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eisuy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她的《维莱特》在我国熟悉的人并不是很多,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也很少见。其实,无论在写作技巧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维莱特》 并不亚于《简・爱》。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作者创作的两个高峰,它们风格迥异,但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简・爱》的世界是作者追寻的理想世界,而《维莱特》的世界是作者体验到的现实世界。
《维莱特》的女主人公露西・斯诺是一个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孤女。小说的前三章描述了小露西在教母布莱顿夫人家作客的经历。这个家庭里还有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六岁小客人叫波琳娜,她和这家十六岁的儿子约翰・格雷厄姆・布雷顿之间发生了一幕幕滑稽可笑的故事。到了小说的第四章,时间已是八年之后。布雷顿的家境已不如从前,母子俩现住在伦敦。露西知道她不能向他们祈求任何帮助,急需找到一份工作,结果在马奇蒙特女士家当了护理人员。马奇蒙特女士很有钱,但身体伤残,男朋友弗兰克圣诞节前夜在去看望她的路上从马上摔下来,当夜死在她的家里。
不久,露西去了欧洲大陆,在法国的一座叫做维莱特的小城落脚。
她到贝克夫人开办的女子寄宿学校求职,先是给女主人的三个女儿当家教,因一口流利的英语取得主人的好感,被提升为英语教师。
露西童年的朋友约翰长大后当了医生,他碰巧也住在小城,虽然与露西擦肩而过,但却没有认出她。约翰在贝克夫人的学校给学生看病,结识了该校的一名学生吉纳芙拉・范肖,并向她求爱。
范肖是个愚蠢、自私、喜欢男人为自己争风吃醋的轻浮女子,而且感情不专,另有别的追求者。露西对约翰产生爱慕之情,同时也由于范肖感情不专为约翰打抱不平。在这期间,保罗・伊曼纽尔先生,一位专横的、难相处的文学教师,常在暗处窥探露西,注视露西的一举一动。
据说在贝克太太的学校还是女修道院时,有个尼姑被活埋,当露西的住处出现闹鬼的事件后,这个鬼被认为是那个尼姑的幽灵(原来是范肖的一个追求者装扮的)。露西得知保罗先生二十年前与一个名叫贾丝廷・玛丽的女子订婚,由于债务和保罗父亲的去世,两人未能结婚,那女子在修道院死了。保罗同一位牧师培尔・赛拉斯一起维持贾丝廷的家庭生活。露西还得知保罗住在附近的男生学院,没有雇佣仆人。露西和保罗虽然几经争吵,但这两个人后来成了朋友,并彼此相爱。保罗设法使露西皈依天主教,但露西诚信的是抚育她成长的新教,始终没有成为天主教徒。赛拉斯和贝克夫人告诫保罗,与露西结婚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在他们信仰问题上两人最终达成共识,但露西的新教将会阻碍她成为保罗的妻子。保罗决定要去瓜达卢佩管理麦尔拉文斯夫人(保罗死去的未婚妻的母亲)的商业。在走之前,他显得不可思议,直到出发的前夜才与露西见面。他为她买下一栋房子,让她开办一所新的学校,等待他从瓜达卢佩回来。在两人相互表白爱的誓言后,保罗离开了。露西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在等待保罗回来的同时,她在自己的学校里获得了成功。她意外地从一位老朋友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用这笔遗产,她将她的走读学校变成了寄宿学校。小说的结尾模棱两可,暗示了保罗先生在回家的路上死于海难。露西过着独身的.生活,从爱的回忆中得到些许安慰。
首先,《维莱特》体现了两种“看”的模式,一个是男人的模式,一个是女人的模式。
男人“看”是要将他者客体化,并将他者据为己有。在小说中,保罗多次窥探露西,那是窥淫癖者的窥探,也是征服者的窥探,通过窥探获得满足,通过窥探去占有。他在露西面前的言行举止显得咄咄逼人,好像露西就是眼前的猎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主体在审视客体。认识论上只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是男性主体,除了这个主体,剩下的就是客体。超验的主体往往“站在俯视整体的视角,站在获取最大权力的有利位置,将自身与最低点割裂开来,脱离与他声称要审视的母体的经验关系”。从历史上看,哲学、政治和文化都是一个主体。
