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时间:2023-07-16 03:39:09 作者:fengchewu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fengchew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请欣赏:《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DD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12月发布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DD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发布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发布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发布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 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

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 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 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和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如前所述,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中披露的指标有营业收入、 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我们认为,以上披露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某些指标涉及对共同费用的分配,可能会给管理当局以操纵分部财务信息的机会,容易给财务报告用户带来误导,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三项指标;(2)某些指标的披露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

。当多个行业分部集于同一会计主体时,该会计主体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未必按各行业分部进行明细核算,从而未必能提供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企业若另外搜集有关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势必加大会计的工作量和核算成本,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我们建议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制定机构能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 IAS14,Segment Reporting,1997.

② FASB Statements of Standards,1996.

③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摘自《财务与会计》第4期

篇2: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摘 要:分部财务报告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是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研究过于滞后,制定和颁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编制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发布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该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

[1] [2] [3] [4]

篇3: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    摘 要:分部财务报告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是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研究过于滞后,制定和颁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编制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12月发布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该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发布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号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发布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净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发布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了。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

。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标准,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划分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或者,该分部的营业亏损占企业所有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亏损数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

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的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如前所述,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中披露的指标有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我们认为,以上披露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某些指标涉及对共同费用的分配,可能会给管理当局以操纵分部财务信息的机会,容易给财务报告用户带来误导,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三项指标;(2)某些指标的披露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当多个行业分部集于同一会计主体时,该会计主体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未必按各行业分部进行明细核算,从而未必能提供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企业若另外搜集有关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势必加大会计的工作量和核算成本,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我们建议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制定机构能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IAS14,SegmentReporting,1997.

②FASBStatementsofStandards,1996.

③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陈毓圭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作者: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分院 朱康萍、徐亚明、陈勇

篇4: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论文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论文

①课题组 ①本文系浙江省教委资助课题,课题组成员:朱康萍(执笔)、徐亚明、陈勇,系《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研究》的一部分。

摘 要:分部财务报告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是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研究过于滞后,制定和颁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编制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发布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该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1] [2] [3] [4]

篇5: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6)通过资产负债表评价长期偿债能力 A.资产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湘潭电化资产负债率为0.41=41%

资产负债率在20%——40%是适宜水平,企业的负债较安全,财务风险较小。 B.所有者权益比率

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58% 湘潭电化的股东权益比率为58%, 可见,湘潭电化资产的42%是通过负债资金融通的。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较低。 C.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69%

湘潭电化的产权比率69% ,较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较高。

五.综合分析——杜邦财务分析

六.综合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我们可以看到,的利润总额从前两年的正数变为负数。说明

企业的经营确实已经出现困难。营业外收支净额不断减少,到2014年已经不能弥补营业利润带来的亏损。非正常生产经营的活动也不能好好地兼顾。总的来说,该公司的企业前景十分危险。主营业务利润太低,期间费用太高。同行业产能下降,公司产品销售量下降,产品销售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幅度,加上电解金属锰生产线部分停产时间较长,期间费用不断上升,导致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大幅度下降。 建议:

1、加大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抢占市场份额,提高主营业务利润。

2、合理分配公司的人力、物力资源,裁减多余的人员,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消耗,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降低管理费用。

篇6: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公司简介:湘潭电化全称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二氧化锰、电池材料和其他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也是国内如今最大规模生产绿色高能环保电池--无汞碱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公司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00]148号文批准,由电化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湘潭市光华日用化工厂等四家企业,于9月30日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本公司注册资本为3,500万元,经分别实施和每10股送红股2股的利润分配后,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5,040万元。 3月1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7]49号文核准,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于204月3日,公司股票(股票简称:湘潭电化 股票代码:002125)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 一.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

变动额 变动(%) 影响(%)

23164943 16206916 -20013689 -6105238 0

10.86 275.46 6.09 -74.1 -27.84 0 3.67 -37.49 4.72 30.83 -0.29 -3.49 -5.81

2.12 1.47 1.16 -1.84 -0.6 0 0.72 -0.09 3 1.58 -0.006 -0.006 -1.17 0.41

12606887

7845240 -986741 17242650 -66348.6 -69913.3 4470605

32718318

-12788222

-1736633 34064393 2310461

43426992 76145309

-2500000 -6000000 21585415

16962460 1560681 14336902 5029.99 -7805070 -539584 37605834

0 0 5000000 5000000

42605834

-35.36 455.13 27.82 13.51 7.51 -1.84 -100 12.3 58.33 12.09 -2063.64 2.35 -100 2.5 9.68 0 0 166.67 34.01 1.04 0

-0.16 3.12 0.21 3.98 6.98 -0.23 -0.55 1.98 1.56 0.14 1.31

0.0005 -0.07 -0.05 3.45 0 0 0.46 0.46 3.91 0

0 3661957 1282450

0 5.51 14.15 18.17

0 0.34 2.62 0.12

28595068

32257025 5.34 2.96

33539475 5.49 3.08

76145309 7.51 6.98

从投资或资产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表可以对湘潭电化总资产变动情况作出以下分析评价:

湘潭电化总资产本期增加76145309.28元,增长幅度为7.51%,说明该公司本年资产规模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1)流动资产增长32718317.73元,增长幅度为4.72%,使总资产规模增长了3%。如果仅就这一变化来看,该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货币资金增加了23164943.42元,增长幅度为10.86%,这将对公司的满足资金流动性需要有所影响。应收票据增加了16206916元,增长幅度为275.46%,说明该公司应收票据的质量有所下降,存在拒付的现象。应收账款增加12606886.92元,增长幅度达6.09%,对总资产的影响为1.16%,说明该公司销售规模扩大了.预付款项减少了20013689.35元,下降幅度为74.1%,对总资产的影响为1.84%。其他应收款减少了6105238.28元,下降幅度为27.84%,对总资产的影响为0.6%。存货增加了7845240.28元,增长幅度为3.67%,对总资产的影响为0.72%,说明该公司的存货管理有明显的削弱、机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存货占用的资金增加了3.67%。

(2)长期应收款增加了17242649.65元,增长幅度为30.38%,对总资产的影响为1.58%。长期股权投资减少了66348.55元,下降幅度为0.29%。说明该公司对外扩张意图不明显。投资性房地产下降了69913.32元,下降幅度为3.49%。

(3)固定资产下降了12788222.42元,下降幅度为5.81%,使总资产下降了1.17%。

(4)无形资产下降1736633.12元,下降幅度为35.36%,对总资产的影响为0.16%。

(5)开发支出增加34064393.39元,增长幅度为455.13%,对总资产的影响为3.12%,是非流动资产中变动最大且影响最大的项目,说明该公司注重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

(6)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2310460.78元,增长幅度为27.82%,对总资产的影响为0.21%。

从筹资或权益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根据表可以对湘潭电化权益总额变动情况作出以下分析评价:

湘潭电化权益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76145309.28元,增长幅度为7.51%,说明该公司本年权益总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1)本年度负债增加了42605834.25元,增长幅度为1.04%,使权益总额增加了3.91%。其中流动负债增长幅度为9.68%,主要表现为预收款项大幅度增长。应交税费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为2063.64%,对权益总额的影响为1.31%。应付票据和应付股利减少100%,说明该公司的信誉提高了很多。短期借款的减少对于减轻企业的偿债压力是有利的。非流动负债对权益总额的增长幅度为0.46%,主要是由其他非流动负债增加引起的。

