胆、心包经。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能治一切气血瘀滞之证。本品又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诸外风头痛,以及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使用;又为妇科要药,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又能“中开郁结”,治肝郁胁痛,故不论血瘀气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心、胸、胁、腹诸痛及癥瘕积聚均可使用本品。且能“旁通络脉”,可治风湿痹痛以及跌扑损伤等症。

延胡索:本品味辛、苦性温,主归肝、脾、心经。本品能活血行气止痛,治一切气血瘀滞之痛证,称其“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止痛良药,无论气痛、血痛、寒痛、热痛等何种痛证,皆配伍应用。

郁金:味辛、苦,性寒。主归肝、胆、心经。功能活血行气止痛,常用治气滞血瘀之胸、胁、腹痛。妇女痛经、月经不调属肝郁有热、气滞血瘀者,亦常应用本品;治胸胁损伤、胸闷疼痛,也可选用。郁金又能解郁开窍、清心,治痰蒙心窍、热病昏迷;又能利胆退黄,治肝胆湿热之黄疸、胆石症等;且能凉血,顺气降火,而治气火上逆之出血证。对杂病癫痫、癫狂亦可选用本品。

丹参:味苦,性微寒,主归心、肝经。为妇科要药,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功能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对血瘀有热者尤宜。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但本品无“四物汤”之养血功效,其用于血虚证是取其祛瘀生新之功。本品又长于活血化瘀,主治血瘀心胸、脘腹疼痛及癥积,风湿痹痛诸证。本品尚可凉血消痈、安神,用治疮疡痈肿及热病烦躁昏迷、杂病心悸失眠等证。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主归肝、心、膀胱经。本品尤多用于妇科经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名。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主治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水肿小便不利及跌打损伤等。且能清热解毒,治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红花:味辛,性温,主归心、肝经。本品长于活血通经,妇科尤为多用。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心腹瘀痛及跌打损伤,血脉闭塞紫肿疼痛;亦常用于斑疹色暗,热郁血瘀者,多选用番红花。红花用量少则和血调血,用量大则可破血。

桃仁:味苦、甘,性平。有小毒。主归心、肝、大肠经。桃仁活血作用较强,称破血药,且兼有润肠通便之功。功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主治血瘀诸证:如妇女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积,心腹瘀痛及跌打损伤。亦常用治肠燥便秘;桃仁又善泄血分之壅滞,可治肺痈、肠痈。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主归肝、肾经。本品性善下行,功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主治瘀血阻滞之妇科经产诸疾、跌打伤痛;肾虚腰痛,久痹腰膝酸痛乏力;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头痛眩晕,吐血,衄血,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阴虚火热上炎之证。

2.乳香、姜黄、虎杖、鸡血藤、莪术、水蛭的功效、主治病证:

乳香:功能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主治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及瘀血阻滞诸痛证,如心腹瘀痛,癥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

姜黄:功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主治血瘀气滞之心、腹、胸、胁痛,经闭,痛经,产后腹痛及跌打损伤等。姜黄能温通经络,擅治寒痹风湿臂痛

篇4:《中药学》辅导:理气药

要点: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

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理气药的药性多为味辛、苦,性温或微温,如橘皮、青皮、木香;个别药物性平,如香附、柿蒂等;少数药物例外,如少数药物具有寒性或微寒性,如川楝子、青木香为寒性,枳实为微寒。乌药单具辛味,川楝子单具苦味,柿蒂苦、涩,香附兼微甘。由于辛能行能散,苦能泄降,性温能温通,故具有辛、苦、温或辛、温性味者,行气降泄之力较大。理气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气滞证或气逆证并以脾胃气滞证、肝气郁滞证、肺气壅滞证为多见,故本类药物主归脾、胃、肝、肺经;枳实、木香、薤白并能通泄大肠;沉香、乌药兼入肾经。理气药中主归脾、胃经者,多具理气健脾作用,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主归肝经者,多能疏肝理气,主治肝气郁滞之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主入肺经者,多具理气宽胸作用,主治肺气壅滞之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症。

2.理气药的配伍方法

使用理气药,须针对病证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若脾胃气滞由饮食积滞、脾胃气虚、湿热阻滞、寒湿困脾所致者,须分别配伍消食导滞、补中益气、清热除湿、苦温燥湿药治疗;若肝气郁滞由肝血不足、肝经受寒、瘀血阻滞所致者,须分别配伍养血柔肝、温肝散寒、活血祛瘀药用;肺气壅滞由外邪客肺、痰饮阻肺所致者,宜配伍相应的宣肺解表、祛痰化饮药治疗。