“在我们的传统中,尚无一个哲学主体的他者,更常见的是,没有文外 国 文学0882010.11学教育化和政治主体的他者”;“西方哲学,也许所有的哲学,都是从单一的主体开始的……没有人想象可能存在不同的主体,特别是,男人和女人可能是不同的主体”;“哲学主体历史上是男性的,他将每一个他者沦为在他自己的世界、他自己的视野内与他自己的一种关系:他的本质、他的宇宙、他的补充、他的投影、他的反面、他的工具……”女人的“看”则不同,它体现了一种可以被感知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想象和记忆、通过女性精神力量的作用得以实现。在小说第三章结尾处,露西对正在睡觉的波琳娜的注视就是这样,她先把波琳娜看成是十分有趣的景观,进而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使注视产生移情的作用。这种移情的作用也体现在露西与马奇蒙特女士的相处中。当露西护理马奇蒙女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露西对马奇蒙女士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也看到了这两人各自充当了母亲和女儿的双重角色。露西像母亲一样护理马奇蒙女士,而马奇蒙女士在责备露西时像一位暴躁的母亲。当露西听完马奇蒙女士讲述她与弗兰克的悲剧故事后,这故事在露西的身上也产生了移情的作用。露西在倾听故事的同时也充当了精神母亲的角色,让马奇蒙女士讲述了她过去的真实,使记忆产生了力量。露西也充当了牧师的角色,让记忆填平了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缺口,使恋人的相会发生在今生今世,而不是来生来世,使马奇蒙女士感觉到弗兰克就在身旁。
中国大学网篇2: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简介
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简介
由于这两位兄弟的成就密切相联,因而就在同一章中共叙两者的生平事迹。威尔伯·莱特186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密切维。
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187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两兄弟都上过中学,但实际上谁也未获得毕业文凭。
两兄弟都具有力学天赋,都对载人飞行感兴趣。1892年他们开设了一家出售、修理、制造目行车的联营公司。这为他们极感兴趣的问题──航空学研究提供了经费。他们认真攻读其他航空学家的著作,如鄂图·李连塔尔(德国航空工程师及发明家)、奥克塔夫、契牛特和塞缪尔·p·兰利等。18他们开始亲自着手对飞行问题的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于19获得成功。
人们可能会问莱特兄弟为什么能做到许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两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强得多。莱特兄弟总是在一起共同工作,配合十分默契。第二,他们做出了英明的决定,在试制动力飞机之前先学习飞行。这听起来有点荒唐,没有飞机怎么能学飞行呢?原来莱特兄弟利用滑翔机学习飞行。他们于1899年开始试用风筝和滑翔机。翌年他们把自己的第一台足尺寸(即大到可以载人的尺寸)的滑翔机带到北卡罗利纳州的猫头鹰村进行测试,但结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他们分别于19和19制造和测试了第二架和第三架足尺寸滑翔机,其中凝聚着他们某些最重要的革新(1903年申请的基本专利权中有些与其说是与第一架动力飞机有关,倒不如说是与第三架滑翔机有关〕。他们使用这架滑翔机做了多次飞行试验。莱特兄弟在开始制造动力飞机之前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佳的、最有经验的滑翔飞行员。
滑翔飞行经验为他们的成功又提供了第三条线索。先前大多数想制造飞机的人主要担心的是怎样使机身离开地面,莱特兄弟则正确认识到最大的问题是起飞后怎样控制飞机。因而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探索飞行期间保持飞机稳定和平衡的方法。他们成功地发明了飞机的三轴操纵法,从而获得了彻底操纵飞机的能力。
莱特兄弟对机翼设计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很快就认识到从前发表的数据不可靠,因而动手制造了自己的风洞;并对两百多个形状不同的翼面做了测试,根据这些实验亲自绘出了空气压和机翼形状之间关系的图表。那时他们就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飞机机翼的。