(2)本年度股东权益增加了76145309.28元,增长幅度为7.51%,使权益总额增加了6.98%,主要是由少数股东权益和未分配利润的增长引起的,盈余公积的增加也是股东权益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资产负债表垂直分析

2014变动情

2013(%)

(%) 况(%)

21.6

21.04 0.65

9

0.58 2.03 1.45

20.1

20.4 1.17

2 2.66 0.64 -2.02

2.16 1.45 -0.71

0.14 21.07 0.26 68.31

0.13 -0.01 20.32

-0.75

0.15 -0.11 66.54

-2.52

5.51 2.23 0.2 21.72 0.48 0.74 0.82 31.69 100 13.4 0.59 17.3 2.87 1.27 -6.85

6.71 1.2 2.07 -1.04 0.18 -0.02 19.03

-2.71

0.41

0.29 -0.19 3.81 2.88

0.87 0.05 33.46 1.86 100 0 12.24 -0.67 18.07

0.77

4.22 2.12 1.33 0.06 1.25 8.1

0.02 0.77 2.13 38.29 0.41 0.74 0.3 1.45 39.74 21.34 11.74 6.55 19.93 0.7 59.56 60.26

0.02 0

1.93 -0.2 39.07

0.78

0.39 -0.02

0.69 -0.05

0.73 0.43 1.81 0.69 40.88 1.14 19.85 -149 10.92

-0.82

6.43 -0.12 21.16

1.11

0.76 0.06 58.36 -1.2 59.1

-1.14

2

100 100 0

从表看出:

(1)从静态方面分析。就一般意义而言,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其资产风险较小,而非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其资产风险较大。所以,流动资产比重较大时,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强而风险小;非流动资产比重较大时,企业资产弹性较差,不利于企业灵活调度资金,风险较大。该企业本期流动资产比重有66.54%,非流动资产比重只有33.46%。根据该公司的资产结构,可以认为该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强,资产风险较小。但是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保持过多将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2)从动态方面分析。该公司流动资产比重下降了2.52%,非流动资产比重上升了1.86%,结合各资产项目的结构情况来看,变动幅度不是很大,说明该公司的资产结构相对比较稳定.

二 利润表水平分析

(1)净利润分析:湘潭电化实现净利润33,609,475.03元,比上年减少了7,110,870.3元,减少率为17.46%,减少幅度不高。从利润水平分析表来

项 目 2014年度 水平分析 增减额 增减(%) 一、营业收入 588,805,176.07 690,346,218.67 101,541,042.6 17.26 减:营业成本 385,131,415.72 470,233,003.16 85,101,587.4 22.1 营业税金及附加 3,548,445.56 3,454,833.20 -93,612.4 -2.64 销售费用 82,195,455.29 89,870,604.38 7,675,149.1 管理费用 70,764,347.63 79,138,399.28 8,374,051.7 勘探费用 --- -

财务费用 5,953,452.46 8,627,325.00 2,673,872.5 资产减值损失 5,537,279.24 6,147,074.84 609,795.6 加: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 -

投资收益 1,588,849.18 -45,648.55 -1,634,497.7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

投资收益

1,187,435.46 -66,348.55 -1,253,784.0 影响营业利润的其他科目 --- -

二、营业利润 37,263,629.35 32,829,330.26 -4,434,299.1 加:补贴收入 --- -

营业外收入 22,141,044.03 6,761,604.46 -15,379,439.6 减:营业外支出 6,903,931.29 452,377.15 -6,451,554.1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臵净损失 6,769,773.92 17,533.00 -6,752,240.9 加:影响利润总额的其他科目 --- -

三、利润总额 52,500,742.09 39,138,557.57 -13,362,184.5 减:所得税 11,780,396.75 5,529,082.54 -6,251,314.2 加:影响净利润的其他科目 --- -

四、净利润 40,720,345.34 33,609,475.03 -7,110,870.3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9,887,903.92 32,257,025.46 -7,630,878.5 少数股东损益 832,441.42 1,352,449.57 520,008.2 五、每股收益 --- -

(一)基本每股收益 0.18 0.15 -0.03 (二)稀释每股收益 0.18 0.15 -0.03 看,公司净利润减少主要是由利润总额比上年减少13,362,184.5元引起的;由于所得税费用比上年减少6,251,314.2元,二者相抵, 净利润减少了7,110,870.3元。

9.34 11.83

44.91 11.01

-102.87 -105.59

-11.9

-69.46 -93.45 -99.74

-25.45 -53.07

-17.46 -19.13 62.47

-16.67 -16.67

(2)利润总额分析:该公司2014年利润总额比减少了13,362,184.5元,关键原因是营业外收入比上年减少了15,379,439.6元,减少率为69.46%。同时非流动资产处臵净损失下降也是导致利润总额减少的重要因素,非流动资产处臵净损失下降了6,752,240.9元,下降幅度为99.74%。但公司营业利润减少的不利影响,使得利润总额减少了4,434,299.1元。增减因素相抵,利润总额减少了13,362,184.5元。虽然营业外支出的下降对利润总额的增长是有利的,但其毕竟是非常性项目,数额减少过多也是不正常现象。

(3)营业利润分析

公司营业利润减少主要是由于成本费用过高所致。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1,541,042.6元,增长率为17.26%;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下降,增利93,612.4元。由于其他成本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抵消了营业收入的减少。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加了103824660.7元;投资收益以及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的减少,减利1,634,497.7元;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减利609,795.6元,增减相抵,营业利润减少4,434,299.1元,下降幅度为11.9%。需要注意的是,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上升,可能是不正常的现象。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一)现金流量水平分析表

金额单元:元

(一) 现金流量表水平分析

从湘潭电化的利润表分析得出:湘潭电化2014年现金净流量比20增加16459408.4元。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的变动额分别是6574965.15元,-9549673.43元,-6807822.61元。

1、湘潭电化在201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2013年的增长了65747965.15元,增长率为0 %。而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分别为29.34%、98.14%,增长额分别为184095937.3元,86675626.92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了149718175.76 元,增长率为25.5%。还有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增加了37267880.55元,增长率达到了125.09%。另外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也在增加。而且收到的税费返还减少了-2860119.01元,减少额为-26.94%。 2、该公司在投资活动中,2014年与2013年的现金流量净额相比较,减少了9549673.43元。其原因是因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增加了10799147.41元,增长率为142.71%,虽然投资支付的现金减少了-51226.00元,但是在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也分别减少了20316097.62元;291961.93元。 3、该公司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减少了6808822.61元,主要是因为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增加了58100000元。

四.财务效率分析

0.07 0.05

1.09 1.05 -13.10 -17.46 -0.80 -11.9

具体分析: 1.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湘潭电化2014年度流动比率为1.71。无论是还是14年度都低于2.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衡量短期偿债能力最通用的指标,一般认为2:1较为稳妥。湘潭电化14年度的流动比率较低。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湘潭电化14年度速动比率为1.18。相对于13年有所降低,可见偿债能力稍微有所下降。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有价证券)÷ 流动负债总额。湘潭电化2014年度的现金比例是56%

一般认为,现金比率在20%左右,企业的直接支付能力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湘潭电化的现金比率远远超过20% 表明企业通过负债方式所筹集的流动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3年现金流动比率为-0.07,表明企业当期短期负债无法按期偿还,到

14年短期偿债能还是不够强,为0.17,小于1.

