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时间:2023-03-18 03:50:55 作者:十点有个讲座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十点有个讲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希望大家喜欢!

篇1: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现代诗派的特征

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到看,现代诗派的诗美建构是对初期象征诗派象征品行的继承与超越,其诗意核心是象征主义。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示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到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来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消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移,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孤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篇2: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作品

诗歌:《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后人辑);《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戴望舒诗存》

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

翻译作品:《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

篇3: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现代派这个名目是由一份名为《现代》杂志而起的,而这个杂志之名则又来自一个书店。民国十九年,上海现代书局发行了一个文艺月刊,即名《现代月刊》,开始由叶灵凤等人主编。这是个大型文艺刊物,水准相当高。后来戴氏又创办《新诗》杂志,经常在这个杂志投稿者为李金发、施蛰存、穆木天、艾青、何其芳、李广田、路易士(即纪弦)等。戴望舒曾出版诗集《我的记忆》,后改为《望舒草》、《望舒诗稿》,又有《灾难的岁月》等。

前面说过颓加荡诗派原出于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也是如此。但看戴望舒《望舒诗草》后面所附诗论零札中所说的话便可知道:“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又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韵和整齐的字句常会妨碍诗情,或使得诗情成为畸形。”

戴望舒也曾留学法国,与李金发有相当深的友谊,彼此诗风互相影响,不过以格律论,戴氏诗比李金发高出多了。现引其《夕阳下》一首:晚霞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晚山啼哭得紫了,哀悼着白日的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这首诗里“晚山啼哭得紫了”、“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完全是李金发的句法。不过在晚上啼哭之下,戴望舒要加说明是“哀悼白日的长终”,“荒冢流出幽古芬芳”是要把“枝头蝙蝠迷上”,便好懂得多。照李金发的写法,他写了山哭、冢流芬芳以后,笔头便r开去,并且r到十万八千里以外,永远把读者系挂在空中,这就是两人不同之点。又一首《雨巷》可称为戴望舒代表作: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纸油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像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篇4:王维是什么派诗人

王维是什么派诗人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因在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虽然篇幅短小,语言与颇为简练和朴素,但是言浅而情深,语调也很舒缓,表达了他的闲情逸致和田园之乐。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的诗歌流派,是对田园诗和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于唐朝,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当时唐朝还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十分强大,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文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会追求情感上的超脱,而且物质条件为他们的游山玩水提供了基础条件。其二是因为当时佛道思想盛行,返璞归真及净心明性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心里基奠。

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等自然之景和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其诗反映的也大多是闲适淡泊的心情。这些诗作可以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将感情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抒写了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风格清新,意境淡远。

在山水田园诗派中,就数王维的成就最高。王维早期的诗还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后来受到一些列的打击,而逐渐消沉,将山水之景作为心灵的寄托,安于田园生活,体会田园之乐。他工于诗,又精于画,做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在诗坛中有着极深的影响力。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军旅诗是他主要的著作。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与画的完美结合是王维诗作的重要特色。另外,王维的山水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简单的语句里饱含着浓情。而且王维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他诗里渗透着深刻的禅意,流动而又空灵。王维的很多诗都是清冷而幽寂的,仿佛脱离了尘世纷扰,充满了禅意。

而孟浩然未曾入仕,以隐士终身。他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他的诗主要是表达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以及羁旅生活的愁思,其诗风清淡而自然。孟浩然的山水诗意境非常丰富,虽然恬静,但是却充满了活力。在诗歌的表现上,孟浩然极具创造性,充满了洒脱自由的情致。他主张要用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然后用形象把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用开阔的意境来描写秀丽的景色和悠闲安然地生活。虽然孟浩然的诗作在意境上,无法与王维相较,但是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故而,世人将王维和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王维的诗

王维的诗在中国的诗坛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在诗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广泛的。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山水诗王维都留下了许多的作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王维的诗吧。

王维的诗大多数都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自然之色的描绘来体现诗人的闲情逸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大都篇幅较小,语言优美而朴素。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诗、话、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首诗都变得耐人寻味。其实,王维的田园诗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动荡的政局,王维不再追求建功立业,于是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所以,王维的田园诗中往往带有诗人的一些消极思想,同时也体现诗人的淡泊之情。

王维的另一主要著作就是边塞军旅诗。王维以军旅生涯和边塞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有的是反映统治阶级的矛盾,有的是对历史人物侠义作为的歌咏,也有的是对怀才不遇的遗恨、士族阀门当道的愤慨,这也是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另外是一些赠送朋友和亲人或者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抒情之作。在这些小诗中,诗人的语言往往简练、朴素而又自然,在这些在简单的语句中往往又蕴含着最厚重的感情。

王维的诗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著称,而且因王维信佛,他的诗中往往还蕴含着禅意,流动而又空灵,其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浑然而天成。

篇5:柳永是什么派诗人

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

在两宋时代,我国词坛优秀作家灿若星辰,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气势恢宏,充满着作者的雄心壮志,抒发的感情比较强烈和直接,而婉约派的词语言清丽柔婉。