莱特兄弟若不是生逢良辰,也不会取得所有这些成就。在十九世纪头五十年中,搞动力飞行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蒸汽机的重力和它所产生的动力按比例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到了莱特兄弟问世的时候,已经发明了高效率的内燃机。但是这种内燃机仍太重,不能在飞机上提供动力。由于当时好象没有哪个制造商能生产出机重和动力之间的比率比较低的引擎,因而莱特兄弟在一位机械师的帮助下设计出了自己的引擎。虽然他们相对说来在引擎设计上费时不多,但是仍设计出来一台比大多数制造商设计的引擎具有优越性的引擎。这表现了他们的天才。另外莱特兄弟还设计出了自己的推进器。他们在1903年使用的一台推进器效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1903年12月7日在北卡罗利纳州的猫头鹰村附近的歼魔山上,兄弟俩进行了首次飞行。当天兄弟俩共做了两次飞行。第一次是由奥维尔·莱特做出的,飞行12秒,120英尺;第二次是由威尔伯·莱特做出的,飞行5l秒,852英尺。这架飞机的造价不到一千美元,被兄弟俩命名为飞行者ⅰ号(今天人们通称为猫头鹰号)。机翼长约40英尺,重约750磅。引擎的功率为12马力,重仅有170英磅。附带说一句,这架原始飞机目前陈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区美国国家航天博物馆内。
虽然有五人目击了那天的首次飞行,但翌日却没有几家报纸对此加以报道(而且所做的报导基本上不很准确)。
在俄亥俄州代顿市莱特家乡的报纸完全没有报导这一新闻。事实上差不多过了五年后全世界才普遍知道真的有过载人飞行。
莱特兄弟在猫头鹰村做完飞行后,返回代顿市,在那儿又制造了第二架飞机──飞行者ⅱ号。他俩在19用此飞机飞行了105次,但是也未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又制成了飞行者ⅲ号,一架经过改装很实用的样机。即使是他俩在代顿市附近进行过许多次飞行之后,许多人仍不相信有人发明了飞机。例如,19《先驱论坛报》巴黎版就刊登了一篇有关莱特兄弟的文章,题目为“飞行者还是撒谎者!”
但是19莱特兄弟结束了公众的怀疑。威尔伯把一架飞机带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开演示,并在那里组建一家公司销售自己的发明。与此同时奥维尔返回美国,做了类似的公开表演,不幸的是1908年9月17日他架驶的飞机堕毁,这是他们俩人遇到过的唯一的一次严重事故。一位乘客丧生,奥维尔摔断了一条腿和两根肋骨,后来恢复了健康。他们成功飞行却已经说服了美国政府签署一项合同来为美国国防部提供飞机。19联邦预算包括为发展军事航空而拨的一笔款──30,000美元。
一时间莱特兄弟和一些申请对手之间为专利权打了许多官司。19法院把专利权判决给两兄弟。但这时威尔伯·莱特得了伤寒,于19病逝,终年45岁。奥威尔·莱特19在飞机公司经销股票。他于1948年去世。兄弟俩都未曾结婚。
尽管先前就有人在航空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付出了代价,宣布了成果,但是发明飞机的主要功劳应归功于莱特兄弟。因此,在确定他俩在本册中的名次时,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对飞机的重要性的估价。在我看来,飞机似乎是一项远不如印刷机或轮船重要的发明。因为后两项发明都使人类生存的全部方式发生了革命。但是飞机既可用于和平事业,也可用于战争目的,无疑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在几十年期间,飞机使我们这个曾一度是巨大的行星缩小了,使其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此外载人飞行取得的可喜成就为发展太空旅行奠定了基础。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梦想登天。但是讲求实际的人们一直认为《天方夜谭》中的“航空地毯”只是梦幻而已,在现实世界中决不会存在。然而莱特兄弟的天赋却使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得以实现,使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
篇3:艾丽丝・沃克《人工流产》的女性主义解读
艾丽丝・沃克《人工流产》的女性主义解读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诗人、评论家.<人工流产>是她发表于1981年的短篇小说集<你压服不了好女人>中的一篇.作者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体验,以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为题材,深刻尖锐地揭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女身心的压抑、禁锢和摧残以及黑人妇女在新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展现了黑人妇女的反叛性和颠覆性的强大力量.
