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戴震难师参考答案

时间:2024-10-30 03:50:52 作者:elva0849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elva084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文言文阅读戴震难师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戴震难师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戴震难师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戴震难师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为:是 ⑤ 非常:不寻常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篇2:戴震难师 阅读答案

段玉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答:

【参考答案】

1.(1)每天(或:每日)(2)距(或:距离)(3)答应(或:回答)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评分标准: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评分标准:3分。意对即可。

篇3:《戴震难师》阅读答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D  9.D  10.C   11.D

篇4:《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震难师

原文

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7.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

[参考答案]

1.(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4.D 5.D 6.C 7.D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篇5: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难师》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作品原文

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

蕴蓄:蕴藏,积累

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

非常:不寻常

日:每天

去:距离

乃:才。

就:跟随

作者简介

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每天)(2)相去几何时矣(距离)(3)师无以应(回答)(4)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代词,代曾子思想)(5)是年(这)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6.有什么启发?

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

敢于疑问,敢于质问

篇6:戴震难书阅读答案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问题】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 )

(2)相【去】几何时矣( )

17.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8.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 】;

(2)【 】;

(3)【 】。(6分)

【参考答案】

16.(1)(年纪)小,年少

(2)距:距离(4分,各2分)

17.D(2分)

18.热爱学习(勤学)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

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各2分)

篇7:戴震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戴震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 )(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 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就:完成

4.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就:靠近,跟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先生是年乃能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项,均为音节助词。D项,副词,才;连词,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强调义理的重要”错,根据原文,应该是强调“古训”的重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

答案:(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1)“文学”“受知”“辄”各1分,句子通顺1分;(2)“二”“明”各1分,句子通顺1分;(3)“无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能获得其全部。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弨,青浦王昶,都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篇8:师旷问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问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阅读答案:

1、①向②怎么③明亮④同……一样

2、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3、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4、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语文写作中有哪些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篇9:《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又怎敢戏弄君主。我还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了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篇10: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晚 ②怎么 ③听说 ④好

2、B

3、(1)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

(2)哪有做臣子的反过来戏弄君王的道理?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意对即可)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点评: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篇11:《鲍子难客》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鲍子难客》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 。

参考答案:

鲍子难客

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寓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黄鹤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学弈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口技》阅读答案

三峡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戴震难师参考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阅读戴震难师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