篇7: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分部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主体的分散财务信息,IAS14《分部报告》(1997)认为,分部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1)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2)更好地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3)对整个企业作出更合理的判断。因此,“分部报告,对于确定和分析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的机会和风险,是一个不可靠而有力的工具。”(AICPA,1994,《论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陈毓圭译)

一、分部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业、跨国界的集团化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分部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使得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会计报表的优点在于公允地表达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其缺点是隐匿了公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人最关心被投资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是由各个分部的现金流量所构成,影响企业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因素将会直接影响集团的现金流量。所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提高,导致了分部财务报告的产生。实证研究业已证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确的预测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与评价一个跨行业企业或跨国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关,而这些信息可能不是来自于汇总数据,所以,普遍认为,分部信息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财务报告从它产生开始,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竞争对手和是否误导投资者等几个方面。

分部报告成本主要包括编制和披露成本。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会增加信息成本,有违“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条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单方而言而是社会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与信息获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的,信息提供者为降低信息成本放弃分部报告,必将增加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当双方利益不能达到最佳均衡时,博弈双方也不可能单独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当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终也将损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认为披露详细的分部信息会有利于竞争对手,尤其当竞争对手是非上市公司时,由于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规定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分部所在国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可能引起国际纠纷。这些客观事实,往往会影响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积极性。为保护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数国家发布的准则通常都规定对信息披露者的保护条款。如英国1990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以声明。”这种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准则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客观需要:即信息使用者总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分部报告正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关注分部信息而忽略公司的整体状况,因为分部信息是合并信息的必要补充。另外,一些投资者认为由于分部的界定,公司管理

[1] [2] [3] [4]

篇8: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上

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上)

请欣赏:《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上)》

桑士俊

分部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主体的分散财务信息,IAS14《分部报告》(1997)认为,分部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1)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2)更好地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3)对整个企业作出更合理的判断。因此,“分部报告,对于确定和分析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的机会和风险,是一个不可靠而有力的工具。”(AICPA,1994,《论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陈毓圭译)

一、分部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业、跨国界的集团化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分部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使得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会计报表的优点在于公允地表达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其缺点是隐匿了公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人最关心被投资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是由各个分部的现金流量所构成,影响企业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因素将会直接影响集团的现金流量。所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提高,导致了分部财务报告的产生。实证研究业已证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确的预测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与评价一个跨行业企业或跨国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关,而这些信息可能不是来自于汇总数据,所以,普遍认为,分部信息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财务报告从它产生开始,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竞争对手和是否误导投资者等几个方面。

分部报告成本主要包括编制和披露成本。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会增加信息成本,有违“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条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单方而言而是社会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与信息获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的,信息提供者为降低信息成本放弃分部报告,必将增加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当双方利益不能达到最佳均衡时,博弈双方也不可能单独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当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终也将损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认为披露详细的分部信息会有利于竞争对手,尤其当竞争对手是非上市公司时,由于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规定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分部所在国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可能引起国际纠纷。这些客观事实,往往会影响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积极性。为保护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数国家发布的准则通常都规定对信息披露者的保护条款。如英国1990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以声明。”这种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准则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客观需要:即信息使用者总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分部报告正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关注分部信息而忽略公司的整体状况,因为分部信息是合并信息的必要补充。另外,一些投资者认为由于分部的界定,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很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地区分部及行业分部的划分往往代表着管理当局的主观意愿,因此,可能存在大量的假设,降低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可能会令分部报告的可行性降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SAFS131对分部的划分采用了“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一)关于分部的确定

影响分部划分的中心问题是风险和报酬。将分部之间风险和报酬区分开来的标准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行业、地区、客户,外销销货、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产品和服务等,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是行业(产品和服务)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的“行业分部”(industry segments)或“经营分部”(business segment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 segments)。但许多企业在划分行业分部时往往太宽泛,使用户很难充分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时又分得过细,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成本。合理的做法是将风险和报酬类似的产品合并在一起作为分类标准,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又可以降低成本。地区分部的确定也是如此。

但是,上述确定分部的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操纵。同时,内部管理分部的划分与对外报告分部的划分不一致,也导致企业信息成本的增加。为此,SFAS131采用“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确定分部,即以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而组织的分部为基础,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分部称之为经营分部(operating segments)。IAS14(1997)对此也有类似的规定。FASB认为,一个经营分部应具有如下特点:

(1)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赚取收入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一企业内的其他分部进行交易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

(2)其经营成果可被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制定者(CODM)定期检查,以评价每个分部的业绩,并做出资源向其分配的决策;

(3)编制的或基于内部报告系统形成的分散财务信息是有用的(SFAS131)。FASB认为这种将对外报告分部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统一起来的新方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

和报酬的洞察力,了解公司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公司的,是如何安排生产和分配资源的,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未来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所以,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在实现分析目标方面,应优于以行业、产品为基础确定分部的方法。

由于经营分部信息是以公司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为基础披露的,而公司的内部会计政策则不必遵从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以,SFAS131被认为是允许不遵从GAAP而披露会计信息的第一份准则。SFAS131代表着分部报告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它将对分部报告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按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企业不必将所有分部单独对外披露,只有那些相对得要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分部,才可以单独对外披露,即确定可报告分部。对于已确定的分部,从有益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相似未来发展前景的分部,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目标和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汇总合并。当然,如果某些分部信息不合并,对信息使用者更有意义,那么尽管它们满足合并的标准,也可以不合并。所以,企业对外单独披露的分部,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分部,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分部的合并。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必须符合重要的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赞同:一个经营分部或地区分部,如果它取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部客户,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则应将它确定为一个可报告分部:

(1)它取得的来自外部客户和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占所有分部外销和内销总收入10%以上;

或(2)它取得的经营成果,不论是利润或亏损,占所有盈利分部合并成果或所有亏损分部合并成果(取绝对数大者)的10%或以上;

或(3)它的资产占所有分部总资产的10%或以上。(IAS14,1997)

FAS131认为,一个符合上述某一测试标准的分部,如果它满足所有合并标准,它也可以与其他分部合并,而不必单独对外披露。这一规定使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为了充分表达企业重要分部的财务信息,准则一般都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一个公司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10个为宜。没有列入可报告分部,但能产生收入的其他活动的财务信息,应该汇总在一起,列示在“其他”项目中。为了充分披露这些收入,应揭示它们存在的风险和报酬,且这些收入的类型应在分部的脚注中说明。

企业确定的可报告分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可报告分部不再满足重要性测试标准时,或企业的组织发生变化时,或主要经营决策者过去常用的的汇总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会导致可报告分部的变化。一个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与否,变与不变,有时还要看这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

摘自《会计研究》第2期

篇9: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下

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下)

请欣赏:《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下)》

桑士俊

三、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分部报告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份部负债(SFAS131不要求在分部报告中披露分部负债),还包括偶然项目、非正常项目、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整项目,及分部应采用的会计政策等。这些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指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在分部之间如何划分,即确认哪些收入、费用等要不要计入分部、计入哪一分部、计入的金额是多少等问题。