作 者:刘晓玲 LIU Xiao-ling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6(1) 分类号:H310.1 关键词:美国 非洲裔 艾丽丝・沃克 女性主义解读篇4: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奥维尔·莱特的故事
我们今天的中外名人励志故事的主角是奥维尔·莱特, 奥维尔·莱特187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上过中学,但实际上未获得毕业文凭。莱特兄弟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始终是一体的,他们共享发明成果和荣誉。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奥维尔·莱特的故事
虽然完全改变了世界历史,却不认为自己已完成大事业。
50年前,在俄亥俄州的某乡村发生一件小事,至少在当时看来是个小事件,但就现今而言,这件事完全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也可能永远对未来的人类产生大影响。
在那决定命运的一天,欧威尔·莱特走进俄亥俄州达顿图书馆,在书架上拿起一本书,内容是描写德国人利连达尔以滑翔机飞行的事,这架滑翔机虽然没有引擎,但的确飞了起来。欧威尔·莱特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时,仍念念不忘这个故事,人能够在天空飞行,这真是太美妙了!于是第二天便将这个故事告诉哥哥欧巴,欧巴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迷住,两兄弟从此便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莱特式飞机,莱特兄弟的名字因而永留于后世。
他们都未受过高深的教育,高中没念完就告辍学,但他们都拥有比大学文凭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丰富的构想及大志向。例如,他们曾到郊外收集牛、马的骨头,卖给肥料公司;也曾到处搜集废铁,卖给废铁店;后来又开设印刷所,想发行日刊新闻,结果惨遭失败;这次他们又开了一家脚踏车店,修理兼出售脚踏车。
不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心中始终无法忘怀在空中飞翔的梦想,每到礼拜天下午,他们就在山坡躺上好几小时,看着白头翁在头上绕着圈子飞翔,或老鹰随着上升气流攀飞到高空的情景。
后来他们就在脚踏车店设置一个风洞,实验翼受到风力时的情形,也放风筝作研究,最后终于制造出一个大型风筝似的东西,即是所谓的滑翔机。
他们将这架滑翔机运到北卡罗莱纳州吉迪。霍克斯的宰魔丘,因为这里不断吹袭着海风,且地面是高低起伏的柔软砂地。他们持续好几年滑翔机实验之后,便将手制引擎装进滑翔机,形成今日飞机的雏形。1912月17日是个人类历史上永志难忘的日子,兄弟俩以5角硬币决定由谁做第一次的飞行,结果欧威尔赢了!那是个极为寒冷的阴天,冷风夹带着流水不断地袭击吉迪。霍克斯海岸一带,半哩远的海滩传来阵阵巨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准备作飞行实验的5个人,为抵御严寒,只好不断地跳跃,并拍打着双手。天气纵然冷得令人难以消受,欧威尔·莱特却无法穿着大衣,因为穿上大衣势将增加飞机的负荷。
上午10时35分,欧威尔坐上已产生隆隆爆音的飞机,他伸直双腿,以俯卧的姿势拉动操纵杆,这架莱特式飞机开始发出啪卟啪卟的声音,开放式的排气管也喷出了火焰,然后就浮起于空中,它忽上忽下地摇晃着飞行了20秒,最后降落在100尺之远的砂地上,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飞行。
这的确是一个大事件,它使人类的文明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里程!人类自远古以来的梦想终告实现了!这也是人类初次双脚离开大地,朝向星空飞将起来。
但欧威尔·莱特却说,他对这次成功的飞行并不特别感动或兴奋,因为这本来就是他预料中的事,事实上他并不太喜欢飞行。据说唯一令他感到兴奋的时刻,只是小时候从床上醒来,心中认为人类有朝一日,一定能在空中飞翔的那一刻而已。
