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时间:2023-05-05 03:40:48 作者:加菲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加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考点阐述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高考考查情感把握的主要题型有:

一、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则比较简单。如20高考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比较容易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v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整体把握诗中的情感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要大得多,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v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中的情感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三、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情感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两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同,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情感(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2.比较同样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髟伦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髅悦V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备考指要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

篇2:把握内容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把握内容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对诗歌内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一、描述诗歌的画面

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q①

采采]q,薄言②采之。采采]q,薄言有③之。

采采]q,薄言掇④之。采采]q,薄言捋⑤之。

采采]q,薄言K⑥之。采采]q,薄言p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q: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K:手持衣角盛物。⑦p: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q”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还有一种变向的概括诗歌画面的方法,就是拟小标题,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抒写了主人公彻夜难眠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二、感悟诗歌的内涵

即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本题要求考生答出下片中描述的新意,不但要描绘出画面,还要答出所抒发的情感。这里有两层含意:“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说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三、理解诗歌中的情景

既要把握诗句景物,又要理解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含的感情。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沙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要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四、比较诗中的情景

命题者选两首以上的诗,让考生比较其中写景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表达的角度不一样,亦即通过不同画面描绘出来的。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出来的。

五、概括对象的特点

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绘概括对象的特点,它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髟伦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苏诗前两句写海棠花光彩照人、香气空鳎从而突出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前者是对画面的描述,“朦胧美”则是对画面的提炼。

六、分析画面间的关联

即考查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诗歌内容题考查类型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能力要求。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此题要求分析律诗一、二两联的内在联系。先要理解两联各自的内容。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首联写作者爱琴与棋的原因――琴弦直、棋局方。次联写不必用棋局来较量胜负得失,不能用琴弦来记取五音。这就将首联的怜爱上升到一种单纯的无私的境界。

备考指要

把握诗歌的内容要注意下列三点: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

(二)分析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完成了对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

(三)注意答题技巧。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即学即用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①,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的的:鲜明的样子。

篇3:分析手法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分析手法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

考点阐述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一、填空判断

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如20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q①

采采]q,薄言②采之。采采]q,薄言有③之。

采采]q,薄言掇④之。采采]q,薄言捋⑤之。

采采]q,薄言K⑥之。采采]q,薄言p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q: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K:手持衣角盛物。⑦p: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q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K”、“p”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

二、辨析诗句的手法

即抽出诗中的某一句,让考生辨析其表现手法及作用。辨析的关键一是“辨”,即要善于判断;二是“析”,即要学会扣住诗句分析。具体要结合题目要求去考虑,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期):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句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之后所见之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题目没有让分析,只要辨别出来就行了。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这一题不但要辨明诗句的手法特点,还要进行分析。“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两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三、分析形象的写法

所谓分析形象的写法,即要求考生分析诗词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所写形象的特点,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题为《咏鹰》,可见鹰为作者在词中所吟咏的形象。一般说来,诗词描绘形象的方法不外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好把握,侧面描写一般常借助于对比、衬托等手法来突出对象的特征。这首词上片并非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

四、分析抒情的方式

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分析诗词的抒情方式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出现的内容,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髟伦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诗《海棠》的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抒发了作者对花的挚爱之情。诗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作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五、比较手法的异同

命题者有时也会出两首以上的诗词,让考生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较在一首诗中找表现手法难度要大些,要求考生具备辨别的眼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这道题异中求同,问考生它们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读全诗,不难看出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将宫内与宫外(或空间)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将今昔(或时间)构成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上面是考查异中求同的方面,现在再来看看同中求异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这三首诗词曲都写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兴亡的主题。但各自抒发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备考指要

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托物言志。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二)描写方式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

篇4:找准手法 把握情感――高考古诗鉴赏题指津

找准手法 把握情感――高考古诗鉴赏题指津

找准手法 把握情感――高考古诗鉴赏题指津

作者/段香转 陈伟伟

近年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分析表现手法”和“分析情感”两类题型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的40道古诗评析题中,“分析手法”试题12道(修辞手法5题,其他手法7题),“分析情感”试题19道,这两类试题共占试题总数的78%。这表明在“考纲”规定的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方面统称“思想情感”)五个古诗鉴赏考查点中,“手法”与“情感”已成为命题的核心点。

总的来说,“手法”和“情感”这两个考查点在古诗中主要有三种关系链:

一是“手法―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情感”链。即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衬托、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来描摹形象,在所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如:a.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b.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二是“手法―情感”链。即指各种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缘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如:a.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b.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是“题材―手法―情感”链。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爱国诗等,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这几类古诗在运用手法和抒发情感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咏物诗。采用的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常用的情感术语如“高洁超逸、坚贞孤傲”等。

2.咏史诗。此类诗采用的主要手法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常用的情感术语为“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孤独惆怅、骄奢淫逸、功业无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等。

3.思乡诗。常用的手法是虚实结合。常用的情感术语如“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孤寂落寞”等。

4.送别诗。常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www.fwsir.Com)常用的情感术语如“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诚挚关怀、情深意笃”等。

5.边塞诗。主要手法是对比衬托。常用的情感术语如“思念亲人、从军报国、视死如归、苦闷彷徨”等。

6.田园诗。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常用的情感术语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超然物外”等。

7.爱国诗。主要手法为直抒胸臆和用典。常用的情感术语如“赞美山河、抗敌复国、收复失地、壮志未酬、洗雪国耻”等。

因此,古诗鉴赏题的复习备考,首要任务就是把上文关涉表现手法和情感三个知识链中的“手法”和“情感”术语整理出来,并做到清晰理解和准确记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准确理解和积累记忆手法术语与情感术语是古诗复习备考的关键。另外,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提。做此类题目时,运用“两看一定”法可以保证古诗鉴赏审题的准确性。“两看”,是看清题干中规定的“角度语”和“范围语”;“一定”,是判定试题是分析手法和分析情感中的哪一子类型。如20福建卷第6题的第②小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由题干中的范围语“三四两联”,可知这是分析“借景抒情”手法题,而且是分析“虚写之景”。综合上述“两看”,可以准确判定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局部的“借景抒情”手法的题目。

当准确定位好试题子类型后,就可以按照分析手法和情感各自不同子类型的答题步骤作答了。古诗鉴赏题重在考查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结合诗句写分析语时,既可简洁解释诗句意思,也可在自己的分析语中使用原诗关键词语。比如2013年四川卷第13题的第②小题,要求分析诗中“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在参考答案的分析语中,对前两组对比运用了简释句意法分析,而对第三组时间上的对比则运用了原诗关键词。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简释句意法和选用原诗关键词语来分析,可收到全面而又简洁的表达效果。

当然,恰当进行古诗鉴赏的前提是考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理解诗歌的景与情,这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多朗读,重积累,勤思考,这样方能在考场上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篇5: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6: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7:把握诗人情感的六个思维点-诗词情感类鉴赏题型答题思路

把握诗人情感的六个思维点-诗词情感类鉴赏题型答题思路

诗是情感的'外化,诗中必然会倾注诗人强烈的情感.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高考全国18套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查了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情感鉴赏题型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了.

作 者:王周平 作者单位:陕西三原南郊中学 刊 名: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英文刊名:ZHONGXUE YUWE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8: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2007年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把握幸福诗歌

诗歌鉴赏

情感类空间说说

情感类作文600字

爱国情感类古诗

情感类的散文

经典诗歌鉴赏:夜莺

行路难其一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蝶恋花-诗歌鉴赏

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把握情感类诗歌鉴赏题备考指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