3.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由于理气药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具体药物

(一)要点:

1、橘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的性能、功效、应用:

橘皮:味辛、苦,性温,主归脾、肺经。本品气芳香能醒脾,味苦能燥湿而能健脾化湿和中,为其性能特点。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证(症见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等),尤以寒湿阻中所致者为宜,并治湿痰、寒痰咳嗽证。

枳实:味苦、辛,性微寒。主归脾、胃、大肠经。本品辛行苦泄力强,理气之中,长于破气、消积、除痞,又善行气化痰。功能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主要适用于食积气滞证表现脘腹痞满胀痛者,因本品性微寒,故尤宜用于食积化热或胃肠热结气滞之证,如热结便秘、腹痞胀痛,但其泻热通便力较弱,故常配苦寒攻下药使用。本品尚有通肠导滞之功,故亦可用于湿热泻痢、里急后重患者。本品还常用治痰阻气滞所致胸脘痞满、胸痹结胸等病证。

木香:味辛、苦,性温。主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木香味辛、苦,辛能行气,苦能通泄,其性温又能温通,能行气醒脾,故尤长于行脾胃之气滞,本品入大肠经,能行大肠之气滞,通泄大肠而止痛,又入胆经,味苦疏泄肝胆之气郁而止痛退黄。本品主要功效为行气止痛。常用治泻痢里急后重及食滞腹满胀痛、便秘或泻而不爽;还常用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郁蒸、气机郁滞所致腹痛胁痛、黄疸者。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主归肝、脾、三焦经。本品辛行苦泄,入肝经而长于疏理肝气。功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主治肝气郁滞之胁痛、腹痛,肝气犯胃之胃脘痛,肝郁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症。

薤白:味辛、苦,性温。主归肺、胃、大肠经。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行胸阳之壅结。功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常用治胸痹证及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等症。

2、青皮、乌药、沉香、川楝子的功效、主治病证:

青皮:功效疏肝理气、消积化滞。主治肝气郁滞诸证(如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寒疝疼痛)、食积腹痛以及癥瘕积聚、久疟癖块。

乌药: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尿频及小儿遗尿。

沉香: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主治寒凝气滞胸腹胀痛、胃寒呕吐以及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

川楝子:功效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主治肝郁化火诸痛证、热疝作痛(疝痛属肝热者)、肝胃不和之胁肋作痛;虫积腹痛、头癣。

3、佛手、荔枝核、柿蒂、青木香的功效:

佛手: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荔枝核:功效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柿蒂:功效降气止呃。主治呃逆证。

青木香:功效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

4、木香、沉香的用法:

木香: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多用于止泻。

沉香:煎服,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

5、沉香、川楝子、青木香的使用注意:

沉香:因其有效成分容易在煎煮中挥发而丧失,故不宜久煎,只宜后下。

川楝子:有小毒,不宜过量服用或持续服用,其中毒主要是肝脏损害及内脏出血等,故对肝病患者尤须慎用其量。

青木香:不宜多服,过量服用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肠胃反应。

6.橘皮与青皮,木香与香附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篇5:《中药学》辅导:解表药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解表药的性能特点:解表药味辛质轻,以入肺与膀胱二经为主,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主要作用,因辛能发散,质轻轻扬升浮,肺合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善走肌表,有透发毛窍、发汗解表的作用,使表邪由汗而解。

解表药的功效、适应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故主要适应范围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2)部分解表药通过发汗宣肺可利尿退肿,可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

(3)部分解表药能够开宣肺气,而兼有止咳平喘作用,可用于表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喘咳。

(4)部分解表药通过发表能够透疹,可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

(5)部分解表药有祛除风寒湿邪而有行痹止痛之功,可用于风湿痹证,肢节疼痛者。

(6)部分药物散风解表,兼有消疮之功,可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因解表药药性有温、凉的区别,所治的表证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外感风寒者,首先应选择发散风寒药;外感风热者,选发散风热药。若兼感暑湿者,应配伍祛暑化湿药;若兼有燥邪者,则应与润燥药同用。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应与补益药同用,以扶正祛邪。如素体气虚,外感表邪者,解表药应与补气药同用,以益气解表;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复感表邪,解表药应与补血药同用,以养血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宜发散风寒药与助阳药并用,以助阳解表;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者,则应当解表药与滋阴药同用,以滋阴解表;此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还应与清热解毒药配伍。

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解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应控制用量,做到中病即止,若使用过量而发汗太多,则容易耗伤阳气,损及津液,甚者导致亡阴或亡阳。