莱特兄弟的个性相当敦厚谦虚,有一天,哥哥欧巴从口袋掏出手帕时,一条红色缎带从口袋中掉下来,他妹妹便问他那是什么东西,他以淡然的口气回答道:“这个东西啊?我忘了告诉你,这是今天法国政府颁赠的荣誉国民勋章的缎带。”
莱特兄弟自幼就被教导须严格遵守____教示,因此他们绝对不在安息日,也就是礼拜天飞行。有一次,西班牙国王要求,让他搭乘他们的飞机,那天刚好是礼拜天,所以他们拒绝他的要求,即使对方是国王,他们也绝对不作违背良心的事。
他们兄弟一生未婚,根据他们父亲的说法,不论是兄或弟,都无法同时负担太太及飞机的费用。结果,都放弃太太而选择了飞机。
篇5:哈拉维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赛博科学观
哈拉维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赛博科学观
文化批评家与女性主义学者哈拉维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新时代提出赛博科学观.她用模糊边界和断裂身份的`赛博本体批判了二元论及立场论的整体性认识论,纠正了人们对技术的错误认识,为女性主义政治学重建提出建议,由此走向后现代女性主义.
作 者:杨艳 Yang Y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C913.68 关键词:哈拉维 赛博科学观 女性主义篇6:毕业论文-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毕业论文-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父权制社会,在男性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婚姻是父权制安排给丧失了自我身份的女性的唯1出路,也是无法更改的`选择。安娜为了摆脱这1身份不惜以死相争,是托尔斯泰笔下寻求个体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象征。安娜对婚姻爱情的重新选择,显示了她独立的女性意识,她从最初对爱的幻想到最后决然以死相抗,安娜“死而再生”了,是安娜对父权制社会的殊死抗争,表达出1种全新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反抗。
关键词:女性意识;父权制;身份;自我
ABSTRACT
In the mid-late nineteenth century of the Russia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male’s idea, thought, behavior, and ethical values in hegemony words, the marriage was the only outlet that the patriarchy arrangement for the feminine who lost their self-ident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unalterable choice. In order to break it away, Anan sacrificed her life without hesitation, who was the feminine symbol that seek the individual self- real status in Torstein’s novel. Anan’s new choice of her love, has demonstrated her independent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fantasy of love to finally decidedly dead, Anna “died regenerates”, which was Anna’s life-and-death resistance to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expressing a kind of brand-new feminine consciousness and resistance.