分部收入指企业收益表中所披露的、可直接归属于分部的收入,以及企业收入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它包括向外部客户销售取得的收入和同一企业分部间的销售收入(IAS14,1997)。分部收入中包括权益法下分部所分享的,因联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活动带来的利润或损失,及比例合并法下分享的合资企业收入。分部收入中不包括非正常项目和利息收入、投资转让收益或债务清偿收益(金融分部除外)。

对于分部收入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分部收入中要不要包括分部间的销售收入;第二,如何选择向分部分配收入的合理基础。对于分部间销售是否应列入分部收入,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某些分部来讲,内部转移销售占其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如果将内部转移销售冲销,将会严重抵估此类部门的收入;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部门间相互转移销售,并不是一般买卖双方相互独立个体的常规交易,所以不应列计为收入。但从分中报告的目标出发,为了正确考察相对独立的某重要分部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列为分部收入又是合理的。因此,世界多数国家及IASC都将分部的销售收入列入分中收入。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它的价格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入及业绩,所以IASC、FASB等都要求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缺少这些信息可能会降低分部信息的有用性。

什么是“合理”的分摊基础?在分部费用、分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都遇到这个问题,但各国会计准则及IAS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一般认为,合理的分摊基础,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公司整体及分部个别情况,进行专业判断与主观认定。通常,作为合理分摊基础的有:分部工资、分部收入(可用于分摊费用)、分部资产、平均固定资产及存货占分部总数的比例等。但分摊基础再怎么“合理”,都可能存在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因此,企业内部在分部在分摊某项收入、费用、资产时,尽管存在着合理的基础,一个需分摊的项目,仍需首先符合各准则所规定的分部收入、分部费用等的定义。

分部费用是指分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分中的费用和按合理标准分配给分部的相关费用。包括外销费用,和同一企业分部间交易发生的费用(IAS14,1997)。此外还包括比例合并法下分部应分担的合资企业费用。分部费用不包括非下常项目,利息费用及投资转让损失或债务清偿损失(金融分部除外),权益法下企业分享的合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损失,所得税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集团管理公司费用和母公司费用。分部费用中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总公司费用和以企业为主体发生的费用。正如1987/1988ICAEW在对所公布报告的调查中指出:“这无疑是进行公司费用的人为分配。最好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数字从分部收益总额中扣除。”(ICAW财务报告1987/1988,“A

Survey of UK Published Accounts”)分部收入和分部费用的差额即为分部成果。

分部资产是分部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经营资产,这些资产可直接归属于分部或可按合理的基础分配给分部。分部负债是指来自于分部经营活动的经营负债,包括直接归属于分部的负债和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负债。如果分部成果中包括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则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就应包括附息资产和附息负债。分部资产和负债中包括权益下计算的投资,按比例合并法计算应分担的合营企业的经营资产及负债。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不包括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不论是IAS,还是某一国家的准则都强调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分部中不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与其分部发生不同数量的附息债务和债权,各分部所赚取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应该是总公司整体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各分部经营结果的真实反映。如果分部的成果中包括包含利息,就使得分部之间的利润或同一分部不同期间利润的比较,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从事金融活动的分部经营成果中应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对于这些分部,利息是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四、分部信息披露

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基础编制分部报告,是常用的'表现形式。由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企业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也不一样。从而,企业披露分部信息时所依据的重点就不同,有的企业以经营为部为主,有的以地区分部为主,而有的是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并重。这就形成了“首要的次要分部报告模型”和“混合表述模型”。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如何,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它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是经营分部。而次要报告模型就是地区分部。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该是地区分部,而次要分部报告就应是经营分部。

首要分部信息报告模型,不论是以经营分部为主,还是以地区分部为主,都披露比次要报告模型更详细的信息,而次要报告模型则披露相对简化的财务信息。地区分部信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客户分布(销售地)为基础,一是以资产分布(生产地)为基础。企业选择哪一种为基础来代表地区分部,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特点。

混合表述模型即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都作为首要报告模型,按相同的基础充分披露分部信息,即等量信息披露。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同时受它生产的不同产品和服务,及它从事活动

的不同地区的强烈影响,这种混合报告方式,可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企业选择的分部报告模型,可随着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的变化而变化,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型,都必须遵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以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出发点。

分部报告对外进行披露大致有三种方式:

(1)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并在财务报表中的附注中作适当的说明;

(2)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3)以附表的方式披露。多数国家大都倾向采用第二种披露方式,将分部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附注说明统一在一起,既不增加财务报表主要的复杂程序,又能使信息使用者获得的较为满意的信息。

五、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现状的评价及建议

不到十年,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关怀下,本着发展与规范并举、服务与监管并得的原则,在筹资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两个市场上市的A股股票已达800多家,随着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成功上市,证券市场更担当起国企改革的重任。

我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从地区分布看,遍布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重组及资源的国际流动,造就了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公司。同时,随着较大型投资基金的不断上市,散户投资逐渐向专家理财转变。因此,在我国,存在着对分部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1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其第五条“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试行)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所披露的年报附注中应披露分行业资料。财政部1月27日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要求股份公司以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披露分部财务状况,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证监会在《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只要求披露分行业信息,列示公司不同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等三个指票,而不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这会导致那些行业特征不明显、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的公司不披露分部信息,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有人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少是跨国集团公司,地区分布所形成的政治、经济等差异性不明显,没有必要按地区提供分部信息。但是,地区分部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表述形式。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生产地虽然在国内,但销售地在国外。产品销售地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外汇管理制等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如在上海上市的浙江天然股份有限公司19中期每股收益较上期同期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主要产品羽绒、羽绒制品95%以上外销,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分三块,即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及台湾,美国、加拿大,以及东欧各国。由于1997年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北美出现科暖,以及东南亚经济危机制影响,使公司1998年上半年效益严重滑坡,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如果该公司能够按销售地披露地区分部信息,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有关报道,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调整投资结构,规避投资风险。因此,地区分部信息对我国投资人而言也是必要的。

2、行业分类多种多样,缺乏相对统一的行业分类标准。行业的合并与分列,应以其所具有的风险和报酬为依据,而上市公司编报者所列示的行业显示了明显的随意性。

3、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过于简单,只要求“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若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可报告分部,有时甚至会遗漏重大信息,例如巨额亏损的部分和占有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测试标准,而不需对外单独披露。按国际惯例,可报告分部的确定,要依次通过收入、利润(或亏损)和资产三个指票的重要性测试。

4、缺乏分部报告的具体操作指南,对分部收入、分部成本与费用、分部资产、分中收益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确定标准,令编报者往往无从下手。

为此,笔者建议:

1、增中按地区表述的分部信息,地区分部信息可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方式表述,可参照IAS14(1997)所建议的首要与次要信息披露模式。例如,公司销售地分布在具有不同风险和报酬的地区,可以选择以销售地表述的分部信息为主要模式,其他形式的分部信息为次要模式。也可选择“混合表述”模式,等量列示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中采用了这种表述形式,目前证监会的要求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尚未做到统一。

2、设立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当然,再详细的分类,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公司行业分类的需要,还需要管理当局结合公司的管理和组织特点,参考行业分类标准,加之自己的判断来确定。为了避免管理当局操纵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一方面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将对内外报告结合起来,披露分部间的内部转移价格,揭示分部间的关联交易。