(2)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而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均当忌用或慎用,以免更加耗伤阴血津液。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如春夏季节、南方炎热地区,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天,北方严寒地区,腠理致密.不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重一些。

(4)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所含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若作为汤剂使用则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辛温解表药

要点

1、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主入肺、膀胱经。本品辛开苦泄,性温散寒,为辛温解表之峻品。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重点在于开宣肺气,外以开凑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内以宣肺气而平喘。适用于肺气壅遏不宣的咳嗽气喘,并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为宣肺利水消肿之要药,对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即风水水肿)较为适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主归心、肺、膀胱经。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

可行里达表,能温通一身之阳气,有流畅血脉之功。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作用重点在于温通阳气,向上向外,通阳扶卫,发汗解肌而散风寒,用治外感风寒,无论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适用。本品入里能温通胸阳而治胸痹,用治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血寒瘀阻、经闭腹痛,以及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尤其善治寒痛、冷痛,能温中散寒,以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本品又可温通脾阳、肾阳以助阳化气,化气行水,以消除水湿痰饮,常用治痰饮、蓄水证;本品还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用于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动悸、脉结代者。

紫苏:味辛性温,主归肺、脾经。功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兼能安胎、解鱼蟹毒。本品外能发汗解表,内能行气宽中,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适用于风寒感冒的轻症,咳嗽痰多,但对风寒感冒兼气滞胸闷者尤为适宜。因其内能行气宽中又常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的患者。也常取其行气安胎之功,用于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此外,还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苏叶、苏梗功用相似,但苏叶偏于发散风寒,而苏梗则偏于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荆芥:味辛、性微温,主归肺、肝经。本品辛而不烈,微温不燥,药性平和,长于发表散风。功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本品既散风寒,又疏风热,故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目赤等症均为常用之品。而且荆芥又能散血中之风热,透邪外出能透疹消疮,可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

篇6:《中药学》辅导:补气药

补气药

要点:

1.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的性能、功效、应用: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主归心、脾、肺经。人参主要是大补元气与脾、肺之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现代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亦甚有效。亦是治疗脾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及肺气虚弱、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的常用药。因其尚有益气生津,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之效,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等多种病证。对正气虚而邪气留恋不去者,可用人参补益正气,使邪气自不能容,故又常作为扶正祛邪药使用。

党参:味甘,性平,主归脾、肺经。党参补气、生津、养血及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人参基本类似而力较弱。党参不腻不燥,其补气之功,以用于脾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为主。主要功效为益气,生津,养血。可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古今方中凡用人参治疗的一般脾肺气虚及津伤血亏证而证候较轻者,现多以党参代之。但党参并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虽用大剂量,亦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固脱。

黄芪:味甘,性微温,主归脾、肺经。本品擅长补气升阳,对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及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诸证,均为要药。本品又能补肺气,益卫固表,对肺气虚弱的咳嗽气短,及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等证,疗效均甚为显著。黄芪既补气,又能利水消肿,对气虚水湿失运,而见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亦很有效。因其补气而又能托毒外泄,排脓生肌,对气血虚弱,无力托毒外出,疮疡内陷不起,脓成不溃,或虽溃而脓出清稀,久不收口者,亦常应用。主要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另外,黄芪还能补气以生血、生津、摄血、行滞,故又可用于气虚血亏,消渴,便血、崩漏,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痹痛等病证。黄芪的临床应用很广,通过相应配伍,可用于多种病证。如配伍人参、升麻、柴胡,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治久泻脱肛、内脏下垂;配伍防己、白术,能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用治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配伍白术、防风,能固表止汗,用治表虚自汗;配伍穿山甲、皂角刺,能益气托毒透脓,用治疮疡脓成不溃,正气已虚者。

白术:味苦、甘,性温。主归脾、胃二经。本品甘温补气,苦燥健脾,为补气健脾要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常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又常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其固表止汗及安胎之功,均与补气健脾作用密切相关,可用于脾虚卫弱,肌表不固之汗多及脾气虚弱而胎元不固者。

甘草:味甘,性平。主归心、肺、脾、胃经。本品应用十分广泛,通过相应配伍,可用于多种病证。甘草甘平,能益心气,补脾气,并能入肺经祛痰止咳。用治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常以本品为主药;治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常以本品益气和中。主要功效为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治痰多咳嗽,可随证配伍应用。本品味甘能缓,一则可缓急止痛,多用于挛急性疼痛,如脘腹及四肢的挛急作痛;一则可缓和药性,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其烈性或减轻其毒副反应,又可调和脾胃,故应用非常广泛。其清热解毒作用,以用于热毒所致的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为主。