Key word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Patriarchy; Identity; Self
篇7:维果茨基的文化解读与跨越
维果茨基的文化解读与跨越
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其文化历史理论著称于世并再度成为现时代的研究热点,维果茨基跨越了生物起源论及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转向了人文关怀,“文化”由最初心理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最终跃居为心理的组成部分.文化-历史观从其产生到现时代又穿越了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从而兼具了二者的特征.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很宽泛的`理论主张,潜在地表述了一种心理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 者:赵耸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20(3) 分类号:B84-095.12 关键词: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观 文化跨越篇8: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 者:倪培民 NI Pei-mi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年,卷(期):2005 32(2) 分类号:B222.1 关键词:中庸 诚 功夫 过程 实体篇9:V.萨克维尔-维斯特《海上无航标》的诗化特征解读论文
V.萨克维尔-维斯特《海上无航标》的诗化特征解读论文
关键词:诗化小说 象征 想象
摘要:《高级英语》第15课《海上无航标》是节选自英国女作家V・萨克维尔-维斯特的同名小说。《海上无航标》是一篇优秀的诗化小说。作者将诗化的语言、象征与联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热带海洋之旅和一段忧伤的爱情故事,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诗意美感。笔者从作品的诗化特征入手,鉴赏文章的韵味,挖掘文章的内在美。
一、引 言
V・萨克维尔-维斯特(Vita Sackville-West, 1892-1962)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园艺家。她出生在英格兰一个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古老美丽的城堡家园,清新自由的田园生活赋予了她优美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11岁时V・萨克维尔开始尝试写作,一生创作了无数诗歌、小说、旅游札记和戏剧。她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清新优美,热情奔放。她的小说作品处处透出悠闲从容的情调,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精练的语言风格。她的长篇叙事诗《陆地》获得了英国霍桑顿文学奖(the Hawthorne Prize)(1927),也为她在人才辈出的英国文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几年之后她的又一部诗作《诗选》(Collected Poems)(1933)使她再次荣获霍桑顿奖,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此殊荣的作家。因其对文学的重要贡献,晚年V・萨克维尔被授予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r)的称号。然而后人似乎更津津乐道于V・萨克维尔和外交官丈夫尼科尔森(Harold Nicholson)的开放式婚姻,她的同性恋逸事,尤其是她和文坛伙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亲密关系,却很少关注她的文学成就。
除了诗歌之外,V・萨克维尔-维斯特一生还创作了多部小说。写于1960年的《海上无航标》,一篇长达144页的小说,以航海日记的形式刻画了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爱德蒙(Edmund Carr)的“童贞”爱情。这部小说构思独特,人物刻画细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级英语》(张汉熙,2000:288)第一册第15课就是这篇小说的节选。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都会被V・萨克维尔-维斯特细腻多情的笔触所深深吸引,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如诗如画的热带海洋,随着主人公爱德蒙一起徜徉于酸甜苦辣的爱情之中。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入手,鉴赏小说的诗化特征,品味其韵味,挖掘其内在美。
二、诗化小说
关于小说,瓦尔特・德里认为,它是一种“没有自然的或确实固定的存在”的实体(华莱士・马丁,1990)。这说明小说具有包容其他文体的广泛性与自由性。诗化小说指的就是小说有机、合理地吸收和消融了诗的某些文体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新文体。
席勒曾把小说家比作诗人的异父母兄弟,这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小说与诗的密切关系。诗,作为一种审美素质,是每篇小说所具备的;作为一种文体特征,却并不是每篇小说都具有的。而诗化小说作为小说与诗的结合体,在文体上除了保持了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又呈现出一般小说所不具备的诗的审美特征(靳新来,2003)。
