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答案

时间:2023-09-28 03:34:35 作者:奔月射嫦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奔月射嫦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如果你也沐浴着如水的月光,心情会如何?请描述一番。(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坡志林》 苏轼

2. 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D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略

篇2:苏轼《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

苏轼《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秉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舍,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把酒问青天(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官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

(1)①端起酒杯②考虑或想着

(2)B【解析】此句断句应为“我欲/乘风归去”

(3)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②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解析】甲中的“婵娟”应指明月;乙中的“闲人”指像他们一样没有繁琐的政务的人(被贬官的人)。

(5)示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篇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分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 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篇4: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2.小题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最后“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当时怎样复杂的.心境?

参考答案:

1.(1).共同、一起 。(2).形容水的澄澈 。

试题分析:“相”“与”是复合义,都是“一起”的意思。“空”为“清澈而无杂物”,有“透”的意思,明为“亮”。

2.(1).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2).只不过少了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试题分析:“念”为古今异义,古义为“想”,“乐”当动词,意为“同乐”;“但”也是古今异义,古义为“只”。第二句是倒装句,应为“如吾两人闲人者”。

3. 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多种情感。

试题分析:“闲人”有“赋闲之人”的意思,而不是清闲的意思,“赋闲”多指不得志,怀才不遇,废业在家,无职无位。从“闲人”一词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

篇5:《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____

②但:____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想到,考虑 ②只,只是

2.B

3.院中月光 积水 空明(澄澈清明)

4.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篇6:《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一】1、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盖/竹柏影也

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 。想 。 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篇7: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答案参考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篇8:《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目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目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题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检测题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答案(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