2.西洋参、太子参、山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西洋参: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西洋参功善补气,性偏寒凉,又能养阴,清火生津。故气虚而阴津耗伤有火者,用本品甚佳。主要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的烦倦、口渴,及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之证。

太子参:功能补气生津。太子参为一清补之品。因其能益脾气,养胃阴,故可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口渴、心悸、失眠、虚热多汗等证。

山药:功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山药甘平,既补脾胃之气,又益脾胃之阴,且性兼涩。故常用于脾胃虚弱,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儿童消化不良的泄泻;肺虚或肺肾两虚的久咳久喘,肾虚不固的遗精,尿频,以及妇女带下清稀、绵绵不止等;亦可用治消渴证。

篇7:《中药学》辅导:补虚药

补虚药

要点:

1.补虚药的配伍方法

应用补虚药首先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并进行相应的配伍。如脾气虚弱证,常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补益脾气药配伍。其次,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和在病证中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般来说,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也易致阳虚;气虚和阳虚,表示人体活动能力的衰减。与此相应,补气药和补阳药多性温属阳,能补益人体阳气,振奋衰减的机能,消除或改善因阳气衰弱而引起的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故对阳气衰弱的病证,补气药与补阳药往往相互配伍应用。同样,阴虚者每兼见血虚,而血虚者也易致阴虚;血虚和阴虚,表示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与此相应,补血药和补阴药性多寒凉或温和,属阴,能补充人体阴血,消除或改善因阴血亏虚而引起的病证。故补血药与补阴药也往往相互配伍同用。又因气与血、阴与阳的互根,故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或气阴两虚等证,也很常见。因此,气血兼顾,阴阳并补,或气阴同补,都是常见的配伍方法。另外,对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证候,又当配伍相应的祛邪药,使邪去而正复。还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补虚药的注意事项:1.补虚药本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不可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致“误补益疾”。2.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要,亦不宜用补虚药,以免“误补留邪”、“闭门留寇”。3.用于扶正祛邪时,要注意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分清主次,恰当地配伍解表、散风、化湿、利湿、清热、泻下等祛邪药同用,使邪去正复。4.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如作汤剂,应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个别挽救虚脱的补虚药,如人参、麦冬等,则宜制成注射剂,以备急用。

篇8:《中药学》辅导:止咳平喘药

要点:

1.杏仁、百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的性能、功效、应用:

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主归肺、大肠经。本品味苦能泄降肺气而兼宣肺之功,但以降为主。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临床通过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属风寒者,配麻黄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风热者,配桑叶、菊花,以散风热宣肺止咳;燥热肺燥咳嗽,配桑叶、贝母、沙参等,以清燥润肺止咳;肺热咳喘者,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热止咳平喘。本品质润,味苦又能下气,故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主归肺经。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能润肺止咳,杀虫。常用治肺燥咳嗽,以其功专润肺止咳,故无论外感内伤、新久多种咳嗽及痨嗽,皆可应用本品。百部又能杀虫,治蛲虫,阴道滴虫,头虱等。

苏子:味辛,性温,主归肺、大肠经。功似杏仁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而苏子又兼化痰之功,故长于降气化痰。苏子治寒痰、痰湿阻肺、肺气上逆者,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同用,以加强化痰、降气之功。

桑白皮:味甘,性寒,主归肺经。桑白皮长于清肺热肺火,性较缓。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之喘咳,以及水肿,如风水、皮水等。桑白皮配地骨皮,可增强清肺火肺热之功;配茯苓、大腹皮等,则增强利水、消肿之效。

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主归肺、膀胱经。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与痰火。葶苈子力峻,其利水之力也强。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之喘咳,对邪盛喘咳不能平卧者为优。也常用治水肿、悬饮、胸腹积水之及小便不利等。

2.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白果的功效、主治病证:

紫苑:能润肺化痰止咳。主治咳嗽有痰之证,为治咳常用药,无论新、久、寒、热、虚、实,均可用之。本品长于化痰。

款冬花:能润肺化痰止咳。可用治多种咳嗽有痰之证,为治咳常用药,无论新、久、寒、热、虚、实,均可用之。款冬花长于止咳。

枇杷叶:功能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清降肺胃之气,主治肺热咳嗽及胃热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马兜铃: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痰热咳喘,兼能清肠消痔,平肝降压。

白果:功能敛肺定喘,止带,缩尿。主治哮喘痰嗽,以久咳久喘之虚证尤宜,又治带下、遗尿等。

3.百部、白果的用法:

百部:久咳虚喘宜蜜炙用。

白果:煎服应捣碎。

4.杏仁、马兜铃、白果的使用注意:

苦杏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宜打碎人煎,小儿尤当慎用。

马兜铃: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

白果: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宜打碎人煎,小儿尤当注意。

5.杏仁与苏子、杏仁与桃仁、桑白皮与葶苈子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杏仁与苏子:两者均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治肺气上逆咳喘及肠燥便秘。不同点为:苦杏仁兼宣肺,苏子能化痰;苦杏仁温性弱,各种咳喘均可随证配伍而用之,苏子温性较明显,以寒痰证为宜。

杏仁与桃仁:两者均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治咳嗽气喘及肠燥便秘。不同点为:桃仁:能活血化瘀,治血瘀诸证,如妇女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心腹瘀痛及跌打损伤等。又善泄血分之壅滞,可治肺痈、肠痈。

杏仁兼宣肺,各种咳喘均可随证配伍而用之。

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之喘咳,以及水肿,常相须配用。但桑白皮甘寒性较缓,长于清肺热肺火;葶苈子辛苦大寒力峻,对邪盛喘咳不能平卧者为优,其利水之力也强,可治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篇9:《中药学》辅导:化湿药

要点:

1.芳香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芳香化湿药是指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或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具有辛香温燥之性,入肺、脾、胃经,有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运脾胃等作用。适用于湿阻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倦怠,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症。对暑温、湿温,亦可选用本类药物。

2.芳香化湿药的配伍方法:

使用芳香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的配伍。如脾胃虚弱者,配补脾健胃药;若湿阻气滞、脘腹胀满较甚者,配行气药;若寒湿中阻者,应配温里药;若里湿化热者,则应配清热燥湿药等。

3.芳香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芳香化湿药性偏温燥,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化湿药,其气芳香,内含挥发油等易挥发的有效成份,入汤剂应短煎,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具体药物

要点:

1、苍术、厚朴、藿香的性能、功效、应用:

苍术:味辛、苦,性温。主归脾、胃经。本品辛温气香,苦燥尤烈,长于内化湿浊,而强健脾胃,为燥湿健脾要药;本品又善宣发,能外散风寒,而解表通痹。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常用治湿浊内阻中焦,外感风寒表证、风湿痹证等,凡湿邪为病,皆为常用。本品尚有明目作用,可用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证。

厚朴:味苦、辛,性温。主归脾、胃、肺、大肠经。本品苦燥辛散,既能行脾气,燥脾湿,消积除胀,又能散无形之滞,下有形之积,为消除积滞之要药。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常用治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胀,腹痛或呕逆,或胃肠积滞,脘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等证。本品又能入肺,苦降肺气,燥湿化痰,平喘,可用治痰饮咳喘。

藿香:味辛,性微温。主归脾、胃、肺经。本品其气芳香,既可解暑,又可化湿,能内调中焦化湿浊而止呕,为止呕要药。功效:化湿,解暑,止呕。常用治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脘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并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者;本品还可用于暑湿证及暑温初起的病证。

2、砂仁、白豆蔻的功效、主治病证:

砂仁: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并能醒脾消食,开胃。主治湿阻中焦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证;又能理气安胎,可用于妊娠气滞之胎动不安。

白豆蔻: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主治湿滞中焦,胃寒气滞之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

3、佩兰、草果的功效:

佩兰:功能化湿、解暑。

草果:功能燥湿散寒,除痰截疟。

4、砂仁、白豆蔻的用法:

砂仁:煎服,5-10g。宜后下。

白豆蔻:煎服,3-6g。入散剂为好。入汤剂宜后下。

5、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苍术与厚朴:两者均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均属辛苦温燥之品,均可燥湿,用治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证。苍术以辛散温燥为主,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又可祛风湿,散表邪,明目治夜盲、眼目昏涩;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燥湿之力虽不及苍术,但长于行气消胀,又能消积平喘,善治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腹泻、呕吐及咳喘多痰等证。

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均归脾、胃经。均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二药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但砂仁功偏中、下二焦,适用于寒湿凝滞,寒泄冷痢,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且有安胎之功;白豆蔻功偏于中、上二焦,适用于湿浊阻胃之呕呃,温中偏在胃而善止呕;并能宣通肺气,治湿阻气机之胸闷。

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驱虫药

《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应用-用量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肌肉松弛药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抗高血压药

中药学重点总结

中药学专业学生自荐信

函授中药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小儿消食健胃片说明书

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给药的基本原则

《药》教学设计

《中药学》辅导:消食药(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药学》辅导:消食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