英国著名作家伍尔夫从伊丽莎白时代的诗剧、英国的传统小说以及俄国、法国、美国的心理小说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未来小说发展方向的设想。她在《狭窄的艺术之桥》一文中指出,“由于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小说形式已不适于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未来的小说可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形式,一种诗化的、非个人化的,带有戏剧性的小说”(伍尔夫,1988:577)。这种诗化小说将采用现代人复杂的心灵模式,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关系,表现人的想象和梦幻,从而得到诗的宏观视野(倪春艳,刘晓晖,2007)。受伍尔夫理论的影响,V.萨克维尔的《海上无航标》就是这样一部“诗小说”的标本。这部小说的语言优美动人,意境深邃,画面色彩斑斓,深刻地探索了西方社会的人生意义,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下面笔者从诗化语言、象征意象与联想两方面来讨论这部作品的诗化特质。
1.诗化语言
诗化小说,我们从语言中就能感受到诗的韵味。语言的诗化,正是诗化小说突出的文体特征。
《海上无航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描写了伦敦一家著名刊物时事政治栏目的记者,一位事业蒸蒸日上的工作狂人爱德蒙。爱德蒙年届50,仍孑然一身,不知爱情为何物。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如何度过生命里最后的一两个月?他开始审视人生并陷入无限恐惧彷徨中。一次偶然的社交场合他结识了一位单身女性劳拉(Laura),并得知劳拉即将乘船赴远东旅游。劳拉的聪明、美丽和优雅深深地吸引了他,最终他决定与其一同出航远游。
在热带海洋几个星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了文章的焦点和脉络。主人公爱德蒙在一望无垠的热带大海上,尽情地挥洒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咏叹,对劳拉的倾慕爱恋之情,至真至纯,令人感动,嘘唏不已。
(1)选词炼句之美
V・萨克维尔在作品中讲求诗情画意。小说中用词精要确当,使用了大量与绘画有关的词汇以及形状、线条和颜色。尤其是表述色彩词的用法堪称一绝。如对劳拉的衣着,作者用了一系列柔和富丽的色彩来加以修饰:“酒红”“橄榄绿”“深蓝”,又如对景色的描写:日落时分“紫色的大山”、“紫色的云雾”,连海水也相应地变成了“淡紫色”。在描写日落的美景时,作者以浓郁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薄荷酒色/翡翠色/鲜绿色的闪光”“红球般的太阳”“深蓝色的海面”“蓝绿色的草坪”,而天空则是一块“柔和的浅红色和蓝色的调色板”。通过频繁出现的色彩绚丽的画面,作者将主人公爱德蒙对劳拉的爱恋和仰慕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与陶醉跃然于纸上。
V・萨克维尔在选词炼句时注重词语的音节和韵律,从而使得作品在朗读时音韵和谐铿锵,有如诗歌般优美。小说中运用大量具体准确生动的动词,动态叙述和静态的描写相辅相成,这是叙事美学的重要特征(黄源深,周立人,2003)。如凭栏远眺大海,作者写道:“海面上时而翻卷起白色的浪花,时而平静得宛若一幅微微飘动起伏着的蓝色缎面,只有我们的轮船驶过之处才泛起一道道如大理石般的波纹。”从rippled with little white ponies翻卷起无数浪花的海面到the lazy satin of blue平静得如同蓝色绸缎的海面,通过“ripple” “lazy” “marble” “disturb” 等一系列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词汇,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达到了美不胜收的视觉效果。
除了用字的精要确当,除了节奏、声感上的音乐美,感情、色彩上的绘画美,V・萨克维尔还强调了句子排列上的建筑美(吕植家,2005)。V・萨克维尔习惯用许多感叹句和排比句来强化感情色彩。“我喜欢看那些晒得黑黝黝的男人无所事事地闲坐着的样子,我喜欢听人们打赤脚踩踏在尘土中所发出的像猫儿一样轻的脚步声,我喜欢绕过一个屋角时从房屋的阴影中一步跨入在烈日照射下炽热耀眼的空旷场地时的感觉。”一个个排比式的“我”喜欢,将主人公那其乐无穷的海上之旅,那尽享美好事物的愉悦之情,一一展现开来,推动了小说整体向诗意的深层掘进,给作品带来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2)多样化的修辞
在诗化小说中,由于诗的因素的融入,更需要追求诗一样的修辞手法,这也是诗化小说在语言方面的重要审美特征。
丰富多样化的修辞格在文中随处可见,如:一弯新月“仰面斜躺在天空”,平静的海面宛如“一幅微微飘动起伏的蓝色缎面”,船驶过后海面上泛起“大理石般的波纹”,夜空中繁星点缀则像极了“黑锅盖上挖的许多小窟窿”,落日“宛如被刀子切去一半的红球”,欢乐的海豚和吱吱叫的`小飞鱼是大海这片广阔天地的主人,而轮船则是闯入到它们世界中的“怪物”。这些拟人和比喻的用法恰到好处,极富形象美和表现力,使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浓浓的诗意。作者采用拟声的手法描写船上的一切轻微的声响:我们听到了“那如同草地上奔驰的骑手耳中听到的鞍皮发出的吱嘎声”,听到了“绳索的拍打声”以及“浪花飞溅的嘶嘶声”。
2.象征意象与联想