柳永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创新的词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得慢词登上词坛的舞台,同时他也是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的父亲去世后,柳永跟随母亲学习一些启蒙的诗词,后来又跟着他的哥哥们去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私塾先生的指点下,柳永的填词度曲在当地小有名气,随着年龄的增加,柳永也渐渐开始出入一些红楼场所,赢得很多歌女佳人的青睐。

柳永擅长长调诗词,且作品大多是慢词,精于音律,他词中的词调大多都是自己创造新样式,作品音律和谐婉转,特别适合歌唱。其词词风婉约,细致含蓄,很是缠绵,充满着细腻的感情,情景交融。但是词中却大多用白描的手法,不用假借代替,也不用烘托和渲染,词语也大多是口语化,简单易懂,变“雅”为“俗”,通俗的语言处处充满着小市民的生活情调。

柳永的词风

柳永作为我国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柳永的词被称为“豪苏腻柳”,其词风清新婉约,细腻非凡,虽然儿女情长,时而也基调凄婉,但是并没有让人觉得靡靡不振。柳永长期的市井生活,让柳永的词充满着生活的情调,通俗易懂,充满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柳永的词在当时可谓风靡一时,其高超的音律手法和细腻的感情深得人心,但是也不乏有人将将柳永的词归为卑俗,因为柳永的词中确实有“俗气”的特征,如《凤栖梧》中描写男女交欢“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还有描写女子的风情万种“百态千娇,再三偎着”等等,虽然不是奔放但是确实是难逃“俗气”之名。再者因为柳永仕途的坎坷,曾经一度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美酒香艳之中,所以后人有的称柳永的词风大俗。

但是柳永的词中也有大雅的风格特色,首先是情致高雅,如“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柳永词中体现着他内心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热切之情,加上柳永受到儒学背景的熏陶,所以依然持有儒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有其本身出身宦官世家的家庭观念的影响,柳永大半生都在追求报效朝廷的机会,所以才会五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暮年才及第,但是他仍然是欣喜非常,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如《送征衣》、《永遇乐》等词中都体现着柳永的这些想法。

其次就是虽然柳永写了很多浓词艳曲,但是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的词曲,这也是奠定柳永在词坛上地位的词,因为柳永仕途之路途的坎坷,让他常年奔赴在各个地区,这些经历都在他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来,词中抒发了他怀念、送别、哀叹等情感,令人动容。最后便是柳永的词语义高雅,得到广泛大众的'一致好评。

柳永爱情诗词

柳永是我国北宋史上著名的词人,对词在后世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坎坷的仕途经历和长期在汴京的生活使得他常常留恋在秦楼楚馆内,期间柳永也做了大量的爱情诗词,这些浓词艳曲历代来都被赋予“格调低俗”的评论,但是其中富含了很多柳永自身对爱情的思索和感悟。

柳永爱情词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便是情欲合理,其次便是男女平等。

很多后世学者指责柳永的爱情词因为其中充满着很多对男欢女爱的描写,所以让人觉得柳永的爱情词缺乏含蓄美,如《凤栖梧》中“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等,但是柳永的爱情词不仅仅是描写男欢女爱,还有他对人生、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如在《浪淘沙》中“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暗示柳永和歌女的感情日渐加深,已经上升为亲人一般的感情,包含着柳永对人生的感悟。

而男女平等是柳永爱情词中另一个很大的特色。自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起,歌妓就很普遍地存在着,而诗人和歌妓之间的交际更是当时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双方不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歌妓历来都是地位卑贱,受人轻视的。而柳永却一改前人之风,他对歌妓是抱着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歌妓进行交流、生活、欣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立异的行为,并且柳永和歌妓都是情投意合,没有强迫、压迫,让歌妓们身心愉快,歌妓们欣赏柳永,而柳永怜惜歌妓,这是一种和平的状态。

柳永的爱情词对后世爱情观念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其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文学成就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50] ,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篇6: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东晋时期是以阐述老庄哲理为主旨的玄言诗所流行的。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成就: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有时也流露出逃避现实的老庄思想,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情感。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代表作:

四言诗:《停云》、《时运》、《荣木》《劝农》、《归鸟》等。

五言诗:《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桃花源》并序 (序被通称为《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责子》、《述酒》、《蜡日》、《杂诗》十二首、《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十三首、《挽歌诗》三首等。

辞赋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柳先生传》、《晋古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员文》、《自祭文》

陶渊明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篇7:雨巷诗人戴望舒

1、诗体的散文美

戴望舒从《我的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散文美,这种创作风格也确立了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地位。

2、诗境的蒙胧美

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作为自己偷食的.禁果,以此用来丰实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3、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

篇8: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是他的早期作品。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彷徨着。“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范文诗人

雨巷 戴望舒教案

戴望舒秋天的诗歌

雨巷 戴望舒朗诵技巧

杜甫是什么诗人

青春派经典台词精选

豪放派诗词

双面派作文

派大星语录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