3、增加可报告分部的筛选指票。不应只考虑分部收入的判定指标,还应考虑分部收益和分部资产等判定指标。通过依次检验,避免遗漏重大信息。

4、财政部应尽快发布分部报告会计准则及具体操作指南,包括分部的划分,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尤其是分中收入、资产、收益、费用等的确认与计量及披露等,指导企业编报人员进行操作。

主要参考文献:

1、SFAS14,SFAS131,IAS14(1981) ,IAS14(1997),SSAP25。

2、Improving Business&

nbsp;Reporting. AICPA,1994。

3、《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

摘自《会计研究》20第2期

篇10:餐饮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一、案例内容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饮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餐饮业的增长率要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餐饮业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目前为止,全国已有餐饮网点500万个,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4个阶段,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聚德和湘鄂情同为餐饮业的上市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都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本报告就根据连续四年的财务数据对这两公司进行了对比.全聚德营业收入18.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9亿元,分别同增34.6%/28.8%:EPS 0.91元,公司己发布过业绩快报,因此符合市场预期。湘鄂情2011 年营业总收入近12.35亿元,同比增长 3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9.33% ,近9061万元。

主要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对两公司进行了基本面的分析,选取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对公司进行了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选取了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对公司进行了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等.

二、案例分析

(一) 理论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1.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就是通过分析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水平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

偿债能力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具体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和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等指标.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具体包括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负债股权比率、有形资产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

2.评价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资源,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它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具体评价指标有:

1) 存货周转率.它反映了企业的销售效率和存货使用效率.

2) 应收账款周转率.它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

3) 流动资产周转率.它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3.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之一,它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素质.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争取获得较高的利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者和债权人都十分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强可以提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不能仅看获取利润的绝对数,还应分析其相对指标,具体评价指标有:

1)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2) 每股净资产.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股份所能分配的公司账面净资产的价值。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了在会计期末每一股份在公司账面上到底值多少钱,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潜力与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投资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越小。

计算公式: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股本总额。

3) 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计算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4) 资产负债率.它反映了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和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4.对公司的总体评价

根据对于企业的偿付能力,资产管理水平,企业的获利能力的各项指标的分析,总体对企业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分析过程

1.公司基本数据分析

餐饮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案例分析 - 佳天下 - 美佳的世界,细细倾听,是风声,还是心灵的图1-1 全聚德和湘鄂情的2008-2011的'主营业务变化柱形图

餐饮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案例分析 - 佳天下 - 美佳的世界,细细倾听,是风声,还是心灵的

图2-2 全聚德和湘鄂情的2008-2011的净利润变化图

餐饮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案例分析 - 佳天下 - 美佳的世界,细细倾听,是风声,还是心灵的

图2-3 全聚德和湘鄂情的2008-2011连续三年的每股收益图

从三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全聚德在20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都是历史的最后高峰,营业收入(平均15%的增速)和净利润(平均25%的增速)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是良好的防御性品种,具有良好的安全边际,其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凸现公司强大的盈利能力。公司在平稳中不断创新,不仅在设备上持续创新而且在制度上也不断前进。近期存在“东来顺也有可能和全聚德进行整合”预期,如果整合成功公司营业收入将提升25%,利润将提升19%。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为品牌中餐上市公司,全聚德(002186)和湘鄂情(002306)虽然在餐饮行业上毛利润均超过65%,但是增长情况却大不相同。

对于湘鄂情,在到2011年之间, 2011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最高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5.23%,主要因为新开门店增加销售收入和原有门店扩大销售所致。2011年营业收入18.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9亿元,分别同增34.6%/28.8%:EPS 0.91元,公司己发布过业绩快报,因此符合市场预期。而相比年初预期,公司2011年收入及盈利增长均超出预期,主要原因是:1. 底完成收购的新疆全聚德贡献超出预期(收入2.05亿元/净利润1021万元);2.老店同店增长超预期:16% vs 10%。

数据显示,湘鄂情2011 年营业总收入近12.35亿元,同比增长 3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9.33% ,近9061万元。

湘鄂情是一个从只有四张桌子的街边店发展起来的连锁餐饮上市企业。对于湘鄂情2011年餐饮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20开业店在2011年迅速进入成熟期,2011年新开门店也增加了营业收入。

湘鄂情将着重做好直营拓展与加盟发展并重、加快企业并购步伐和择机发展新业态。湘鄂情未来的整体发展规划将通过把握“纵轴”和“横轴”两条主线,把公司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综合餐饮服务提供商。

以上是我对两公司2008-2011连续四年的分析,下面是我对两公司2011年的横向的对比分析.

2.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看下图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流量比率

全聚德

1.1527

0.8529

98.7806

湘鄂情

2.0514

1.8883

68.5564

篇1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一、引言

近期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无常,股市也是一直低迷不振,影响原因往往比较容易找出,但是调节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房地产是受国家或地方政策影响最大的行业,细微的政策波动足以让一方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也足以让一方房地产市场迅速下滑。各房地产企业面临多重问题,融资难,处理存货难,资金周转速度就慢,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万科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龙头企业同样面对着这些机遇和挑战,2010年和2011年的住宅成交面积一直是萎缩的状态,同比下降达到29.6%和19.2%,而后几年渐渐回缓。初,房地产大量的负面信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人们更多的采取暂不投资房地产。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万科集团成为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当然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从几大财务指标上对万科集团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在同行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大环境下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能力水平有限,并未进行企业财务及其问题解决方式的具体做法探究,经营状况的深层次探究,仅仅对财务指标数字层面上的浅析,目的在于从近期财务数据中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总结优势和问题,予以初步建议。

二、案例分析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万科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3号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本公司于1984年5月成立,目前是在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公司,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1991年1月29日,本公司发行之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3年5月28日,本公司发行之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3年12月28日经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到,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2010年万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的房地产公司,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万科于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以及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公司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外界的使用者非常关注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强,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好,对破产风险的抵抗力就强,也可有效反映企业资本结构是合理的。企业偿债能力,从静态角度来看,是企业资产还清公司债务的能力;从动态角度来看,则是企业的资产在业务的使用过程中创造的收入来偿还债务的能力。现金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般按债务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的衡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可供偿债资产与债务的存量,资产存量查过债务存量较多则认为偿债能力较强;另一种是比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偿债所需现金,如果产生的现金超过需要的现金较多,则认为偿债能力较强。短期债务存量比率主要包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流动比率假设所有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偿还流动债务,表示用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每1元流动负债的保障。一般,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并不是流动比率越大越好,若比率过大资金被滞留在流动资产上,就不会得到更好的运用,影响资产周转,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通常国际上认为,当流动比率为2时,其偿债能力是较为充分的。从短期债权人来看,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对债务的保障程度高,但从企业经营者来看,货币资金不被闲置是目的,应将流动比率维持在合理水平。

从表1数据可知,在20之后,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到限购令的影响,出现整体行业市场紧张的情况,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受其影响,流动比率有明显下降趋势,都达不到人们认为的理想数值2。之后的几年也一直是走下坡路,这在公司日后的发展趋势中值得关注,探其原因是否是应收款项等因素的影响。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2)