V・萨克维尔与伍尔夫同属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作为亲密的文学伙伴,V・萨克维尔深受伍尔夫的影响,善于运用象征意象,把深刻寓意寄托在这些意象之中,并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等方法,传达作家微妙的情绪、神秘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导读者进入隐藏在艺术世界后面的哲理世界(袁静妤,2008)。在小说中,V・萨克维尔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仿诗效果。
首先,小说的题目《海上无航标》中,航标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中心象征意象。驰骋在广阔无垠的热带海洋,主人公的思绪、想象力也展翅飞翔,穿越时空,驰骋于天地之间。主人公反复地直抒胸臆,“茫茫大海无航标啊”。蔚蓝色的海洋,即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没有航标引导,海上之旅变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似乎永无终点。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方哲学和西方超验主义思想。
V・萨克维尔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内心旋律的书写,使其内容带有诗的意蕴,其意象带有诗的象征。文章中有大量景物的描写。平淡无奇的热带夜空在作者的笔下却平添了几许浪漫的情怀。如作者对一弯新月的描写,“今夜的一弯新月仰面斜躺在天空,这是月亮在热带地区常见的姿势。在我看来,这种姿势对一个少女来说虽说有些不雅,但却还是适宜的。”月亮如美少女般仰面斜躺在天空,其美妙优雅吸引了无数繁星。谈到月亮之美,“没有哪一颗星星不愿飞射下来接受邀请做她的情人”。在这里“月”自然是劳拉,众星捧月自然也就象征着爱德蒙对劳拉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慕之情。
当船经过海岛时,汪洋大海中一座座孤零零的岛屿,孤独、神秘、遥远。谈到岛屿,爱德蒙感慨道,“那座岛屿一直屹立在那里,而且仍将继续屹立在原地不动,假如我们能返回原地,将会发现它还会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由此海岛他又回忆起所见的一张在中国腹地拍的大漂石图片,“那块大漂石屹立在原地,等待着我”。无论海岛也好巨石也好,均象征着博大恒久的自然,人在自然的万物面前是如此渺小,卑微,人的一生在自然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此时的爱德蒙不再是那个信仰绝对的实用主义,自以为是的中年记者了,现在的他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被作者细腻委婉的笔调,流畅自然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联想所折服。我们分享着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新奇,矛盾和忧伤。主人公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怀,来达成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那就是博爱一切,回归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占斌,2005)。
三、结 语
英国唯美主义大师、文学家沃而特・佩特说,“审美标准最终取决于读者的感受和品味”(赖干坚,1995:302)。V・萨克维尔的意识流小说《海上无航标》是充满画意的配乐诗,作者将浓郁的诗情融进小说之中,用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又以小说的形式抒发诗一般的激情。在高级英语课上要讲好这篇文章,教师应从其诗化特征入手,鉴赏其叙述手法,诗化的语言风格、优雅的语调、情景交融的意蕴,以求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其韵味,搭建沟通读者和作者思想之间的桥梁。V・萨克维尔的《海上无航标》有着震撼心魄的激情,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它以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重要贡献。《海上无航标》是需要慢慢细品的。
参考文献:
[1] Vita Sackville-West.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London: Virago Press Ltd,1985.
[2] 弗吉尼亚・伍尔夫.狭窄的艺术之桥[C].伍尔夫研究.瞿世镜选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 靳新来.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J]..洛阳大学学报,2003,(1).
[6] 赖干坚.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7] 吕植家.诗化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8] 倪春艳,刘晓晖.解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艺术魅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9] 王占斌.高级英语课应为欣赏课[J].山东外语教学, 2005,(4).
[10] 袁静妤.论伍尔夫创作的诗化特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 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 教材解读
★ 解读三字经
★ 劳动合同解读
★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维莱特的女性主义解读(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