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OO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篇2: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篇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以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
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金步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从此,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惟愿长报国”的誓言。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作者及作品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 主要作品 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课文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孙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篇4: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的重难点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_。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_,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篇5: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篇6: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锬稀X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锼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3. 何厌之有?(厌,通“餍”)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史记有关记载】
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我兄弟多,即君百岁
后,秦必留我,而晋轻,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归晋。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
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晋公子重耳于楚,而妻以子圉妻。重耳初谢,后乃受。缪公益
礼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靠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
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其秋,周襄王弟带
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
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
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
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荩对曰:“径数
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
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葑用厦魇樱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
将兵。行日,百里荨㈠渴宥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
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肴i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
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
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
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
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
滑。”遂墨衰,发兵遮秦兵于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
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
以不用百里荨㈠渴逖砸匀枞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
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
★ 烛之武退秦师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 烛之武退秦师改写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