相对与流动比率,更进一步的有关变现能力的指标是速动比率。表示用多少速动资产作为偿还每1元流动负债的保障。计算速动比率是将流动资产扣除流动性不确定性较大的存货预付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项目,避免了流动比率的局限性假设,使短期债务的存量比率更可信。此项数据反映了企业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是对粗略估计计算得到的流动比率的补充。一般情况,速动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在1左右为佳,不同行业差别很大。

如表2所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0年的速动比例非常乐观的达到0.5-0.6之间,而在2011年更是有明显的下滑,下一年又稍有回升,而去年再次下降。进一步说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受到国家政策性调控的影响,即使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也因市场紧缩而面临严峻的形势。比较两组数据,我们能看出,在考虑了公司存货等变现金额和时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因素之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呈现非常明显的差距,流动比率表现出来的良好偿债能力被大打折扣。同时可以看出指标较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但与同行业相比属于正常现象,原因是房地产行业与众不同之处,其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率十分高,土地储备和待售房较多。而在2011年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企业销售乏力,大量资金被存货占据难以回笼,新建成的楼盘仍旧待售,就出现了速动比率明显下降的现象。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它表明企业对债务负担的承受能力和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表明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长期偿债能力能反映公司资产质量和对财务杠杆的'使用程度。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与安全程度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产权比率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3)

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对债权人资金的利用程度,是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资金占企业全部资产的比重。

(2)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 (4)

资产负债率较高是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通病,股东权益比率也较低,说明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差,但万科的利率保障倍数还是很大的,说明其完全有能力支付利息。

(二)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企业制造血液的能力,是商业企业存在最本质的目的。获利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体现: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普通每股收益。

投资报酬率=利润/投资总额(5)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6)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

(7)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股数加权平均数(8)

由表5可见,万科房地产今年的投资报酬率大幅度上升,净资产收益率小幅提升,说明其获利能力依然很强,依然会吸引外界投资者进行投资。但销售毛利率有小幅下降,这也是现房地产市场给予的小小影响,在所难免。

(三)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主要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因素,整体资产的利用程度是否符合一个良性机制的运转。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9)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余额(10)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年初+年末)/2(11)

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上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12)

由表6可见,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10~上升幅度很大,这说明其利用程度很好,应收账款不会影响公司资产质量;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逐年提升,说明公司的资金周转灵活,对房地产商来讲,项目专用资金数额通常非常巨大,资金的灵活周转显得格外重要,此表可以看出万科的资产利用效果明显变好。

(四)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分析主要通过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可直观的体现公司的发展潜力。

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3)

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14)

由表7可见,公司的净资产增长率逐年递增,但是总资产增长率却逐年递减,说明公司注重风险将负债降低,追求内部融资,增强盈利能力,在目前房地产商共同面对的市场下,这样自强不息的发展方式才能使其处于不败之地。

三 、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以目前房地产动荡不安的市场来讲,展望未来确实不容易,不因成功而傲慢不因困难而盲目才是房地产企业需要找到的心态。万科的总体盈利能力等方面一直很强,这与万科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是分不开的,在继续保持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力度对实时经济形势政策、竞争环境等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复杂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带来各种新的挑战,公司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和管理效率,实现企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到质量效益型的飞跃。

此外科学融资对于目前房地产的发展尤其重要,为支持业务发展的需要,房地产企业应继续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继续尝试住宅开发基金和人民币跨境贷款等方式加强海内外基金合作,降低资金成本,对新项目拓展策略方面持审慎态度并且科学研究判断,稳健理性投资。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国际化道路是需要考虑的长期发展方向之一。对于现有海外项目,应做进一步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加强控制。在控制海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探寻可以合作的国外合作项目,充分发掘和利用海外的资金资源和业务资源,推动专业能力的提升及业务模式的创新,这不仅是学习创新的机会也是树立企业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企业能力的机会。

篇1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阅读分析

1、建立资产负债表为重的风险防范观念。

利润表是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流量”的概念,它的结果最终会流人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项下;资产负债表是“存量”的概念,报表各项余额反映公司在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好坏,也代表着公司价值的高低。

因此,阅读财务报告时,一定要先建立资产负债表为重的风险防范观念。

2、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分析。

一是要比较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的关系。

当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幅度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时,应特别注意应收账款的收现性;应注意是否有虚增资产和利润之嫌,尤其应关注来自于关联方交易的应收账款的增长。

二是要观察其他应收款中是否存在非法拆借资金、抽逃资本金、担保代偿款和挂账费用等,尤其应关注与关联方发生的其他应收款。

3、长期投资分析。

一要慎防通过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互转操纵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以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计量,而长期投资以账面价值与预计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计量。

阅读报表时尤其应注意公司是否通过长、短期投资互转操纵利润。

二是通过比较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根据投资的收益情况分析各项长期投资的质量。

4、无形资产分析。

首先,对于企业突然增加的巨额无形资产,应关注是否确实符合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并分析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

其次,应关注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对商誉的影响,因为“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对公司商誉的确认及对当期和以后各期净利润的影响各不相同。

5、递延税款分析。

企业采用纳税影响法核算所得税时,如果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为借方余额,应分析公司在今后转回的期限内(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3年)是否可能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没有,则应当在当期直接确认为费用。

递延税款常被公司当作操纵利润的“蓄水池”,在阅读会计报表时尤其需要关注。

6、由负债比例看企业财务风险。

公司营运状况不佳时,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及负债比率不宜过高。

此外,可以长期资金(即长期负债与净资产之和)对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的比率检测长期资产的取得是否全部来源于长期资金。

若比率小于1,则表示公司部分长期资产以短期资金支付,财务风险加大。

7、长期负债与利息费用分析。

如果利息费用相对于长期借款呈现大幅下降,应注意公司是否不正确地将利息费用资本化,降低利息费用以增加利润。

二、利润表及其附表阅读分析

1、从利润构成分析公司盈利质量。

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大,说明公司更多地依靠生产经营活动取得利润,盈利能力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如果公司利息收入、资产处置收益、投资收益等非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大,公司利润可能更多地依赖于风险较大的金融市场,收益的可持续性差。

篇1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摘要: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有着雄厚的资本,较大的业务辐射范围,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上的众多企业中也有很大的代表性,因此选择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财务分析对象。本文选取2010~报告中的财务报表,主要利用比率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进行财务分析,并与行业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行业地位,发掘异常指标,帮助管理者有效追溯问题根源,客观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企业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以期给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债权人、股东等报表使用者提供参考,做出正确决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行业地位

一、引言

近期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无常,股市也是一直低迷不振,影响原因往往比较容易找出,但是调节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房地产是受国家或地方政策影响最大的行业,细微的政策波动足以让一方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也足以让一方房地产市场迅速下滑。各房地产企业面临多重问题,融资难,处理存货难,资金周转速度就慢,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万科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龙头企业同样面对着这些机遇和挑战,和的住宅成交面积一直是萎缩的状态,同比下降达到29.6%和19.2%,而后几年渐渐回缓。初,房地产大量的负面信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人们更多的采取暂不投资房地产。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万科集团成为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当然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从几大财务指标上对万科集团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在同行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大环境下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能力水平有限,并未进行企业财务及其问题解决方式的具体做法探究,经营状况的深层次探究,仅仅对财务指标数字层面上的浅析,目的在于从近期财务数据中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总结优势和问题,予以初步建议。

