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和谐思想

时间:2023-06-20 03:40:10 作者:流泪冬瓜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流泪冬瓜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帝内经》和谐思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和谐思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黄帝内经》和谐思想

《黄帝内经》和谐思想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黄帝内经》乃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其书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对当时哲学领域的某些问题,诸如阴阳、五行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1.“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物并使之平衡。对“和”做最高层面的分析的是《礼经》中的《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黄帝内经》“和谐”思想深受《周易》和先秦诸家学说的影响。《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周易》通过象数符号运演系统把数、象、理、占(类推)和谐统一起来,把自然和人和谐统一起来。“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孔子具体表达了和谐思想,《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过犹不及”;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观。道家也有同样的思想,老子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主张顺应自然,提倡“少私寡欲”的清静无为思想。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博爱精神。此外,尚有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说都包括一定的“和谐”内容。之后汉董仲舒形成了“天人合一”体系,认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春秋繁露・天人相副》)。由此可知,内经的`成书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其“和谐”哲学思想的形成与有关学家的理论密切相关。

2.天人相应 内外和谐

《内经》认为,人起源于自然的运动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神乃自生”。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刺节真邪》云:“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因此人生活在自然当中,人类的行为可以影响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可以影响人体的机能活动。 《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适应性,将人与自然视为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和谐统一体。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人与外环境的协调,使生命活动保持正常,达到“天人相应”,才能避邪防病,保健延寿。《灵枢・本神》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如果人与自然不相适应,自然的变化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发为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甚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以“天人相应”的和谐观为指导,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使人体生理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3.身心合一 形神和谐

《内经》认为,机体的心理和生理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人体只有在生理与心理相协调。形体与神志相和谐时才能达到健康状态。

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正气相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而正气的强弱又与情志心理密切相关。《内经》认为许多疾病由气机失调引起,《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逆其气则病”。而情志失常是导致气机失调的主因之一,并往往损伤内脏、败坏形体,《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疏五过论》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同时《内经》认为,身心互相影响,《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当身心失和时,会引起形神失调,产生疾病。《灵枢・贼风》曰:“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素问・痿论》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为痿”、《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甚则引起“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汤液醪醴论》)。

因而保持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内经》认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素问・汤液醪醴论》),并把“神”放在重要地位,《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日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独立守神”、《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乎神”。所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有利于气血的恢复,机体抵抗力的增强。如《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素问・上古天真论》)和“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保持清静的心境和寡欲的精神,同时做到愉快舒畅,使身心和谐,形神平衡,自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以及“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4.阴阳协 调平衡和谐

阴阳是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内经》认为,阴阳的协调,维持了生命的正常活动。阴阳以对方为存在的基础和功能发挥的前提,阴阳具有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维系了生命活动的稳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一般情况下,阴阳平衡,机体功能正常,人体则健康,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失调,机体功能失和,则引起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在苛疾不起”。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是正常“阴平阳秘”的生理协调遭受所破坏的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当阴阳之间失去了平衡协调关系,甚至不能相互依存时,出现亡阳或亡阴重证,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那么生命也将终结。

所以《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素问・阴阳别论》)。体现在治法上,遵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素问・玉版论要》),以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药上也要把握适中,中病即止,否则“亢则害,承乃制”(《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阴阳协调,机体活动平衡,才能使精神旺盛,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即《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日平人”。如果没有这种阴阳协调、平衡和谐,就不可能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形态和人体正常功能,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调和阴阳,维持动态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和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根本。

5.结语

篇2:《黄帝内经》中的亚健康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亚健康思想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亚健康理论的医学著作。其“治未病”的思想即是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理论。

亚健康是现代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是指在人群中,除了无任何生理、心理疾病和有明显疾病者外。还大量存在着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状态者,即亚健康人群。表现为机体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生活状态。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不稳定中间状态。亚健康容易变化并具有双向性,若采取适当的养生调理措施则向健康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则向疾病态转变。《黄帝内经》一书中虽未有亚健康之概念,但其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亚健康思想,现探讨总结如下。

1 亚健康的内涵

《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出人健康的目标是应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亚健康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显而易见的疾病,是机体出现了阴阳、气血、脏俯等不平衡的状态,此时即应控制以防进一步的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逆顺》亦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2 亚健康的原因

《黄帝内经》认为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在气候、饮食、起居、劳逸和情绪等方面违背了正常的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并进一步强调亚健康是疾病的前提,《素问・评热病论篇》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亦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 亚健康的表现

由于原因的不同,其亚健康的表现也不一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宜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举痛论篇》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痹论篇》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五味》亦有:“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4 亚健康的防治

4.1 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准,所以调整阴阳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原则。《素问・调经论篇》提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则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进一步描述到:“生之本,本于阴阳……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也论述了具体的措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4.2天人相应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邪客》日:“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论》亦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4.3外避邪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是指外因,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也是防治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则。

4.4保护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角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关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滋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支中特别指出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整个生命盛衰的决定性影响。这为后世关于肾主生殖,肾主生长衰老,并称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学从肾气衰竭探讨衰老原理,从生殖功能状况判断衰老进度以及节欲保精防衰老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5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则要求人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灵枢・本脏》亦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4.6起居有常人的生理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受到季节和昼夜晨昏阴阳变化的影响。人应积极主动的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素问・四气诃神大论篇》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衫,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4.7饮食调节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但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饮食品种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以保证气血阴阳的平衡。

故《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出饮食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篇3:荀子和谐思想阐释

荀子和谐思想阐释

荀子的著作里处处闪烁着和谐的思想,荀子的.和谐思想源于和谐音乐的思想,它以和谐政治思想为核心,以和谐经济思想为基础,并深入运用到军事上,最后回归到生态和谐,是先秦诸子百家最有理论体系的和谐思想.

作 者:王闰吉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荀子   和谐思想   和谐音乐   和谐政治   和谐经济   和谐军事   和谐生态  

篇4: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民本执政理念、富民经济战略、公平分配定律、社会救助体系、民主决策模式、中庸治国方法、和平邦交策略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精华,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意义.

作 者:于法友 Yu Fa-you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0 刊 名:行政与法 英文刊名:PUBLIC ADMINISTRATION & LAW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和谐思想   执政理念   社会保障   富民经济  

篇5:简论《周易》和谐思想

简论《周易》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主干在儒学,儒学的形而上学在<周易>,<周易>的主体观念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才,并使之达到天地通泰、人和政通、家和国兴、协和万邦、“与时俱化”、“保合太和”之境界.由此,<周易>和谐思想对民族精神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发展方式变革、思维方式优化、化解文明冲突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作 者:刘兴明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和谐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理论学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JOURNAL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和谐   阴阳   三才   人文化成  

篇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精华分享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阴阳五行、藏相学说、经络腧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保健等内容。下面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分享。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 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大肠经: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胃经: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脾经: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红豆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心经: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小肠经: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肾经: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心包经: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21:00——23:00三焦经: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三句话道出疾病的三个成因

百病皆生于气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的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生病起于过用

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为什么呢?

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

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篇7:浅议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

浅议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涵涉儒、道、墨、释等家,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无疑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 者:高畅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35(6) 分类号:B82 关键词:以和为贵   天人合德   兼相爱,交相利  

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

弘扬孟子仁政思想促进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黄帝内经第六节藏象论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要点

黄帝内经白话文:厥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五脏别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热篇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齐论

《黄帝内经》和谐思想(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帝内经》和谐思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