二、案例分析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万科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3号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本公司于1984年5月成立,目前是在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公司,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1991年1月29日,本公司发行之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3年5月28日,本公司发行之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3年12月28日经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到,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20万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的房地产公司,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万科于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以及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公司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外界的使用者非常关注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强,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好,对破产风险的抵抗力就强,也可有效反映企业资本结构是合理的。企业偿债能力,从静态角度来看,是企业资产还清公司债务的能力;从动态角度来看,则是企业的资产在业务的使用过程中创造的收入来偿还债务的能力。现金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般按债务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的衡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可供偿债资产与债务的存量,资产存量查过债务存量较多则认为偿债能力较强;另一种是比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偿债所需现金,如果产生的现金超过需要的现金较多,则认为偿债能力较强。短期债务存量比率主要包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流动比率假设所有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偿还流动债务,表示用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每1元流动负债的保障。一般,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并不是流动比率越大越好,若比率过大资金被滞留在流动资产上,就不会得到更好的运用,影响资产周转,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通常国际上认为,当流动比率为2时,其偿债能力是较为充分的。从短期债权人来看,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对债务的保障程度高,但从企业经营者来看,货币资金不被闲置是目的,应将流动比率维持在合理水平。

从表1数据可知,在20之后,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到限购令的影响,出现整体行业市场紧张的情况,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受其影响,流动比率有明显下降趋势,都达不到人们认为的理想数值2。之后的几年也一直是走下坡路,这在公司日后的发展趋势中值得关注,探其原因是否是应收款项等因素的影响。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2)

相对与流动比率,更进一步的有关变现能力的指标是速动比率。表示用多少速动资产作为偿还每1元流动负债的保障。计算速动比率是将流动资产扣除流动性不确定性较大的存货预付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项目,避免了流动比率的局限性假设,使短期债务的存量比率更可信。此项数据反映了企业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是对粗略估计计算得到的流动比率的补充。一般情况,速动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在1左右为佳,不同行业差别很大。

如表2所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0年的速动比例非常乐观的达到0.5-0.6之间,而在20更是有明显的下滑,下一年又稍有回升,而去年再次下降。进一步说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受到国家政策性调控的影响,即使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也因市场紧缩而面临严峻的形势。比较两组数据,我们能看出,在考虑了公司存货等变现金额和时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因素之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呈现非常明显的差距,流动比率表现出来的良好偿债能力被大打折扣。同时可以看出指标较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但与同行业相比属于正常现象,原因是房地产行业与众不同之处,其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率十分高,土地储备和待售房较多。而在2011年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企业销售乏力,大量资金被存货占据难以回笼,新建成的楼盘仍旧待售,就出现了速动比率明显下降的现象。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它表明企业对债务负担的承受能力和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表明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长期偿债能力能反映公司资产质量和对财务杠杆的.使用程度。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与安全程度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产权比率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3)

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对债权人资金的利用程度,是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资金占企业全部资产的比重。

(2)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 (4)

篇14:分析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分析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分析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1】

沪深证交所的上市公司每一会计年度都要公布两次财务报表,即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

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保留盈余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资产负债表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日,企业的资本结构或财务状况的情形。

它显示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通过资产负债表,能够了解财务结构及偿债能力;损益表是显示某一段期间之内,企业营业收支的报表;亦即发行公司的获利情况。

它可显示出每股的净利或盈余数字。

保留盈余表是揭示一段期间之内,如何分派企业所累积的盈亏在股利、董监事酬劳、员工红利上以及未分配盈余的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揭示一段时间内,企业主要营运资金等财务资源的来源,以及运用情况的报表,有以显示企业理财方式的良好与否。

(1)看经营收入指标,掌握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的经营收入往往反映了企业产品(或商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换言之是衡量其商品在市场上与同业之间的竞争力。

经营收入划分为主营收入和非主营收入。

前者一般是企业的当家产品,说明某个企业是否有拳头产品。

倘若主营收入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重为绝大部分,那么就说明该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凭借拳头产品站稳脚跟,反之,则说明整个企业的根基不牢靠,遇上风吹草动,就有可能会导致收入滑坡。

当然,看经营收入指标,不能仅分析其每年的增长水平,单纯从本企业的纵向比较中把握其动态走势,还应从整个行业的视角出发,观察其商品的市场占有率(经营收入÷行业经营收入)。

即从行业的横向座标中觅得其占有的市场份额。

(2)看资产运行指标,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如果把经营收入比作一个人的肌肉,那么资产运行就好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存的血液。

资产作为“血液”其运行质量的优劣,自然对企业的经营好坏至关重要。

看企业的资产运行指标要重点分析资产与权益的关系。

一家公司的全部经营资金来源与全部资产总额肯定相等,经营资金来源又包括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

一个公司的资产总额很大,并不能说明这家公司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就好,而要看其股东权益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净资产)的数额有多少。

企业的净资产=总资产-负债。

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净资产大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土地、设备、建筑物),就表明企业财务结构良好,安全性较大。

现在有许多公司是靠高额负债形成的大量资产。

这种资产越多,就意味着其固定利息支出也随之上升,普通股东所负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倘若再加上这部分资产市场价值不大的话(例如滞销货物、积压商品),则表明企业经营业绩的劣化。

这方面的分析集中通过资产负债率和指标反映。

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企业全部负债÷企业全部资产)×100%。

评判某个企业的债务是否具有较大的风险,除上述负债率指标外,股民还可注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

因为优质企业负债结构合理,偿债能力较强,“像鸡生蛋、借船出海”正是其形象的比喻。

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有两项指标。

一是流动比率,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生产经营型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应为不低于2,而正常的速动比率应低于1。

除此之外,分析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还应关注的指标是: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库存及库存周转率。

一般而言,企业的库存视不同行业而定,而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则是越高越好,周转率越高,周转效数越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越好。

(3)看回报水平指标,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

股票收益一般可分为资本利得、股利收益和差价收益三大类。

而以送股、配股、派息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利得和股利收益又与企业的各项回报水平指标密切相关,故分析好企业投入产出指标,是甄别绩优股与绩差股的试金石。

这些指标包括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率、股利支付率、市盈率、每股收益。

净资产报酬率=(税后净利÷净资产数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所关心的全部资本金的获利能力。

每股收益率=税后利润÷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值代表了每一股份可获取利润的多少。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100%。

该指标能衡量股东从每股盈余中分到手的部分有多少,可以体现当前利益。

(4)正确看待高送配方案。

尽管证券监管部门早已规定,上市公司应少送红股,多分现金,没有投资回报的公司不准配股,但市场的看法却非如此,似乎并不认同派红利,更偏好的仍是送红股,且数量越大越好。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利率水平较高,加之一些股票价格过高,含有较大的投机成分,使上市公司纵然以很高的送现金来回报股东,仍然无法与银行利率相比。

因此,目前股市上的投资者只好立足于市场上的炒作来作出取舍的判断。

公司以送红股为主,市场上总认为上市公司将利润转化为资本金后,投入扩大再生产,会使利润最大化,似乎预示着企业正加速发展。

因此,虽然除权之后股价会下跌,但过一段时间后,投资者会预期新一年度的盈利会提高,因而股价将被再度炒高。

这正是投资者的希望。

此外,上市公司还围绕除权、填权做出许多炒作题材,诸如送后配股、转配等等,竭力吸引投资者注意。

并且,市场又将这种效应放大。

因此,送股被市场普遍作为利好处理。

(5)看财务报表附注。

由于规定会计项目中比上年同期涨跌幅度超过30%的要加以说明,一些重要项目的增减说明,会对阅读报表有很大帮助。

有些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增加很快,但流动资金也有大规模的.增长,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流动资金都是应收帐款。

这种情况往往由于同行业竞争激烈,上市公司利用应收帐款来刺激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不得不牺牲良好的财务状况来换得帐面盈利的虚假性增长。

这往往预示了该行业接下来的供求关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投资者应有所警惕。

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解释、分析【2】

一: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EarningPer Share,简称EPS) ,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

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公司某一时期净收益与股份数的比率。

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 比率越高, 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

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时,净收益是税后净利,股份数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如果公司还有优先股,应从税后净利中扣除分派给优先股东的利息。

每股收益=利润/总股数

并不是每股盈利越高越好,因为每股有股价。

传统的每股收益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本期净利润- 优先股股利)/期末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

一般的投资者在使用该财务指标时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每股收益指标排序,是用来寻找所谓“绩优股”和“垃圾股”;

二、横向比较同行业的每股收益来选择龙头企业;

三、纵向比较个股的每股收益来判断该公司的成长性。

每股收益仅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况,基本不具备延续性,因此不能够将它单独作为作为判断公司成长性的指标。

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少分红利,大多数时候是送股,同时为了融资会选择增发和配股或者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所有这些行为均会改变总股本。

由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总股本发生变化每股收益也会发生相反的变化。

这个时候我们再纵向比较每股收益的增长率你会发现,很多公司都没有很高的增长率,甚至是负增长。

宇通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每股收益在逐年递减的同时,净利润却一直保持在以10%以上的增长率。

二:基本每股收益

股份公司中的每股利润(Earnings Per Share,缩写EPS)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

该指标中的利润是利润总额扣除应缴所得税的税后利润,如果发行了优先股还要扣除优先股应分的股利,然后除以流通股数,即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

其计算公式

普通股每股利润=(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股数

企业应当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Primary Earnings Per Share)。

收益公式∪基本每股收益 =净利润/总股本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稀释每股收益(Fully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三: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总股数。

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

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

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

公司净资产代表公司本身拥有的财产,也是股东们在公司中的权益。

因此,又叫作股东权益。

在会计计算上,相当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全部债务后的余额。

公司净资产除以发行总股数,即得到每股净资产。

例如,上述公司净资产为15亿元,总股本为10亿股,它的每股净资产值为1.5元(即15亿元/10亿股)。

“净资产”是指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净额,也叫“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即企业总资产中,投资者所应享有的份额。

“每股净资产”则是每一股份平均应享有的净资产的份额。

从会计报表上看,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主要由股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组成。

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本、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在公司正常经营期内是不能随便变更的,因此,每股净资产的调整主要是对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

每股净资产值反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司净资产价值,是支撑股票市场价格的重要基础。

每股净资产值越大,表明公司每股股票代表的财富越雄厚,通常创造利润的能力和抵御外来因素影响的能力越强。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还以上述公司为例,其税后利润为2亿元,净资产为1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3.33%。

篇15:探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途径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状况,从内而外提出几点治理途径和措施,即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透明度;加强上市公司的外部市场监管;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旨在打造和谐、透明的会计环境。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透明度 监管 内部治理

一、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透明度

1.改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准则制定之前,应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的已有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先进做法,以使广大公众联系切身实际,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在制定过程中,应进一步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对象和范围,尤其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进来,建立起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体制,以增加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化;在颁布实施后,应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关注新的准则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了解准则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全员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2.健全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加紧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制定、实施,对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基本的前提。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已经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准则,但要以此为指导,彻底改变我国会计实务的状况,略显不足。本文认为,在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准则中,应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标准——会计透明度。透明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利维特提出的。此后,SEC多次重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透明度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为了继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的又一发展。

会计透明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综合的要求,注重以高质量的标准,给信息使用者以充分使用。基于此,我国会计准则中,应当规定出为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标准,要在反映准确、真实、全面的财务信息基础上,来实现会计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在这里强调以下两层含义:要有明确的会计准则为指导并严格遵守,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信息在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内部运行环境中,发挥作用,实现会计透明度。

二、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保证会计工作的透明化

1.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依靠外部监管,来实现透明的信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目前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同其他层次的监管主体有机的结合,组成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结构。给不法会计行为以威慑,防止舞弊行为。

当然,作为证券市场上立法和执法主角的证监会应集中精力查处内外串通及违反法规的案件,产生足够的威力;证券交易所则负责日常的信息监管工作,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制约上市公司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而证券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内部自律管理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严格规范,对违规成员给予相应的处罚。由此形成的监管体系,封堵上市公司的侥幸心理,从组织上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扼杀舞弊之风。

2.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面对尽显突出的舞弊性财务报告,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强制性变更制度。即对同一审计单位只允许聘任一定时期,到期更换,未到期更换必须披露更换原因,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否则不得更换。因为,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位和薪水长期过分依赖一个上市公司,二者之间就可能发生复杂的利益关系,就会满足一些客户的不正当要求,帮助他们造假,而且也不利于发现一些执业问题;除此之外,还可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必须披露相关的审计费用,对严重超过行业平均收费标准的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增强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管功能,对防范和提高信息的透明性提供最基层的保证。

篇16:探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途径

三、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营造内部环境的透明性

1.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解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的冲突,有效地均衡信息分布,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所以应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并增加其流动性,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股东大会“一言堂”的局面,避免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不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总经理为董事长代言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国有股的减持,国家对需要控股的一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可以为其国有股找一理性的管理者,代其行使股东的职权,使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按照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这一目标进行。

所以,股权结构的优化,实质上是公司控制权在不同投资者间的分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不同投资个体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凭借控股权力侵犯其他投资者利益的现象。

2.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首先,我们应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强化独立董事的职权行使,让独立董事能更多地深入公司,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而不是仅凭经理们上报的材料做出判断,给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其次,在选聘程序上,应剥夺大股东的投票权,可由股东代表采取累计表决方式选举,而不再由股东大会选定;第三,在任用条件上,独立董事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对行业的发展形势、战略能力等有前瞻性,不再是单纯的“学者型”。

3.改善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一是要打破原来的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政任命体制,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以经营管理能力为导向,从组织内部选拔或者直接从外部人才市场上招聘合适人才担任管理者都是比较好的选聘方法。二是建立有效地内部激励机制。首先要重视经理人的经营才能,承认其经营才能是一种有效的生产要素,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薪金实行股票期权。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可以使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有效地防止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层舞弊会计报表、操纵业绩的动机。三是在设计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特别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朱国泓.财务报告舞弊的二元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秦江萍.会计舞弊的市场反应与识别: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探讨论文

财务报告范文

财务报告模板

企业年度财务报告

村级财务报告范文

财务报告分析模版

年度财务报告总结

财务报告分析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会计标准国际化演进分析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